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国新闻传播史总结

中国新闻传播史总结

2011-07-02 28页 doc 112KB 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76079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总结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二编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1 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1.唐代:进奏院状报,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流行于唐末。是一种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的原始形态报纸。近似于 “新闻信”,是古代官报的雏形。内容多为朝廷信息。 2.宋代:邸报和小报。邸报已完全从官文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多为朝廷信息,但不准确,有小道消息。是民办报纸。受到统治者严厉查禁。 3.明代不设进奏院,由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的称为“邸报”,是...
中国新闻传播史总结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二编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1 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1.唐代:进奏院状报,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流行于唐末。是一种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的原始形态报纸。近似于 “新闻信”,是古代官报的雏形。内容多为朝廷信息。 2.宋代:邸报和小报。邸报已完全从官文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多为朝廷信息,但不准确,有小道消息。是民办报纸。受到统治者严厉查禁。 3.明代不设进奏院,由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的称为“邸报”,是日刊,以书册形式出现。由提塘官负责邸报转发工作。提塘为了便于编发邸报,还设立的报房。内容仍主要是诏令、奏章、任免等朝政信息,但比宋代多了少许社会新闻。明代中叶后,北京出现了合法的民办报房和从事抄报送报工作的人,办报已成为一种民间行业。 4.清代官报通常称为邸报,清中叶后,又常被称为京报。发布方式、发行渠道与明代类似,起主要作用的仍是提塘。乾隆年间各提塘“公设报房”,使提塘报房有了一定的官方性质。清代官报的内容主要为宫门钞、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清代统治者对官报的内容控制甚严,常由皇帝最后定夺。逐日发行,有抄写也有印刷,雍、乾后多为印刷。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清代乾隆中叶以后,一部分人从提塘及其报房中分离出来,专以编发报纸为业,因其所报内容均在当局允许范围内而合法存在。 5.中国古代官报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①发行时间上,唐代进奏院状报为不定期发行,宋代邸报定期发行,明清邸报则是日刊。 ②印刷技术上,宋代前通常为手抄,宋时偶有雕版,明末出现活字印刷的邸报,到了清代雍、乾以后,大多为印刷。 ③发行者由各地进奏官发展为中央机构。内容由进奏官各自制作发展为中央政府统一编订。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古代报纸是封建专政体制的体制内事物,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常程官文书的简单状态。 ★1-2 小报的产生、特点与性质 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发行者是进奏官、使臣、中下级官员、书店主人等。从北宋末年起,已有人以此为业盈利。内容主要是官吏任免消息、诏令、章奏等,大多为官报未发表或不宜公开的“朝廷机事”,所载信息并不完全准确。从诞生起就受到严厉查禁,但终宋之世也未被完全禁绝。有手写也有印刷的,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曾被沿街叫卖,读者比官报广泛,曾被隐称为新闻。由于属于非法,大多不能定期发行。在宋代统治集团内容斗争中曾被利用。 小报的出现,开创了我国民办报纸的先河。其时效性、新闻性较官报为强,并开始具有商品性。小报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一个重要进展。但小报内容仍限于朝廷政事,读者也仍属于统治阶层,只是官报的一个补充。 ★1-3 民间报房及其所办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明代中叶以后,北京等地出现了合法存在的民办报房,发行内容与官报大体一致,也被称为邸报。初为手抄,后兼用雕版印刷,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版印刷。 清代乾隆中叶以后,一部分人从提塘及其报房中分离出来,专以编发报纸为业,因其所报内容均在当局允许范围内而合法存在。北京即有多家民间报房同时存在,各报房均有字号,如公慎堂、聚兴、公兴等。民间报房所出报纸通称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全部稿件都来自官方,没有自己采集的消息,也没有言论。多采用泥板或活字印刷,通常为日刊,没有报头和封面。以盈利为目的,接受京城及外埠订户,对京城订户每天送报上门。读者多为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由于比官报发行环节少,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很受欢迎,影响超过官报,成为各类报纸中的主要报纸。 1912年清政府垮台后,报房京报才告消亡。袁世凯复辟时,还曾一度死灰复燃。 ★1-4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进程与性质 中国古代报纸,从唐至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了邸报、小报和报房京报(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称为京报)等类报纸。办报者从官员扩展到私人,并进而成为社会上的一种行业,从以官报为主到以民办为主,从类似信件的手抄品到活字印刷的小册子,从非卖品到沿街叫卖收费订阅,总趋势是逐渐进步的。但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古代报纸是封建专政体制的体制内事物,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在近代报纸诞生和发展之后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只能陪同封建走向终结。 第二章 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传入 ★2-1 《察世俗每月 统计传》、《遐迩贯珍》《万国公报》《申报》概况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创刊于马六甲,创办者是英国伦敦会派到中国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因在中国不能够开传教,故退而在华人聚居的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建立传教据点。刊物由米怜主持,主要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和介绍天文学等知识,后期开始涉及时政,介绍各国概况。体裁多样,雕版印刷,免费赠阅,曾少量输入中国广州。1821年停刊。 《遐迩贯珍》 鸦片战争后,香港被割占,近代报业先于中国其他地区在香港发展起来。《遐迩贯珍》是香港第一份中文月刊,创刊于1853年,由英国传教士主办,除少量传教文字外,大量介绍西方国家的情况及科技知识,报道港、粤等中国新闻,也刊载行情、船期等商业新闻,曾出版广告附刊《布告篇》。1854年刊载新闻画(军事形势图)。 《万国公报》 前身是创刊于1868年9月的《中国教会新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主编。1874年9月出至301期时改为本名。内容主要是中外新闻和商业信息。该报1883年8月停刊,后于1889年2月改为月刊复刊,仍由林乐知主编。复刊后明确地把“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大量发表时评和西学知识,并积极参与中国维新变法运动。1907年2月因林乐知病逝停刊。 《申报》 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也是上海外人所办的中文报纸中影响最大的日报。创刊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首要目的,在经营管理方面,降低报纸成本,努力搞好发行,大力刊登广告。在报纸内容方面,尽量中国化,重视言论和新闻报道,重视刊载文艺作品。出版文艺期刊《瀛寰琐记》和通俗附刊《民报》。创刊4个月,销数即增至3000份,挤垮了上海的第一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 ★2-2 鸦片战争前后近代新闻传播事业传入中国的特点、过程(略) ★2-3 19世纪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的性质、作用与影响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国人从华南到华东到华北,从沿海向内地,逐步在中国各主要经济、政治城市出版报刊,总数达180余种,将近代报业传入了中国。每到一地,他们总是先办英文等外文报刊,然后办中文报刊。 事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扩张活动的一部分。他们所版的外文报刊,是直接为他们的侵华活动服务的信息、舆论工具;而中文报刊则旨在炫耀和宣传,兜售崇外、媚外思想,企图使中国西化、殖民地化。 不过,外报是比中国古代报纸先进的近代传媒,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也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外报所介绍的经济和科技知识,活跃了国人的思想,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促进了国人的觉醒。在新闻事业方面,外报对中国人创办近代报刊,起了示范和刺激作用,把西方的办报观念、模式与技术传入中国,但外报的垄断又对而后中国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形成了阻碍。 ★2-4 早期中文近代报刊的业务状况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国人从华南到华东到华北,从沿海向内地,逐步在中国各主要经济、政治城市出版报刊,总数达180余种,将近代报业传入了中国。 在报刊业务方面,中文近代报刊,经历了一个中西混杂、融合的过程。印刷商,外人办得最早的中文报刊曾使用雕版印刷,后雕版与铅印混用,到19世纪70年代,多数已铅印。80年代起,石印报刊有所增加;版式上,从70年代起,中文单张报纸开始流行以中国土产纸张印刷,书本式版式,整张报纸可裁叠成册;版面内容编排上,流行“首论说,次上谕或宫门钞、辕门钞,次为各省各埠要闻,末为本埠新闻”的格式。在新闻文体与写作上,还未形成固定的文体,往往混淆新闻与文学的界限,70年代起流行典雅、但千篇一律的四字标题。 一些报纸还出现了新闻画,最早者是《遐迩贯珍》1854年发表的一幅军事形势图。大部分中文报刊还刊登竹枝词、戏评、八股范文等文艺小说,有的开始连载小说,成为副刊的雏形。70年代后,各报日益重视经营,广告数量增多,所占版面从1/3增至1/2。 第三章 民族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 ★3-1 《循环日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报》、《湘报》、《国闻报》概况 《循环日报》 1874年在香港创刊,1959年终刊,由王韬与友人合伙创办,是一份综合性商业日报,主要登载商品行情、航运信息、广告、新闻、论说、历史掌故等,成立初期的论说大多系王韬执笔。在论说中,王韬鼓吹像西方学习,变法自强。这些论说颇有思想和学识,常被其他报刊转载,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以,《循环日报》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 《中外纪闻》 1895年12月出版于北京,由《万国公报》易名而来,是新成立的维新团体强学会的机关报,由梁启超、汪大燮主笔。内容有阁抄、路透社电讯、国内外新闻、西学知识、论说等,虽大部仍选自国内外报刊,但已有少数论说和按语由梁启超等自撰。1896年1月被查封。 《强学报》 1896年1月创刊于上海,铅活字印刷,五日刊,由康有为领导创办,徐勤、何树龄主编,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该报以刊载自撰论说为主,明确阐述了维新派的一些变法主张。1896年1月因上海强学会被解散而停刊。 《时务报》 1896年8月创刊于上海,在康有为指挥下,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筹办,由汪康年任总理,梁启超任总主笔。旬刊,每期32页线状一册,约3万字。内容首为论说,其后依次为谕旨、奏折、京外近事和域外报译等。《时务报》进行的变法宣传,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中国第一份问世不久即风行全国的近代报刊,发行量最高达到创纪录的1.7万份。在《时务报》的带动下,各地维新、爱国人士纷纷办报,形成了历史上国人创办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潮。 《知新报》 1897年2月创刊于澳门,由康有为、何廷光创办,康有为之弟康广仁实际主持。铅印,书册式,初为5日刊,后改旬刊,以旬刊形式出版时间最长,最后改为半月刊。从办事到内容都仿《时务报》。重视论说,注意报道内地维新运动,刊载了《时务报》不便刊载的消息和评论,重视译载“西国政事”和西学知识。戊戌政变后继续出版,成为保皇会在国内的重要言论机关。至1901年自行停刊,是戊戌变法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 《湘学报》 1897年4月创刊于长沙,初名《湘学新报》,是湖南第一份近代报刊。旬刊,雕版印刷,线装书式,由江标、黄遵宪、徐仁铸先后督办,唐才常等主笔。以长沙校经书院名义发行。是一份以推广新学为主的学报,着重传授世界各国兴衰沿革、新政措施、地理、数学、中外贸易、外交常识等知识,也刊载有关维新的上谕、奏折、公牍和维新团体章程,一度也刊载一些选自国内外报刊的新闻与评论。1898年8月终刊。 《湘报》 1898年3月创刊于长沙,是湖南第一份日报。由维新认识集资创办,时务学堂负责人熊希龄任董事会总董,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为董事,谭嗣同、樊锥、戴德诚等人撰述,唐才常任主笔。毛边纸单面铅印,可裁折成册。内容有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政、各省新政、各国时事等。文字浅显,言论激烈。另印有广告附张。它是在时务学堂、南学会成立后创刊的,是湖南维新运动高涨的产物。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10月被查禁,共出177期。 《国闻报》 1897年10月创刊于天津,由严复、王修植、夏曾佑和杭辛斋等人创办,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版式类似《申报》,文字、广告各4版。文字版内容依次为上谕、路透社电报、论说、国内要闻、天津新闻、北京新闻、北方各省新闻及外国新闻等。另出有附张《京报》及旬刊《国闻汇编》。 ★3-2 民族近代报刊的产生及特点 从19世纪70年代起,在早期维新思想家的呼吁下,上海、香港、广州、汉口、福州、厦门等地出现了由少数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主要有:上海的《西国近事汇编》(1873)、《》(1874)、《新报》(1876),广州的《述报》(1884)、《广报》(1886),汉口的《昭文新报》(1873),香港的《循环日报》(1874)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循环日报》。 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这些报刊的主持者大多是和外人及西方事物接触较多的爱国知识分子,有的兼有买办或官员的身份;这些报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向西方学习,个别报纸对洋务运动的弊端已有所批评,主张进行政治、文化改革;这些报刊都表现出了明确的反侵略的爱国立场;这些报刊对洋商及洋务派集团有一定的依赖关系,都在租界出版,有的挂着外商的招牌;这些报刊的处境艰难,报道和评论大多谨小慎微,但在封建政府及外国在华势力的两面夹击下,仍动辄得咎,寿命不长。 ★3-3 王韬的办报活动 王韬,江苏吴县人,笔名天南遁叟、搜园老民等。青少年时期受过扎实的儒学教育,中过秀才。1849年起在英国传教士开办的墨海书馆协助编译西书,曾参与编纂《六合丛谈》月刊,后因回乡时曾上书太平天国将领,被清廷发现,逃居香港,在港协助英国传教士翻译经书。1864年受聘主编中文报纸《近事编录》。1867年赴英游历3年,随着对西方的了解,产生维新思想。1870年返港后,曾为《香港华字日报》转告,旋与友人合伙经营印刷出版业,创办《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1874年在香港创刊,1959年终刊,由王韬与友人合伙创办,是一份综合性商业日报,主要登载商品行情、航运信息、广告、新闻、论说、历史掌故等,成立初期的论说大多系王韬执笔。在论说中,王韬鼓吹像西方学习,变法自强。这些论说颇有思想和学识,常被其他报刊转载,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以,《循环日报》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王韬也被誉为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3-4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成就 梁启超,字卓如,广东新会人。曾用笔名有饮冰室主人、哀时客、少年中国之少年、中国之新民等四十余个,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他自小熟读经史,17岁中举人,18岁进京会试,落榜而归,遂拜康有为为师,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报刊。1895年他和康有为进京会试期间参加了“公车上书”,而后主编《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后,黄遵宪等人在上海筹办《时务报》,邀他南下办报,他毅然来到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1897年10月,梁启超接受湖南时务学堂邀请,赴湖南长沙就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并参与《湘报》的筹办事宜。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他积极参与各项新政活动,并受命筹办京师大学堂和译书局。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先后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梁启超的办报生涯自1895年起在北京主编《万国公报》起,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以他为代表的维新政论家在实践中创造除了一种新颖的报刊政论文体,被称为“时务文体”。 梁启超在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提出一整套办报主张,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他一生发表的新闻学方面的专论在30篇以上,内容涉及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三大部类。他的许多新闻观点,对当时的报界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他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认为“中国受辱数十年”就是因为上下不通和内外不同。对报纸提出四条要求:广泽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梁启超的早期的办报主张,表达了维新派要求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反映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急于冲破,发展民族经济的迫切愿望。 ★3-5 时务文体的产生及特点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政论家在实践中创造了一种新颖的报刊政论文体,被称为“时务文体”、“新文体”或“报章文体”。 时务文体的特点主要有三点: 1、不受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文法的羁绊,兼收杂文、骈文之长,灵活自由,洒脱奔放。 2、浅显流畅,内容、词汇新颖生动,大量引入新知识和俗语、外来语。 3、感情充沛,富有鼓动力和感染力。 第四章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4-1 《清议报》、《新民丛报》、《大公报》、《京话日报》、《东方杂志》、《中国日报》、《神州日报》、《中国女报》、“竖三民”、《大江报》概况 《清议报》 1898年12月创刊于日本横滨。旬刊,梁启超主编,麦孟华、欧榘甲等编撰。它是戊戌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1901年12月因馆舍失火停刊。 《新民丛报》 1902年2月创刊于日本横滨。西式半月刊,梁启超主编,蒋智由、马君武、麦孟华编辑。保皇会的机关报。1907年8月停刊。 《大公报》 1902年6月创刊于天津法租界。时政性日报,满族爱国人士英敛之主持。办报宗旨为“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以敢言、严肃、非牟利和“敢于替穷苦大众说话”为标榜,鼓吹社会改良,敢于揭露和抨击清政府的一些弊端,因而受到读者欢迎,成为当时津京和北方地区的著名报纸。目前,该报仍在香港继续出版,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京话日报》 1904年8月创刊于北京。爱国知识分子彭翼仲为“开民智”创办,是一张以中下层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的报纸。热情宣传爱国,大胆揭露官府积弊和豪门黑暗,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提倡社会公益事业。因得罪了不少官僚权贵,曾几度遭查封。1922年终刊。 《东方杂志》 1904年3月创刊于上海,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按现代学科分为文学、哲学、工业、商业、理化、博物等门类,“广征名家之撰述,博采东西只论著,萃世界政学文艺之精华,为国民研究讨论之资料”。辛亥革命后,该刊认为西方的道德观念已毁,强调要用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来救治西方的“物质文明”。五四运动后,《东方杂志》“顺应世界之潮流”,采取兼容并蓄的方针,开辟《世界新潮》、《时论介绍》等专栏,大力评介东西方各种学说和国际形式,面貌焕然一新。抗战爆发后,该刊号召全民抗战,并率先发表一系列论述持久战、运动战、游击战的文章,社会影响不断扩大,销量增至五六万份。1948年12月停刊,历时45年,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性文摘月刊。 《中国日报》 1900年1月创刊于香港,有孙中山亲自操办并确定报名,陈少白任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早期的宣传内容包括:宣传爱国救亡,宣传反清排满,初步宣传了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与保皇派报刊论战。在进行舆论宣传的同事,报馆实际上还是兴中会在华南地区的党务、军务总机关,担负着联络内地会党、谋划和组织在广东发动武装起义等任务。辛亥革命后,迁至广州出版,1913年8月被查封。 《中国日报》的创刊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者开始认识到报刊宣传的巨大作用,并拿起报刊这一武器,宣传革命主张,以与保皇势力相抗衡。它的出版发行,不仅扩大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为辛亥革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促进了革命的进程,还为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神州日报》 1907年4月创刊于上海。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报名“神州”,是为了“唤起中华民族之祖国思想,激发潜伏之民族意识”。该报在“有闻必录”的掩护下,详细报道了秋瑾烈士遇害的经过和各地武装起义的消息,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披露列强觊觎我国蒙藏边疆和东北地区的阴谋,很受读者欢迎。创刊80天后报馆被焚,于右任无力恢复而退出,由杨毓麟接办。以后该报言论较为复杂,但直到上海光复前,始终被认为是革命派的言论机关。 《中国女报》 1907年1月创刊,秋瑾主编。该报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争女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出版了两期即被封建统治者封闭。 “竖三民” 是指于右任1909年5月创办的《民呼日报》、1909年10月创办的《民吁日报》和1910年10月创办的《民立报》。这三份报纸因一脉相承,报名又均以“民”字打头,因此被称为“竖三民”。它们均在上海出版。 《大江报》 1911年1月创刊于武汉,其前身为《大江白话报》,由詹大悲主编,是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机关报,注意向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宣传革命。1911年7月17日和26日,发表时事短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力倡“无规则之大乱”,公然号召革命。后詹大悲和副总编何海鸣被捕,报馆被封。 ★4-2 “苏报案”的起因、经过与影响 “苏报案”是指以外商招牌在上海的租界出版的《苏报》,因为发表了章太炎、邹容等人的反清革命言论而遭清政府的忌恨,清政府经与上海领事团密谋,决定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章、邹被捕后,清政府不惜以出卖沪宁铁路筑路权为交换条件,要求将章、邹交给清廷审判,但遭到租界当局拒绝。于是,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太炎、邹容为被告,由租界会审公廨为主审的奇特官司开始了。经过多次开庭,会审公廨于1904年5月21日无理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苏报案”的结果,是革命派的胜利,清政府的失败。章太炎等人在审讯过程中慷慨陈词,把法庭变成了宣传革命的讲坛,表现了革命者崇高气节和英雄气概,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和社会舆论的推崇。 “苏报案”: 《苏报》1896年6 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 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 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 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钊,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经多次开庭,1904 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后邹容在狱中被迫害致死。这就是著名的 “苏报案”。 ★4-3 《民报》的创办及宣传 1905年11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逐渐高涨,革命报刊宣传进入普遍开展阶段,到武昌起义前,海内外出版的革命报刊达百种以上。其中,在海外出版的,有《民报》等数十种。 《民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月刊,是同盟会的机关报,1908年10月休刊,1909年在日本秘密恢复出版,前后共出26期和1册增刊。胡汉民、章太炎、汪精卫先后主编。孙中山领导了创办工作,并口述了《发刊词》,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的主张。 《民报》宣传最多的是反清排满,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也作了很多报道,并与《新民丛报》展开了激烈论战,论战的焦点是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以及革命会不会引起外国干涉等问题。《民报》的宣传站在了时代潮流的前列,受到欢迎,发行最高达1.7万册。《新民丛报》则因不得人心而悄然停刊。 ★4-4 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的报刊活动 章太炎 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政论家。戊戌变法时即曾参与《时务报》等多家报刊的编撰。1900年起,在《中国日报》、《国民报》等报刊发表反满文章,反对保皇改良,1903年为《苏报》撰写《康有为与觉罗氏之关系》等文,大倡革命,在“苏报案”中被捕。1906年出狱后赴日主编《民报》,撰文58篇,着重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他学识渊博,论述精辟,广有影响。 于右任 于右任,笔名骚心、大风、神州州主、剥果等,陕西三原人,因赋诗礼赞自由被当地官府缉拿,逃至上海。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起先后参与创办《神州日报》、“竖三民”等革命报纸,写了不少感情炽烈、文辞丰腴的评论、诗词,名噪一时。 黄远生 黄远生,字远庸,江西九江人,1904年以进士身份赴日留学,回国后任邮传部员外郎等职,但他不愿为官而喜好新闻工作,常给京沪报刊撰稿。辛亥革命后,辞官不就,先后主编《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受聘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报刊撰稿。他认为新闻记者应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跑”、“耳能听”、“手能写”,并身体力行,常能采访到重大新闻及内幕新闻,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故声名鹊起,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1915年他因不赞同袁世凯复辟帝制而避走美国,被革命党人误杀。死后,友人将其著述汇编成《远生遗著》4卷,其中大多为通讯,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邵飘萍 邵飘萍,名振青,23岁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后,在金华任教。学生时代就有“新闻救国”之志,课余向《申报》投稿,被聘为通讯员,1911年杭州光复后,任《汉民日报》主笔。“二次革命”后被捕,获救后赴日留学,业余与同学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年春返国,为《申报》等上海多家报纸撰写时评,旋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为《申报》采写了大量专电和250余篇通讯,常有重大、独家新闻报道,受到普遍赞誉。 ★4-5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各派的新闻思想和这一时期新闻业务的改进 辛亥革命时期,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念开始较为系统地传入我国,并初步被我国新闻界所接纳。其主体仍集中在对报刊功能的认识上。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报人对报刊功能的认识,已从“通上下”、“通中外”上升到“代表舆论”、“监督政府”的高度,提出了影响甚广的两大天职说,即认为监督政府、向导国民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认为报纸可以代表舆论和制造舆论。在此基础上,梁启超等人还提出了造成健全舆论的五个原则和一个好的报刊应该具备的四个条件,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和“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此外,梁启超等人还热情礼赞“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认为据此三大自由的报纸,“能纳一切,能吐一切,能生一切,能灭一切”,提出了“浸润”等报刊宣传方法,并对报刊业务改进提出了一些建议,主张评论应“公、要、周、适”,消息、通讯应“博、速、确、直、正”等。 上述新闻思想,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但总体上属于观念论与形而上学。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的办报思想,则主要为: 1、高度评价报纸的政治斗争工具的作用,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锐利武器。 2、承认报刊的党派性,主张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纲领、主张。 3、认为报纸是国民的代表,特别是平民的代表。 4、重视报刊制造舆论的功能。 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报刊业务工作也有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报刊言论的加强和丰富、新闻报道的增多和改善、编辑工作的改进等。 ★4-6 《大清报律》、《民国暂行报律》、《报纸条例》概况 《大清报律》 作为新政和“预备立宪”措施的一部分,清政府于1906年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1908年颁布了《大清报律》。《大清报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清政府所以制定报律,主要目的是约束限制新闻出版自由,故条文苛刻,受到报界的一致反对。 《民国暂行报律》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为了对报刊出版进行最初步的管理,发布了一个简略的《民国暂行报律》,规定了三条,即创办报刊需要向政府有关部门注册;不得破坏共和国体;报道失实、毁人名誉者应该更正等。但在民主、自由空气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一经公布,即遭一致反对,被孙中山明令撤销。 《报纸条例》(略) 第五章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5-1 《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共产党》月刊概况 《湘江评论》 1919年7月创刊与长沙,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毛泽东主编。小型周报,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以述评为主,把时事报道和评论相结合,提出“民众的大联合”思想,1919年8月被查封。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919年7月创刊,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对开大型日报,以评述为重点。周恩来撰写了许多评论。广大读者称其为天津的“新曙光”,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之冠”。 《共产党》月刊 1920年11月,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月刊,主编李达,主要宣传有关共产党建设的知识,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情况和文献资料,论述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党的纲领策略,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报道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 ★5-2 《新青年》的创办及其新文化宣传 五四时期,伴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青年》杂志是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刊物。《新青年》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创办人陈独秀。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新青年》初创时以改造青年思想、辅导修养为主旨,影响不大。1916年9月起,把改造青年思想、辅导修养与现实政治、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大力反对封建思想道德和尊孔复辟,影响逐渐扩大。1917年初,《新青年》迁到北京,由陈独秀个人主编发展为北大进步教授为主的同人刊物,结成了包括左中右三方面知识分子在内的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 首先是抨击封建主义思想、伦理道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易白沙、吴虞等发表一系列论文、小说、杂文,揭露封建思想、伦理道德的本质,指出其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联系,痛斥尊孔复辟,大力阐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观念。 第二是提倡科学,反对封建。当时封建复辟势力利用一些组织和报刊宣扬鬼怪迷信。《新青年》发表一系列文章,论证鬼神迷信的无稽,宣传唯物主义无神论,提倡用科学的观念看待社会和人生,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 第三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由胡适首倡,大力提倡白话文,大量译载介绍西方近现代文学名著。《新青年》的思想启蒙惊醒了一代青年,读者纷纷来信赞扬,1917年销数即高达1.5万份以上。封建顽固势力则对《新青年》大肆诬蔑与攻击。为此,陈独秀在6卷1号上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予以回击,坚决地表示,为了宣传倡导科学与民主,不惜断头流血。 新文化运动也存在局限,所用方法是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对民主科学的宣传也没有超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范畴,但它打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一定的准备。 ★5-3 李大钊在报刊上的马克思主义宣传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得到较广泛的传播,其中李大钊是带头者,首先在报刊上撰文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8年,他在《言论》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在《新青年》上发飙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年在《每周评论》上发表《新纪元》。五四运动前,又将《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为《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了他写的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这些文章中,李大钊热情赞扬十月革命,预言社会主义是世界的发展方向,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拥护阶级斗争学说,揭开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在李大钊的带动下,陈独秀从1919年起也开始谈社会主义,1920年,他将《新青年》第7卷第4号编成《劳动节纪念号》,成为《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里程碑。 ★5-4 《每周评论》的创办及宣传 1918年12月,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4开政治报纸《每周评论》。该报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是由《新青年》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共同编撰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前25期由陈独秀主编,系统报道评论时事,大力推动五四运动,支持文学思想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鲜明色彩和社会主义倾向,不仅政治思想内容丰富,在报纸类型上也是一种创新。但从26期起,因陈独秀被捕,由胡适主持,改变了革命的政治方向,转向大量宣传实用主义。 ★5-5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五四运动后,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迅速接受马克思主义,向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开始兴起。1920年5月,首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对外称马克思研究会。接着,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有自己的新闻舆论工具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知识,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于是,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便应运而生。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一批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改组后的《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 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具有这样的特点: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本任务,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的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而行。 在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中,多数是新创办的,如《共产党》月刊、《劳动界》等工人报刊、中俄社;也有由原有报刊经过改革、性质发生变化的,如《新青年》。有一些激进的民主报刊,在前进的道路上被反动派扼杀,否则,它们也有可能走上新的轨道。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我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型新闻事业,但它也继承了我国新闻事业的民主传统,代表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前进方向。 ★5-6 五四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改革 五四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1、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的广泛使用。 2、报纸编排的改进和副刊的革新。 3、政治思想评论和学理自由讨论的普遍开展。 4、国际通讯报道的加强。 5、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 第六章 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6-1 《向导》、《中国青年》、《政治周报》、《热血日报》概况 《向导》 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武汉,7月停刊。时事政治评论性周报,中共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是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首任主编蔡和森。 《中国青年》 1923年10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10月停刊,周刊,主编恽代英,宣传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身体搞活,报道评论国内政治时事,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各种侵蚀青年的反动错误思想。服务于青年,适合青年的需要,真实生动,有益有味是它的特色。 《政治周报》 国民党改组后,创办了一批报刊,这些报刊有不少由共产党人主持编务,具有统一战线性质,主要有《政治周报》等。它们在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中,起了积极作用。 1925年12月创刊于广州。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毛泽东任首任主编,后由共产党人沈雁冰、张秋人接任主编。毛泽东撰写发刊词,并以子任、润等笔名撰发政论、新闻、时评、通讯近20篇。该报主要刊载国民党中央和广东革命政府的重要回忆文件、报告、知名人士的专稿,有部分新闻报道材料,辟有《反攻》专栏,刊发短小犀利的时评,注意用事实讲话,用事实宣传广东革命政府领导下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工农群众反帝反封建的业绩,揭露国民党右派勾结帝国主义和军阀实力的阴谋活动,揭露右派分裂的必然性,反对敌对新闻工具的反革命宣传,为维护国共合作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热血日报》 1925年6月4日在上海出版,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指导五卅运动创办的,瞿秋白主编。通俗的小型政治性报纸,设有《社论》、《国内要闻》、《紧要消息》、《国际要闻》等栏。办有副刊《呼声》,刊载短小时评、读者通信和文艺作品,具有通俗化、群众化特色。配合《向导》,有力地指导五卅运动的开展,与其他报刊一起,结成上海新闻界广泛的反帝爱国统一战线,共同揭露帝国主义新闻机构的欺骗宣传,批评资产阶级大报的软弱妥协行径,成功地进行了抵制谣言宣传品的斗争。 ★6-2 评述中共早期党报建设和办报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的报刊宣传工作有了很大进展。 中共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是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首任主编蔡和森。 中共中央还办有《前锋》月刊和《新青年》季刊。前者注重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系统评论,后者注重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刊登思想战线论争文章。随后的大革命时期,党的地方组织也出版了一批报刊。 这一时期,随着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与发展,团的刊物相继出现。北京团组织于1922年1月创办了《先驱》半月刊,同年5月转为团中央机关报。 1923年10月,《中国青年》周刊在上海创刊,1927年10月停刊,主编恽代英,宣传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身体搞活,报道评论国内政治时事,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各种侵蚀青年的反动错误思想。服务于青年,适合青年的需要,真实生动,有益有味是它的特色。 为了发动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重视并创办了一批工人报刊,其中主要有上海的《劳动周刊》和北京的《工人周刊》 《劳动周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报,是中共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工人报纸,实际主编者先后为李启汉、李震瀛,创刊于1921年8月,被人们称为“教育训练劳工们的一个最好的机关报”。 《工人周刊》是北京中共组织以工人周刊社的名义出版的,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机关报,1921年7月创刊于北京,历任主编罗章龙、吴汝铭、李善元,1924年改为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刊物。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报刊工作方面,就确定了党性原则,认为报刊宣传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完全服从党的领导。 中共早期办报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报刊性质和作用。明确指出报刊的阶级性质,指出不同阶级的报刊总是为不同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新闻自由也是有阶级性的,只有无产阶级报刊才能反映人民的声音。 2、关于报刊的任务和工作方法。认为党报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宣传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反映社会和民众的实际需要,报道评论国内外时事真相,廓清反动势力的欺骗宣传,用马克思主义战胜各种错误思想。从这些任务出发,这一时期党的报刊在实践中创造,、形成了一些优良的宣传报道工作方法:重视读者调查,了解和适合群众的普遍要求;重视事实,报道评论求“真”;提倡朴实动人的文风,有的放矢,力避空泛。 3、党报工作者的品格。认为而党报工作者应当忠诚党的事业,立志献身大众的利益;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研究洞悉国内外政治时事;深入群众,勇于实践,不畏艰苦牺牲。 ★6-3 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的办报活动 蔡和森 湖南湘乡人,中共早期领导人和无产阶级理论家、宣传家。五四运动后赴法,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书籍,入党后,从事宣传工作,曾负责编辑《先驱》,1922年6月当选中共中央委员,负责出版《向导》,先后为其写了大量政论。 瞿秋白(无) 恽代英 字子毅,笔名天逸、但一等,江苏人。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接触领导者、卓越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报刊宣传家,五四时期即著文倡导民主与科学思想,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当选团中央委员,担任宣传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直到1930年4月始离开报刊宣传岗位。他具有丰富的办报经验,为早期中共党报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1931年4月被害。 萧楚女 原名萧秋,笔名楚女、丑侣等,湖北人,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者、卓越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报刊宣传活动家,五四前后,曾任汉口《崇德报》主笔,《大汉报》副刊主编,重庆《新蜀报》主笔。1924年5月当选团中央委员,协助恽代英主编《中国青年》。后又主编《中州评论》,编辑《政治周报》,1927年被捕遇害。 ★6-4 反“诚言”斗争 大革命时期,面对日益高涨的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者配合其炮舰政策,发起一场反革命宣传鼓噪。上海英美日人办的一些报纸,纷起制造中国被“赤化”及“过激派煽动”的谣言。上海工部局专门成立了一个“出版处”,编印了一种宣传品《诚言》,在上海各公共场所到处张贴,造谣惑众。《血潮日刊》、《向导》等报刊对其进行了批驳。广大群众把“诚言”涂改为“谣言”、“谎言”、“贼言”。工部局还以广告公司名义要上海《申报》和《新闻报》刊登《诚言》。两报竟在广告版刊出《诚言》第一号,引起上海人民极大愤慨。《血潮日刊》、《中国青年》等报纷纷发表文章予以痛斥。上海学生联合会取消该会在两报所登广告,通电全国以激烈手段对付两报。在人民群众压力下,两报不得不承认错误,接受上海人民的要求,在报上刊登启事向全国人民道歉,并刊登《辟<诚言>》的广告一则,印发《诚言是英国人的谣言》传单20万份。 这场新闻斗争的结局说明,中国任何报刊都必须坚持反帝、爱国的方向,否则必将为人民群众所唾弃。 ★6-5 中国广播事业的产生 大革命时期,中国广播事业开始产生,最早的广播电台是外国人办的。1923年1月,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播,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由美国人奥斯邦创办,同年4月停办。开洛公司广播电台,1924年5月在上海开播,美国开洛电话材料公司主办,1929年10月停办。 1924年8月,北京政府交通部公布中国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法令《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有条件的允许民间安装收音机。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成立,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奉系军阀官办电台,呼号XOH,内容有新闻、音乐、讲演等。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和北京燕声广播电台两家民营电台也开始出现。 中国早期的广播事业,规模很小,收听范围也有线,加之收音机昂贵,拥有者多为官僚、外侨、富商、买办,因而社会影响十分有限。 第七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7-1 《布尔塞维克》等地下报刊的创办、宣传及经验(无) ★7-2 红中社、《红色中华》、《红星报》的创办及宣传 红中社 随着根据地的开辟,根据地人民创办了大量报刊,出现了人民通讯事业的萌芽。其中,红色中华社(简称“红中社”)影响最大,1937年1月改名为“新华社”。“红中社”的通讯业务之一使用无线电明码播发新闻,另一项业务是编译刻印“参考消息”——《无线电日讯》。出版报纸是“红中社”的主要任务,1931年12月创办了《红色中华》报。 《红色中华》 1931年12月创刊,作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机关报,在瑞金出版,1934年10月停刊,1935年11月复刊,1937年1月改名《新中华报》。 《红星报》 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由红军总政治部主持出版。1931年12月在井冈山根据地创刊,1933年8月后邓小平和陆定一先后主持过该报编辑工作。 ★7-3 十年内战时期根据地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与优良传统 因人力物力奇缺,红军早期的新闻宣传,主要采用简便易行的标语、传单、布告、壁报、《时事简报》等形式。随着根据地的开辟,根据地人民创办了大量报刊,出现了人民通讯事业的萌芽。其中,红色中华社(简称“红中社”)影响最大,1937年1月改名为“新华社”。“红中社”的通讯业务之一使用无线电明码播发新闻,另一项业务是编译刻印“参考消息”——《无线电日讯》。出版报纸是“红中社”的主要任务,1931年12月创办了《红色中华》报,作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机关报,在瑞金出版,1934年10月停刊,1935年11月复刊,1937年1月改名《新中华报》。 在井冈山根据地出版的另一个重要的中央级报刊是《红星报》,1931年12月创刊,1933年8月后邓小平和陆定一先后主持过该报编辑工作。此外,根据地还创办了《斗争》、《青年实话》、《苏区工人》等报刊。 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是第一次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党和人民的新闻传播事业,它具有以下优良传统:艰苦奋斗的办报作风;紧密配合党政中心任务,推进政权建设及服务革命战争;依靠群众办报,实行通俗化办报方针。 这一时期,列宁有关党报的性质与作用的理论,受到了根据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并初步进行了实践。 ★7-4 “新生事件”始末 1931年到1935年,以上海、北平为中心的国统区各地涌现出千余种抗日救亡报刊,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为实现抗战作了思想准备。由于国民党当局的镇压,大批抗日救亡报刊受到摧残,其间,发生了迫害《新生》周刊的事件。 1935年5月,上海《新生》周刊第二卷第15期刊载《闲话皇帝》一文,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认为现今的日本天皇没有实权,是日本军部的摆设。日驻沪总领事竟以“侮辱天皇,妨碍邦交”为名,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和多种无理要求。国民党政府惟命是从,当即查封《新生》,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零两个月,还电令查禁抗日言论,取缔抗日活动。 ★7-5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思想转变及优良的办报作风 邹韬奋,原名恩润,江西余江人,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政治家,一生主办过6刊1报和著名的生活书店。1926年10月,他接手主编《生活》周刊,开始新闻记者生涯。最初,他从“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出发,改进《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力图实现“实业的振兴”和“政治的清明”。他真诚地以读者利益为中心,以改造社会为目的,在《生活》中增设《读者信箱》,密切联系和服务读者;设立《小言论》专栏,以短小、精辟、有趣、有益的小评论,讨论读者普遍关心的时事政治问题;主持正义,揭露痛斥国民党高官的腐败丑行,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济南惨案”等暴行。由于编辑严肃认真,版面活泼新颖,《生活》日益受到欢迎,三四年后,发行量从2千份增加到8万份。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质的转变,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粉碎了邹韬奋对国民党政权的幻想,日本的侵略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精神,从1932年上半年起,《生活》表现出鲜明的抗日救国立场和社会主义思想倾向,出版增刊、号外、画刊,及时报道评论战况,全力支持爱国军民的英勇战斗,尖锐抨击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和压制抗日的行径,号召读者大众奋起抗日。同时,邹韬奋和《生活》杂志社还发起抗日募捐,参加世纪抗日爱国活动。《生活》受到热烈欢迎,发行迅即超过15.5万份,成为进步舆论重镇。国民党当局视为眼中钉,在劝诱、收买失败后,改为强压,密令邮局禁止邮寄《生活》。韬奋被列入暗杀名单,被迫出国流亡。《生活》也于1933年底被查封。 在流亡国外的两年中,韬奋考察了两种社会制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看清了世界大势,从此,更加自觉的运用报刊投身民族解放运动。1935年8月回国,11月创办《大众生活》周刊,发行高达20万份,旋被查封,1936年又被迫流亡香港,在港创办《生活日报》,8月,返沪创办《生活星期刊》,11月,被捕入狱,狱中坚持用笔战斗,表示今后要做一个“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新闻记者。 韬奋优良的办报作风中最出色的是热爱读者、尽心竭力地为读者大众服务,这突出体现在对待读者来信的工作上。 ★7-6 范长江的新闻活动 范长江,四川内江人,青年时就向报纸投稿,1935年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开始西北采访历程。历时10个月,行程万余里,观察了红军北上动向和考察了西北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为《大公报》采写数十篇通讯(后汇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不仅揭示了国民党统治下西北的黑暗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及,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还首次客观、真实、公正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与影响,正确反映了红军发展和成长的过程,深受读者欢迎,成为知名记者。1936年8月,又深入内蒙西部,写了通讯《忆西蒙》。西安事变发生后,他不顾个人安危,进入时便中心采访,第一次接触到共产党人,又去延安采访了毛泽东,思想发生深刻转变,1937年在沪发表《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一文,后又发表系列通讯(后汇集成《塞上行》一书),公开报道西安事变真相,传播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及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成为向全国报道陕北根据地军民生活、共产党领导人物的第一位中国记者。1938年脱离《大公报》,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办“青记”、“国新社”、香港《华商报》,曾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总分社社长,中共南京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延安《解放日报》副总编,新华社“四大队“队长等,成为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他具有许多优秀品质,主要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真理。建国后,任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
/
本文档为【中国新闻传播史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