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形象的阐释与误读_试论迪伦马特戏剧中的人物塑造

形象的阐释与误读_试论迪伦马特戏剧中的人物塑造

2011-07-21 5页 pdf 133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788018

暂无简介

举报
形象的阐释与误读_试论迪伦马特戏剧中的人物塑造 2006年/第8期(总第279期)●戏剧文学 瑞士人迪伦马特是新时期以来最走红的外国剧作家之一,他在现代德语剧作 家中的地位颇高,被评论界誉为“继布莱希特之后最重要的德语戏剧天才”(德国 著名作家、教授、批评家瓦尔特·延斯语)。他的剧作在西方戏剧舞台上被不断地上 演,至今仍然常演不衰。1980年叶廷芳先生译出首个中译本《迪伦马特喜剧选》,两 年后北京人艺就将其中的《贵妇还乡》(后译:《老妇还乡》)搬上舞台。1987年,中国 青年艺术剧院又演出了《天使来到巴比伦》;1993年,著名导演林兆华的《罗慕路斯 大帝》上...
形象的阐释与误读_试论迪伦马特戏剧中的人物塑造
2006年/第8期(总第279期)●戏剧文学 瑞士人迪伦马特是新时期以来最走红的外国剧作家之一,他在现代德语剧作 家中的地位颇高,被评论界誉为“继布莱希特之后最重要的德语戏剧天才”(德国 著名作家、教授、批评家瓦尔特·延斯语)。他的剧作在西方戏剧舞台上被不断地上 演,至今仍然常演不衰。1980年叶廷芳先生译出首个中译本《迪伦马特喜剧选》,两 年后北京人艺就将其中的《贵妇还乡》(后译:《老妇还乡》)搬上舞台。1987年,中国 青年艺术剧院又演出了《天使来到巴比伦》;1993年,著名导演林兆华的《罗慕路斯 大帝》上演。进入新世纪后,迪伦马特戏剧成为各大学剧社的宠儿,在北大、人大、 北师大及各地方院校的剧场里频频上演。 那么是什么东西吸引了中国的戏剧人,使迪伦马特的作品受到如此的关注? 带着这个疑问,我再次进入了迪伦马特的戏剧世界,在一年之内观看了多场迪氏 剧目,包括过去公演的部分迪氏剧目和改编剧本。这些作品与我从原剧本中读出 的迪伦马特有许多不同。1993年林兆华版的《罗慕路斯大帝》已经对原作进行了大 手术,而10年后的各种版本更是根据观众的趣味作了许多据说是“解构”和“戏 仿”的改动。例如在2005年5月中戏版的《天使来到巴比伦》当中:天使踩着儿童 的滑板车上场;驴奶商人自称“摇滚小迈克”,模仿迈克·杰克逊在台上跳舞;诗人 这一重要角色更是被完全忽略。 迪伦马特对这种接受早有预料,他在《罗慕路斯大帝》后记里说:“⋯⋯读者在 罗慕路斯身上所看到的纯粹是开玩笑,并且随随便便就把这出戏放到台奥·林根 和萧伯纳之间的地位上。”①中国版的改编有没有失去迪伦马特?这正是我所关心 的。本文试图从人物形象入手,迪伦马特的三个代表作《罗慕路斯大帝》、《天 使来到巴比伦》和《物理学家》,探讨迪伦马特喜剧主人公的基本特征。 一、罗慕路斯大帝是否“纯属虚构” 《罗慕路斯大帝》(1948年)讲述了西罗马帝国末代帝王罗慕路斯退位的经 过,剧本的结构完全按照古典“三一律”创作。 公元476年3月15日晨,蛮族日耳曼人就要打到坎帕尼亚,西罗马帝国即将 倾覆。而皇帝罗慕路斯却无动于衷,在乡村别墅里继续从事他20年来一直热衷的 事业:养鸡和吃鸡蛋。皇后、公主、大臣和从已陷落的东罗马国逃来的君主都试图 说服他,但是他却无动于衷,依然向一位古董商出售他的历代皇祖们、名人的胸 像。工厂主“实业家”鲁普夫提出,由他出一千万金币让日耳曼人撤军,但条件是公 形象的阐释与误读 ———试论迪伦马特戏剧中的人物塑造 徐健 本栏主持 李 固 032 主必须嫁给他。为了国家的“前途”,皇后和公主 的未婚夫、军官爱弥良都愿意接受这个苛刻的条 件,并请求皇帝改变婚约、拯救罗马,但罗慕路斯 却坚决不同意。他告诉众人:自己20多年不理朝 政,正是想亲手终结这个帝国。 所有的人都逃走了,罗慕路斯大帝却留下 来平静地等死。第二天清晨,他迎来了日尔曼人 的首领鄂多亚克。出人意料的是,后者并没有要 杀死罗慕路斯的意思,而是希望臣服于他,因为 鄂多亚克早已预料到自己的侄子将会谋反,不愿 重蹈罗马的覆辙。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之 后:罗慕路斯宣布退位,享受鄂多亚克的别墅和 6千金币的年俸,后者成为新的意大利王国国王。 迪伦马特塑造的这位帝王似乎完全是非历 史的,极不符合我们对古罗马的想象,反而十分 契合时下中国银幕对清朝帝王“戏说”的调子。几 乎所有的罗马史在提到罗慕路斯的时候都是一 笔代过,因为历史上的原型不过是个孩子。而迪 伦马特的罗慕路斯却成为了审判世界的“法官”。 他代表历史的发展潮流,勇于揭露罗马帝国的罪 恶,不仅对帝国衰亡有极为清醒的认识,而且还 用自己的“无为”去迎合历史。在他玩世不恭的外 表后面,还蕴含着坚强的意志和哲人般的智慧。 例如他的女儿主动要求改嫁给工厂主以拯救帝 国,他回答道:“你能够没有恋人而活着吗?对一 个人忠诚比对一个国家忠诚要伟大得多,也困难 得多。”②东罗马帝国的君主泽诺认为:“我们现在 必须拯救我们的文化。”罗慕路斯却回答道:“什 么,难道文化是一种可以拯救的东西吗?”当尤莉 娅做出决心要在西西里继续抵抗敌人时,罗慕路 斯说:“不惜一切代价的抵抗是最最没有意义 的。” 在热爱养鸡的罗慕路斯身上,我们根本看 不到罗马帝国的“武德”,全然一副无拘无束、我 行我素、漠视一切的“玩主”做派。这个形象从何 而来,是否仅仅来自作者的奇思妙想,或者按照 时下“解构”风潮所理解的那样,只是个虚构的反 体制英雄?按照中国改编者的思路,这样一个“纯 属虚构”的帝王,当然要作进一步的强化,把他身 上的笑料充分挖掘出来。所以,在我们的戏剧舞 台上,“虚构化”了的罗慕路斯便具有了极强的滑 稽效果。 其实,罗慕路斯的原型不是那个16岁就退 位的少年,也并非“纯属虚构”,而极有可能是帝 王马可·奥勒留。在剧本里,马可·奥勒留出现了 三次,当然那是一只会下蛋的母鸡。在迪伦马特 充满隐喻的构思中,罗慕路斯养了一群母鸡,它 们都是以历代君王的名字命名。不幸的是大多数 母鸡根本不下蛋,除了“马可·奥理略”③和“鄂多 亚克”。第一幕当中,侍从向罗慕路斯汇报:“像往 常一样,是马可·奥理略下的。”皇帝回答道:“一 只规矩的母鸡。其他皇帝一钱不值。” 马可·奥勒留不仅是罗马史上的明君,也是 斯多葛派哲学的代表人物,是斯多葛派主要哲学 家之一。他在位20年,摈绝奢侈,自奉极俭,辛勤 工作,一如平民,著有《沉思录》一书。发挥同情与 悲观的哲学思想,但政绩并不甚佳。柏拉图的理 想国被视为乌托邦,然而理想国里的“哲学王”在 古代却至少实现过一次,那就是奥勒留。英国历 史学家吉本在其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写道: “他(奥勒留)对战争十分厌恶,认为它是对人的 天性的屈辱和摧毁,⋯⋯他死后一直受到对他感 恩戴德的后代的无比崇敬,而且在他去世一百多 年之后,还有许多人在他们家的神龛中供奉着马 尔库斯·安东尼的雕像。④对战争本能的厌恶,一 心想着归隐的奥勒留并没有战胜命运,他成了罗 马的皇帝,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坐就是二 十年。而迪伦马特在罗慕路斯身上所开掘的正是 奥勒留所没有做到的:归隐。奥勒留的思想在罗 慕路斯大帝身上清晰可见,第三幕中他对爱弥良 的大段念白,与《沉思录》卷四第48节的独白 (《沉思录》是奥勒留写给自己的,生前从未发表) 颇为神似。而全书末尾处的咏叹更是与“引退”这 个主题十分契合。⑤ 奥勒留统治时期,罗马已经由盛而衰。他虽 然文治武功,却也难以改变这一局面,最后操劳 而死。奥勒留对人世无常的感叹,对宇宙秩序的 遵从,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历史循环论极有可能 影响了迪伦马特,把这些思想移植到末代皇帝的 故事中来,使罗慕路斯成了奥勒留的化身。当然, 奥勒留的形象或许还被一分为二,分赠给了鄂多 亚克。征服者鄂多亚克居然友善地对待失败者罗 国外戏剧丛谭●GUOWAIXIJUCONGTAN 033 2006年/第8期(总第279期)●戏剧文学 慕路斯,这并非天方夜谈。奥勒留就曾经非常宽 容地对待自己的叛将卡希厄斯,结果后者选择了 自杀。 二、“犬儒哲人”阿基 罗慕路斯的头脑里有某些奥理略式的思 想,但却有完全不同的外表,那就是玩世不恭和 装疯卖傻。这种气质不是斯多葛学派所具有的, 而是和希腊化时代的犬儒主义如出一辙。⑥《天使 来到巴比伦》(1954年)里的阿基就是个地道的 乞丐,他把罗慕路斯式的疯癫推向极至。 在《天使来到巴比伦》中,上帝从虚无中创 造了一个少女库鲁比,让天使领着她到巴比伦 去,跟随世界上“最卑贱的人”。这时恰逢国王内 布卡德内查尔刚刚当政,并声称要创造一个完美 无缺的“福利国家”。为此,他禁止所有的乞丐行 乞,要求他们为国家供职。但是乞丐阿基拒绝听 从命令,继续以乞讨为生。于是,国王化装成尼尼 微的乞丐去劝说这位“最卑贱的人”阿基放弃行 乞,成为自己“福利国家”的一员。他与阿基进行 了三次行乞比赛,结果全部输给了阿基。天使判 断国王才是那个“最卑贱的人”,便把“上天的恩 赐”库鲁比交给了国王。 国王嫉妒上帝把少女库鲁比赐给乞丐,而 不赐给自己,便拿库鲁比来出气,把她踢翻在地。 阿基乘机用废王向内布卡德内查尔把库鲁比交 换了过来。库鲁比的出现引起整个巴比伦的震 动,甚至爆发了起义,大家一致要求这位最美貌 的少女必须做王后。库鲁比希望国王放弃自己 的权力同她一起去行乞,但是国王不肯放弃手中 的权力,一心想统治世界。最后,国王在不得已之 下决定处死库鲁比,此时化装成刽子手的阿基救 走了库鲁比,他们两人一起奔向了茫茫的沙漠。 阿基这个形象比罗慕路斯更加放荡不羁, 无所不能,可以说是迪伦马特作品中最具光彩的 形象了。他具有广泛的社会生存和活动能力,在 一切都颠倒了的世界中行走自如,从来不受任何 约束。他主要的生活便是与国家的各色人物斗 智,用思想者的言语颠覆一切所谓的神圣、崇高 的把戏;他把每天乞来的大量钱财扔进幼发拉底 河里,认为“只有这样世界才能减轻对财富的负 担”;他对金钱和权位漠不关心,不会站在工人、 商贩、公务员、银行家或者其他任何人一边,但他 喜欢和诗人们一起研究诗歌、古乐谱,喝牛肉汤, 给他们一些经济帮助,还经常教育跟他在一起的 诗人。这就是阿基,一个善于表达自我内心真实 的人,一个传播真理、贬斥丑恶的乞丐。在第一幕 里阿基对化装成乞丐的国王说:“你多么不理解 乞丐。我们是秘密教师,民众的教育者。”天使则 评价阿基说“也许是一座有生命的自然纪念碑”。 毫无疑问,迪伦马特把阿基当作一个哲人来塑 造,“把他作为人类历史上卑贱者的代表,赋予他 被压迫者所具有的一切智慧和美德,使他在精神 上不仅远远超过了所有统治阶级的人物,而且也 使上天的使者相形见绌。”⑦ 剧中乞丐阿基和国王的有多次交锋,这里 酷似犬儒派宗师第欧根尼与马其顿王亚历山大 的故事。亚历山大很欣赏第欧根尼,想要召见他。 后者回信说:“如果马其顿王有意与我结识,就请 自己过来。马其顿到雅典的路程并不比雅典到马 其顿的路程更远。”亚历山大第一次与第欧根尼 见面就表示可以赏赐他任何财富,而后者躺在酒 桶里说:“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征服了 雅典之后,第欧根尼依然对他不理不睬,执意要 过乞丐一般的生活。亚历山大大帝感慨:“我若不 是国王的话,就去做第欧根尼”。⑧ 迪伦马特在塑造阿基这个形象的时候极有 可能参照了古代哲人。阿基被赋予了惊人的智 慧,在与社会各阶层的周旋中总能全身而退。他 在每一幕里都表明过心迹,尤其是第二幕结尾处 的大段独白,他说:“谁想拐走权力所贪求的东 西,谁就失败,暴力甚至把智者杀害。唯独一无 所有而本身也是微不足道的人,才永远不受损 害。只有佯装笨伯,才能活到老年。从里面发动进 攻⋯⋯你只管溜进去,破坏每一堵墙,做时相貌 要谦卑,要作为酗酒的伙伴,作为奴隶,作为诗 人、欠债的农民,总之要降低你的身份。”这些智 慧体现在整部剧作当中,全力烘托出阿基作为 “犬儒哲人”的一面。 如果说充满智慧的阿基还有什么“性格缺 陷”的话,那就是保留着名声的追求。他在诗人的 簇拥之下,俨然是无冕之王。天使谎称自己是被 034 黎巴嫩的村公所派来向他学艺的,阿基十分享受 地称赞了村公所的英明。他后来还接受过刽子 手等多人的赞扬。这一特征与犬儒派哲人的做 派极其相似。据说,有一次以自由市场为家的第 欧根尼被雨淋得混身湿透,孤零零地站在那里, 周围的人很怜恤他。柏拉图看见之后说:“如果你 们怜恤他,就走开吧⋯⋯你们走开,他的虚荣心 就失去根据了。”犬儒派哲人的“隐”并非不问世 事,相反他们对现实有着独特的干预———哲学已 经与日常生活合而为一。 三、哲人的犬儒与民众的犬儒 迪伦马特在上述两部作品之后又创作了一 部“装疯卖傻”的作品,那就是《物理学家》 (1962)。这部在西方“核恐怖”氛围下诞生的作品 描写了一位杰出的核物理科学家默比乌斯,因为 不愿服务于战争机器,抛弃了妻儿,假托“所罗 门”向他“显灵”,装疯躲进一家精神病院长达15 年之久。情报机构为此派来两名间谍科学家“牛 顿”和“爱因斯坦”,同样装疯住进医院,希望说服 默比乌斯重操就业。另一方面,这家医院被垄断 托拉斯的股东控制,暗中监视他们。经过一番曲 折之后,默比乌斯反而说服了两位同行。三个人 准备在精神病院里继续装疯,以捍卫他们神圣的 事业和人类的和平。然而,他们的谈话却被垄断 托拉斯的股东、疯人院女院长所窃听。她宣布已 经偷拍了默比乌斯发明体系的所有资料,并利用 这些资料“兴建大型工程,开设了一个又一个工 厂,兴建起一个强大的托拉斯”,她的这个“托拉 斯将控制一切,将夺取各个国家,各大洲;将拿下 太阳系,遨游仙女星座。”最后,物理学家们的努 力失败,爱因斯坦绝望地说:“世界落入了一个癫 狂的精神病女医生手里。” 默比乌斯是迪伦马特创造的又一位叛逆者 的形象。他同罗慕路斯大帝、阿基一样与身处的 世界格格不入,矛盾重重。虽然他发明了一种能 够据以发明一切的万能体系,但是他唯恐这一发 明被大国用于政治和军事目的而导致人类的灾 难,他的良知告诉他不能出卖这些发明。当自身 的行为与整个人类的命运产生矛盾时,他所采取 的行动也跟上述两位主角一样,那就是逃避。但 是,默比乌斯的逃避不是玩世不恭、傲视一切的, 他把自己关进疯人院,企图以疯癫的方式来掩饰 一切,用荒诞的行为方式反抗早已失去和谐的世 界,并以此达到自己挽救世界的目的。 同前两个形象一样,默比乌斯也有富含哲 理的言语,特别是在最后,他对其他两位物理学 家的开导,表现出对科学研究的失望:“我们的科 学已经变成恐怖,我们的研究是危险的,我们的 认识是致命的。现在摆在我们物理学家面前的惟 一出路是向现实投降。”“我们不住疯人院,世界 就要变成一座疯人院。我们不在人们的记忆中消 失,人类就要消失。”默比乌斯表现出的是一种 献身精神。这是自我的牺牲,虽然在现实世界看 来是荒诞的和充满悖谬的,但是却是散发着智者 的光辉。可以说,默比乌斯是迪伦马特笔下的又 一个哲人,他具有清醒的头脑,坚强的意志,不屈 的抗争精神,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以及所有的努 力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他自己也成为了现实世界 的悲剧。 《罗慕路斯大帝》、《天使来到巴比伦》和《物 理学家》堪称迪伦马特的“犬儒三部曲”。(有趣的 是,迪伦马特的作品后来全部交给苏黎世“第欧 根尼出版社”刊行于世。)三位主人公都有超越常 人的智慧和道德,都抛弃了世俗的幸福,都对旧 秩序有着强烈的反叛,具有着犬儒哲人的做派。 他们的命运某种程度上都是悲剧性的。罗慕路 斯所有的亲人葬身鱼腹,默比乌斯的妻子和儿子 离他而去,阿基则更为明显:他虽然智慧过人,却 摆脱不了强权的迫害,常常有皮肉之苦和性命之 忧。迪伦马特以超现实的手法让古巴比伦的乞丐 生活在一个贫民窟,那里堆满了石头棺材、黑人 偶像、旧宝座、脚踏车、汽车轮胎、罐头盒,背后则 是辘轳作响的有轨电车。据说阿基这个人已经生 活了“几千年”。这些无疑都暗示了真理的宿命。 在作品的基调上,迪伦马特首先是悲观的。英国 戏剧理论家斯泰恩评价他说:“我们所能指望得 到的,就是‘出自喜剧的悲剧感’,是‘突然在眼前 裂开的深渊’。”⑨ 迪伦马特这三部作品诞生的时期,正是二 战结束,旧的帝国被消灭,新的帝国就要建立之 时。斯泰恩说,迪伦马特对帝国的反思体现了一 国外戏剧丛谭●GUOWAIXIJUCONGTAN 035 2006年/第8期(总第279期)●戏剧文学 个瑞士人的自由感。迪伦马特也强调自己“不是 共产党人,而是伯尔尼人。”⑩我觉得,这些反思固 然与作者的背景有关,但更多的是源自一位伟大 作家的良心,超乎政治之外。 中国的改编者们对原作的旨趣似乎把握得 很差。他们以“解构”为名,对原作进行一系列加 工,多强调荒诞、搞笑的一面,而对其中的哲学思 考和悲剧精神等闲视之。中戏版的《天使来到巴 比伦》灯光舞美、服装道具非常用心,比之1987 年青年艺术剧院版要华丽得多。然而他们却把 剧本引向一个王子贫儿争夺爱情的浪漫故事。 主人公相拥之时,欧美流行音乐响起,年轻的演 员和年轻的观众陶醉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 圆之中。其实,看起来有点傻乎乎的库鲁比不过 是一种隐喻———她终究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 来的馈赠,她是幸福的代名词,不同于现实生活 中的男欢女爱。对“天使”这一角色的理解同样 成问题。在中戏版里,天使踩着滑板车跟众人打 招呼。2002年北大版则干脆把天使和“白痴”这 个角色合二为一。在原剧本中,天使最初把库鲁 比带给了国王,于是有的人就以为天使也应当是 受嘲讽的对象,甚至派他来的上帝也应该成为 “解构”的对象。这无疑看到作品的背面去了。作 者在《天使来到巴比伦》的后记里早有解说——— “天使仍然是正确的,地球依然是奇迹”。如果代 表着自然秩序的上天也被解构了,嘲讽了,那么 作者的心灵根本无所依托,彻底虚无,这和那位 咒骂上天的国王又有何区别? 迪伦马特的剧作有其“怪诞”的外表,混合 了各种试验的元素,这也是他广受欢迎的原因。 然而这些元素,比如说“犬儒哲人”们的玩世不恭 极有可能被降格处理,演化成中国式的插科打诨 (中戏版《天使来到巴比伦》就频频出现各种广告 词、现代舞),从而失去了原作所要传达的内涵。 哲人的犬儒与大众的犬儒是有分别的。当代中 国语境下的犬儒主义早已失去了思想者的抗争 精神,它不表现为阿基对国王的戏弄、第欧根尼 对亚历山大的拒绝,而是一种嘻嘻哈哈的冷漠。 中国的犬儒主义者们喜欢调侃、颠覆权威和经 典,然而这种调侃基本上是软弱无力,甚至堕入 虚无。对迪伦马特的频频改编,显然有迎合这一 趣味的意图。在所谓“商业演出”的旗帜之下,这 些或以宽容一些看待。然而当我们对原著任 意改动之后,还有没有资格冠以“西方经典”的名 头来拉票房?既然我们那么有创造力,又何必借 用别人的外衣呢? 注释: ①⑦⑩参见[瑞士]迪伦马特著,叶廷芳、韩瑞祥 译:《老妇还乡》,外国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 91页,第7页,第98页。 ②本文剧本均引自《老妇还乡》一书。 ③ 罗马史上有两位名为马可·奥勒留的帝王: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161-180)和 MarcusAureliusProbus(276-282)。根据上下文 判断,迪伦马特此处指的应是MarcusAurelius Antoninus。马克·奥勒留(叶廷芳先生译为“马可· 奥理略”),在罗马皇帝中,以潜心斯多葛哲学而 出名,是斯多葛派主要哲学家之一。但译注似乎 有误,战胜哥特人和汪达尔人的罗马帝王应该是 奥理良Aurelian(270-275)。 ④[英]爱德华·吉本著,黄宜思 黄雨石译:《罗马 帝国衰亡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 78-79页。 ⑤详细参见《沉思录: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感悟》 一书的第247页。[古罗马]马可·奥勒留著,何怀 宏译,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⑥斯多葛派把犬儒派的许多思想变成了文字。罗 素说,犬儒学派中最好的东西传到了斯多葛主义 里面。参见[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 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第 296 页。 ⑧[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著,马永翔等译:《名 哲言行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1 页。 ⑨[英]J.L.斯泰恩著,刘国彬等译:《现代戏剧理 论与实践(第三卷)》,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第737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李固 036
/
本文档为【形象的阐释与误读_试论迪伦马特戏剧中的人物塑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