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国的草原

中国的草原

2011-07-11 50页 pdf 170KB 65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581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的草原 出版者的话 1980~1986年间,我们曾组织出版了一批地理知识读物,着重介绍中国 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这些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注意和好 评。但因时隔多年,不少读者要求重印,有的建议进行修订,增补更新的资 料。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同时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我们约请了原 作者对原书进行修订,增补了新的科研成果并更新资料,修改了原书中一些 不必要的或不够准确的内容和提法,文字表述上也进行了修饰。书中的插图 作了部分调整,还新增了彩色照片,以增加读者的感性认识。 为了突出主题,我们将《中国的地形》、《中国的...
中国的草原
出版者的话 1980~1986年间,我们曾组织出版了一批地理知识读物,着重介绍中国 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这些出版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注意和好 评。但因时隔多年,不少读者要求重印,有的建议进行修订,增补更新的资 料。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同时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我们约请了原 作者对原书进行修订,增补了新的科研成果并更新资料,修改了原书中一些 不必要的或不够准确的内容和提法,文字述上也进行了修饰。书中的插图 作了部分调整,还新增了彩色照片,以增加读者的感性认识。 为了突出主题,我们将《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及其极值》、《中 国的河流》、《中国的湖泊》、《中国的沼泽》、《中国的土壤》、《中国 的森林》、《中国的草原》、 《中国的沙漠》、《中国的海洋》和《中国的 自然保护区》这 11种书汇总起来,组成一套“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出版, 在开本设计上与原书相比亦有一些变化。我们还将继续组织编写一些有关的 专题,纳入这套丛书之中。 这套丛书适合于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自学阅读,又可作为中小学教师和 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参考资料,是一份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好材料。我 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商务印书馆编辑部1992年5月 内容提要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不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 亦极其复杂而丰富多彩。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 动、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岁月里,又不断地开发、利用和改造着周围的环 境。今天,中国人民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 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进一步认识这片土地。这套丛书,系统介绍中国的自然地 理基本知识,广及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 内容丰富,资料新颖,文字流畅。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同志,将会从中学 到多种知识,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更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极大的 爱国热忱,投入祖国的建设中去。 中国的草原 在广阔的欧亚大陆上,有一条带状分布的大草原,西自欧洲多瑙河下游, 经罗马尼亚、原苏联、蒙古,直达中国东北,绵延21 000多公里。人们把它 称之为欧亚草原带。中国美丽富饶的大草原,就位居这个草原带的最东端。 草原,简单地说,就是大面积连片生长草类并适于经营畜牧业的广大地 区。这些地区,一般不宜开垦经营农业。 中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总面积达47亿多亩,占全国 总面积的32.6%,为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3倍,相当于欧洲总面积的1/3。 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居住着蒙古、汉、回、藏、维吾尔、哈萨克等10多个 民族,1000多万人口;饲养着众多的马、牛、羊、骆驼等牲畜。每年为国家 提供大量的肉、乳、毛、皮等畜产品和丰富、珍贵的多种野生动植物,对发 展中国的经济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的草原,一般都地处祖国边疆,历来是各兄弟民族聚居的地方。因 此,保护、利用和建设好这些草原,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还有着 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国防意义。 一、中国草原的形成 中国的草原,绝不是短时期内的偶然产物,而是在漫长的地质、气候变 迁年代和生物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 据考证,大约在4亿年前,生物界发生了一次特大的变革,植物界首先 冲破了水生环境的禁区,挺立在陆地沼泽之中,或湖海之滨的洼地上。虽然 这些植物当时的发育还不十分完全,但它们的出现给荒凉的大地带来了生 机。植物界的登陆之日,就是草原植被的孕育之时。然而,古地理研究证明, 中国草原最明显的形成时期,还是从7 000万年前才开始的。 生物界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任何生物种类的形成和发展,无不与其外 部条件的变化和内在因素的积极作用有关。草原的形成和发展,也完全符合 这一客观规律。 (一)草原形成的外部条件 早在7000万年以前,中国的地理轮廓与现在大不相同。那时一些高山和 高原尚未隆起,西部的中亚细亚平原和青藏高原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新 疆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青海的柴达木盆地携手相连。当时亚热带 的北界约在北纬42°左右,全国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9~18℃,因此,绝大 部分地区不见冰霜。在东部,由于东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尚未分离,北方冷 空气无法侵入,致使中国的东部地区完全受太平洋暖流和东南季风的影响。 所以那时的东北和华北气候,冬季暖而湿润,夏季热而多雨,到处都是林木 葱郁的美丽景色,就是最干旱的地区也为稀树草原所覆盖。西北各省和内蒙 古西部地区,由于深居亚洲大陆的中部,距海洋较远,受海洋的影响较小; 从南欧和中亚吹来的湿润的大气,也不容易到达这里。因此,中国广大的西 北地区形成为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和,经常是晴空万里,年降水 量为250~300毫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许多倍。这就为包括稀树草原在内的 旱生植被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距今7 000万年开始,地壳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南半球冈瓦纳古陆分裂 出来的几个陆块,不断向北漂移,到距今 4 000万年左右已漂到北纬 20°, 与欧亚大陆直接相连,古地中海则分成东西两段退出青藏地区。同时,中亚 的地壳也受到冲击和挤压而抬升为陆地,与新疆相连。西北诸大山系的隆起, 海水从中亚的退却,使这里的大陆性气候不断加剧。走廊林和绿洲林丛的范 围越来越小,最后稀树草原也就逐渐地被荒漠草原所代替。这时,西北地区 的植被大多是由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超旱生灌木、半灌木或小半灌木所组 成,以藜科、菊科、蒺藜科及豆科等为主,另外还有一些麻黄科、柽柳科、 蓼科以及红砂和沙拐枣等等。 至距今250万年时,地壳的水平运动仍未减弱。由于西部喜马拉雅山、 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和青藏高原的不断隆起,阻挡了北大西洋和印度洋 暖湿气流的东进,加速了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形成;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和柴达木盆地的相继分离,以及沙漠的出现,又使植物向旱生化方向迈进了 一步;加之同期气候出现波动,时冷时热;冰川也广泛生成。这些对中国的 气候影响很大,气温普遍下降10℃之多,冰期比间冰期又下降6~10℃。在 冰期,气候普遍干冷,海陆温差更加显著,大气环流和季节变化都因此而增 强,森林冻原向南伸展。 气候的剧烈变化,迫使植物界也发生变化,适者存,逆者亡。在距今250~ 150万年间,森林冻原迅速转变为森林草原和空旷的草原。从前大部分喜热 植物种在冰川期已逐渐绝种,而北方草本植物种却大量出现。塔里木盆地出 现了干早的稀树草原景观,柴达木盆地和河西走廊也变成了麻黄、藜科、蓼 科、豆科、菊科、百合科、禾本科和莎草科等植物组成的草原,并进一步向 荒漠类型发展。同时,由于中亚已经抬升为陆地,起源于非洲干旱地区的植 物区系如柽柳、白刺等,便从中亚侵入本区,使局部地区出现盐生灌丛,在 唐古拉山区已有盐渍化的荒漠形成。四川西北部的阿坝、若尔盖、红原,特 别是色达、石渠一带,也逐渐从苍郁的森林变成为如今的灌丛与草甸。草原 得到了发展和加强,而森林则退缩到相当高度的山地上。 这一时期中国东部地区,也因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大 小兴安岭、秦岭、太行山等山脉已初具雏形;东部临海地带和贺兰山、六盘 山东侧的内陆也逐渐抬升,陕甘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相继形成。这 时,全国的地貌轮廓基本上接近于今日的面貌,为中国草原的形成和分布奠 定了地貌基础。 在这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里,尽管气候也发生过剧烈变化,但中国气候 变化的总趋势,还是从温热向着干冷的方向发展。特别是青藏高原的不断隆 升,诱发了南亚季风环流,直至距今10余万年的晚更新世,则因喜马拉雅山 的不断升高,致使高原内部的气候变得更加干冷。特殊的高山气候,使高寒 垫状植物,如石竹科和报春科的蚤缀属以及点地梅属的一些种得到了普遍发 育,其中苔状蚤缀和垫状点地梅分布最广,从喜马拉雅山北坡至昆仑山海拔 4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砾石山坡,以及藏北高原东部和昆仑山南坡5 000~5 200米的高度上都有,与今日青藏高原上的植被类型基本类似。 随着季风和干旱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影响,中国北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随 之出现了明显的周期性,喜热和喜温性植物停留在热带和亚热带,凉性植物 则逐渐向山上发展,并沿着山脉进入寒温带和寒带地区。随着陆地地块向北 推移,亚热带气候又被温带气候所代替,草本植物不断得到发育。因为草本 植物可塑性强,能以种子寿命长、发芽快、提前开花和缩短花期等特性迅速 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因而分布愈来愈广,不仅在温带平原地区出现了成片的 草原,而且在热带和高山地区也形成了草甸。草原和草甸的形成,大大缩小 了森林的面积及林内动物的活动范围。相反,却促进了草原动物的繁殖和发 展,有些食草的奇蹄兽和偶蹄兽从森林迁徙到广阔的草原,地栖鸟类也日渐 增多。于是,草原便从一个单纯的植物群落世界变为栖居着各种野生动物的 比较完整的草原生态系统。 在草原的形成过程中,除了地质和气候的变迁因素外,土壤的影响也是 一个重要因素。从上述植物变化中可以看出,早在4 000~5 000万年以前, 中国的土地主要为木本植物所覆盖,而草本植物群落则是在以后很晚的时候 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和土壤的发育过程相适应。在地球表面松散的、 富含营养物质的肥沃土壤形成以前,木本植物的营养来源,主要是从贫瘠坚 硬的母质中获得的。木本植物具有强大的长根系,能深入到母质深层,而且 又是多年生,所以能够适应贫瘠的土壤条件而生长。 随着木本植物的生长发育,根深叶茂,年复一年地把土壤深层少而分散 的营养物质变成为植物有机体。植物的枯枝落叶受到雨淋日晒以后,形成肥 沃的腐殖层。加之岩石风化和微生物的作用,使土壤的疏松表层不断增厚, 营养成分日渐丰富,这就为只能从土壤表层吸收养料的浅根系草本植物的发 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的草原植被便是在这样的土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场所,也是植物的营养基质。所以它对草原植被的形 成影响很大。在中国东北,由于湿润、半湿润气候的长期作用,土壤的发育 和熟化过程加快,土壤腐殖质的含量相当丰富,因而草原植被茂密高大,种 类繁多。而在海拔4 200~5 400米的藏北和昆仑山区的高原上,由于干燥高 寒气候的长期作用,母质的风化过程和土壤形成过程都很微弱,土壤剖面发 育比较原始,表层有机质含量很低,因而只适宜生长一些垫状小半灌木等荒 漠植物。其它地区各种草原植被的不同群落,也都是在一定的土壤类型基础 上发育形成的(图1)。 (二)草原形成的内在因素 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地质和气候的变迁以及土壤的发育因素,都是草 原形成的外界条件,而植物本身的变化和草原内部各种成分的相互作用,则 是草原形成的内在因素。 植物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条件,随着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也在不断地改 变着自己的形态结构和增加抗逆性。例如我国陆地上的被子植物,最初出现 于潮湿而温暖的热带地区,随后便逐渐向亚热带、寒温带和寒带地区迁移。 在抵御各种恶劣环境的过程中,其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不断增加,适应性 愈来愈强。于是又向干旱、寒冷和高山地区侵入和发展。为了减少高寒地区 冷风的长年侵袭,在高大的乔木林中,渐渐出现了一些灌木和草本类型,其 中有一些还向水域发展。 长期的寒冷与干旱,还可使植物形成层的活动能力减弱,致使次生木质 部分大量减少,薄壁组织相应增加,射线增宽。草本植物为了能够更好地在 低温和其它不利的条件下生活,还尽量把养料都集中在种子上,便于随风脱 落,在遇到适宜条件时可很快发芽生长,以保证其种族的继续繁衍。在高寒 地区,草本植物地上部分在冬春季节不易存活,它们的繁殖器官就向地下发 展,用地下茎储藏养料,待翌年天气转暖后再从地下茎上发芽生长,形成了 一年一度非种子繁殖的多年生牧草。现在中国高寒地区的草原植被,已几乎 完全由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群落所组成;而在干草原、荒漠草原和半荒漠草原 地区,只有一年生禾本科草类和其它春季萌发早、生长快的短命植物,从而 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短命植物草地。 在草原植物群体内,不论是同种或不同种,对于光照、温度、水分和养 料等生活要素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又经历着不同阶段,顺序发 展。对于单一种的植物来说,当植物群体的地上和地下部分还未布满整个空 间以前,个体植株充分发育,并能促进群体发展。但当个体地下部分普遍发 育,相互接触交错,地上部分逐渐郁闭以后,日照、养料和水分的争夺也就 日趋激烈,形成了不利于个体发育的生活条件。严重时,甚至可以引起部分 个体的死亡。但是,天然植物群体绝不是单一的,而是以复杂的群体关系相 存在。当一种或几种生活类型的植物争夺生活条件时,譬如阳性植物要夺取 阳光,耐阴植物可在上层植冠荫蔽之下生存下来,而在耐阴植物之下又生长 有喜阴植物,不同生活类型的植物互相依赖,互相利用,各自都找到了它的 安适环境,这时,植物群体就比较稳定,达到了相对平衡状态。但是生物界 从来不是静止的,新的种属、新的因素不断干扰平衡,打破平衡,并且通过 斗争不断建立新的平衡。有时强大的植物群体在变化了的条件下,也会被另 一植物群体所代替。例如一个群落向其相邻的另一个群落入侵,这种情况是 时常出现的。在森林草原带,若干树种常侵入附近的草原,最后变成木本植 物群落。又如甘肃省的松山滩在历史上曾经是高山草原,那时在其周围地区 是干草原或者草甸草原类型。后来,由于气候的长期干旱,沙漠南侵,使周 围地区逐渐半荒漠化了。在半荒漠恶劣条件的包围下,松山滩高山草原慢慢 地也就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相当湿润的生活环境,日渐衰退,使旱生植物与 旱中生植物群落得到了发育,并完全代替了原来的高山草原群落。河西走廊 的黄羊镇地区,也由于同一原因,使原来的森林群落渐渐地被现在的半荒漠 群落所代替。 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活动依赖于草原,同时,它们的无意识活动,每时 每刻对草原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鸟类吞食牧草种子,把未曾消 化的种子随粪便排出,撒在土壤中仍能萌发;倦飞的鸟类被鹰类捕食,其嗉 囊内的植物种子遗弃后也可以发芽生长;鸟类的喙、爪和羽毛,有时粘着带 有种子的泥土,远途飞行,能把种子传播于千里之外,遇到适宜的条件就能 生长发育;还有一些植物的种子具有轻松的柔毛,随风一吹,到处飘扬;一 些植物的果实具翅,或有针状的芒,或有钩状的刺,都能粘附在各种动物体 上,借以传播。 昆虫是草原上的成员之一,它们以惊人的数量,日夜不息地活动,对草 原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它们大都以草原植物为食物,其中有不少 有益的昆虫。如蚯蚓,在有些地区每年通过它们的身体蠕动,可以起到翻耕 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还有许多昆虫可以传播花粉,促进植物结籽繁 殖,如蜜蜂就可以帮助豆科牧草增加结实量。 以上这些是中国草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 二、中国草原的发展 自从进入人类社会以来,草原就不仅是一个自然的演变体,而且也成为 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资料和对象。 众所周知,草原植物本身可以在光照的条件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 来完成自己的生命过程,合成有机物,并且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再把有机物 转化为无机物,归还给土壤。这样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但是,动物界和人 类则不具备这种本领,他们必须以植物界所产生的有机物为食。草原植物就 是人类解决农、食、住、行的主要物质来源之一,也是人类进行畜牧生产的 广阔天地。所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劳动对于草原的影响也 就日益广泛而深刻,并以此推动着草原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我们已经很难 找到一块完全不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的草原了。 中国草原的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由于绝大部分草原分布在边远地区, 那里的经济和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所以草原的发展又是相当缓慢的,不 平衡的。 (一)原始处女阶段 原始草原,由于未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干扰,所以面积大,具有较为完整 的原始草原生态系列。从地史资料来看,当时的鄂尔多斯草原就具有与现在 大不相同的景观。阴山山脉的积雪融化成河流和湖泊,遍布在丰茂的草原上。 平坦的高原面上密生着一片片原始森林,气候温暖,水丰草茂,草丛林间栖 居着多种珍鸟异兽。再从出土的动物化石来看,当时在这一带草原上就有鄂 尔多斯扁角鹿、赤鹿、野猪、野驴、野马、羚羊、野骆驼、纳玛古象、披毛 犀和原始牛等。草原植物除很少一部分供给野生动物食用外,基本上处于自 生自灭的自然演替状态。这种演替过程是极其缓慢而微小的,保持着原始的 生态平衡状态,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此外,现今的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地区,虽不如东北和华北地区的雨量充 沛,草原植被也不如那里茂密,但在原始处女阶段里,也远比现在丰美得多。 (二)游牧利用阶段 人类在最初阶段,主要是以采集和狩猎活动为主。据考证,远在新石器 时代的细石器时期,在今日新疆的乌鲁木齐、哈密的七角井和罗布泊。且末 等地,就有了古人类的狩猎活动。后来,随着工具的改革和狩猎技术的不断 进步,捕来的野兽逐渐增多,人们就把吃不完的活野兽留下来加以驯化、繁 殖和牧养。《史记》中记载,在3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人们就把马、牛、 羊等驯养成了家畜。 当社会进入驯养家畜时期,便与草原发生了密切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对 草原上的牲畜只要稍加照看,就可以获得食物、衣着、住宿和交通工具等方 面的生活资料。这些明显的经济实惠,进一步调动了人们利用草原的积极性。 专门畜牧业经济的出现,是牲畜大量繁殖的结果,畜群越大,就越需要广阔 的牧场。在居民点周围小范围的牧业经营,已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而需要人们结合起来,从事大范围的游动放牧。于是,草原便从原始的处女 状态进入了原始游牧的新阶段,中国的广大草原也就成了各个游牧部落的“自 然故乡”。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草原和半荒漠草原地区的蒙古族,新疆 的吉尔吉斯族、哈萨克族,罗布诺尔、和田、哈密一带的维吾尔族和青藏高 原上的藏族等,当时都是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游牧民族。 根据史学家对河套地区(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人类化石的考古证实,在 距今二三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到了周朝时,“■狁”、 “翟”等游牧民族在这里活动,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草原成了他们生 活的乐园。公元前206年(西汉初年),新疆天山南北的乌孙国也多游牧生 活,逐水草而居,故有“行国”之称。《西域番国志》中记载:“别失八里 (今吉木萨尔到伊犁一带)⋯⋯不建城廓,居无定向,惟顺天时,逐趁水草, 牧牛、马以岁月”。那时中国的北方草原就象清末将军宋小濂所描写的那样: “天苍苍,河洋洋,连天沙草落日黄,牛鸣马啸人在野,折蒿热火烧牛羊”。 如今,在高高的二郎山峰顶上,还能看到清代同治壬申年间,一个叫金运昌 的人路过此处时所刻的碑文:“忽过香九日,登高于此处,只见蒙古包,不 见村和树”。这些词句都是对原始游牧时期草原景象的真实写照。 虽然人们在此阶段对于自然界几乎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但是,人们通 过自己的生产劳动,在把草原牧草转化为畜产品的同时,也积极地参与了草 原本身的变革过程。人们在广阔的草原上驱赶牲畜,逐水草而居,每到一地, 除牲畜采食和践踏消耗了大量的牧草以外,还通过牲畜粪便直接给草原土壤 增施了肥料,适当的牲畜践踏又能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从而维持和提高了 草原的生产能力,给再次的游牧利用创造了丰富的牧草资源。 与此同时,人们的生产劳动也给草原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如在 部落内部,或部落与部落之间出现的抢牧、滥收现象,使一些草原在反复的 游牧过程中逐渐变坏。 此外,草原被不同的部落所分割和占有而面积不等,牧草的丰歉程度也 极为悬殊,加上游牧经营的流动性很大,致使草原纠纷不断发生,使草原受 到很大破坏。 游牧时期的草原,完全处于天然状态,牧草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满 足生产需要,特别是在冬春季节,牲畜常常处于饥饿状态,严重地影响着畜 牧业的发展。 (三)盲目开发利用阶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牲畜数量增加,饲草日益缺乏,这就需 要人们种植一部分饲草以弥补不足,于是开始出现了农业的萌芽。由于当时 生产力低,饲草的种植面积很小,而且产量也很低,不能满足畜群发展的需 要,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部 分牧民便开始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在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同时,积极地发展 种植业。在中国汉族居住的地区,大约在公元前2 200年前后,新石器时代 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就逐渐地形成了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到了公 元前1800~1000年左右的殷商时期,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农民 开垦草原种地,从平原到山区。直至战国末期,除供帝王狩猎的“囿”和“圃” 还保存着原来的面貌外,大面积的草原已经不多了。 例如,陕西榆林地区原来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天然草原区,它的北边是万 里长城,长城以北30多公里处也是草原,是蒙古族游牧的好地方。明成化九 年(公元1473年)开始屯垦,产粮戍边。经过近500年滥垦、滥收的破坏, 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已成为八百里沙滩,而且还继续随风南移,掩没城垣,迫 使榆林城3次迁移。 中国劳动人民在耕作农业,发展生产的同时也破坏了植被,破坏了生态 平衡。如今大西北到处荒山秃岭,很多地区甚至寸草不生。流失的水、土、 肥汇集到黄河,泥沙俱下,后患无穷。由此可见,盲目开垦草原,耕作利用 不适应,会造成荒漠化的严重后果。 以上是新中国成立前草原的基本状态,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历史条件 下,第二、三两个阶段是可能同时存在的。从利用角度来看,这两个阶段虽 各有特点,但都因其处在旧社会的封建统治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不 可避免地对草原实行掠夺式的利用,致使丰美的大草原面积逐渐缩小,退化、 沙化和碱化的面积相应扩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严重的影响了草原 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例如1939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有牲畜584794头, 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1年下降为 287 978头,减少了 50.8%;青海省的 牲畜头数,1947年也比1937年减少了52.8%。其它草原牧区也有类似减产 的现象。 (四)认识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尽快摆脱草原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政府采 取了一系列恢复和保护草原的方针政策,促进了草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 程中,也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由于对草原的内在规律性认识不足,曾经不 适当地开发了一些肥美的草原,虽然获得了眼前的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 使草原生态失去了平衡。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在生产中经过反复地实 践,人们已开始认识到,草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在 没有人为干涉的条件下,一个群落的变化趋势是:结构和种类组成的复杂化 及生境条件的中生化,这就是所谓的进展变化。但在放牧过度或连续割草、 烧荒、开垦等情况下,群落的变化趋势则是: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简单化, 生产力下降,生境条件旱化,有时还引起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不良后果。 这是一种逆行变化,一般称之为草原退化。 由此可见,一定要对天然草原建立科学的利用和培育,以保证其饲 用植物生产的持续高产。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牧区已逐步有计划地改良草 原,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基地,并在国家支援下进行草原水利建设。1983年国 家又把种草种树,开发大西北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尽快恢复草 原生态平衡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中国草原科学研究的不断加强,草原建设必 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逐步实现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草原改 良培育化,草畜良种化等等,丰富的草原资源将进一步得到合理利用、保护 和培育,草原生态系统将在一个新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三、广阔的分布 中国草原广泛分布于东北的西部、内蒙古、西北荒漠地区的山地和青藏 高原一带,横亘于北纬30~50°之间,蜿蜒万里,十分广阔。从行政区来看,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陕西、 河北、山西和四川等12个省区,总面积为35.7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为30 亿亩。此外,南方各省有草山草坡10亿亩,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沿海滩 涂有草地2亿亩,其它农区亦有一些面积不大且分散的草地,也可进一步利 用。 如果从中国的东北到西南划一条斜线,即从完达山开始,越过长城,沿 吕梁山,经延安,一直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东麓为止,可把中国分为两大地 理区:东南部分是丘陵平原区,濒临海洋,气候温湿,大部为农业区;西北 部分深居内陆,高山峻岭,远离海洋,气候干旱且多风沙,是主要的草原区。 根据自然地理及行政区划,中国草原一般可划分为5个大区,即东北草 原区、蒙宁甘草原区、新疆草原区、青藏草原区和南方草山草坡区(图2)。 (一)东北草原区 东北草原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的东北部,面积约占 全国草原总面积的 2%左右,覆盖在东北平原的中、北部及其周围的丘陵, 以及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的山前台地上,三面环山,南面临海,呈“马 蹄形”,海拔为130~1000米。 本区地处大陆性气候与海洋季风的交错地带,受东亚季风影响,属于半 干旱半湿润地区,冬长而干寒,夏短而湿润。雨量充沛,且多集中在夏季, 年降水量东部为750毫米,中部为600毫米,西部大兴安岭东麓为400毫米。 热量与降水平行增长,与植物生长季节相同。土壤为黑土、栗钙土等。这里 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景观开阔,植物种类多,野生牧草达400余种,优良 牧草近百种,主要有羊草、无芒雀麦、披碱草、鹅观草、冰草、草木栖、花 苜蓿、山野豌豆、五脉山黧豆、胡枝子等,亩产鲜草300~400公斤,是中国 最好的草原之一。所产东北马、三河牛驰名全国,绵羊多分布在平原地区草 原。 安达和肇东等地是东北草原上的畜牧业中心,中国最大的国营畜牧场和 炼乳厂之一就位于安达市,每年生产大量的炼乳、奶粉和奶油等,供应全国 各地。 (二)蒙宁甘草原区 本区包括内蒙古、甘肃两省区的大部和宁夏的全部以及冀北、晋北和陕 北草原地区,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30%左右。 高原是构成这一草原区的主要地貌特征,如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贺 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以及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的黄土高原,它们大多 被不同植被类型的草原所覆盖,海拔1000~1500米。此外,还有部分山地、 低山丘陵、平原和沙地等。 本区山地多为中、低山,主要有大兴安岭和阴山山地,高度一般不超过 2 000米。由于这两条山脉纵横叠置,阻碍着东来的湿润气流向西侵入。因 而本区东部受湿润气流的滋润,牧草茂密,加上河湖较多,成为水草丰美的 草原;西部则干燥,蒸发强烈,只具有耐盐、耐旱的半灌木、灌木的生长条 件。 本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大陆极地气团,寒冷干燥;夏季为热 带海洋气团所控制,温湿多雨;春、秋两季正处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气 候变化多端。年降水量由东部的300毫米降至西部的100毫米左右,内陆中 心甚至在50毫米以下,而年蒸发量则高达1500~3 000毫米,为降水量的数 倍至数十倍。土壤为栗钙土、棕钙土、灰棕荒漠土等。牧草种类丰富,饲用 植物达900多种,其中优良牧草200多种,如羊草、披碱草、雀麦草,狐茅、 针茅、隐子草、冰草、早熟禾、野苜蓿、草木栖、冷蒿、野葱、锦鸡儿等, 青嫩多汁,营养丰富,各种牲畜都爱吃。 本区的牲畜主要有牛、马、绵羊、山羊和骆驼等。地方优良品种以滩羊、 中卫山羊最多,阿拉善的骆驼为全国之首。 内蒙古草原是本区的主体,从大兴安岭西坡向西南绵延直至合黎山和龙 首山北麓,东西长达3 000多公里。东部和北部海拔600~1000米,西部和 南部海拔1000~1500米,包括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 和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草原以及西部的阿拉善荒漠草原。养育着4 000多万 头(只)牲畜。从古代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到现代的蒙古、 达斡尔、鄂温克和鄂伦春等民族,世世代代都以这块草原为生,发展畜牧业 经济。 内蒙古草原宽广辽阔,一望无际。除镶嵌在东部边缘和内部几条不高的 山脉外,其余大多为“远看似岗阜,近看成平地”的波状起伏高原。在飞机 上俯视,茫茫草原犹如烟波浩瀚的大海,绿浪翻滚,牛羊遍野。远在一千四 五百年前,就有一首举世闻名的北齐《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 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便是对内蒙古大草 原兴旺发达的描写。据考证,敕勒川指的就是阴山之南的草原地区。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面积达3.7亿亩,水丰草茂,中外闻名。 青嫩的羊草、披碱草、冰草和各种针茅相伴而生,紫苜蓿、线叶菊、野豌豆 等遍地都是,低湿滩地上比人高的芨芨草连片生长。古诗云:“千里席萁草”, 指的就是芨芨草滩。芨芨草古名席萁草,芨芨草滩是各种牲畜最理想的冬春 营地。1964年朱德同志视察呼伦贝尔草原时,也曾留下了“夏草如茵望千里, 马牛羊驼肥壮快”的美好词句。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鄂尔多斯草原,面积约1亿亩。在历史上, 这里曾是中国著名的水清草绿、景物宜人、牛羊繁盛的好地方。据《史记》 “货殖列传”记述,上郡等地“畜牧为天下饶”。在1500多年前,大夏王赫 连勃巡游到伊盟乌审旗南部时赞誉说:“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 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意思是说他走过不少地方,却从未见过这样美好 的地方。以后由于人类的频繁活动,牧地被大量开垦,兼之滥牧滥伐,破坏 了地面植被,失去了生态平衡,引起高度沙化。由于土地贫瘠,干旱缺水, 风沙又大,所以只生长了一些旱生性强的冷蒿、黄蒿、狭叶锦鸡儿和紫苑等。 植被低矮稀疏,产草量和载畜能力都很低,有的地区已变成了“大漠风尘日 色浑”,“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无牛羊”的荒凉景象。 阿拉善盟的额济纳草原主要集中在黑河(额济纳河)两岸,面积为 10 万亩,各种旱生饲用植物达80余种。发源于甘肃祁连山脉的黑河,流入额济 纳旗后改称弱水,形成东、西两条季节性河流,滋润着这片荒漠草原,然后 注入东北部的居延海(嘎顺诺尔)和苏古诺尔。自古以来,弱水两岸牧场辽 阔,林草丛生,水草丰美,历来就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据《史记》记载, 汉朝的苏武就在居延海一带牧羊。 宁夏干旱草原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北部,包括盐池、同心 和中卫三县与灵武、中宁、陶乐的山地,以及贺兰山东麓一带的半荒漠草原, 海拔1000米以上,面积2 000多万亩。闻名中外的裘皮羊品种滩羊就产在这 里,数量达110多万只,占全国滩羊总数的2/3以上,故有“滩羊故乡”之 称。 甘肃草原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中间地带,海拔 1000~3 000米。境内山脉重叠,草原连片,主要分布在甘南、天祝、祁连 山地和河西走廊一带。 地处岷山脚下、黄河之滨的甘南草原,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 碌曲、夏河三县境内,“黄河九曲”的第一曲就在这里。地势高寒,坡陡土 薄,生长季短,年降水量600毫米。除大夏河两岸和洮河、白龙江一带有一 些耕地和森林外,其余均为肥美的草原,面积约2 300万亩,是本省主要的 畜牧基地之一。甘南草原以牛(牦牛、犏牛、黄牛)、马、羊为主,夏河、 碌曲、玛曲等地所产的“河曲马”,碌曲和玛曲所产的“欧拉羊”,均以品 种优良而闻名全国。甘南藏族自治州乳品厂是中国现代化乳品厂之一。该厂 生产的奶粉畅销全国;制成的奶油、炼乳、罐头等,也以优质产品在市场上 享有很高的声誉。 横亘于河西走廊1000多公里的祁连山内外,有着广阔的牧场,如山丹、 永昌的大河滩、大马营和皇城滩、永登的松山寺等。这些地区雨水比较充足, 祁连山附近又有雪水灌溉,因而牧草繁茂,就是山岭深处,牧草长势也很喜 人,自古就是中国优良的天然牧区。远在秦汉时期畜牧业就很发达,有“失 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的歌谣。牲畜以马、羊为主,祁连山的铁马、 永登的走马、凉州的骡和永昌的绵羊等都是很有名的。 河西地区过去也曾是甘肃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酒泉以西虽是赤壁千 里,但戈壁上常生长一种多刺的植物,冬季成白色,骆驼喜食,故名骆驼刺。 唐诗“酒泉西望玉门道,千山万碛皆白草”中的“白草”就是骆驼刺。 河北省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张家口以北的坝上和承德地区的围场一带。坝 上的张北、沽源、康保和尚义四县,属于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草原辽阔, 历史上曾是蒙古族游牧之地,有“野鹿随哨至,乐此诚忘餐”的记载。现在 仍是河北省的畜牧基地,所产张北马、羔皮极为有名。 陕北丘陵地区是鄂尔多斯高原的一部分。因气候和地形的影响,这里不 宜农耕,但溪流较多,牧草丛生,很适于发展畜牧业。古时候这里也曾是“水 草丰美,土宜畜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好地方。现在的清涧、延长、 延川、榆林一带畜牧业仍很发达,以牛、羊为主,尤以山羊为最多。近二三 百年来,由于大量开荒种田,过度放牧和气候干旱等原因,致使这里的植被 稀疏,覆盖度只有40%左右,而且牧草低矮,严重地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三)新疆草原区 新疆草原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北起阿尔泰山和准噶尔界山,南至昆仑 山与阿尔金山之间,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以上。新疆草原四面多 山,在炎热的夏季,高山上和山谷中,气候凉爽,牧草丰盛,适于发展畜牧 业。从史前时期起,这里就是各游牧部落喜欢居留的好地方。 新疆草原地处大陆中心,距海洋十分遥远,周围高山环耸,湿润的海洋 气流无法到达这里,因而干燥少雨,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雨日少,晴天多, 光热条件比全国同纬度地区都好。天晴日暖,山上积雪开始融化,无数条雪 水小溪,穿过松林山岭,缓缓流向山地草原,狐茅、鸭茅、苔草、车轴草和 胡枝子等各种牧草遍地丛生。主要牲畜有全国著名的新疆细毛羊、三北羔皮 羊、伊犁马等,其中三北羔皮羊占全国羔皮羊总数的3/4。 新疆草原被东西长达1500公里、海拔3 000~5 000米的天山分为南北 两部。北部准噶尔盆地,海拔500米以上;南部塔里木盆地,海拔1000米左 右。两盆地均被大山包围,南疆更为闭塞,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在100毫米 以下,多属干旱荒漠草原。惟天山南路及昆仑山北麓的环形地带,如焉耆和 阿克苏等地有草原分布,牧草稀疏,品质中等。 北疆因受北冰洋湿气流的影响,比南疆湿润,年降水量100~200毫米。 天山及阿尔泰山的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带,年降水量高达500毫米。在干旱草 原地带内也出现了湿润草原,玛纳斯河以西还有大片的下湿地,水丰草茂, 为良好的天然放牧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草原是中国最丰美的草原之一。有些国际友人称其 为“上帝的特殊恩赐”。这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北、 东和南面的群山,既能挡住北方的寒流,也能挡住南面过于炎热的气流,全 年气温均衡。另外,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可以从伊犁河谷长驱直入,带来了充 足的雨水,植物生长期140多天。这里有世界著名的羊茅、鸭茅、光雀麦和 其它富含营养的牧草,一片葱绿,成为丰美的天然大牧场。 新疆有58%的草原分布在山区,南部的昆仑山、中部的天山以及北部的 阿尔泰山都是梯状上升的断块山脉,大量沉积物覆盖于山顶,形成山顶准平 原;山间广阔的河谷与盆地,沉积着深厚的黄土状物质,这些都是草原植物 发育的良好土壤基础。 山地气候的特点是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虽然降低,但降水量却不断增 多,因此,山地降水要比平原多。一般平原地区降水量为100~200毫米,而 天山及阿尔泰山之间的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带,年降水量可达500毫米左右。 加上山顶积雪融化,水源充足,给牧草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所以,北疆山 地草原草高过人,质量又好,是中国单位面积草原产草量最高的地区,是质 量最优的夏季牧场。 (四)青藏草原区 以“世界屋脊”称著的青藏草原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北至昆仑山、 祁连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西接帕米尔高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草原 区,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畜牧业基地之一,盛产牦牛、藏羊和犏牛、黄牛等。 本区包括青海、西藏两省区的全部和甘肃的西南部以及四川的西北部、 云南的西北部等,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 32%以上。全区四面大山环 绕,中间山岭重叠,地势高峻。海拔多在3 000米以上,最高的贡嘎山主峰 海拔7 556米,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山谷地区为低热高草区,森林 的上限为高山草原和高山冻原。高山草原牧草高达40~110厘米,总覆盖度 为80~95%,亩产干草50~75公斤。 青海草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境内地势高峻,山脉绵亘,4/5以上 的地区为高原所盘踞。除黄河及湟水谷地海拔约2000米,是该省最低的农业 区外,其余则为海拔3 000米以上广阔无垠的大草原。在这里,要跑完一个 草滩,不用说步行,就是坐上汽车也得好几个小时。 青海草原植物种类丰富,总数约达969种,分属于76科,372属。莎草 科和禾本科在各类草原中均占优势,伴生有蓼科、豆科牧草约50余种。全省 天然草原一般亩产鲜草139~174公斤。牲畜主要有羊、牦牛、黄牛、马、驴 和骆驼等,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藏羊和牦牛。 青海省的草原主要分布在环湖地区、玉树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区。 碧波万顷的青海湖周围,群山高耸,湖畔地区海拔3 000米以上。地高 气寒,温差甚大,年降水量329.8~649.2毫米,多集中在夏季。雨水常变成 为雪或雹,日气温有时在冰点以下,不适宜作物生长,因此成为一块茫茫无 际的大草原。湖边多高大的芨芨草,丘陵及平原地区多矮生细草,颇宜放牧 羊群。谷中大、小河流蜿蜒曲折,风景美丽,这就是著名的蒙藏人民团结游 牧的环湖大牧场。该区可利用的草原面积近17 000万亩,饲养各类牲畜600 余万头(只),主要为牛羊,适于发展毛肉兼用的半细毛羊。 位于金沙江上游、巴颜喀拉山南坡的玉树草原,海拔3 000米以上,可 利用面积达15 000余万亩,雨水较多,草被良好,牛羊成群,各类牲畜占青 海全省的1/4。尤其是治多和杂多两县以西的草原,牧草种类多,营养丰富, 夏天多抓膘的“花草”(杂类草),秋后多保膘的“穗草”(禾本科,莎草 和头花蓼的果穗)。这里秋高天凉疾病少,驱虫防病“药草”多,是夏秋理 想的放牧绵羊的牧场,生产出驰名的“西宁毛”。西宁毛是世界优良的地毯 毛,国外每年要从中国进口西宁毛与本国毛混合使用,以增加地毯的弹性。 从玉树往东进入青海省东南部,便是果洛藏族自治州。这里海拔多在 4 000米以上,全是高山草原,有“地高天寒,六月飞雪”之说,可利用面积 为8 400多万亩,是青海省牦牛的主要产区。 西藏是青藏草原区的主体,也是中国重要的牧业省区之一。本区的地势 特别高,除若干盆地较低,海拔在3 000米左右以外,其余均在4 500米以 上。气候寒冷干燥,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 约占全国草原面积1/6的西藏草原,过去很少为人们所了解。特别是终 年被雪山环抱的藏北大草原,曾是被称为“塞外荒漠”的不毛之地。实际上, 西藏高寒草原的经济价值也很高。多次科学考察证实,这里是发展畜牧业的 宝库。尤其是羌塘草原,目前还是一大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草原上奔驰着 成群的野驴、野牦牛和藏羚羊等各种珍贵的野生经济动物,正等待着我们去 开发利用。 西藏草原从纬度上看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但由于它是一个巨大的 隆起高原,四周群山耸立,为一系列高大山系所环绕,高原面上又由南向北 横亘着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昆仑山等,因而印度洋的暖 湿气流被层层阻截,只能从高原的东南部逆雅鲁藏布江而上,到达冈底斯山 和念青唐古拉山的南坡。从而形成了东南部湿润并向西北逐渐干旱的规律性 变化,各地草原牧草的生长也依此变化而有所不同。 藏北羌塘草原由于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所以牧草低矮稀疏。主要牧草 有紫花针茅、异针茅和沙生针茅等,草高15厘米左右,覆盖度为20~25%。 虽然牧草产量低,一般亩产20公斤左右,但草质良好,为牛、羊所喜食。 由羌塘草原向南是冈底斯山地区。这里的草原别具一格,遍地皆是高不 过5厘米的小草,覆盖度高达90%以上,好似一幅望不到边的剪绒地毯,藏 族牧民称它为“帮扎”草,即抓膘草。主要牧草为莎草科的矮嵩草或小嵩草, 以及垫状点地梅、苔状蚤缀、矮头绒草、羊茅、龙胆和萎陵菜等。每当盛夏, 绿草如茵,富有弹性,人们把这类草地称之为高山草甸。如果用它来作为美 化城市的草坪,则是最为理想的草种。 为什么在西藏会出现这些与众不同的垫状植物呢?无疑与当地的自然气 候特点密切相关。我们知道,太阳光中的红光和橙光(长光波)对植物的生 长阻力最小,光合效率高;而蓝光和紫光,特别是紫外线(短光波)对植物 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高原上的空气稀薄,透明度大,太阳辐射到地面上 的蓝光和紫外线要比平原上强烈得多,所以高山上植物细胞的正常生长就受 到了抑制。另外,高山地区寒冷、干燥、风大,终年有霜,高大的树木或草 本植物不能生存。现存的几种木本植物,如圆柏、金腊梅等,原生枝干也极 不适应这里的严寒气候,为了繁衍和延续后代,它们就以强烈生长侧芽的方 式向四周发展,年复一年,逐渐矮化成密集的流线型外形,紧贴地面,即使 在疾风劲吹时,也能避免枝叶的相互摩擦,最大限度地减少寒风的侵害。不 仅如此,高山草甸在形成低矮密集的枝叶以后,还能积雪保温,形成草层中 较为温暖的小气候,有利于自身的生长发育。 高山气候对植物是非常严酷的,但充足的光能却是植物蛋白质形成的源 泉,这又是高山牧草生长不利中的有利条件。所以,高山草甸牧草的营养价 值很高。据分析,粗蛋白质含量高达17.3%,当地牧民很形象地说:“别看 高山牧草小,牲畜舐舐能上膘”。因而这里是良好的夏季牧场。 藏南山地海拔多在3 500~4 800米之间,印度河上游及雅鲁藏布江上游 一带,空气比较湿润,迎风山坡降水量相当丰富,牧草十分繁茂。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东南部,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流域的高山峡 谷区,谷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 疏林灌丛地带。中部峡谷地带干热,多为有刺灌丛,天然草原分布在高山和 亚高山上。南部河谷地带,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大面积的天然草原主要分 布在羊卓雍湖以东,朗县、三安曲林、加玉一线以西海拔4 000~4 800米之 间的高原上。山谷中发育着喜温性的优良牧草白草和固沙草等,从内地引进 的紫苜蓿,在雅鲁藏布江沿岸也已安全越冬。高山和亚高山干旱草原上生长 有长芒针茅、紫花针茅、三刺草、固沙草和藏西蒿等,亩产青草40~75公斤, 草质良好,西藏闻名的“桑桑酥油”、“岗巴羊”就产在这里。河谷地带的 半细毛羊是中国藏系羊中的优良品种。这一地区有着发达的农业,又有栽培 优良牧草的有利条件,发展畜牧业有着广阔的前途。 四川草原主要分布在本区西北部的甘孜、阿坝藏族自治州的松潘、黑水、 金川及大雪山以西,木里以北,乡城、义敦及雀儿山以东的地区,属青藏高 原向东的延伸部分。东部的红原、若尔盖一带,海拔3 400~3 500米,多为 矮生蒿草沼泽草甸,面积辽阔,牧草丰茂。其中红原、若尔盖和阿坝三县可 利用的草原面积有 2 700万亩,占三县土地总面积的 70%,宜于发展绵羊、 牦牛和马。西部的石渠、色达县一带,海拔3 800~4 200米,草地多在宽谷 底部、山前洪积扇以及阶地的低洼处,尤以沼泽的外缘较多,地面平坦,草 丘发达,过多的水分常在草间积聚,形成星罗棋布的小水坑。草甸植被发育, 常以羊茅、早熟禾、野青茅、披碱草、鹅观草、野古草、须芒草及剪股颖等 属为优势种,组成各种禾草草甸。 红军长征时所经过的“松潘草地”,位于阿坝藏族自治州的红原、若尔 盖两县境内。海拔3 400米左右,是中国沼泽植被面积大、分布最集中的地 区之一。另外,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县以及布拖、盐源、木里等县也有零 星分布。 (五)南方草山草坡区 在中国南方诸省,除了广大的肥田沃土以外,还有大片的草山草坡,比 比皆是的林间草地,以及大量零星分布的“三边”草地,这些统称为南方草 山草坡区。亦即泛指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四川(西部阿坝、甘孜 和小凉山部分地区除外)、云南(迪庆地区除外)、贵州、湖南、湖北、皖 南、苏南、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各种类型的山丘草 场。本区多数地区为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区。低地、河谷和山间平原地 带,多属农业用地,低、中山顶部多有森林分布。在坡度较大、土层较薄的 地段,森林破坏以后,多沦为次生草地。由于草山、森林和农田之间多处于 插花状态,所以草山资源具有很大的分散性。 本区水热条件好,牧草种类繁多,而且处于各个发育阶段的植物都有, 所以营养比较全面。 南方草山区根据气候的不同,可分为热带草山和亚热带草山两大类。 热带草山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广东主要分布在阳江以西的 大陆沿海丘陵地区、雷州半岛的沿海周围,海南分布于北部和西部广大丘陵 台地上。主要牧草有蜈蚣草、华三芒、白茅、青香茅、桃金娘、鸭嘴草、班 茅、芒草等。广西主要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和右江谷地。这里比较干热, 所以牧草多以耐旱、叶小根深、丛生的禾本科为主,如须芒草、菅草、扭黄 茅和龙须草等,间有灌丛和稀树生长。在靖西南部、德保北缘、百色南部、 田阳北部、田东南端和北部、马山西北部、都安北部、武鸣西部的半土半石 山中亦有分布,主要牧草有石珍芒、小吊丝草和菅草群丛等。云南主要分布 在怒江、澜沧江和元江等河谷西侧。这里的气候高温多雨,长夏无冬,草本 植物主要有狗尾草、石珍芒、刺芒野古草和香茅等高大的禾本科牧草,株高 1~1.5米,覆盖度为80~90%,亩产干草150~200公斤。草坡多分布在地 形较陡、土层较薄的地段上。牲畜多以善攀爬的黄牛和山羊为主。 亚热带草山在中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江苏、 福建和台湾等省区都有广泛的分布。这些省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 长,大部分地区四季常青,水丰草茂。主要牧草有孟加拉野古草、丈野古草、 龚氏金茅、白茅等,以高大的禾本科草为主,豆科草种类较多,但所占比重 则较小,毒害草种类亦多。草层高 1~1.5米,总覆盖度 80~90%,亩产干 草150~200公斤,适于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养牛业。例如江苏的盱眙县,草 山面积达60多万亩,另有草滩4 000多万亩,历来就有养牛的习惯,曾被列 为全国耕畜十大繁殖基地之一。广西商品牛产区的环江县,地处丘陵山区, 草山面积282万亩,草质优良,产量高。农民积极饲养菜牛,有少数生产队 的畜牧业产值已达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为菜牛的生产基地县之一。 其他一些省的草山草坡面积也比较宽广,江西达5 000多万亩,约占全 省土地总面积的20%以上;福建亦有3 000多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 %以上。这两个省草山草坡上的植被多以禾本科的芒草类为主,也有少量豆 科、菊科和杂类草。江西鄱阳湖滨草洲面积有300万亩,是以湿生植物的芦 苇、莎草科为主的泛滥草地,草层高、密度大、产量高,历来就是牛、猪和 水禽的天然牧场,而且也是很好的割草场。福建沿海还分布有小片的海滨盐 生草场,都可以用来发展畜牧业。 在开发利用南方草地时,不能只着眼于集中连片的草山草坡,那些零星 分散的草滩草地也不能忽视,它们遍布于池周溪畔、村前舍后、田边路旁, 产草量高,质量亦好。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长江以南,几乎到处都可以 生长能为牲畜饲用的多种牧草和其它饲用植物。据湖南省安化县估计,该县 除拥有70万亩集中连片的草山草坡外,零星草地大约还有40多万亩。这些 都是发展畜牧业的饲草来源之一,对发展农民家庭养畜尤为重要。 四、各具特色的草原类型 生长在草原地区的各种自然植物群落,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可循 的。因为在牧草与自然环境(包括水、热、土壤、地形等因素)的关系中, 自然条件起主导作用,它决定着牧草的生存,影响着不同地区牧草的种类与 数量。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在一个特定的自然条件下(特别是水热条件), 形成了由一定植物种类组成的草原植物群落。人们用科学的方法,将各种各 样的草原植物群落按其固有的特征,纳入一定的等级系统,使繁多的植物群 落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即按照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归纳于一定的草原分 类单位,就构成了各具特色的草原类型。 草原类型是草原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的综合表现。自然特性包括地貌、 气候、土壤和植被等;经济特性是指草原的生产力
/
本文档为【中国的草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