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二版)梁小民编著经济学系列21世纪经济与管理教材笔记

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二版)梁小民编著经济学系列21世纪经济与管理教材笔记

2011-06-19 50页 doc 197KB 19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23450

暂无简介

举报
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二版)梁小民编著经济学系列21世纪经济与管理教材笔记第一章 导言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需求、供给、价格 第三章 弹性理论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五章 生产理论 第六章 成本与收益 第七章 厂商均衡理论 第八章 分配理论 第九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第十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十一章 长期中的宏观经济 第十二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十三章 短期中的宏观经济与总需求分析 第十四章 货币与经济 第十五章 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七章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 第一章 导言 一、主要问题提示: 1.稀缺性 (1)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
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二版)梁小民编著经济学系列21世纪经济与管理教材笔记
第一章 导言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需求、供给、价格 第三章 弹性理论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五章 生产理论 第六章 成本与收益 第七章 厂商均衡理论 第八章 分配理论 第九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第十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十一章 长期中的宏观经济 第十二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十三章 短期中的宏观经济与总需求分析 第十四章 货币与经济 第十五章 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七章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 第一章 导言 一、主要问题提示: 1.稀缺性 (1)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2)稀缺性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3)稀缺性的绝对性是指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4)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没有稀缺性,经济学就没有意义。 (5)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 2.选择 (1)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 (2)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什么欲望的决策。它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3.机会成本 (1)经济学是研究选择的,要选择就要有所舍弃,舍弃的东西就是机会成本。 (2)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上的支出,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支出。 4.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5.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第三,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6.实证方法与方法 (1)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定义。 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超脱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①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 ②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方法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方法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③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也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没有客观性。 ④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尽管有上述三点差异,但它们也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规范方法要以实证方法为基础,而实证方法也离不开规范方法的指导。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 7.经济学的划分 经济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根据其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8.理论 (1)理论的内容。 一个完整的理论包括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 定义是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所规定的明确的含义。 假设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 假说是对两个或更多的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阐述,也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 预测是根据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期。 (2)理论的形成。 首先要对所研究的经济变量确定定义,并提出一些假设条件。然后,根据这些定义与假设提出一种假说。根据这种假说可以提出对未来的预测。最后,用事实来验证这一预测是否正确。如果预测是正确的,这一假说就是正确的理论,如果预测是不正确的,这种假说就是错误的,要被放弃,或进行修改。 (3)理论的表述方式。 第一,口述法,或称叙述法。用文字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二,算术表示法,或称列表法。用表格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三,几何等价法,或称图形法。用几何图形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四,代数表达法,或称模型法。用函数关系来表述经济理论。 二、典型习题解答: 1. 填空题(2003年5月试题) 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_______________有限性。 答案:相对 提示:在理解稀缺性的概念时,要注意稀缺性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2. 填空题(2003年7月试题) 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实证方法要回答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规范方法要回答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是什么 应该是什么 提示:注意掌握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含义。 3. 判断正误题(2003年5月试题) 对“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研究属于实证方法。 答案:× 提示:注意掌握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各自的含义及其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4. 判断正误题(2003年7月试题) 2001年12月31日的外汇储备量是流量。 答案:×。 提示:注意存量与流量的含义。 第二章 需求、供给、价格 文档顶端 一、主要问题提示: 1.需求的定义 (1)需求是指消费者(家庭)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 (2)需求是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3)需求不同于欲望。欲望仅仅是消费者的一种愿望,不一定有购买能力,而需求一定是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两者的统一。两者差别在于是否具有购买能力。 2.需求曲线与需求定理 (1)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一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是反方向变动的。 (2)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这一定理可以用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来解释。 a.替代效应是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了,而其他商品的价格没变,那么,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消费者就要用其他商品来代替这种商品,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就减少了。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 b.收入效应是指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了,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并没有变,那么,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就减少了,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也就减少了。收入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 c.需求定理所表明的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正是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3)影响需求的因素包括价格(商品本身的价格和相关商品的价格)、收入、消费者嗜好及预期等。 注意:相关商品有两种。一种是互补品,另一种是替代品。互补品是指共同满足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的。两种互补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替代品是指可以互相代替来满足同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替代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动。 (4)在理解需求定理时,要特别注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句话。 所谓“其他条件不变”是指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之外,其它影响需求的因素都不变。这就是说,需求定理是在假定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商品本身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离开了这一前提,需求定理就无法成立。 3.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区别 (1)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含义。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 (2)二者的区别: a.引起变动的原因不同。 b.图形上的表示不同(点的移动和线的移动)。 如图所示,在同一条需求曲线D0上,当价格由P1上升为P2时,需求量从A到B,这就是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它反映了需求量的变化。 如果在相同的价格上(如P2),由于人们收入增加,假如这种商品为正常商品,那么,需求量便从B增加到C。因为在任一价格水平上,需求量都会上升。因此,整个需求曲线从D0平移到D1,这便是需求曲线的平移,它反映了需求的变化。 4.供给理论 (1)供给的定义。 供给是指生产者(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某种商品量。 供给也是供给欲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 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是:价格、生产要素的数量与价格、技术以及预期。 (2)供给曲线与供给定理。 供给曲线是根据供给表画出的,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它实际上是用图形的形式来表述供给这个概念。 供给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在理解这一定理时,也同样要注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假设前提。这也就是说,供给定理是在假定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商品本身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离开了这一前提,供给定理就无法成立。 (3)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移动。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向上方移动是供给量增加,向下方移动是供给量减少。 供给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供给的变动。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平行移动。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是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是供给增加。 5.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1)均衡价格含义。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 (2)均衡价格的形成。 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当供大于求时,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会导致价格下降;当供小于求时,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导致价格上升;只有当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并且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时,双方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此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如果有外力的干预(如垄断力量的存在或国家的干预),那么,这种价格就不是均衡价格。 (3)供求定理:(能够使用图形来进行分析) a.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b.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6.价格如何调节经济 (1)市场经济的特点。 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一般而言,市场经济应该具备这样三个特点:决策机制是分散决策、协调机制是价格、激励机制是个人物质利益。 (2)价格机制的含义及其内容。 价格机制又称市场机制,是指价格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与规律。价格机制包括价格调节经济的条件,价格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以及价格调节经济的方式。 (3)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传递情报、提供刺激,并决定收入分配。 第二,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 第三,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需求。 第四,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供给。 第五,价格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4)价格是调节经济的“看不见的手”。 市场经济中价格的调节作用以三个重要的假设为前提条件。 第一、人是理性的。第二,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第三,信息是完全的。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会使该商品的价格下降。这样,一方面刺激了消费,增加了对该商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抑制了生产,减少了对该商品的供给。价格的这种下降,最终必将使该商品的供求相等,从而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同理,当某种商品供给小于需求时,也会通过价格的上升而使供求相等。价格的这一调节过程,是在市场经济中每日每时进行的。价格把各个独立的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并协调他们的活动,从而使整个经济和谐而正常地运行。 7.价格上限与价格下限 (1)价格上限 又称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规定的这种商品的最高价格。价格上限一定是低于均衡价格的。在实行价格上限时,价格起不到调节市场供求的作用。政府解决供给不足主要有两种方法:配给制和排队。在实行价格上限时还必然出现黑市交易。 (2)价格下限 又称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植某种商品的生产而规定的这种商品的最低价格。价格下限一定是高于均衡价格的。许多国家实行的农产品支持价格和最低工资都属于价格下限。就农产品支持价格而言,目的是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有其积极意义,但这也增加了农产品过剩,不利于市场调节下的农业结构调整。 二、典型习题解答: 1. 填空题(2003年7月试题) 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______________,收入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______________。 答案:减少 减少 提示:注意如何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说明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的原因。 2.在下列情况下,VCD影碟机的市场需求或需求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解释其原因。 (1)电影院票价从10元下降为5元。 (2)政府加大了对盗版影碟的打击力度,盗版碟几乎没有了。 (3)生产影碟机核心部件的工厂发生大火,半年内无法恢复生产。 (4)生产影碟机的技术发生了突破性进步。 答案:(1)需求减少,因为到电影院看电影与看VCD是替代品。 (2)需求减少。因为盗版影碟与VCD是互补品。 (3)需求量减少,因为供给减少引起价格上升,也会使需求量减少。 (4)需求量增加,因为供给增加引起价格下降,使需求量增加。 提示:注意区分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3.收入增加和价格下降都可以使彩电的市场销售量增加。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收入增加和价格下降引起的销售量增加有什么不同? 答案: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增加,整个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价格下降引起需求量增加,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提示:注意能够运用图形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4. 单项选择题(2003年5月试题) 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某种商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 A.消费者收入增加 B.互补品价格上升 C.替代品价格上升 D.该商品的价格下降 答案:B。 提示:注意搞清楚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与需求曲线移动的不同;结合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分析它们的变化如何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5. 填空题(2003年7月试题) 当市场供求关系实现均衡时,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需求量与供给量也相等,处于这种均衡状态的市场称为市场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状态。 答案:市场出清 提示:注意要正确理解均衡价格的含义。 6.填空题(2003年5月试题) 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_______方向变动,均衡数量_______方向变动。 答案:反 同 提示:在掌握供求定理时,要注意通过图形理解其内涵。 7. 单项选择题(2003年7月试题) 对一般的商品来说,当其供给不变时,如果其需求增加,则该商品的:( ) A.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 B.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 C.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减少 D.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 答案:B。 提示:注意能够利用图形理解供给或需求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8. 判断正误题(2003年5月试题) 当我们想让人们节约水时,提价是最有效的方法。 答案:√。 提示:注意理解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及价格是调节经济的“看不见的手”。 9.对下列的两个命题作出判断: (1)有人说,“破坏一个城市的最好办法除了轰炸之外就是限制房租了”。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2)一种观点认为,“最低工资法是保护所有低收入者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案:(1)对。因为在限制房租(即实行价格上限)的情况下,房东不愿意修理房子,也不愿增加住房,一个城市一定破破烂烂。 (2)不对。最低工资法保护已有工作的低收入者,使他们的收入有保证。但增加了失业(即供给过剩),使另一些低收入者找工作更困难。 提示:注意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一些现实经济问题。 10.有些地方规定电影票价最高不得超过25元,最低不得低于10元。你认为这种作法会引起什么后果?这种作法有利于还是有害于电影事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 (1)25元属于价格上限,10元属于价格下限。 (2)当影片好时,25元价格会引起观众人数太多;当影片不好时,10元价格会使观众太少。 (3)不利于电影业发展。 11.现在我国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放开收购。你认为这种政策有什么利弊?在加入WTO以后能否仍然采用这种办法? 参考答案: (1)有利之处是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农民收入;不利之处是农产品供大于求,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加入WTO之后要放开价格,调整产业结构。 第三章  弹性理论 文档顶端 一、主要问题提示: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计算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在理解需求弹性的含义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在需求量与价格这两个经济变量中,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所以,需求弹性就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或者说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第二,需求弹性系数是价格变动的比率与需求量变动的比率的比率,而不是价格变动的绝对量与需求量变动的绝对量的比率。 第三,弹性系数的数值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但在实际运用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都取其绝对值。 第四,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弹性系数大小并不相同。 (2)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要注意两个公式: a.一般公式:Ed=(△Q/△P)×(P /Q) b. 用中点法计算弧弹性的公式:Ed= (△Q/△P)×(P1+P2)/(Q1+Q2) 2.需求弹性的分类 根据各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五类: (1)需求无弹性,即Ed=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 (2)需求无限弹性,即Ed→∞。在这种情况下,当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 (3)单位需求弹性,即Ed =1 。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的比率相等。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正双曲线。 (4)需求缺乏弹性,即1>Ed>0 。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陡峭的线。 (5)需求富有弹性,即Ed>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平坦的线。 3.决定一种商品需求弹性的因素 (1)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强度; (2)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3)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 (4)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 (5)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4.收入弹性 (1)收入弹性,指收入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计算收入弹性系数的公式是: EM=(△Q/△M)×(M / Q) (2)收入弹性的分类 根据各种商品的收入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收入弹性分为五类: 第一,收入无弹性,即Em=0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收入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这时收入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线。 第二,收入富有弹性,即Em>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这时收入――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而比较平坦的线。 第三,收入缺乏弹性,即Em<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这时收入――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而比较陡峭的线。 第四,收入单位弹性,即Em=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相同。这时收入――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而与横轴成45°的线。 第五,收入负弹性,即Em<0。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的变动与收入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这时收入――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3)我们根据收入弹性的大小来划分商品的类型。收入弹性为正值,即随着收入增加需求量增加的商品是正常商品,收入弹性为负值,即随着收入增加需求量减少的商品为低档商品。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为奢侈品,收入弹性小于1的商品为必需品。 5.需求交叉弹性 (1)需求的交叉弹性又称交叉弹性,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比率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比率,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计算公式为: EXY=(△QX/△PY)×(PY/ QX) (2)对于不同的商品关系而言,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是不同的。如果交叉弹性为负值,则这两种商品为互补关系,其弹性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互补关系越密切;如果交叉弹性为正值,则这两种商品为替代关系,其弹性的绝对值接近于1,替代关系就越强;如果交叉弹性为零,则这两种商品之间没有关系。 6.供给弹性 (1)供给弹性的含义。 供给价格弹性又称供给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与供给量变动比率之比,即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供给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ES=(△Q/△P)×(P /Q) (2)供给弹性的分类。 根据各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供给的价格弹性分为五类: 第一,供给无弹性,即ES=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价格如何变动,供给量都不变。这时的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 第二,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既定而供给量无限。这时的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 第三,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与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这时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成45°,并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第四,供给富有弹性,即 ES>1。在这种情况下,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这时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且较为平坦的线。 第五,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在这种情况下,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这时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且较为陡峭的线。 (3)供给弹性的大小与时间相关 供给取决于生产。影响供给的因素很多,影响一种商品供给弹性的因素也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时间因素。在经济分析中,时期长短与时间多少无关,而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调整。如果在某一时期内生产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完全可以根据产量来调整,这一时期就称为长期。如果在某一时期内所使用的生产要素一部分可以根据产量调整,而另一部分生产要素不能根据产量调整,这一时期就称为短期。 供给弹性的大小与时间相关。一般来说,在价格发生变动之时,供给量很难调整,即生产无法立即增加或减少,所以,即期供给弹性几乎为零。换言之,在价格变动之后的极短时间内,供给量几乎不变。在短期中,价格变动后,可以通过调整劳动力、原料这类生产要素来改变供给量。但由于生产规模不能变,调整的幅度有限,短期中供给缺乏弹性。在长期中,价格变动后可以调整生产规模,供给可以充分调整,长期中供给富有弹性。 7.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薄利多销。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谷贱伤农。 (3)注意掌握用公式计算。 (4)会用图形说明这个问题。 8.税收分摊 (1)税收负担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割称为税收分摊,税收负担最终由谁承担称为税收归宿。在这种税收的分摊中,经营者承担多少,消费者承担多少,取决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2)如果某种商品需求缺乏弹性而供给富有弹性,这就是说,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供给变动反应不敏感,无法及时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需求,而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反应敏感,可以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供给,那么,税收大部分就要落在消费者身上。 (3)如果某种商品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这就是说,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反应敏感,可以及时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需求,而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反应不敏感,无法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供给,那么,税收大部分就要落在生产者身上。 二、典型习题解答: 1. 计算题(2003年5月试题)某种商品在价格由8元下降为6元时,需求量由20单位增加为30单位。用中点法计算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并说明属于哪一种需求弹性。 答案:(1)已知P1=8,P2=6,Q1=20,Q2=30。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  。(4分)Ep=(30-20)/(8-6)*7/25=1.4 (2)根据计算结果,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故该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1分) 提示:在计算弹性系数时,要注意两个公式:一个是计算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一个是本题中涉及到的中点法公式。 2. 计算题(2003年7月试题)  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0.15,现价格为1.2元,试问该商品的价格上涨多少元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 答案:已知Ed=0.15,P=1.2,△Q/Q=10% ,根据计算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 Ed=(△Q/Q)/(△P/P) 将已知数据代入上式:△P=0.8元 。 (元),该商品的价格上涨0.8元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5分) 提示:在计算弹性系数时,要注意两个公式:一个是计算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一个是用中点法计算的公式。 3.根据需求弹性理论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句话的含义。 答案提示:(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薄利多销”是指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小幅度降价使需求量较大幅度增加,而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谷,即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其弹性系数很小,在粮食丰收、粮价下跌时,需求增加得并不多,这样就会使总收益减少,农民受到损失。 4.为什么化妆品可以薄利多销而药品却不行?是不是所有的药品都不能薄利多销?为什么?  答案提示:(1)化妆品之所以能薄利多销,是因为它是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小幅度的降价可使需求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而使总收益增加,而药品是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价只能使总收益减少。 (2)并不是所有的药品都不能薄利多销。例如一些滋补药品,其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可以薄利多销。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文档顶端 一、主要问题提示: 1.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1)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所谓效用可以计量,就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进行衡量。所谓效用可加总求和是指消费者消费几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加总而得出总效用。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2)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效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1)效用的含义。 效用是一个人消费某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它是主观的,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2)总效用的含义。 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3)边际效用的含义。 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量增加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在边际效用中,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量则是满足程度或效用。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 (4)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 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 3.边际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1)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有: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所研究的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在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说明消费者均衡时,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物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1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用公式表示为: PxX+PyY=M (1) Mux/Px=Muy/Py=Mum (2) 上述(1)式是限制条件,说明收入是既定的,购买X与Y物品的支出不能超过收入,也不能小于收入。超过收入的购买是无法实现的,而小于收入的购买也达不到既定收入时的效用最大化。(2)式是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即所购买的X与Y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每1单位货币不论用于购买X商品,还是购买Y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4.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1)无差异曲线的含义。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在这一概念中,无差异的含义就是对消费者来说效用是相同的,满足程度是无差别的。 (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这就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为了得到相同的总效用,在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时,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两种商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 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大;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小。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因为在交点上两条无差异曲线代表了相同的效用,与第二个特征相矛盾。 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所决定的。 5.消费可能线 (1)消费可能线的含义。 消费可能线又称家庭预算线,或等支出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2)注意消费可能线的形状,能够根据给出的条件画出一条消费可能线; (3)消费可能线的移动。 如果商品价格不变而消费者的收入变动,则消费可能线会平行移动。收入增加,消费可能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收入减少,消费可能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如果收入不变,而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上升或下降,则其结果与收入变动相同。 如果收入不变而两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则消费可能线也要移动,但并不是平行移动的。 6.序数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1)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无差异曲线分析法用无差异曲线表示偏好,用消费可能线表示收入与价格既定的限制条件,当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相切时,消费者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3)要求能够用图形说明。(参阅教材中P100图4-10) 7.消费者剩余 (1)消费者剩余的含义。 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2)消费者剩余并不是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增加,只是一种心理感觉。 (3)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指标,即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就是消费者福利的增加。 8.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的关系 (1)需求定理表明: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2)消费者购买各种物品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或者也可以说是为了消费者剩余最大。当某种物品价格既定时,消费者从这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越大,即消费者对这种物品评价越高,消费者剩余越大。当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评价既定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剩余越大。因此,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以这种价格所获得的物品能带来的效用大小。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某物品所愿意付出的货币价格取决于他从这一定量物品中所获得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的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这样,随着物品的增加,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因此,需求量与价格必然成反方向变动。 9.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1)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主权是指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消费者行为理论告诉我们,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 (2)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所以,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偏好首先取决于消费时尚。不同时代有不同消费时尚,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同时,消费时尚也受广告的影响。一种成功的广告会引导着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左右消费者的偏好。从这个社会来看,影响消费者偏好的是消费时尚与广告,但从个人来看,消费者的偏好要受个人立场和伦理道德观的影响。所以,企业在开发产品时要定位于某一群体消费者,根据特定群体的爱好来开发产品。 (3)消费者行为理论还告诉我们,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一种产品仅仅是数量增加,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多样化,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启示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 10.工资决定劳动供给 (1)每个人的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工作以及闲暇。一个人把多少时间用于工作,多少时间用于闲暇取决于工资。 (2)工资的变动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影响劳动供给。闲暇是没有收入的,享受闲暇就必须放弃工作所能得到的工资。替代效应指工资增加引起的工作对闲暇的替代。因此,随着工资的增加,替代效应使劳动供给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工资增加,人们的收入增加,收入增加引起人们对各种物品与劳务的需求增加。闲暇也是一种正常物品。因此,随着收入增加,对闲暇的需求也增加。增加闲暇必定减少劳动时间,这就是工资增加引起的收入效应,收入效应使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减少。 (3)随着工资增加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劳动供给起着相反的作用。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随着工资增加,劳动供给增加。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随着工资增加,劳动供给减少。工资作为劳动的价格决定了劳动供给决策。 二、典型习题解答: 1. 判断正误题(2003年5月试题)  一种物品效用的大小表明它在生产中的作用有多大。 答案:×。 提示:注意掌握效用的含义及其与使用价值的区别,比如香烟。 2. 填空题(2003年7月试题)  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效用的大小只能用序数表示。 答案:高低与顺序 提示:注意掌握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各自的基本观点。 3. 单项选择题(2003年7月试题)  总效用达到最大时:() A.边际效用为正 B.边际效用为零 C.边际效用为负 D.边际效用达到最大 答案:B。 提示:注意能够利用图形理解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 4. 单项选择题(2003年5月试题) 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A.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相同 B.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不同 C.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不同 D.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相同 答案:B。 提示:注意掌握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及其特征。 5. 判断正误题(2003年7月试题)  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加而商品的价格不变,则消费可能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答案:√。 提示:注意掌握消费可能线的含义及消费者收入变动对消费可能线的影响。 6.填空题(2003年5月试题)  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消费者剩余 提示:在理解消费者剩余概念时,要注意消费者剩余是一种主观感觉。 第五章 生产理论 文档顶端 一、主要问题提示: 1.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含义与关系 (1)技术效率是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即如何在生产要素既定时使产量最大,或者换句话来说,在产量既定时使投入的生产要素为最少。经济效率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要使利润最大化,就要使扣除成本后的收益达到最大化。 (2)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都是生产效率的问题,但前者是从纯粹生产技术的角度来说明如何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而后者则要考虑到生产要素的价格,如何使用生产要素才能使生产成本最低,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3)技术效率是基础,只有在技术效率的基础上同时实现经济效率,才是目的。 注意:技术上有效率的不一定就是经济上有效率的。 2.企业的形式 (1)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一般采取三种形式:单人业主制、合伙制和股份制公司。 (2)单人业主制是由一个人所有并经营的企业。它的特点在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同一个人。这种企业形式产权明确,责权利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激励和制约都显而易见。但这种企业有两个缺点。一是以一个人的财力和能力难以作大,这就无法实现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等好处。二是在市场竞争中这种企业寿命短,出现的快,消失的也快。 (3)合伙制是由若干人共同拥有、共同经营的企业。这种企业可以比单人业主制企业大,但致命的缺点是实行法律上的无限责任制,这种无限责任制使每一个合伙人都面临巨大风险,企业越大,每个合伙人面临的风险越大。此外,合伙制企业内部产权并不明确,责权利不清楚,合伙者易于在利益分配和决策方面产生分歧,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4)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企业形式是股份制公司。股份制公司是由投资者(股东)共同所有,并由职业经理人经营的企业,股东是公司的共同所有者。公司的优点是:第一,公司是法人,不同于自然人。第二,公司实行有限责任制,这样就减少了投资风险,可以使企业无限作大。第三,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由职业经理人实行专业化、科学化管理,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效率。公司的一个缺点是双重纳税,但公司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所有者、经营者、职工之间的关系复杂,以及由此可能引起的管理效率下降。 3.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 (1)公司治理结构也译为“法人治理结构”,从广义上说,指关于企业组织形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涉及到广泛的问题,其中重要的是减少机会主义行为提高X效率的激励机制。 (2)激励机制是鼓励职工为企业目标努力工作的一套制度,它的中心是把代理人的业绩与其利益联系在一起,以使代理人自觉地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为企业目标努力工作。激励机制包括对总经理的激励和对职工的激励。这种机制的中心是一套合理的薪酬与奖励制度。 4. 在分析企业技术效率时,短期与长期的含义与区别 (1)短期与长期的含义。 短期是企业不能全部调整所有生产要素投入的时期。在短期内,企业的生产要素投入分为固定投入与可变投入。固定投入在短期内不能改变,企业所年改变的只是可变投入。长期是一切生产要素可以调整的时期。 (2)短期与长期的区别。 第一,二者的区别不是表示时间的长短,而是生产要素能否完全调整; 第二,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来说,短期与长期的时间不一样。 5.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劳动是指劳动力所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资本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资金。它采取了两种形式:无形的人力资本与有形的物质资本;土地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自然资源,是在自然界所存在的;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生产是这四种生产要素合作的过程,产品则是这四种生产要素共同努力的结果。 6.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定义。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2)在理解这个规律时,要注意: 第一,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技术水平不变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革。 第二,这一规律所指的是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要素分为可变的与不变的两类。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研究的是把不断增加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不变的生产要素上时对产量所发生的影响。 第三,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产量绝对减少。 (4)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研究一种生产要素合理投入的出发点。 7.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与一种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 (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定义。 总产量(TPPL)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APPL)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边际产量(MPPL)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能用图形说明)。 第一,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AP)。 第三,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3)根据图形说明一种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 假定生产某种产品时所用的生产要素是资本与劳动。其中资本是固定的,劳动是可变的,横轴OL代表劳动量,纵轴TP,AP,MP代表。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可以把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图(见教材P122图5-1)分为三个区域。Ⅰ区域是劳动量从零增加到A这一阶段,这时平均产量一直在增加,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在这一阶段,相对于不变的资本量而言,劳动量的增加可以使资本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产量递增,因此劳动量最少要增加到A点为止,否则资本无法得到充分利用。Ⅱ区域是劳动量从A增加到B这一阶段,这时平均产量开始下降,边际产量递减。由于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总产量仍在增加。在劳动量增加到B时,总产量可以达到最大。Ⅲ区域是劳动量增加到B点以后,这时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绝对减少。由此看来,劳动量的增加超过B之后是不利的。 劳动量的增加应在Ⅱ区域(A-B)为宜。但在Ⅱ区域的哪一点上,就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首先要考虑企业的目标,如果企业的目标是使平均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增加到A点就可以了;如果企业的目标是使总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就可以增加到B点。其次,如果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那就必须结合成本与产品价格来分析。 8.规模经济与企业最适规模 (1)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指的是产量变动的比率与企业规模扩大的比率之间的关系。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产量的增加会大于、小于或等于生产规模的变动。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这就是规模收益递增;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这就是规模收益递减;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相同,这就是规模收益不变。规模经济可以用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来解释。 内在经济是指一个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引起内在经济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第二,可以实行专业化生产。第三,可以提高管理效率。第四,可以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第五,在生产要素的购买与产品的销售方面也会更加有利。第六,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内在不经济是指一个企业由于本身生产规模过大而引起产量或收益减少。引起内在不经济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管理效率的降低。第二,生产要素价格与销售费用增加。 (2)根据规模经济规律确定企业的最适规模。 适度规模就是使两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当收益递增达到最大时就不再增加生产要素,并使这一生产规模维持下去。 在确定适度规模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主要是:第一,本行业的技术特点。一般来说,需要的投资量大,所用的设备复杂先进的行业,适度规模也就大,生产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高。相反,需要投资少,所用的设备比较简单的行业,适度规模也小。第二,市场条件。一般来说,生产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企业,适度规模也应该大。相反,生产市场需求小,而且标准化程度低的产品的企业,适度规模也应该小。 9.范围经济 (1)范围经济就是扩大经营范围所带来的好处。 (2)范围经济有四点好处。 第一,使企业规模可以无限扩大。一种产品的增加总要受技术或市场条件的限制。生产多种产品就可以打破这种限制。 第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企业的人力与物力资源。 第三,各种不同行业产品可以互相承担风险,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第四,有利于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便于从以一个行业为主转向以另一个行业为主。 (3)范围经济并不是跨的行业越多越好。企业盲目扩大,同时进军若干行业往往会面临灭顶之灾。 10.边际分析与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既定的成本(即生产资源)分配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与生产上,以达到利润最大化。其原则是:在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应该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价格的比例相等,即要使每一单位货币无论购买何种生产要素都能得到相等的边际产量。假定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是资本与劳动,则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1) L*QL+K*QK= (2) MPTSLK=MPPL/MPPK=PL/PK 上述(1)式是限制条件,说明企业所拥有的货币量是既定的,购买资本与劳动的支出不能超过这一货币量,也不能小于这一货币量。(2)式是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即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每一单位货币不论用于购买资本,还是购买劳动,所得到的边际产量都相等。 11. 等产量线的含义与特征 (1)等产量线的含义。 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或者说是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的一条曲线。 (2)等产量线的特征是: 第一,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其斜率为负值。这就表明,在生产者的资源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达到相同的产量,在增加一种生产要素时,必须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两种生产要素的同时增加,是资源既定时无法实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同时减少,不能保持相等的产量水平。 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同一条等产量线代表相同的产量,不同的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因为在交点上两条等产量线代表了相同的产量水平,与第二个特征相矛盾。 第四,等产量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这是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所决定的。 12.等成本线及
/
本文档为【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二版)梁小民编著经济学系列21世纪经济与管理教材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