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2011-06-19 49页 ppt 2MB 178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0519

暂无简介

举报
动脉粥样硬化null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内容介绍内容介绍 -★动脉粥样硬化症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高血压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心血管疾病- -动脉瘤 - ★风湿病和风湿性心脏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
动脉粥样硬化
null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介绍内容介绍 -★动脉粥样硬化症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高血压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心血管疾病- -动脉瘤 - ★风湿病和风湿性心脏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 ★心瓣膜病 -心肌病 -心肌炎null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症 ★一、概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三、基本病理变化 ★ 四、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 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null(一)概念:★一、概述1、动脉硬化:凡动脉血管壁增厚、变硬、 弹性降低,均称为动脉硬 化。常见类型有三种: (1)细动脉硬化:见于高血压病 (2)动脉中层钙化:见于老年人 (3)动脉粥样硬化:最多见null(一)概念:一、概述★ 2、动脉粥样硬化症(atherosclerosis,AS): 一种与脂质代谢障碍有关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累及全身大、中动脉,病变特点是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生及深层组织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质,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症。null(二)发病情况:动脉粥样硬化症好发于全身大、中动脉。 1、弹力型动脉:主动脉 2、弹力肌型动脉:冠状动脉 脑动脉 肾动脉 四肢动脉等 1、发病年龄、性别:多见于中、老年人 以40~49岁发展最快 20~49岁组男性高于女性 2、发病地区:北方高于南方null二、原因及发病机理(一)原因 -高脂血症 -高血压 危险因素- -吸烟 -糖尿病及高胰岛素血症 -遗传因素 -雌激素 -内分泌因素- -甲状腺素null -低密度脂蛋白(LDL)↑ 血脂异常-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乳糜微粒(CM)↑ -高密度脂蛋白(HDL)↓1、高脂血症 血胆固醇增高和血甘油三酯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2、高血压 *发病率高 *多发于血流动力学易发生变化处 *内皮细胞易受损 *促使LDL和白蛋白在内膜沉积null3、吸烟吸烟是心肌梗死主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1)使血液中LDL易于氧化 (2)吸烟可使HDL水平降低 (3)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 (4)血中CO浓度升高使内皮细胞损伤 (5)尼古丁加强内皮细胞损伤生长因子平滑肌向内膜移行平 滑 肌 增 生动脉粥样硬化null4、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1)发生率高2-3倍 (2)甘油三酯、VLDL升高 (3)HDL降低 (4)高血糖可致LDL氧化(OX-LDL)OX-LDL巨噬细胞成为泡沫细胞对单核细胞有趋化作用刺激 产 生 生 长 因 子对平滑肌细胞有趋化作用脂质沉积纤维增生动脉粥样硬化null5、遗传因素*冠心病的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因素是AS的危险因素 *有20种遗传性脂蛋白血症与AS的发生有关 *有200种基因对脂代谢有影响,目前已被证实和定位的: 载脂蛋白:apoA(11q) apoB(2p) apoC(19q) apoE 脂蛋白脂酶:LPL(8p) 肝脂酶:HL(5q) 胆固醇卵磷脂酰基转移酶:LCAT 胆固醇转运蛋白:CEPT(16q) LDL受体:19q 清道夫受体:8p null三、基本病理变化1、脂纹及脂斑肉眼观察: 动脉内膜面可见有黄色帽针头大小的斑点或长短不一的条纹,长约1~5cm、宽约1~2mm, 平坦或微隆起于内膜。null三、基本病理变化1、脂纹及脂斑镜下观察: (1)内皮细胞下大量泡沫细胞聚集 (2)较多的细胞外基质(蛋白聚糖) (3)数量不等的平滑肌细胞及炎症细胞null三、基本病理变化1、脂纹及脂斑 -单核细胞源性 泡沫细胞- -巨噬细胞源性 -平滑肌细胞源性:增生的平滑肌细胞 发生 表型转变,由 收缩型转化为合成 型,其表面有LDL 受体,可吞噬LDL 和VLDL。null2、纤维斑块肉眼观察: 内膜面散在不规则隆起斑块,早期呈黄色,随纤维组织增生及玻璃样变而呈灰白色,如蜡滴状。null2、纤维斑块(1)表面为纤维帽:大量胶原纤维、平滑肌细胞、少量弹性纤维及蛋白聚糖构成。镜下观察: (2)深层为: 泡沫细胞、平 滑肌细胞及炎 细胞null3、粥样斑块肉眼观察: 动脉内膜面见灰黄色斑块,既向内膜表面隆起,又向深部压迫中膜。null3、粥样斑块镜下观察:(1)纤维帽: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2)红染无定形 物质:坏死物、胆固 醇结晶、钙化(3)中膜变薄: 平滑肌受压萎缩,弹 性纤维破坏null4、继发性变化: -斑块内小血管破裂 (1)斑块内出血- -血管内血液进入斑块(2)粥样溃疡形成:纤维帽破裂null4、继发性变化: -阻塞血管 (3)血栓形成- -脱落栓塞null4、继发性变化:(4)钙化:钙盐沉积(5)动脉瘤形成: 严重的动脉粥样斑块处,因中膜萎缩和弹性下降,在血管内压力作用下,动脉壁局限性扩张膨出,称为动脉瘤。null四、主要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一)主动脉粥样硬化 (二)脑动脉粥样硬化 (三)肾动脉粥样硬化 (四)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null(一)主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支开口处 最严重部位:腹主动脉 其次:胸主动脉 病变最轻部位:升主动脉*对机体的危害: 1、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形成 致命性大出血 -关闭不全 2、主动脉瓣病变- -狭窄*主要临床表现:腹部触及波动性包块 听诊有杂音(二)脑动脉粥样硬化(二)脑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基底动脉 大脑中动脉 Villis环(脑底动脉环)*主要病变:纤维斑块或粥样斑块 血栓形成等复合性病变 动脉瘤:多见于Villis环管腔狭窄或闭塞血管破裂*对机体的危害: 1、脑萎:智力及记忆力减退,或痴呆 2、脑梗死 3、脑出血null脑出血脑软化(三)肾动脉粥样硬化(三)肾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肾动脉开口处及主干近侧端*主要病变: 1、肾血管狭窄--------顽固性肾性高血压 2、血管完全阻塞-----肾梗死 3、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由于肾动脉粥样硬化,肾血流供应减少,肾实质缺血萎缩,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使肾体积缩小,质地变硬。血管阻塞发生局部性肾梗死后形成多处凹陷性瘢痕,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null(五)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四)四肢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下肢动脉为重*对机体危害:间歇性跛行 足坏疽null★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心绞痛 (2)心肌梗死 (3)心肌硬化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一)好发部位: *最好发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其次为右冠状动脉主干 *再次为左主干、左旋支、后降支分布总特点:*左侧多于右侧 *大支多于小支 *近端多于远端 *心肌侧多于外侧 *心肌表面多于心肌内部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二)病变特点: *冠状动脉壁内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呈新月形向腔内凸起 *管腔呈不同程度的狭窄(三)分级: *一级:<25% *二级:26-50% *三级:51-75% *四级:>76%null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概念*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由于冠状动脉病变而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包括以下三类: -冠状动脉炎 冠心病--冠状动脉畸形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95-99%)null★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应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但因占冠状动脉病的绝大多数,故习惯将冠心病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同义词。null*对机体的危害: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心绞痛 表现形式- -心肌梗死 -心肌硬化 *常见原因:1、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 2、心肌耗氧量剧增:各种原因导致的 心脏负荷加重 ①过度劳累、紧张 ②情绪过分激动 ③饱餐、便秘 ④心律失常null★ (二)心绞痛1、概念:由于急剧而短暂的心肌缺血、缺 氧所引起的阵发性心前区疼痛。2、临床表现: *心前区阵发性疼痛 *向左肩和左臂放射 *持续时间短,3-5分 *因休息或服用硝酸酯制剂而缓解 消失null3、发生机制刺激心脏交感神经末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 肌需血量增 加心 肌 急 性 缺血、缺氧无氧酵解增强局部酸性产物堆积疼痛null4、临床常见类型:*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3个月内心绞痛的 性质、强度、部位、发作次 数和诱因无明显变化*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3个月内疼痛的频 率、程度、时限和诱因经常 变动,进行性恶化*自发型变异型心绞痛:常于休息和梦醒时 发作,心电图与其他心绞痛 相反,显示有关导联ST段抬高null★ (三)心肌梗死1、概念: 由于剧烈而持久的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局部心肌坏死,称为心肌梗死。null(三)心肌梗死2、发生机理: 心肌缺血性坏死 冠 状 动 脉 粥 样 硬 化+继发性变化血 栓 形 成斑块内出血冠 脉 痉 挛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心肌持久缺血缺氧心肌梗塞 null(三)心肌梗死★3、好发部位:*最常发生于: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 室间隔前2/3。占50%*其次为:左心室后壁、右心室大部及 室间隔后1/3。占25~30%*再次为:左心室侧壁。占15~20%null心肌梗死好发部位左前降支供血区右冠状动 脉供血区左旋支供血区null4、临床特征:*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 休息及硝酸酯类不能缓解 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 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 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 肌酸磷酸激酶(CPK) 乳酸脱氢酶(LDH) *进行性心电图变化 *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null5、临床类型:*心内膜下梗死:仅累及心室壁内侧 1/3心肌*透壁性梗死:累及心室壁全层*厚层梗死:累及心肌2/3以上null6、病理变化▲肉眼变化: *6小时内无可见变化 *6小时后梗死区呈灰白色 *8-9小时后病变区呈淡黄色 *心肌梗死属于贫血性梗死,形状不规则呈 地图状 *2-4天后梗死区与正常组织间出现充血带 *7天后肉芽组织开始长入梗死灶 *5周后完全机化形成瘢痕 *梗死若波及心内膜,可导致附壁血栓形成 *如波及心外膜,可导致纤维素性心包炎null6、病理变化▲镜下变化: *心肌凝固性坏死7、并发症7、并发症*心律失常:占心肌梗死的75~95%;因传导 系统受累及心肌梗死所致的电解 质紊乱而引起 *心源性休克:占心肌梗死的10~20%;因 心肌梗死而致心输出量减少*心力衰竭:占心肌梗死的60%;因心脏收缩 动作不协调(局部收缩减弱、不 收缩和收缩不同步)*心脏破裂:占心肌梗死的15~20%;是透壁 性梗死的严重并发症,在2周内 发生。7、并发症7、并发症*室壁瘤:占心肌梗死的10~38%;多发生于梗死 灶的愈合期,也可发生于急性期。7、并发症7、并发症*附壁血栓*急性心包炎:占心肌梗死的15%。(四)心肌纤维化(四)心肌纤维化 由于心肌慢性、持续性缺血缺氧,使心肌细胞萎缩、坏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引起的心肌硬化,称为心肌纤维化。(五)冠状动脉猝死(五)冠状动脉猝死 诊断1、法医检查排除他杀与自杀2、尸检除冠状动脉和相应心肌病 变外,无其他致死性疾病
/
本文档为【动脉粥样硬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