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及其在中国和东南亚民族史上的地位

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及其在中国和东南亚民族史上的地位

2011-07-11 11页 pdf 502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1450

暂无简介

举报
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及其在中国和东南亚民族史上的地位 《世界民族》2007年第 4期 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及其 在中国和东南亚民族史上的地位 何 平 今天东南亚的绝大多数居民属于蒙古人种 ,但是还有一小部分人属于另外一个种族 ,那就 是黑色人种。今天这个种族的人数虽然不多 ,而且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海岛地区 ,但是大量的资 料表明 ,他们很可能曾经是中南半岛的主人 ,甚至很可能还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陆 ,特别是中国 南方地区。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并不是一个民族 ,但是这个种族在中南半岛许多民族乃至中国 南方的许多民族形成的历史上 ,很可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 ,若要谈论中南半岛民族的渊...
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及其在中国和东南亚民族史上的地位
《世界民族》2007年第 4期 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及其 在中国和东南亚民族史上的地位 何 平 今天东南亚的绝大多数居民属于蒙古人种 ,但是还有一小部分人属于另外一个种族 ,那就 是黑色人种。今天这个种族的人数虽然不多 ,而且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海岛地区 ,但是大量的资 料表明 ,他们很可能曾经是中南半岛的主人 ,甚至很可能还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陆 ,特别是中国 南方地区。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并不是一个民族 ,但是这个种族在中南半岛许多民族乃至中国 南方的许多民族形成的历史上 ,很可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 ,若要谈论中南半岛民族的渊 源以及中南半岛民族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民族同中国西南民族乃至中国南方民族的历史关 系 ,首先就要涉及到东南亚黑色人种的历史。 一、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及其起源 当今东南亚地区的黑色人种可以分为两类 ,一为吠陀群 (Veddoid) ,一为尼格利陀群 (Negridoid)。吠陀群皮肤黑色 ,波形头发 ,高眉脊 ,身材较矮。今天纯血吠陀人主要居于斯里 兰卡岛上 ,已经混血的吠陀人居于印度中部和马来半岛。此外 ,以吠陀群为主要成分的混血部 族 ,则散布于东南亚各地 ,如苏门答腊的婆克罗 - 卢布人 ( Poklo Lubu)、苏门答腊和婆罗洲 (即 加里曼丹岛 )均有分布的乌卢人 (U lu)、西里伯斯岛 (苏拉威西岛的旧称 )上的陀阿拉人 ( Tuala)和通那人 ( Tomna)以及马来半岛上的塞诺伊人 ( Senoi)和萨盖人 ( Sagai)等。尼格利陀 人又叫小黑人 ,顾名思义 ,尼格利陀人的身材特别矮 ,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只有 145—155厘米 , 皮肤黝黑 ,头发卷曲 ,鼻子短宽。东南亚的尼格利陀人分布颇为分散 ,现存的有马来半岛上的 塞芒人 ( Semang)、安达曼岛上的米恩 - 科皮人 (M in - Kop i)和菲律宾群岛上的阿埃塔人 (Aeta)等。此外 ,还有不少以尼格利陀人为主要成分的混血部族 ,其分布在东南亚地区西南部 的主要与吠陀人混血 ,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东南部的则与巴布亚人 ( Papuan)混血。分布在马来 半岛的塞芒人自称为梅尼克人 (Menik) ,或梅尼人 (Meni) ,或门迪人 (Mendi)。泰国南部也有 一些混血种的尼格利陀人 ,泰国人称其为额人 (Ngok或 Ngo,意思是“卷发 ”) ,或叫额巴人 (Ngok Pa,意思是“卷发人”)。① 有的学者又把东南亚的黑色人种统称为澳大利亚人种。② 25 ① ② 参见 Frank M. Lebar et al, Ethnic Groups of M ainland Southeast Asia, New Haven, Conn.: Human Relations A rea Files, 1964, pp. 176 - 182。 参见 Petter S. Bellwood, M an’s Conquest of the Pacific: The Prehistory Southest Asia and O ceania, W illiam s Collins Publishers LTD. , Auckland, 1978, p. 25。 除了东南亚以外 ,与东南亚比邻的大洋洲也分布有黑色人种。大洋洲的黑色人种主要有 4种类型 ,即 : 美拉尼西亚型、巴布亚型、新喀里多尼亚型和尼格利陀型。根据考古发掘 ,大洋 洲不是人类的发祥地 ,没有任何遗迹可以证明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前曾踏上这块土地。 在大洋洲 ,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开始有人类居住的时间早一些 ,但也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快要 结束的时候 ,距今只有 4万多年。至于分布在太平洋中的三大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密 克罗尼西亚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 ,开始有人类居住的时间则要晚得多。因此 ,大洋洲的所谓 的土著人即黑种人也是外来的。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 据一些学者的研究 ,澳大利亚和大洋 洲其他地方的黑种人均是从东南亚迁去的。① 那么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1891年 ,荷兰人杜布瓦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的特里尼尔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头盖骨以及与现代人没有根本差异的一根左肱骨。此后 ,仅在 爪哇的中部和东部不大的区域内就发现了许多人类遗骨。考古学界根据在爪哇发现的这些人 类化石所处地层的地质年代 ,将其中主要的人类化石区分为更新世早期、中期和晚期 ,大致排 序如下 : 更新世早期 ,古爪哇魁人和惹班猿人 ,估计生存在 35万—45万年前 ; 更新世中期 ,爪 哇直立猿人 ,估计生存在 3. 5万—8万年以前 ; 更新世晚期 ,梭罗人、瓦查克人 ,估计生存在 1. 5 万—3. 5万年前。② 因此 ,许多学者都认为 ,印度尼西亚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一些学者还认为 ,东南亚的黑 色人种是在当地独立发展起来的。例如 ,卡尔顿·科恩就认为 ,澳大利亚人种是东南亚地区发 现的直立人的直系后裔。③ 伯塞尔 (J. B. B irdsell)对在婆罗洲沙捞越的尼阿山洞发现的人类头 盖骨进行研究后认为 ,其类似于塔斯马尼亚岛上出土的人的头盖骨 ,并认为其生存年代是在 4 万年以前。④ 贝尔伍德 ( Petter Bellwood)在其《人类征服太平洋 : 东南亚和大洋洲史前史 》 (M an’s Conquest of the Pacif ic: The P rehistory Southest A sia and O ceania)一书中对这种说法表示 赞同 ,认为“尼阿人的头盖骨是现代澳大利亚土著人种最早的祖先”。⑤ 贝尔伍德在其另一部 著作《印尼 - 马来群岛史前史》( P rehistory of the Indo - M alaysian A rch ipelago)中又谈道 :“澳大 利亚人种应是印尼 - 马来群岛的真正的土著”。⑥ 爪哇猿人的发现者、荷兰人类学家杜布瓦 ( Eugène Dubois)也认为 ,爪哇瓦查克人就是原 始澳大利亚人。德国解剖学家、人类学家魏敦瑞 ( Franz W eidenreich)对在爪哇发现的人类头 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后 ,同意杜布瓦提出的上述观点 ,并把瓦查克人排列在直立猿人群和梭 罗人之后、澳大利亚人之前。⑦ 英国人类学者凯兹认为 :“梭罗人是爪哇猿人的子孙 ,可以看作现存澳洲黑人的祖先。”⑧ 我国学者王任叔先生也认为 :“惹班人有类于‘伊里安人 ’; 爪哇直立猿人是属于小黑人 种 ,梭罗人还不见有人鉴定 ,瓦查克人则属于原始澳大利亚人”。“据考古发掘鉴定 : 当时散布 35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参见李毅夫等编著 :《世界各国民族概览》,世界知识出版社 , 1986年 ,第 593页。 参见王任叔 :《印度尼西亚古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2年 ,第 56页。 参见 Peter S. Bellwood, Prehistory of the Indo - M alaysian A rchipelago, Academ ic Press, Sydney, 1985, p. 72。 参见 J. B. B irdsell, The Racial O rigin of the Extinct Tasm anians, Records of the Queen V ictoria Museum, Launceston, 1949, 2: 105 - 22。 Peter S. Bellwood, M an’s Conquest of the Pacific: The Prehistory Southest Asia and O ceania, p. 44. Peter S. Bellwood, Prehistory of the Indo - M alaysian A rchipelago, p. 74. 参见王任叔 :《印度尼西亚古代史》,第 4页。 转引自王任叔 :《印度尼西亚古代史》,第 4页。 在印度尼西亚群岛的人种是类澳大利亚人和古类美拉尼西亚人、维达人和尼格里多人。也就 是统属于澳大利亚 - 尼格罗大种族系的种族。”① 印度尼西亚学者昆特雅拉宁格拉特 (R. M. Koentjaraningrat)虽然没有说梭罗人是爪哇人 的后裔 ,但也认为他们是澳大利亚 - 美拉尼西亚黑色人种的祖先。② 鉴于中南半岛也发现有一些尼格利陀人或美拉尼西亚人等黑色人种留下来的遗址以及后 来大洋洲也分布有黑色人种 ,王任叔认为 :“在中石器时期 ,印度尼西亚就有两个种族系统 ,即 尼格里多 - 维达 (即尼格利陀 - 吠陀 ,后同———引者 )种族和澳大利亚 - 美拉尼西亚种族。他 们之间也有相互混合的 ,勿苏基州索栋洞就出现了矮小人种。而澳大利亚 - 美拉尼西亚种族 可能是以爪哇为发祥地分两支迁徙的。一支向北 ,到达印度支那 ; 另一支向东和东南 ,一直迁 徙到伊里安 - 美拉尼西亚群岛和澳大利亚。”③ 但是 ,也有学者认为 ,那些化石与今天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居民没有关系 ,爪哇猿人的后裔 早已绝迹。④ 苏联学者也认为 :“现代人类基本形成地区 ,整个说来显然包括地中海、西亚、中亚、克里 米亚、高加索等相当广大的地区。同时 ,在相互接触不大方便的、离开上述地区很远的边区地 方 ,也有许多尼安德特型人集团 ,他们显然对于形成现代人类的过程参加较少 ,或者根本在这 个形成过程之外 ,没有留下痕迹地绝灭了。”“南非和爪哇的尼安德特人显然是在形成现代人 类的过程之外。”⑤这就是说 ,旧石器时代的梭罗人和瓦查克人已经绝迹了 ,与今天的人类没 有关系了。 范·希克伦在其所著《史前的印度尼西亚人的生活 》一书中论及中石器时期的情况时说 : “冰河最后阶段结束后 ,巽他陆棚分隔为许多岛屿。梭罗人从陆地上绝迹 ,属于‘新人 ’的新人 类乘着木船来到这里 ,他们之中有美拉尼西亚人、类澳大利亚人、维达人和尼格里多人。”⑥ 那么 ,东南亚最早的居民尼格利陀人等黑色人种是从哪里迁来的呢 ? 有学者通过基因对 比分析 ,认为东南亚、澳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黑色人种的基因与非洲黑人的基因有联系。⑦ 伯塞 尔就认为 :“尼格利陀人、美拉尼西亚人和澳大利亚土著 (包括现在的塔斯马尼亚人 )均属于典 型的大洋洲黑色人种 ,他们均源自非洲。”⑧还有学者证明 ,与太平洋相邻的位于印度洋西北 部的安达曼岛的居民之基因与非洲黑人基因有联系 ,非洲黑人基因是经由印度、东南亚地区而 发展过去的。⑨ 分子人类学的研究似乎也支持这种观点。有学者通过对人类线粒体等遗传因素的分析 , 也认为东南亚的黑色人种是从非洲迁徙去的 ,并且还通过对“单核苷酸多肽 ”( SNP)的突变速 率计算 ,得出东南亚的黑色人种是在大约 10万年前离开非洲、在大约 5万年前来到东南亚的 45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王任叔 :《印度尼西亚古代史》,第 77、88页。 参见 R. M. Koentjaraningrat, In troduction to the Peoples and Cultures of Indonesia and M alaysia, Cumm ings Publishing Company, USA, 1975, p. 4。 王任叔 :《印度尼西亚古代史》,第 115页。 参见刘芝田 :《菲律宾民族的起源》,香港 ,东南亚研究所与菲华历史学会 , 1970年 ,第 82页。 苏联科学院主编、文运译 :《世界通史》(第 1卷上册 ) ,三联书店 ,第 50—51页。 转引自王任叔 :《印度尼西亚古代史》,第 56页。 参见 Peter S. Bellwood, M an’s Conquest of the Pacific: The Prehistory Southest Asia and O ceania, p. 27。 转引自 Peter S. Bellwood, Prehistory of the Indo - M alaysian A rchipelago, p. 74。 参见 Peter S. Bellwood, M an’s Conquest of the Pacific: The Prehistory Southest Asia and O ceania, p. 27。 结论。① 二、东南亚的黑色人种与中南半岛史前史 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到底是从非洲或别的地方迁来的还是就在本地衍生的 ? 目前学术界对 此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 ,今天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东南亚海岛地区的 小黑人等黑色人种 ,在史前时期确实曾一度广泛分布在中南半岛的许多地方。 例如 ,在越南的和平文化和北山文化遗址中 ,人们就发现有属于美拉尼西亚人 (黑色人种 之一 )的遗骨。② 有人甚至认为 ,在越南北方发现的黑色人种遗骨中 ,不仅有美拉尼西亚人的 , 而且还有巴布亚人和尼格利陀人即小黑人的。③ 赛岱司引用弗罗马格特对老挝东北部普雷地区发现的人类遗骨的分析 ,也认为这些遗骨 带有“巴布亚黑色人种和吠陀—澳大利亚人种”的特征。④ 20世纪 60年代以后 ,随着学者对越南北部地区和中南半岛其他地区特别是泰国北部的 农诺他、班清等地史前文明遗址的发掘和研究 ,已有的成果使我们对中南半岛的史前史有了革 命性的认识。目前 ,国外学术界多认为 ,最早生活在中南半岛的那些狩猎者和采集者属于澳大 利亚 - 美拉尼西亚人种或尼格利陀人种 ,即属于黑色人种。⑤ 斯图尔特 - 福克斯 (Martin Stuart - Fox)在论述老挝史前史时说 ,考古学家对老挝北部的 两处属于和平文化时期的史前遗址进行了发掘和研究 ,该遗址的中期和晚期文化层中的人类 遗骨表明 ,当地较早时期的人类是澳大利亚人种 ,晚些时期的人类遗骨则带有混合人种的特 征 ,更晚一个时期的人类遗骨才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⑥ 也就是说 ,在蒙古人种出现于老挝北 部地区之前 ,当地的居民也属黑色人种。 据报道 ,早在 1860年 ,人们就在今天马来西亚的威斯利的贝冢中发现了人类遗骨 ,这些遗 骨被认为具有澳大利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的特征。1934年以后 ,考古学者又对那里做了全面 的发掘和调查 ,在贝壳堆中发现的人类遗骨的下颌骨的一切细部特征都同近代美拉尼西亚人 的下颌骨特征相似。在马来西亚霹雳州双溪西普的果博洞中发现的两具头盖骨 ,经鉴定也属 于美拉尼西亚人。⑦ 研究缅甸历史和民族的英国学者卢斯 ( G. H. Luce)认为 ,东南亚的黑色人种过去生活在更 北边的地区 , 现代生活在中南半岛南部和东南亚海岛地区以及属于印度的安达曼群岛上的尼 格利陀人 ,在向现居住地迁徙的过程中肯定曾经经过缅甸。卢斯教授在其著作中还提到印、缅 边境的那加山区仍然有关于尼格利陀人的传说。卢斯教授对巴基斯坦 1951年人口普查 中提到的吉大港山区的“坚人”( Khyeng)进行了分析 ,认为他们“具有尼格利陀人的特征 ,他们 55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参见李辉 :《澳泰民族的遗传结构》,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2005年 5月打印稿 ,第 69页。大概是为了同非洲的黑色人 种相区别 ,该论文作者把东南亚的尼格利陀人等黑色人种称为“棕色人种”。 参见〔越〕陶维英著 ,刘统文、子钺译 :《越南古代史》,商务印书馆 , 1976年 ,第 19页。 参见 Gerald Cannon Hickey, Sons of M ountains: Ethnohistory of the V ietnam ese Central Highlands to 1954, New York, Vail - Ballou Press, 1982, p. 46。 参见凌纯声 :《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上册 ) ,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 1979年 ,第 359页。 参见 M artin Stuart - Fox, The L ao Kingdom of L an X ang: R ise and D ecline, Bangkok, Thailand, W hite Lotus Press, 1998 , p. 8。 同上 ,第 5页。 以上参见王任叔 :《印度尼西亚古代史》,第 92页。 的头发通常是卷曲的”。卢斯还认为 ,中国史籍《蛮书》中提到的居住在缅甸北部一带的“僧祈 人”,就是尼格利陀人。① 缅甸学者登貌也认为 ,缅甸古代的居民与安达曼群岛上的土著民族 (即尼格利陀人 )同 种 ,“他们乃是兄弟关系”。认为这些尼格利陀人本来居住在缅甸 ,后来“藏缅语族、孟高棉语 族一批接一批地进入缅甸。在这种情况下 ,原来的土著民族似乎没有能力来与之抗衡 ,于是逐 渐向南方迁移。经过数千年后 ,原来的土著民族便到达南方远离缅甸本土的异国他乡了”。② 李长傅在其《南洋史纲》一书中也认为 :“小黑人 ,后印度 (中印半岛 )之原住民 ,人种学家 名曰小黑人 ,属尼格罗系 (Nogretos。原文如此 ,应为 Negritos———引者 )。身躯短小 ,肤色黝黑 , 在有史以前 ,居住半岛 ,自他族迁入 ,遂见式微。”③ 埃里克·塞登法登 ( Erik Seidenfaden)认为 ,小黑人本是中南半岛最早的居民 ,后来 ,原始 安特拉罗人 ( Proto - Am traloids)迁来 ,与小黑人混血 ,形成了美拉尼西亚人。中南半岛的美拉 尼西亚人后来是被更晚些时候迁来的孟 - 高棉人同化的。塞登法登认为 ,现代中南半岛的许 多民族都混有小黑人的血统 ,如缅甸的克钦人和柬埔寨的高棉人、桑雷人 ( Sam rae)、库伊人 ( Kui)、仲人 (Chong)以及越南北部山区的一些民族 ,都混有小黑人的血统。④ 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认为 ,中南半岛早期曾经存在过一个“黑人王国”。⑤ 关于东南亚地区的黑色人种 ,从中国史籍中也可以发现一些线索 ,例如中国史籍中就曾提 到有一种“僬侥人”。 《国语》卷十记载 :“僬侥不可使举 ,侏儒不可使援 ⋯⋯僬侥 ,官师所不材也 ,以实裔土。” 同书卷六“鲁语”载 :“仲尼曰 : ‘僬侥氏三尺 ,短之至也。’” 《山海经·海外南经》卷六曰 :“周饶国在其东 ,其为人短小冠带 (注 : 其人长三尺 ,穴居 , 能为机巧 ,有五谷也 )。一曰僬侥国在三首东 (注 : 《外传 》云 : 焦侥民长三尺 ,短之至也。《神 含诗雾》曰 : 从中州以东西四十万里 ,得僬侥国 ,人长一尺五寸也 )。” 西汉刘向所撰《说苑》卷一八记载 :“僬侥国 ,人长一尺六寸 ,仰风则偃 ,背风则伏 ,眉目俱 足。但野宿。一曰僬侥长三尺 ,其国草木夏死而冬生 ,去九疑三万里。” 从上述记载来看 ,“僬侥国”似乎是在海中 ,可能就是东南亚海岛地区。 但是 ,《后汉书》卷一一六《西南夷传·哀牢传 》却记载 :“永初元年 ,徼外僬侥种夷陆类等 三千余口 ,举种内附 ,献象牙、水牛、封牛 ”。同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又载 :“安帝永初中 ,永昌 徼外僬侥种夷陆赖等三千众余口举种内附。其人长三尺 ,穴居善游 ,鸟兽惧焉。”《通典 》卷一 八七也载 :“僬侥国 ,后汉时通焉。明帝永平中 ,西南夷僬侥贡献。安帝永初中 ,永昌徼外僬侥 种夷陆类等三千余口 ,举种内附 ,献象牙、水牛、封牛。其人长三尺 ,穴居善游 ,鸟兽惧焉。其地 草木 ,冬生夏落”。 这三段记载提到僬侥种或僬侥国时 ,说其在“徼外 ”或“永昌徼外 ”,似乎就在中南半岛。 65 ① ② ③ ④ ⑤ 参见 G. H. Luce, Phases of Pre - Pagan B urm a, vol.Ⅰ,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p. 2。 〔缅〕登貌著、李孝骥译 :《蒲甘时期的文化》,载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 :《东南亚》, 1981年第 4期。 转引自方国瑜 :《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 ) ,中华书局 , 1987年 ,第 216页。引文括号中的“中印半岛 ”即今天我们 通常所说的中南半岛。 参见 Erik Seidenfaden, “The Races of Indochina”, in Journal of the S iam Society, 30, 1, May 1937, p. 57。 参见〔日〕鸟越宪三郎著、黄德荣译 :《滇国青铜文化》,载云南省博物馆和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编 :《民族考古译文集 》(第 2集 ) , 1987年 ,第 66页。 也就是说 ,不仅在东南亚海岛上 ,在中南半岛上也有僬侥人。 在以上几部中国史籍中 ,对于僬侥人身体特征的描写 ,多言其身材矮小 ,并没有提到他们 的肤色。 拉古伯里在解释“僬侥”的“僬”字时认为 ,“僬”字左边的单人旁是指人 ,而右边的“焦 ”字 乃或灼或日晒而成黑色的意思。① 方国瑜先生认为 :“永昌徼外僬侥夷 ,当即古之小黑人 ,唯不详其道理。”② 《中国古籍中有关老挝资料汇编》一书中对“僬侥”的注释为 :“史书中关于僬侥的记载 ,都 说它为一种矮小民族 ,可能是中南半岛上尼格雷佗 (Negritos)人种的后裔。”③ 除了“僬侥”之外 ,中国史书还提到过一种人 ,叫做“侏儒”。从有些史书的记载来看 ,有时 候“侏儒”是指个体身材矮小的人 ,但有时候指的却是某一人种。 例如 ,《全后汉文 》卷六九蔡扈“短人赋 ”说 :“侏儒短人 ,僬侥之后 ,出自外域 ,戎狄别种 ⋯⋯”这里明言侏儒是僬侥之后 ,与僬侥是同一人种。又说他们“出自外域 ,戎狄别种 ”,可能 是指其生活在东南亚地区。 《魏志》卷三 ¯《东夷传·倭人》记载 :“又有侏儒国在其南 ,人长三四尺 ,去女王四千余里。 又有裸国、黑齿国 ,复在其东南 ,船行一年可至。”这里提到的“侏儒 ”不仅是一个种族 ,而且还 是一个“国”,其方位是在“倭人”南面的海中 ,也应是今天东南亚的海岛地区。 既然“侏儒短人 ,僬侥之后”,如果僬侥是小黑人的话 ,那么这些记载中的侏儒也应该是小 黑人。 也有人认为 ,中国史书的记载并没有明说僬侥或侏儒的肤色 ,拉古伯里对“僬侥 ”的解释 是很牵强的。④ 确实 ,按前引《山海经 》的记载 ,“僬侥国 ”又叫“周饶国 ”,则“僬侥 ”和“周饶 ” 就只是一个同义异写的音译词 ,而不是像拉古伯里解释的那样有“黑色”的意思。 但是 ,从今天东南亚民族的情况来看 ,身材短小且皮肤黑色的人种又确实只有尼格利陀人 或尼格利陀人与其他民族的混血种。 如果说中国早期的史籍中记载的“僬侥”和“侏儒”是否为黑人还说不清楚的话 ,那么稍后 一个时期史籍的记载就比较明确了。唐代姚思廉所撰《梁书 》卷五四“东夷 ”记载 :“倭之南有 侏儒国 ,人长三四尺。又南 ,黑齿国、裸国 ,去倭四千余里 ,船行可一年至。又西南万里 ,有海 人 ,身黑眼白 ,裸而丑⋯⋯”这里所说的“身黑眼白”的“海人”,应该就是当时居住在东南亚海 岛地区的黑人。 唐代以后 ,中国史籍中关于东南亚黑色人种的记载更为明确了。《唐书 》卷二二二下《室 利佛逝传》载 :“咸亨至开元 ,数谴使者朝表⋯⋯又献侏儒僧祈女各二及歌舞。”这里提到的与 “侏儒”并列的“僧祈女”即是女黑人 ,而这些“侏儒 ”和“僧祈女 ”均是室利佛逝国⑤的使者从 东南亚海岛地区带来献给中国皇帝的。 《萍洲可谈》记载 :“广州富人多畜鬼奴 ,绝有力 ,可负数百斤 ,言语嗜欲不通 ,性淳不逃徙 , 75 ① ② ③ ④ ⑤ 参见凌纯声 :《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上册 ) ,第 350页。 方国瑜 :《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 ) ,中华书局 , 1987年 ,第 216页。 景振国主编 :《中国古籍中有关老挝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 , 1985年 ,第 28页 ,注释 10。该注释中的“尼格雷佗人 ” 即是本文所说的尼格利陀人。 参见凌纯声 :《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上册 ) ,第 350页。 梵语“Srivijaya”的音译 ,公元 7世纪兴起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古国。 亦谓之野人。色黑如墨 ,唇红齿白 ,发卷而黄 ,生海外诸山中 ”。这里提到的广州富人蓄养的 “色黑如墨 ,唇红齿白 ,发卷而黄 ”的“鬼奴 ”,显然是黑人 ,而且 ,他们是被从“海外诸山中 ”弄 来的 ,这里的“海外诸山”指的应是东南亚海岛地区。 《太平御览》卷七九 ¯“类人”条引《南州异物志》记载 :“扶南海隅有人如兽 ,身黑若漆 ,齿 白如素。随时流移 ,居无常处。食唯鱼肉 ,不识禾稼 ,寒无衣服 ,以沙自覆 ,时或屯聚 ,猪犬杂 糅。虽忝人形 ,无逾六畜。”这些“身黑若漆”的人也就是当时东南亚海岛地区的小黑人。 宋代赵汝适在其《诸蕃志》“三屿”条中明确记载了菲律宾三屿地方的小黑人的情形 :“每 聚落各约千余家 ,地多崇岗叠嶂 ,峭拔如壁 ,凭高依险 ,编茅为屋。山无水源 ,妇女以首絫擎二 三瓮 ,取水于溪 ,登陡如履平地。穷谷别有种落 ,号海胆 ,人形而小 ,眼圆而黄 ,虬发露齿 ,巢与 木颠 ,或三五为群 ,跧伏榛莽 ,以暗箭射人 ,多罗其害。投以瓷碗 ,则俯拾 ,忻然跳呼而去”。 据夏德 ( Friedrich H irth)和柔克义 (W. W. Rockhill)两位学者对《诸蕃志 》的注解 ,“海胆 ” 即是“Aeta”或“A igta”或“ Inogta”的译音。① 现在菲律宾群岛上的小黑人仍多自称“Aeta”,与 “海胆”的发音极其相近。 三、东南亚黑色人种的发展及与中国南方蒙古人种诸民族的历史联系 有学者认为 ,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原先不仅广泛分布在中南半岛 ,而且还曾经居住在中国。 例如 ,王任叔就说 :“在印度尼西亚各地最初散布着的种族是尼格里多人 ,而在新石器时代则 有迁移到印度支那去的。这一种族可能还散布到中国的西南和东南区域 ,又从中国的西南散 布到缅甸、印度的东南沿海一带以至于锡兰岛 (即斯里兰卡———引者 ) ,而出现了维达人即尼 格里多种族。”② 刘芝田先生更直截了当地说 :“小黑人渊源于中国大陆。”他还认为 :“古代小黑人 ,可能 于石器时代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西里伯 (即西里伯斯———引者 )还是一片大 陆时 ,便由中国大陆向南发展 ,后来又在婆罗洲向北入菲岛 ,向东至新几内亚。”“巴布安人 (即巴布亚人———引者 )是古代美拉尼西亚人 (Melanesoid)的一支 ,他们曾分布于中国大陆东 南沿海 ,其南迁入海 ,渐离大陆 ,可能最早。他们在大陆时可能与小黑人是同族 ,或同族而异 支 ,在种族关系上仍有密切的亲缘。”③ 古代中国大陆到底有没有黑色人种呢 ? 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极感兴趣。早在 1830年 , 法国巴黎地理学会就曾悬赏征文 ,题为证明《中国人所称之昆仑山脉中确曾有小黑人 》,迄今 为止 ,还没有听说有谁获得这一奖金。④ 在 1933年至 1934年期间 ,由当时的北平地质调查所在周口店对距今 2万年到 10万年以 前的上洞墓穴进行发掘后 ,发现了 3个完整的头盖骨。魏敦瑞在分析了这 3个头盖骨后 ,于 1939年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 ,它们代表 3个人种 : 一个是原始蒙古人种 (101号 ) ,一个是美拉 尼西亚人 (102号 ) ,一个是爱斯基摩人类型的 (103号 )。⑤ 1947年 ,哈佛大学的虎腾 ( E. A. Hooton)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讨了一位爱斯基摩太太、 85 ① ② ③ ④ ⑤ 参见刘芝田 :《菲律宾民族的渊源》, (香港 )东南亚研究所与菲华历史学会 , 1970年 ,第 80页。 王任叔 :《印度尼西亚古代史》,第 114页。 刘芝田 :《菲律宾民族的渊源》,第 81、83、75页。 参见凌纯声 :《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上册 ) ,第 345页。 同上 ,第 345—359页。 一位美拉尼西亚太太的中国老头子》的文章 ,同意魏敦瑞的意见 ,也认为这 3个头盖骨中有一 个女子的头盖骨 ,而且属于美拉尼西亚人类型。① 魏敦瑞和虎腾二人均认为这 3个头盖骨中有一个属于美拉尼西亚人类型的 ,而我们知道 , 美拉尼西亚人属黑色人种 ,如果周口店发现的头盖骨中真有美拉尼西亚人类型的话 ,则说明当 时中国可能也分布有黑色人种。 此外 ,国外和国内许多学者都曾根据中国古籍中的有关有记载 ,认为现代生活在东南亚海 岛地区的小黑人的祖先在古代很有可能也生活在中国。 如《周礼·地官司徒 》上记载 :“二曰川泽 ⋯⋯其民黑而津。”《山海经 ·海内经 》记载 : “又有黑人 ,虎首鸟足 ,两手持蛇 ,方啗之。”《山海经·海外东经》载 :“黑齿国在其北 ,为人黑 , 食稻啖蛇 ,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 ,为人黑手 ,食稻使蛇。”“两师妾在其北 ,其为人 黑 ,两手各操一蛇⋯⋯一曰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 ,各操一龟。”“劳民国在其北 ,其为人黑 ,或 曰教民 ,一曰在毛民北 ,为人面目手足尽黑。” 凌纯声认为 ,上述记载说的可能是当时 (战国晚期 )生活在中国境内南部或境外东方的黑 色人种。② 另外 ,中国史书中提到的“僬侥人”也有可能曾经分布在中国。《国语》卷十记载 :“僬侥不 可使举 ,侏儒不可使援 ⋯⋯僬侥 ,官师所不材也 ,以实裔土。”从“僬侥 ,官师所不材 ,以实裔 土”这句话来看 ,似乎僬侥原先居住在中原 ,因官府觉得其无用 ,才把他们迁往边徼的。 《全后汉文》卷六九蔡扈“短人赋”又说 :“侏儒短人 ,僬侥之后 ,出自外域 ,戎狄别种 ,去俗 归义 ,慕化企踵 ,遂在中国⋯⋯”这里明言侏儒是僬侥之后 ,但又说是“出自外域 ,戎狄别种 ”, 是“去俗归义”以后才从外域迁到中国的。可能的情况是 ,僬侥人原先居住在中国 ,或者至少 有一部分僬侥人是居住在中国的 ,后来被迁到了边徼地区乃至外域。以后 ,被称为“侏儒 ”的 他们的一些后裔又从外域迁入了中国。 不管怎么说 ,许多人倾向于这种观点 : 当时中国境内确实居住有被称为“僬侥 ”和“侏儒 ” 的人群 ,而且很可能就是矮黑人。 还有人认为 ,中国史志中记载的“木客”也可能是小黑人。 “木客”之名 ,最早见于《越绝书》卷八 :“木客大冢者 ,勾践允常冢也。初徙 琊 ,使楼船卒 二千八百人 ,伐松柏以为桴 ,故曰木客 ,去县十五里。一曰勾践善材文刻献于吴 ,故曰木客。” 《越绝书》中的“木客”似与人没有什么关系。然而在宋朝的《太平寰宇记 》中 ,“木客 ”则似乎 是一种人的名称。 《太平寰宇记》卷一 ¯二“汀州”条云 :“汀州按《地理志 》,历代土地 ,旧与长乐郡同。唐开 元二十四年 ,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 ,天宝元年 ,改为临汀郡 ,乾元元年 ,复为汀州。《牛肃纪 闻》云 : ‘江东采访使奏于处州南山洞中置汀州。州境五百里 ,山突林木秀茂 ,以领长汀、黄连、 新罗三县 ,地多瘴疠 ,山多木客 ,丛萃其中 ,州初置在杂罗 ,以其地瘴 ,居民多死 ,大历十四年 (唐代宗时 ,公元 779年———引者 ) ,移理长汀白石邨 ,去旧州里三百里 ,福州观察使承昭所奏 移也。’”同书卷一 ¯八“虔州赣县”条云 :“上洛山在县南陆路九十里 ,山中有石墨可书。又按 《地理志》云 : ‘虔州上洛山多木客乃鬼类也。形似人语亦如人 ,遥见分明 ,近则藏隐 ,能砍衫 95 ① ② 参见凌纯声 :《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上册 ) ,第 346页。 同上 ,第 359页。 枋 ,聚于高峻之上 ,与人交市 ,以木易人刀斧。交关者 ,前置物枋下 ,却走避之 ,木客寻来取物 , 下枋与人 ,随物多少 ,甚信直而不欺。’”同书卷一 ¯八“虔州雩都县 ”条曰 :“君山在县东南三 百八十里 ,《南康记》云 : ‘其山奇丽鲜明 ,远若台榭 ,名曰娲宫 ,亦曰女姥石山 ,去盘固山北五 十里 ,上有宝台 ,方广数十丈。又有自然石室如屋形 ,风雨之后 ,景气明净 ,颇闻山上鼓吹之声 , 山都木客为其舞唱之节。’”又 ,《太平寰宇记》卷八八四引邓德明《南康记 》云 :“木客 ,头面语 声 ,亦不全异人 ,但手脚爪如钩利 ,高岩绝峰 ,然后居之 ,能砍榜索 ,着树上聚之。昔有人欲就买 其榜 ,先置物树下 ,随置多少取之。若合其意 ,便将主 ,亦不横犯也。但终不与人对面 ,交语作 市耳。” “木客”的分布除上述的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外 ,广西也有分布。《太平寰宇记 》卷一六三 “昭州平乐县”条载 :“木客 ,郭仲产《湘州记 》: ‘平乐萦山多曲竹 ,有木客形似小儿 ,歌哭、行 坐、衣服 ,不异于人 ,而能隐形。山居崖宿 ,至精巧 ,时出市易 ,作器人 ,亦无别。就人换借 ,此皆 有信义 ,言语亦可解 ,精器木理也。’” 在广西境内直到明代仍有“木客”存在 ,明邝露《赤雅 》卷上记载 :“木客形如小儿 ,予在恭 城见之。行坐衣服 ,不异于人。出市作器 ,工过于人。” 另外 ,《太平寰宇记》卷一 ¯九“吉州太和县”条引《庐陵异物志》: 澉石山“有木客鸟 ,大如 鹊 ,千百为群 ,飞集有度 ,不与众鸟相厕 ,又俗云 : 是木客化为此鸟也。”这段记载虽未明言“木 客”,但“俗云 ,是木客化为此鸟”,说明太和县曾有过“木客”。 凌纯声先生根据上述材料 ,认为史志上记载的“木客”就是小黑人。① 又有人认为 ,中国史书中记载的“黟歙短人 ”也是小黑人。《梁书 》卷五 ¯《诸夷传 》记载 : “孙权黄武五年 ,有大秦贾人秦论来到交趾 ,交趾太守吴貌遣送诣权 ,权问风土谣俗 ,论具以事 对。时诸葛恪讨丹阳获黟歙短人。论见之曰 :“大秦希见此人。”权以男女各十人差使会稽刘 咸送论 ,咸于道物故。论乃径还本国。”夏德 (H irth)在其所著《中国与东罗马 》一书中引用了 这条记载 ,并将“黟歙短人”译做“黑色短人”(B lackish - colored Dwarfs)。② 林惠祥也说 :“中国之黟歙短人 ,似颇有黑人之嫌疑。”③ 诸葛恪获黟歙短人的地方是丹阳 ,丹阳是当时“山越 ”的聚居地之一 ,山越是古代越人的 一支。凌纯声认为 :“越人是今之印度尼西安人 ( Indonesian) ,在昔居于大陆者。黟歙短人为小 黑人的可能甚大 ,今日之菲列宾 (即菲律宾———引者 )群岛和马来半岛这两种民族迄今常在一 地并存。”④ 李长傅在论述马来半岛和安达曼群岛的小黑人时 ,更直截了当地说 :“此小黑人不但为后 印度 (即中南半岛———引者 )之主人 ,且为亚洲东南之原住民。三国时今皖南山中山越之侏 儒 ,吴大帝以赐大秦商人秦伦者 ,殆即此族云。”⑤ 凌纯声说 ,据曾在中国四川和云南旅行多年的法国人勒让德尔 (Legendre)报告 ,他在当地 曾见过两种黑人 : a型 ,具有黑种人的特征 ,下颚突出 ,口唇厚 ,皮肤紫铜色 ,身高平均 150厘 06 ① ② ③ ④ ⑤ 参见凌纯声 :《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上册 ) ,第 352—358页。 同上 ,第 350页。 转引自凌纯声 :《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上册 ) ,第 351页。 凌纯声 :《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上册 ) ,第 351页。引文中的“印度尼西安人”,今多译为“印度尼西亚人”。 李长傅 :《南洋史纲要》,第 7页。转引自刘芝田 :《菲律宾民族的渊源》, (香港 )东南亚研究所与菲华历史学会 , 1970年 , 第 83页。 米 ; b型 ,皮肤近于棕黑色 ,头发卷曲 ,体高较前者为矮。勒让德尔说他还在雅砻江的西番族中 遇到一小黑妇人 ,身矮发卷 ,很像新几内亚的尼格利陀 - 巴布亚型 (Negrito - Papua)。① 凌纯声说他本人在中国大陆西南地区尤其在云南的西南部旅行时 ,也常见到色黑发卷的 混血人种。因此 ,他坚信中国曾经是黑色人种生活的地区之一。凌纯声认为 :“成群的黑人聚 落 ,在中国早已不存在了 ! 远古黑色人种在中国的分布 ,这个问题的解答 ,只有等待将来地下 的发掘⋯⋯在周口店的上洞墓穴 ,已发现有美拉尼西安 (即美拉尼西亚———引者 )人骨 , Mansuy和 Colani诸氏在越南北部洞穴亦发现小黑人、巴布安人 (即巴布亚人———引者 )和美拉 尼西安人的遗骨 ,将来在中国南方的洞穴或石室中 ,一定能发掘到黑色人种的人骨和遗物 ,著 者自信敢作如此预言。”② 有资料表明 ,台湾在比较晚近的时期都还生活有黑色人种。③ 所以 ,凌纯声的结论是 :“从周口店上洞的时代起 ,直到唐代或宋代 ,中国境内一直不乏黑 色人种的踪迹。南洋土著中的小黑人 ,固然不必说全是从中国南渡的祖先的后裔 ,但在古代 , 整个南洋和一部分的中国大陆都是黑色人种和黑人文化的分布圈 ,而这人种和其文化之时代 上最早代表的一支是在中国发现 ,这是可以断言的。”④ 刘芝田教授同意凌纯声等学者的观点 ,并认为 :“这些黑种人可能在旧石器的末期 ,或在 新石器时代 (5000B. C. - 500B. C. )之前 ,在大陆被迫南迁入海 ,徘徊栖息于马来群岛之间 ,或则 一部分后来与华南人同化 ,变成了目前一部分面目较黑、个子较矮的华南人的祖先。”⑤ 在周口店遗址中到底有没有发掘到美拉尼西亚人的遗骨 ? 还有待于科学的验证。法国人 勒让德尔在中国西南地区见到的是不是真正的黑人 ? 也没有更多的证据。不过 ,中国南方许 多民族的身体特征确实带有黑色人种特征这一现象 ,似乎又能够支持黑色人种曾经生活在中 国这一观点。 英国学者温斯泰德在论述东南亚的尼格利陀人的起源和演变时说 :“这个很古老的人种 是东南亚最大的人类学之谜。有人发现他们的血统遍及印度尼西亚居民 ,也有人认为印度和 印度支那的各族含有他们的血统。”⑥ 有人通过对 Y染色体进行分析后认为 ,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居民的 D型成分与安达曼群岛 上的黑色人种的 D型成分有关系 ,甚至认为日本最古老的居民虾夷人也是黑色人种的后代。 虽然他们的肤色已不是黑色 ,但是他们的 Y染色体与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基本上是一致的。他 还通过对人类“单核苷酸多肽”( SNP)的突变速率计算出东南亚的黑色人种是在大约 10万年 前离开非洲 ,在大约 5万年前来到东南亚 ,又在大约 4万年前由东南亚扩散到从东北亚到大洋 洲的广大地区。而且 ,他们曾一度是整个东南亚乃至东亚大陆的主人 ,直到大约 2万年前 ,黄 色人种才征服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这个地区的黑色人种也才渐渐地与黄种人融 合而减少了。⑦ 16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参见凌纯声 :《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上册 ) ,第 359页。 凌纯声 :《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上册 ) ,第 359页。 参见 Peter S. Bellwood, Prehistory of the Indo - M alaysian A rchipelago, p. 72。 凌纯声 :《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上册 ) ,第 392页。 刘芝田 :《菲律宾民族的渊源》,第 77页。 〔英〕理查德·温斯泰德著、姚梓良译 :《马来亚史》,商务印书馆 , 1974年 ,第 7页。 参见李辉 :《澳泰民族的遗传结构》,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2005年 5月打印稿 ,第 78—80、69页。 美国人类学家凯斯 (Charles F. Keyes)在论述东南亚黑色人种和黄色人种发展、演变的历 史时则说 :“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 (也叫海洋尼格罗人种 ,即今天的塞芒人、安达曼岛上的 人和澳大利亚土著的祖先 )是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发生分化的 ,我们目前还不清楚 ,但是到 更新世末期 ,这两个种族的人似乎一起生活在亚洲大陆上了。澳大利亚人种占据的地区主要 是今天的东南亚 ,而蒙古人种占据的地区在他们的北边 ,主要是今天的中国。⋯⋯到了和平文 化晚期的某一个时期 ,在东南亚占居主导地位的人种由澳大利亚人种变成了蒙古人种。关于 这种转变的故事目前还不能完全说清楚 ,但是 ,有一点是清楚的 ,那就是 ,在这个时期 ,发生了 从亚洲大陆向海岛的人口移动。随着蒙古人种的到来和与澳大利亚人种的接触 ,前者逐渐融 合或取代了后者。澳大利亚人种的残余继续残存在这个地区的一些封闭的地方 ,但也只是一 些被混血的孤立群体了。”① 我们知道 ,今天东南亚的绝大多数民族乃至中国南方的一些民族都属于南方蒙古人种。 有学者在论述南方蒙古人种的特征时就强调指出 :“南方蒙古人种 ,与北方蒙古人种相比较 , 体质特征基本相同 ,只是皮肤、头发和眼睛的颜色都深一些 ,身材较矮 ,嘴唇较厚 ,鼻翼较宽 ,胡 须较多 ,面庞较窄 ,颌部向前微突。而且 ,愈往南 ,这些特征表现得愈明显。在有的地方 ,人们 的头发甚至呈波纹状 ,两眼内角和外角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无内眦褶 ,明显地混有尼格罗 - 澳 大利亚人种的特征。主要分布在昆仑山脉和长江以南 ,以及喜马拉雅山和东南亚广大地区。 除南方汉人外 ,还包括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越芒语族、孟高棉语族和印度尼西亚语 族的众多民族。”② 南方蒙古人种“明显地混有尼格罗 - 澳大利亚人种的特征 ”这一现象表明 ,南方蒙古人种 应当是蒙古人种同黑色人种混血后形成的。既然南方蒙古人种是蒙古人种同黑色人种混血形 成的 ,那就意味着在南方蒙古人种分布的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南方地区内 ,过去一定广泛分布有 黑色人种。也就是说 ,今天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海岛地区的这些黑色人种的祖先及其文化 ,构成 了中南半岛和中国南方地区诸多民族的基础。 关于今天分布在东南亚海岛地区的黑色人种的起源以及他们的早期历史 ,虽然还有许多 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但在探讨东南亚和中国南方地区的南方蒙古人种诸民族的早期历 史时 ,应当把黑色人种的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考虑 ,恐怕只有这样 ,才能把今天分布在东南亚和 中国南方地区的诸多属于南方蒙古人种的民族的起源和早期历史等问题说清楚。 (何平 ,教授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昆明 , 650091) 〔责任编辑 :丁克定〕 26 ① ② Charles F. Keyes, The Golden Peninsula: Culture and Adaptation in M ainland Southeast Asia, Macm illan Publishing Co. , Inc. , 1977, pp. 14 - 16. 李毅夫等编著 :《世界各国民族概览》,第 7页。
/
本文档为【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及其在中国和东南亚民族史上的地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