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学生心理诊断与疏导

2011-06-23 18页 doc 130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4156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学生心理诊断与疏导中学生心理诊断与疏导 中学生心理诊断与疏导 教学内容简介: 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认识能力进一步发展 二、社会责任感和世界观开始形成 三、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 四、开始关注异性并尝试体验纯洁的爱情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对象 第三节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辅导 一、自我意识辅导 (1)​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表现 (三)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辅导要点 二、人际交往辅导 (1)​ 人际交往概述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偏差表现 (三)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辅导要点 三、情绪调控辅导 (一)情绪调...
中学生心理诊断与疏导
中学生心理诊断与疏导 中学生心理诊断与疏导 教学内容简介: 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认识能力进一步发展 二、社会责任感和世界观开始形成 三、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 四、开始关注异性并尝试体验纯洁的爱情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对象 第三节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及其辅导 一、自我意识辅导 (1)​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表现 (三)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辅导要点 二、人际交往辅导 (1)​ 人际交往概述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偏差表现 (三)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辅导要点 三、情绪调控辅导 (一)情绪调控概述 (二)中学生情绪调控中的偏差表现 (三)中学生情绪调控的辅导要点 四、学习心理辅导 (1)​ 学习心理概述 (二)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偏差表现 (三)学生学习心理的辅导要点 五、挫折心理辅导 (一)挫折心理概述 (二)中学生挫折心理的偏差表现 (三)中学生挫折心理的辅导要点 六、性心理辅导 (一) 性心理概述 (二)中学生性心理的偏差表现 (三)中学生性心理的辅导要点 第1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中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阶段,在此期间,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已相当成熟,是学生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应该说,中学生已经是“准成人”了,他们的心理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认识能力进一步发展 中学阶段是人的智力逐渐定型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注意力具有主动性,有意义记忆的运用能力越来越强;他们的知觉更具目的性和系统性,更仔细和深刻,能发现事物的细节、本质和因果关系,能更多地用理解识记的方法记忆教材,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 此外,中学生还表现出选择性强的特点。那些他们认为与自己升学和就业关系密切的学科和内容,往往能够认真对待;而一些被他们认为与自己未来关系不大的学科和内容,通常可能忽视或不愿学习。 他们能较够主动完成繁重、困难的学习任务,学习处理好学习与娱乐的关系,自觉安排复习时间,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发展较快。 二、社会责任感和世界观开始形成 中学阶段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身心发展已接近成人,中学学生表现出更广泛、更强烈的社会积极性和责任感,中学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使得他们对许多问题进行一些理性思考,但这类思考往往带有片面性和肤浅性。 中学生对个人的理想及人类的共同命运都表现出美好的憧憬和极大的关怀,但他们的理想中还缺乏现实主义的内容,对一些价值观念的认识也不够全面。 三、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中学生个性趋向成熟稳定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们能对自己、对他人做出比较深刻的评价,开始学会从各种角度比较全面地评价他人和自己。 四、开始关注异性并尝试体验纯洁的爱情 中学阶段的男女生之间出现彼此的爱慕之情是比较普遍、自然和正常的。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大脑功能的逐渐完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日趋平衡,他们的“性意识”较之中学生有更多的“自觉性”,不像中学生、那样盲目和幼稚,对异性的追求也不再单纯和莽撞,感情比较深刻和稳定。与成人的恋爱相比,中学生往往感情多于理智,更纯洁、真挚。 然而,中学生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展还不成熟,自控能力又比较差,加以这一阶段面临着学习和个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作为社会要求和中学生的自我约束机制,必然会出来制约中学生性需求的现实性,限制其性需求的可实现程度。这对于那些性需求强烈、躁动不安的中学生来说,构成一种来自外部的压力,这种需求与约束之间的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形成性心理问题。 第2节​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对象 一般心理问题、心理紊乱和心理疾病之间并没有下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心理问题和心理紊乱之间,心理紊乱与神经症之间,其临床表现会有一些交叉,有一个不太清晰的过渡地带。 大量心理学研究的数据分析证明 ,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呈偏态分布,如图所示。 A区——心理健康。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力,积极、乐观,有效率;但有时也会产生暂时性的情绪问题。 B区——有心理问题。由于工作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等原因,常产生心理冲突、心理失衡。 C区——患神经症或有人格障碍。高级神经活动高度紧张,致使大脑机能活动暂时失调,或有人格变态。 D区——患精神病。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相互分裂。  由图可见,心理健康者占人群中的大多数,有心理问题的人有相当数量,患神经症、有人格障碍以及精神病的则是少数。 学校心理辅导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健康学生人群或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人群,它有别于极健康人群,也和心理治疗的主要对象有所不同。 健康学生人群,是学校心理辅导面临的最为主要的辅导对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面对许多学习、交往 、情感、择业、社会适应等方面难以适应的情况,当产生一些烦恼、困惑时,他们会期待做出理想的选择,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求得自身能力的最大发挥和寻求生活的良好质量。 心理辅导员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中肯的发展辅导,给出相应的帮助,帮助他们 作出调整,更健康地成长的有效支持。 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人群,是学校心理辅导面临的另一类对象。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遭受了重大挫折,或者在不良环境下长期心情压抑,产生的心理冲突难于自行排解,那么心理问题就出现了,甚至于产生深层次心理障碍或人格发生扭曲。这些学生渴望通过辅导后脱离困境,恢复正常的心态和生活。 心理辅导员可以通过比较合理的辅导,较为系统地进行分析和疏导,以缓解求助学生的情绪困扰和内心冲突。 第三节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辅导 一、自我意识辅导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作为独特存在的个体的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对自己与外界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它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方面,是个性的核心成份,它的发展水平既影响心理健康,又制约良好个性的最终形成,因此自我意识辅导已成为学校心理辅导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进入青年初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已逐渐成熟,不仅自我意识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而且自我意识的内容也更丰富深刻。 1、自我认识与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 由于社会接触面扩大,知识经验丰富,智力发展成熟,中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从而也推动他们希望更深入了解自己内心世界,更关心自己的成长。自我评价能力在中学阶段变得较为客观全面,能够对自己进行独立评价,同时也学会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中来了解自己,激励自己。 2、自尊心强烈而敏感 自尊心是中学生自我意识中最敏感、最不允许他人亵渎、侵犯的部分。大多数中学生期望自己在集体中处于适当的地位,得到较好的评价与重视。因此,他们会以各种方式,在各个方面表现自己,希望得到集体的承认和鼓励,害怕别人看低自己。强烈而敏感的自尊心往往使有些中学生产生自卑感,通常是因为其强烈地想超过他人的愿望不能实现而产生的。 3、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发展 与中学生相比,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发展,但仍不够成熟稳定。自我控制的动力已由外部控制为主向内在控制为主发展,行动的自觉性和性逐步增强。 中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冲突,有自我认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 ,有各种物质、精神需要与实现可能性的矛盾,有社会期望与自我监控水平的矛盾,等等 。这些矛盾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必然将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妨碍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因而自我意识辅导对中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各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并不一致,由于主客观消极因素的作用,一些人会产生自我意识偏差的情况,带来心理问题。当前,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生活环境和“应试教育”带来的激烈竞争,以及受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部分中学生出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特点的自我意识偏差。 1、自我概念两极化 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一个总体看法,这就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恰当者,自己心目中的“我”符合客观实际的“我”,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一致,自我概念失当者则相反。 中学生中存在着因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而形成的高自我概念与低自我概念两类人。 高自我概念的学生盲目自负,自我期望超过其现实可能性,因而时常处于心理不平衡之中;低自我概念者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时常自卑自怜、自暴自弃,妨碍了自己的正常发展,对心理健康也非常不利。 2、形体自我认知失当 形体自我是生理自我的一部分。对自己容貌与体形的关注,中学生比中学生更有所增强,也更易为自己所谓的生理缺陷而不安,甚至成为其牺牲品。一些形体不理想的中学生因此自惭形秽、自怨自艾,无法接纳形体自我,进而引起许多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此外,过于注重外貌形体的学生又一味讲究服饰打扮,从攀比名牌到追求怪异发型、穿着,引发了与家庭、校规的冲突,也带来一些心理问题。当然,大部分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渐趋成熟,逐渐习惯并接受自身的外貌,在他们心目中更看重和追求人的德识才学。 3、过度自我中心 由独生子女家庭产生的有中国特色的“四二一综合症”,使一些被父辈、祖父辈捧到不适当地位的中学生形成过度自我中心的心理偏差。他们过分自我关注,只讲权利,不讲责任与义务;事事希望别人服从他们的意志,而不懂得宽容、理解、关心别人。由此造成的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也严重影响了他们(当然也应包括冲突的对方)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健全。 4、耽于幻想自我 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与期待是人之常情,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表现。但一些中学生耽于幻想的自我,不切实际地期待着奇迹的发生,结果与客观真实的自我差距过大,导致心理失衡,或者陷入自卑与孤独,或者放弃对理想自我的追求。 5、自我监控困难 自我监控能力薄弱是目前中学生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它源于家长的过分包办和教师的控 制过严,使孩子失去了意志锻炼的正常环境,造成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忍性与自制性欠缺,因而在自我意识发展中表现为较低的自我监控能力。这类学生不善于为自己确立目标与方向,行动缺乏计划,习惯性服从与失控时的冲动是其行为表现的基本特点。 (三)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辅导要点 对中学生进行自我意识辅导的前提是辅导员对于自我意识概念本身有一个清楚而准确的把 握,然后才有可能根据来访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情况作充满同感理解的、有针对性的辅导。 在具体辅导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帮助来访学生确立符合客观的自我概念。 对于过分自卑的中学生,要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对一些无法改变的条件,如自己的长相、能力不理想、家庭状况差于别人等,要能够自我悦纳,从而摆脱整天自怨自艾、情绪低落的心理状态;对于过分自负者则应帮助他们看清自身的不足,以找到通往理想的阶梯和与人和睦相处的办法 。第二,要指导来访学生通过自我设计、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具体操作,有效地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发展一个健康的自我,而不是终日耽于幻想或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第三,指导家长、教师等对来访者有影响的人,共同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环境,做到既不严厉、苛求,施加过重的心理压力,也不宠爱、包办,剥夺孩子自然成长的权利。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部分,自我意识辅导在促进学生人格成长中,往往起着纲举目张的 作用,应当引起学校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人际交往辅导 人离开了社会是不能独立存在的。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个体,总会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中,同他人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人际交往。因此处理、协调人际关系,是每个中学生天天都要遇到的、必不可少也无法回避的事情。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正日趋成熟,但由于他们生活经验的限制,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也是他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所引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水平,以及健全个性的培养。 从辅导实践的经验看,不少心理问题如学习焦虑、自我概念偏差等都与人际交往直接相关 。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辅导对于解决来访学生其他方面的心理问题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人际交往概述 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就是人际交往。 与人交往是中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能与人和睦相处并进而“交到知心朋友”,是他们最强烈的愿望。中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能使人心情愉快、乐观向上,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过程协调,个性健全地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有利于今后的事业成功、生活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即使处在同一班集体中,各人人际关系的好坏也有很大差别。影响中学生人际关系交往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1、交往频度 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交往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 2、距离远近 同坐一张课桌,家住得相近,交往双方就容易形成亲密关系。当然,随着年龄增大,这一因素的影响也会逐渐减弱。 3、仪表风度 一个人的长相、穿着、仪表、风度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吸引力,尤其在初次见面时,仪表的影响力更为明显。 4、志趣相投 兴趣爱好相同,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相近的同学之间,共同语言就多,彼此关系更容易融洽。 5、能力特长 一个学生有很强的能力和突出的特长,就有一种吸引力,让同学们乐意与之交往。 6、性格特征 具有尊重、关心他人,诚实可靠,开朗热情等优良性格特质的学生,易于与同学建立很好的人际关系。 7、类型互补 人们的能力、性格不同,有时反而形成类型互补,相互合作也因此更加协调、愉快。比如都是个性很强的学生在同一组中,关系往往紧张,而支配性强与服从性强的学生分在一组,反而相安无事,彼此配合自如。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偏差表现 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有两方面的偏差表现:一是社交退缩方面的问题,如羞怯、自卑、闭锁心理和防御心理;二是不适当的社交心理,如嫉妒、逆反、偏见等。这些偏差表现既对学生间或与师长间的人际交往造成消极影响,又给当事人带来烦恼、痛苦,并妨碍其正常发展。 1、羞怯 羞怯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表现为人际交往时显得拘谨害羞,手足无措。羞怯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也不罕见,它本身并无大碍,但如果羞怯心理反应产生消极体验,则容易引起恶性循环,造成当事人的交往恐惧和精神痛苦。 2、自卑 人际交往自卑者常感自己交际水平低,缺少口才。羡慕同学的能言善辩,应对自如,自己却很难突破心理防线,尝试大胆、大方地与人交往。自卑是导致中学生不敢与同学正常交往的一种原因,反过来,缺少人际交往经验和技能也是导致更深层次自卑的原因。 3、闭锁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独立欲望、自尊心明显增强,内心世界开始有条件开放。但是一部分学生有烦恼、有困惑,仍然选择“对谁也不说 ”的态度,其结果是烦恼加深,困惑更甚。而且内心闭锁的中学生进一步加大了与周围人们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日渐疏远;既增加了自己的心理压力,也使其他人即使发现当事人成长中的外显问题,却只能望洋兴叹,爱莫能助。 4、嫉妒 个人中心倾向比较明显的中学生在同学取得成绩、受到肯定的时候,会产生不满、怀疑、 憎恨的情绪反应,有时甚至发生嘲讽、打击的行为。嫉妒心理是群体人际关系中非常有害的腐蚀剂,对当事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极不愉快的负性心理体验。 5、敌视 一些从小生活在不良环境中或生活道路上遇到过沉重外来打击的中学生,对他人充满敌意,厌恶别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真诚的友谊,只有尔虞我诈、相互欺骗与利用。他们在与他人意见不合或利益发生冲突时,会以完全对立、甚至相当暴烈的方式发起攻击,因此是群体关系中的破坏性因素。 6、逆反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个人受到社会群体或其他个人的压力后表现出不满与反感,甚至不考虑是非曲直就采取对抗行为的一种心理现象。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往往是内心充满焦虑,而以对抗形式进行自我保护和发泄对立情绪的学生。对立的盲目性和突出自我是逆反心理的两个基本特征。 (三)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辅导要点 对于有自卑、羞怯心理而不敢与人交往的中学学生,辅导员应当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打消各种不必要的顾虑,并勇敢地跨出主动与人沟通的第一步。辅导员必须意识到自己与来访学生的交流本身就是一次人际沟通的极好实践机会,辅导时的开放式交流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次愉快的体验和成功的激励。这有助于他乐意地将此时此地获得的经验应用到今后的人际交往中去。 在辅导有闭锁心理、不愿与别人交往的中学生时,要尽力启发来访者对周围人们的信任, 并 着力使他们领悟“思想经过交流就会变成双份”和“快乐与别人分享,快乐就能加倍;痛苦和别人分担,痛苦就会减半”的道理。同时指导有闭锁心理学生周围温暖环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对方的自我开放程度。 在对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进行辅导时,辅导员一定要运用倾听技术让来访学生有充分宣泄 的机会,然后再通过提问和面质,引导对方看到自己偏激、片面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学会站在师长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理解师长要求合理的一面和他们善意的动机,从而产生必要的自我反省,改变其原来的冷漠态度,与师长建立更好的沟通。 三、情绪调控辅导 情绪是人类主要的心理活动形式之一。它不仅对个体其他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起着重要的调 节作用,对社会交往和适应具有交流和协调功能,而且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学生的情绪体验没有中学生丰富、强烈、变化无常,一般呈如下趋势:从情绪体验的特点看,具有延续性、丰富性和特异性;从情绪的表现看,是以外显为主向以内隐为主发展;从情绪的控制看,是以冲动为主向以自制为主发展。这种内隐与外显、稳定与波动、冲动与自制并存的特点,很容易引起中学生的情绪问题。因此,在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几乎每一则个案都会带有情绪调节的成分。 (一)情绪调控概述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在正常情况下,当客观事物符合并满足 人的需要时,就会使人产生满意、愉快、喜爱、振奋等正性情绪体验;反之,则产生悲哀、忧虑、厌恶、愤怒等负性情绪体验。 客观事物、人的需要都是复杂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更是复杂多样。因此,反映这种关系的情绪也是极其复杂的。有时同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从而使人产生“百感交集”的复杂情绪体验;有时同一客观事物甚至会引起相反的情绪体验,如经历艰险后重逢亲人时,会产生“悲喜交加”的奇特感受。人的情绪是如此复杂多样,我们可以从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和持续时间三个维度将人的情绪类别划分为激情、心境和应激三类。 (1)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短暂的情绪状态,通常由个体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 情引起。如获得一份自己志趣所在、向往已久的工作,一位与自己关系最为亲密的知交亡故等,都可以引发激情。正向激情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促人奋发;负向激情则导致认知功能狭窄,控制能力减弱, 容易导致破坏性行为的发生。在心理辅导时,对后者应引起高度警惕。 (2)心境。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缓和而持久、并影响人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时,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周围其他事物。比如同样面对秋日树林一片黄色的景象,心境愉快者看到的是“灿烂与辉煌”的金色,心境悲苦者看到的却是“充满凄凉” 的枯黄。工作、生活是否顺利,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健康状况是否良好等因素都可以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积极、良好的心境有助于主动精神的发挥,提高工作效率;消极、不良的心境会销蚀人的积极性,使当事人陷入被动、疲沓的状况之中,且易导致进一步的心理健康问题。 (3)应激。应激是由突发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遭受突如其来的威胁,必须迅速作出重大决策并采取行动时,就会导致应激状态。在应激状态下,有的人会表 现出平时无法做到的大胆与勇敢;有的人则出现全身抑制,使机体的一切活动受阻。应激状态对人体的机能影响极大,消耗人体的能量很快,因此,强烈而持久的应激状态会引起衰竭的身心反应。 (二)中学生情绪调控中的偏差表现 中学生情绪调控中的偏差,主要表现在过度的情绪反应和持久的消极情绪两个方面。过度的情绪反应即情绪反应过于强烈,如狂喜、暴怒、痛不欲生等。持久性的消极情绪是指在引起悲、忧、恐、怒等情绪的因素消失以后,仍长时间地沉溺在消极的精神状态中不能自拔。 因焦虑、抑郁、恐惧、嫉妒等不良情绪在其他章节中有专门的介绍,这里仅介绍愤怒、厌烦两种中学生中常见的情绪偏差表现。 愤怒是个体受到威胁、攻击、限制、挫折等负性事件刺激所引起的情绪。愤怒本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现,但愤怒容易影响身心健康,限制理性思考,阻碍有效的行动,引发过分的防卫,严重的可能会造成攻击或暴力,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安定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中学学生愤怒情绪引起的后续反应与其情绪成熟程度、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 制约有关。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学生会逐渐减少侵犯性行为和粗暴的行为。 厌烦是由重复出现的带有干扰性的事物或活动引起的消极情绪体验。在这种情绪状态下, 过去有吸引力的东西也会引起反感和焦躁不安,以前让人开心的事情也会变成惹人讨厌。厌烦情绪有程度轻重之分,长期强烈的厌烦情绪有时会导致情绪异常或反社会行为。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师长的管束,相当多的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 其中一部分人则由此发展为厌学和逆反的行为,造成很大的精神痛苦和人际对立,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三)中学生情绪调控的辅导要点 辅导情绪不良的中学生时,首先要让来访学生尽量释放心中的负性情绪,辅导员还应适时 地表达自己同感的理解,使来访者的情绪稳定下来,心情轻松、开朗一些。在此基础上,辅导员要帮助来访学生整理自己的思想,找出支配负性情绪产生的不合理想法,并加以必要的调整。除了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所提供的十一种非理性观念外,比尔·利特尔的八条告诫也可以用作认知调整的工具: △不要滚雪球似地扩大事态,当问题第一次出现时就正视它。 △不要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而自怨自艾,引咎自责。 △不要总盯着事物的消极面。 △不要总预测会出现什么坏事。 △不要把目标定得高不可攀。 △不要贬低自身的价值。 △不要小题大做,鸡蛋里挑骨头。 △不要总觉得自己在受苦受难。 除了进行认知调整外,转移注意,增加文体活动,恰当宣泄负性情绪等也都是帮助来访学生调控情绪时值得介绍的方法。 对于主导心境低迷、终日愁眉不展的学生,要建议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多看看书、打打球、听听音乐,多亲近大自然,以化解内心的郁积,并逐渐养成比较开朗的性情。 对于容易冲动、难于控制自己情绪与行为的来访学生,则要指导他们运用合理宣泄的办法 来释放自己的负性情绪,即可以发泄心中愤怒或痛苦的情绪,但注意不伤害他人、社会,不损害自身的形象和心理健康。 四、学习心理辅导 从世界范围看,学生的学习正由于现代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变得日益切近“学习”自身的本义,也更强调提高学生加大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并学会学习。 广义的学习泛指人类和动物的学习,是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经验对个体行为具 有调节的作用,使行为引起变化。 狭义的学习仅指人类的学习,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以语言为中介,经思维活动而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和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 (一)学习心理概述 学会学习是人类对学习含义的认识的一种质的飞跃。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往往局限在学会的 过程上,是通过学习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但从更高层次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只有认识学会学习的意义并掌握会学的能力,才能更有效、更深刻地认识发展中的世界和自己。 中学阶段的学习是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学习并掌握基础的知识技能的确十分重要,然而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绝大多数还是在走上社会后的工作实践中重新学得的。因此,真正的基础既是基础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自学的本领。现代社会的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迅猛。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学习的人。”这是极为精辟的论断。 影响中学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1、智力因素 智力是顺利完成智慧活动的能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要素。从智力因素上说,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于思维能力上的 差异。另外,与学习密切相关的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一个人的认知结构既是认识世界、适应环境和经验积累的结果,又是进一步认识世界、适应环境和获得新经验的工具。 2、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兴趣、动机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影响特别明显的情感、意志等因素 。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对学习活动起着动员、走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如果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些智能中等但兴趣浓厚的学生学习成绩高出了智能高但缺乏兴趣的学生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人的情感与学习关系相当密切,情绪激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偏差表现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完美结合,是学生能获取最佳学习效益的理想境界,但在现实生活 中,这又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尤其在当前激烈的升学竞争和比较普遍的非民主学习环境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学习的投入与产出之比令人扼腕。一部分学生并由此产生了学习上的心理问题,不但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也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非常不良的后果。中学学生学习上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学习适应不良,表现为学习焦虑和自卑感。 1、学习焦虑 焦虑是担心某种不好的结果出现而产生的烦躁情绪。 学习上的适度焦虑是学习责任心的反映,可以激励学习。然而对学习产生过分紧张,担心忧虑,甚至有恐惧感,这就成了心理问题。中学生的学习焦虑常常有以下三种表现:一是面对学习任务中的困难,产生紧张不安,慌乱惧怕的心理;二是面对设置的学习目标,因担心不能实现而产生的忧虑、恐慌心理;三是面对不理想的学习结果和周围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失败感、内疚感。学习焦虑性在优等生、后进生身上均有可能发生。 中学生的学习焦虑若得不到及时调整,当事人会长期处于一种过度紧张、惶恐不安的状态 中,发展成病理性的特质焦虑。就像一具只张不弛的弓,天长日久难免绷断。 2、自卑感 学习自卑感一般发生在一些学习长期受挫的学生身上。他们自认为能力差,学习基础差, 成绩永远赶不上其他同学,也难以得到周围人们的肯定性评价,因而产生悲观、沮丧的心境,行动上也更加消极,甚至放弃任何努力。 中学生的学习自卑从外显行为上看,与缺乏学习动机、无心向学差别不大,加之对班级、 对他人并无明显的干扰,因此,往往被人忽视,甚至被师长看成是“不爱学习”而受 到指 责,以至于雪上加霜,使原有的自卑感更加严重。辅导中的观察发现,一些学生的心因性抑郁症,就是由学习自卑感发展而成的。 (三)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辅导要点 中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大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进行辅导 时,应当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并设法作一些改善环境的努力。但是中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重点则应放在帮助他们调整认识、自我悦纳上,放在训练来访学生学习适应性和控制力上。 1、学习焦虑辅导 学习焦虑是一种弥散性的情绪状态,焦虑学生往往只感觉到烦躁,却辨不清自己到底在担心什么,为什么而担心 。这就需要辅导员帮助来访者将潜意识中的东西提升到意识层面上来,并进行理性的分析。 在辅导有学习焦虑(专指过度焦虑)的中学生时,要帮助来访者调整某些非理性的观念。有 严重学习焦虑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学习结果的期望和对自己学习水平的估价之 间有一个大的落差。或者是期望水平适合于实际学习能力,却因为缺乏自信而低估了自己的学习水平;或者自我评价与实际学习能力相符,但过高的自我期望却都脱离了现实可能性;或者两者兼具,自我期望过高而自我评价过低,两者间构成巨大落差。 辅导实践证明:通过辅导员与来访学生的共同分析,学生调低了自我期望水平或提高了自 我评价水平,使两者达到大致平衡后,原先高焦虑学生的心态能有很大程度的恢复。在此基础上,再辅之以自信训练法(自我质辩焦虑有无作用,有无害处。明确后减少焦虑内容)和放松操练习,学生的焦虑水平会有明显降低。对于有考试焦虑的中学生,运用系统脱敏的方法,让来访者逐步适应考试时的紧张气氛,也具有较好的辅导效果。 2、学习自卑感辅导 对有学习自卑感的中学生进行辅导,采用归因方法是一个比较恰当的选择。学习自卑感是 一种习得性无望。当学生把自己学习失败归因于内在、稳定的原因(如愚笨、能力差)时,他的自卑心理就因此而生。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就是让来访学生多从“努力程度不够”、“方法没有掌握”等可变因素进行归因,或者用“是这两门功课没学好”(而不是“全部功课都学不好”),“我文化课成绩差一些,但其他方面的能力并不差”(而不是“没有一样让自己满意 ”)等想法来改变认知方向。除了让学生重树信心外,指导学习自卑者周围的有影响者对其多加鼓励和给予学习上的具体帮助,也是让自卑者走出阴影的有效。 五、挫折心理辅导 挫折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说来犹如一柄双刃剑:经受住考验,战胜了挫折,振作精神去迎接新的挑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就会得到有效增强,人格结构更趋完善;在挫折面前灰心丧气,败下阵来,从此遇到类似的挫折情景便心惊胆战,退缩回避,自己的个性中就更固着了怯懦的成分。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帆风顺”永远只能是美好的祝愿,现实生活中,逆境、挫折不可避免。 (一)挫折心理概述 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人们产生任何挫折,都与其当时所处的情境有关。构成挫折情境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结起来有两大类。 1、外在的客观因素 引起心理挫折的外在客观因素来自自然和社会两方面。自然因素是指由于自然和物理环境 的限制,使个体的动机不能满足。生离死别、天灾人祸谁也无法保证不会碰上,这是自然法则所决定的。社会因素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人为因素的限制与打击。如师长教育方法不当,好朋友反目等对学生动机构成的挫折。 2、内在的主观因素 由内在主观因素引起的挫折也分两类:一类是由外貌、体质、能力等自身条件不足,使自己要达到的目的不能实现造成的挫折;另一类是由个人动机的冲突而引起的挫折。如既想去参加与著名歌星的见面会,又怕因旷课而受到学校的追究,这就是一种趋避冲突。动机冲突还有双趋冲突,即“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双避冲突,如既不愿刻苦学习,又怕自己成绩不好 家长接受不了。动机冲突常常是引起挫折的重要原因。 (二)中学生挫折心理的偏差表现 当代的中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压力,一部分学生又自幼受到家长的过多保护而显得抗挫折能 力比较薄弱,他们在受挫时,比较容易产生以下的消极反应: (1)受到挫折后,引起愤怒的情绪,产生攻击性行为。或者直接向造成挫折的人和物泄愤,或者转向攻击某种替代物,包括破坏财物,拿他能攻击的他人出气,也包括产生自残行为。 (2)退避也是意志力不强的中学生在受挫后常见的反应形式。他们变得较前更为自卑、冷漠,对学习与工作更缺乏进取心,对人与事更趋向于敷衍、避让,生怕再遭受类似的失败。 (3)沉湎于痛苦、焦虑的情绪状态之中。挫折给人带来暂时的痛苦和焦虑,这是人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一些耐挫力较差的中学生遇到挫折后,陷入极其痛苦的状态之中,并且对可能出现的新的挫折情境怀着严重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这种痛苦和焦虑将持续很长时间,严重影响这些学生的正常生活,并固着在他们的人格结构中,成为消极因素。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挫折包括学习挫折、交往挫折、性心理挫折等。及时地给受挫学生以得当的辅导,将能帮助来访学生化解内心的压抑与痛苦,学会勇敢地面对现实,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新的工作与生活,并由此使他们得到人格的成长。 (三)中学生受挫心理的辅导要点 从我们的实践经验看,在辅导受挫学生时,首先要做的不是调整对方的认知或改变对方的 行为,而是要引导他进行倾诉,并给以适当的情感抚慰。中学学生的情绪调整能力还不强,特别是一些内向、敏感的中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更容易情绪失控,乱了方寸。辅导员耐心倾听的态度和同感理解的语言能让来访的受挫学生心理平静下来,减弱负性情绪的干扰,以利于比较客观地分析情况,寻求良策。 当受挫学生能够以正常的心态来看待自己面临的问题时,辅导员应当不失时机地帮助对方 对自己受挫的原因作一个理性的分析。此时,辅导员的引导应注意以下两点:既不把失败归因于难以改变的内在而稳定的原因,如“太笨”、“无能”,也不推诿于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如“教师水平太差”、“我的运气不好”;而是让来访者尽可能找到自身可以改进的原因,如“学习方法不对”,“努力程度不够”等。如果问题确实在于目标定得太高,太理想化,以至于再进行努力也无法实现,则应帮助对方调整过高的期望,以利于增大期望值(即目标可实现的概率),激发来访学生有信心进行新一轮的努力。 中学生受挫后,比较容易气馁。即使认识到了如何改进的道理,也未必有勇气,有决心去付诸实践。这时候,辅导员的热情鼓励和督促来访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努力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和及时进行反馈就显得十分必要。如前所议,挫折是一柄双刃剑,经不起它的考验,你就会变得更加退缩,成功更加无望;在挫折面前挺直腰干,最终战而胜之,你的性格就会更加勇敢,更加坚忍不拔,才更有可能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六、性心理辅导 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青春期的性发育和性成熟对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它刺激了青少年自我意识和性意识的觉醒,使他们已有长大成人的感觉和性满足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性心理发展尚未达到与之同步的水平,因此这一时期的少男少女容易产生性心理卫生方面的各种问题。 (一)性心理概述 性意识是伴随生理发育、社会成长而逐渐形成的对有关性别、性征、性角色及性行为等方面的心理认识活动。进入青春期(少年后期和青年前期)的中学生,性生理发育引起的第二性征突变和心理上自我意识增强形成合力,使他们的性意识迅猛觉醒、涌动,从而进入性的活跃期。 第二性征的出现,使两性差异显著拉开。自我性意识觉醒的中学生既对此好奇、敏感,又迫切希望掌握性知识,对自己和异性的特点进行探求和了解,他们通过各种媒体,来满足自己这方面的心理需要。不容忽视的是淫秽书刊和音像制品借机“入侵”,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发展形成畸形冲击。 随着性心理的大致同步发展,中学生开始对异性更感兴趣。这种兴趣一般经历这样几个 阶段:对异性短暂的疏离与排斥——对异性逐渐增加的关注——喜欢在异性面前展现自己的长处以博得异性的青睐——对异性的好感和亲近对方的愿望集中到某一个固定的异性同学身上——把这种愿望付诸行动。 自然而正常的异性交往有助于中学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对其成年之后的婚恋生活也 有非常积极的影响。相反,抑制、回避正常的异性交往不利于中学生性心理的健康成长。当然,少数的中学生过早涉入爱河,并难以控制,这给当前的学习、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处理好异性交往的问题对中学生而言,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中学生性心理偏差的主要表现 恋爱是当今中学生发生较多且不易解决的社会问题,这里仅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加以观察与分析。中学生恋爱指他们陷入异性间感情乃至生理的性爱旋涡而难以自拔,给学习与生活带来负面作用的交往活动。恋爱的中学生有的为单相思所苦,成天心神不定,茶饭不思,无心学习,身为所累,又无力摆脱。进入双方热恋而把握不好分寸的中学生则频频约会,形影不离,终日神魂颠倒,纵然旁人提醒忠告,仍然听不进一点意见。中学生恋爱经常是今日好,明日散,三天两头为“失恋”而痛心疾首,怨天尤人,忘记了自己这个年龄还根本不适宜谈“恋爱”。如此种种,都是中学生性心理成熟度跟不上性生理发育程度的表现,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造成了消极影响。 如何看待和处理手淫与性幻想,是一些中学生感到比较困惑的性心理问题。手淫是指通过 用手或其他物品自我刺激外生殖器以获得性快感和性满足的行为。性幻想则是受性意识萌动的驱使,在神情恍惚中想象与性有关的各种情景,如拥抱、接吻、抚摸、性交等,与此同时还伴 有性冲动。中学生的手淫和性幻想是性欲旺盛时一种自我释放,以缓解内心紧张的表现。只要不过度,不沉湎于此,其本身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副作用。但是个别中学生手淫过频,或者学习时间经常耽于做白日梦,则负面影响也不能小视。此外,一些中学生有手淫和性幻想后,又伴随产生了犯罪感或担心产生生理的、道德的不良后果,因此,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这就成为一个会引起后续消极反应的心理问题。 (三)中学生性心理的辅导要点 在对陷入恋爱后又产生苦恼、困惑的中学生进行辅导时,辅导老师首先要有一种真诚接纳的态度,并对来访学生有同感的理解。一些不成熟的辅导员戴着“自讨苦吃”、“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有色眼镜去看待来访学生的性心理问题,持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态度,辅导结果没有不失败的。 在来访学生尽情宣泄、倾诉,并感受到辅导员的关怀和理解的基础上,辅导老师应当帮助对方找出引起烦恼痛苦的真实原因和解决办法。一般来说,为“情”所困的中学生很难独立完成这项任务,因为他们还不具备进入“恋爱”所必需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遇到风浪便容易惘然无措,既难以进行理智而客观的分析,也难以找出摆脱窘境的办法。比如常 有“恋爱”中的中学生突然发现对方“另有新欢”,于是痛苦、嫉妒、气愤一齐涌上心头,却不会去静心想一想对方也是不成熟的少年人,对感情忠贞、负责任一类的信念还没有在他的心 目 中真正产生,因此变化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思想上没搞通,“失恋”中学生的情绪便难以恢复,对学习、生活的负面影响便比较持久。 引导恋爱中的中学生进行客观的、理智的分析,弄明白事情的真相,这一过程往往是令人痛苦的。但不经历这一个痛苦的过程,来访学生就难以从原来的精神状态中摆脱出来,开始一种更为积极的新生活,这样,这段恋情所带来的挫折留给他的就只有一段灰色的记忆,而不是经过艰辛之后实现的人格成长。 经验表明,一些在恋爱中受伤的中学生经过辅导,认识有所调整后,身心状态仍一时无法回复到原有的水平。因而辅导员应当适时向来访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如写写日记或找朋友深谈,化解内心的压抑、郁闷;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工作上或者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上;与更多的同学交往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等等,并要求来访学生去具体实施,以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对于因手淫或性幻想引发心理问题的来访中学学生,也要给予完全的接纳和真切的安慰。 要让他们从辅导老师的温和态度上感受到自己并不是犯了什么大错,做了什么羞耻的事情,进而能较快地消除紧张感和羞愧感。在谈话已能顺利进行时,辅导员可以对来访学生作一些性生理知识的介绍,使对方懂得手淫、性幻想是青春发育期青少年中发生相当普遍的现象,本身不需要引起紧张与自责。要让来访的中学生从辅导员的态度和解说中得到宽慰,卸下精神上不必要的负担。 与此同时,对手淫过度或耽于性幻想而无力自控的来访学生,辅导员应当与对方商定具体 的改进计划。计划的内容可以有把注意力从对性的过分关注上转移到其他方面,避免不良的性欲刺激,进行自我控制力的训练,等等。此外,辅导员还可以指导来访学生学会做放松操,借以调节情绪;用弹牛皮筋作为厌恶手段来控制手淫、性幻想的发生频率。只要精神上放松,措施上落实,过度手淫和性幻想沉迷的问题是能够得到缓解直至最终消除的。
/
本文档为【中学生心理诊断与疏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