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2011-07-07 14页 doc 104KB 7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2641

暂无简介

举报
史学概论第一章历史和历史学 第一章历史和历史学 重点:历史,历史著作,历史记录,历史著述 历史(定性学科) 含义 1、​ 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 2、​ 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及历史著述,是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而形成的 3、​ 指一门学科或一门专业 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于联系 历史概念: 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事物、现象及其发展过程,它发生在过去而与现在有着不能分割的联系。历史具有客观实在性 历史著述 是指历史记录者、研究者、认识者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描述、研究而形成的历史书籍,它是客观历史经过记录者、研究者的主体加工...
史学概论
第一章历史和历史学 第一章历史和历史学 重点:历史,历史著作,历史,历史著述 历史(定性学科) 含义 1、​ 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 2、​ 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及历史著述,是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而形成的 3、​ 指一门学科或一门专业 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于联系 历史概念: 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事物、现象及其发展过程,它发生在过去而与现在有着不能分割的联系。历史具有客观实在性 历史著述 是指历史记录者、研究者、认识者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描述、研究而形成的历史书籍,它是客观历史经过记录者、研究者的主体加工而形成的含有主体烙印的历史。 历史著述以其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程度可分为两个层次 初始层次:历史记录、侧重记人、记事、记物,而少分析其因果关系或互相联系。 较高层次:史学著作,它是历史认识者、研究者通过对历史事物、现象和过程的把握,借助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对包括历史记录在内的各种史料进行鉴别、分析而达到的对历史时间或过程的相互联系,性质、特点等等的认识 历史与历史著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人们却经常将它们混淆起来。 三、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 1、单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尽管是有目的、有意图的,但每个人的社会活动都必然感受到他人不同目的,意图的制约。 2、人的活动的历史前提也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产物,客观实在性是历史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资格,决定了客观历史可以为人类所认识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客观性问题上的主张 1、​ 历史本身是客观存在,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主体意识之外 2、​ 人类历史有自己独特的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运动规律 3、​ 人类历史及其规律可以被认识,只是它被认识的途径、特点、方法与其它学科有差别 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 1、​ 科学与艺术之争 19世纪以来著名的艺术派史学家包括马考莱和卡莱尔 科学派的代表是兰克学派——客观主义史学 实证主义史学更进一步——孔德:科学研究必须以实证为前提条件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肯定历史学科学性前提下,承认艺术对历史学的补充作用 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亦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影响: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摈弃,取而代之者是缤彩纷呈的“新史学”诸流派(参见“当代西方史学流派”条)。 兰克观点: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兰克的这种主张是在19世纪初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提出的,因为自然科学的极大成功使得社会科学家和人文科学家也希望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对事物的不带个人偏见的科学认识。因此兰克的主张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史学家,他们正希望自己这门学科摆脱哲学或神学的控制,并和文学艺术分道扬镳,成为一门严肃的实验科学。 实证主义史学: 19世纪在德国发展起来的由哲学及于史学的以实证主义方法和信念为指导的史学派别。主要思想源于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思想,最大的特点是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巴克尔、泰纳、古郎治等。其主要特征有:在历史研究中运用心理分析,关注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历史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试图揭示隐藏在历史活动背后的规律等。主要影响有:对事实的重视促使历史学家提倡对史料的批判与审查,使历史研究更为严谨;在历史中寻找科学的规律,促使历史学向自然科学靠拢,形成日后历史学家向自然科学学习的一种潮流。主要局限:只是简单的把已确立了独立学科性质的自然科学同历史学进行类比,进而忽略了历史学的独特性,使历史学难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学科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客观历史,即人类社会既往的各种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过程 历史学的任务:通过对历史现象和过程的探寻和描绘揭示寓于其中的历史规律 第二章 一、历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A历史学与自然学科的关系 1、历史学与自然科学一样,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理论、方法,都是以揭示客观世界运动的某个领域内的规律为任务。 2、历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由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统一于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科学与历史学因而具有统一性 自然科学的发生发展史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自然界与社会本身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 3、历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B、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1、历史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人类社会运动的规律,是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有高度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思辨色彩浓厚 2、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1)史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平行而是一般和个别、指导理论和实证性基础的关系 (2)史学的发展也会促进哲学内容的更新,提供经验和依据 (3)史学离开哲学指导寸步难行,不受任何哲学指导的历史学不存在 (4)两者有学科上的交叉融合,历史哲学和哲学史 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C、历史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 1、历史学的总体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研究对象上与其它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有交叉重叠之处 2、历史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研究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3、史学与其它社会科学在研究理论上和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 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1、​ 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按研究的范围来划分:世界史、国别史、地区史 按研究的时间跨度:通史、断代史 按研究的历史活动领域来划分: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史、外交史、科技史、文化史、宗教史等等专门史 2、​ 一些基本概念 世界史:从总体上研究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及相互联系和总体趋势的学科,它不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简单汇聚,而是致力于探讨和演示世界历史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和规律。 国别史:以某一特定国家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地区史:以历史联系较为密切或具有较多历史共性的,包含若干个国家和民族的某一地区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比如拉美史、东亚史 通史:时间跨度从古到今的历史 断代史:侧重通史中某一特定时间段的研究(历史某一剖面的深究) 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来看,可以说它是研究人类社会与其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的发展演变史的一个专门史学科 3、​ 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结构)。 1、​ 历史学的目的在于揭示客观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规律,但历史过程一去不复返的个性决定了研究者不能直接接触认识对象,而只能间接的通过客观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信息去解读历史密码,这些信息的载体就是历史资料。 2、​ 历史资料主要包括: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碑史料和风俗习惯等 历史史料必须对史料进行一番收集、整理和鉴别工作,以保证历史研究的可靠性,以文字史料为研究对象的史料学在先秦已萌芽。这里介绍如下: 目录学:研究文献图书目录的学科。目指书名、篇名、录,指对目的说明和编次,一般包括书的篇数卷数,基本内容:学术价值、作者简介、流传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版本学:是研究版本的渊源、优劣、行款板式、流传情况从而确定其价值高低的一门学科。版本是指刻本、印本。是雕版印刷术之后出现的,现在知道最早的刻本书是公元868年中国唐朝刊刻《金刚经》卷子。印刷术之前书籍靠手抄 流传,称“手抄本”或“写本”,一般称刊刻较优的版本为“善本”。清朝乾嘉学者精校之后刊刻的书籍均是善本。 校勘学:也叫校订,指在各种版本中选样原本,初刻本或善本作为底本,参以其它不同版本作比勘,以校正同一书籍的错误,从而恢复书籍的原始面貌。 辨伪学:是辨别伪书的一门学问,主要任务为鉴别古书真伪,揭示伪书的作者、成书年代和史料价值,为历史研究提供真实的史料。 辑佚学:是关于搜求、整理古佚书的方法,原则的一门学科。 训诂学:是对古书文句的训释。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 考据学:是专门考证历史事实的学问,考据又称考证,是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真伪的鉴别,与前面所述的学问有密切联系。 4、​ 与史料学关系密切并交叉的另一学科是文献学。 文献学:是指运用目录、版本、辨伪、校勘等方法,是对历史文献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文献学与史料学的差别: 文献学只限于历史文献的研究,而史料学的研究范围,不仅是文献还有其他的文字史料,如:铭文、墓志、公私文书、日记、记录等 考古学: 是以实物史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考古学研究古代人们遗存下来的各种遗存、遗物等。现代化学、物理学等最新成果引入考古学科,是让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加先进。 史学史:研究史学史自身发生,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史学理论:史学对自身理论和方法进行反省、反思和认识的理论产物,它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三个组成部分。 史学本体论:又称历史本体论或历史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本身特性的特点的理论。 史学认识论:人们对历史认识、历史知识的性质、特点进行的理论探讨。 史学方法论:关于史学研究的理论探讨,非个别描述,而是从整体出发,对比各种史学方法的优缺点,弄清各种方法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史学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 历史研究方法 1、​ 史料的搜集方法 几种基本方法: 1、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 2、分类搜集法 3、追踪搜寻法 4、通过平时读书与阅读报刊搜集史料 5、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史料 除了传统方法以外,目前可以充分利用已经整理和传播到网上的电子资料。 2、​ 史料辨伪的方法 胡应麟之辨伪法 梁启超之辨伪法 梁启超:辨伪十二公例 ​ 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突然出现者,什有九伪; ​ 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明确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 ​ 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 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者; ​ 其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歧义者,则今本必伪; ​ 其书题某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 ​ 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需慎加选择; ​ 书中所言,却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 ​ 两书同载一事绝无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二俱伪; ​ 各时代之问题,盖有天然界画,多读书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正,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 ​ 各时代之社会状况,吾侪据各方面之资料,总可推见其崖略。若其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 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 3、​ 史料校勘的方法(264) 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校法四例 a对校法:以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校 。b本校法:以同一本书前后内容互校。c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d理校法:根据书文的体制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或事物的常理校对。 四、史事的考证 (1)求源法 :一是求“史料之源”(陈垣“史源学”);一是求“史事之源”(古史辨)。 (2)反证法:提出相反证据的考史方法(梁启超“以矛陷盾”法)。 (3)旁证法:文献互证法、二重证据法(王国维)、诗文证史法(陈寅恪)。 (4)理证法:根据事理、人情、逻辑等考证史事的方法。 求源法(266) 反证法 旁证法 历史认识的过程层次和检验 第一节历史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历史认识的主体 有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即人类,狭义即历史研究者或史学工作者 主体认识能力的构成和要素 首先是历史认识主体的感知和思维能力,主体依靠这些要素进行历史信息的采集、传递、储存和加工等等活动。 历史认识能力的第二个方面是由理论、方法、知识等要素构成的。 主体认识要素的第三个方面是由情感、意志等非理性要素构成 历史认识的客体 概念:即客观存在的历史它是一个与历史认识主体相对应的范畴。 分类:潜在的历史认识客体和现实的历史认识客体 概念:潜在的历史认识客体指客观上虽然已经发生过但尚未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尚未被主体的认识所指向的客观历史。 现实的历史认识客体指已经被纳入历史认识活动,并为主体的认识所指向的那些客观历史 区别:是以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达到的程度和范围而言 历史认识的三个层次: 原型客体:即客观历史本身 客观历史的遗存体:客观历史遗留下来的实物、史料、文字等等。 社会的延伸体:历史研究者所面对的现实社会、正是过去社会的延伸体。(三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第二节:历史认识的层次结构 (一)事实判断 事实判断的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事实的真相,为进行其他两个层次的判断打下基础。进行事实判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属于技术性方法。并且要在一定的导向性方法或理论指导原则主导性运用这些技术性方法。 (二)成因判断 成因判断,是对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事实而作出的解释。成因判断就是对历史事实出现的原因做出判断,实际上就是对事实出现的因果规律做出判断。 (三)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就是研究者对他所研究的历史人物、事件、或过程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做出评价。 (四)三个层次判断的相互关系 事实、成因和价值这三个层次的判断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简略地归结为:事实判断是基础,成因判断是关键,价值判断是目的和归宿。事实判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成因判断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价值判断回答“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三个层次的判断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认识。 第三节、历史认识的真理及其检验 真理的概念:经过实践证明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在某种层面上的) 历史认识的真理就是经过历史研究的实践和社会实践检验证明是符合客观历史实际的认识。 真理检验包括对史实判断的检验和对理论解释性判断的检验。 关于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第四节、历史认识成果的表述 1、​ 历史著述的体裁和表述 史学著述的体裁是史学著述的编撰形式,具体说是史学 编年体:按时间先后顺序将历史内容逐月逐日的编排叙述的一种史书体裁。编年源于古老的编年记事方式,最早来自结绳记事。 代表作有《春秋》、《左传》、《希波战争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资治通鉴》 这种体裁以年月为经、以史事为纬,能顾及同时发生的各个史事,反映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适用于军国大事和帝王活动,不适用于记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史事。 纪传体:以历史人物的活动为线索来编排叙述的一种史书体裁。纪传体的中心是人物传记,具体分为本记、世家、列传等,分别记载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以及各类不同人物的事迹。辅以“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和变迁。表:记录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和难以立传的人物事迹。伦赞:用以阐述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等。 纪传体创始人为司马迁,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线索来编排,叙述历史内容的一种史书体例。将某一时间段的历史内容分为若干大事、每事一篇,篇与篇之间按时间顺序编排,叙述完整。是在编年体和纪传体基础上产生的,综合其所长避其所短。是古代历史编纂学上的重大突破,如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章节体:是西方近代历史编纂学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以章节为顺序来编排内容。叙述史实的史书体例。全书以卷、章、节等层次编排,全书之首冠以叙言或导论,节末附跋、表、附录、参考书目、文献目录、注释等内容。既能分门别类的叙述,也能综合贯通。 可用作教科书体裁 篇幅适宜,脉络清晰。 2、​ 史学著作的体例 广义的体例包括体裁,除了体裁外,还涉及史书编纂中一些组织形式和编纂惯例,狭义体例不同于体裁,主要指史书的组织形式和编纂惯例方式。 序:包括全书总序和各篇章分序。提纲挈领的概括本章中心思想、帮助阅读者掌握内容。 标题:就是史书内在的卷次,章节的名称。标题的要求:要标准、要简明。 引证:引用他人研究成果 直接引证:(加注释,注明史料来源,出版社)页码标注、原词原句 间接引证:复述后作注释观点是谁的、出自哪里。 都要求注明出处、作者、页码、出版社、哪一年出版 注释: 自注:自己做的注释(最多) 他注 附录:是对史书正文的补充和说明、考证文字、史料、大事记和大事年表、索引和表例、世系表、参考著作 第二节史学著述的撰写程序 研究课题和写作大纲 史料的积累和整理 札记和论文写作 历史研究的新方法 本章重点:了解西方史学新方法兴起的历史及其主要特点、掌握对四种史学方法的批判的评价。以新史学的兴起入手,讲解新史学的发展历程,就新史学的成就和缺陷分析特点,并作出相应的评价与批评。 新的史学方法 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比较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 计量史学 1、​ 概念 (1)又称历史计量分析方法,是指运用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过各种数据关系,揭示和认识历史的一种方法。 (2)即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其在20世纪60、70年代风靡欧美各国,后又波及整个世界,他的出现本身就是对传统史学的一次挑战。 2、​ 特点 它最大的特征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 三、发展历程 1、计量史学在西方大约萌芽于19世纪末。这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统计学的发展,1851年在欧洲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统计学会议19世纪90年代又成立了国际统计学。二是统计学开始广泛应用于经济研究领域,其中最典型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德国学者伊纳马·斯坦格发表了一篇论文叫做《历史与统计学》是最早的关于计量史学的著作。 2、20世纪50年代以后计量史学的研究重心从欧洲转向北美,应用范围也从经济史和人类史扩大到政治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等领域,电子计算机成为历史计量研究的主要手段。历史计量研究的方法也日趋复杂从一般的表述性统计过渡到相关分析,回归方程等,在计量数学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历史分支学科,如新经济史、新政治史、新人口史、新社会史等。 3、计量史学最近几十年在西方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美国发展最快 1958年康拉德和迈耶在《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了《南北战争前的奴隶制经济》。被称为美国计量史学的第一部代表作,随后出现了一大批专门从事历史计量研究的计量史学家,美国计量史学的另一个特点为非常重视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1963年美国历史研究会成立了“历史计量资料委员会” 在法国,计量史学主要以年鉴学派为中心展开,1955年是法国年鉴学派倡导的“新史学”在国际范围内赢得胜利的一年,计量方法已成为年鉴学派治学的主要手段。1955年前后,历史人口学在法国诞生。 70年代成立了“历史与社会研究计量与方法协会”( 在联邦德国,) 英国的计量史学主要受美国的影响,1972年英国史学家R·弗拉特出版了《历史学家计量方法导论》是目前国际计量史学的经典性著作。 4、80年代以后,计量史学的国际合作逐渐加强,,美国、苏联、法国等国的计量史学家在80年代初联合成立了“历史学应用计量方法国际委员会”, 四、作用 1、计量史学的一个显著作用是促使历史研究走向精密化。 2、计量史学还使历史学家发现了许多传统定性研究难以发现的东西。 3、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认识 五、存在的问题 首先,计量史学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他只涉及历史现象中量的方面,只是从数量关系上帮助揭示事物的性质,并不能代替全部历史研究。 其次、计量方法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同其它的历史研究方法相结合。 第三、计量史学不可能排除历史学家的主观因素,以不同的理论指导的历史学家会从不同的角度选取自己所需要的史料 第四、计量史学还存在大量尚未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比较突出的技术问题是研究成果的不可检验性。 六,批评 只破不立 忽略了真实的自我 运算结果决定了解释模式 口述史学 1、​ 概念 口述史学也称口碑史学,主要指一种搜集和利用口头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流派。口述史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2、​ 发展历程 (1)19世纪以前,口头传说一直是很重要的史料来源,指到德国兰克学派兴起,档案库的资料被看做最可信的记录,口述资料才被冷落。 (2)二十世纪初年,兰克学派的治史主要受到各国史学家的批评,口述资料有重新受到史学界的重视。 (3)1938年,美国历史学家A·尼文斯出版了《通往历史之路》一书,首次发出了开展口述史学研究的呼吁,二战以后,也就是1948年,尼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口述史料学研究室,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口述史料汇编》到1971年,已收集到2500种各界人士的谈话记录,达2425000页之多,在尼文斯的带动下,口述史学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整个西方发展起来。 三、当代西方的口述史学和传统的口述史学已有明显不同 传统史学只把口头传说当做一种辅助性的东西,而当代口述史学则把口述资料作为研究写作历史的主要资料。 传统史学记载口述资料主要依靠一支笔、一张纸,当代口述史学记录资料则广泛应用了打字机、撰写机、录音机、电影、电视等现代化手段。 传统史学对口述资料的搜集是一种比较粗糙和简单的活动,当代口述史学已经有了专门的理论探讨,当代口述史学也逐渐有了自己的组织。传统史学的口述资料主要来自社会上层,当代口述史学则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下层,在美国以往不受重视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口述史学得到较大发展,口述资料在社会史、地方史、企业史、劳工史、城市史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四其理论的部分成果 美国历史学家W·鲍姆《口述史料的抄录与编写》 S·柯蒂斯《口述历史指南》 P·汤普森《往昔的回声·口述史学》 1966年美国口述史学的研究机构已超过90个 1967年,成立美国口述史学协会,1971年出版了《口述历史评论杂志》;传统史学的口述资料主要来自社会的上层,当代口述史学则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的下层。例如在美国,以往不受重视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口述史学得到较大发展,口述资料在社会史、地方史、企业史、劳工史、城市史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运用。从这一点上来看,口述史学的出现适应了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趋势。 3、​ 重要作用 口述史学在西方史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口述资料可以作为文献资料的补充。当代西方的口述史学家都强调指出,口述资料和文献资料在历史研究中各有利弊。文献资料的优点是排除了心理因素,从时间上看,事件发生当时的文件和书信比后来记载下来的口述资料更可靠一些。但如果文献资料遭到有意无意的曲解,任何人都毫无办法,因为一些文献当事人已经死亡,而口述资料的当事人却是活的,历史学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立场对口述资料作必要的修正。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口述资料反而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 其次,口述史学恢复了普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传统史学所以忽视人民群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料不足,而口述史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另外,口述资料的应用还使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过去的文献资料大都来自统治阶级,往往是一面之词,而口述史学则揭示了被统治阶级的看法。 第三,口述史学再现了落后国家的历史,有助于打破欧洲中心论的传统模式。比如非洲历史上就几乎没有什么文献记载,在殖民者的历史著作中,非洲史不是一片空白,就是遭到污蔑和歪曲。非洲独立以后,一些研究非洲历史的学者到各个部族收集口述资料,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最终恢复了非洲历史的基本轮廓,肯定了非洲人民对世界历史的巨大贡献。 第四,口述史学还是一种动态的历史教育方法,其通俗、生动、形象的特点容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兴趣。美国许多大学和中学都把口述史学作为正式的历史课程,有的大学还设置了口述史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 缺点 但是口述史学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 1、口述资料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采访谁不采访谁都是由口述史学家决定的。史学家的立场是否公正,材料来源是否可靠,这些都值得怀疑。 2、口述资料有时可能脱离历史实际,因为口头传说往往都是一代人一代人传下来的,难免有些误差。 3、另外,口述史学只适用于缺少文献资料的特定领域和细小的问题,对于研究比较庞杂的问题就不太适合。对于以统计为主的经济史和以原始文件为主的政治制度史,口述史学也难有用武之地。 比较史学 1、​ 概念 比较史学顾名思义就是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史学,所谓历史比较研究,就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检验对历史认识的一种方法。 2、​ 发展历程 从二十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比较史学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为历史学家所接受。 1990年,在上海召开了国际比较历史代表大会,这标志着比较史学作为一个流派开始出现。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是年鉴学派的创始人马克·布洛克。 3、​ 比较史学发展之初:布洛克的贡献 布洛克在1928年发表的《欧洲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比较完善和系统的比较史学的理论。他认为历史比较研究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象之间要有一定的类似性,二是要有一定的共同点。比较研究在历史学中大致有三种用法:验证和解释假说;发现不同社会的独特性;提出新的问题。布洛克还身体力行,写出了《封建社会》这部被认为是历史比较研究典范的著作。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说:“当代历史学家之所以非常重视比较史学,皆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布洛克的教导和他作出的榜样”。 4、​ 比较史学的新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比较史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历史学家把历史比较研究的范围从欧洲扩大到全世界;更多地注意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在整个西方兴起一个比较史学“热”,专门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 5、​ 这一时期的著作与大事件 1952年,联邦德国史学家阿尔诺和安内利赛出版了《比较世界史》一书,受到广泛欢迎。1958年,一些西方史学家在荷兰海牙宣布成立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会,并出版了《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季刊。史学家还加强了在比较史学方面的国际合作,50年代以来的历次国际史学家大会都有比较史学方面的议题。1980年,在西德召开了战后社会历史比较讨论会;1982年,在葡萄牙召开了比较历史社会学讨论会。 六、比较史学在美国的发展时期 60年代中期,比较史学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 1966年,美国出版了两部比较史学巨著: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历史的研究》巴林顿·穆尔《独裁与民主的社会起源》 七、比较史学的后发展 在布莱克和穆尔之后,更多的学者参加到比较史学的行列 1968年,历史学家伍德·沃德主编了一本美国史比较探讨论文集共收入论文24篇 1978年,在第93界美国史学会年会上,比较史学成为大会讨论的中心议题 1980年10月号、12月号和1982年好的《美国历史评论》 比较史学的分类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哈佛大学教授斯哥克波尔1980年在《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上发表的文章《历史比较在宏观社会研究中的运用》 意义和作用 比较史学的分类问题   第一,比较史学的分类问题。有关这一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论著是哈佛大学教授斯哥克波尔1980年在《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历史比较在宏观社会研究中的运用》。她把最近十几年来美国发表的比较史学著作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用历史实例的对比来证明某一理论的观点;第二类是通过历史比较来发现某一具体事实的特性和影响;第三类是通过历史比较进行宏观的因果分析。斯哥克波尔还对每一类历史比较著作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并用大量实例作了说明。 比较史学的意义和作用  穆尔在《独裁和民主的社会起源》中指出,历史比较研究有三个优点, 一是导致提出有用的问题;二是从反面检验已被接受的历史解释;三是推导出新的历史结论。 1985年,美国史学家格鲁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比较史学有四种用途: 可以使我们看到单一结构中不太明朗的问题;为需要探讨的历史问题下更精确的定义;确定适合于某一历史问题的史料和方法;对某一理论和历史的因果关系作出说明。格鲁还强调指出,不见得所有的历史著作都必须应用比较方法,而且应用历史比较方法也不一定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即使是拙劣的历史比较也比其他错误形式的历史研究更能启发读者去进行有益的思考。他还认为,是否应用历史比较方法,决定于历史学家是否具备探索的精神和开放的态度。格鲁的这番话使许多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深受鼓舞。 比较史学的问题 美国的史学家们在肯定比较史学功用的同时,也指出了美国比较史学目前存在的一些弱点: 1、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在整个历史研究的队伍中属少数,主要是由于美国大学生的专业设置相对狭小,也没有相应的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全国又缺少独立的比较史学杂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学家进行历史比较研究的积极性; 2、比较研究往往缺乏深度,主要表现为某些学者知识面的狭窄,总是根据自己是否熟悉来选择比较对象,方法上也过于简单,许多著作都是先陈述一个事实,再陈述另一个事实,最后以一个简单的结论概括异同。因此,历史学家应当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理论素养,加强方法论的训练。尽管如此,美国史学界对比较史学的前景仍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大多数史学家认为,历史比较研究是史学进步的标志,因为它冲破了几百年来危害史学发展的地理上和方法上的狭隘主义,代表了当今科学走向综合的时代趋势,因此,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心理史学 一、概念 心理史学是运用心理学方法方法研究历史上的心理状态的一种史学流派。佛洛依德是西方心理史学的奠基人,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法后来成为许多历史学家进行心理研究的主要依据。 罗伊德在1912年率先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写出了关于达·芬奇的传记《童年的回忆──达·芬奇》这本书被公认为心理史学最早的著作。 佛罗伊德还著有《歌德对童年的回忆》、《托马斯·杰斐逊心理研究》等。 在心理史学方面有所成就的还有法国年鉴学派的第一代学者吕·费弗尔,他提倡历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并对心理史学进行了理论探讨。他在《拿破仑卜书中,曾对拿破仑性格的形成进行过心理分析。他的《拉伯雷的宗教》也是重要的心理分析著作。 二、心理史学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史学开始在整个西方兴起,美国仍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早在1935年,美国史学家威廉·兰格出版的《帝国主义外交》一书中,就用心理学方法分析了19世纪末英国的对外扩张。1957年,兰格担任了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在12月29日的就职演说(《下一个任务》)中,呼吁历史学家把心理史学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门新的史学。通常人们都把兰格的讲话看作美国心理史学真正形成的标志。就在兰格演说后仅仅一年,美国精神分析专家埃里克森就出版了他心理史学的经典性著作:《青年路德·对精神分析与历史学的研究》。 埃里克森的贡献主要是: 第一,强调自我的独立性,认为自我在为本我服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内容、需要和机能;第二,强调人格的可变性,把人们从生到死的心理状态分成8个阶段,人就是通过解决各个阶段的心理危机而向前发展的;第三,在人的内在心理世界和外在社会环境的关系上,注意到了外在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第四,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领袖与群众的关系,认为领袖所以成为领袖,是因为他能克服内心的种种障碍;但领袖又是不能脱离群众的,群众的心理往往对领袖的心理产生影响。除此之外,埃里克森还写了其他许多心理史学方面的著作,如1963年的《儿童期与社会》、1969年的《甘地非暴力主义的起源》等,是公认的西方心理史学的权威。 在兰格的号召和埃里克森的鼓舞下,美国的新史学在60年代有了迅速发展,一批年轻的学者逐渐成长,他们大都受过历史专业和心理学专业双学位的训练,他们年富力强,成果卓著,比较著名的有洛温伯格和科胡特等人。美国心理史学还拥有两个专业刊物《心理史学杂志》和《新史学评论》。其他刊物如《美国历史评论》、《现代史杂志》、《交叉学科历史杂志》等还经常举办心理史学的专刊。到70年代末,美国已有30多所大学开设心理史学的课程。可见,新史学在美国也是一片兴旺景象。当然,新史学在当代并不局限于美国,也波及了西欧所有的国家和加拿大,如德国对路德和希特勒时代的心理研究,在世界上就有一定的影响 特点 1、注重探讨历史人物的童年经历 如美国学者奥托·弗莱兹1972年发表的《俾斯麦心理分析》就颇具代表性。他探讨了俾斯麦的童年生活与他的人格形成的关系。俾斯麦从小缺乏母爱,母亲对他非常严厉和冷淡。上学以后,他又经常受到老师的粗暴对待,所以成年的俾斯麦就形成了一种权力欲,因为他要通过不断追求权力来补偿他童年时未得到满足的心灵; 2、广泛应用精神分析的概念与术语 比如“犯罪感”就是应用很广的一个概念。除此之外,还有自我防御机制。自我同一性、心理暂停状态、唤起代理、男性自我陶醉等; 3、用精神分析法研究集体心理 法国历史学家乔治·勒费弗尔在《1789年的大恐慌》中认为1789年谷物的涨价、农村的饥荒、乞丐、暴徒、土匪的骚扰、领主对农民起义的镇压、贵族和宫廷的阴谋,这一切使整个法国陷人心理上的大恐慌之中,农民由于恐惧而作出了防御反应,恐惧消失后又产生了惩罚的愿望,从而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这场农民革命构成了法国大革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认为群众革命心理的三个方面:恐惧、防御反应和惩罚愿望是解释法国大革命的关键;第四,扩大了史料应用的范围。除了传统的文献著作外,心理史学还运用了其它有助于心理分析的资料:回忆录、私人信件、日记等。另外,生活习惯和个人痛好也被心理史学所注意。如佛兰兹就注意到了俾斯麦爱决斗,爱表现自己等等,通过这些细节来说明俾斯麦的心理状态。 4、扩大了史料的应用范围 除了传统的文献著作外,心理史学还运用了其他有助于心理分析的资料,回忆录,私人信件 心理史学的方向是正确的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马克思主义从不排斥从人类心理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历史,认为经济因素是影响历史发展的最终的决定的因素,但人的心理、情感等因素在历史上也起一定的作用。如恩格斯说:“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因此,历史科学是不能忽视人类的心理活动的; 二是心理史学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它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把不被传统史学所注意的东西如童年经历、性格、情感、潜意识等等引人历史学领域,从而造成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不能不加分析盲目搬用 应当看到它的缺陷: 1、西方心理史学基本上是建立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一理论在医学和心理学上特别是在治疗精神病方面有独到的价值,但用它来研究整个历史领域就显得牵强附会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脱离了社会关系总的结构,脱离了社会历史环境,仅仅从人的本能和心理活动去概括解释历史,就必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2、从另一个角度看,心理史学在西方的发展也限制了史学家的眼界,许多史学家只盯着人的内心活动,而不顾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存在,这显然背离了心理史学应有的发展方向; 3、心理史学还导致了不顾事实,随意解释历史的主观主义倾向。精神分析法强调追溯历史人物童年的经历,但这方面的资料又非常缺乏,因此许多毫无真实性的传说也被心理史学家用来作为精神分析的证据,这样的历史是无科学性可言的; 4、历史研究机械化、简单化的倾向也很严重,许多史学家用一个固定的理论模式生搬硬套历史,还有的历史传记干脆就是人物的精神病病历,而不作任何历史解释。 5、另外,从心理学领域引人大量的理论术语也给人以故弄玄虚之感。由此可见,我们的心理史学要发展,必须打破西方心理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发展自己的科学的心理史学理论
/
本文档为【史学概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