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亚急性联合变性

亚急性联合变性

2011-07-07 6页 pdf 234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6589

暂无简介

举报
亚急性联合变性 file:///C|/html/神经内科/亚急性联合变性.html 疾病名:亚急性联合变性 英文名: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缩写:SCD 别名:Vitamine B12 neuropathy;维生素B12缺乏症;维生素B12神经病;亚 急性混合变性 ICD号:G31.8 分类:神经内科 概述: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又名维生素B12神经 病,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所致。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男女皆可患 病。主要在...
亚急性联合变性
file:///C|/html/神经内科/亚急性联合变性.html 疾病名:亚急性联合变性 英文名: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缩写:SCD 别名:Vitamine B12 neuropathy;维生素B12缺乏症;维生素B12神经病;亚 急性混合变性 ICD号:G31.8 分类:神经内科 概述: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又名维生素B12神经 病,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所致。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男女皆可患 病。主要在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发生缓慢进展的退行性变。临床上 呈现进行性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深感觉障碍及周围神经损害的 体征,并常伴以恶性贫血和无胃酸。 流行病学:目前尚未查到权威、全面的发病率统计学资料。男女均可累 及。有文献报道20~70岁均可患病。SCD在国外通常与恶性贫血伴发,我 国多为散发病例。 病因:近年研究提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有自身的免疫学发病基础。自身 遗传素质可能起重要的作用。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可产生胃壁细胞抗体或 内因子抗体,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影响胃的泌酸功能和内因子的分泌。 在自身免疫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抗IF免疫球蛋白可能与维生素B12的选择 性吸收障碍关系密切。消化道疾病、胃肠道切除术后均可直接影响维生素 B12的吸收而导致维生素B12缺乏。有资料表明部分胃切除患者15%有显著 的血清维生素B12含量下降。先天性内因子缺乏或转运钴胺素代谢紊乱, 均可影响维生素B12的代谢过程。亦有报道母乳喂养的婴儿,由于母亲摄 file:///C|/html/神经内科/亚急性联合变性.html(第 1/6 页)[2008-4-27 17:05:18] C D D C D D C D D C D D file:///C|/html/神经内科/亚急性联合变性.html 入维生素B12过少而致婴儿发病。 发病机制:维生素B12因分子中含钴,因而又称钴胺素。食物中的B12需结 合在蛋白质上,在胃中经酸水解或在肠内经胰蛋白酶,使其与蛋白质分 开,然后和胃黏膜细胞分泌的一种特异糖蛋白所谓“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IF)结合,在回肠远端吸收,通过回肠黏膜时,维生素B12与IF解 离,同血浆中的转钴胺素Ⅱ结合,形成B12-T (Ⅱ)复合物。该复合物经血液运输,可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入细胞转化 变为羟钴胺素、甲基钴胺素或5’-脱氧腺苷钴胺素,前者可以转化为后二 者,多储存在肝中。甲基钴胺素参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甲基化反应,生成蛋 氨酸和四氢叶酸。5’-脱氧腺苷钴胺素催化甲基丙二酰CoA转变为琥珀酰 CoA。维生素B12缺乏可导致甲基四氢叶酸、半胱氨酸和甲基丙二酸尿 症。脂肪酸的合成也受影响,支链脂肪酸合成增加,神经髓鞘的正常合成 转化受到干扰,正常细胞膜的结构可能被破坏,神经髓鞘出现变性退化, 此为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机制。也有学者认为神经系统损伤主要是由于维 生素B12的依赖酶(蛋氨酸合成酶,methionine synthetase)失活,使蛋氨酸生 物合成减少所致。 病变主要在脊髓后索及侧索中的锥体束。以中胸段脊髓受损最早也最严 重,越向颈段病损越轻,上颈段脊髓只有后索受到损害,特别是在薄束。 下腰段脊髓只累及锥体束。多先在后索的中心白质中有一卵圆形苍白区, 并向周围扩展,以后累及侧索,严重者除皮质不受损外,白质包括后索、 锥体束及脊髓小脑束等均被累及。损害区域髓鞘肿胀,断裂而脱失,然后 轴突随之变性。以往曾认为B12缺乏只引起脱髓鞘,并且动物实验也有同 样的发现,现已B12缺乏可造成轴突变性。早期治疗可获得完全恢复 file:///C|/html/神经内科/亚急性联合变性.html(第 2/6 页)[2008-4-27 17:05:18] C D D C D D C D D C D D file:///C|/html/神经内科/亚急性联合变性.html 者,说明病变可停止在一定阶段,此时轴突可能仅小部分受损,至于髓鞘 已经脱失是否又能再生,尚无定论。在病变过程中,可有星形胶质细胞反 应。急性期星形细胞体轻度肿胀,突起变厚,数目增多;慢性发展者,先 在受损早的区域胶质纤维增生,而近期病变区域胶质增生则不明显。少数 患者脑部白质中血管周围有小的界限不清晰的脱髓鞘灶,可见于冠状放 射,但不损害内囊、大脑脚及脑桥上下行走的传导束。病变特点和脊髓所 见相似。此外可见毛细血管及小动脉出血及纤维化。 维生素B12缺乏是否引起周围神经变性有过争论。早期的研究提示有节 段性脱髓鞘,较近期的报道则认为主要是轴突变性。肌肉活检可发现轴突 终末前部及终板有异常。 有恶性贫血时,骨髓中巨幼红细胞增生占优势。周围血中呈高色素巨红 细胞贫血,出现带核红细胞。 临床表现:男女均可累及。一般中年后起病(40~60岁)。病情逐渐加重。 主要是脊髓后索、皮质脊髓束和周围神经损害的表现,也可有视神经损 害。可有精神症状和脑部症状,但较少。 最常首先出现的症状为全身乏力和对称性肢体远端的麻刺、烧灼、发冷 等感觉异常,尤以下肢为甚。感觉异常可向上伸展到躯干,在胸腹部产生 束带状感觉。脊髓侧索变性时出现两下肢无力或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 射亢进和锥体束征阳性。后索变性时,下肢震动觉和位置觉等深感觉减 退。因深感觉障碍产生不同程度的下肢共济失调,肢体动作笨拙,步态不 稳,容易跌倒,闭目或在黑暗行走时更为明显,肌张力和腱反射减退或消 失。晚期有括约肌症状。周围神经变性时,产生手套或袜子样分布的浅感 觉减退或消失,腓肠肌压痛和肢端无力等。临床体征的轻重程度根据病变 对周围神经、后索及锥体束影响的相对严重度而定。 file:///C|/html/神经内科/亚急性联合变性.html(第 3/6 页)[2008-4-27 17:05:18] C D D C D D C D D C D D file:///C|/html/神经内科/亚急性联合变性.html 脑神经中除了视神经病变所表现的暗点、视力减退或失明外,一般不受 影响。约5%患者有视神经损害。 少数患者出现猜疑、妄想、躁狂,后期有嗜睡、谵妄、痴呆、Korsakoff 综合征,或严重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忧郁等精神症状。 部分患者有胃酸缺乏。一部分患者有轻度或严重的贫血,偶尔周围血象 正常,但骨髓中有恶性贫血的表现。可有轻微的舌炎,心慌、头昏、双下 肢乏力和轻度水肿。有胃肠道疾病伴发时,有食欲减退、便秘或腹泻等。 早期进行治疗者,神经症状大多恢复。肢体瘫痪已逾两年以上者疗效较 差。 并发症:随维生素B12缺乏程度不同,以及患者自身的免疫学发病基础不 同,病情轻重亦不同,故症状体征多种多样,如可有恶性贫血的各种表 现。亦可看作是本病的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和骨髓象 贫血大多较严重,属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MCV增 高,MCHC正常,中性粒细胞分叶核过多,骨髓红细胞增生显著,有巨 幼红细胞,粒∶红比例降至1∶1。血象和骨髓象均提示巨幼细胞性贫血。 2.胃液 进行快速组胺试验,做胃液分析可发现抗组胺胃酸缺乏。抗 体测定部分患者血中可检测到抗胃壁细胞抗体或IF抗体。 3.Schiling试验 口服放射性核素57Co标记的维生素B12,测定其在尿、便 中的含量,对确定维生素B12缺乏的原因很有意义,是较为敏感的检测方 法。正常人吸收量为62%~82%,尿排量为7%~10%。 4.血清维生素B12测定 正常含量为140~900ng/L。当低于100ng/L时,有诊 断意义。 5.尿甲基丙二酸测定 由于维生素B 缺乏,甲基丙二酰CoA不能转化为 file:///C|/html/神经内科/亚急性联合变性.html(第 4/6 页)[2008-4-27 17:05:18] C D D C D D C D D C D D file:///C|/html/神经内科/亚急性联合变性.html 12 琥珀酰CoA,患者尿中甲基丙二酸含量增高,故测定尿中甲基丙二酸,可 进一步支持该病诊断。目前尚缺乏简便准确的测定方法。 6.脑脊液检查无异常。 其他辅助检查: 1.脊髓CT、MRI检查 损害区域可显示髓鞘肿胀,断裂而脱失征候。 2.肌肉活检可发现轴突终末前部及终板有异常。 诊断:根据中年发病,亚急性或慢性病程,有典型脊髓后索损害的症状和 体征伴有精神症状,智能减退,周围神经及视神经损害,血清维生素B12 水平低,胃吸收不良及贫血的改变,结合Schilling试验及其他辅助检查, 一般不难作出诊断。但疾病早期,尤其是神经症状早于贫血出现时,诊断 有一定困难。 鉴别诊断:需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1.脊髓压迫症 早期可单纯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并持续较长时间,感觉 障碍呈上行性发展。一般从一侧开始,脊髓后索、侧索均可受累。表现为 Brown-Sequard综合征,后期呈横贯性损害,有括约肌功能障碍,无脑及 视神经损害。脑脊液蛋白升高,脊髓MRI造影有助确诊。常见病因有髓 内、外肿瘤、颈椎骨关节病、颈椎管狭窄等。 2.多发性硬化 起病急,有明显的缓解与复发交替出现的病史。首发症状 多为视力减退或复视。眼球震颤,小脑征,锥体束征,后索功能障碍,无 对称性周围神经损害的表现,脑脊液检查,诱发电位,头颅CT和MRI均 有助于诊断。 3.周围神经病 中毒、炎症、营养缺乏、血管疾病等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可 有四肢远端感觉障碍,类似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的周围神经损害。但一 般无后索或侧索的改变,无维生素B12缺乏,结合病史,不难鉴别。 file:///C|/html/神经内科/亚急性联合变性.html(第 5/6 页)[2008-4-27 17:05:18] C D D C D D C D D C D D file:///C|/html/神经内科/亚急性联合变性.html 4.脊髓痨 脊髓后根及后索受累,出现变性萎缩。阿-罗瞳孔是较具典型 的体征。结合患者有冶游史,梅毒血清学阳性可以鉴别。 治疗:严重者不经治疗神经系统症状会持续加重,甚至死亡。充分治疗 后,贫血症状一般在数天或数周内明显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较为缓 慢。一般2个月可见有提高。治疗时采用维生素B12 500~1000μg每天或隔 天肌内注射1次,连续2周,以后改为100~200μg每天肌内注射1次或每周2 ~3次,3个月后小剂量维持,部分患者须终身用药。不能耐受肌注者,可 口服用药。此外,需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B1、维生素C及其他神经营养 药。 除药物治疗外,对受累肢体应加强功能锻炼,进行理疗和康复治疗,对 易患者应及时消除易患因素或进行预防性治疗。 预后:早期进行治疗者,神经症状大多恢复。在发病3个月内进行充分治 疗,常可获得完全恢复,病程后期则疗效甚差,肢体瘫痪已逾两年以上者 疗效较差。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该病预后极为重要。 预防:合理膳食、防止维生素B1及B12缺乏,防治胃吸收不良症及恶性贫 血。 file:///C|/html/神经内科/亚急性联合变性.html(第 6/6 页)[2008-4-27 17:05:18] C D D C D D C D D C D D
/
本文档为【亚急性联合变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