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三、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2011-07-02 13页 doc 1M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7029

暂无简介

举报
三、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三、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三、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是商代后期王都宫殿区遗址,也是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点区域之一。远在3300年前的殷商先民对其都城王宫的称谓,在甲骨卜辞中为“兹邑”、“大邑商”。史册称“殷邑”。殷墟考古发掘的王宫夯土基址及诸多遗迹,规模宏伟壮观,是中国古代土木建筑的杰作。 1. 埋在古老夯土里的王宫   殷墟考古发掘证实,商代王室宫殿宗庙区的建筑材料是以土木材料为主,史册称“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宫殿建筑风格。当时的先民已有择吉居住的环境意识和宫殿居住区规划的初步理念,并掌握了夯土、版筑、木...
三、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三、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三、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是商代后期王都宫殿区遗址,也是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点区域之一。远在3300年前的殷商先民对其都城王宫的称谓,在甲骨卜辞中为“兹邑”、“大邑商”。史册称“殷邑”。殷墟考古发掘的王宫夯土基址及诸多遗迹,规模宏伟壮观,是中国古代土木建筑的杰作。 1. 埋在古老夯土里的王宫   殷墟考古发掘证实,商代王室宫殿宗庙区的建筑材料是以土木材料为主,史册称“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宫殿建筑风格。当时的先民已有择吉居住的环境意识和宫殿居住区规划的初步理念,并掌握了夯土、版筑、木架结构、日影定向、以水测平和以茅草盖屋等技术。这种土木建筑,在商代是一种综合性的手工业。其中夯土术、木架结构等技术传承至今,可见其科学性及影响深远。殷王宫四周虽然未发现城墙,但考古研究认为,王宫的东北有洹水河曲的天然屏障,西南有人工开挖的巨大壕沟,这样洹水可以流入大壕沟,将王宫围在中间,起到“护城河”防御、防洪的作用。(图二三)   20世纪30年代考古发现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主要建筑群分布在小屯村东北地,夯土建筑基址面积大,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在那里共发现建筑基址53座,由南向北排列。考古学家石璋如将它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基址15座,乙组基址21座,丙组基址17座。据考察,这些基址的用途又分为宫室、宗庙、祭坛、铸铜作坊等。已揭露的遗址,其上部都已毁坏无存。遗存下来的夯土基址,现可辨识形状的有长方形、近正方形、凸形、凹形、条形、圆墩形等七种。基址的大小不等,其中规模最大的乙八基址,南北长约85米,东西宽约14.5米;中等的南北长约46.7米,东西宽约10.7米;丙组基址较小,最小的只有2.3×1.85米。这些建筑的朝向,多面向南,也有面向东或西的。(图二四) A A、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及殷墟博物馆位置示意图 B、YH127甲骨发掘装箱前的“灰土柱” 1936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区发现的YH127甲骨窖穴,此窖穴中的“灰土柱”内叠压着1万余片甲骨文。这是出土时的情形。 C、石门臼  建筑装饰    底长36.1厘米,宽35.6厘米、厚17.1厘米。殷墟出土,门臼的顶端斜面和四周雕刻精细的纹饰。除此之外,殷墟还出土过几件怪兽和鸟的建筑装饰,我们从这些残留下的少数精美的石雕建筑装饰物,可以窥见当时殷代的宫殿宗庙建筑的华丽风彩  1989年,在乙组基址东南80米处,发现了南、北、西三面各一排、整体呈凹字形、三排房基连成一体的殷代大型宫殿建筑基址群。其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在基址内出土铜盉一件,鋬下有“武父乙”三字铭文。此铭文当指殷代国王武丁之父小乙。据此推定,这一殷代大型宫殿建筑的年代不晚于武丁早期。这是近40年来殷墟宫殿区内最重要的建筑遗存发现。   关于殷墟宫殿区内的手工作坊遗址,据学者考察认为,乙五基址是铸铜作坊遗址。1975年,在丙组遗址西侧(小屯村北地),发现F10、F11两座磨制玉石器场所。   关于甲骨文窖穴遗址的分布情况,1936年,在小屯村东北地发现YH127甲骨窖穴。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发现了藏甲骨文的窖穴,出土甲骨文5000余片。这是解放后殷墟发掘出土甲骨文最多的一次。这些甲骨文有可靠的地层关系,并常和陶器共存,为研究甲骨文的分期断代以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199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宫殿区的范围区(东南方),发掘了一个藏甲骨文的窖穴,编号91花东H3。坑呈长方形,南北长2米,东西宽1米,坑口距地表深1.2米,坑底距地表深3.7米。坑壁整齐,在东、西二壁各有三个脚窝。坑内共发现甲骨1583片,其中卜甲1558片,上有刻辞的574片;卜骨25片,上有刻辞的5片,共计刻辞甲骨579片。每版上的刻辞,少者一二字,多者200多字,一般数十字。大多数刻辞字体细小、工整、秀丽,常见字中填朱、填墨和刻划卜兆的现象。刻辞内容主要涉及祭祀、田猎、天气、疾病等方面,以祭祀卜辞最多。   宫殿区西沿的遗迹比较复杂。1976年在小屯村北地约100米处发现的妇好墓,是一座未遭破坏的殷代王室墓。 2. 如临其境的仿殷大殿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上唯一的仿殷宫殿式建筑,建在乙二十基址的夯土之上。该建筑属足尺的建筑模型,由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根据考古资料和古代文献设计,并经过国家文物、考古、历史等部门的专家反复论证,于1987年在原乙二十建筑基址上加垫约80厘米高的夯土,采取地下覆盖保护古遗址、地上仿建殷代建筑展示形式。海内外观光者反映说,此仿殷大殿雅俗共赏,使人有如临其境、如历其事的感觉。   此仿殷大殿,是设置于乙二十宫殿宗庙基址之上的,具有现代实用和展示价值的“硕大的殷代建筑模型”,这是中国考古、文物保护专家和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共同“调教”的“建筑模特”。自1987年殷墟博物苑兴建以来,先后在此大殿举办了六次殷商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或相关的展示,这里不仅有古老的人文内涵,而且还有中外专家学者为研究和传承上古文明所形成新的文化积淀。(图二五) C D (图二五)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乙二十基址及仿殷大殿 A、1926年5月“乙二十基址”考古发掘情形 B、仿殷大殿 1987年安阳殷墟博物苑对外开放时,经过国家文物保护专家、考古和古建专家论证,在保护原遗址的前提下兴建的具有适用和展示功能的模型式仿殷建筑。 C、妇好偶方彝   礼器 殷墟妇好墓出土,古代盛酒器,此器的造型颇似一座宏伟的殿堂。 D、仿殷大殿东山墙的剖面 这是2006年殷墟“申遗”期间经过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论证,又被联合国教科文有关世界遗产专家认可后的变更情况。 E、中方唐际根博士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古迹遗址保护理事会协调员乔拉•索拉先生“殷墟发掘与研究简史”展示情况。   这座仿殷宫殿式建筑的仿建依据如下:   一是用夯土垫高大殿台基及立柱的依据。根据殷墟考古专家石璋如《殷墟建筑遗存》(1959年 )中提供的考古发掘资料,乙二十基址东西长51米,南北宽15米,座北朝南。有关专家论证认为,鉴于东端20米尚未发掘,当时暂仿建西段31米;东段20米,现复原夯土、立柱桩标识展示。该基址上有夯土、柱础石、门道等建筑遗存,结合有关古文献记载,可依此遗存向上仿建展示。其宗旨是保护地下建筑遗存,地上展示古建筑研究成果。   二是夯土地基以上仿建的依据。据《周礼•考工记》等古典文献记载,殷代的建筑风格为“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建筑。“茅茨”即用茅草铺缮,覆盖屋顶,以防雨水漏入室内;“土阶”即用夯土垫高房屋的台基,以防雨水流入室内。“四阿重屋”即指屋顶的形制为四面斜坡形、双重屋檐。   三是考古发现殷代房屋象形字的依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与上古文献记载相印证的“重屋”的象形字,写作 ;另外在殷代青铜鼎铭文中也有类似“重屋”的象形字,写作 。这些象形字是中国上古的图画文字,也是殷代建筑的速写。   四是考古发现殷代“四阿”式屋形青铜器的依据。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一件妇好偶方彝青铜器,此重器首次在殷墟发现,体呈长方形,中空,形制奇特,文饰精美。当时主持该墓发掘工作的殷商考古专家郑振香、陈志达在《中国文物之美》一书中说:“此器的造型颇似一座宏伟的殿堂,房顶、屋椽、堂基都很形象,难怪出土时,有人误传殷墟挖出了一座‘铜房子’。”    五是《中国建筑史》和殷墟“土木建筑”遗存的依据。 殷墟宫殿宗庙建筑材料主要是由黄土和木材构成,后世中国人习惯称其为“土木建筑”或“土木工程”。它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石质宫殿建筑材料相区别,土木建筑,造型庄重,质朴典雅,营建技术和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中国建筑特色。   所谓“土木工程”,“土”主要指夯土术或称版筑术;“木”主要指“柱网结构”。建造高大的宫殿,必先要夯实房基,殷墟宫殿夯土地基最厚的达3米左右,夯土台基高出地表一米左右,并在其四周之上放置石柱础或铜柱础。柱础之上立木柱,并用梁、檩、椽等相互纵横联结,故称为“柱网结构”。网状的梁、檩再与版筑土墙相连,混为一体。房顶椽上盖芦苇编织物,其上置草拌泥,泥上压盖茅草。这样的土木建筑,其高大的宫殿必用深厚的夯土地基,很符合建筑学上的力学原理,土、木、草盖屋,刚柔相间,既可防雨雪,又可保暖,还有一定的抗震作用。此建筑工艺代表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并对后世土木建筑业有深远的影响。   为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根据有关专家的,甲十二基址上建的仿殷阁楼已被拆除,目前乙二十大殿是殷墟宫殿区唯一仿建的殷代宫殿式建筑,虽不是殷商建筑的复原,但它是覆盖在乙二十基址之上保护其夯土的巨大建筑模型,同时也是展示中国殷商建筑史研究成果最形象的载体,有利于中外游客观赏。 3. 宗庙祭祀场的祖先崇拜   古代建宗庙还要向“祖先”、“上帝”等神 祀,如乙七基址和其南的大型宗庙区祭祀场,地下遗存非常丰富,规模壮观,气氛肃穆。   殷人崇拜祖先,除在甲骨卜辞中有记载外,还被殷墟考古发现的大量祭祀祖先的遗迹所证实。乙七宗庙祭祀场就是殷人崇拜祖先,并对先公、先王、先妣进行隆重祭祀的遗迹。殷人之所以频繁地祭祀祖先,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祖先能降灾祸,也能受福佑于人世,支配着人间的命运。殷代不但称至上神为“上帝”,而且殷王在祭祀祖先时,也时常将其生父称为“帝”。  乙七基址之南是宫殿区最早出现的宗庙祭祀场。考古学家将密集的祭祀坑分为南、北两组。现已将乙七宗庙建筑基址和北组祭祀坑进行地下封存保护、地上标识复原展示。(A B C (图二六) A、乙七宗庙祭祀坑全景 B、乙七宗庙祭祀遗址中的M20车马坑,    此坑中葬两辆马车,拆散后瘗埋的。其中殉人的头骨口内含有玉蝉。 C、殷代贝币 D、亨利•克利尔博士考察殷墟 图为2002年10月4日,国际古迹理事会(ICOMOS)世界文化遗产组织协调官员亨利•克利尔在中方人士的陪同下,正在殷墟宫殿区乙七宗庙祭祀场考察祭祀坑的保护与复原展示工程,并对此项展示给予了认可和指导。   据发掘者介绍,乙七宗庙基址在建筑过程中分为奠基、置础、安门、落成四个阶段,并有四种典礼仪式。乙七宗庙基址和宗庙的祭祀场,总面积大约3379平方米。根据统计,136个祭祀坑(墓)中共杀殉600余人。还有大量的用牲:献狗26只,羊18只,牛10头,马15匹。还配置6辆马车,排成向南行进的阵势。其中的北组祭祀坑更有重大意义。北组48个祭祀坑(墓),杀殉199人,其中斩首125人,其余可能为殉人。从祭祀场的5座车马坑(埋葬6辆马车)排列布局像甲骨文及金文的“车”( )字。以6辆马车为中心,每座车马坑里有3个战士、3套兵器,分别为驾车者、射箭者和持戈者。就器物的性质与部位来观察,推知驾车者居中,射箭者居右,持戈者居左。这6辆车似为一队,其前及左右分布着不同的人等。这些殉人有的头饰铜铃额带,有的头饰蚌花额带。殉人的骨骼或呈跪负铜器形,或跪坐手持武器,或俯身或斩首。   这众多祭祀坑里的殉人,谁是他们的统帅呢?据考古资料推测,可能是M20车马坑中乙种车厢中的那具殉人,因其口内含有玉蝉,寓意“转生”的宗教意识,可见其身份地位高于其他殉人。另外他所乘马车的装饰特别华丽,车饰上的龙纹、虎纹、蝉纹、星纹等处还镶嵌了绿松石,更能显示他是一个统帅。另有次于以上“统帅”的殉人,在祭祀坑极少数殉人的口中发现有两至三枚贝,贝是殷代的货币,口含贝是古代的一种宗教礼俗,类似后世的死者口含铜钱的习俗。以一个车队600余名步卒由一个统帅率领,陈列在乙七宗庙基址的正南方,其用意固然在庆祝宗庙的落成,同时也希望这些武装的灵魂保护住在宗庙内的祖宗灵魂的安全。此遗存的发现,为研究古代的军事和祭祀仪仗队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是后人了解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的最形象的教材。从一定意义上讲,贵族阶层的这种杀殉制度也为埋葬本阶级挖掘了坟墓,这已被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证实。   乙七宗庙建筑基址和北组宗庙祭祀坑两处遗迹,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和向游客展示的价值。古代建都必有宗庙与祭祀场所。殷墟考古发现宫殿区内有宗庙遗址,确证洹上之邑为殷都。2002年10月4日,联合国国际古迹理事会世界文化遗产组织协调官员亨利•克利尔博士在考察时,对殷墟宫殿区祭祀坑复原工程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他说:“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我在世界其他地方还没有看到过,非常有意思!” 4. 丙组祭坛的天地崇拜   丙组祭坛遗址,是3000多年前殷代先民崇拜天地和自然神灵的地方,也是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甲骨文记载,商代人的信仰有天帝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三类,而天地崇拜则是“天帝”和自然神 崇拜的主要内容。   丙组基址共17座,现已复原夯土基址13座,即将建筑基址地下封存保护、地上标识展示。有学者将丙组17座基址组合布局概述为“大五、小五、南五、二路”八个字。“大五”指主体布局面貌,即中心一座已知面积20×17米的土台,北面残存柱础八个,外围四隅各配置以一座方基;“小五”指中心土台上有五座呈“ ”布列的小型基址;“南五”指中心土台南面有一座基址居中,东西两侧各分列两座长方形基址;“二路”指两座南北相夹峙的长廊式建筑基址。   丙组基址大多是无柱础石的方形夯土台,属于祭坛一类的建筑,中间大方土台上残存有玉璧、人牲、兽骨、柴灰、燎牲、谷物、陶器等不同的祭祀坑和有关遗迹。此祭坛一类的建筑与乙组中的宗庙基址有密切关系。 丙组祭祀遗迹的特点反映了一定的宗教意识及习俗。如已复原的M366祭祀坑埋人骨架20具,在丙一基址的西南;M2祭祀坑埋兽骨(羊7只、犬3只),在基址东南。这反映了古人以右为上的习俗,右即西边,所以人骨架在西,兽骨在东。(图二七) A、丙组“祭坛”遗址 1926年发掘,此遗址是殷代先民祭祀天地和自然神   的“祭坛”一类的遗址。 B、玉璧   礼器 直径12.8厘米 C、玉琮   礼器 直径5.2厘米,高2.7厘米 D、玉龙    装饰品 长8.1厘米,高5.6厘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龙的左侧雕有云纹,由此推想,此龙是天上之龙,可能与古代巫师祈雨有关。 以上B、C、D玉器均为妇好墓出土。据甲骨文记载,妇好生前曾主持过祭祀仪式,这些玉器可能与殷人祭祀仪式所用的礼器、法器有关。 (图二七)   在丙二基址南面台阶下的夯土中发掘出两个玉璧,其中苍璧出在东面,这是殷人祭天的遗物。丙一基址上的黑灰堆是牛角、牛骨燎祭遗迹以及羊、犬祭祀坑等,根据甲骨文中的有关记载考证,这是殷人在举行祭祀社(土地神)和日、月、河、风、云等自然神   时所留下的遗迹。   甲骨文中记载的上帝“神话”较多,殷人认为上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能驱使雷、雨、风、云等自然神  ,都是帝的使臣,还能主宰人间的吉凶祸福。如甲骨卜辞中记载:上帝命“令雷”、“令雨”、“令风”、“降旱”、“降祸”、“降永”(降福佑)、“降若”(顺利、吉祥)等,这意味着上帝掌管着大自然的风云雷雨和“社”(山川土地)诸神,决定着水旱涝灾和农作物的丰歉,人世间的灾疾吉凶,包括殷王建造都邑、出师征伐等方面的事情,都要祈求上帝的许可。   甲骨学者研究认为,商代“上帝”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是和奴隶制帝国的强盛、王权的集中相适应的。当地上出现了至高无上的人王时,天上也就会出现高居于诸神之上的主神——上帝。   甲骨文中的上帝神话崇拜,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化为天地崇拜。古人还将天地拟人化,认为天地是有意识、有知觉、能监视、能赏善罚恶。古代天文学家称北极星为“天心”。《书》:“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认为天有耳目。《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墨子》曰:“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古称天的威灵为“天威”。天的四季变化为“天职”。地上的社神,后世称“土地爷”,可以“升天达地”,安阳市小屯村古老的“五圣庙”里有“土地爷”,即是古代社神崇拜习俗影响的例证。又如古代称皇帝、国王为天子,其仪容为“天表”,其宫殿为“天阙”,其听闻为“天听”。道家称顺自然之道的人为“天人”;人年五十称“天命”;人的自然年寿称“天年”;人本来的良知称“天良”;自然法则为“天理”;古称不居官位因德高而受人尊敬者为“天爵”。   殷人用殉人或献牲来崇拜上帝、天地和自然神 。这种祭祀形式在今天早已废除了,然而上古先民崇拜天地和自然神 的祭祀仪式已演变为后世的民俗文化。如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明清两代皇帝用于祭天祭地,祈祷丰年的建筑。至今安阳市所辖的农村修建住宅时,在堂屋墙上都要建天地壁龛,有的还敬立如甲骨文“示”字形的牌位,神位上写着“供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每当新春佳节或婚礼之际,民间偶有举行隆重的拜天地仪式。这些都是上古天地崇拜的遗风。   总之,我们吊古时,不要忘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道,即泛指物质的、自然的客观规律。这里所展示的“祭坛”遗址,并非要人们信奉上帝,迷信鬼神,而是希望它能启迪今天的国人和观光者,崇尚自然,尊重科学,以人为本,保护人类懒于生存的生态环境;人类属于天地,然而,天地不只属于人类,天地本来属于众生。要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这古老的天地“祭坛”时常沉默不语,但它具有如《庄子》所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魅力,我们要记住中国先哲们的训迪:天高听卑,地厚载福。天无私覆,日月无私烛,地无私载,所以长久也。 5. 凹字形基址的四合院雏形   凹字形基址(又名54号基址),是近50年来殷墟宫殿区内最重要的发现。它位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乙组基址东南,于1989—1996年发掘。基址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包括北、南、西三排夯土建筑基址,其中北排房基长60余米,宽7.5米;南排长75米,宽7.5米;西排长50米,宽7.5米。三排建筑基址的整体呈凹字形,缺口向东,濒临洹水西岸,构成半封闭状的建筑群。学者研究认为,该基址结构严谨,构思精巧,是中国传统四合院的雏形。(图二八)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凹”字形(54号) 基址发掘情形(局部) “凹”字形基址出土的铜盉及铭文“武父乙”(图二八)   以上三排建筑中,北排是主要建筑,基址之南有五个门和台阶,东北还有一角门。基址上发现了许多柱洞或柱础石,还发现祭祀坑等建筑遗存。在基址内出土铜盉一件,鋬下有“武父乙”三字铭文。此器的发现对于考证该基址的年代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可称其为“镇宫之宝”。该铭文当指殷代国王武丁之父小乙。据此推测,该房基的年代不晚于武丁早期。   此宫殿遗址既是武丁祭祀其父小乙的宗庙之地也是其任用奴隶出身的傅说(yuè)为宰相的办公场所。《史记•殷本纪》就曾记载了武丁任傅说的,武丁即位后,想复兴基业,思贤如渴,为寻求辅佐大臣,三年不语,幸好一天夜间梦见自己得到一位圣人,名字叫“说”。他审视群臣百官,皆非梦中之人,于是派小臣设法去民间寻找,果真在“傅险”之地找到了“说”,“说”是一个正在版筑(夯土术)的奴隶。后经武丁与其交谈,发现他胸怀大志,德才兼备,有度德量力,治理天下的才能,即是梦中之“圣人”,于是拜其为宰相,傅说辅佐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追朔历史,商朝早有任人唯贤的光荣传统。商朝的第一位国王商汤为消灭暴虐无道的夏桀,就曾起用了奴隶出身的伊尹为宰相,灭夏建立了商王朝,这也是古代最为典型的任人唯贤的故事。伊尹在《咸有一德》古训中劝勉商的后世子孙时说:“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意思是:国王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可以胜任为辅佐君主的左右大臣。这就是“任人唯贤”成语的最早出处。   为什么此凹字形基址南、北、西三排夯土基址呈现的是三合院,却要说它是中国传统四合院的雏形呢?理由有三点:其一,据有的学者推测,凹字形基址的东边缺失的原因,可能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因当地农民起土或被洹水冲刷毁掉。其二,2002年在距殷墟小屯村西南约2公里处的北徐家桥村北,考古发现一处规模宏大、建筑群体密集、建筑形式独特的商代四合院式夯土建筑基址群。四合院构造由门、阶、庭、堂、厢等几部分组成,整体平面呈回字形。发掘者认为,该建筑很可能就是殷商时期某一阶段某个族的核心建筑遗存。其三,据安阳市洹北商城宫殿区1号基址发掘显示,基址平面也是回字形四合院式建筑(四周是建筑主体,中间为庭院)。由此可以认为,这是中国的四合院建筑在商代皇城的早期形态。   以上殷墟和洹北商城考古发掘的四合院夯土建筑基址,是商代重要的考古发现,它对于研究中国传统的建筑布局模式和民俗文化都有重要意义。这种建筑风俗至今仍在一些城镇乡村流传延续。 6. 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档案库   YH127甲骨窖穴是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重要遗迹之一,于1936年6月12日殷墟第十三次发掘中被发现。在甲骨文发掘的历史中,YH127甲骨窖穴的甲骨出土数量最多,刻辞内容也最丰富。此甲骨窖穴形状规整,万余片甲骨集中堆放,并具有许多特点,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的最大成就,为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在甲骨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YH127甲骨窖穴被人们称为“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档案库”。   YH127甲骨窖穴的发现,颇有几分神奇色彩。1936年3—6月,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殷墟进行第13次发掘。当时在殷墟宫殿宗庙区除发现其他遗迹外,还发掘了127个窖穴(或灰坑),其中YH127是田野考古发掘遗迹的编号:“Y”代表殷墟,“H”代表窖穴或灰坑,“127”是这次发掘的窖穴或灰坑的序号,亦即总数为127个中的最后一个序号。前100多个窖穴一般多是灰坑(殷人的垃圾坑),有的是存放粮食的地下仓库,粮食已变为绿色的灰土。但就在这次发掘的最后一天,又是最后一个窖穴,却发现了一万多片甲骨。如果提前一天收工,当年就不会发现这个窖穴了。(图二九) A、YH127甲骨发掘后装箱由窖底向窖上运行情况 B、Y127甲骨窖穴复原全景——中国最早的档案库 C、“简册形”甲骨片 此片甲骨是根据YH127甲骨窖穴出土的有孔椭圆形龟甲复制的,窖内有几片这样的甲骨,由此而知,“殷人也可能将甲骨穿成简册”。甲骨文册( )字,像以竹、木简编成册的“简”,而甲骨文典( )字,像双手捧册读书之形。后世形容勤奋读书的成语有“韦编三绝”,即指读简册(书)的次数多了,编连竹简的牛皮绳断了多次。 D、ICOMOS世界文化遗产评估专家金秉模先生(前排左二)在中方人士国家文物局助理巡视员、世界遗产处处长郭旃(后排左三)和唐际根博士(前排右二)等陪同下考察殷墟YH127甲骨窖穴遗址。 (图二九)   于窖穴里全是密集的甲骨堆积层,坑内只能容下两人工作,当时就钉了一个2米见方的大木箱,将甲骨连灰土套入大木箱内,运往南京,在室内发掘。经清理,共发现甲骨17096块,其中完整的龟甲就有300多版,卜骨8片。这是甲骨文发掘史上的奇迹,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最大的收获之一。   YH127甲骨窖穴保护与展示工程,综合了中国和联合国国际古迹理事会等来殷墟考察的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对该窖穴的考古发掘现场作了部分复原,并将YH127甲骨叠压层遗迹作了整体复原展示。   有学者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档案库,是商王占卜后有意埋藏在这里的。窖穴内的万余片甲骨与一具人骨架叠压在一起,那具人骨可能就是当时管理甲骨之人,即甲骨档案员。2005年9月,世界文化遗产评估专家金秉模先生在参观完殷墟YH127甲骨窖穴展室后,也称誉说:“这是人类东方最早的档案!” 7. 专业分工的手工业作坊   除了宫殿宗庙夯土基址外,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内还发现了殷代手工业作坊遗址。因其位于小屯村附近,被命名为小屯东北地铸铜遗址、小屯村北制玉作坊、花园庄南地制陶作坊遗址。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以外,也发现了多处手工业遗址,以所在的当今村落命名,如苗圃北地铸铜手工业作坊遗址、薛家庄铸铜遗址、大司空村制骨作坊遗址、北辛庄制骨作坊遗址等。   商代为青铜时代,王室和贵族控制的最大的手工业是青铜铸造业。青铜铸造业可分为冶炼和铸造两大类。目前尚未发现商代的开采矿和冶炼的遗址。铸铜遗址在殷墟发现数处,以苗圃北地铸铜遗址为最大,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此作坊有铜锭、熔炉、炼渣、陶范、陶模及制范模的工具等。(图三Ο) 大陶范 鼎外范 1、​ 殷墟苗圃北地铸铜作坊遗址出土的大陶范与鼎范 玉鳖与石鳖 石鸭 2、 小屯北地制玉石器作坊出土的玉石器   1975年发掘,此遗址出土的玉鳖、石鳖和石鸭头、颈、背、腹等不同部位,利用玉、石料的不同天然色彩雕琢而成,创作出中国最早的“俏色”作品,使艺术美与天然美融为一体。作品反映了殷代工匠们高明的琢玉工艺。 3、玉象    装饰品  长6厘米,高3厘米。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玉象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堪称商代玉器的精品。 4、妇好三联甗yǎn    青铜礼器    架长103.7厘米,通高68厘米,总重138.2公斤。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此器设计巧妙,制作精美,下半部“长方形器身”为“蒸锅”,利用上升的蒸气,可以同时蒸熟上面“三个甗”(三铜蒸锅)内的食物。 夔鋬象牙杯 5、夔鋬象牙杯   用具    高39.3厘米。杯身似觚,通体雕刻繁缛精细的饕餮,夔纹等纹饰,并镶以绿松石。雕刻因料造型,巧具匠心,精美绝伦,堪称艺术瑰宝。 1975年发现的小屯北地制玉作坊,也是一处由殷王室控制的重要作坊。在其两座建筑基址中,一座为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出土了大量的石璋残片、铜刀、铜镞和制作精细的小型玉石雕刻品;另一座基址中出土了600多件锥形石料及260余块长方形磨石残块。   从殷墟发掘可见,商代手工业生产是较发达的,规模大而较重要的有青铜器、宝石器、玉器、陶瓷器、车辆、骨角象牙器、纺织、皮革和漆木器等制作业。这表明,商代的手工业不仅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而且各专其业,在同一部门中也有了较细的分工。   商代的手工业,有王室、贵族的手工业和民间的手工业两种所有制,其中王室和贵族手工业是专业手工业,而民间手工业则可分专业和副业两种。学者研究认为,古代以氏名官,如索氏为绳工氏族,长勺氏和尾勺氏为酒器工氏族,陶氏为陶工氏族,施氏为旗工氏族,繁氏为马缨工氏族,锜氏为锉刀或釜工氏族,樊氏为篱笆工氏族。由此表明,在殷代不仅手工业有较细的分工,而且有些家族已世代从事某一职业。   殷墟甲骨文中的“多工”或“百工”,应是直属于殷王室的手工业工人。在殷墟出土的大量制作精致的青铜器、玉石器和象牙器等,都是这些百工制造的。如中国最大的青铜炊煮器——司母戊大鼎、中国古代最大的“蒸锅”——妇好三联甗、中国最早的“汽锅”——好汽柱甑形器、中国最精美的石制古乐器——龙纹和虎纹石磬、中国最早的俏色玉石器——玉鳖和石鸭、中国最精美的大型石制建筑装饰——石虎首人身兽爪圆雕等,都是古代先民精心设计和制造的,这些器物不仅是中国之最,也是世界上罕见的珍宝。 8. 形象的商代交通史话   中国幅员广袤,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古文献中说夏代就发明了车,但是至今尚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而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就成了中国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   殷墟宫殿展出的六座殷代车马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分别在安阳刘家庄北地、南地和孝民屯东地发掘的,商代道路遗迹则是在滑翔学校南地发掘的。这几座车马坑,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图三一) 殷代马车的结构图声绘色 (杨善清绘) (图三一)   在古代,制车是一个集大成的工艺部门。研究证明,殷代的马车造型美观,结构牢固,车体轻巧,运转迅速,重心平衡,乘坐舒坦,显示了殷商时代的文明程度和科技水平。   这些车马坑每坑葬一车,其中五坑随车皆葬两马,四坑各葬一人。经鉴定,殉人中多为成年男性,另有一少年男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   甲骨文中的“行”字,写作 形,像道路四达的十字交叉路口。甲骨文中从“行”字的字很多,学者们发现有120多个,可见当时人们对道路的重视。殷墟遗址内发现的马车,两车轮的轨距一般在2.15米至2.40米。据此推测,商代道路宽度一般应在3米以上,宽者应在6米以上,如殷墟展厅陈列的殷代道路双轨车辙痕迹模型。 殷墟考古资料研究还表明,商代水陆交通并举,陆道可乘马车、牛车或骑马,陆道与水道相交处,或架设桥梁而过,或乘舟通行,遇水浅可持杖或置石块跨越。陆行乘车,在商代不是人人都能享用的,一般只有国王或贵族才可乘车而行。由于车的贵重,它也成为古代统治阶层权势显赫的象征品。殷商时期曾有不少被人们驯化或殖养的象,役象和乘象出行自非难事,文献所谓“商人服象”应该说是可信的。甲骨文“为”字写作 形,即示以手牵象的情形,也是殷先民驯象之佐证。   殷墟车马坑为后人提供了一部形象的商代交通史话。为了便于游客参观,殷墟展厅还将车马坑的发掘概况、铜车饰及车子的结构、用途和御马系驾法等有关知识作了具体介绍。   有关古代马车的结构,顺便讲一下,圣人老子和孔子曾凭借“车”的某个构件的特殊形态、特殊部位和功能来“寓车教人”。   《老子》云:“三十条辐集中到一个毂(即车轮中心轴穿过的圆木),有了毂中间的空隙,才有车的作用。”这是老子借用车毂结构形体的外实内空,来讲解道学的哲理,借有形之车毂来喻无形之道。因此,我们不要把天地间自己看来“无用”的,都看成没有用的就好了。如宇宙空间这么大,不要认为自己所需的空间很小,就可以对其余的空间任意污染。   又如孔子当年借用类似殷代的古车来教育他的弟子,做人要守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大车,谓平地运载货物的牛车;小车指供人乘坐的马车。輗和軏是指车辕与车衡(辕端的横木)相连接的关键。车衡的两端系缚“人”字形轭,并驾在牛或马的脖子上。然后用绳子将其与车舆(箱)连结起来。当牛或马拉车时,全靠畜力凭借连接车衡、辕上的关键(輗或軏)牵引车向前运行。但是,如果没有輗或軏这一关键,车就不能运行。所以孔子说:“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教育他的学生和后人,做人要守信,言必信,行必果。   老子、孔子说“车”教人的典故,对后世中国传统的车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成语有车笠之盟、乘车戴笠和学富五车……可谓殷代马车,承载着华夏文明,永远昭示着厚重的文化。 9. 祭祀门神的渊源   门户是进出住宅建筑的唯一通道口,也是家宅、宫殿、宗庙之仪表。自人类结束穴居野处的原始生活,有了居住建筑以后,门户的建造就受到特别的重视,总是将其置于建筑物正面的主要部位并加以美化。   上古先民认为“万物有灵”,门也不例外。商代后期皇宫守卫制度的完善,产生了门卫之神。甲骨文中记载的“门示若”,就是殷人祭祀门神的占卜,“门示”为门神之主,“若”有顺利、平安之义,意为门神可以保佑人们平安无灾。殷王不仅有祭祀门神的习俗,还要在营建宗庙时于门内外瘗埋殉人和犬,以保卫宗庙和祖先的灵魂安全。 A、甲骨文“门示若” 殷人祭祀“门神”习俗的记载 B、乙二十基址M389号祭祀坑跪坐的人骨架(这是守护殷代宗庙门旁的武士,手持石戈武器。) C、乙七宗庙基址里的M167祭祀坑的武士,这是守护殷代宗庙的武士,手持虎纹盾牌和青铜戈 武器(复原展示)。 D、乙七宗庙祭祀坑用犬祭祀的遗迹,古人称宗庙祭犬曰“献”。 (图三二)   在殷墟乙二十仿殷大殿前所保护的宗庙地下建筑遗存,其西门前的M389号祭祀坑1.7米深处,发现一具跪坐的人骨架,身高约70厘米,面向东南,左手内似握有红朱色土,不知何物。另外,在宗庙的门与门之间的紧邻房檐下的夯土里还埋有祭祀坑。如M414号祭祀坑也有一具跪坐殉人,手持白色大理石戈,身上佩带贝币144枚。人骨之东有一犬骨。M335、411等祭祀坑里也埋有殉人和犬。其中的M335号祭祀坑,深约2米,殉人面南而跪,人骨上涂红色朱砂,下有绿色土(食物遗迹),殉人手持白色大理石戈,人的身右侧堆有贝币139枚。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这些殉人生前可能为职掌“驱鬼”之官,身上的贝币供其在冥间使用,犬为宗庙用的警犬。   殷墟宫殿宗庙区门内外的殉人、殉犬遗迹,是商王朝森严的门卫制度的再现,也与古文献和甲骨文记载的“祀门”之礼相吻合,对后世的祭祀门神的习俗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安阳市所辖林县东寨村一带,以前不仅家家户户贴门神,而且在腊月三十至正月十六期间,要在院宅大门内的过道上横置“绊鬼棍”(以桃木棒为上),此为门神的守岁镇邪的法器。今天农村的老户人家还有此习俗。而民间至今仍流传的除夕贴门神、春联、红纸葫芦、五月初五端午节在门口插艾等习俗,可以说都是商代先民祭祀门神的遗风,它所反映的安全防范意识还是值得称誉的。 10. 中国最早的巾帼将军墓   殷墟妇好墓(五号墓),位于宫殿宗庙遗址的最西边,发掘于1976年春。据妇好墓出土的铜器(含武器)铭文和甲骨卜辞等文物考证,在这里埋葬了三千多年之久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将军——妇好。   妇好之名,在商代国王武丁时期的卜辞记载中至少有一百七八十条以上。她是武丁的配偶,生前深得武丁的宠爱,曾多次带兵征伐四方,并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祭祀等等,地位相当显赫。每逢征战凯旋,武丁都带朝中官员出城迎接,并给予贺功。(图三三) 妇好墓圹复原 妇好墓随葬器物层 妇好龙纹大铜钺 妇好虎纹大铜钺铜多钩形器 磬折曲内式戈 长38.5厘米 铜器上的“妇好”铭文 墓圹深7.5厘米,已深入水面之下1.3米。墓圹内有木椁和木棺,因在潜水面下,且大部已腐朽。此图为木椁全景。木椁上有红黑相间的“彩绘”。随葬品由上层1米至底层共分9层,以第9层的器物最多。 铜多钩形器   兵器    此器是中国最古的“十八盘武艺”中的“挝”,即“飞钩”。是古代的“软器械”,钩柄之上的环,可系绳索,手持绳的一端,将另一端的飞钩掷于稠人中,急牵挽之,可钩取敌人。 (图三三) 甲骨文中有关妇好的卜辞,大体有如下一些内容:一是妇好率兵征伐方国,还有“打埋伏仗”的记载;二是为妇好征集军队,所征士兵少者三千人,多者上万人;三是为妇好的怀孕、生育和有子卜问;四是妇好主持祭祀先王先妣仪式;五是为妇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卜问;六是为妇好死后进行祭祀等。这些卜辞所反映的妇好的显赫地位,与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墓的情况相当。妇好墓内出土的钺、戈、镞和“飞钩”等100余件武器,更是女将的佐证。   在妇好生前使用过的武器中,最为奇特精美并能象征其权力的要算两个大铜钺了。两件铜钺的形状基本相同,但纹饰有别。一件(标本799号)重9公斤,另一件(标本800号)重8.5公斤。妇好能使用如此重的大钺,可见其力大过人,武艺超群。最重的799号钺,钺身两面靠肩处均饰行虎朴人头纹,人头居于两虎之间,更显示出大钺的威慑和神秘,钺身一面中部有铭文“妇好”二字。800号钺,肩下面均饰“一头两身”的龙纹,龙鼻中央有铭文“妇好”二字。妇好将她的名字铸在大铜钺的龙鼻之上,其用意可能有三:其一,铭文“妇好”当系作器者自名,以示所有;其二,龙可以辟邪,是吉祥的象征,龙鼻更是吉处;其三,在古代,钺曾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可见妇好作为巾帼将军的地位非同一般。   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器物极其丰富精美,总数多达1928件,其中铜器468件、玉器755件、石器63件、宝石制品47件、骨器564件、象牙器3件、陶器11件、蚌器15件。这些器物造型美观,工艺讲究,反映了武丁时期文化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有重要价值。   在妇好墓出土的468件铜器中,有礼器210件。按照它们的用途,可分为炊煮器、食器、酒器和水器四类。除礼器外,还有编铙等乐器,锛、凿、刀、铲等工具,镜、匕等生活用具,钺、戈、镞等兵器,以及马饰、虎形工艺品和一些杂器。这些青铜器制作十分精美,尤其是司母辛大方鼎、三联甗、偶方彝、鸮形尊、汽柱甑形器等更是其中的上品。值得注意的是,在210件礼器中,有190件铸有铭文,其中一半以上铭文为“妇好”;其余铜器有可能是妇好的母族为她所作的祭器,也可能是他国的统治者向殷王室献纳的贡品。据统计,妇好墓内出土的青铜器总重量在1600公斤以上,实属惊人! 11. 玉雕阴阳人与古代养生术   殷代玉雕“阴阳人”,是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十多件玉石人物雕像中最珍奇的一件。这件淡灰色的玉雕“阴阳人”(标本373),男女同身裸体,一面为男性;另一面为女性,作站立状。寓意玄妙,十分惹人注目。笔者将此件玉雕“阴阳人”的特殊神态联系中国古典气功和先秦《行气玉佩铭》等文物进行考证,研究发现,玉雕“阴阳人”的特殊神色、形态,似彭祖气功导引站桩功,寓意着古代的养生之道。(图三四)   杨善清考证认为,以上这件玉雕“阴阳人”是殷代先民运用男女同身裸体的特殊艺术手法,以显示人体“小宇宙”也要阴阳相交才有生气的道理和古人“道(导)引”习练气功的深奥内涵。玉雕“阴阳人”的气功导引神态表现比较隐晦,如闭目(垂帘)、面含微笑属“调心”;耸肩,屈膝,两脚与肩同宽属“调身”;关于玉雕“阴阳人”的“调息”,可以从其所显示的“调心”、“调身”的最佳神态推测,玉雕“阴阳人”的“调息”也是最佳状态。现揭示出玉雕“阴阳人”的调心、调身、调息,这“三调”正是现代养生学者所说的气功导引“三要素”,也是古代彭祖气功道(导)引最基本的方法。   以上所说“阴阳人”似“彭祖气功导引站桩功”,这里顺便谈一点寿星彭祖的有关情况:据古籍记载,相传殷王帝辛曾在殷都宫殿内向彭祖问道,彭祖借故不告。殷王又诏采女前往问道,采女“年二百七十岁,视之如五六十岁”。彭祖认为采女的根底好,于是就将道引(亦称导引)养生延年益寿之法传给采女。此故事久远,很难考证。但彭祖其人,在先秦典籍中经常出现。据《辞海》“彭祖”条说:相传彭祖,姓钱名铿,颛顼玄孙,生于夏代,至殷代末,寿八百余岁(一说寿七百六十七岁),旧时因以彭祖为长寿的象征。推想当时殷王将彭祖召进宫殿内,学习养生之术,也是有可能的。笔者考证。殷墟妇好墓玉雕“阴阳人”确似彭祖导引站桩式,此玉人以其隐晦的神色奇特的形体和姿势,寓意着古代养生的玄妙法门。 玉雕阴阳人,高12.5厘米。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 (图三四) 古代人跪坐,也与养生导引行气有关。古代养生者跪坐调身称“危坐”,后世有正襟危坐之成语,实为危坐的引申义。甲骨文光字写作   ,《说文》:“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笔者在研究古代养生术时,将《神仙传》所记述彭祖危坐导引行气,与殷墟出土的多件殷代跪坐的玉雕人像和甲骨文‘光’字一并研究,非常有趣地发现,甲骨文“光”字,正是古人跪坐习练气功时头部发光的象形字,此光字也是彭祖危坐练功导引时的情景写照”。佛教学者也有光头之说,又称背光、后光。现代人体科学称之为辉光,此头光是人体高频电场反映的结果。甲骨文光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头光显示记载。 12. 甲骨碑廊的兴建与展示     安阳市于2003年兴建甲骨碑廊,这是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在不影响殷墟地下遗迹保护的前提下的一种保护与展示殷墟宫殿区文化遗存的辅助措施。甲骨碑廊沿当时的殷墟博物苑西墙而建,建筑面积廊长300米,宽3米。   人们参观甲骨碑廊,可以鉴赏“殷人的刀笔文字”的书法艺术,了解甲骨文有关知识。中国书画同源。文字初创,原本是图画,沿用日久,渐渐地文字和图画分了家,演变为代表语言的符号,完全用象征性的线条去表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中国文字,就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而将它应用在满身花纹的铜器上面,便是商代流传下来的金文铭刻。殷墟甲骨文是世]界上四大著名古文学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甲骨文古奥艰深,不易释读。为了普及甲骨文知识,弘扬甲骨书法艺术,满足中外观光者的求知欲,我们建造了这座甲骨碑廊。 甲骨碑廊的兴建,特聘著名甲骨学家、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宇信教授为学术顾问,并为碑廊咏诗作序。甲骨碑廊 我们参考前辈甲骨学者的研究成果,精选甲骨百余片,将其拓片经放大处理,摹写镌刻在石碑上,同时还配上相应的 释文、今译和英译文,以达到寓教于游的目的。   甲骨碑刻的内容,涉及到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商代社会的政治、方域、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业、交通、学校、天文、历法、气象、生育、疾病、宗教和民俗等。这些内容对于初学甲骨文的朋友、书法爱好者和旅游观光者都有鉴赏和参考价值。通过这一块块的甲骨碑刻和无数个象形文字,可以让游客充分感受殷商文化氛围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
本文档为【三、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