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老年与老年社会工作

2011-07-12 12页 doc 76KB 1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145253

暂无简介

举报
老年与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是一个动态概念,它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而变化 关于老年与老年社会工作的探究 (政法学院09级社会工作班) 摘要: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经历着老龄化,并且高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随着年龄 的增长,老年人的生活能力逐渐降低,需要他人照料。在国外老年社会工作已经发展成为一 个专业化的职业,我国这方面还急需跟上步伐。本文通过对老年定义、老年特征与需求的概 括,阐述了有关老年社会工作的实务与技巧。 关键词:老年需求 老年社工理论 居家养老 一、老年的定义及其基本状况 (一)定义 老年是一个动态概念,它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而变化。...
老年与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是一个动态概念,它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而变化 关于老年与老年社会工作的探究 (政法学院09级社会工作班) 摘要: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经历着老龄化,并且高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随着年龄 的增长,老年人的生活能力逐渐降低,需要他人照料。在国外老年社会工作已经发展成为一 个专业化的职业,我国这方面还急需跟上步伐。本文通过对老年定义、老年特征与需求的概 括,阐述了有关老年社会工作的实务与技巧。 关键词:老年需求 老年社工理论 居家养老 一、老年的定义及其基本状况 (一)定义 老年是一个动态概念,它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而变化。如中国古代曾将50岁作为老年的起点,如今我国将60岁以上的公民界定为老年人。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以上的人群,也有一些国家把65岁作为老年的起始年龄。 目前国际上主要通行这两种标准。但仅把年龄作为划分依据不一定太合适,因为年龄有不同的内涵,它包括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只是由于生理、心理、社会年龄较难测量,所以通常把日历年龄作为划分老年人的参照标准。之所以把60或65岁作为老年的起点,是因为这个年龄段以后,人的各种生理功能发生了较大的退化性变化,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骨骼系统都不同程度地呈现衰退和下降趋势。 (二)基本情况 1.预期寿命与婚姻状况 1997年出生的婴儿有望活到76.5岁,而在20世纪初出生的婴儿预期寿命只有49岁。妇女的预期寿命是79.4岁,而男子的预期寿命是73.6岁。曾经有人认为男子的预期寿命之所有比妇女短是因为就业压力,源于男子常常要干重体力活。然而,即使是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女婴的死亡率也比男婴低,这说明更强有力的生物构成有助于女性更好地适应整个生命周期中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只有假以时日才能辨别出生理优势和工作相关的因素各自对妇女有更长的预期寿命的影响。 1998年,老年男子比老年妇女有配偶的可能性更大,其在婚比例分别为75.1%和42.9%,反映出不同性别在预期寿命上的差异。尽管没有再婚的老年男女最有可能是丧偶,但20世纪90年代骤然增加的离婚和未婚人数预示,21世纪单身老人将会增加。 2.居住安排 1998年,未住进养老机构的老人中,有三分之一的老人独居,三分之二的老人老人和家人住在一起,即与配偶、伴侣或其他亲属共同生活。 3.贫困 更进一步地审视有关贫困人口的统计数字会发现,那些在工作时候收入就很低的人最有可能在晚年收入偏低或是陷入贫困。对老年妇女来说,贫困率徘徊在16%左右,而老年男子只有9%生活贫困。 有色人种老人的贫困率偏高。老人的退休收入折射出他们毕生赚取的收入。 4.就业 过了65岁的老人大约仍有12%留在劳动大军中,超过一半的人或者是出于经济上的需要,或者是出于仍对上班有兴趣,会从事非日制工作。21世纪,仍然留在劳动力队伍中的老人的数量有可能会继续增加。(萨科奇) 5.健康状况与伤残 年届85岁时,超过半数的老年人需要在行动、洗澡、准备饭菜或者是其他日常生活活动中有他人的协助。 老年人经济上是否宽裕与健康状况有错综复杂的联系。长期贫困会限制老人获得有品质的医疗保健服务,造成营养不良,产生心理上的困扰,所有这一切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慢性病会使他们对生活更加无能为力。因为经济上的不宽裕,医生开的处方不能完全遵照执行,或者该配的眼镜不能购买。贫困的老人可能不得不在要吃饭还是要治病之间做出抉择。 二、老年的特征与需求 (一)生理变化 与自然衰老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生理上的变化常常是成年人由中年步入老年首先外显的信号。但身体变化对老年人身体功能的影响不同。许多老年人直到80多岁依然身体健康、活跃,视力、听力或者关节功能的变化只给他们带来小小的不便。而有些老人从60来岁开始就要与(退行性)疾病搏斗,到70岁越发的孱弱。 1.身体为什么会衰老? 关于衰老科学界还没有一致的意见,目前被人接纳的主要理论有三大类:基因程序说、交联与自由基说、免疫系统退化说。 2.老年期生理方面的变化 身体衰老不会被视为病理现象,正常的衰老过程也不会被视为疾病。 (1)皮肤、毛发和指甲 最明显的生理变化是皮肤起皱纹(美国、中国妇女可能跟在意自己的皮肤、打扮自己、公交车上的经历)皮肤细胞内弹力纤维的丧失。随着机体的衰老,皮肤变薄,弹性减少。日晒是手臂和脸上产生色素沉着过度的主要原因,即所谓“黄褐斑”。碰撞和跌倒可能会造成比看来应受的伤要严重得多的创伤。在伤口愈合上老年人比年轻人需要多50%的时间。老化的机体不大可能有效调节身体的温度。对冷热的反应灵敏度下降。 与衰老的皮肤系统联系在一起的正常的变化可能带来一个比任何生来就有的病理问题还有严重的问题,即老年人的自尊和自我概念问题。为了减少负面的影响,老年人可能为自己的外表烦恼。 手指甲、脚趾甲会变厚、变干,这可能带来卫生方面的问题,因为对老人来说够到脚趾会比较困难。 (2)神经系统 ①神经递质效率下降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老人碰到一个烫东西,可能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把手挪开,这是因为处理脑部得到的信息变得较慢。或者在开车的时候,老人可能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对疾驰而来的车做出反应,或者是反应过来需要急刹车。 ②睡眠模式的改变 年轻人一般一天睡七八个小时,其余的十六七个小时都是清醒的。老人可能只需睡6个小时,但是白天却会不时打盹,这种昼夜节律模式更像婴儿而不像成人。这就是为什么老人常常会在早上上床睡觉,但在半夜却完全清醒睡不着。当老人用白天小睡来弥补疲倦感或者采用辅助措施延长晚上睡眠的时间是,问题可能会更加复杂? (3)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即心和血管,会随着身体衰老而减低效能。增多的脂肪和胶原蛋白会积聚在心肌上,减少心脏的输出。心脏瓣膜会变得比较僵硬,是心脏在工作的时候更加吃力。血流量的限制造成了老人在从事体力活动的时候更容易疲劳,或者肌肉力量减少。 冠状动脉疾病和冠心病使心脏病成为老年人的第一杀手。第二个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他并不只限于老年人。 (4)肌肉骨骼系统 随着年事渐高,人们会由于脊椎骨的压缩而变矮。老人的脊椎可能会变得更加弯曲,让人有一个错觉,他们长年没精打采。如果老人觉得脚下不太稳,他们有可能更加缓慢地移动身体以控制保持身体的重心。有些老人因此全面减少身体活动,结果加速了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的变化。65岁以上的人掉牙最常见的是有牙周病,即稳固的牙齿的牙龈和下颌骨结构受到感染。这些感染一般是有牙斑引起的,可以通过定期刷牙和情节牙齿去除。一旦老人失去了天生的牙齿,戴上假牙,下颌的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假牙可能不合适,嘴可能会瘪。当假牙特别不合适的时候,老人会不愿意戴,这又加速了嘴瘪的速度。由此带来的循环会使咀嚼食物非常困难,甚至痛苦。 关节炎。妇女面临的老年带来的肌肉骨骼系统方面的问题最有破坏性的是骨质疏松症。即骨密度变低,退化。绝经以后的骨质疏松症会对妇女有影响,它是由于停经后身体缺乏雌性激素造成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妇女都会患骨质疏松症。 (5)胃肠道系统 老人在只吃了一点东西后就赶紧饱了是常见现象。对胃口不好或者有消化问题的老人来说体重严重下降可能成为一个问题, (6)呼吸系统 随着年龄的增长肺部的肌肉失去了弹性和力量,力量上的缺失损害了老人的深呼吸、咳嗽和清除肺部粘液与分泌物的能力。但许多肺部疾病都是由吸烟或环境污染造成的。 (7)泌尿系统 对一些老人来说,泌尿系统的变化是最麻烦的。尿路感染,如果老人担心自己离家后找不到如厕的地方,就可能减少摄入的液体,以减少上厕所的情况。然而,这样做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因为老年人会因此有脱水的危险。 (二)心理变化 1.感觉系统 (1)触觉。老年人的神经传输效率降低,神经系统需要花比原来更长的时间才能把信息传给身体的各部分,所以大多数老人的痛觉阈限升高。这样很多很来剧烈的疼痛对老年人老说就可能就变成了一种缓慢的、模糊不清的不适感。对于老年人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很可能导致治疗的延误,产生严重的后果。 (2)视觉。视觉的变化在30多岁降级40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人们的晶状体开始失去弹性,调节能力下降。因而有远眺变为近看,需要快速变化的时候不大能调节过来;电话薄、报纸上的字也也越来越难以看清楚出现了所谓的“老花眼”。进入老年期人们的瞳孔也变小了,而且它的缩放能力也逐渐减弱,对光线变化的反应能力下降。所以强烈而炫目的光线对老年人尤其是老年驾驶员来说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问题。眼睛的晶状体变黄(人老珠黄),导致老人的色觉减弱,他们经常难以分辨蓝色、绿色、紫色等。 (3)听觉。听力逐渐丧失以及不能区分不同音频是人们常说的老年性耳聋。老年性耳聋不单时是否听得见一定音量的问题,而是能否分辨不同声音的问题。老人们常常分辨不出特定人声的音频,或者很难从北京噪音中过滤出想要听到的声音。加大音量可能使问题更为严重,因为音量可能并不是症结所在,分辨不同的声音以了解其中的意义才是问题的关键。 (4)味觉和嗅觉。老年人更偏爱口味重的食物,这样才能尝出滋味,或者他们会觉得糖多或者盐重的食物才更有吸引力。味觉和嗅觉感受性的下降使老年人常常感觉没有胃口。当老年人问不出天然气、烟火或变质饭菜的气味时,问题的危险性可能就会大得多了。 2.记忆力 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人脑的记忆能力是无限的。这一能力不会随着年老而有所损伤,但是人的思维记忆东西的过程却会随机体的老化而有所改变。对于老年人来说,太快的给予太多信息会处理不过来,他们不能把同时把太多的信息转化为感觉记忆然后编码形成短时记忆。这种信息超负荷会导致老年人记、不住事情。这不是由于记忆力下降,而是由于把信息加工处理成记忆有难度。同时感觉系统的变化致使信息的接受出现了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老人的记忆。 3.智力 智力是个人收集信息,对其加工处理,生成新的想法,并在日常生活中把信息用于新的和熟悉的情景中的能力。心理学家根据这一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不同的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将其分为晶体智力和液体智力。晶体智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他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年人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信息积累的角度来说,其晶体智力是有所增加的。液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很多调查表明老人的液体智力是有所退化的,但是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单一的年龄因素造成了这一结果。大多数智力测验都是由时间限制的,而老年人由于神经传输介质的退化,反应时间较慢。如果忽略掉智力测验的时间限制的话,其实老年人年轻人的差别是微不足道的。 4.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徐其耀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如喜、怒、哀、乐、惧、爱、恨等。进入老年期之后,随之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老化和健康状况的衰退,离退休后脱离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家中子女又逐渐独立并成家立业,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角色地位发生了较大改变,由此会引发老年人的一些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变化。 一般来讲,老年人在情感方面会变得比较脆弱,不喜欢听不好的或悲惨的事情,而且对事情的发生、发展比较担心、胆怯,生怕会向坏的一面发展。与此相联系的是在情绪方面也变得不太能接受悲惨的事情,而且喜欢听或看一些轻松、乐观的事物,在性情方面,老年人有时会变得像小孩子,并且也喜欢与孩子们玩耍。总之,老年人的情绪、情感方面会显现出如下的特征: (1)老年人关切自身健康状况的情绪活动增强。随着年龄增长,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老年人变得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对疾病较为重视。尤其是老年女性,怀疑自己患病和又失眠现象的人数显著多于男性。 (2)老年人对于自己的情绪表现和情感流露更倾向于控制。老年在日常生活常常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如遇喜事,他们不再欢呼雀跃;如遇悲事,也不易痛苦流涕。 (3)校级悲观的负性情绪逐渐开始占上方。一般来说,老年人比较多地表现出失落感、孤独感、疑虑感、抑郁感、恐惧感等消极情绪和情感。 (4)老年人兴趣出现变化。老年人兴趣方面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关注程度的淡化,对事物的关注面趋于狭窄,对新事物缺少激情等方面。一般来说,老年人让人的兴趣范围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缩小,好奇心逐渐减弱,对各种食物的态度变得冷淡,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望也逐渐下降,表现出心理上的“惰性”。 (三)老年的需求 1、健康需求 健康需求是当代老年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的衰弱,其重视自身的疾病预防和身心保健。其健康需求主要体现在日常的食物、服饰、医疗、住房、出行等方面。老年人需求食物营养的合理搭配、少食多餐以及饮水和空气的洁净卫生; 需求穿戴服饰的宽松、轻便、保暖、透气和适用;需求低层、通风、干燥、透光、宽敞的居室和舒适、无障碍的卫生间;需求疾病预防知识、生病能就近看病和身边有人照顾;需求出行安全能得到有效保障。 2、依存需求 老人由于离退休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环境,社会活动范围减小,生活从职业型转变为休闲型,容易出现心里失衡。人到老年, 精力、体力、脑力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同时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幸的生活事件,如丧偶、丧子女等,给老人带来烦恼、忧愁与痛苦。因此老年人特别希望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得到关心和交流,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群体的接纳和重视。家庭和睦、子女孝顺、朋友往来、邻里融洽, 这些会使老年人感到内心的温暖和幸福, 尤其是丧偶老人孤单寂寞,子女如能支持老人求偶再婚,会使老人摆脱内心的空虚抑郁, 感到老有所依。 3、尊重需求 一个人在社会上总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强于他人的社会地位。老年人由于离退休,进入了弱势社会团体!,其社会角色、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 同时也影响到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和支配权。这些有可能会造成老年人情绪低落、抑郁和消沉,出现焦虑、孤独和被社会抛弃感,严重的甚至会诱发身心疾病,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老年人特别需要别人对他的尊重,对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尤为敏感。是否得到别人的尊敬,成了其生存的第一价值。 4、自我实现的需求 老年人离退休后,多数尚有工作能力。他们非常希望能为建立和谐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余热,实现自身的价值或未完成的心愿,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因此可以鼓励老年人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适当地参加一些社会工作,做一点家务, 培养一些兴趣和爱好,保持精神上的有所求,这是老年人最好的精神营养。 5、交往需求 老年人退休赋闲在家,一方面人际关系发生变化,朋友自然减少,另一方面,多数老年人深居简出,社会信息不灵,因而难免产生空虚、无聊和惆怅的心里,长此下去既影响生活又导致病痛。而且现代社会由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往往一对青年夫妻要面对4 位老人,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压力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25 倍,时间成为稀缺资源,年轻人面对老年人的照料、赡养需求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老年人需要走出家门广交新朋友,重新组建新的人际关系,通过与新、老朋友的言语交流与沟通,获得保健信息、增长延年知识,领略人间真情,体味世事哲理,这对调节忧闷情绪,宽阔胸怀,改善精神状态, 增强机体免疫力大有益处。 (四)老年婚姻 1.老年婚姻是一大社会问题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伴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增加与延长和离退休老人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以及鳏寡孤独老人的逐渐增多,一个很值得重视的老年婚姻问题,就逐渐突显出来。这是因为,老年人婚姻是一种趋势,是一大社会问题,既有利于家庭和谐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更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但是,老年婚姻问题也确实存在一些新的特点、问题和多方面的阻力,确实很值得我们给予重视,并应该妥善加以解决。 有些人认为老年人结婚只是找个伴侣而已。但是,随着社会进步,观念改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婚姻爱情观念,也随之逐渐与中青年人趋同起来,他们也要追求美满幸福的晚年。从老年人自身特点来说,他们丧偶的可能性比青年人要大得多,而老年人由于社会,家庭及其子女对其关注比较少,极易产生寂寞的心理,老年人的孤独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而在这一点上,特别是孤独老人比青年人更需要新的配偶。如今越来越多的单身老人和孤独老人也在追求自己的晚年幸福,老人再婚现象也越来越多。因此,老年婚姻也就成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了。 婚姻专家认为,老年人再婚一方面可以减轻子女双方的负担,老年婚姻可以使收入低的一方依靠收入高的一方,或者平衡家庭经济收入,继续晚年生活,进而提高生活水平,并相互关照,也不需要子女经常操心和探望,很自然地也就减轻了子女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是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老年人婚姻美满,家庭和谐,很自然地也就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2.我国老年婚姻障碍 目前,我国有1.2亿老年人,其中6 0岁以上丧偶的老年人有4500万。但目前的现实是,老年人再婚障碍重重。 从客观因素来说,社会上不少人还对老年人的再婚要求感到不理解,认为都好大一把年纪了,还结什么婚?他们不理解老人的精神需求。一些人甚至认为老年人提出再婚是“老不正经”,尽管有的儿女很孝顺,但毕竟不能替代老伴在家庭中的地位,老年人心理孤独时需要倾诉,有的话题对儿女往往难以开口。 在现实生活中,阻碍老年人再婚有以下三大障碍:   第一是社会上封建习俗,舆论的压力。一些人认为,老年人再婚是“老不正经”、“有伤风化”。这种偏见使老年人倍受压抑,使那些想再婚的老年人望而生畏,闻之却步。他像一张看不见摸不着的网,使你左冲右突不易扯破。   第二是老年人自身固有观念的束缚。有的老年人觉得自己再婚会低人一等,让人瞧不起,他们往往自己给自己泼凉水,“都这么大把年纪了,还谈什么恋爱”。认为对性恬淡无欲是高尚人的修养,所以即使有这方面的欲望也是进行自我压抑。还有的老人受“终身守节”、“一女不二嫁”等封建残余的影响,放弃了再婚的念头。 第三是子女干涉。一些年轻人认为,父母再婚“有辱门风”,会让人说闲话,认为晚辈不孝,长辈才会出此下策,使自己脸上无光;父母积攒的财产也会流落外人手里。因此为了自己的名声和财产利益,百般阻挠,想尽办法干涉父母的再婚自由,甚至用侮辱、威胁或者施以暴力来达到阻止父母再婚的目的。 第四是住房和收入问题。缺乏住房和足以维持独立的收入,阻碍老年人的婚姻恋爱。 第五是缺乏为老年人恋爱,结婚服务的咨询机构和专家。国内不少城市已开设了老年婚姻介绍所,但面对庞大的孤独老年人群体来说仍是少得可怜。 据一项调查显示,80%的丧偶老人有再婚愿望,但是兑现婚姻登记的不足一成,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选择“隐婚”——如同夫妻一样生活,却不进行婚姻登记。 老人为什么会如此选择?调查显示,68%的网友认为家庭财产问题是主要原因。很多老人希望找个伴儿在生活上互相照顾,然而,一旦登记结婚,继承权、夫妻共同财产等问题就会成为两家人的矛盾焦点,很多老人为了避免纠纷选择隐婚。44%的网友认为子女强烈干预也是老人隐婚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网友认为,子女干涉的原因不外乎怕面子上挂不住,怕财产被瓜分,怕赡养另一位老人等几个方面。老人选择隐婚也是为了消除子女的顾虑。38%的网友认为是“社会舆论压力”导致老人选择隐婚;18%的网友认为是“老人自己思想保守”。   南师大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人口研究所所长黄润龙认为,老人选择同居不登记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子女的阻挠。有些子女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觉得老人这么做让自己脸上过不去。继承权问题、财产问题也是子女阻挠的原因之一。其次,社会舆论压力也让许多老人不愿意再婚;老人自身的传统观念也可能让他们过不了自己心里的坎。 于种种原因,老年人的情感生活不尽人意,一些老年人为避免家庭冲突,隐忍自己的感情,一个人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虽子孙满堂,但晚景凄凉。 3.婚姻法与老年婚姻相关条例 婚姻法第三十条规定:“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这从法律上有针对性的强调了保护老年人的婚姻自由,特别是再婚自由。在老年人再婚的问题上,除了消除世俗偏见,打消老年人自身不正确的固有观念这些无形的枷锁外,更重要的是防止子女对父母婚姻自由的阻挠和干涉,还老年人再婚自由的空间。对于老年人来说,仅有“老有所养”是不够的,还应该“老有所伴”、“老有所慰”。让再婚老人相互关怀照顾,共度幸福晚年,对国家、社会和家庭都有利。老年人再婚,应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关注,得到子女的理解和支持。给老年人一个金色的晚年,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和体现。 4.老年婚姻新特点 随着法律的深入和人们的观念解放,中国老人的婚姻爱情观正随着社会进步发生着深刻变化。 ①在亲情与爱情之间,部分老年人向爱情倾斜。物质的丰富,经济的独立,中国老年婚姻观念已大为现代化,由以前封建的“从一而终”到愿意再次结婚,婚姻关系中由重视经济因素发展到更加关注情感问题。 ②追求浪漫已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代际婚姻”开始出现。代际婚姻就是:不是同一年龄段的男女双方结成的婚姻,即隔代人男女之间结成的婚姻。代际婚姻是近年来老年婚姻中出现的新热点。现在老年人再婚,选择的条件与年轻人没有太大的差别,女方要求老头长相潇洒,身材高大,而男方则希望老太太漂亮,体贴,身段好。代际婚姻多表现为“老夫少妻”,这种婚姻形式能够被社会所接受并成为新热点是因为它具有互补性。老年男性生活自理能力差,希望能找个比自己年轻、身体好的女性为伴,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代际婚姻”的背后还有以往人们难以启齿的夫妻“性生活”。男女生理结构不同,老年男子在70岁时还有性要求甚至还较为活跃,而同龄的老年女性因卵巢功能退化等原因,几乎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专家认为60岁以上的男子有性欲者达90.4%,其中54.7% 有强烈的性要求。“代际婚姻”却能弥补这一不足。愉悦的夫妻生活能使人体分泌出有益健康的物质,从而将身体的机能调节到最佳状态,具有增强身体免疫力的作用。就一般女性而言大都具有较强的依附性。有的把嫁人当成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希望丈夫能为她扬帆掌舵,遮风避雨,而某些年龄大的男性恰恰具备这一条件。 ③婚外情、高龄情人等婚姻纠纷开始困扰着老年人。老年人除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等生存意义的需求外,老有所乐,追求精神享乐是一个重要内容。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很好满足,老年人的婚姻基础就不牢固,很容易出现矛盾。 三、老年社会工作 (一)老年社会工作的涵义 老年社会工作就是整合社会老年学的理论与知识,科学的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理论知识、方法技巧,并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可能的社会资源,通过推行与老年人相关的各项社会政策,已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满足其需求的实践过程。 老年社会工作具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在广义上,老年社会工作通过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和方法,为满足老年人个人及群体社会安全的需求而推行相关的老年社会福利政策及措施,如与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医疗保健、家庭、就业、再教育、休闲娱乐、交通等相关放任宏观政策和制度,它与国家的政治结构、社会变迁、文化传统和经济状况等密切祥光。在狭义上,按照老年社会福利的政策和制度规定,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助人过程,帮助老年人个人或群体,特别是社会中的弱势老年人,解决其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满足老年人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具体实践过程。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目标、功能和价值 1.目标: (1)协助老年人充分认知老年、接受老年,并帮助其增强个人能力,预防生理和心理上的迅速的退化,促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调适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帮助老年人适应不良的社会环境,促使老年人能够有一个正常的社会生活。 (3)改善老年人与其家庭人员等之间的人际关系,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促使老年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实现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促使晚年生活更为充实。 (4)积极整合相关的社会服务和资源,并帮助老年人有效地运用这些服务和资源。 (5)影响社会福利政策、制度与社会服务机构的运作,并提供诱导性的,使得政策、制度和社会服务机构的运作更能适时地反映老年人的需求,藉以维护老年人的权益。 2、功能: (1)预防和减缓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衰退 (2)恢复老年人受损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关系 (3)为老年人提供其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4)社会工作强调“人在情境中”,强调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 3、价值 (1)个别化原则 (2)有目的的情感表达原则 (3)有控制的感情投入原则 (4)接纳原则 (5)非批判的态度原则 (6)案主自觉原则 (7)保密原则。 这是一些社工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而老年社会工作还因老年人的特殊性应该遵循一些特殊原则:即敏感性原则、增权原则与自立原则等。 (三)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1、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超过一定年龄,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的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人因为一系列的能力下降,应该主动的撤离社会主流生活,能使社会权利井然有序的实现交接,对社会对个人都有积极影响 2、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主张老人应该尽可能长久的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3、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是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分为内部连续和外部连续。 4、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这个理论强调人们赋予符号的那些的意义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其理论派生出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5、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要考虑各自的利益,企图根据他们的默写方面的利益来选择相互的作用,当互动双方都达不到自我的目的时,社会互动就会停止。由于老人普遍缺乏可供交换的资源,在社会中只能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 6、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是个人与社会相互接纳的一种形式。个体通过角色形成自我概念,获取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回报;社会则通过角色赋予个人相应的权利、义务、责任和社会期望。老年人适应衰老的途径有:一是正确的认识角色变换的客观必然性;二是积极参社会,寻求新的次一级角色。 (四)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1、基本方法 (1)老年个案工作方法:是从老年人个人或其家庭入手,工作者与老年人或其家人在一对一、面对面的情境下,以感受到困难、适应不良或有问题的老年人个人及其家庭为工作对象,通过工作者的介入,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以改善其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种专业工作方法。老年个案工作失误最终目标在于增进老年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2)老年团体工作方法:是老年社会工作者通过利用团体过程,增强老年成员自助的能力,来帮助老年团体成员形成一个认可与接纳的互助体系的工作方法。这个体系能够影响老年人个人发生转变,培养老年人的社会责任心,担当积极的社会角色,运用集体的力量解决老年人问题,以及帮助老年人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获得社交与休闲的乐趣等。 (3)老年社区工作方法:是以社区为载体,以社区中的老年人及其他社区成员为对象的一种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它通过组织社区的老年成员有计划的参与集体活动,以解决社区中的老年人问题,从而满足社区老年人的需求,并使得老年人在社区行动中建立起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和自决的能力、意识和精神,进而改善来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 2、基本技巧 在老年社会工作的助人过程中,需要里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 (1)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生命回顾;怀旧;善于发现老年人的潜能 (2)了解老年人心理的技巧:注意倾听老年人的心声;注意观察老年人的神态;了解老年人的交往;了解老年人的独特性 (3)为老年人进行心理辅导的技巧:做好心理辅导前的准备工作;选择好心理辅导的时间和场所;确保辅导内容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注意控制心理辅导的时间 四、居家养老 (一)居家养老的定义 费孝通教授早年在谈到家庭的概念和实体的时候,显然强调了夫妇关系(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血缘关系)的爽合。而家庭养老,概括地说,是“在家养老”和“子女养老”的相结合。在中国,家庭养老通常被解读为由子女供养,并且更多的是指来自儿子的赡养。中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是对东方反哺模式的法律解说。归根究底,养老的实质是由谁来提供养老资源,这是我们区分养老方式最重要的标准,同时也可以看出,家庭养老是相对应于社会养老来说的。因此,从实质上来说,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 单纯的家庭养老如今已经不能适应更多老人的需求,更多的老人已经开始逐步向外发展,寻求更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家庭养老在现阶段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社会。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各地开始对养老福利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其形式主要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二)居家养老的形式 对贫困老人而言,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开展居家养老的过程当中有明确的补贴办法和标准。如老人需要居家服务,根据评估确定其需要哪些服务,对身体情况,收入情况等做以评估,所需要的服务价格是多少,老人自己能够支付多少,如果支付不了全部,差多少政府就给相应的补贴,我国像北京、上海、南京、大连等地都有这样的补贴办法和标准,只是各地标准不是完全一致。国家相关部门也是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相应的补贴办法。 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他“请出来”,动员那些能自理的、身体比较好的老年人尽量从家里走出来,到社区机构网点场所来接受服务,参加一些社区组织的活动,这样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情感方面大有裨益,另外可以让老人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区。服务可以通过固定的阵地服务,也叫机构设施的服务,这样老人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满足。 身体不能自理、走不出来的那些老人,要培养训练一批居家养老的护理人员走上门去,到老人家里实行上门包户的服务,这样老人的需求在家里也能得到满足。这是两种最基本的服务方式。队伍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叫专业化的养老护理员。不仅要经过培训还要取得相应资质;另一种要发动社会力量,扩大广大志愿者的队伍,发动社区、单位、学校利用自己的技能知识,利用节假日休息日给老人提供相应的力所能及的。 (三)老人与居家养老 空巢即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当中特别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当中产生的一种客观必然的现象。按比例数据,城市空巢老人49.7%,国外有的已高达80%,甚至更高。从趋势讲,这是必然。像过去那种多子女家庭来共同照顾老人是不可能的。因此随着老人年龄增长,身体功能退化,需要人照顾而身边无人照顾,这就体现了社区居民养老服务的意义所在。身边无子女或者子女照顾不过来,从这个角度,社区对老人、对家庭成员的支援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居家养老是对这一现象所作出的一个正确选择。 (四)社会工作者介入居家养老 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进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赢得社会的信任、尊重和认同,居家养老正好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在居家养老方面,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体现在,一是提供服务。根据老人实际需要,因人而异地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各种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服务。二是政策建议。社工可以结合社区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社区老年人的生活情况、老年人的需要,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制定有关福利政策和工作提供一手资料。三是能力建设。根据社会工作所坚持的“助人自助”理念,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困难的同时,尽量的提升老年人自助的能力,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的高龄者或病疾者除外。四是沟通协调。通过内引外联,争取资源,社会工作者应当适度地介入老年人与子女之间,促进两代的沟通,靠家人、子女、亲友共同为老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而且,应积极促进家庭与社区,社区与老年人之间充分的沟通。 (五)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的方式主要有: 1、社会工作者为社区服务 社会工作直接介入居家养老是指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或家庭提供对老人的服务,其中包括: (1)、生活照料。理想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即“入户的社区网络(热线)服务+上门照料服务+日托(全托)服务+活动中心服务”。但是目前的社区建设由于资金和场地等各种各管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做到理想模式。但是上述模式中的主要服务体系各地都有发展成熟的案例。例如泰州市2007年确立10个社区作为市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试点,凡是有服务需求的老人直接拨打各服务单位的联系电话,服务站将安排服务单位和个人上门。 在这些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的生活照料方面,简单的家政等工作可以由政府出资雇用家政服务公司或从劳务市场上聘请家政人员担当,社会工作者在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方面规划、协调和专业指导及相关的培训,可以更贴近老年群体的需要。 (2)精神慰藉。老年人退休后,从繁忙的工作一下子回归到老年生活还需要一段时间的 调整。生活中大量的空余时间使老年人不可避免的产生孤独感。因而,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青年志愿者,陪老人聊天,给老人以精神上的关怀;还可以定期集中社区中居家老人,给他们表演文化节目,开展适合娱乐活动。另外,针对孤寡老人的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帮助老人完成其最后心愿,为老人安排相关事宜,让老人毫无遗憾的离开。 (3)组织老年活动。根据老年人需要充分发挥和运用社区自身资源,开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社区连心服务活动:发放便民服务卡;设立帮困信箱;成立“开心乐”小组,组织青少年学雷锋小组到孤寡老人家聊天、演出文化节目;与医疗单位合作开办医疗保健特色服务;与商店联手成立消费合作社,为老人和困难家庭办理优惠购物卡;成立社区邻里互相服务队等。 2、社会工作机构提供的为老服务 (1)政策咨询。老年人一旦退休,与社会的接触就会大大减少,对专门的国家或政府机 构的各种法规政策并不了解,往往在他们有实际需求的时候找不到实现途径。社会工作者可以为社区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2)协调社会资源。专业社会工作者除了在社区中帮扶老人外,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为 老人排忧解难,发动社会资源,改善老人生活环境。社会工作者可以构建一个社区的资源网,其中包括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心理康复机构和各种慈善机构志愿者团体等民间组织,为满足社区老人和家庭的需要牵线搭桥。如,联系医院定期为老人举办免费体检、健康讲座等活动;为部分患大病、重病,而自身不能支撑医药费的老人联系各种慈善协会,为其筹集善款和医疗资源;对患有心理疾病的老人,为其联系心理治疗中心和康复中心;组织志愿者协会、团体会员单位开展各项医疗保健和家庭百事公益服务活动。另外,通过连接媒体展开宣传,是老年群体在整个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资源,也是社会工作的工作大有可为的内容之一。 3、为老年人社会工作理论建设服务 理论建设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反过来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对理论建设起到良好的完善作用。社会工作中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也是介入居家养老的方式之一。居家养老方式是为了解决在实际养老工作中出现了老年人既要优质的生活照料又不想离开熟悉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这一问题而产生的。这一养老方式的进一步完善还需要理论创新才能在社会中普及推广。同时,针对老年人的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可以更好的指导社区中卫老年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结合实践探索出为老年社会工作新方法解决不断出现的居家养老新问题。 相关文献: 【1】凯瑟琳·麦金尼斯-迪特里克著,《老年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范明林,张钟汝编,《老年社会工作》,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4】仝利民编,《老年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6】济南基爱社工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草案),2010.4 【7】南阳师专《南都学坛》,老年人心理活动与心理卫生保健初探,1982年第二期 【8】朱眉华,文军编,《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
本文档为【老年与老年社会工作】,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