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叙事空间的主体意识

2011-07-04 8页 pdf 614KB 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444590

暂无简介

举报
叙事空间的主体意识 2010年11月 第30卷第6期 河北学刊 HebeiAcademicJournal Nov.,2010 Vol-30No.6 叙事空问的主体意识思以 江守义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叙事的空间因素不仅是单纯的文学技巧,而且隐藏着叙事主体的态度,是对叙事评价的强化;从人物和空间的 关系出发,可以将空间区分为和谐性空间、背离性空间和中立性空间,这三种空间形态显示了强化叙事评价的不同方式; 而且,三种空间形态背后隐含着各自的文化因素,同时,这些不同的空间形态反映了叙述者不同的文化...
叙事空间的主体意识
2010年11月 第30卷第6期 河北学刊 HebeiAcademicJournal Nov.,2010 Vol-30No.6 叙事空问的主体意识思以 江守义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叙事的空间因素不仅是单纯的文学技巧,而且隐藏着叙事主体的态度,是对叙事评价的强化;从人物和空间的 关系出发,可以将空间区分为和谐性空间、背离性空间和中立性空间,这三种空间形态显示了强化叙事评价的不同方式; 而且,三种空间形态背后隐含着各自的文化因素,同时,这些不同的空间形态反映了叙述者不同的文化观念。 [关键词]空间;叙事;评价;文化 [基金项目]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的伦理学研究》(10BZX059);2007年度安徽省社会科 学基金项目《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研究》(AHSK07—08D89) [作者简介]江守义(1972一),男,安徽省庐江县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104[文献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10)06—0099—05[收稿日期]2010—04—19 在一般的叙事学著作中,对叙事时间的研究比较 充分。但在叙事文本中,事件不仅在时间的流程中进 行,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展开。对叙事中的时空问 ,埃得温·缪尔在1928年的《小说结构》一书中作了 较为集中的论述。该书“主要研究小说怎样通过叙述 的结构来表现小说的时间与空间”⋯婶11’。约·克·霍 尔说得很干脆:“以《时间与空间》为标题的那一光辉的 篇章,便是全书的支柱。”¨J(P1引翻阅该书,缪尔是在人 物小说与戏剧性小说的对比中论述时间和空间,而不 是直接针对叙事中的时空发表议论的。1948年,美国 批评家弗兰克提出了“空间形式”这一概念,更集中地 体现了对空间的关注。此后,不少小说研究者都讨论 过“空间形式”。1977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了《叙述的 空间形式》论文集,总结了近三十年来对这一问题的讨 论隋况,但每篇文章所言的“空间形式”不尽相同,这导 致了“空间形式”的复杂化和模糊化。该文集的编者在 序言中指出:“空间形式在最简单的意义上指的是一种 技巧,即颠覆小说中固有的时间序。”由此看来,所谓空 间形式“实际上只是一个时间序的批语性解 释”[2](HⅢ。如果以莱辛“诗歌是时间艺术、绘画是空 间艺术”的经典概括为依据,这种看法自有其道理。但 在笔者看来,撇开时序不谈,叙事中也不乏空间表现。 米克·巴尔、徐岱等人对此曾有所论述;张世君《(红楼 梦)的空间叙事》更为此提供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范 本①;龙迪勇近年来对叙事的空间转向倾注了大量心 血,发表了系列论文。但这些研究对叙事主体如何运 用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关注不够。在本文看来,叙 事空间与叙事时间一样,都是叙事主体的叙述策略。 叙事主体在文本中主要表现为叙述者,作为一种策略, 叙事空间的设置可以较好地表现叙述者的态度和评 价。 一般而言,叙事文本的存在形态应是时间性的,但 有时也可呈现出—定的空间性。从《红楼梦》对通灵宝 玉正反面形状的描摹到马原《窗口的孤独》中住房平面 示意图的绘制②,文本外在形态的空间性有越来越明显 的标记。在本文看来,这种标记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叙 事的真实感,似乎真的有那么一块通灵宝玉,似乎真的 有那么一组住房。真实感的增强,使读者易于相信叙 述者叙述的事件,从而也易于接受叙述者的评价。换 言之,文本中空间形态的明显化,可以使叙事评价得到 强化。叙事中的空间因素不仅体现在文本形态上的空 间表现,更重要的是文本中的空间内容。 黑格尔在《美学》中区分了“一般的世界情况”和 “情境”。所谓“一般的世界情况”,是指社会时代背景: “理想的主体性格⋯⋯需要一种周围世界作为它达到 ①该书从实体空问、虚化空间和虚拟空间三个方面建构了《红楼梦》的叙事空间,但这一建构过多地依赖于《红楼梦》的内容,而没有上升到叙事理 论的高度。该书为作者的博士论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②分别参看《红楼梦》第八回和马原的文集《虚构》(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99 万方数据 河北学刊2010·6 实现的一般基础。”[3】‘陀瑟—229’所谓“情境”,是指人物活 动的具体环境:“有定性的环境和情况就形成情 境。”[3]‘幽’这种时代背景和具体环境可以认为是叙事 中的大空间及小空间。无论是大空间还是小空间,都 是为人物提供活动的场所。黑格尔正是从人物性格的 要求出发,来讨论“世界情况”和“情境”的:“从个别人 物方面看,这普遍的世界情况就是他们面前原已存在 的场所或背景,但这种场所必须经过具体化,才见出情 况的特殊性相⋯⋯使个别人物现出他们是怎样的人 物,现为有定性的形象。”[3]‘眺’在本文看来,大空间为 人物提供了社会时代背景,规定了人物行动的方向和 命运的必然,为评价人物提供了基本前提;小空间展示 了人物活动的场所,制约了人物的具体行动和社会关 系,为评价人物提供了具体依据。 特定的空间地点也具有强化叙事评价的功用。空 间一般具有“框定”的意义①,“框定”产生了“内部”与 “外部”、“中心”与“边缘”的对立。就“内部”与“外部” 的对立看,一方面,“外部”无法进入“内部”,空间带有 防护的意思,空间内部意味着安全,空间外部意味着危 险;另一方面,“内部”无法到达“外部”,空间又带有限 制的意思,空间内部意味着拘束,空间外部意味着自 由。就空间的防护意义看,叙述者将人物或事件置于 某一空间内部,可强化人物的安全感或事件的机密性。 比如,商谈机密事宜,叙述者将空间放在密室就比会议 室或客厅更能突出事件的重要性和保密性,更能体现 出叙述者对机密事宜郑重其事的态度。就空间的限制 意义看,叙述者将人物或事件限定在某一空问内部,可 强化人物的拘束感和事件的封闭性。比如,为了限制 女儿号隋人约会,严厉的父亲责骂女儿或把女儿幽禁 在闺房中,后者比前者对女儿的约束一般要大得多,叙 述者对女儿的同情、对父亲的谴责可能也强得多。空 间的防护与限制有时候也处于对立的状态:空间的防 护作用意味着空间内部的安全感,空间的限制作用有 时候则使空间内部变得不安全。就前者看,欧·亨利 《警察和赞美诗》中的苏比起初为了抵御寒冬,一心想 干点坏事,好被关进布莱克威尔岛监狱,显然,在苏比 看来,监狱既可以解决他的食宿问题,又能摆脱警察的 纠缠,是再好不过的防护空间。苏比看中的便是布莱 克威尔岛监狱的安全。就后者看,正如米克·巴尔所 说:“内部空间也可被感觉为不安全,但多少带有不同 的意义。比如说,内部空间可以被感觉为一个幽闭之 所,而外部空间则象征自由,和随之而来的安全。”②苏 比在听到赞美诗决心振作之后,布莱克威尔岛监狱在 他心目中已经是—个幽闭之所,不可能让他大展宏图, 此时,他决心摆脱监狱的限制,向往监狱外的自由。同 一座监狱,随着人物心情的变化,时而突出其防护作 用,时而突出其限制作用。就“中心”与“边缘”的对立 看,一方面,“中心”独立于“边缘”,空间带有突出的意 思,“中心”显得霞要,“边缘”则不那么重要;另一方面, “中心”与“边缘”疏远,空间带有孤立的意思,“中心” 显得孤独,“边缘”排斥“中心”。在叙述上,前者主要叙 述“中心”,后者主要叙述“边缘”。就空间的突出意义 看,叙述者赋予“中心”以显著的地位,可突出对中心地 带发生的事件的感受。《白鲸》将“中心”放在广阔的洋 面上,出洋前的码头和事件结束后叙述者回到的岸上, 相形之下则无足轻重,只能处于“边缘”。大洋的平静 中潜伏着危机,风平浪静的洋面上可能突然会兴起狂 风巨浪,使船毁人亡,而亚哈猎杀白鲸的决心却如磐石 般不可动摇,使凶险更添增了几分。亚哈的勇气虽值 得赞颂,但他为报仇视自己和船员的性命如无物又值 得诅咒。叙述者将“中心”空间放在大洋上,既使人因 为每天的单调行程而无动于衷,又让突发的危险使人 担心恐惧,在“静止的特性和突如其来的灾难式的进 展”中H“聊引,大洋这个“中心”空间使叙述者既赞颂又 诅咒的矛盾心情表露无遗。就空间的孤立意义看,叙 述者让“中心”与“边缘”隔绝,可增强“中心”的孤独和 神秘。《城堡》中的“城堡”,一直是K行程的目标,是 “中心”空间,但K却只能在城馒“边缘”的村子中转 悠,始终进不了城堡。小说自始至终都写K在“边缘” 的活动,他虽然想进入“中心”,却不知这一“中心”何 在,更不知“中心”的情况如何。对“边缘”的村子来说, “中心”城堡既是孤独和不可亲近的,又是神秘和不可 知的。叙述者只叙述人物在“边缘”的活动,而将“中 心”孤立起来。事实上,“K一进入那个村子,他的故事 也就结束了”【5J(一㈣,他在“边缘”的一切努力其实毫无 意义。将神秘和不可知的空间作为“中心”空间,强化 了叙述者对人物活动的怀疑,也强化了叙述者对人物 生存状况的忧虑和感叹。 空间是人物活动的空间,空间强化叙事评价的原 因可以从人物与空间的关系中去寻找。在笔者看来, 人物要么与空间相和谐,要么与空间相背离,要么与窑 ①会健人认为,空间应包括地域内容、社会内容和景物内容,地域具有“负载”与“框定”意义。参见金健人《小说结构美学》(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 年版)第二章。 ②见上书第107页。 100 万方数据 ◆文学评论◆ 间既不和谐又不背离,这三种情况分别形成和谐性空 间、背离性空间和中立性空间。和谐性空间可赋予叙 事象征性,背离性空间使叙事有时带上反讽的色彩,中 立性空间则增强叙事的真实感,从而以不同的方式使 叙事评价得以强化。 和谐|生空间指人物与其活动的空间相适宜,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人物的性格和行动。这种空间是 叙事中最常见的空间,主要有两方面情况:一是人物性 格与活动空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是人物行动与活 动空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就前者看,某一特定的空 间反映了人物的l生格,空间成为人物性格的象征,可称 为单向象征。此时的空间,“尤其是家庭内景,可以看 作是对人物的转喻性的表现”∞“脚’。如《红楼梦》对 潇湘馆的描绘:“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 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d,l'-】, 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此外,还有“几 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这样的空 间,其实是林黛玉性格的外化,使林黛玉那种聪慧、清 高、忧愁、孤零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叙述者对林黛玉 的同情和赞美也因潇湘馆而更让人信服。如果林黛玉 住的不是潇湘馆,而是宝钗的“蘅芜院”或探春的“秋爽 斋”,空间与人物的性格便不协调,叙述者的赞美和同 情也将大为逊色。就后者看,空间固然具有象征性,但 不是直接对人物的象征,而是因为人物的行动,使空间 具有某种象征性。同时,由于象征性空间的存在,使人 物的行动本身又具有象征性,如果人物行动离开特定 空间,或特定空间离开人物行动,那么,象征将不复存 在。这种象征可称为双向象征。《老人与海》中的“老 人”与“海”即如此。老人桑提亚哥独自出海捕鱼,有着 一种内在力量和人格追求。“海”对于老人来说,不仅 是具体的活动空间,而且“它的宽广足以使老人航人能 了解和体验不可知的和未知的现实奥秘的领域;它的 浩大足以允许老人生活在永恒之中”。“老人”与“海” 各有其象征意义,“老人”是孤独的追求者,“海”是深沉 的追求对象,二者相互阐发,相互补充;“老人”显示了 海的博大和深沉,“海”则显示了老人的孤独与奋进,使 作品呈现出一种“深沉的孤独”与“孤独的深沉”的悲壮 美,在悲壮中强化这种独自追求的伟大人格力量一j。 背离性空间指人物所处的空间与人物性格、行动 不和谐,空间和人物之间处于一种对立和隔膜的状态。 这也可区分出两种情况:一是人物在空间中的活动,表 面上是想适应空间,实际上是人物没有真正理解空间 的性质,人物的活动变成对人物自身的嘲讽,人物和空 间处于对立的关系,这可称为积极反讽。二是人物对 自己的活动空间并不理解,也不想理解,与空间处于隔 膜状态,导致人物的活动对特定空间而言毫无意义,这 可称为消极反讽。在积极反讽中,由于人物主观上的 追求与空间客观上的要求不相适应,甚至背道而驰,反 讽的力度比较大。《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一心想当骑 士,但当时的社会空间已经没有骑士,也不再需要骑 士,这样,堂吉诃德的许多行为便显得荒唐可笑,最典 型的便是视风车为敌人而与之搏斗,结果被弄得狼狈 不堪。叙述者以此对堂吉诃德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但 在堂吉诃德本人看来,他的事业和追求是崇高的、神圣 的,叙述者也赋予堂吉诃德正面主人公的形象,因此这 种辛辣的嘲讽变成强烈的反讽。在消极反讽中,人物 对自身的活动空间漠不关心,主观上也不想有所作为, 人物的行为又与空间格格不入。“发迹”之前的阿Q生 活在未庄这个人们“只拿他开玩笑”的空间里,阿Q对 此毫无自觉意识,而是“很自尊”,并用精神胜利法来自 欺自慰。此时的阿Q可以说是处于一种麻木状态,这 种麻木使他在未庄的活动显得可笑而可怜。叙述者对 阿Q的麻木进行讽刺,但又反话正说,形成反讽,使讽 刺的意味更加强烈,叙述者的主体评价也表现得更加 明显。 中立性空间与人物的性格和行动没有直接关系, 它强调空间的物理性质而忽视空间的人化成分。法国 新小说派曾大力提倡这种空间:“我们必须制造出一个 更实体、更直观的世界,以代替现有的这种充满心理 的、社会的和功能意义的世界。”Ls“嘞’阿兰·罗布一格 里耶的名作《忌妒》,在开篇就对房子进行了的精确描 写,甚至精确到琐碎的程度,在这种精确到琐碎的物理 空间中,叙述者的主体流露几乎为零,但物理空间的精 确性可以造成一种逼真效果,增强了叙述的可靠性。 可靠性的增强,使叙事评价容易被人接受。虽然中立 性空间的叙事评价很微弱,但不等于没有,也就是说, 空间描写的绝对中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中立性空 间只是叙述者在处理空间与人物关系时的一种风格追 求,它本身就可透露出叙述者的某种倾向和评价,中立 性空间的逼真I生使这—倾向和评价得以表现。应该指 出的是:其一,此时的空间并没有强化叙事评价,至少 是没有弱化叙事评价,因为它力图还原活生生的原始 空间,还空间以本来面目,而没有将具体的空间粗粗带 过甚至忽略不谈。限于篇幅,兹不举例说明。其二,任 何空间描写都具有逼真性,但和谐性空间和背离性空 间在逼真性的同时,还带有象征或反讽意味,这就直接 强化了叙事评价,中立性空间由于象征或反讽的意味 很淡,使逼真性显得格外突出。 和谐性空间、背离性空间和中立性空间三种空间 101 万方数据 河北学刊2010·6 形态在中西小说叙事中有不同的表现。中国的小说空 间性特点总体上没有多大的变化,主要呈现出一种和 谐性空间;西方小说的空间形态却变化较多,和谐性空 间、背离性空间和中立性空间在小说中都有不同程度 的表现。这些差异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原因。 中国小说以和谐性空间为主,原因可能很多,如 “中和”观念造成的重道德和谐[9](踊),使人物在道德和 谐中很容易与空间保持一致;“周礼”所规定的“礼”制, 要求人们适应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这种观念 对叙事中的和谐性空间也有影响。但在本文看来,其 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主要 是一种尚“象”思维。《易·系辞上》说:“子日:‘书不 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 ‘圣人立象以见意,设卦以尽情伪。”’[10]‘叨1)“立象以见 意”突出了“象”在释意过程中的重要性。“象”虽然主 要是言其神秘的象征意味,但它的空间性特征也是显 而易见的①,而且,由于依靠“象”来释意,“象”的具体 特征(即它在空间中的形态)与其所表达的意义应该一 致,并且“象”与意义之间应该相对稳定。否则,释意难 以准确。这种思维影响到叙事,使叙事中的人物一般 都顺应其活动空间,从人物的活动空间大体可看出人 物的形象特点,从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可大体看出人物 的活动空间,二者处于一种比较和谐一致的状态之中。 也就是说,叙事中的空间是一种和谐性空间。在过去 流行的文学批评中,经常可以看到从阶级出发来 人物形象。所谓“阶级”,在本文看来,在一定程度上可 视为人物的活动空间,从阶级出发来分析人物,也就暗 含了人物与其活动空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暗含了叙 事的空间是和谐性空间。这样看来,不仅叙述者叙事 时注意人物与空间的一致,批评者批评时也同样注意 到这种一致性。叙述者和叙事分析者不约而同地关注 和谐l生空间,不能不归结为某种思维方式的影响。由 于思维方式的习惯性、持久性,故使和谐性空间在中国 小说中几乎处于独尊的地位②。 和谐陛空间的主要特点是人物与活动空间的一 致,一般说来,这种一致应该是叙事的当然要求,因为 人物毕竟生活在一定的空间中,人物与空间和谐一致 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事实上,西方小说叙事中的空间 也大都是和谐性空间,但与中国小说和谐性空间几乎 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同,西方小说中还出现了背离性空 间和中立性空间。下面,就对出现背离性空间和中立 性空间的原因作简要分析。 背离性空间造成背离性效果的途径可以有两条, 一是人物不顾空间的特性,与空间背离;二是空间不顾 人物的要求,与人物背离。先看人物与空间的背离。 人物与空间的背离,其直接原因是人物重视自己的个 性要求,从自己的主观动机出发来采取行动,至于活动 的空间是否与自己的要求相一致,则不加考虑。当空 间特性与人物行动发生根本抵触时,空间就不允许人 物随心所欲地行动,从而与人物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 形成背离性空间。上文所说的《堂吉诃德》中的空间, 便是这种由人物主动采取与空间特性不协调的行动所 形成的背离性空间,主人公不顾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 要求,一心幻想恢复古代的骑士精神,结果不得不被空 间的特f生所制约,处处碰壁,最后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行 为根本不符合空间的要求。人物之所以不顾空间的要 求,主动出击,与空间相抗衡,这与西方人文精神的传 统或许不无关系。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一个中心思想 便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要求和欲望,到了文艺复兴时 期,为了对抗教会的神权统治,人文主义更是用个性解 放来反对禁欲主义,《堂吉诃德》便是在文艺复兴中出 现的。叙述者的主要意图或许在于讽刺堂吉诃德的荒 唐可笑,但在我看来,空间虽然与堂吉诃德的愿望格格 不入,但他至少还可以按照个人意志来行动,他在与空 间背离的过程中显示了自己的个性,因此,这种背离性 空间也可看作是个性解放的侧面反映。再看空间与人 物的背离。空间与人物的背离,是指人物主观上想顺 应空间,但空间却置人物的要求于不顾,使人物被动地 处于与空间隔绝、对立的状态,空间成为人物强大的异 己力量。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空间,对主人公格里高 尔来说是那样的强大可怕,他只想像平时一样上班、下 班,只想过平常人所过的平常的日子,但这点微小的愿 望也得不到满足。由于他的变形,他所生存的空间已 经排斥了他,并视他为异类。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 上,空间都已完完全全地将人物孤立起来,使人物与空 间处于背离的状态。这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随着 资本主义的发展,人逐渐变成物的奴隶,原有的人文传 统已湮没在巨大的物质财富之中,出现了马克思所说 的“异化”。关于“异化”,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导致了 人和他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之间的对立,导致了人和人 之间的对立。按笔者的理解,这也可表明人和他的生 ①八卦便可表示“四面八方”的含义,宋人邵雍根据《易·说圭卜》绘制了一张“后天八卦方位图”,空间意味极为明显。参看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 精神》第68页所引的该图(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②当然,中国小说中也有非和谐性空间,如先锋小说“冷面”叙述可营造中立性空间,这或许是外来文学影响的结果,但它在整个小说中所占的分量 很小,不妨碍和谐性空间的主导地位。 102 万方数据 ◆文学评论◆ 存空间的对立。格里高尔长年辛苦地工作,却在生活 的重压下变形为一只大甲壳虫,变形后,他就从未出过 家门,几乎一直被关在自己房间这一狭小的空间里,过 去的亲人惧怕他、疏远他,过去温馨的家庭也变为沉闷 和压抑的生活场所。他用辛勤和诚实换来的宽敞的住 所,现在成为他的“异己”力量,他所生存的空间已遗弃 了他。 中立性空间之所以有“中立”的特性,这与叙述者 的观念有关。无论是和谐性空间还是背离性空间,叙 述者都试图通过人物与空间的和谐或背离来说明自己 的某种意图,强化自己的某种评价。在中立性空间中, 叙述者放弃了这种努力,他不再注重人物与空间的和 谐或背离,只想忠实地将人物和空间表现出来,至于二 者的关系却不置可否。法国的新小说派便着力营造这 种空间,罗布一格里耶的《舞台》展现的便是这种中立 性空间。叙述者观念的变化,其实反映了小说家文化 观念的变化。在理想主义的召唤和崇高感的驱使下, 小说家确信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是正确的,确信自己负 有塑造人类灵魂的光荣职责,也确信小说可以提供某 种价值和真理,因此,他所塑造的和谐性空间和背离性 空间多少都带有一点理想的色彩,多少都带有劝喻的 功能。随着世界的复杂变化和虚无主义价值观的出 现,小说家对自己的使命感、崇高感和责任心发生了怀 疑,他不再相信小说可以提供某种价值判断,正如罗 布一格里耶所说:“在我们的周围,世界的意义只是部 分的、暂时的,甚至是矛盾的,而且总是有争议的。艺 术作品又怎么能先知先觉预先提出某种意义,而不管 是什么意义呢?”【11]㈣14’但小说家毕竟生活在这个复杂 的世界中,他的职业敏感和道德良知,让他不能缄默不 语。于是,小说家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之中:他既想 说,又不知道所说的东西有什么意义,不知道人物与其 活动空间的关系究竟如何。为了解决这一两难处境, 小说家只提供现象而不作说明,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 选择,选择的结果使人物和空间都得到表现,但人物是 人物,空间是空间,二者似乎没有什么关系,这导致了 中立性空问的出现。 总之,叙事中的空间因素不仅是单纯的文学技巧, 技巧的背后隐藏着对叙事评价的强化,空间形态的差 异显示了强化方式的差异。同时,技巧背后还隐藏着 复杂的文化因素,不同的空间形态反映了叙述者不同 的文化观念。 [参考文献] [1]卢伯克,等.小说美学经典三种·前言[M].上海:上海文 艺出版社,1990. [2]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4. [3]黑格尔.美学:第l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埃得温·缪尔.小说结构[A].卢伯克,等.小说美学经典 三种[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5]秦林芳.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1. [6]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她 [7]江守义.论作为暗示性评价的象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 报,1997(2). [8]柳鸣九.新小说派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9]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M].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20眦 [10]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1]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TheSubjectiveConsciousnessofNarrativeSpace JIANGShou—yi (SchoolofLiterature,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Abstract:Thenarrativespaceisnotonlysimpleliterarytechnique,butalsoanattitudeinwhichthenat- rativesubjectishidden.Intheperspectivesofcharacterandspace,spacecanbedividedintoharmoni· OUSone,deviatingoneandneutralone,whichconsolidatethedifferentwaysofnarrativeestimation. What台more,variousculturalfactorsarehiddenbehindthethreespaceforms,reflectingdifferentcultural ideasofnarrators. KeyWords:space;narrative;estimation;culture [责任编辑、校对:王维国】 103 万方数据 叙事空间的主体意识 作者: 江守义, JIANG Shou-yi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刊名: 河北学刊 英文刊名: HEBEI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 2010,30(6)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11条) 1.卢伯克,等.小说美学经典三种·前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2.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3.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埃得温·缪尔.小说结构[A].卢伯克,等.小说美学经典三种[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5.秦林芳.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7.江守义.论作为暗示性评价的象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7(2). 8.柳鸣九.新小说派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9.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0.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1.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余新明 《呐喊》《彷徨》的空间叙事 2008 本文以《<呐喊><彷徨>的空间叙事》为题,是以《呐喊》《彷徨》作为研究对象,从空间的角度来分析小说叙事得以形成的原因,以及从空间的角 度看《呐喊》《彷徨》的叙事形态呈现出什么特点,还分析了作品在利用空间建构小说叙事时所采用的一些技巧、方法等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的目的是 :通过考察《呐喊》《彷徨》里的空间与小说叙事建构的关系,试图回答在《呐喊》《彷徨》的各篇小说里为什么故事发生发展和人物活动只能是在 “这一个”空间里而不是在其它的空间里,并由此来透视作为现代文学经典的《呐喊》《彷徨》不同于其它小说的、在空间方面的“原创性”特征,即 :它们大多选择了一些最能使人物敞开灵魂的狭小的、封闭的室内空间,空间大多固定不变,空间都包蕴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并以这一点深刻地参与和影 响了小说叙事建构。我的基本结论是:《呐喊》《彷徨》中的空间在小说叙事中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远超小说里的时间因素),它可以清楚地指 明,这不是由于仅在其中发生的行动,更是由于以它完成的行动;所以这些空间都是独特的“这一个”而无法取代。 论文共有引论、主体部分的四章和结语六个部分。 引论部分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是回答“什么是空间叙事”的问题。本论文中的空间,是指小说里故事发生发展和人物活动的具体地点和场所;而 空间叙事有两层意思,从作品一面来说就是它们利用空间来建构小说叙事,从研究者一面来说,就是从空间的角度来分析小说叙事得以形成的原因,这 是一个相对于以前从时间来研究小说叙事的相对较新的研究角度。在这一个问题内,重点分析了空间能够参与、影响小说叙事的原因,那就是空间一般 都具有社会维度,这一点在《呐喊》《彷徨》中尤为明显。第二是回答“为什么要从空间的角度来研究《呐喊》《彷徨》的叙事建构”的问题。通过分 析鲁迅进行文学创作的目的,我们就发现鲁迅在关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时他的思维方式是空间性的,也就是说他在中国社会表面的纷乱变化中看到的却 是中国人落后的国民性的根深蒂固。而鲁迅在把他对中国人的思考变成小说里的人物时,他追求的也是中国人身上落后国民性的种种具体表现,而不是 它们的形成过程。这样,在《呐喊》《彷徨》的小说叙事建构中,时间就退居次席,而承载落后国民性的空间就被凸显出来;作品的具体表现也证明了 这一点。 第一章研究《呐喊》《彷徨》空间叙事的形态。从空间的角度看,《呐喊》《彷徨》的叙事形态可分为两大类:固定空间叙事和移动空间叙事,前 者是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空间里完成的小说叙事,后者则是指有几个空间合力完成的小说叙事(因为人物在几个空间里移动,所以称为“移动空间叙事 ”)。固定空间叙事又分成绝对和相对两种,绝对固定空间叙事是指小说里的空间不仅只有一个,而且这一个空间还不能分割出更小的、相对独立完整的 空间来,它只能分割为一个个没有独立性、也不完整的局部空间,如《在酒楼上》的酒楼,《肥皂》里四铭的家,等等;相对固定空间叙事是指大的空 间范围固定,而这一大的空间又能够划分成几个有主有次、各自相对独立完整的空间单元。对每一类型的空间叙事形态,都重点研究了它们得以形成的 原因。 第二、三章探讨《呐喊》《彷徨》里各具体空间意象的叙事功能,即它们与小说叙事建构的关系。第一节探讨城镇空间意象(重点是未庄和鲁镇)与 小说叙事建构的关系:《阿Q正传》里的未庄,是一个等级鲜明的小村镇,阿Q实际上身处最底层却总梦想着爬到高层去的理想、行动与未庄等级结构对 他的反压制、不允许就构成了《阿Q正传》建构小说叙事的内在动力,也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根本原因;《明天》里的鲁镇的社会维度是人们依 惯例来应对生活里的一切,鲁迅要告诉我们的是中国社会的惯例遮蔽了中国人太多的精神痛苦和愚昧麻木乃至残酷,这是《明天》的叙事得以形成的秘 密;《祝福》里的鲁镇则呈现为一个充斥着浓厚民俗文化的空间,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被这种民俗文化视为不祥不洁,因此鲁镇对祥林嫂的排斥和祥林嫂 谋求鲁镇的接受就成为小说叙事得以建构起来的关键。第二节研究《呐喊》《彷徨》里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宗教文化空间与小说叙事建构的关系,如《 药》里的坟场,《阿Q正传》里的土谷祠、静修庵,等等,重点分析它们的宗教、文化背景对小说叙事的参与和影响。第三节探讨“沙龙”(指《呐喊》 《彷徨》里的茶馆、酒店)、“客厅”式空间意象的叙事功能:就茶馆、酒店来说,它们是近代中国闭塞、落后的小城镇里的公共空间,是小城镇人们聚 会谈天、信息交流的中心,它们的叙事功能一般有形成“说/被说”叙事模式、形成小说看点和形成群体场景叙事三个方面;《呐喊》《彷徨》里的客 厅则多被改造成一个公共空间,以供主人和外来者展开富有意味的对话。第四节探讨“道路”空间意象的叙事功能:实体意义上的道路在小说里就制造 出了“相遇”情节,熟人相遇相互间的行为多是“说”,也有“做”和“看”,陌生人相遇基本上都是“看”;隐喻意义上的道路则深化小说叙事,在 《伤逝》中“新生的路”还成为人物行动的内驱力而把众多事件连结为一个整体。 第四章研究《呐喊》《彷徨》在利用空间建构小说叙事时所使用的一些技巧、方法。一是空间的处理技巧:在空间的选择上(大的地域范围),鲁迅 选择了他的故乡,这既有他非常熟悉那儿的一切的原因,也有广大乡土地区是中国封建传统积垢最厚重的地方的启蒙思考;在空间的文本表现上,鲁迅 采取了“遗貌取神”的策略,“神”的核心是这些空间的“铁屋子”精神气质;在空间的控制上,鲁迅主要采用了视点控制的技巧。二是时间的处理技 巧,实际上是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问题:鲁迅的方法是压缩时间、突出空间,被突出了的空间在一定的意义上“吞噬”、“切割”了时间,并最终形成了 弗兰克所说的“空间形式”,小说结构也呈现为不同于传统小说(时间性结构)的空间性结构。 结语部分简单分析了《呐喊》《彷徨》空间叙事“原创性”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鲁迅强烈的启蒙诉求,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还简要 回顾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呐喊》《彷徨》的空间叙事研究并非要得出什么新的结论,而是对我们的某些阅读直觉作出一些合理的解释。 2.期刊论文 程锡麟.王安.孙薇.王欣.张新军.秦苏珏.李权文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 -江西社 会科学2007(11) 自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空间问题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重视.自20世纪后期开始,批评理论出现了"空间转向".现 在,空间问题也成为叙事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主要从叙事理论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和前期论著、叙事空间理论的概念和基本观点等方面,对过去数十 年来的西方叙事空间理论的主要著作进行了梳理和评介,以期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促进我国叙事理论研究的发展. 3.学位论文 龙迪勇 空间叙事学 2008 叙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基本的人性冲动,它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然而,把叙事这一重要现象正式纳入研究的视野,却是非常晚 近的事。20世纪60年代末,受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法国正式诞生。 应该承认,结构主义叙事学所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它建立的理论模式,使人们能够对叙事作品复杂的内部机制进行细致准 确的解析,而不至像以前那样因缺乏分析工具而只能流于对情节、人物等大范畴作粗糙的描写。 当然,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局限也相当明显,这主要表现在: 一、研究对象仅限于叙事虚构作品,而放逐了历史、传记乃至图像叙事作品等; 二、它在不同程度上隔断了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关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局限性。 于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旨在超越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后经典叙事学”又开始在西方兴起。“后经典叙事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在分析文本时,更为注重读者和社会历史语境的作用; 二、重新审视或者解构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一些理论概念; 三、注重叙事学的跨学科、跨媒介研究。 但无论是“经典叙事学”还是“后经典叙事学”,偏重的都是时间维度上的研究,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空间维度上的研究。正是有感于这方面研究 的贫乏,我才试图在本论文中对叙事与空间问题展开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 本论文由三部分组成: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问题(导论)、与叙事文本有关的空间问题(第一、二、三章)以及作为空间艺术的图像作品的叙事 问题(笫四、五章)。 在导论中,本文指出:叙事学研究既存在一个时间维度,也存在一个空间维度,但在传统的叙事学研究中(无论是经典叙事学,还是后经典叙事学 ),人们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后者。现在,叙事学是到了该重视空间维度上的研究的时候了。事实上,叙事学研究在今天确实面临一个“空间转向”问题 ,这既表现在理论层面,也表现在创作实践层面。如果再不对叙事与空间问题做出全面、深入的探讨,我们既无法达到理论上的完整与自洽,更无法解 释并解决20世纪以来小说创作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新问题。空间叙事学的研究领域是非常宽广的,导论还从叙事活动、叙事文本、阅读活动、图像叙 事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空间叙事学的问题域。 论文的前面三章都是对由语言文字这一时间性叙事媒介构成的叙事文本所涉及到的空间问题的探讨。应该承认,媒介对于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性是不 言而喻的。人类可以用来叙事的媒介多种多样、变化莫测,但无可否认,语言文字仍是主要的,也是最好、最适用的叙事媒介。然而,语言文字是时间 性媒介,它不适合表现空间。可人类的创造性冲动之一,即是要突破媒介表现的天然缺陷,用时间性媒介去表现空间。 第一章主要论及时间性叙事媒介空间表现现象出现的内在心理机制,并从语言的符号性本质这一角度分析了空间表现的类型及其特质。第一章着重 的是理论层面的探讨,而接下来的两章则分别结合文本,对主要在现代小说中出现的作为“技巧”的“空间叙事”与作为“结构”的“空间形式”分别 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 第二章指出:在很多现代或后现代小说家那里,“空.间”已经成为一种被有意识地加以利用的技巧或手段,他们不仅仅把空间看作故事发生的地点 和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是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利用空间来安排小说的结构,甚至利用空间来推动整个叙事进程。 第三章则对作为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的“空间形式”进行了探讨,并具体分析了现代小说中几种主要的空间形式类型:套盒式、圆圈式、链条式、桔 瓣式,等等。当然,这里所说的空间并不是日常生活经验中具体的物件或场所那样的空间,而是一种抽象空间、知觉空间、“虚幻空间”。这种“空间 ”只有在完全弄清楚了小说的时间线索,并对整部小说的结构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才能在读者的意识中呈现出来。构成现代小说空间形式的要件正是 时间,或者说时间系列。 论文的最后两章涉及图像叙事问题。 第四章探讨了图像叙事的本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单幅图像叙事的三种模式。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的 ,都发生在特定的空间中,都有着一定的时间脉络。但摄影家、画家等将事物以图像的形式从生活之流中移出,这就造成了图像的“去语境化”存在。 由于去语境化(失去和上下文中其他事件的联系),由于在时间链条中的断裂,图像的意义开始变得漂浮和不确定起来。我们只有给图像恢复或重建一个 语境,只有把空间性的图像重新纳入到时间的流程之中,才能达到“摹仿”动作,也即达到叙事的目的。因此,空间的时间化正是图像叙事的本质。对 单独一幅图像来说,根据其各自对时间的处理方式,可以概括出它们叙事的三种模式:单一场景叙述、纲要式叙述与循环式叙述。图像与文本之间存在 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五章通过具体考察故事画,探讨了叙事图像与叙事文本之间那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方面:图像对文本的模仿或再现问题。故事画是一种特殊的叙 事性图像,即:其叙述对象不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件,而是存在于其他文本中的“故事”。如果说故事画模仿的文本是对现实或想像中发 生的事件的叙述的话,那么故事画本身则是对已在文本中叙述过的“故事”的叙述-叙述中的叙述。西方艺术史上这种叙事性图像模仿叙事文本的倾向一 直持续到19世纪。 可以说,20世纪之前的西方艺术叙事史简直就是图像模仿文本的历史。这是一种彻底的文本中心主义,是由古希腊肇其端的理性主义或“逻各斯中 心主义”思维方式造成的结果。 4.期刊论文 朱桃香.ZHU Tao-xiang 论叙事空间结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1) 叙事空间结构由于无形和不确定而成为叙事理论中的难题,其理论演绎的轨迹旷日持久、充满论战而仍无定论.从史的角度聚焦叙事空间、叙事空间 的表现形式和叙事空间化阅读这些核心概念,可以发现叙事空间结构是由时空轴,即水平叙事轴和垂直叙事轴建构的.这一坐标的发现为空间化诠释叙事文 本奠定了理论基石. 5.学位论文 朱政 苏州旧城区城市叙事空间研究 2009 空间叙事学的出现使叙事学与城市相关理论的结合成为可能。根据空间叙事学的理论,城市的建筑、广场、街区等要素都可以视为叙事的空间 。从宏观的层面来说,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叙事空间。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旧城区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苏州旧城区城市叙事空间的分析 ,把握苏州城市叙事空间的特征和内涵精粹,对城市叙事空间的理论进行深入和丰富,为当代的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二章,主要是尝试利用空间叙事学理论对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进行丰富与深化,构建一种城市叙事空 间研究方法,对城市的物质与文化要素进行准确的叙事表达。第二部分包括三章至六章,主要是利用城市叙事空间研究方法对苏州旧城区进行研究。首 先,对苏州旧城区的发展进程进行分期,对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城市叙事空间要素进行统计和分类,利用图底分析法将要素以可视域的形式描绘在各个 时期的苏州地图之上,由此构建出苏州旧城区各时期和整体的叙事空间结构,并归纳其叙事空间特征。通过上述研究,找出并研究了苏州旧城区叙事空 间中重要的可视域群。从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苏州旧城区城市叙事空间。第三部分即结论部分,对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进行了明确 ,概括了苏州城市叙事空间的成就,并指出了其对旧城改造的指导作用。 6.期刊论文 徐婷婷 电影标志性叙事空间的呈现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1) 电影叙事因为具有影像艺术独特的符号系统而具有独特的表现力,本文着重阐述了电影叙事空间的特殊意义和重要功能,认为电影言说的空间化是电 影作为叙事体艺术的个性特征.本文重点辨析和论述了影片话语的空间性与叙事性的种种背叛与融合,进而描述了电影言说的叙事策略. 7.学位论文 陈晓屏 论《聊斋志异》书斋空间中权力叙事对身体叙事的收编 2008 本论文运用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理论,旨在探讨《聊斋志异》书斋叙事中的身体叙事与权力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 《聊斋志异》小说文本中有大量的小说叙事涉及书斋这一空间。本应为读书著述、修身养性提供清静环境的书斋在小说中成了书生与闺阁秀女尤其 是花神狐鬼共叙欢情之地,这是《聊斋志异》在叙事上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僭越,这种僭越涉及了文学叙事与权力叙事之间的复杂关系,涉及了书斋空间中身 体叙事与权力叙事之间暗含的种种关联。 文本中的书斋叙事借用传统的传奇志怪法、运用身体的变形艺术再现了书斋空间中的两性身体,通过不同的角度想象、建构了两性身体。这种想象和 建构将两性身体象征化和符号化,象征化和符号化的过程也是权力规诫身体、锻造身体的过程。 本文认为,在《聊斋志异》的书斋叙事中,书斋表面上两性共叙欢情之地,但事实上还是儒家权力-知识论述中由村野通往庙堂的一个中介空间,是儒家 权力-知识话语展开权力实践的一个重要空间。 书斋中的女性身体是权力-知识话语机制的实践对象。审视女性身体、将女性身体妖魔化、重装女性身体等等,不同的叙事再现了女性身体的不同侧 面。但这些叙事最终都是以构建一个合乎伦理,合乎社会秩序,能够通过书斋空间被管理和规诫的女性身体为目的。于此,这些基于女性身体的叙事实 际上成了基于权力的叙事。对于书斋中的书生身体,小说更多的将书生身体欲望与科考功名相联系,使得关于身体欲望的叙事成了性救赎的叙事。小说叙 事中,书生的身体或者是权力进行规诫的对象,或者是权力借用刀斧重新建构的对象。书斋最终将欲望化的身体改造为能被权力所锻造、所驯服、能为权 力所用的具有生产性的身体。至此,书斋中的爱情叙事最终成了权力叙事,身体叙事最终成了以权力为逻辑终点的“权力-知识”话语叙事。 书斋叙事中,才子佳人的花前月下,科试赶考的劳碌波折等,都是特定的叙事语境下的特定的文学叙事。这些叙事中,人物形象生活于一套早已被设定 好的陈旧的观念体系中,生活在一个被设定的世界中,其身体对世界的感觉以及认知也被预先设定,他们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并非基于自身身体的体验和感 知。在被设定之下,人物并未对世界敞开,世界亦未对其敞开,因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彼此封闭而非相互敞开的。 只有当文学叙事真正地关心身体本身,关注身体的在世体验,而不仅仅是把身体视为他人的身体,不是把身体作为符号的集合地,作为文化建构的产物 来看待时,身体才有可能不是来自于社会的、他者的设计,不是权力锻造的对象,而是真正来自于自身的具体的在世体验,身体叙事也才不会被轻易的纳入 权力叙事中。 8.期刊论文 乔根.Qiao Gen 论《儒林外史》的空间叙事 -黄山学院学报2005,7(1) 从叙事学角度之空间叙事层面,论述<儒林外史>在情感空间、秩序空间、意象空间三个方面所特有的意义,试图从另外一种视角去解读<儒林外史>,以 期达到一定的效果. 9.学位论文 童毅仁 国外景观叙事实践手法研究 2009 无论是“经典叙事学”还是“后经典叙事学”,偏重的都是时间维度,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空间维度上的研究。可事实上,像一切完整的研究一样 ,叙事学研究既存在一个时间维度,也存在一个空间维度。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知、把握世界的两个重要维度,由于受历史决定论将意义和行为理性地 还原为社会存在的时间建构的影响,直接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时间的高扬与空间的沉寂。现在,随着各种问题的凸显和各种研究条件的成熟,叙事学已 经到了该重视空间维度研究的时候了。 本文首先对叙事学理论和景观叙事的概念等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国外一些景观叙事分析实例,粗略地定义并解释了一些叙事设计中的实践,大致 将国外景观叙事实践手法分为命名、排序、揭示、隐藏、收集和开启。最后列举了两个国外的实例,对景观叙事实践手法在实际中的运用加以阐述和说 明。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叙事蕴藏于景观之中,景观叙事作为空间叙事的一部分,国外已经开始关注。通过本文的研究内容,希望对今后的叙事设计有一 定的指导作用,并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促进我国叙事理论研究的发展。 10.期刊论文 姚娜.Yao Na 《金色笔记》叙事空间建构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3) 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中多重叙事情境的叙事策略使得传统的线性叙事实现了空间转向,并创造了时间空间一体化的叙事格局,所运用的多重叙事 情境下的叙事策略构筑了莱辛独特的叙事"话语"并组建了新的时空秩序,小说深刻反应了虚构与现实的分裂与整合,同时反映了主人公的心理历程以及当 代人类生存状态的荒诞性.小说多重叙事情境构成了多重意蕴空间.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bxk201006018.aspx 授权使用:淮阴师范学院(hysfxy),授权号:c8c6e274-9be0-4e01-b4bb-9e9f00ec8bc8 下载时间:2011年3月7日
/
本文档为【叙事空间的主体意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