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

2011-06-22 8页 doc 66KB 1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89547

暂无简介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1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时空过程;战争中 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鸦片战争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依据史实推...
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
第1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时空过程;战争中 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讨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鸦片战争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境再现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通过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外来侵略精神,培育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通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使学生从这场民族的灾难和屈辱中,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南京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火再燃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2.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 二、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1.中国军民的抗英斗争 2.屈辱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三、鸦片战火再燃 1.《天津条约》的签订 2.《北京条约》的签订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重点: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探索课堂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积极引导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质疑答疑、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导入新课】 找到电影鸦片战争的一段片段或剪接一段有关影片战争的资料片,让学生在历史史实的情景再现中,步入本课鸦片战争的学习。 【讲述内容】 一、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归纳中国、世界(英国)的发展基本状况,思考鸦片战争前的国际、国内背景。 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战前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呈现严重的社会问题。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社会整体上呈现出衰败景象,走到了穷途末路;而对外长期奉行妄自尊大、闭关自守政策又使中国隔绝于世界潮流之外,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而同一时期的西方世界,特别是英国处在怎样的历史发展时期? 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战前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迅速崛起;鸦片战争前夕,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不断开辟和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而不断加紧对外扩张,古老而又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必然成为他们侵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迅速崛起的时代,“落后就要挨打”! 2.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 英国最初试图用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但一是中国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工业品的排斥抵抗,二是清政府闭关政策的限制,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通过正当贸易不能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鸦片走私问题,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设问:面对日益猖獗的鸦片走私,应该如何来应对?(可让同学们以历史换位的角度来设想采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鸦片走私问题更好,让同学发挥主观想象,应该采取哪些必要的手段?把同学们拉回到历史的过去,共同感受历史发展的脉搏,同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引用材料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内容,理解鸦片走私带来的危害。进而提问: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最严重的危害是什么?(然后指出)鸦片大量走私,一方面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造成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中国士兵吸食鸦片,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种“银荒”、“兵弱”的局面,另一方面清政府官僚、贵族吸食鸦片,导致清朝政治更加腐败;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贫困。这严重危及到清朝的封建统治,也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严重危机。因而在这个背景之下,道光帝深受震动,同意委派林则徐查禁鸦片。 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林则徐禁烟运动的主要举措、高潮“虎门销烟”等。然后提问: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是否还会爆发?有学生思考回答后,最后得出结论;禁烟运动只是借口,战争得发动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由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的禁烟运动仅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必然会寻找其他借口挑起战争。) 二、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1.中国军民的抗英斗争 在简单介绍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之后,把问题的重点放在中国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在鸦片战争中的英勇抗争上。引导学生把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概括为: 人民群众的自发反抗──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清军爱国将士—————英勇作战,为国捐躯 面对英国侵略者的侵略暴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斗争的开端;广大爱国将士的浴血抗战、为国捐躯,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情操,值得后人敬仰。 最后指出:中英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是:握有正义、抵抗侵略者失败,野蛮侵略、残暴劫掠者获胜。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结局呢?最后得出:不仅清政府的腐败是其重要原因,也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屈辱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1842年8月初,英国军舰闯到南京下关长江江面。8月29日,中国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在讲述《南京条约》内容时,可引用以下部分材料让学生归纳其内容及带来的危害。 材料一:“因英国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准将香港一岛给予。” 材料二:“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材料三:“(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在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分析其危害后,教师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割地:损害中国的主权。 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它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 开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是清政府在列强的威逼下开放的,因此它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然接着讲述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也同样引用以下材料概括内容、分析危害。 材料一:《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二:《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材料三:“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住……” 在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分析其危害后,教师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这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此后别的国家也援例得到“合法”的“一体均沾”。 租界:租界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条约规定的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或经商”的一定区域。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 通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英国获取了很多特权。看到英国获得如此之多的好处,美国和法国也趁火打劫,先后与中国订立类似的条约,以攫取在华特权。 听到中英《南京条约》签字的消息,美国和法国以炮舰的威胁先后迫使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 鸦片战争后,英、美、法三国强迫中国套上了这不平等条约的枷锁,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和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设问:鸦片战争给中国政治、经济带来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概括为: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不再是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对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不但包括地主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但包括农民阶级,还有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正是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革命任务也会有所改变。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最后教师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变化的同时,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腐朽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三、鸦片战火再燃 1.《天津条约》的签订 1856年,英法借口修约,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底,英法联军侵略军向广州发起进攻。广州很快陷落。广东巡抚柏贵降敌,仍以原职替侵略军维持殖民统治秩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 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未能达到侵略目的,他们不得到更大的侵略权益是不会甘心的。1858年,为迫使清政府屈服,英法联军北上攻至大沽口外。随即进逼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咸丰帝慌忙派人与侵略者议和。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教师引导学生看《天津条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新增加了哪些内容?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危害是什么?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为什么对中国不利?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以分析概括指出以下几点: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通商口岸多达10个;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尤其是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腹地。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但由于英法不满足既得侵略权益,1859年夏天,英法利用去北京换约之机重又挑起战争。对洗劫圆明园,可引用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关于圆明园的一段描述:“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有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化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之中。”指出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为人间奇迹的宫殿就是北京的圆明园。正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洗劫的。圆明园这一人间奇迹也最后变成了一片瓦砾。圆明园惨遭焚掠,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人类文化史上无法估计的损失。侵略者不仅毁灭了驰名世界的皇家园林,而且毁灭了不可数计的艺术珍品和历史文物。他们的暴行曾受到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严厉抨击。侵略者的罪行,将永远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所唾弃。 2.《北京条约》的签订 在讲述《北京条约》时,应根据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危害性。主要指出以下几点:   不仅承认《天津条约》有效,还增开天津为商埠,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势力从原来的东南沿海一带扩张到了北方沿海、长江流域以及中国腹地,这就使中国进一步丧失了大量主权,为列强控制京畿重地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关于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的规定,不但使我国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而且扩大了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为以后强租新界又作了准备。并简单介绍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史实。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关于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以通过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加深学生的认识。 最后指出第二次的不平等条约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并深入内地,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它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而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本课小结】 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封建落后,导致了自卫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先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使发生了,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根本性变化,而且也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思想观念的转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中国的爱国军民在不断进行着英勇的抗争,中国历史也已经掀开谋求社会进步的不懈探索。 教学过程 一.商业的发展 1.产生和初步发展 先秦时期是我国商业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 (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商朝的商业活动发展水平较高,出现了最早的职业商人和货币。 (3)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4)春秋战国:商业有了重大突破。一是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经营商业,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二是各国纷纷铸造货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黄金和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三是著名都会形成。 2.发展和高峰 (1)隋唐:商业繁荣表现为大都会的出现,如长安、洛阳、扬州;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如西域商人、阿拉伯商人的活动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等。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商业迅速繁荣。 (2)宋元:商业发展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表现为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广泛流通纸币。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加上水陆交通便利,海运、河运发达。 (3)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大量农产品投入市场;农作物商品化;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如徽商、晋商等。 原因: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达,租佃关系普及,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 【深化·拓展】 1.想一想,商业产生的根源何在?它与农业、手工业关系如何? 提示: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此商业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即“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2.根据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概括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 提示:商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国家分裂动荡、自然经济影响加大,商业就会萧条;国家统一安定,商业就会繁荣。因此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农业、手工业的发达,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内外交通便利等。 3.想一想,北宋时期为什么能够产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提示:纸币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北宋时期,商业发达、经济繁荣,而当时使用的金属货币质重而值微,无法满足商业发展对货币的要求,急需一种既能大量复制,又携带方便 、便于流通的货币;"北宋时期的印刷工艺、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恰能满足携带方便而又能大量复制这一要求。纸币便应运而生。 二.城市的繁荣 1.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1)从周至唐: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宋代: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一些乡村也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如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城市发展概况 (1)汉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沿途城镇的兴起,敦煌、楼兰、于阗、莎车、龟兹、疏勒等就是代表。 (2)唐宋时期:由于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城市的兴起,如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 (3)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深化·拓展】 想一想:中国古代城市经济演变有何规律? 提示:①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减小,日益突出其生产性和商业性。②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但“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未根本改变。③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着密切联系。$经济重心南移与城市布局成相应变化。 三.重农抑商 1.产生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崛起。商鞅变法中就有许多“重农抑商”的政策。如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盐铁官营,管制粮食买卖;对商业征收重税。 2.发展汉代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汉武帝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对商人征收重税,私营工商业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些许的松动,政府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使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3.强化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继续固守农本思想,严格限制商人的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及自己已有的知识,找出问题,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进一步学会使用比较法(如胡佛与罗斯福,自由放任与新政等)、阅读法(教材、史料、图片等)、讨论法(你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想象法等方法学习探究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辅助教学工具或采用多媒体教学,尽可能地与学生一道在课堂上重现“‘新政’革命”这一阶段的历史。 作业:要求学生收集罗斯福及“‘新政’革命”的相关史料;对罗斯福及“‘新政’革命”进行评述。 【教学重点】实干家罗斯福 、“新政”革命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对“新政”革命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知道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事情吗?(学生回答、补充) 新授: (一)实干家罗斯福 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1945)出生于纽约一个叫海德公园的小镇上的一个百万富翁的家庭。西奥多·罗斯福是其堂兄,其妻是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女。在著名的格罗顿公学毕业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四年后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参加律师考试合格后辍学。1910年,当选纽约的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助理部长,以卓越的行政管理者著称。战后,主张加人国际联盟。39岁时,患脊髓灰白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痊愈后,他拄着双拐继续参加政治活动。1928年,当选纽约州州长。当经济危机袭来时,身为纽约州州长的罗斯福在纽约州实行社会救济,并且采用政府举办公共工程的办法来增加就业,为人民创造就业机会,赢得人民的支持。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联播节目中,人们听到他热情、洪亮、充满信心的声音,他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他又说。“我为你们和我自己在这里表示决心,要为美国人民举办新政”。1933年3月4日,发表“只有恐惧本身才是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的著名就职演说,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那时,50岁的他,宽肩膀、大个子、两腿瘫痪,华发稀疏,嘴边拖着两条长长的皱纹,有着惊人的自信心和记忆力,热心改革。罗斯福上任第二天,就开始推行“新政”,果断放弃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启用“智囊团”和他一道探索并实行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的“新政”试验——即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探索,在一百天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立法活动,同时利用著名的“炉边谈话”,每次都以“我的朋友们”开头,亲切、轻松、及时地把大政方针告诉人民,争取人民的支持。罗斯福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面对危机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就任总统的第一年,就成为最受欢迎的总统;又因在新政中表现出善于审时度势,见机行事,既能迂回前进,又敢于大胆突破的作风,被誉为“狮子”和“狐狸”。 强调:1932年以“新政”为口号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1933年3月4日,发表“只有恐惧本身才是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的著名就职演说,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 【阅读与思考】:这段演说词展现了罗斯福总统怎样的人格风采? 答案提示:展现了罗斯福总统敢于直面困难(大危机),坦率、果敢,信念坚定、无所畏惧,勇于战胜自我的优秀领导人的人格风采。 【思考题】:罗斯福的“试验”是指什么? 要点提示: 是指罗斯福总统为了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挽救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活动、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二)施行新政 1、新政的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直接目的是通过国家干预来结束经济混乱状态,稳定人心,摆脱危机,大量的立法出自“百日新政”期间;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在取得初步效果后,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改革意义的一系列金融、工业、农业和劳工政策,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2、主要内容: (1)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 措施: 作用: (2)恢复工农业生产: 农业: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A、内容: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鼓励农民压缩产量,限制农业生产。 B、作用: 工业:1933年6月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A、内容: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规则,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最长工时和最低工资. B、目的、作用:该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的监督之下,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制的轨道,减少盲目生产,达到恢复工业生产的目的。并使国家干预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以避免盲目竞争,缓和阶级矛盾。1935年,工业复兴法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而取消。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即以工代赈) 政府进行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 授权总统雇用青年人从事造林、防洪和其他市政工程建设,例如: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 作用:对缓解失业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胜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 (4)保护劳工权利 内容: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到1939年,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和对妇女儿童、病残者的救济制度逐步形成。 作用:它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美国早日摆脱危机。 3、特点 【思考题】:新政“新”在哪里? 要点提示: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与以前的资本主义统治政策相比,“新”在它抛弃了美国信奉的传统的经济政策——“自由放任”政策(即确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认为即使出现危机,“自由放任”政策也一定能使国家安然渡过。)而运用政权的力量全面对国家经济加强干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的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新的理论和政策――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实践。 特点即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进行干预,并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 4、作用和影响 【想一想】:新政对恢复经济的效果究竟有哪些? 要点提示如下: 罗斯福新政使经济危机得到缓和,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通过国家整顿,完善管理银行、信贷和货币的制度,限制了金融资本的某些极端行为,克服了金融危机;刺激了工农业的复兴;联邦政府举办救济事业和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制定与实施联邦劳工立法,允许适当提高劳工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缓和了社会矛盾;国家组织科学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变革,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实质:从实质上看,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推动了生产力的恢复,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但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2)直接影响:从现实影响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4)深远影响: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美国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
本文档为【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