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共产国际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决策

共产国际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决策

2011-06-29 10页 pdf 310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27031

暂无简介

举报
共产国际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决策 共产国际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决策 共 产 国 际 与 ! 王 新 生 关于共产国际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 决策问题,由于档案资料匮乏等原因,多 年来党史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十分薄弱, 权威性的中共党史著作也只是提到:!"#$ 年%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决定,准备将 中央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并将这一决定报 告共产国际,得到共产国际的复电同意!。 但是,共产国际对当时中央苏区的军事形 势是怎样判断的,是否同意中央红军立即 进行转移,还有什么具体意见,对中央红 军的战略转移实施有什么影响,在目前的中 共党史研究...
共产国际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决策
共产国际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决策 共 产 国 际 与 ! 王 新 生 关于共产国际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 决策问题,由于档案资料匮乏等原因,多 年来党史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十分薄弱, 权威性的中共党史著作也只是提到:!"#$ 年%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决定,准备将 中央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并将这一决定报 告共产国际,得到共产国际的复电同意!。 但是,共产国际对当时中央苏区的军事形 势是怎样判断的,是否同意中央红军立即 进行转移,还有什么具体意见,对中央红 军的战略转移实施有什么影响,在目前的中 共党史研究著述中还都没有清楚的论述。本 文依据俄罗斯陆续公布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 命关系档案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 党史学界一般认为,!"#$年%月,中共 中央书记处就作出了准备将中央红军撤离 根据地的决定。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最早提出战略转移动议的是李德。据伍 修权回忆:“一九三四年春,李德就曾同博 古说,要准备作一次战略大转移。”"但是, 真正在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会议上提出红军 主力战略转移问题是在广昌战役之后。广昌 战役历时!&天,中央红军投入"个师的兵力, 虽毙伤俘敌共’(’(人,自身却伤亡%)"#人, 约占参战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广昌战役的 失利,在党和红军领导层中不能不引起震 动。彭德怀、毛泽东对李德、博古的错误指 挥进行了尖锐批评,就连支持过“左”倾错 误主张的张闻天,也对李德、博古的指挥提 出了怀疑。广昌战役后,中共中央和中革军 委于%月召开会议,就广昌战役对第五次反 “围剿”的战略战术影响进行讨论。会上, 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也是议题之一$。目 前,关于会议的完整的文件尚未见到,但 !"#$年(月’日共产国际驻华代表、远东局书 中 央 红 军 战 略 转 移 的 决 策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年,第$&$页;中共中央文献 研究室:《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第#’*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 (!&"&—!"$")》(修订本)上,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第#$!页。 " 伍修权:《我的历程》(!")&—!"$"),解放军出版社,!"&$年,第*%页。 # 这个数字转引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军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军史》,解放军出版社, !""#年,第$$(页。 $ 参见〔德〕奥托·布劳恩:《中国纪事》,东方出版社,’))$年,第&(—&*页。 !"! 中共党史资料 !""#年第 $期 记埃韦特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 委员、主席团委员皮亚特尼茨基的,其 中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当时中共中央、中革军 委关于红军主力战略转移问题讨论的结果。 埃韦特在这个报告中,一是附上了中共中央 关于中央苏区的防御计划,再就是将中共中 央最近的一份电报报告共产国际,并说, “在这份电报的结尾,他们征询您(指皮亚 特尼茨基———引者注)的建议和决定。”中 共中央征询共产国际建议和决定的主要内容 是:“留在中央苏区,转入游击战,将其作 为我们斗争的最重要方法。”“但同时准备 将我们的主力撤到另一个战场⋯⋯”!可见, 广昌战役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会议主要 是解决眼前问题,即面对国民党军新的进 攻,制定中央苏区新的防御计划。但对于敌 人的堡垒战术,李德、博古除了被动防御和 继续拼消耗之外,又没有什么破敌办法,所 以不能不对这次反“围剿”战争的前景作两 种打算,即留在中央苏区打游击,或者将主 力红军进行战略转移。显然,这时在党和红 军领导层中,对于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问 题,只是在反“围剿”最终没有希望的情况 下提出的两种供共产国际选择的之一, 还不是立即要实施的决定。因此,关于中央 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问题,在%&$’年(月还 只处于酝酿阶段,并没有决定下来。因此, 不能说这时中共中央就已作出中央红军主力 撤出根据地的决定。 二 中共中央将第五次反“围剿”最坏情 况下的两种方案提交给共产国际后,共产 国际的态度如何?按照当时的组织程序, 中共中央的报告先交给远东局,再由远东 局转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而远东局的 意见,对共产国际的决策有着很大影响。 因此,先看一下远东局的反映。埃韦特在 %&$’年#月!日给皮亚特尼茨基的报告中认 为,中央苏区形势危险,“军事形势和与 此相联系的所有其他问题,在最近几个月 大大尖锐化了,没有希望在最近争取到有 利于我们的根本变化”。他判断:“秋天敌 人会全力从四面猛攻我们已经大大缩小了 的中央苏区,放弃以前的缓慢推进,挖通 道和修碉堡的战术。换句话说,将开始进 行集中而迅速的打击。”他认为,在“敌军 的大量集中和不断地挖通道和防御工事 (如果敌人在同我们的斗争中将继续取得成 绩的话)”的情况下,红军留在中央苏区转 入游击战的方案是不可取的,因为“把我 们的基本力量分成小的游击小组,可以在 许多据点、许多地方长时间给敌人制造麻 烦,但仅仅这样做决不能保证有效地保卫 中央苏区”。埃韦特根据%&$!年红四方面军 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转移到四川的经验 教训,主张把中共中央提出的两种方案结 合起来,即一方面在“实行保卫的各种可 能性都用尽之后”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 另一方面除了游击兵团,红军主力的一部 分,应该留下来坚持游击战,“以防止敌 人在没有我方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全面而神 速地占领这些地区”。但这一部分兵力不应 很多,“否则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在(中 共)中央电报中的方向顺利进行突 ! 埃韦特给皮亚特尼茨基报告,%&$’年#月!日。 !"# 共产国际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决策 破”。埃韦特还就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 提出意见,认为“长江还会长时间成为我 们同四军团(即红四方面军———引者注) 取得联系的很大障碍,而同正在转移的贺 龙二军团取得联系,进而建立新的苏区, 将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埃韦特向共产国际反映的意见概括起 来:第一,对中央苏区的形势及国民党军 的战略意图的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第二, 否定了红军主力坚持留在中央苏区转入游 击战等待敌人消灭的错误方案;第三,在 否定第一种方案的同时,并未完全否定游 击战的作用,提出了在敌人的“围剿”实 在不能打破的情况下,红军主力在作必要 的战略转移的同时,不要采取完全放弃根 据地的态度,要留下一部分红军部队在根 据地坚持斗争。应该说,这是一种正确的 主张。总体上看,埃韦特对中央红军主力 战略转移、建立新根据地的前景抱一种积 极的态度。 但在远东局内部,对于中央红军主力 战略转移问题的意见是不一致的,远东局 委员赖安就不同意埃韦特的意见。关于中 央苏区的形势,赖安的看法同埃韦特差不 多,也认为,最近中央苏区红军蒙受一系 列惨重的挫折,根据地在缩小,如果其他 地区的军事政治形势以及国际因素不会导 致发生“出人预料的”重大冲突,以后几 个月内在阶级力量对比和政治重新组合方 面也不会导致发生重要变化的话,“那么 在最近的将来,可能是秋天,中央苏区红 军的主要有生力量将不得不放弃江西”, “在湘川方向寻找发展苏维埃运动的新的地 区”。但赖安更着重强调的是第五次反“围 剿”为什么没有取得胜利的原因,认为 “造成中央苏区目前极其不能令人满意的军 事形势和江西、福建地区暂时遭到重大挫 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党在非苏维埃地区, 特别是在主要工业中心城市和工业领域, 首先是由于群众工作做得很不够而没有能 力在最近一个时期发动强大的群众性运动, 来积极支持和保卫中央苏区,并给予国民 党帝国主义的第六次讨伐行动以毁灭性的 打击”"。赖安批评包括埃韦特在内的远东 局一些成员,“坚持这样一种看法:‘占有 优势的、总数近!"万的南京军队,在北面、 东北面和东面战场与中央苏区对峙,它们 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和积极支持’,与参 与包围战役和进攻行动的粤军和湘军等一 起,在目前的情况下,预先决定了中央红 军主力‘迟早’将不得不放弃中央苏区”。 “这些同志,特别是从去年#$月起,一方面 阐发了关于本阶段在中央苏区不可避免地 要发生决战的失败主义‘理论’,而另一方 面与此相联系,仍在考虑红军能否‘坚持’ 到春季或夏季,而现在是到秋季的问题。” 赖安指责这种观点是“机会主义”,认为 “这样的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的投机行为是 不能允许的”。他认为,这种观点和行为, 只能导致并且实际上已经导致了对国民党统 治区开展保卫和支援中央苏区的群众性革命 运动的组织和领导工作的削弱。# 在赖安看来,造成中央苏区军事上失 利的原因主要是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 ! 埃韦特给皮亚特尼茨基报告,#%&’年(月$日。 " 赖安给哈迪的信,#%&’年(月’日。 # 赖安给哈迪的信,#%&’年(月’日。 !"# 中共党史资料 !""#年第 $期 做得不好,没能给中央苏区的反“围剿” 斗争以很大的支持。他对埃韦特等人赞同 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意见是持批评态度的。 他的意见的主导思想不是作战略转移准备 问题,而是“党应该竭尽全力”做好国民 党统治区的群众性革命运动的工作,力求 使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赖安的意见是 脱离当时斗争实际的。 再看一下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对中央 红军主力战略转移问题的态度。过去,党 史界一般都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 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中批评博古、 李德“在战略转变与实行突围的问题上” 犯了原则上的错误时,引用共产国际%&$’ 年#月!(日电报的一段内容,认为共产国际 这时已同意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中央红军 主力撤出根据地的决定。从新公布的共产 国际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看,这种说法是 欠妥的。 查阅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档案资料, %&$’年#月%#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 记处委员会给埃韦特和中共中央的电报, 从内容上看,应该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反 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中所提 到的共产国际%&$’年#月!(日指示电。为了 证实这一点,将两者进行一下比较。《中 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 决议》所引共产国际指示电的内容是: “动员新的武装力量,这在中(中苏)区并 未枯竭,红军各部队的抵抗力及后方环境 等,亦未足使我们惊慌失措。甚至说到对 苏区主力红军退出的事情,这唯一的只是 为了保存活的力量,以免遭受敌人可能的 打击。在讨论国际十三次全会和五中全会 的决议案时,关于斗争的前途及目前国际 的情形以及红军灵活的策略,首先是趋于 保存活的力量及在新的条件下来巩固和扩 大自己,以待机进行广大的进攻,以反对 帝国主义、国民党。”! 共产国际#月%#日的电报其中一段内容 是:“动员新的补充人员的过程证明,中 央苏区的资源还没有枯竭。红军作战部队 的抵抗能力、后方的情绪等,还没有引起 人们的担心。如果说主力部队可能需要暂 时撤离中央苏区,为其做准备是适宜的, 那么这样做也只是为了撤出有生力量,使 之免遭打击。”“需要在对共产国际执行委 员会十三次全会决议和中共五中全会决议 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做解释工作,斗争 的前景和目前的困难,以及红军采取灵活 策略的必要性,其目的首先是要保存有生 力量和为其发展和加强创造性的条件,以 便在有利时机对日本和其他帝国主义军队 和国民党军队展开广泛的进攻。”"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尽管后者比前者 在文字上稍稍详尽些,但意思基本上一样。 个别表达稍有不同,主要是翻译的原因。 同时也有另一种可能,即在当时每天转战 的情况下,遵义会议决议中所引共产国际 指示电中内容是起草者张闻天凭记忆写的, 是共产国际指示电的大致意思。因为目前 国内公布的档案资料,还没有见到当时共 产国际这个指示电的。 既然两者是同一份电报,为什么日期 相差&天呢?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 处政治委员会在%&$’年#月%(日会议上批准 !《遵义会议文献》,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给埃韦特和中共中央的电报,%&$’年#月%#日。 !"# 共产国际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决策 了给埃韦特和中共中央的指示电,于!月"! 日发出。由于这份电报是先发给远东局, 然后由远东局再转给中共中央。因此,中 共中央收到电报应该是在!月"!日之后了。 但是,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十分紧急, 这份电报如此重要,况且电文也不是很长, 不会在远东局停留很久,笔者认为遵义会 议决议所说的!月#$日,应是!月下旬中央 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共产国际指示电的时 间。因此,这份电报的日期,还是按从莫 斯科发出的时间算,称共产国际!月"!日 指示电。 从共产国际!月"!日指示电的全文看, 其侧重点不在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上。 电报在开始便表示:“我们完全赞成你们 目前根据对形势的正确评价而实行的计划。 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前景,是与在外部地 区、在交通线上和在靠近敌人设防地区的 后方广泛开展游击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不这样大规模地开展游击运动,那么在苏 区内的机动能力非常有限的军队的处境, 到今年秋季敌人发动新的攻势,作出最后 努力来突破苏区的防线时,就会发生危机。 但是在夏季,红军若竭尽全力,是能够采 取主动把业已形成的不利形势改变为有 利。”!这里明显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是 批准了!月#日埃韦特转报的中共中央新的 防御计划;其二是把在中央苏区以外开展 大规模的游击运动作为打破敌人第五次 “围剿”的重要方针;其三是争取在国民党 军发动秋季攻势之前的夏季,采取新的战 略方针,做最后的努力,以扭转中央苏区的 不利形势。可见,共产国际这时并不认为中 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已经完全没有 希望了,而是认为“中央苏区的资源还没有 枯竭。红军作战部队的抵抗能力、后方的情 绪等,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担心”",如果采 取新的战略方针,竭尽全力,仍有打破 “围剿”的可能性。 共产国际!月"!日指示电提到了中央红 军战略转移问题,指示:“为防备不得不离 开,要规定加强在赣江西岸的根据地,同 这些地区建立固定的作战联系,成立运粮 队和为红军建立粮食储备等”#。共产国际 在电报中虽然表示为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 区“做准备是适宜的”,但这只是在夏季红 军竭尽全力仍不能扭转不利形势的情况下, 为保存有生力量的不得已之举。 很明显,共产国际!月"!日指示电不是 要求中央苏区积极准备战略转移,而着重 于解决眼前问题,即采取新的战略方针, 力争在夏季扭转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斗争的不利形势。对于中央红军主力战略 转移问题,只是认为眼前可以做一些准备 工作,真正提上日程,要看夏季以后形势 是否改观,是一切努力都用尽之后,反 “围剿”斗争仍然无望胜利情况下的最后一 条路。 共产国际这个指示电,一方面接受了 埃韦特的意见,即前述中共中央提出的在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坏的情况下 的两种方案,选择了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的 方案,并指示可以做一些准备工作。另一 方面受到赖安意见的影响,即希望通过在 !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给埃韦特和中共中央的电报,"%&’年!月"!日。 "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给埃韦特和中共中央的电报,"%&’年!月"!日。 #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给埃韦特和中共中央的电报,"%&’年!月"!日。 !"# 中共党史资料 !""#年第 $期 国民党军发起进攻的秋季以前夏季,党和 红军再作努力,争取反“围剿”斗争形势 出现新的变化。 三 由于遵义会议决议在引用共产国际#月 指示电以后,批评博古、李德在《五、六、 七三个月战略计划》上根本没有提出战略 转移问题;在《八、九、十三个月战略计 划》上虽然提出战略转移问题,并且开始 撤出中央苏区的直接准备,却又提出“用 一切力量继续捍卫中(中苏)区来求得战役 上大的胜利”、“发展游击战争,加强辅助 方向的活动,求得战略上情况的变更”!, 不少党史著作都据此批评博古、李德没有 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在中央红军战略转 移的决断问题上犯了犹豫不定的错误"。 博古、李德在中央红军战略转移问题 上犹豫不定,是否执行共产国际#月%#日的 指示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共产国际#月%#日电报提出的反“围 剿”的具体方针是:“现在就用自己的一 部分部队经福建向东北方向发起战役,以 期最后这些部队成为将来闽浙皖赣边区苏 区的骨干力量。现在四省边境地区就有可 观的游击行动和第十军的核心力量。”并认 为“这次战役,威胁蒋介石的主要基地和 交通线,对保存中央苏区和便于其余部队 向湖南撤离(如果我们不得不这样做的话) 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扩大从福鼎到 鄱阳湖的游击区,是在中央苏区军队面前 可能出现的任何选择中的最重要任务”#。 为了实现这个任务,共产国际提出的 具体计划是先派红七军团向闽浙皖赣挺进。 之后,再派三个师即红三军团,绕开敌人 的封锁线,沿着经过尤溪的中心线前进, 向北深入敌人后方,切断从沙县、建宁扇 形地区进攻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的交通线。 在七八月间,红七、三军团的作战,同闽 浙赣苏区的红十军团以及中央苏区北部的 游击队的斗争相互配合,给国民党军的整 个战线造成极大的威胁,迫使国民党军调 集部队首先来对付红军这三个军团,从而 减轻中央苏区的军事压力。共产国际认为, 采取上述作战方针,即使秋季战斗结局不 利,“在中国东南部还有三个主力作战集 团军:(%)由七、三、十军团组成的、在 目前的中央地区东北部活动的集团军; (!)留在中央苏区进行游击战的集团军; ($)在湘赣边境上的西部集团军,这个集 团军将包括撤到那里的中央苏区部队,还 有六军团等”$。 很明显,共产国际#月%#日电报提出的 反“围剿”新方针,是派出中央红军一部 分开辟新的战略区,即加强闽浙皖赣力量 和在福建的作战,在这一带产生新的力量, 威胁国民党军的后方基地和交通线。共产 国际认为这是个可进可退的方针,进可以 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相配合,扭转中 !《遵义会议文献》,第%&—%’页。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第(’(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红军长征史》,辽宁人民 出版社,%))#年,第*(页。 #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给埃韦特和中共中央的电报,%)$(年#月%#日。 $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给埃韦特和中共中央的电报,%)$(年#月%#日。 !"# 共产国际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决策 央苏区不利的战局,保存中央苏区;退可 以牵制国民党军队,即使没有打破国民党 军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也有利于中央红 军战略转移,形成红军在东南地区新的战 略布局。 !"#$年%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在瑞金召 开扩大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电,讨 论中央红军的作战新方针问题。毛泽东在 会上提出,在内线作战陷于不利的状况下, 中央红军应该转移到外线作战。关于向外 线转移的方向,毛泽东提出中央红军已不 宜向东,可以往西!。毛泽东的这个主张没 有被会议接受。会议决定派红七军团以抗 日先遣队名义北上,派红六军团撤离湘赣 根据地到湖南。这显然是接受了李德的主 张。李德在广昌战役后的中共中央和中革 军委会议上就主张:“我们应该在中央苏 区以外,例如由第六军团在湖南、由第七 军团在福建开辟新的战线,在敌人后方通 过威胁敌人与后方的联络来牵制和引开敌 人。”" 为了弄清博古、李德是否执行共产国 际%月!%日指示电的精神,有必要分析一下 他们派红七军团北上、红六军团到湖南的 战略设想。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后不久,中共中 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 革军委于&月初发出《给七军团的作战训 令》,命令红七军团“最高度的在福建、浙 江发展游击战争,创造游击区域,一直到 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诸地界建立新 的苏维埃的根据地”。并命令“九军团于七 月内亦将暂时深入到闽中,发展游击政治, 并协助我七军团的行动”#。&月’日,中共 中央又发出给红七军团的政治训令,明确 指出:“派遣七军团长期到福建、浙江去 行动,无疑的,暂时会减弱我们直接捍卫 苏区的力量,但是七军团在那里的积极的 行动,闽浙的反日民族解放运动及土地革 命的发展,敌人在该地区单个部队之消灭, 以及浙皖闽赣边区新苏区之建立,将给敌 人的后方以最大的威胁,不能不促(使) 敌人进行战略与作战上部署的变更,这种 变更将有利于我们捍卫中央苏区的斗争, 并给整个苏维埃运动将来的发展定下良好 的基础。”$由此可见,中共中央派红七军 团经福建到闽浙皖赣边,战略设想是给敌 人的后方以最大威胁,迫使敌人进行战略 与作战部署的改变,以配合中央苏区的反 “围剿”斗争。 继派出红七军团后,&月(#日,中共中 央、中革军委给红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 令,要“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 到湖南中部去发展广大游击战争,及创立 新的苏区”%。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认为,湖南是中 央苏区和川陕苏区将来发展联系的枢纽, 虽有发展的良好条件,但是红军的力量薄 弱,游击战争没有广泛地开展起来,需要 加强力量;同时,作为中央苏区反“围剿”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第#(&页。 "〔德〕奥托·布劳恩:《中国纪事》,第)%页。 #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长征·文献》,解放军出版社,!""’年,第#、$页。 $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长征·文献》,第&页。 %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长征·文献》,第!(页。 !"# 中共党史资料 !""#年第 $期 的辅助方向之湘赣苏区,虽然在牵制和吸 引敌人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本身也很 困难,红六军团继续留在这里,将有被敌 人层层封锁和紧缩包围的危险。基于这样 的考虑,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派红六军团 到湖南中部去。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将红六军团派到 湖南中部去的战略设想有三层:其一是通 过积极的行动,消灭敌人单个的部队,广 泛开展游击战争与土地革命,直至创立新 的苏区,给湖南国民党军以致命的威胁, 迫使其不得不在战略上及作战上重新部署, 从而起到打破湘敌紧缩湘赣苏区的计划和 辅助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的作用;其 二是在上述斗争中迅速扩大红六军团的有 生力量;其三是进一步组织和发展湖南群 众革命斗争,建立新的大片苏区,确立与 红二军团的可靠联系,为将来中央苏区和 川陕苏区的联结创造条件!。 以上分析说明,博古、李德在具体计 划上和共产国际#月%#日指示电有些不同, 没有派战斗力较强的红三军团,而是派红 九军团协助红七军团北上闽浙皖赣边;同 时根据湘赣苏区的情况,又派红六军团到 湖南中部发展游击战争。从战略设想上 看,博古、李德派红七军团北上和红六军 团到湖南中部,主要是为了开辟新的战略 区,迫使国民党军改变战略和作战部署, 以扭转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不 利形势。虽然此举有牵制敌人、为战略转 移探路的性质,但这是经过努力仍然没有 取得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改观情况下 的最后退路,是符合共产国际#月%#日电 报指示精神的。博古、李德这时及此后把 主要精力放在扭转中央苏区反“围剿”局 面上,把战略转移的准备放在次要地位, 正是执行共产国际#月%#日电报指示精神 的结果。 四 共产国际对其提出的反“围剿”新方 针抱有很大的希望,并试图通过一些途径 向红军提供弹药和药品,以提高其战斗力。 继#月%#日电报后,共产国际在#月%&日又 给中共中央发出电报,告知:“随着部分 部队返回东部,我们也考虑到通过中国东 南部和通过长江同红军保持联系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通过福鼎,也可以通过湖口、 彭泽(鄱阳湖北面的港口)以隐蔽的方式 从外面提供弹药和药品。”电报要求:“请 从苏区和从上海经意大利公司和其他外国 公司或者军阀代表处寻找联络途径,以便 通过最经济和最可靠的途径购买和提供弹 药。”并询问:“你们能否为此建立自己的 隐蔽的中介公司?请尝试通过这些公司出 售四川红军有的商品,为中央苏区换取武 器。”" 在当时的情况下,共产国际为红军提 供武器、弹药和药品的设想是不可能实现 的。’月!(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 记处政治委员会作出关于中国工作的决议, “建议中共中央在华南的一个港口建立一个 不大的,但有工作能力的采购和向苏区运 !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长征·文献》,第%$页。 "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给中共中央的电报,%($)年#月%&日。 !"# 共产国际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决策 送武器、弹药和药品的机构”!。并决定物 色一位合适的外国人来协助这项工作,责 成王明和弗雷德、皮亚特尼茨基考察所推 荐人选。!月"日,共产国际将#月$!日决议 的内容通知中共中央,并请告知“在什么 地方和如何组织这项工作最合适”"。!月 %!日,中共中央复电共产国际:“最合适 的港口———是香港或澳门,我们将派两位 同志到那里建立机构。”#这时,中共中央 正在同广东军阀陈济棠进行谈判,共产国 际要求中共中央作为谈判的主要条件,向 陈济棠提出援助红军军事装备问题,表示: “装备运到之后(我们可以)用现金(支 付)。他们可以在交货地点或上海收取货 款。”$共产国际企图通过军阀来购取武器, 其设想严重脱离中国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在红七军团和红六军团相继派出后, 共产国际密切注视着中央苏区反“围剿” 局势的发展。!月&日,驻上海的远东局委 员赖安在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东方书记 处的信中,对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的 形势作了乐观的估计。赖安报告共产国际, 与’月份相比,“现在的局势对中央苏区和 红军是更加有利的”。“顺利保卫中央苏区 和坚决粉碎第七次进攻(这里是指国民党 军队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的最后阶 段———引者注),以及夺回第六次‘围剿’ 中失去的苏维埃部分土地,扩大苏区和建 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 的,而且这种可能性还会增大。”对于红七 军团、红六军团出征后的情况,赖安也作 了不实的报告。赖安说:“红军有效地突 破了敌人在中央苏区东南部和西部战线的 包围,同时巩固和加强了自己的阵地,现 在红军迫使敌人分散(自己的兵力),并在 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在江西南部、湖南东南 部、福建西部和北部的军事部署。当前红 七军在浙江南部和红六军在湖南东南部顺 利实施的战役,还应补充战术上和阵地上 的一定优势。这种优势在最近几个月内可 能具有更大的意义,更不要说在浙江西南 部、湖南东北部和中部可以建立新的苏区 以及这个因素的意义了。”% 这时,中央苏区的反“围剿”形势远 不像赖安说的那么乐观。红七军团、红六 军团相继出征后,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 吸引敌人的兵力有限,中央苏区更加困难。 !月上旬,各路国民党军加紧向中央苏区中 心区发动进攻,苏区进一步缩小,苏区内 人力、物力已经很匮乏,中央红军已无通 过最后一搏扭转战局的可能,中共中央已 开始加紧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准备工作。 赖安的不实报告,影响了共产国际对中央 苏区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对中央红军战略转 移问题的果断决策。 !月%(日,博古致电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会,报告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关于中央红 军准备实施战略转移的计划,“决定从%) 月初集中主要力量在江西的西南部对广东 的力量实施进攻战役。最终的目的是向湖 !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关于中国工作的决议,%!&"年#月$!日。 "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给中共中央的电报,%!&"年!月"日。 # 中共中央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的电报,%!&"年!月%!日。 $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给中共中央的电报,%!&"年!月$&日。 % 赖安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东方书记处的信,%!&"年!月&日。 !"# 中共党史资料 !""#年第 $期 南南部和湘桂两省的边境地区撤退。全部 准备工作将于%"月%日前完成,我们的力量 将在这之前转移并部署在计划实施战役的 地方”。博古在电报中还期待共产国际“不 晚于&月底作出最后决定”!。 接到中共中央电报后,共产国际仍然 犹豫不决,迟迟不予答复。直到 &月 $" 日,即中共中央要求复电的最后时间,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 员会才给中共中央复电:“考虑到这样一 个事实,即今后只在江西进行防御战是不 可能取得对南京军队的决定性胜利的,我 们同意你们将主力调往湖南的计划。”"至 此,共产国际才明确同意中央红军实施 战略转移。 综上所述,从%&$’年(月开始酝酿中央 红军战略转移问题,共产国际虽然接受了 远东局书记埃韦特的意见,选择了在中央 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坏的情况下红军 主力战略转移的方案,并指示中共中央可 以做一些筹集粮食等方面的准备工作。但 是,共产国际的主导思想是作最后的努力, 采取新的战略方针,力争在夏季扭转中央 苏区反第五次“围剿”斗争的不利形势。 事实证明,共产国际的这种指导思想是脱 离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实际的。在国 民党军兵力占绝对优势而又采取“堡垒主 义”逐步推进到中央苏区中心地区的情况 下,红军在苏区内已无打破国民党军“围 剿”的可能,主力留在根据地内进行消极 防御只会越来越被动,此时应及早作出 决断,在夏季国民党军尚未发动总攻之 际,积极准备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 工作,将中央红军的主力转移到其他地 方开辟新的战略区域。然而,由于共产 国际对中央苏区整体状况的估量出现错 误,从(月到&月底的四个多月的时间里, 一直致力于中央红军主力在苏区内部打 破国民党军的“围剿”,仅指示派出力量 不大的红军部队出击外线,而对中央红 军主力战略转移问题犹豫不决。这不能 不说是严重的失误。在共产国际错误方 针的指导下,“左”倾错误领导者博古、 李德把主要精力用于作战上,寄希望于 将红七军团和红六军团派出后,会使中 央苏区的反“围剿”形势得以好转,没 有积极作战略转移准备工作,当国民党 军推进到中央苏区腹地时,才仓促准备, 仓促率领中央红军主力转移。对此,共 产国际也是负有责任的。 (责任编辑 李树泉) ! 秦邦宪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电报,%&$’年&月%)日。 "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给中共中央的电报,%&$’年&月$"日。 !!"
/
本文档为【共产国际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决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