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太原

2011-06-28 32页 pdf 71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581

暂无简介

举报
太原 概 况 太原,简称并,别种并州,地处山西省中部。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 现为山西省省会,辖区 6988 平方公里,人口近 300 万。其中市区面积 140 余平方公里,分南城、北城和河西三个区,人口100多万。郊区分南郊、北 郊和占交区。市辖县包括阳曲、清徐和娄烦。太原市是中国北方的工业重镇 之一。 历 史 太原古称晋阳,在历史上其为北部边防重镇,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代 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已初具规模。战国时为赵国初期的都城。秦始皇 统一中国后改晋阳邑为太原郡。之后各代称谓有异,或并州,或西京、北京。 公元...
太原
概 况 太原,简称并,别种并州,地处山西省中部。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 现为山西省省会,辖区 6988 平方公里,人口近 300 万。其中市区面积 140 余平方公里,分南城、北城和河西三个区,人口100多万。郊区分南郊、北 郊和占交区。市辖县包括阳曲、清徐和娄烦。太原市是中国北方的工业重镇 之一。 历 史 太原古称晋阳,在历史上其为北部边防重镇,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代 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已初具规模。战国时为赵国初期的都城。秦始皇 统一中国后改晋阳邑为太原郡。之后各代称谓有异,或并州,或西京、北京。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进攻太原时遭到市民的顽强抵抗,及至赵占领太 原后,火焚水淹,古城毁于一旦。随后赵命潘美在古唐明镇(今太原市西羊 市街一带)的基础上重建太原城,是为今日太原市之滥觞。 太原地区曾为中国历史奉献过许多杰出人物,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战国 时赵国名将廉颇,随苏武出使匈奴的常惠,唐女皇武则天,宰相狄仁杰,诗 人宋之问、王勃、王维、王昌龄、王之涣、温庭筠,北宋名将杨业、杨延昭 父子,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明初文学家罗贯中以及清初文学家傅山等。 地 理 太原市三面环山,唯南部河谷平原平坦开阔。东面东山,是太行山余脉, 主峰罕山海拔1500多米。西面为吕梁山东翼,主峰庙前山海拔1800多米。 北面是系舟山和云中山,系舟山是汾河和滹沱河的分水岭,也是太原盆地和 忻定盆地的界山,主峰柳林尖海拔2000米。三面山峦怀抱的是5050平方公 里的太原盆地,亦即汾河中游地区。 汾河自静乐县入太原,西来东去,从太原北郊烈石口流出,再由上兰村 向南。汾河的支流像蜘蛛网一样遍布太原,潇河、屯兰川河、涧河、岚河、 杨兴河、柳林河和天池河等都汇入汾河。 气 候 太原市的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晴朗、干冷。春季回暖迅速, 光照充足,少雨多风。夏季炎热,雨量集中,日温差大。秋季多晴,天气稳 定少变化。年平均降水450 毫米。年平均气温 9.3℃。每年 5—10 月为太原 地区的旅游季节。 太原市气候表 气温℃ 降水 mm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 -6.6 -3.1 3.7 11.4 17.7 21.7 23.5 21.8 16.1 9.9 2.1 -4.9 平均最高 1.1 4.6 11.2 19.0 25.2 28.8 29.5 27.8 23.2 17.6 9.1 2.3 平均最低 -13.0 -9.4 -2.7 4.2 10.0 14.6 18.2 17.0 10.2 3.6 -3.3 -10.5 降水量 3.0 6.0 16.3 23.8 30.1 52.6 118.3 103.6 64.3 30.8 13.2 3.4 如何到达 铁路 山西省的交通以铁路为主,同蒲线纵贯全省,北接京包线,南与 陇海铁路接轨,是省内交通的大动脉。太原是京原石太两铁路线的终端和太 焦线的起点,途经和终止在太原的快车每天有 20 多列,旅游者前往山西太 原,选择铁路交通应是十分便捷的。 太原至北京(36、游20、390次)、太原至天津(262、384次)、太原 至上海(174次)、太原至郑州(408、295次)、太原至石家庄(556次)、 太原至西安(35、261、285次)、太原至成都(186次)、太原至汉口(286、 288次)、太原至大同(342、344次)、太原至包头(436次)等。 太原火车站问询电话,(0351)2021240 航空 山西省的空中交通也很方便,太原机场地处南郊,距市区 18 公 里左右,与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桂林、南京、沈阳、西安等全国各主 要大中城市都有直航。 太原市民航售票处地址:迎泽大街158号;电话:(0351)4042903,太 原武宿机场距售票处16公里。 公路 山西省公路运输能力良好。太原市有长途汽车通往省内各县市及 河北的石家庄、保定、张家口,内蒙古的呼和浩特等地。此外,还有旅游包 车直通五台山、浑源悬空寺和应县木塔等旅游景点。 旅游日程建议 太原市区及近郊的景点也比较分散,大致分布在市内、西南郊、西北郊 和正南稍远处四个地方。如果仅有两天的时间,旅游者可以用一天参观太原 市西南郊的龙山道教石窟、天龙山石窟和晋祠,第二天参观市内的双塔寺、 纯阳宫和崇善寺等。如果有三天时间,旅游者应从北(窦大夫祠)向南至平 遥县城,或按同样线路从南向北顺序游览。期间的两个夜晚都可以宿于太原 市。 假如有一周时间,旅游者可以用2-3天在太原市及近郊游览。然后前往 稍远的南路(即本书介绍的晋南)和东南路(晋东南)中的一路。山西省许 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呈放射状散布在太原市四周。大同旅游区和五台山旅游区 都是相对独立的多景观旅游区,它们到太原之间的路途上很少景观,因此, 要前往这两个旅游区应安排更宽裕的时间和比较合理的路线,最好不要从太 原去,再回到太原。 名胜古迹 太原市区景观 晋 祠 位于距太原市25公里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 晋祠始建年代无从稽考。曾是西周武王次子、晋国开国君主姬虞的祠堂。 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燮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 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祠重 修扩建。 晋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晋祠景观布局分为三 个部分。中部,入晋祠大门,自水镜台起,过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 鼓楼、献殿、鱼沼飞梁,至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北部,从文昌宫起, 经东岳祠、关帝庙、三清洞、唐叔虞祠、朝阳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 至吕祖阁,这组建筑群起伏有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南部,从瀛胜楼起, 经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亭、水母楼,至公输子祠。这组建筑泉水 环绕,以风景诱人而驰名。 圣母殿是晋祠内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 1031),崇宁年间(1102—1106)重修,是宋建殿宇中的代表性作品。殿周 围廊四绕,前廊进深两间。这种营造形式,为国内现存古建筑中唯一的实例。 殿前廊柱上雕刻有木质蟠龙八条,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绕柱蟠龙。 圣母殿内的宋代雕像,是古代艺术之珍品。圣母,原名邑姜,是姜子牙 的女儿,武王王后,成王和叔虞之母。殿内宽大明朗,存有宋代彩塑41尊, 后补彩塑2尊,共有43尊。圣母邑姜居中端坐,神态庄严,凤冠霞帔,雍容 华贵。其余42尊侍女像分列于圣母两侧,这些塑像有宦官、女官、侍起居饮 食的侍女,神态各异,眉目传情。这组雕塑,突破了古代寺庙中以塑造神佛 为主的模式,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些塑像的技法和风格, 都是宋代杰出美术作品,而且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习俗的宝贵资料。 圣母殿前是鱼沼飞梁。沼与池类似,古人称圆形为池,方形为沼。鱼沼, 即方形鱼池。鱼沼上架十字形桥,取名飞梁,东西两端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 南北舒展下斜成鸟的两翼,形成左右通遭,桥面上栏杆望柱装饰,典雅大方, 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孤例。 献殿以东,有一个凸起地面的方形砖台,中有琉璃小阁一座,明代烧造。 台上四角各立一尊铁人,高2米,姿态英武,它们是为镇水患而铸的,莹亮 不锈。因为铁属五金之一,人们便称之为“金人台”。 祠内北侧是唐碑亭,称为负观宝翰亭。亭内陈列着唐太宗李世民御笔碑 刻“晋祠之铭并序”古碑一通。碑高1.95米,全文1203个字,行书体,飞 逸洒脱。这篇铭文提出了兴邦建国以政为德等“贞观之治”的政治思想。亭 内还有诗人杜甫概括“晋祠铭”的碑刻:“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周柏,于圣母左侧,西周时所植,距今已有2700多年。左右两株,同年 所植,故又称齐年柏。北宋欧阳修在庆历三年(1043年)来到晋祠题写诗句: “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明末著名书法家傅山也在树旁留下 “晋源之柏第一章”的名笔。 难老泉,也称晋阳第一泉。难老泉出自断岩层,是晋水的主要泉源,终 年生生不息。北齐时,取自诗经中“永锡难老”一句,取名难老泉,泉源西 侧建有水母楼一座,又称水晶宫,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创建,清道光 二十四年(1844 年)重修。水母楼内塑有一尊铜铸水母像,高 1.06 米,端 坐于瓮形座位上,装饰简洁,朴实逼真。 圣母殿的宋塑侍女、老枝纵横的周柏、长流不息的难老泉被称为“晋祠 三绝”。 晋祠公园 位于晋祠古建筑门前的开阔地上。东对碧水莲塘,西靠晋祠占建筑,南 北两翼,紧挨千顷稻田、农舍、村庄。 伏龙山,是园内假山,山的半腰,嵌石题书“伏龙山”。山脚有石洞流 水,水从石龙口中淌出,流入池中。池旁有石刻两罗汉,池中有石刻天女、 麻姑,池边石虎饮水,状貌惟妙,情趣横公园西北部,有仙翁阁,又称红阁。 因阁上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得名。此阁创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年— 1505年),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修。 北极阁,位于公园西北。这座明代创建、清代重修的建筑,古朴端庄, 典雅不俗,底洞门有“古唐邨”题刻。 德隐斋,位于公园中部。 陶然村别居一角,亭秀阁明。 晋祠公园东南部,是公园水乡。这里俗称南湖,水色碧秀,湖上有三孔 桥联结东西,桥上行人,桥下泛舟,一派江南秀色。 双 塔 太原的标志。在太原东南郝庄村南。双塔最初名为文宣塔,双塔脚下的 寺庙称永祚寺。因为双塔突出,犹如两根擎天巨柱,所以习惯称双塔寺。 双塔,创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历时5年竣工,当时由高 僧佛登和尚(又称妙峰祖师)主持修建,佛登在佛教界很有名望,明万历皇 帝曾诰封他为“妙峰真正佛子”。原名文宣塔,是为了纪念明万历皇帝的母 亲慈圣皇太后李氏,她曾拜妙峰祖师为师,尊号“文宣”。 两座塔,南北对峙,相距 16 丈(50 米),取“真言密教以十六数表圆 满无尽”之意。北塔全部用素砖砌筑,底座为八角形,琉璃剪边,色彩绚丽, 是不可多见的明代砖雕艺术品。塔内有石阶直至塔顶,可远眺太原全景。 永祚寺 与双塔同时创建。“祚”,赐福保佑的意思。寺庙依山而建,坐南朝北, 由前院、后院、塔院三部分组成。塔院现存双塔、过殿和后殿。后院现存大 雄宝殿、三圣阁、禅堂、方丈等建筑。前院牡丹满园,被称为太原的“小洛 阳”。穿过院旁东厢月门,是新建的书法碑廊,可以看到王羲之、王献之、 张旭、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黄庭坚等历代名家的书法碑刻。廊内贴墙 嵌排的宝贤堂碑刻,也是书法碑刻珍品。 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直至太原,登临双塔寺,写下 了有名的《咏双塔寺》。明代诗人李溥也作诗:“我来欲把星辰摘,到此方 知世界宽。”双塔素有“文笔双塔”之称,意思是说雄伟的双塔就像两支笔, 浩渺的晋阳湖恰似大砚池。 双塔烈士陵园 位于双塔寺南部,紧挨双塔寺肃然静立。 双塔烈士陵园初建于1954年。园内分主墓区和解放太原墓区。主墓区安 葬着山西省革命先驱刘天章、任国桢、阴凯卿、张友清、王瀛、续范亭、程 国良等 7 位烈士。解放太原墓区安葬着在解放太原战役中,英勇献身的 430 名烈士。整个墓区青松围抱,翠柏环绕,杨槐绿树成阴,肃穆庄严,令人起 敬。 天龙山石窟 位于太原市西南40公里的天龙山腰。这里山色秀丽,气候温和,历史上 曾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的避暑宫。 天龙山,原名方山,海拔1700米。北齐时建起天龙寺,显赫一时,便改 称天龙山。天龙寺,宋代改名圣寿寺,历代香火不断,名声远扬。1948 年, 寺庙被焚,传世文物荡然无存。1981年,在旧址重建寺庙。 天龙山石窟创建于东魏(534—550年),高欢掌握东魏大权,他以晋阳 为根据地,在天龙山开始开凿石窟,并筑避暑行宫。高欢的儿子高洋建立北 齐后,以晋阳为别都,继续开凿天龙山石窟。到隋朝,隋炀帝杨广被封为晋 王,常驻晋阳,在太原建有行宫,杨广即帝位后,使天龙山石窟规模不断扩 大。唐代,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家晋阳,把晋阳封为别都,阴号北京,在此 大兴土木,建寺造窟达到高峰。 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有东魏、北齐、隋、唐四个朝代开凿的石 窟,全部24个洞窟。东峰有8窟,西峰13窟,山北三窟,窟与窟之间有山 间小路相通。东魏、北齐时期的作品,虽比大同的云冈石窟晚半个多世纪, 但技巧上大大提高了一步。这些石窟雕像外观比例适度,雕造精细,生活气 息更加浓郁。唐代雕像,是石窟艺术成熟的代表作,第九窟外原有宏伟的木 构“漫山阁”,阁内为唐代石窟,分上下两层,上层的弥勒大佛坐像高约 8 米,是天龙山石窟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尊石雕佛像。下层是观音立像和文殊、 普贤骑兽像,是中原地区晚唐遗迹中罕见的佳作。 崇善寺 崇善寺位于太原市东南隅,创建于隋末唐初,原称白马寺,后更名为延 寿寺、宗善寺,明代改为崇善寺。这座寺庙原为隋炀帝杨广的行宫。清代同 治三年(1864年)庙内大部分建筑毁于火灾,大雄宝殿化为灰烬,仅存大悲 殿、崇善寺山门,钟楼和东西厢房。 大悲殿,面阔7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前檐安有隔扇,背面装有 板门,殿内天花板精美,檐下有肥硕的斗拱承托屋檐,瓦顶黄绿色琉璃剪边。 这座殿宇承袭了宋代以来的建筑传统和营造手法,是明代最完整、最标准的 占建筑。殿内正面塑有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两旁为千钵文殊菩萨和普贤菩 萨。三尊巨像均高达8.5米,全身贴金,造型奇特,距今已有600多年,仍 保存完好。 崇善寺内藏有大量宋、元、明版藏经及两册佛祖释迦牟尼应化事迹画册。 山门前,矗立着一对明代洪武年间铸造的铁狮子。钟楼内有明铸两口大铁钟。 这些都是寺内珍藏的宝贵文物。 晋窦大夫祠 晋窦大夫祠,位于太原市北郊20公里处的上兰村。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 大夫窦犨(音chōu)而建。窦犨,字鸣犊,曾在狼孟(今阳曲黄寨)做过开 渠利民的事业,后人在此修庙建祠祀奉。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因慕其名来访, 行至娘子关,将入晋国时,听说窦犨已被赵简子所杀,便愤然离去。宋代元 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皇帝加封窦犨为英济侯,故窦祠亦称英济祠。 窦祠寺庙巍然清幽,现存山门、献亭和大殿等建筑均为元代至正三年 (1343年)重建,局部保留有宋金时期的建筑风格。 崛■多福寺 位于太原市北郊区呼延村附近的崛■(音 qún)山巅,距太原 24 公里, 这里以风光优美,崛■红叶著名。 多福寺,又名崛■寺,创建于唐代贞元二年(786 年),初名“崛■教 寺”,后改今名。唐朝大将沙陀人李克用、后唐庄宗李存勖父子曾经到此礼 佛朝拜、焚香祭祀,寺内佛事活动鼎盛。到宋代末年,多福寺毁于兵火战乱, 明代洪武年间,又在原址重建。以后,还经过多次重修。现在寺内的山门、 钟楼、大雄宝殿、文殊阁、藏经楼、东西垛殿以及壁画、塑像等,均为明代 遗物。原建筑规模宏伟宽阔,寺为三进,曾居住过二西多僧人。明代重修后 的寺观,整个建筑布局和形制都保留了唐代特点。现存的大雄宝殿,面宽五 间,进深三间,殿内三尊大佛四尊菩萨,塑造逼真。围绕塑像,有壁画 84 幅,内容为佛祖释迦牟尼生平故事。构思巧妙,画法生动,线条流畅,色彩 艳丽,构图精美。 多福寺内的红叶洞,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隐居读书处,俗称“霜红龛”。 至今留有傅山的手书真迹。多福寺前,东南山峰顶处,宋代建筑的七级舍利 砖塔巍然耸立。 大佛寺 又名净因寺,位于太原市北郊区崛■山麓的土堂村,距太原20公里,以 大佛闻名。 寺依山而建,西附崛■山,东临汾河。寺创建于北齐,金代泰和五年(1205 年)重建,明代又多次复修。现存殿宇,大多为明清建筑。 大佛寺内,前院有于王殿和东配殿,后院有大雄宝殿、罗汉殿和地藏殿。 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年),在寺址两侧依山筑起重檐歇山顶殿堂一座。殿 阁背倚土崖,阁内释迦牟尼佛像高达9米,结跏趺坐。殿内塑像,皆为明代 作品,至今仍保存完整。 净因寺,也曾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化名人傅山的隐居地之一。寺旁古柏, 长势奇特、怪异,俗称“土堂怪柏”,为太原一大奇观,亦为晋阳一景。 太山寺 又名太山龙泉寺,位于太原市西南风峪沟内北侧的山腰里,距太原市23 公里。这里环境优美,气氛安谧。四周,峰峦拥翠,古柏映绿,形成一道天 然的绿色屏障,把太山寺围在其中。太山寺,创建于唐代景云元年(710年)。 原为道教管理的道观,名“昊天祠”。明代初年,改为佛教寺庙,明代洪武 二十四年(1391年)重建。寺址依山势建造,坐北朝南,殿阁楼台,高低层 叠,错落有致,主从分明,相得益彰。 从寺的山门开始,院中依次排列着钟,鼓楼、东西厢房、大雄宝殿。大 雄殿顶,二层叠起,上面坐落着六角形观音阁,文殊、普贤二殿,观音阁内 正中是莲台,后为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周围塑有十 八罗汉、四大金刚。悬塑,排列有序,安排巧妙,各路神仙俱在海波之上, 泥塑,极富明代塑像俏丽、俊秀的风格。 龙山石窟 位于太原西南的龙山山巅,距太原市20公里,是我国少有的道教石窟。 它开凿于元代初年,由当时的道人宋德芳主持兴建。宋德芳,字广道,道号 披云子,山东人,曾随当时道教首领邱处机朝见成吉思汗,后在北京、晋南、 陕西一带进行传教活动,主持营建龙山道教石窟和“昊天观”。道观现已残 破,只有龙山石窟保存完好。 龙山道教石窟,共有8个洞窟: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 大法师龛、七草龛及两座辩道龛。石雕风格朴实、凝练、庄重;衣饰简洁、 素静、褶皱分明,与佛教石窟雕像风格迥然不同。部分龛内顶板雕刻有莲花、 龙凤图案。有的龛内两侧、前壁留有元代题记,是研究道教石窟、道教发展 史的珍贵资料。 龙山石窟内现保存有道教祖师、神仙的各种形象。石雕人物有立、有坐、 有卧、有动、有静,表情含蓄,耐人寻味。龙山道教石窟规模并不很大,却 是难得的研究道教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清真古寺 位于太原市内解放路南段东侧,在群楼耸立中独居街畔。门前牌楼雕镂 精致,装饰精美。横匾“清真古寺”四个镀金大字分外醒目。 寺为唐代贞元年间创建,后又经宋代重修,现存寺字是明代重建。 寺内大殿为砖木混合结构,殿内为阿拉伯式古典装饰。圆形立柱挖槽叠 楞,施沥粉贴金彩绘,极其富丽典雅。柱周木壁,刻有阿拉伯文《可兰经》, 经文雕刻工整洁晰、精细优美。 进入院内,中央有明代建筑省心楼,重檐歇山顶,楼角飞檐挑起,颇为 壮观。省心楼两侧,左右碑亭对峙,亭内有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碑刻草书,元 代赵子昂、洁初傅山观后题铭碑刻。 山西省博物馆 位于太原市东南上官巷内。这里原是山西省图书博物馆,1953年改为山 西省博物馆。 省博物馆旧址是文庙,始建于金大定年间,明清重修扩建。清光绪七年 (1881年)由市西原庙址迁移到此。文庙占地13000平方米,由照壁、六角 井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和崇圣祠组成。棂星门内东西厢房, 现陈列着山西近现代史料展,大成殿及东西庄陈列着山西省出土或珍藏的古 代文物。其中尤以山西石楼县出土的殷代铜觥最为名贵,觥呈角伏兽形,遍 体饰龙、鱼纹。其它还有吴王僚称王前所用武器,北魏木板漆画,戚继光手 书《致李小山归蓬莱》诗轴等。 纯阳宫 纯阳宫是一所道教庙宇,位于太原市区五一广场西北,建筑典雅别致, 布局合理、均衡。 纯阳宫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经清代整修,现在这里 成为山西省博物馆专题陈列部。展出的馆藏文物,分成陶瓷、铜器、玉石、 竹木、牙雕、石刻、书法、绘画、碑帖、刺绣、珐琅、漆器等10个专题,安 放在大小20个陈列室中。这些展品,对于研究我国当时的历史、文字学、工 艺美术和冶炼铸造技术,都是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迎泽公园 是太原市最大的公园,位于太原古城迎泽门附近,东依太原市内最大的、 可容纳四千人的圆形建筑湖滨会堂,北望太原市内最大的宾馆迎泽宾馆,西 傍太原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太原少年宫以及山西省图书馆,南临山西省 体育馆。 迎泽公园占地约66万平方米,其中迎泽湖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迎泽 湖分为南、北、中三部分。中湖东侧有长达150米的廊式术构建筑,装饰富 丽,彩绘一新。雕梁画栋,民族色彩浓郁。中湖南面,假山堆砌,玲珑精巧。 假山脚下,水榭伸至湖心,亭阁秀丽,面湖临山,别有风韵。迎泽湖面,轻 舟荡桨,游船往返,越洞过桥,纵横交错,生气盎然。 园内亭阁极多,四处分散。北湖东岸的绣绮亭,莲花池东岸的荷花亭, 西门附近的对景亭,果园北侧的玫瑰亭,与长廊相对的六角亭,牡丹园里的 壮丹亭,隐蔽在丛林深处的小茅亭,假山顶上的四角亭,亭亭玉立,秀美多 姿。 古典建筑藏经楼系金代木构建筑,原在太谷县城东大寺内,1960年拆迁 到迎泽公园,为园内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儿童公园 位于繁华的市中心附近,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海子边”,是太原市公园 历史最长、创建最早的一座。 宋代时这里是一片水洼,取名文瀛湖。到清代光绪年间修筑整理,建凉 亭,筑楼台,栽树木,种花草,供人们游览。至清末正式辟为公园,取名“文 瀛湖公园”。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到太原视察时,曾入园游览。由此, 文瀛湖公园曾改名为“中山公园”。1949年后,经过整治后的“中山公园”, 改名为“人民公园”,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1982年,才更名为太原“儿童公 园”。现在的儿童公园面积近12万平方米,其中水面4万平方米。公园内, 楼堂馆舍,亭桥水榭,一应俱全。 公园北部,有太原市内著名的汉白玉方形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解放太 原战斗中牺牲的死难烈士而立。碑高4米,顶部几尊金属铸像,形象生动。 碑正面是毛泽东的题词“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园内还建有图书馆、展 览馆、书法碑廊、14层琉璃塔、花坛、花坞等。 动物园 位于太原西北隅,这里原来是太原闻名的黑龙潭沼泽地,1955年动工兴 建动物园,1958年竣工。 太原动物园占地63万平方米,其中,湖面占17万平方米。园内共有各 类动物130多种,约1000余只,有的动物十分名贵,如非洲狮、白犀牛、欧 洲熊、北极熊、北冰洋海豹、坦桑鹦鹉,以及中国特产的东北虎、广西猴、 四川熊猫,和省内珍禽山西猴、褐马鸡。华北地区很少产猴,唯在山西晋东 南地区有猴成群。褐马鸡,产于山西西北部吕梁山区的关帝山中,是我国一 类保护动物,为世界珍禽,唯我国独有,只产于山西。 太原周边景观 玄中寺 又名永宁禅寺、石壁寺。位于山西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的石壁山中,距 太原70公里。寺庙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玄中寺地处幽胜,坐北向南,依 地形起伏层层叠起,宛若重楼。它背倚石壁山,由南向北顺次排列着前、中、 后三进院落。天王殿、大雄殿、七佛殿、千佛阁坐落在三所院落的中轴线上, 层次分明,气势不凡。 玄中寺为北魏高僧昙鸾大师创建,整个寺庙落成于北魏承明元年(476 年)。当时,受到皇帝敬重的昙鸾大师住寺研究净土宗佛学,佛名远播,被 誉为神鸾。隋唐时期,道绰禅师继承了昙鸾的事业,继续从事佛学研究,唐 贞观年间重修寺院,这里成为名僧道绰、善导大师宣扬净土法门的主要道场。 到盛唐时,玄中寺已与当时长安的灵感坛、洛阳的会善坛齐名,成为国内佛 教三大戒坛之一。唐太宗李世民曾以其天子之尊拜谒玄中寺。昙鸾、道绰、 善导三位大师及其门徒曾在此著《净土十二偈》、《续龙树集》、《调气论》 等书。日本僧人亲鸾接受昙鸾一脉相传的净土宗教义,在日本建立净土真宗, 从此玄中寺被日本净土法门视为“祖庭”。 自宋、元以来,玄中寺几经战乱摧毁,尤其是清同治年间一场大火,寺 庙被焚。玄中寺诸殿中,大王殿是现存最古的建筑,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建。 寺内其它建筑,多为1949年后依旧制补建。 经过重修的殿阁内泥塑、木雕、铁铸佛像共70余尊。还有古碑耸立,其 中有一通“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碑”,为唐代太原参军房嶙之妻渤海高氏所书。 碑文记述了李世民来玄中寺拜谒禅师绰公一事。这块唐碑,为文物珍品。玄 中寺东山坡,还耸立着宋代修建的一座两层八角白色秋蓉塔,这是玄中寺的 象征。玄中寺还是中日两国传统友谊的历史见证,寺内的祖师殿,陈列有日 本佛教净土宗赠送的幢幡、书籍、锦旗、纪念品等。 卦山天宁寺 位于交城县城北3公里处,距太原67公里。卦山,又名万卦山,因山的 形状像八卦而得名。这里八峰耸峙,层峦叠嶂,是一处诱人的游览胜地。 天宁寺创建于唐代贞观六年(632 年),后经历代重修。现存殿阁亭台 多为明、清所建。寺内殿宇高大雄伟,布局严谨。前、中、后三进院落由低 到高,依地势顺次排列。前院有东厢、西厢、千佛阁。千佛阁建于院中央, 为宋代结构,明、清两代重修。阁内塑有高达6米的铁铸佛像3尊,每尊旁 还有铁铸弟子像6尊。千佛阁下,有石砌角洞,穿洞过阁,更上一层,便到 中院。中院正中为大佛殿,高敞明亮,殿内释迦牟尼塑像高踞佛台。天宁寺 内,古碑林立。其中有唐代李元穆所撰石碑,明代正德年间所铸铁碑,还有 唐、宋、元、明、清历代重修天宁寺碑记,神工妙笔,不拘一格。 过大佛殿,登198级石阶,可达重棺三层毗卢阁。登高阁,向下俯视, 地藏殿、藏经楼、卦山书院、朱公祠、奶奶庙等建筑历历在目。寺中存宋代 书法家米南宫给卦山题写的“第一山”匾额。 平遥镇国寺 镇国寺位于山西平遥县东北13公里的郝洞村,距同蒲铁路的洪善车站仅 1公里,距太原85公里。 镇国寺的主殿万佛殿建于五代时北汉天会七年(963 年),从修建的时 间上说,在我国现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物中,此殿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782 年)的五台南禅寺大殿和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的五台佛光寺东大殿, 列第三名。镇国寺原名京城寺,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为令名。寺内 分前后两院落,布局端庄古朴。天王殿内,塑有四尊天王像。殿两侧,左右 钟、鼓二楼相对。前院居中为万佛殿,造型独特,平面近正方形,殿顶单檐 歇山式,出檐深远,总高超过了柱高的三分之二,使殿顶形如伞状。在历代 寺庙建筑中颇为罕见,这是现存五代时期唯一的木构建筑。殿内佛坛上塑有 佛、弟子、菩萨、金刚等11尊,塑造手法近似唐塑风格,饱含五代时塑像的 风韵。 后院,东面为观音殿,西面为地藏殿,正中为三佛殿,除观音殿外,各 殿内塑像俱存。三佛殿内,存有明代壁画。 平遥双林寺 双林寺位于山西平遥县,距太原市97公里。创建于北魏早期,重建于北 齐武平二年(571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存殿宇多为明清建筑。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因寺内彩色泥塑多取材于佛教,传说佛教始祖释迦 牟尼逝世的地方,四周各有两株大树,俗称“双林”,所以自北宋以来,中 都寺便改名为双林寺。 双林寺规模宏大,仿照城堡式筑门构墙。寺庙坐北朝南,修建在3米高 的土台上。寺内大小殿堂10座,三进院落。整个寺院格局对称、严谨。 双林寺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彩塑方面。 10座殿宇内保存有宋、元、 明、清大小彩塑2052尊,完好的有1566尊,大的高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十 厘米。浮雕圆雕相结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当时工匠利用富有粘性的红 泥土,塑造出的十八罗汉、观音菩萨、仙女,个个神采飞扬。这种娴熟的塑 技,在国内颇为罕见,有“泥塑艺术宝库”之称。 千佛殿、菩萨殿的悬塑,数以千计,大都为明代作品,塑像生动,富有 传统的民族特色,为全寺精华。与千佛殿相映衬的是罗汉殿。释迦殿的塑像, 为宋、元两代的优秀作品。罗汉殿内的十八罗汉,塑造于宋代,是双林寺彩 塑艺术的珍品。它在技法上突破了佛教规程的限制,脱离佛教平淡、肃穆的 风格,更接近世间的盎然情趣。 平遥县位于汾河之滨,古代这里曾汇集了大批能工巧匠。据说唐代文成 公主入藏时,还带有平遥的雕塑工匠。双林寺的彩塑艺术,是我国独具一格 的艺术宝藏。 平遥古城 平遥位于太原南 100公里,是我国保存有完整古城风貌的历史文化名 城。 平遥县,建自西汉,旧名京陵。北魏时称平陶县,因避太武帝名(拓跋 焘)讳,改称平遥,一直沿用至今。平遥古代为军事防御重地,明初,为防 御外族侵扰,内地各府、州、县均建造城垣。平遥古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 年),迄今已有60O多年的历史。 全城外观呈方形,城高12米,周长6.4公里。外表用青砖砌裹,顶部铺 砖排水。外墙每隔5米筑有敌台1个,四角各有角楼1座。四周城墙上共有 垛口3000个,小敌楼72座,象征孔子的3000弟子和72贤人。平遥古城又 称“乌龟城”,依据整个城墙形制得名。 市楼,位于南大街,居全城中心,古时有朝、午、夕三市,在此建楼, 故名市楼。它的始建年代不祥,重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古城的 街道、商店、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 沿街而筑多为三开间或五开间,木间装修,檐下绘有彩画,梁头雕刻华丽。 铺面之后是居民住宅,多为二进四合院,二门建有垂花门楼,正中砖券窑洞 木构插廊。 平遥古城是研究明代县城建置、街道规划、民居建筑的宝贵实例。 太谷无边寺 又称白塔寺,位于山西太谷县城内西北,距太原60公里。创建于西晋泰 始八年(272年),北宋治平年间直修,改额“普慈寺”,北宋元祐五年(1090 年)续修,寺中建白塔。寺址原在白塔村,北齐时迁县城至此。 白塔为宋代遗物,元、明、清各代屡经修补,现仍保存完整。白塔高大 雄伟,塔身涂白垩土,年久远而色不减,数十里外可见,是太谷城的明显标 志。塔高50米,平面呈八角形,7层,每层有出檐及平座,檐座下方均有斗 拱,各层拱券门洞与檐外相通,并雕有假门窗。塔内底层为小型方式,有磴 道上攀,二层以上中空,安有楼板和木梯,供游人登临。塔的外观为楼阁式, 顶部有石幢,宝瓶式塔刹。 无边寺以塔著称,寺内乐楼、大殿、配殿、藏经阁等,雕工精细,均为 清代建筑,此外,寺内还珍藏许多古代名人字画等文物。 杏花村 位于山西汾阳县城北,距太原90公里。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吟诵杏花村 的绝唱。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杏花村已开始酿酒,到唐代,这里 酒肆林立,极享盛名。 汾酒,是杏花村汾酒厂的名牌产品,清香醇净,回甜爽口,属于白酒中 清香型的佳酿。 竹叶青,也是杏花村汾酒厂的名牌。它用汾酒做原料,补加冰糖、竹叶、 陈皮、砂仁、紫檀香等12种中药材浸泡酿制而成。色泽金黄透明,入口香甜, 对身体有滋补作用。 我国历史上著名诗人、学者李白、杜甫、宋延清、顾炎武、傅山等人, 都曾赋诗赞誉杏花村。明末李自成进军途中,曾在此停留3天,饮酒挥毫题 字:“尽善尽美”,因此,杏花村一度更名“尽善村”。 介休后土庙 后土庙位于晋中平原介休县,这里曾是隋末大将尉迟恭与李世民大战的 点将台。 寺庙创造年代下详,从寺中碑记看,南朝宋大明元年(457 年)、梁大 同二年(536 年),皆重修。后来在一次地震中塌毁,元代延柏五年(1318 年)又重建。现存建筑多为明、请遗存。后土庙是一所古代道观庙字,整个 建筑都体现了道教特点。三清楼是庙内主要建筑,三重檐、歇山顶,前有抱 厦,后连戏楼。其顶饰琉璃莲花脊筒,兽头生动精美。寺内建筑全部饰以琉 璃瓦件,琳琅满目,金碧辉煌,被誉为三晋琉璃艺术的圭库。这些琉璃,包 括了从明朝正德年间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问各个时期的作品。其中以少数明 代琉璃瓦构件最佳。这里的琉璃构件数量多,种类全,为晋中地区古建筑中 罕见的精品。 后土庙殿内存有彩塑悬塑干尊,多为道教题材,塑像形象生动,具有较 高艺术价值。 绵 山 位于介休县城东南20公里处。海拔2400多米,山势巍峨、险峻,绵延 百余里。山上,古木繁茂,溪流蜿蜒,鸟飞虫鸣,花香馥郁,气候温凉,景 色宜人。 绵山亦名介山。相传春秋时,介子推随晋国国君重耳流亡,后重耳即晋 文公位,介子推未得封赏,携老母隐居绵山。此外,唐大宗李世民的御妹也 曾出家绵山“修行”,绵山有“李姑崖”,山巅有寺名“三峰”。 绵山景色秀丽,奇趣横生。由于山高岩深,终年阳光难到,即使炎夏暑 热,这里也极清凉、舒爽。 洪山源泉 位于介休县城东南的洪山山麓,是晋中盆地著名风景区之泉水清澈、甘 例,泉旁梯田层叠,风景如画。泉水出口处,有源泉庙。这处庙宇,宋、明 两代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移地重修。庙年有正殿、 配殿、乐楼。农历三月初三,传为源神诞辰,每逢此日,附近农民聚此焚香 鸣炮,祭祀神灵。 祁县乔家大院 位于祁县乔家堡村中心,距太原54公里,距祁县县城15公里,沿大运 公路和南同蒲铁路均可到达。 这座由6个大院和19个小院组成的占地近9000平方米的家族城堡,因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电视剧《昌晋源票号》曾在此拍摄而驰名中外。 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祁县民俗博物馆所在地。 乔家大院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其主人是清中期山西著名大商 人乔致庸。乔家自乔致庸的祖父乔贵发在包头经商发迹,至乔致庸一代盛极, 商号名“在中堂”,主要经营粮、茶、钱、当四大行,号称“汇通天下”, 资产超过白银1000万两。1926年后官办银行出现,“在中堂”业务日衰。 乔家大院是一组封闭式建筑,整体体现清代北方民居风格。宅第大门坐 西朝东,高大顶楼正中悬有蓝底金字匾额,上书“福种琅环”,这匾是由山 西巡抚赠送。慈禧西逃时,“在中堂”曾捐银十万两,由此获得褒奖。在乔 家大院的黑漆大门上嵌着一副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 与人门相对,为砖雕百寿图照壁。照壁两侧,有清末军机大臣左宗棠的 篆书对联:“捐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显示了“在中堂”的不 同凡响。 入大门,北面有三个大院,都配有出檐大门,三大开间,可出入车轿, 门外有拴马石柱和上马石。大院均为三进院,是祁县境内典型的“里五外三 穿心楼院”,南北正房,东西厢房均为五间。外院,东西厢房均为三间。里 外院之间,有穿心厅相连,外院南房、里外正房都是二层楼,十分壮观。 南面三个大院,都是二进四合院,进门为台阶式门楼。南北六院,各由 三、五个小院组成,院中有院,各不相同。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均 为主人居住,偏院是客房、佣人住室和灶房。正院一般要高出偏院,正院均 为瓦房出檐,偏院则是平房。 院内,有主楼4座,门楼、更楼、眺阁6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 于夜间巡更护院。 乔家大院的所有房屋都进行了装饰雕刻。在各院正厅都有木雕人物,诸 如天官赐福、三星高照、和台二仙、招财进宝等。建筑物上的柱头雕刻,也 是色彩纷呈。全院内木雕艺术品多达300多件,内容绝无重复。砖雕,也是 乔家大院一绝,题材丰富,雕工精良。 乔家大院内还有石雕工艺品,现存石狮15尊。石墩、石础上也有阴刻图 案。这些都是石雕珍品。 整个乔家大院,端庄威严,错落有致。如今,这所私宅已成为晋中地区 重要的民俗博物馆。民俗馆内,以时序节令、供奉祭祖、婚丧礼仪、生活起 居为主,系统地反映出清末民初晋中一带民间的风土人情。馆内还有衣饰、 陶瓷、木器、工艺、字画等专题陈列。这些陈列品中,有乔家器物,有唐代 的墓志铭,明代的神祆画,清代的轿车、花轿、寿幢,内容极为丰富,从中 可领略到晋中地区的民风民情。 刘胡兰纪念馆 位于文水县城东17公里的云周西村,距太原85公里,东临汾水,西接 太汾公路。 刘胡兰 1932 年生于云周西村一户农民家庭, 1946 年参加革命,曾任 三周村妇救会秘书,区妇救会干事。1947年 1 月 12 日,困叛徒告密被捕, 年仅15岁的刘胡兰英勇不屈,牺牲于敌人的屠刀下。毛泽东当时在《晋绥日 报》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纪念馆建于1956年。馆前汉白玉纪念碑有毛泽东的亲笔题辞。馆内有刘 胡兰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烈士被捕处、斥敌处、就义处、烈士墓等。 大同旅游区 大同位于太原市北部,东依首都北京,北部内蒙古草原,是山西第二大 城市,我国主要的煤炭基地,被誉为“煤都”。 大同是我国历史名城之一,已有二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北魏王朝于 398 年建都平城,辽重熙十七年(1048年)始称大同,从此沿用至今。驰名中外 的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辽代又建造了著名的华严寺。大同一直是辽、金王 朝的陪都,称西京。明初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在大同做藩王,位于市中心的 著名景观九龙壁即为当时的遗物。 云冈石窟 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武周山南麓。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历时一百余年。依山开凿, 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余尊,最高的大佛 达17米,最小的仅几厘米。 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是我国 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风证。 华严寺 在大同市城内,是辽金时期我国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分为上寺和下寺。 上寺的大雄宝殿始建于辽,金代重建,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 下寺的薄伽教2 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 年),殿内四周 38 间双层阁 楼式壁藏,是存放藏经的地方。佛坛上31尊辽代泥塑姿态自然、端庄娴静。 尤以合掌露齿菩萨最为生动,是辽塑中的珍品。 北岳恒山 西起雁门关,东入河北省,连绵数百里。主峰高2017米,在浑源县城南。 过去道教兴盛,恒山遍布道观,现尚存十多处。 恒山下金龙口西岸峭壁上的悬空寺,始建于北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 凿石为基,40余间殿宇楼阁栈道相连,结构奇特,以险制胜,民谣说:“悬 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生动描绘了悬空寺的建筑风格。 应县木塔 在应县城佛宫寺内,称为释迦塔,是国内现最高最古的木构式建筑。 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高67.13米,底层直径30米, 仅塔顶的铁刹就高14米。塔内有楼梯直通塔顶,游人凭栏远眺,塞外风光历 历在目。木塔自建造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虽长期遭受风雨侵蚀并几次遭 受强烈地震,仍巍然屹立。 五台山旅游区 五台山旅游区位于太原市东北方向,由五庄峰顶平坦宽阔的山峰环抱而 成,五岭之中以北台叶斗峰最高,海拔3068米,素称“华北屋脊”。盎夏气 候凉爽宜人,故又称清凉山,为避暑胜地。 相传五台山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从东汉永平年间(58—75 年) 即开始建庙,后经历代修建扩大,逐步形成我国佛教圣地,与普陀山、九华 山和峨眉山合称我国四大佛教名山。现存寺庙58座,有青庙(和尚尼姑庙) 和黄庙(喇嘛庙)之分,僧侣数百人之多。其中以佛光寺和南禅寺最为著名。 佛光寺 位于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的佛光山腰,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 始建于北魏,现存东大殿为唐代建筑,殿内完整地保存着35尊唐代泥塑,造 型精美,神态逼真。寺内壁画、石幢、墓塔和古建筑荟萃一处,不愧为我国 古代文化的瑰宝。 南禅寺 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李家庄西,现存大殿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 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唐代木构建筑。殿内佛坛上满布唐代彩塑,造型精美,手 法纯熟,是我国唐代雕塑的佳作。 临汾旅游区 临汾位于山西省南部,历史悠久。汉置平阳县,隋改称临汾县,设郡。 1971年临汾设市。临汾地区主要旅游名胜有铁佛寺、尧庙、广胜寺、苏三监 狱、壶口瀑布等。 铁佛寺 又名大云寺,位于临汾市西南隅,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 年〕。寺内 有铁佛塔,高30千米,底层置放一铁铸6米高的大佛头像,寺庙以此得名。 尧 庙 位于临汾市城南。相传,尧曾在乎阳(今临汾)建都,尧庙即后人为祭 祀尧王所建。始建干晋代,后经历代重修,现存为清代遗物。五凤楼是尧王 与四大臣宰议事的地方。尧井传说为尧王亲手所掘。 上下广胜寺 广胜寺位于洪洞县城东北 17 公里的霍山南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初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由两寺一庙组成,雄踞山顶的为上寺, 坐落山脚面临霍泉的为下寺,下寺西为水神庙。上寺,山门正面的八角十三 层高塔,高47.31米,重建于明,端庄秀丽,各层檐下均为琉璃仿木结构, 塔身二层以上也全部镶嵌琉璃构件,阳光照射,闪闪发光,胜似道道彩虹, 故称“飞虹塔”。塔后弥陀殿虽为明代重修,但仍具元代结构的特点。殿内 2 尊胁侍菩萨,姿态俊秀,被誉为元代雕塑中的佳作。一排红色木柜是闻名 中外的藏经柜。大雄宝殿、后殿均为明代重建。现存明代壁画,构图严谨, 笔力流畅。下寺有形制特殊的天王殿,单檐悬山式的后大殿和水神庙的明应 王殿均为元代风格。明应王殿四壁绘满壁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南壁东 侧的元代杂剧演出壁画尤其引人注目,是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贵资料。 小西天 小西天又名千佛庵,位于隰县县城西北的凤凰山。寺庙耸立山颠,据险 而筑。大雄宝殿内满布悬塑,金碧辉煌。雕像全部为明末彩塑中之上乘精品, 观者无不赞叹其神工天成。 东岳庙 东岳庙在蒲县城东2公里的柏山之颠,为祭祀东岳大帝黄飞虎而建。庙 宇规模宏伟,布局完整,现存60多座建筑。东岳行宫大殿为元延祐五年(1318 年)重建。庙内阴曹地府塑有各种鬼吏和刀山、油锅、碾磨、锯解等各种刑 罚,刻画了十八层地狱阴森恐怖的景象,是我国现存寺庙中稀有的一组明代 泥塑佳作。 黄河壶口瀑布 位于临汾市西约165公里。壶口是黄河峡谷最险要的一段河,全长约60 公里。由于黄河上游河床很宽,到壶口突然收缩到狭窄的石槽里,飞泻而下, 声如雪鸣,形成一个15米至20米高的大瀑布,犹如巨大的茶壶向外倒水。 过去,船行到此,必须拉上岸,绕过瀑布再入河床,称为“旱地行舟”。 运城旅游区 运城市是山西省最南的一个城市,晋、陕、冀三省的交通要冲。名胜古 迹有: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等。 关帝庙 关帝庙在解州镇西关。三国蜀将关羽为解州常平人,因此这座祭祀关羽 的关帝庙为全国武庙之冠。创建于隋,现存建筑均为清代重建。这组宫殿式 建筑布局严谨对称,建筑面积1.8万多平方米,各式亭台楼阁、木石牌坊一 应俱全,尤以春秋楼和崇宁殿最为精致。 永乐宫 现在山西省最南端芮城县城,原建于唐代道士吕洞宾(名岩)的故乡— —芮城县西的永乐镇。唐时将吕岩故居改为祠,宋改为观,元被火焚后更址 重建,改为大纯阳万寿宫,又称永乐宫。1959年因处三门峡水库蓄水区,政 府拨款将其拆迁到芮城北5华里处。重建后的永乐宫,建筑仍保持原来风貌, 壁画完好如初。永乐宫,素以建筑壁画驰名中外。宫内艺术价值最高的是960 平方米的精美壁画。仅三清殿(无极殿)四壁就有404.34平方米,内容是朝 元图,共290多幅画像,场面开阔,线条简练,自然流畅,形象不一,神态 各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惟妙惟肖。纯阳殿内是反映吕洞宾一生经历的 52幅连环壁画,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又富有地方特色。重阳殿壁画中的马尤 为出色,姿态不一,神采如生,最为精彩。 晋东南旅游区 八路军总部纪念馆 武乡县东部的王家峪和砖壁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所在地。这 里群峰巍峨,丘谷起伏,易守难攻。著名的“百团大战”,就是邓小平、彭 德怀、左权等将领在此部署和指挥的。现已在当年遗址处建起纪念馆。 晋城玉皇庙、景德桥、青莲寺 玉皇庙位于晋城东府城村后,是创建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的一座 遭观。观内三进院落,大殿为玉皇殿,内塑玉皇大帝、普天星君;东西虎内 塑有三元、四圣、九耀星像、十二生肖、二十八宿等群像。尤以元塑二十八 宿像为最佳,所塑男性个性外露,表情奔放。女性则温柔娴静,体态幽雅, 随塑的免、狗、虎、鼠等动物形象更是惟妙惟肖,乃元代雕塑中的佳品。 景德桥俗称西大桥,位于晋城西门外。创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 年),桥长30米,跨度16米,经过数百年洪水考验,安然无恙。桥上装饰 花纹精美别致,为我国著名古桥之一。 青莲寺在晋城县东南秀丽的硖石山中,悬崖峡峙,景色幽雅。寺前丹河 荡漾,院内古柏虬柯,银杏参天。殿堂楼阁,左右对你,高低交错,现存有 古青莲寺遗迹及无影塔。 民俗·文化 风俗·节庆 “交枪不交醋葫芦” “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这句俗语,是说外地人在山西工作、生 活的时间长了,也会像山西人一样,有了爱吃醋的嗜好。有人测算,山西人 每年人均食醋10公斤,高出其它地区好几倍。 山西人为什么爱吃醋?有人说山西省内不少地方的水碱性大,吃醋可以 起到酸碱中和的作用;有人说这里人爱吃面条、拌凉菜,放点醋,味道好, 又便于消化;有人说因为当地家家户户取暖、做饭多烧煤炭,吃醋可以消减 煤气;还有人说山西酿醋历史悠久,规模大,味道纯,吃醋条件“得天独厚”, 吸引着一代一代的山西人不得不吃醋。 有一则笑话说:“山西老乡爱吃醋,交枪不交醋葫芦。” 据传“阎冯倒蒋”时,阎锡山率领的晋军被蒋介石的队伍包围在一座山 上,当时正是夏天,口渴难忍,可是晋军被围了三天三夜,却平安无事。原 来晋军每人腰间部悬着一个醋葫芦,渴了就饮一口。被俘后,谁也不肯把醋 葫芦缴出去,蒋军不知何意,还以为那是什么“宝葫芦”,就纷纷上前去抢。 哪知拿起葫芦打开一饮尖酸难忍,这才知道尽是些醋葫芦。从此“老西儿” 爱吃醋就成为趣谈了。 晋中商人遍华北 山西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海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 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尤其是祁县、太谷、平遥一带的晋中商人遍布全国各地 以及蒙占、俄国等地。他们经商有方,蔚成气势,促进了我国城市的兴起与 发展。探讨晋商与城市兴起之关系,成为城市民俗研究中颇有意义的课题。 在内蒙古的包头工商界和居民中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先有复盛公,后 有包头城”。复盛公,是祁县商业大户乔家(即今乔家大院的主人)的一个 生意字号,它的鼎盛时期几乎操纵着整个内蒙占市场,在包头商业中占有举 足轻重的地位,对包头城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其实,晋中商业大 户,不只是乔家,还有平遥李家、毛家,介休侯家、冀家,榆次王家、常家, 祁县渠家等,都是晋中的富商巨贾。晋商不仅与包头,还与伊犁、热河以及 武汉、重庆等城市的兴盛有着密切关系。 最早在新疆开展商业活动的是祁县人。在元明时期,就存人在新疆做生 意发了财。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即有祁县商人在新疆做流动买卖,到清乾隆 年间,祁县商人随军进入伊犁,设古城(奇台县)为前站,迪化(今乌鲁木 齐)为中心站,以经营茶叶、绸缎为主,做起固定性买卖。清同治、光绪年 间,祁县商人在古城、迪化、伊宁县开设了固定的商庄、银号、运输等行业, 从此祁县商业在新疆四面开花,日益兴旺。 介子推与寒食节 寒食节,又称“冷节”、“禁烟节”、“熟食节”,这是汉族的传统节 日,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以山西为盛。时间在清明节前一日,这一天民间 禁止烟火,只准吃冷食。据说这一习俗起源于纪念介子推。 春秋时,晋国内乱,晋公子重耳由介子推等人辅佐,流亡在外19年,历 尽磨难。有一次,他们在山中迷路,食物断绝,重耳头晕眼花,饥不能行。 介子推偷偷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用火烤熟让重耳吃。重耳知道后, 感动得流下眼泪,深有感叹地说:“我流浪在外还连累您,将来用什么报答 您呢?”介子推说:“只盼望您早日归回晋国,实现宏图大业,哪里敢奢望 报答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后来重耳回国继位为 晋文公,大加赏赐功臣及跟随他流亡的人,竟然漏了介子推。介子推携同母 亲一起隐居在山西介休县的绵山之中,弃官为民。跟随介子推的人深感不平, 就写了一幅字联悬挂在宫门,讽谕晋文公:“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 云,四蛇各入其字,一蛇独怨,终不见其所”(《史记·晋世家》)。晋文 公看后猛然醒悟,并亲往绵山访求,介子推执意不肯出山。晋文公知道介子 推是有名的孝子,决定放火烧山,迫使介子推携带老母出来。谁知介子推宁 死不肯出山,火烈风猛,蔓延数里,三天方息。最终介子推与老母相抱被烈 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晋文公看到此惨景不禁日感交集,伤心之极。为悼念 介子推的铮铮忠骨,高风亮节,便改绵山为介山,把定阳县改为介休县,并 下令从介子推被焚这一天起禁火三日,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称为“寒 食禁火”。后来,人们就用这一传说来解释寒食节的来历。 其实,寒食禁火与介子推并没有可靠的历史联系。禁火习俗由来已久, 远在介子推之前就有,据《周礼·秋宫·司烜氏》载,当时仲春已有火禁。 可见,周代已有禁火习俗。但是,民间把寒食节这一节日风俗与特定的历史 人物介子推粘合在一起,与当地实有的山川风物融为一体,既离奇虚幻,又 真实感人。 晋祠古庙会 每年农历七月初二,在太原晋祠举办晋祠古庙会。古庙会已有数西年的 历史,是当地人们祭神的日子。
/
本文档为【太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