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5)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2011-07-08 26页 doc 68KB 7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26874

暂无简介

举报
(5)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 走进诗的世界 教学目标: 1、 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 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 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4、 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式: 1、 自读品味法 2、 导读提升法 3、 讨论交流法 4、 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1、 阅读讲解讨论《走进诗的世界》 2、 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 教学过程安排: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 外部特征 1、 分行。 2、 音...
(5)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 走进诗的世界 教学目标: 1、 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 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 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4、 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式: 1、 自读品味法 2、 导读提升法 3、 讨论交流法 4、 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1、 阅读讲解讨论《走进诗的世界》 2、 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 教学过程安排: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 外部特征 1、 分行。 2、 音乐性。 (二) 内在特征 1、 精美的语言 2、 隽永的滋味 3、 纯粹的情感 4、 深刻的哲理 5、 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一) 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 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要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 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三)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中,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 1、要求: ⑴自主式的思考(即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品出自己的滋味,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⑵开放式的交流(即与同学、老师进行多向的交流探讨,) ⑶有条理的表达 2、课文解读 ⑴《天狗》 总体评价:这是中国最早的白话诗歌之一,顺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激情。 最突出的特点:高度张扬的自我意识、激荡不已的激情(狂飙突进) 主要技法:化用民间传说、极度夸张 知人论世:由于处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期,又恰逢“新文化运动”,语言总体显得粗糙,也比较直露,滋味不够隽永,美感无从谈起。 ⑵《井》 总体评价:是一首比较成熟的现代诗。 最突出的特点:形象鲜明,涵义隽永,美感异常。 主要技法: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写作年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44年,抗战胜利前一年。 表层意义:描写“井”的形象——静默、清澈、简单、虔诚、寂寞 描写“井”的环境——草叶、小小的天空和浮云(和谐) 花叶的腐烂、垃圾(不和谐) 描写“井”的对象——“你们”饥渴、汲取、扰乱、遗弃 深层意义:写井即写人,写“我”。 “我”是一个旁观者,独立于尘世,为他人(你们)的需要付出自己的帮助。 “我”遭受不公正的命运,对命运既不逃避,也不反抗,但内心却是孤独、渴望、无奈。虽然内心的丰富与遭遇的凄凉形成了难以接受的现实,但却用静默、孤独,用对外界的决不逃避、也不兴奋来保持自我的丰满,保持自我的独立。 咀嚼感悟:人生肯定会有各种遭遇,甚至是命运多舛。我们应对世间不幸遭遇,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改变自我,随波逐流;一是坚持自我,保持个性。世间最可悲的到底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是丧失自我顺从大流?面对不幸,有没有勇气去坚持自我,耐住寂寞?因为,保持自我,保持个性,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需要有肯定自我价值的智慧,需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抗拒一切世俗的嘲讽乃至遗弃。 知人论世:抗战时期,1939年,作者到西南联大外语系就读,后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后又到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年西南联大毕业。 因此,这里的“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是某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有其鼓舞人心的作用: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难句理解:“你们只能扰乱我的表面/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点明了“井”的生命内涵的源泉。“黑暗的地层”既指明了保持高洁的“井”所面对的险峻,又隐含了其生命内涵的强大支撑——生存在底层的民众。“无边的宇宙”带有某种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内蕴,它实际上展示了“井”所向往的开阔的胸襟、高远的抱负。 ⑶《春》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抒写青春的比较成熟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赋予意向以最异常的感觉,隐晦地表达青春的热情与困惑,焦虑与迷惘。 主要技法: 拟人、拟物、象征、意象的变形,句式的变形。 写作年代:1942。1940年从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到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一年。 表层意义:春天,充满生命力,万物蓬勃滋长,生命的欲望赤裸展现,无比美丽。 深层意义:春带来生机,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甚至痛苦。这正是青春的象征。青春无比美丽,充满生命的张力,生命的欲望被点燃,却又遭受压抑,因而更加强化了对禁锢和压抑的突破与反抗的渴望。 咀嚼感悟:青春是永恒的美丽季节,青春的理想,爱情的渴望,成为永远的谜,蛊惑者年轻人的心。但这种渴望,却不可以无限地张扬,无限地膨胀。等待也许是一个被动的行为,却绝不是懦弱;不加节制地任其燃烧,青春之火将烧毁的,也许就是青春本身。 知人论世:作者写此诗时24岁。此时,正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作者即将赴缅甸抗日战场参加工作。战争,不仅是爱情被沉重的战争压抑,民族、生命、道德,都在遭受侵略者铁蹄的蹂躏。这个时期的青春的诗歌,也当然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充满了禁锢感、矛盾感,充满了反抗感,以及对结束战争、迎接新生活的等待和渴望。 难句理解:“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以火焰表现绿色之盛、之逼人,以摇曳突出绿色之动感。整句突出地表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也暗示青春的蓬勃气息。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倒装的句式。突出花朵的无穷生命力。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缺无处归依”——“永远的谜”,那是生命的谜,是青春的谜,“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既轻盈,又浑沉,这奇妙的组合,使轻盈不至于轻飘轻率,使厚重不至于板滞沉重。 ⑷《无题》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形式新颖的经典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理想崇高,意象鲜明,形式特异,形象鲜明,语言简洁。 主要技法:设问、想象。 写作年代: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 表层意义:仆倒于雪地,化为万物的营养,迎来美丽的春天。 深层意义:直面苦难,毫不畏惧,相信为正义的事业、崇高的理想的牺牲的价值。 咀嚼感悟:是什么让人大义凛然,前仆后继?是理想,是为一个高远的理想所激励的时候,人才会认识到死的意义,进而更理解和追求生的意义。 知人论世:作者曾经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8年初被迫去香港。 结构理解:结构完整,前后呼应。 形式特色:最后五行特别有意思。四个词语独立成行,强调了牺牲之后迎来的美好的未来图景;结尾句既照应开头,又余味隽永。 ⑸《川江号子》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气势雄浑、情感悲壮的现代抒情诗。 最突出的特点:情感浓烈、炽热。 主要技法: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复沓与对仗。 写作年代:1958。大跃进。 表层意义:描写川江号子,川江船工。表现号子和船工给人带来的心灵的震动。 深层意义:主要从最后六行表现。一方面写船工,另一方面也表现自己的思考。这是理想与现实错位交织的一种深沉而悲凉的感慨。 知人论世:1938年进入延安鲁迅文学院文学系学习,1958年被划为“右派”。 咀嚼感悟:两点可以思考:船工的号子和呐喊,是为了让人倾听吗?我们为理想而奋斗,是为了什么?如果遭遇了挫折,蒙受了冤屈,我们将要如何面对? 妙处点拨:本诗撼人心魄的力量来源,一是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的描写所带来的心灵冲击,那是力量与血泪 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 诗的发现 教学目标: 1、 现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与诗人发现美的外部条件 2、 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3、 领会诗歌“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 4、 体会诗歌语言特点,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学方式: 1、 自读品味法 2、 导读提升法 3、 讨论交流法 4、 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1、 阅读讲解讨论《诗的发现》 2、 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安排: 一、挚情的呼唤——感悟诗歌情感 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2、说说你所感受到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体会写什么) (1)《贺新郎》(毛泽东)表达对妻子的依依柔情,更表现了献身革命的激情。二者水乳交融,互为映衬。 (2)《也许》(闻一多)表达对早夭的女儿的刻骨的爱,以及失去女儿的无限的痛苦。 (3)《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表达思乡之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4)《秋歌》(瘂弦)表达一种向往,一种追求。诗行透露出的情感,至诚至柔。 (5)《妈妈》(江非)表达了对妈妈的歌颂和热爱。 二、柔软的心——体会情感表达的方法(探究怎么写) (一)《贺新郎》 1、化用古诗典故和诗意 2、对比与衬托(异常) 把儿女私情与革命激情相对比,又相映衬,突出了青年革命者的追求理想的高大形象,又表现了真实的儿女情长。 3、 以景衬情 凄清的秋天初晨之景,衬托别情离绪之沉重;此沉重又反衬出青年革命者离家投身革命、实现伟大抱负的可敬可佩。 4、 细节描写 “眼角”两句,写离愁别绪,是常理;“住”字又突出了异常,表现对方(妻子杨开慧)的深明大义。 (二)《也许》 以痴想表达对早夭的女儿的爱意柔情,其中隐含的悲怆与无奈,比捶胸顿足更令人不忍卒读,更加的撕心裂肺! 对比。 想象。 至柔至痴。 不谐中的和谐。 (三)《一个小农家的暮》 1、细节描写。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日常细节画面,体现农村平民生活的和谐与宁静。 2、口语化的语言。质朴无华滋味隽永。 3、声想结合,动静结合。 4、结尾异常。引民歌入诗,与前面的和谐宁静情调迥异,表现了对民生的关怀。 (四)《秋歌》 1、化用古意。前三节,意象的选择别有诗意,有古典的美。为后两节的抒情营造了古朴典雅的诗歌意境。 2、朦胧含蓄。文中的主体意象是“暖暖”。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对暖暖的深情与依恋,欣喜与呵护,但却对“暖暖”是谁颇费猜度。 (五)《妈妈》 1、对比写法。城市化与农村生活的对比。撼人心魄的是最后五行。前面都为这五行铺垫,它不止是反衬农村生活的艰苦,更是反衬生活在农村的妈妈的伟大,突出“我”对妈妈的赞美和思念。 2、欲扬先抑。对现代城市化的生活,妈妈也许都没见过,都不懂。但妈妈又勤劳,有爱,那一切其实都显得并不重要。 3、细节叙写。白描,毫无渲染,却令人感动。 第二课时 重点:探究与表达 一、阅读《诗的发现》一文,想一想,为什么那些经典的篇章能够魅力永在。 1、 博大的爱心。 2、 纯真的童心。 3、 独特的观察。 4、 特异的思维。 二、探究与表达 ㈠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写道: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闻一多又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细读本单元各首诗歌,谈谈他们是用什么、怎么样表达对独特对象的爱。 ㈡对比阅读《妈妈》与《生日》,从写作角度的选择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㈢诗歌虽然简短,但却有许多诗句写得可感可触、可视可听,它们化无形为有形,化平淡为神奇。从第一、二单元中任选一个例子,说一说它们是怎么样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的。 ㈣为你的亲人写一首诗歌。 三、鉴赏表达 从一、二单元中任选一首自己最有感觉的诗歌,结合两个单元的学习所得,写一篇鉴赏文字。600字以上。 要求,结合具体的诗句,从两个以上角度来写。 第三单元《爱的心语》 诗的意象 教学目标: 1、 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 2、 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3、 探究诗歌意象,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学方式: 1、 自读品味法 2、 导读提升法 3、 讨论交流法 4、 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阅读《诗的意象》,了解掌握有关知识 1、 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灌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主观化了的)客观物象,如:景、物、人等。 2、 意象的种类 ⑴直接意象 ①单纯意象:独个,直接指向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②集合意象:意象群,共同直接指向诗人所要表达 的情感。 ⑵间接意象 ①比喻意象:诗人抓住与所表达情感、所抒写人或物具有某种相似点的物象,化抽象为具象,间接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一般是个别组合为群体,成为一首诗歌;或单独成为诗歌的一个部分。 一般来说,隐去了本体的暗喻,为诗人所青睐。 ②象征意象:代表某一实体事物或某种精神内容的意象。其特点,或者是具有传统的象征意义,或者是做作临时赋予的象征意义。但一般是整体的,或者通篇围绕的。 一般来说,使人往往隐去象征的本体,仅保留象征体,从而使诗歌更加的耐人寻味。 ⑶意象的破解 诗人营造诗歌,一般比较含蓄,有时还会尽力地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意念隐藏起来。而隐藏的主要办法就是采用比喻意象和象征意象。我们是否读懂一首诗歌,就要看是否找到了诗歌意象(显性的)所隐藏的本体。这个阅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对诗歌密码的破解。一旦突破了作者有意设置的障眼法,读者会获得阅读的审美快感。 我们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艺术品位,往往就要从意象入手,由表及里,深入诗歌的内核,这样才能更好地、更深刻地把握诗歌。 3、意象的选择 ⑴选取最能表现诗人主观情思的意象 ⑵选取内蕴丰富的意象 ⑶选取新鲜的意象 4、“意象突破法”的基本方法 第一步: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体会主要意象的表层意义和深刻内涵。 第二步:抓住配合意象(次意象)或意象群,体会其辅助意味。 第三步:扯出诗歌意脉,注意细节,把主意象放到意象群和诗歌整体意脉中去品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反复诵读,品味意象,鉴赏妙处,破解奥妙 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体会诗歌所采用的意象的妙处。 1、《蛇》 表达爱情的寂寞、苦闷,采用的主要意象是“蛇”。配合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花朵。 “蛇”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新意,一反常态,别有妙处。 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的笔触翻新蛇的形象。这里,蛇不再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而是通灵的、温情的爱的化身,爱的使者。 在作者笔下,寂寞如蛇,“蛇”,取其相似点——静静、没有言语;第二节托物言情,“蛇”“害着热烈的乡思”,其实隐喻的是自己热烈的“相思病”。日思而不得,乃寄托于梦,梦境像“绯红的花朵”,竟然也是这“蛇”衔来的。 “你”是抒情的对象,没有具体的形象,但两个重要的意象,却令人浮想联翩:浓郁的乌丝、绯红的花朵,这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月影”这个用作比喻的意象,主要突出了轻悄、柔美的特点。 2、《预言》 表达对爱神光临的如梦如幻的激动,以及对爱神无语而去的失落。采用的主要意象是“你”——年轻的神。配合意象丰富多彩。 年轻的神,从诗歌中看,是作者理想的爱的化身,她的光临令人激动不已,她的消失又令人无比怅然,恍然若失。 作者追求艺术的“镜花水月”,本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爱神光临,是一种感觉,作者的倾诉充满激情,是一种梦幻中的细致无比的诉说,这种细致接近于写实的仔细描摹;在恍然如真的甜蜜中,爱神的消逝竟然又如此的无情和决绝,恰如“镜花水月”,荡然无存,只留下“我”的孤独的咏叹和徘徊。 本诗的意象,大都选择自然之物,无俗世之物,组成了充满美感的意境,精致、纯正、自然,塑造的真似神仙洞府、人间天堂。这很好地配合对心中爱神的情感抒发。其中,许多句子诗境纯粹,令人心旌动摇,美感顿生,下举几例: 第一节: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 碎的蹄声! 比喻、对比,以情驭景。但关键是所选择的意象本身的轻灵安静的特质,为后面的抒情营造了绝佳的环境。一方面显示了“你”的足音的轻盈,甚至胜过“林叶和夜风私语”,胜过“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对你的足音的敏感——爱神使然也! 第三节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 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 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 比喻,渲染,情景交融。这一节写我对“你”的热情诉说。第一句说明爱恋的时间长,情感蓄积之久。火光映衬我的低低的自己的歌,我们看到了青春热情中的深沉;歌声以火光来比拟,主要突出了沉郁又高扬的特征。交织着喜悦与沉郁,这正是爱神附身的真实表现。 第六节: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比喻,对比,以景衬情。最后一节的这几句,表达的是失落之绪。这又是一处对比——我的热情和激动,你“不听”,两个“竟”字流露了“我”极度的失落与惆怅。后两句,甚至,你的足音消失,都上如此的静穆!黄昏的背景,更增添了我的失落的强度和悲情的色彩。 3、《窗》 写失去爱情之后的感触,表现一种纯情与无奈。与前一首相比,诗意更加的凝练,情感更加的深沉,给读者留下更多的咀嚼与悲慨。 从意象选择看,作者选用的主意象是两扇“窗”,前后两部分的对比的描摹,把看似如轻烟一般,实则浓重难敌的失落、哀愁,表现得含蓄哀婉。 从营造意象的手法上看,最重要的是意象对比。 首先是内在的对比。第一部分,“你的窗”的灿烂与无情强烈对比,你的阳光灿烂,反衬了我的失落焦急;“静夜星空”,给你“无忧的睡眠”,我给的却是无望的,而且只能上默默的徘徊!尤其让人不忍推想的是,夜空带给你的还有“我的怀想”——虽然,也许你并不在意! 其次是相互的对比。 窗的对比,这是显性的。你的窗开向太阳,开向四月的蓝天;我的窗,开想黑夜,开向无言的夜空。这里没有人声,一切都如此平静,但蕴涵其中的意韵,却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另外,配合主意象的次意象,也是十分和谐地增强着情感的强度。这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写法。 如:第二部分,“晚风”,既如故人,却又只是“幽咽”,而且只是在“屋上”,配合的是“我”这个“故人”,呜咽在心头。 除了这些,本诗谴词尤其精美。请仔细体会“如一个陌生客”和“如故人”中的两个“如”字,咀嚼起深意。 4、《你的名字》 这是一首构思奇绝的爱情诗。奇在何处? 一奇:奇行至痴。从唤,到写,到画,到梦,到最后的刻,真是痴情人做痴情事! 二奇:奇想至痴。这是最大的亮点。名字刻于生命树,跟着树长大。 三奇:奇言至痴。最后一句。七个“轻”排列在一起,完全打破语言常规,甚至有些疯癫之象,却表达了不可穷尽的痴情! 从意象营造看,主意象是“你的名字”,作者不仅使之化无形为有形有声,甚至还赋予它以生命,不同寻常! 5、《神女峰》 最大的价值在于表达一种全新的爱情观。 神女峰,可以从传说当中去理解,是忠贞爱情的 表现;但作者似乎从这里又品出了别样的意味——妇女的生命价值,是否只在这对男性的依赖上? 点睛之笔在最后两句。 还可以参考舒婷的另外两首爱情诗《致橡树》《双桅船》。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只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 诗的语言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的语言特征: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 2、 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 3、 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4、 体会不同诗人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教学方式: 5、 自读品味法 6、 导读提升法 7、 讨论交流法 8、 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一、阅读《诗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 诗歌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区别,最显著的就是它们的目的不同。现实语言为实用,目的为“读解”;诗歌语言不为实用,目的在于“审美”。 1、 多义性 2、 跳跃性 ⑴诗人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 ⑵跳跃性是诗歌本身应该具有的特征 3、 可感性 >具体、形象、可知。 一般来说,诗歌不是用来说理的,但诗歌中又有哲理;诗歌的“理”,要通过诗歌的意象和形象来包含;我们读诗,要读出诗的情感,有时还要注意它所蕴含的哲理。 4、 音乐性 外在的音乐性:押韵、平仄、节奏 内在的音乐性:情绪起伏,不同诗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二、精读《河床》 ㈠作者简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1950年参军,任宣传队员。同年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期间发表处女作《人桥》。1953年6月在元山战役中头部负伤回国治疗。1955年主动报名参加开发大西北。1988年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 ㈡精读探究 1、 请体会主意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性格。 外在 内在 地域(空间) 巴颜喀拉(源头 ) 高远 躺倒、屹立 横贯、气势、坚实 滋润、干枯、浩荡 雄性美:宽厚、壮阔、博爱 父亲:慈爱、深情 历史 怀念黄河象 古老、浑厚 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 饱经沧桑 通都大邑、驰道 现实 把龙的形象重新推向世界前台 富有使命感 色彩 丰富、华丽 不同流俗 姿态 体魄多毛 粗犷 纵、横、屈曲、下陷、切开 大千众相、包容万端 2、主要的语言特点 ⑴不同流俗 句式:拒绝外在形式,注重内在节奏;变化多端的长短交错的句式,形成突兀、冲撞、紧张中的和谐 质感和力度:抛弃修饰、粗朴厚重(与黄河河床的风格特点相吻合),显得不可抗拒,魅力无穷。 ⑵大气雄浑:雄浑、高亢、阳刚、大气。不拘小节,注重内在。大生命的大气概,有力的生命律动。 ⑶修辞奇特:拟人、排比 3、意象特点:丰富多彩 ⑴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母狼”“黄河象”,原始、血性,突出旺盛生命力的特征。 ⑵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意象,如“唐古特人的马车”“猎人”“鹰的城堡”。给人视觉刺激,浓重的黄土色调给人巨大而奇异的感觉。 ⑶具有沧桑感、伤残感的意象,如“飓风”“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驰道”“不可攻克的球门”。这一系列意象,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达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认知自我的历史、感知自我的清醒、珍爱历史 的智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略读本单元其他几首诗歌。 1、郑敏《金黄的稻束》 ⑴写作时间:20世纪40年代。当时作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读书。 ⑵意象: 主意象:金黄的稻束。象征:母亲;历史;思想。 配合意象: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满月、树巅、远山、暮色;小河。突出的意味:静穆;坚忍;深刻的美丽。 ⑶意象特点: 跳跃:稻束——母亲——历史——思想(自然的联想与想象) 叠加:金黄的稻束——母亲的疲劳——静穆的雕像(刻意的对比冲击) ⑷语言力度: “皱了的美丽的脸”——奇特而真挚的感受,异常的组合异常的效果 “伟大的疲倦”——苦难、磨砺、忍受,而且挺住了,熬过了。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疲倦是必然的,伟大却从这平凡者抗拒苦难的过程中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的雕像。 2、李保田《地之子》 感情:对大地母亲的深情。 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 安泰的神话传说。 “住在天国”,意寓离开了大地,离开了母亲,失去了力量。而失去了力量,便也失去了生命。这就突出了诗人作为大地之子对大地母亲的爱,把感情推向极至。 3、牛汉《半棵树》 ⑴主意象一:半棵树。 特点:令人惊诧的不只是半棵树的残损的身躯,而更是它依旧“挺立”“高”“伟岸”。 象征:这个意象颇为耐人寻味。被雷电劈掉了半边,命运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但残损的身躯却依然挺立,春天到来的时候,依然“长满青青的枝叶”,依然把日子过得生气蓬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 ⑵主意象二:雷电。 全诗就只有两个意象。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结合写作的时间,我们不难想象,雷电象征什么。那是恶对人性、天性的践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幽灵! ⑶结合本诗,如何理解艺术的“打击力要放在最后”? 诗歌的前面一大半,我们感受到了半棵树的可贵可敬,我们甚至已经被它直面险恶命途的从容和生命的热情所感动。按一般情况,诗歌到此即可结束,情感的抒发(赞美)也已经十分饱满;但作者却异乎寻常地把诗歌再往深处拽上一笔——半棵树的悲剧并没有结束,因为它的“直”和“高”,它被雷电劈去了一半;因为它以半棵树的残躯,却依旧“直”和“高”,所以,雷电还要来劈它,而且早就在远处盯死了它——这真是悲剧命运难以抗拒!此时,我们的阅读,就不仅是感动,而更是震撼了!我们迫切地希望的是什么呢? 4、洛夫《边界遥望》 ⑴作者简介: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生。20世纪40年代去台湾。著名诗人,人称“诗魔”。常有奇异突兀之句,含深刻之美、奇崛之美。 ⑵重要的词句: 乡愁 内伤 咯血 冷雾 ⑶意象: 杜鹃 白鹭 鹧鸪 传统意象,表达乡愁,更加深沉。意寓文化传承,一脉相传,难以分割。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诗的鉴赏》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现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 理解思想内容,领会“苦难的琴音”的意义。 3、 体会诗歌对生活的概括力和暗示性的艺术手法。 4、 品味富有弹性与张力的诗歌语言。 教学方式: 5、 自读品味法 6、 导读提升法 7、 讨论交流法 8、 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阅读短文《诗的鉴赏》,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诗歌鉴赏的三个阶段 1、语言的初步感知 2、意象的显现 3、深层意蕴的探求 二、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 1、步骤过程: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效果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2、表达模式参考: ⑴本诗描写(或叙述)……的景色(或人物、事情),表达了……的感情(或哲理)。 ⑵本诗从……等几个方面塑造了……的形象,突出了他(她)的……性格特征(或情感),表达了……,寄托了…… 三、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1、 修辞手法 ⑴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拟人、拟物、排比、夸张、对比、类比、反复、呼告、通感等。 ⑵掌握修辞的一般表达作用。 ⑶结合诗歌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修辞的具体作用。 2、 表现手法:象征、白描、映衬 象征:群体象征、个体象征(风格) 3、 抒情方式: ⑴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以情驭景) 借物抒情(象征、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白描、叙事抒情) 4、 语言品味: 要品出诗歌和谐优美的语言滋味,也要品出不和谐的语言特色。 和谐与不和谐是相对的,尤其是不和谐,即异常,往往是要适度的。 和谐:所采用的语言(含意象)与所要表达的感情水乳交融,和谐一致。 5、 结构技巧: 总-分-总的一般模式。 先写景,后抒情的一般模式。 虚实相生 动静、曲直、开合、张弛 对照(正反) 抑扬 藏露 6、表达要求: ⑴一定要有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即上面所说的具体的表达手段) ⑵采用总分(总)的条理。 ⑶分点表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学习运用诗歌鉴赏的有关知识,自主品味,讨论表达。 一、鉴赏要点提示: 1、精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n 鉴赏提示: n 1、找出反复咏叹的主旋律,体会作用。 n 2、拟人写法的作用。 n 3、散文化的语言。 n 4、可触可感的意象。 n 注意:本诗写于1937年12月。 2、略读《老马》 n 本诗写于1932年4月。 n 鉴赏提示: n 1、诗中“老马”的象征意义。 n 2、主要的艺术手法(虚实结合、反语,写实、白描) n 3、理解“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的意味。 3、略读《憎恨》 n 本诗写于1941年。 n 鉴赏提示: n 1、诗人憎恨什么? n 2、诗的末句“不是要写诗,要写一部革命史啊”有何含义? n 3、意象的选择上有何特色? 4、略读《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n 鉴赏提示: n 1、诗歌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有何用意? n 2、诗歌中化用了古诗,有什么作用? n 3、诗歌中幻觉意象有哪些?它们的组合有何意义? 5、略读《雪白的墙》 n 鉴赏提示: n 1、诗中出现了三次“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 n 2、“雪白的墙”“肮脏的墙”分别象征什么? n 3、本诗的意象和语言有何特色? 二、鉴赏表达示例 盼 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注:艾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20年。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 从内容上看,本诗表达了诗人对重新获得创作的自由的喜悦之情,进而表达了对全国人民从新获得发展的机遇,一切从新出发,必将到达理想的彼岸的热切盼望。 一个诗人的创作生涯被硬生生耽搁了20年,所以一旦他摆脱了搁浅的境遇,无论是出发还是到达,都是一种人生终于又运动起来的显示,所以,无论是出发还是到达都令人兴奋、有所期待和憧憬。人生有限,二十年的搁浅毕竟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而安闲地接受下来的,由艾青再放大到整个社会,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个全社会处于“搁浅”的年代,多少人的青春才华由于搁浅而消散,这种人生被浪费、搁浅而无可挽回的悲痛,除了悲哀与认命,更多的则集聚成了对“出发”或是早日“到达”的强烈期盼与呼喊。所以艾青的这首写于1979年的小诗放在现在看,只是一首简单的生活哲理小诗,但在七十年代末,那个全社会处于刚刚摆脱了“搁浅”的特殊时期,就这一首小诗,引来多少人的共鸣和多少难以抑制的生命的唏嘘啊。 从艺术手法上看,采用了对照互衬的写法,两个海员的“喜欢”各有区别,但又殊途同归,不论是喜爱出发,还是喜爱到达,都是一种盼望。 语言上看,本诗精炼质朴,却含意深沉。它概括的不仅是海员的盼望,更是人生态度的提炼。 三、从五个单元的诗歌中任选一首,进行鉴赏,字数在300字以上。
/
本文档为【(5)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