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肖伯纳《卖花女》反差幽默的直观性与隐喻性呈现

肖伯纳《卖花女》反差幽默的直观性与隐喻性呈现

2011-07-04 5页 pdf 407KB 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4811

暂无简介

举报
肖伯纳《卖花女》反差幽默的直观性与隐喻性呈现 第30卷第4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7月 V01.30No.4 JournalofSou自卑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Jul.,2004 ==:============================================================================================ 肖伯纳《卖花女》反差幽默的直观性与隐喻性呈现 尹明祥 (西南师范大学...
肖伯纳《卖花女》反差幽默的直观性与隐喻性呈现
第30卷第4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7月 V01.30No.4 JournalofSou自卑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Jul.,2004 ==:============================================================================================ 肖伯纳《卖花女》反差幽默的直观性与隐喻性呈现 尹明祥 (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市400715) 摘 要:肖伯纳的《卖花女》是一部反差幽默讽刺艺术的典范之作。作品情节结构的真假较量与台词语 言的虚实结合,形成了反差幽默的直观性呈现;作品简单的故事、复杂的理论、激烈的观点的系统结合·形成了 反差幽默的隐喻性呈现。 关键词:肖伯纳;《卖花女》;虚实结合;反差幽默 中图分类号:1712.5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4)04—0182—03 可以说,肖伯纳针对18世纪以来的“结构谨严剧”,以 他基于对易卜生的研究和学习,投入到了对旧戏剧之堕落 的“真正的斗争”,“起了历史性的作用,因为他动摇了时髦 的轻浮喜剧和市侩的传奇剧所造成的特别顽固的传统” [1|(pp337—338),新颖的趣味、成熟的技巧、高尚的品位相得 益彰,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莎士比亚的新的喜剧传统。他因此 成为莎士比亚以来英国最重要和最伟大的戏剧家。他在 1912年创作、1913年首演的《卖花女》等,显示着英国戏剧 在他的指引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卖花女》又译《匹克梅梁》、《皮格马利翁》,原文是 Pygmalion。语音学教授息金斯让出身贫寒的街头卖花女 伊莉莎学习了六个月的发音后,改造了她的语言和外 ,使她在大使馆的派对上,成了风度优雅的绝色公主。 对肖伯纳的研究长期缺乏热点。远比莎士比亚和易卜 生要差。与莎士比亚相比,削白纳的故事更简单,理论更复 杂,观点甚偏激,这就非常容易导致对肖伯纳剧作两极分化 的理解。有人仅仅把《卖花女》看作是一出娱乐剧c2];一般 的批评家认为它具有激烈的社会批判性,尤其是对荒唐的 社会等级差别的抨击,这使它成为一部高超的社会喜剧;也 有人认为它具有创造独立的人的哲学内涵口]。理解肖伯 纳的关键,我认为在于如何理解他的故事、理论与观点三者 的奇特结合。施瓦茨说:“他努力把他的剧作写得清清楚 楚,甚至常在序中再一次解释自己的意图。因此,无数能力 有限的批评家很自信,以为他们理解了肖。但肖并不简单, 尽管他尽力写得清楚⋯⋯他的有些理论很是复杂。笼统地 理解这些理论不难,但要深人体会所有细节则难得多。” C43(p93)在肖伯纳表面的“清楚”和“简单”背后,有值得大力 182 发掘的深刻和复杂,而达到这些深刻和复杂的途径,是通过 对细节的把握,理解肖伯纳的“喜剧性”。 黑格尔认为,到了喜剧的发展成熟阶段,喜剧并没有把 主体与客体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目标,相反,“在喜剧里它把 这种和解的消极方式(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分裂)带到自己的 意识里来”,“把这种精神和物质的同一割裂开来了,,[51,这 和他曾表述过的指出一个人或一件事如何在自命不凡中暴 露出自己的可笑的简单喜剧原则相比,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卖花女》就正是这种历史进步的产物。讽刺和幽默是喜剧 的灵魂,在喜剧艺术中。作家遵从滑稽突梯的艺术规律,使 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真与 假、虚与实相悖逆乖讹,形成反差,产生强烈的滑稽戏谑或 讽刺幽默效果。《卖花女》试图说明“英国资产阶级的上层 社会,同下层社会的劳苦人民相比,只不过有表面上的差 别;上层社会人物只是受过一些资产阶级教育,能操较为文 雅的语言,此外并无更多长处;劳苦人民的灵魂反而较为洁 净J,[63(杨宪益《译者序》,p1),就是通过“反差幽默”的方式呈 现出来的。 《卖花女》在不同层次上的表现,形成了反差幽默错综 复杂、有机生成的层次系统:作品情节结构的真假较量与台 词语言的虚实结合,形成了反差幽默的直观性呈现;作品简 单的故事、复杂的理论、激烈的观点的系统结合,形成了反 差幽默的隐喻性呈现。二者在反差幽默的理论性和历史性 呈现中具有典型意义。 首先是作品反差幽默的直观性垦现。 作品最直观地呈现出来的,首先是伊莉莎之“真”和息 金斯之“假”的反差。卖花女伊莉莎自始至终“真”,思想真, 收稿日期:2004一03—16 作者简介:尹明样(1953一),男。四川安岳人.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 万方数据 感情真,言语真,行为真。她听息金斯说改换了上等人的语 言和发音就可以摆脱下等人的生活,就真诚地向他拜师,老 老实实听从“老师”安排,表现出一片纯真。她常对人说“咱 可是个正经姑娘”、“咱是正经人”,在参加大使馆宴会前,循 规蹈矩,不越雷池一步。最后,在“忍受不了,’的情况下与息 金斯抗争,显然不是息金斯说的“没有良心”,而正是她真情 实感蓄积之后的爆发,是纯真本性的回归。语音学教授息 金斯自始至终“假”,思想假,感情假,言语假,行为假。他在 教堂广场上暗示伊莉莎改变语音可以摆脱贫困的那些话, 并非出自同情的真意,不过是自命不凡。他对伊莉莎有时 也似有所爱,如向她的花篮里丢钱,向哭泣的伊莉莎递手 巾,给需要打扮的“学生”买戒指等,但绝非真正的爱。他以 救世主口吻向她说的那些话,娓娓动听,激昂慷慨,包括有 时夹上似乎亲呢的“打情骂俏”,却少有真的感情。至于他 践行诺言,看来是真做了,但他却并未为伊莉莎的未来考 虑,这种行为岂能成真? 真与假的反差不仅存在于情节和人物中,更表现于肖 伯纳天才的台词语言运用中。息金斯和辟克林是怎样诱惑 伊莉莎甘当他们赌注物的呢?他们的诱惑充分表现在每一 句台词里,肖伯纳的精心雕琢和锤炼,通过虚实结合,充盈 着真假淆乱的诱惑力。息金斯向伊莉莎说的话里,几乎句 句虚实结合。这是肖伯纳善于运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的幽默讽刺艺术语言的典范。以息金斯“假”的人格,说出 的话必然是“虚”的,但为了诱惑的需要,又有许多“实”的东 西。息金斯在教堂广场说:“现在是个暴发户的时代。有些 人开始在堪提须镇一年收入只有八十镑,结果住了公园路, 一年挣十万镑。这些人都想把老地方的土音丢掉,可是每 回一张开嘴就露出马脚来了。我可能够教这些人——” [63(p27);“你听这家伙满口土话,这种英语就只好流落一辈 子。但是我敢说,只要三个月的工夫,我就能让她参加外国 大使的花园宴会,人家还以为她是一位公爵夫人哩。我甚 至于还可以给她找个上等人家的保姆或店员的位置,那种 事是需要口音更为纯洁的o,,E63(p29)而他对真正登门求学 的伊莉莎,却并不太乐意接受(反衬出他上述语言之假),但 在辟克林和别斯太太等人面前还是说:“我一定要把这个破 烂的叫花子变成公爵夫人o,ff63(p55)“我保证,她是神圣不 可侵犯的。你要知道,她要做学生了;学生要不是神圣不可 侵犯的,那就不可能教学。”r63(p79)这些话又被而后证明是 “假”的。但正是有了这些“实”,才使得“真”的卖花女吃上 了诱惑之果。伊莉莎的台词同样是“虚实结合”,只不过这 种“虚”不同于息金斯。她的“虚”,一是她涉世未深的不成 熟,二是她自卑软弱的不自信。她在息金斯盛气凌人的训 斥面前多次说自己“没有知识”,缺乏教养,“不过是个平凡 的不学无术的丫头”等,在辟克林面前感激涕零地说了许多 “好”,(其实。辟克林在息金斯的“赌”局里只不过是唱“红 脸”的罢了)。又比如,她在参加完大使馆宴会,为息金斯、 辟克林脸上贴金之后,自己都快累死了,却说什么“你的赌 打输了,我非常抱歉。我是尽力作了,可是无论如何我也不 能变得同这些人一样”Ⅲ(p169)。正是伊莉莎的“虚”使息 金斯的“假”得逞一时,但伊莉莎终于有了午夜醒悟,抗争, 出走,与钟情于己的男友相会,驱车迎接黎明,再也不相信 息金斯的诱惑,焕发出“真”的胜利、“真”的光芒。在情节结 构和人物形象的真假较量、虚实结合中,构成了令人眼花缭 乱的反差和荡气回肠的效果。由“匹克梅梁”而“卖花女”, 倜傥“绅士”而肮脏“蛆虫”,“真”被“假”欺而“真”挫“假”败, 肖伯纳幽默讽刺的大手笔,真使人拍案叫绝! 其次是反差幽默的隐喻性呈现。 如果仅止于上述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反差,这部作 品极有可能因为传奇和巧合而正如欧文所说,就只不过是 一部娱乐性作品而不是一部重要剧作r2]。作品更深刻的 层次,还在于简单的故事、复杂的理论、激烈的观点三者的 系统结合,形成了反差幽默的隐喻性呈现。 肖伯纳的戏剧之路始于戏剧理论研究。他在1890年 完成了欧洲近代戏剧史上的重要论著《易卜生主义精华》, 其后,在1892年开始戏剧创作,1912年创作《卖花女》。 《易卜生主义精华》极力提倡了一种新的戏剧:“在新的剧本 中,戏剧通过一些不安定的理想与另一些不安定的理想之 间的冲突而产生,而不是通过庸俗的爱情、贪婪、慷慨、怨 恨、野心、误解、怪诞行为之类不提出任何道德问题的东 西。”[13(p346)“过去有一条规则是:决不可使观众弄错事 情。但是新的一派剧作家却想出诡计,故意诱使观众做出 十分不正确的判断,然后在下幕剧里使他们不得不承认自 己是错了——往往弄得他们十分难堪。岖妇(p346)王佐良据 此认为:“这个充满了矛盾的剧作家虽然作为新社会的指引 人是不济事的,作为旧社会的谴责者却是严厉的、有力的、 充满了愤恨的。人们常常因为肖爱开玩笑而忽略了他的严 肃精神。其实在根本问题上,肖很少是不认真的。玩笑往 往只是一种糖衣,里面藏着大冷大热的猛剂o'173(p262) 从Pygmalion到《卖花女》,其中隐含着意义发现的多 样化的可能性。PygmaLion是一个神话故事里的男主角,以 此为剧名,本身就包含着美丽的寓意。Pygmalion有两种版 本:其一,是塞浦路斯岛上一个国王的名字,他爱上了一座 雕像,祈求女神给她生命,爱情女神阿芙洛狄忒使他们最终 结成夫妻;其二,是一位雕刻家的名字,他爱上了自己的作 品,众神满足了他的愿望,雕像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女孩嘉 拉蒂娅,他们成为夫妻。肖伯纳以此为剧名,但未让超现实 的神话因素在剧中出现,而是以此寓意现实生活中的传奇。 这就又接上了欧洲文学中的另一个具有部分现实性的传 统,即灰姑娘童话。剧中使人物发生巨变的“法宝”,则以肖 伯纳的朋友斯威特及其语音学为原型,这是19世纪完全现 】83 万方数据 实的生活了。这样。作品就具有了三个不同的隐含层次:神 话、童话、现实,由此得出三种不同的接受印象:神话的印象 是一个爱情故事,童话的印象是一个成长故事,现实的印象 则是一个批判檄文。三者在剧中具体表现为递减态势,而 隐喻表现则呈递增态势,在两种相反的态势发展中,表现出 反差的隐喻性。 按照神话和童话的逻辑,他们应该结为夫妻。而按照 现实的逻辑,虽然她促成了他的打赌成功,他使她“鸡变凤 凰”,二者似乎“双赢”,但不同的根本人生态度和生活轨迹, 却使他们愈来愈远,并没有一般预想中的感恩戴德与皆大 欢喜,喜剧的情节却留下了远远超越予传统喜剧的结局,形 成了幽默的深刻反差。除了肖伯纳善于使简单的情节受益 于复杂的理论,他的激烈的观点更是促成这种反差形成的 关键。他曾在该剧序言中宣称:“所有伟大的艺术都是‘载 道’的⋯⋯它们必须要讨论社会问题。”[41(p23)《卖花女》正 是他这一观点的形象体现。在剧中,希尔太太从正面表现 旧贵族的虚弱,伊莉莎从反面表现了旧贵族的空乏,而杜立 特尔先生则天外飞来了一个上等人身份,这正是英国版的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这一切都不是通过真正的个人努 力而得到的,这说明了社会的颠倒、没落,喜剧的幽默背后, 是社会的批判与时代的挽歌。伊莉莎的出走就有了易h生 之娜拉的意味,她要自己去创造一个未来。 黑格尔说:“在幽默里是艺术家的人格在按照自己的特 殊方面乃至深刻方面来把自己表现出来,所以幽默所涉及 的主要是这种人格的精神价值。”[8]‘‘幽默是对人生与世界 的本质的表现,应当植根于生活,植根于人生,丽不是离奇 的幻想”,“从幽默中升华出来一种具有充分的诗意的‘反 讽’,对人的生存本质作了深入的思考,是对于精神自由的 追求。”cg]可见幽默是出于主体的一种价值,但幽默又必须 映射于客体,才能使喜剧发挥其功能性作用。伟大的作家 正是以对幽默文化本质的深刻理解丽具有超越的文化提升 性,“肖的喜剧与粗鲁滑稽和胡说八道毫不相干⋯⋯它们是 以新的洞察力认识人性”[43(p6),就是幽默天才运用的范 例。在《卖花女》中,伊莉莎的主体性,她作为一个人的独立 过程,就是在其虚实交错、真假相混的喜剧中,得到了具有 人的本质意义的真实的发展。而息金斯则在幽胡阜,走了 三个人各自以其主体性获得了独立的人格意义,则是他所 期盼的新时代的开始,正如肖伯纳要创造新戏剧一样的开 始。最后,对于剧中表现出来的人物语言的粗野,则是在不 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幽默的不同理解。幽默在西方叫做hu— mour,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民族禀性的呈现,可以大笑的好 笑,具有狂欢化的意义,可以对生活的低俗作原生态的放 大,从中找到具有原型意义的本质。而在中国,传统的幽默 被称做“雅谑”,有人认为那种“谐趣”乃是一种“谑弄性虚假 超拔的感慨”[1⋯,需要更多的文饰。两种不同文化的反差, 也是我们在理解肖伯纳以及肖伯纳何以未在中国兴起更大 热潮的关键所在。 无论如何,肖伯纳以其对莎士比亚传统的创造性发展、 对“结构谨严剧”的否定性斗争、对西方传统反差幽默的超 越近代喜剧的运用,他都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参考文献: [13王佐良.肖伯纳的戏剧理论[A].王佐良文集[M].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Ervine,St.John.BernardShawI HisLife,WorkandFriends [M].NewYork:WilliamMorrowandCompany,1956. [3]Bentley,Eric.BernardShaw:1856—1950[M].Norfolk, Connecticut:NewDirectionsBooks,1947. [4]Schwartz,G.H.GeorgeBernardShaw’sPygmalion[M]. Beijing:ForeignLanguages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1996:93. [5]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M].jE京:商务印书馆,1981:334. [63肖伯纳著,杨宪益译.卖花女[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1982. · [7]王佐良.论肖伯纳的戏剧艺术[A].英国文学论文集[M].北 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261—262. [8]黑格尔.美学: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72. [93韩云波.金庸妙语:笑傲江湖卷[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 社,2001:254. [10]王定天.论中国“幽默”的理论形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2). 责任编辑韩云波 BernardShaw’SPygmalionandHisOcularandMetaphoricalPresentationofContrastiveHumour YINMin-Xiang (SchooloJForeignLanguages。South.【vestChina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n) Abstract:GeorgeBernardShaw’sPygmalionisatypicalworkofcontrastivehumorousart.Thetrialofstrengthbetween honestyandhypocrisyintheconstructoftheplotandthecombinationoftruthandfalsehoodinthedialoguesofthepIay makeanoculardemonstrationofcontrastivehumour.Thesystematiccombinationoftheplainstory,complextheoryand acutedebatesgivesitsmetaphoricalpresentation. Keywords:BernardShaw;Pygmalion;combinationoftruthwithfalsehood;contrastivehumour 184 万方数据 肖伯纳《卖花女》反差幽默的直观性与隐喻性呈现 作者: 尹明祥 作者单位: 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市,400715 刊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004,30(4)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10条) 1.王佐良 肖伯纳的戏剧理论 1997 2.Ervine St John Bernard Shaw:His Life,Work and Friends 1956 3.Bentley Eric Bernard Shaw:1856- 1950 1947 4.Schwartz G H George Bernard Shaw's Pygmalion 1996 5.黑格尔 美学 1981 6.肖伯纳.杨宪益 卖花女 1982 7.王佐良 论肖伯纳的戏剧艺术 1980 8.黑格尔 美学 1981 9.韩云波 金庸妙语:笑傲江湖卷 2001 10.王定天 论中国"幽默"的理论形态[期刊论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2) 相似文献(8条) 1.期刊论文 沈力 "高贵"与"低贱"的反差与反讽——评肖伯纳的《卖花女》 -文教资料2006,""(34) 肖伯纳的<卖花女>是一部富有强烈戏剧效果的艺术典范之作.肖伯纳运用"高贵"与"低贱"的反差与反讽,无情地批判貌似温文尔雅的资产阶级.这部作 品既不失严肃性又有强烈的喜剧色彩,融讽刺于嬉笑之中,发人深省. 2.期刊论文 朱薛超 《卖花女》的"对话"艺术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讨论"是肖伯纳戏剧的一个重要主题和表达手段,而"对话"是巴赫金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在五幕剧《卖花女》中,肖伯纳讨论的是说话的艺术.通过 对"皮格马利翁"神话故事的再造,肖伯纳表达了他的思想:"对话"对"独白"的挑战.伊丽莎通过"对话"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希金斯的"独白"则是他自 我认识局限性的根源. 3.学位论文 袁素平 Pygmalion汉译本中Eliza语言风格翻译策略研究 2008 语域理论将语言分为语言使用和语言使用者两个纬度进行研究。语言使用受情景,地域,社会背景,功能,题材,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形式因 而有所不同。语言使用者在某一特定场合使用的语言变体,因人而异,除了传达它本身的文字内容和所指意义外,同时还或明或暗地透露出各种社会意 义,反映说话人的社会背景,经济地位,文化因素,民族身份等方面的信息。语域有三个基本方面:语场、语式、语旨。语域理论为研究语体方面的变 化提供了理论支撑。譬如,在戏剧中,人物语言占有非常重要的、特殊的地位,因为戏剧中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发展以及主题的表达都是通过人物自己 的语言-台词-来表现的,其中,对话是剧作家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而且近乎是唯一的手段,那么在译文中如何展现原作人物各具特色的 语言风格,是体现原作风貌的关键所在。本文将以爱尔兰著名剧作家肖伯纳的戏剧Pygmalion(《卖花女》)中卖花女Eliza的对白翻译为研究对象,对该 人物个人语言风格在语域的研究框架下进行系统的、描述性个案研究。 肖伯纳的戏剧Pygmalion(《卖花女》)中卖花女Eliza出生卑微、操着一口伦敦土话,经过六个月的语言训练后,凭借标准的语音、华丽的衣装,不 仅可以混入上层社会,而且还被认为是匈牙利的公主。卖花女Eliza的语言风格在其接受语言训练前、语言训练中及语言训练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推 动该剧剧情的发展及主题意义的突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杨宪益翻译的该剧汉译本不仅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而且形象具体地再现了原作的艺 术风格。本文通过分析卖花女Eliza语言训练前、语言训练中及语言训练后三个阶段的对白翻译,探究描述杨宪益先生1982年译本中卖花女Eliza语言风 格的再现策略与技巧。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可以知道卖花女在接受语言训练前、语言训练中、语言训练后三个阶段呈现不同的语言风格:即语言训练前 地域方言的语言风格;语言训练中不得体的语言风格;语言训练后标准语的语言风格。在译文中,杨宪益先生通过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与技巧,生动再 现了卖花女Eliza的个人语言风格,具体表现为:Eliz语言训练前地域方言的语言风格主要通过意译与汉语口语来再现;Eliza语言训练中不得体的语言 风格通过直译,保留其语用变异、语域混用及语体破格来再现;Eliza语言训练后标准语的语言风格主要通过直译与汉语书面语来再现。同时,英语文化 与汉语文化的差异以及戏剧效果等方面的因素也影响翻译策略与技巧的选择。杨宪益汉译本中选择的翻译策略与技巧对个人语言风格,特别是戏剧中个 人语言风格的翻译,对其他译者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4.期刊论文 袁素平 论Pygmalion杨译本中卖花女Eliza语体风格的再现 -文教资料2007,""(33) 对白不仅体现人物身份,展示人物个性,还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肖伯纳的戏剧Pygmalion中卖花女Eliza出生卑微、操着一口土话,经过语音训练后可以 混入上层社会,还被认为是公主.其语音训练前、语音训练中及语音训练后语体风格的变化对推动剧情发展及主题意义的凸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 以卖花女Eliza对白传译为研究对象探讨杨宪益先生汉译本(《卖花女》)中Eliza三个阶段语体风格的再现. 5.期刊论文 叶春莉.Ye Chunli 从《卖花女》看英语方言的社会属性 -昌吉学院学报2009,""(3) <卖花女>是英国剧作家肖伯纳的一部著名剧作,由它改编的电影<窈窕淑女>(The Fair Lady)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本文不涉及该剧的社会意义以 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只是借用此剧来探讨英语的方言问题.英语同其它语言一样,也具有许多的方言和口音,什么样的方言在英国最受欢迎以及将英语作为 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应该学习什么样的英语发音?作为英语学习者应该对于这个问题有所了解并加以研究. 6.期刊论文 焦俊峰.姚喜明 《卖花女》语域变异的艺术效果分析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2(3) 特定情景与语域选择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特定情景中人物在语域选择方面对常规的遵循与背离均能产生独特的效果.本文通过对肖伯纳的戏剧<卖花女 >中人物在语域选择和使用方面特点的剖析,阐述语域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作用. 7.期刊论文 田祥斌 论语言交际与方言的"乡土根性"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1) 本文论述了语言交际中的共同语与方言的固习性之间的关系,并从肖伯纳戏剧<卖花女>切入,阐述了标准英语与方言的优劣.笔者调查研究了在英国剑 桥学习的30名中国留学生的英语语音情况,结果显示汉语方言中鼻音n与1边音分辨不清者,对英语中[n]和[1]的正确发音具有持久的障碍性,即"乡土根性 ".克服这种障碍的最佳办法并非语言环境,而是语言学习中所采取的策略. 8.学位论文 黎娜 《儿子与情人》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2006 劳伦斯的成长环境特殊,他的父母来自不同阶级,由此产生的冲突使得劳伦斯对于阶级差异特别敏感。他的这种对于阶级差异的理解在他的作品中 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儿子与情人》就是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部半自传体的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话中两者语言变体的使用。小说中莫瑞 尔一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双语状况。有时候,用什么方式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作者劳伦斯通过不同语码的交替使用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展现了这个 家庭以致整个社会存在的阶级差异。本研究对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多语码的使用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探索了作者如何通过多语码的使 用来表现阶级差异这个主题。 莫瑞尔先生说的是当地的方言,也是矿工们中间使用的语言。这种方言有其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特点。莫瑞尔先生的方言中其它地区已经很少使 用的“thee”和“thou”意外的给了格特鲁德浪漫的想象,成为她们的结合的催化剂。社会语言学研究发现非标准语码具有“隐威信”;而且在使用相 同语码的“语言社区”中成员通过语言的一致体现和加强了集体意识,得到“圈内人”的感觉。莫瑞尔先生放弃妻子使用的标准英语而坚持自己方言原 因在于,非标准语码虽然缺少标准语码的社会威望,但他得到了非标准语码所具有的“隐威信”,并且通过在语言上加入工友们这个语言社区,他享受 到了归属感。他最后使用这种非标准语码是以妻子莫瑞尔太太为首的家庭对他放逐的结果。 在莫瑞尔一家中,莫瑞尔太太使用的是从小就习得的标准英语。社会语言学研究发现标准语码往往与较高的社会地位想联系。文学作品,例如肖伯 纳的《卖花女》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嫁给莫瑞尔先生之后她拒绝丈夫的当地方言,她热爱标准语码给予她的这种优越感。她偶然盛怒之下的方言词汇的 使用也不过是通过对丈夫语言的鄙薄来挖苦他。这种对自己语言的坚持来自于她对标准语码所赋予的较高社会地位的理解和热爱,也是她对中产阶级生 活的向往和丈夫的生活方式的鄙视、拒绝的体现。法语在英国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对于社会阶级敏感的莫瑞尔夫人没有错过这个信息。他让孩子学习 法语。法语也确实给予了保罗很多的机会:工作的机会以及和女孩子接触的机会。但是,保罗的法语水平也恰恰暴露了她们家在经济、社会地位上的尴 尬局面,她们仍然不是中产阶级。 因为母亲在家庭的统治地位,莫瑞尔家的孩子们都随母亲说标准英语,保罗就是代表。社会语言学家伯恩斯坦提出了“复杂语码”和“局限语码 ”的概念。这两种语码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环境影响的结果。复杂语码和局限语码在语言形式和意义上都有差别,它们也是认知差异的结果。保罗可以说 是“复杂语码”的使用者,他的语言和女友米丽安的“局限语码”相比迥然相异,显示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语码转换也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 一。社会语言学研究发现,语码转换常常涉及说话环境的改变造成的说话者的心理变化。保罗的一次从常用的母亲的标准英语到父亲的方言的“语码转 换”体现了他成熟后对于摆脱“俄狄浦斯情结”、恢复自己男性身份的渴求。 不同语码的使用是劳伦斯对社会阶级差异的深刻体会的结果。通过在人物对话中不同语码的交换使用,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得到了细腻的刻画和体现 ,莫瑞尔一家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得到了细腻、淋漓尽致的体现。 不同语码的使用是劳伦斯手中人物心理刻画的有效工具。通过不同语码的使用,造成了一个客观呈现人物意识以及言语对话的真实的语境,使得小 说对人物心理意识的表现更加完整真切,小说的美学意味也更加含蓄曲折。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nsfdxxb-rwsh200404038.aspx 授权使用:湖南科技学院(hunankjdx),授权号:88879ca9-7f7a-4d10-9141-9df3010640a5 下载时间:2010年9月16日
/
本文档为【肖伯纳《卖花女》反差幽默的直观性与隐喻性呈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