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

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

2011-07-07 3页 pdf 169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6589

暂无简介

举报
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 file:///C|/html/神经内科/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html 疾病名: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 英文名:dyssynergia cerebellaris myoclonica 缩写: 别名:Ramsay Hunt综合征;肌阵挛性小脑协同失调 ICD号:G11.8 分类:神经内科 概述: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dyssynergia cerebellaris myoclonica)系由 Ramsay Hunt(1921)最早描述,故又称Ramsay Hunt综合征(RHS)。但在以后 应用RHS报道的诸...
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
file:///C|/html/神经内科/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html 疾病名: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 英文名:dyssynergia cerebellaris myoclonica 缩写: 别名:Ramsay Hunt综合征;肌阵挛性小脑协同失调 ICD号:G11.8 分类:神经内科 概述: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dyssynergia cerebellaris myoclonica)系由 Ramsay Hunt(1921)最早描述,故又称Ramsay Hunt综合征(RHS)。但在以后 应用RHS报道的诸多病例,其临床、病理及病因等却很不一致。本症为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其基因传递形式分类于脊髓小脑型遗传性共济失 调,其病因不明。 马赛协作组(1990)曾提出不宜采用这一名称,并根据以往报道患者的临 床现分为两类: 1.进行性肌阵挛性癫痫(progressive myoclonic epilepsy,PME) 表现为肌阵 挛伴癫痫性抽搐,进行性加重,特别是出现共济失调和痴呆。 2.进行性肌阵挛性共济失调(progressive myoclonic ataxia,PMA) 是以肌阵 挛、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偶有或无癫痫发作及认知障碍的一组临床综 合征。但也指出在这两类综合征之间的临床症状仍有部分重叠。 流行病学:尚未查到权威性的较全面的发病率统计学资料。国内少见,多 于儿童及青年时期起病。 病因: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其基因传递形式 归类于脊髓小脑型遗传性共济失调(参见遗传性共济失调),其病因不明。 发病机制:若根据马赛协作组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将本症分为PME和 PMA,则前者半数以上实为线粒体脑肌病、Lafora体病、神经元蜡样质脂 褐质沉积症或唾液酸酶沉积等症,另有少数患者仍属Unverricht-Lundborg file:///C|/html/神经内科/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html(第 1/3 页)[2008-4-27 17:11:05] C D D C D D C D D C D D file:///C|/html/神经内科/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html 型PME。至于PMA患者则确切的病因尚未明确(Marseille consensus group, 1990)。肌阵挛和共济失调的发生多认为系小脑齿状核及其传出系统障碍 为其病理生理基础。有学者认为小脑核团是通过丘脑腹外侧核与皮质联系 来调节运动的。当齿状核受损后,感觉传入运动皮质兴奋的时程缩短而诱 发肌阵挛(Kunesche等,1991)。 病理改变主要为小脑齿状核变性萎缩。而小脑皮质、橄榄小脑系统及脑 桥小脑系统保持完好。另有报道变性累及下橄榄核(Kobayashi等,1994)。 此外,红核及脊髓后索可能受累。 临床表现: 1.多在儿童及成人早期起病。 2.早期即出现动作性肌阵挛,为短暂、突发的粗大肌肉抽动。肌阵挛局 限在一组或多组肌群,并对声、光及情绪刺激很敏感,运动时抽动加重。 3.多数不伴意识障碍,偶有强直阵挛性全身癫痫抽搐,但频率很低。 4.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体征缓慢进展,重者出现小脑性语言障碍、构音不 清、吞咽呛咳及行走蹒跚不稳。 5.认知功能多保持完好,并无痴呆表现。 6.可有眼球震颤、肌腱反射增强或减弱及锥体束征。 并发症:随病情发展,除共济失调及肌阵挛外,可以出现不同症状体征, 如语言障碍、构音不清、眼球震颤等。后期应注意长期卧床导致的肺部感 染、褥疮等。 实验室检查:遗传物质和基因产物检测:包括染色体数量和结构、DNA 分析和基因产物检测等,可在基因表达水平上确诊和预测疾病。 其他辅助检查: 1.电生理学检查 脑电图多为双侧对称的多发棘波、棘慢综合波,光、声 file:///C|/html/神经内科/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html(第 2/3 页)[2008-4-27 17:11:05] C D D C D D C D D C D D file:///C|/html/神经内科/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html 刺激可以诱发。体感诱发电位示潜伏期延长。 2.神经影像学检查 脑CT及MRI正常或呈轻度大脑皮质及小脑萎缩。 诊断:根据发病年龄较轻,病程缓慢进展,主要表现为动作性肌阵挛及小 脑性共济失调,如有癫痫发作也不频繁,无显著的智力障碍,脑电图呈棘 波及棘慢综合,家族中若有类似的患者更应考虑本病。 鉴别诊断:必须排除具有类似本病临床表现的一些已知病原的其他疾病: 如须经过骨骼肌肉活组织检查排除线粒体脑肌病,借助脑组织活检排除 Lafora病和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等。如果癫痫发作频繁且有痴呆等 表现,尽管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仍应诊断为进行性肌阵挛性癫痫。 治疗:小脑变性目前尚无特殊疗法。对肌阵挛及癫痫发作可以采用安定类 或丙戊酸钠等抗癫痫类药物治疗。氯化安定剂量为7.5~15mg/d,分3次口 服。重者选用氯硝西泮(氯硝安定),成人口服1~2mg/次,3~4次/d, 每天最大剂量为10mg。副作用有抑制呼吸、降低血压及嗜睡等。丙戊酸 钠可用于同时有癫痫发作的患者,成人剂量0.6~1.2g/d,分3次口服。副 作用为嗜睡、胃肠道反应及肝脏等损害。对于小脑性共济失调可采用康复 训练以延缓病情发展。 预后:预后不良,但本病进展缓慢,一般病程可持续10余年。 预防:神经系统遗传病治疗困难,疗效不满意,预防显得更为重要。预防 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 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 file:///C|/html/神经内科/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html(第 3/3 页)[2008-4-27 17:11:05] C D D C D D C D D C D D
/
本文档为【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