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鲁迅论戏剧人物的塑造

鲁迅论戏剧人物的塑造

2011-07-21 3页 pdf 95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88018

暂无简介

举报
鲁迅论戏剧人物的塑造 鲁迅不仅是戏剧的爱好者,也是戏剧艺术 的行家里手。他深知戏剧的主体是人物,戏剧能 否打动人,成败都在于人物。因此,从《 五猖会》 到《 社戏》,从《 女吊》到《 无常》,从《 脸谱臆测》到 《 二丑艺术》,从《 答〈 戏〉周刊编者信》到《 文艺与 政治的歧途》,鲁迅在有关戏剧的专论或言论 中,对于人物的论述,往往占绝大部分。这些论 述不仅形成了鲁迅戏剧创作观的重要内容,而 且成为鲁迅戏剧观一个鲜明的特色。 在戏剧中,生动形象、真实可感的人物是戏 剧出效果的关键。对于戏剧人物的塑造,鲁迅首 先从人物性格本...
鲁迅论戏剧人物的塑造
鲁迅不仅是戏剧的爱好者,也是戏剧艺术 的行家里手。他深知戏剧的主体是人物,戏剧能 否打动人,成败都在于人物。因此,从《 五猖会》 到《 社戏》,从《 女吊》到《 无常》,从《 脸谱臆测》到 《 二丑艺术》,从《 答〈 戏〉周刊编者信》到《 文艺与 政治的歧途》,鲁迅在有关戏剧的专论或言论 中,对于人物的论述,往往占绝大部分。这些论 述不仅形成了鲁迅戏剧创作观的重要内容,而 且成为鲁迅戏剧观一个鲜明的特色。 在戏剧中,生动形象、真实可感的人物是戏 剧出效果的关键。对于戏剧人物的塑造,鲁迅首 先从人物性格本身的内质上进行了论述,认为 一要鲜活,二要典型。 鲁迅认为,鲜活是人物形象塑造的要求之 一。只有鲜活,才能达到生动、真实和丰满,才能 感染人。鲁迅从自身的欣赏习惯和经验的角度 充分论述了鲜活的人物对戏剧的重要性。这突 出现在他对《 目连救母》里的无常的评价上。 他说:“ 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最愿看的,却 在活无常。这个活无常从内在精神到外在行动 都具有的鲜活的个性特征:他那口头的硬语与 谐谈,那脸上的苦或笑,那活泼而诙谐的性情, 那爽直而爱发议论的特征,有人情那利中取大 而害中取小的品行,展示了一个鬼而人,理而 情,可怖而可爱的鲜活的戏剧人物。”①因此,对 观众而言,活无常具有了强烈的吸引力。后来又 说:“ 还有戏剧,例如《 朝花夕拾》所引《 目连救 母》里的无常鬼的自传,说是因为同情一个鬼 魂,暂时放还阳半日,不料被阎罗责罚,从此不 再宽纵了———‘ 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 戚!’何等有情,又何等知过,何等守法,又何等果 决,我们的文学家能做得出来么?”②可见他对戏 剧人物的生动真实深刻和性格丰满的看重。在 鲁迅看来,人物要达到鲜活,首先必须自然。所以 对于中国戏中男人扮女人的做法十分不满,并且 口诛笔伐:“ 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 男人扮女人”,而且挖苦道:“ 因为从两性看来,都 近于异性,男人看见‘ 扮女人’,女人看见‘ 男人 扮’”③。在这种貌似刻薄的讽刺中,鲁迅无疑对 中国戏剧不自然的表演模式进行了批评。当然, 鲁迅同时还对虚伪失实的丑行进行了批判。 如果说,鲜活,侧重的是人物的特殊性的 话,那么,典型,则强调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与并 重。戏剧创作必须在鲜活中求典型,典型中现鲜 活。否则,就容易走向庸俗化或变为类型人物,流 于奇异、怪诞或概念化、公式化。这是鲁迅思想的 精妙之处。鲁迅在《 寄〈 戏〉周刊编者信》中论述阿 Q这个形象时充分表达了这种思想。所谓典型, 就是指既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 会关系发展的某些本质。典型人物就是鲜明独 特的个性与一定范围的共性的统一,也就是别林 斯基所说的“ 熟悉的陌生人”④。鲁迅肯定剧本《 阿 Q正传》中插进《 呐喊》中的另外的人物,以显示 未庄或鲁镇的全貌。因为这样就使阿Q生活的环 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充分地展 示出来了,阿Q所拥有的共性也就更加鲜明了。 所以,鲁迅认为,阿Q形象不应“ 太特别”,“ 古里 古怪”,而应该是“ 平平常常”的“ 样子”,“ 有农民 鲁迅 论戏剧人物的塑造 刘家思 创作圆桌●CHUANGZUOYUANZHUO 073 2006年/第10期( 总第281期)●戏剧文学 式的质朴、愚蠢”;但是,阿Q也就是阿Q:“ 也很 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他戴的是毡帽”,“ 只 要在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⑤ 这“ 游手之徒的狡猾”和“ 毡帽”,正是阿Q个性的 显示。鲁迅强调人物的外形穿戴与他的性格和 生活的关系,主张塑造人物时要注意性格和生活 的有机统一,反对在人物造型上追求奇特,目的 是要谋求人物描写的深刻。所以,鲁迅又提出了 戏剧人物达到典型的两个条件:一是与特定的社 会文化背景相一致。这在他为业余剧人公演的 《 钦差大臣》提出的修改意见中表明了这一点。 他说“ 仆人不能那样聪明,因为傻而自作聪明的 仆人,是俄国文学的传统”⑥,这就指出了人物个 性与文化背景的关系。二是人物的行动与其身 份、性格必须一致。鲁迅在追忆戏剧《 斩木诚》中 替蒙了不白之冤的大官伏法的老家丁的形象时 说:“ 为了做得像,临刑的时候,主母照例的必须 ‘ 包头大哭’,然而,被他( 老家丁)踢开了,虽在此 时,名分也得严守,这是忠仆、义士、好人。”⑦鲁迅 看似在追忆一个戏剧情节,实际上论述了人物的 行动与身份的关系问题。这也是从典型性的角 度来说的。这些意见,充分说明了鲁迅对于戏剧 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观。 鲁迅不仅从主体性格的内视角论述了戏剧 人物的塑造,而且还从角色配置的外部关系上作 出了论述。一部戏是由多种角色组成的,独角戏 是不成戏的。鲁迅充分认识到了戏剧角色配置 的重要性。他说:“ 串戏总得有几个角色:生、旦、 末、净,还有黑头。要不然,这戏也唱不久。”⑧鲁迅 强调戏剧人物的角色特征,从精神气质到外在形 态都必须一致。他说:“ 忠勇的人思想较为简单, 不会神经衰弱,面皮也容易发红”,“ 黑表威猛,更 是极平常的事,整年在战场上驰骋,脸孔怎会不 黑”,而中立者,“ 精神不免时时痛苦,脸上一块 青,一块白,终于显出白鼻子事了。”⑨无论是“ 身 份比小丑高,而性格却比小丑坏”⑩的“ 二丑”,还 是那穿着“ 大红衫子,黑色长背心,长发蓬松”, “ 石灰一样白的圆脸,漆黑的浓眉,乌黑的眼眶, 猩红的嘴唇”!"#的“ 女吊”,都是角色特征十分鲜 明,其外在形态不仅与人物的个性贴近,而且和 作品的主题完全吻合。在鲁迅看来,角色不同,话 语形态不同。他说:“ 绍兴文戏中,一向是官员秀 才用官话,堂倌卒语用土话的,也就是生、旦,净 大抵用官话,丑用土话。”并且“ 同是绍兴话,所谓 上等人和下等人说的也并不同,大抵前者句子 简,语气词和感叹词少,后者句子长,语气词和感 叹词多,同一意思的一句话,可以冗长到一倍。”$%& 这是由角色身份决定的。上等人的身份,决定了 他的自信、专横、武断,所以如此;下等人身份卑 微,遇事遇人低人一等,对事对人均无信心,要看 人家眼色,所以这样。这种深刻的见解,是鲁迅对 生活进行认真观察之后总结出来的。戏剧人物都 有着各自不可超越的角色身份与性格特征,这就 是角色动作的内在规定性。鲁迅分析了义仆、恶 仆和二丑之间的区别:“ 义仆是老生扮的,先以谏 铮,终以殉主;恶仆是小丑扮的,只会作恶,到底 灭亡。而二丑的本领却不同,他有点上等人模样, 也懂些琴棋书画,也来得行令猜谜,但倚靠的是 权门,凌蔑的是百姓,有谁被压迫了,他就来冷笑 几声,畅快一下,有谁被陷害了,他又去吓唬一 下,吆喝几声。不过他的态度又并不常常如此的, 大抵一面又回过脸来,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 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 要倒楣哩!”’()这里,鲁迅充分阐述了戏剧中角色 各自的内在规定性对表演的制约性,不可出格。 因此,鲁迅反对角色之间相互抢戏。他说:“ 丑角 唱丑角戏,是很平常的,黑头改唱了丑角戏,那就 怪得很,但大戏场上却有时真会有这等事。这就 使直心眼人跟着歪心眼嘲骂,热情人愤怒,脆情 人辛酸。为的是唱得不内行,不招人笑骂吗?并不 是的,他比真的丑角还可笑。⋯⋯为了一种原因, 黑头只得改唱丑脚的时候,照成例,是一定丑角 倒来改唱黑头的。不但唱工,单是黑头涎脸扮丑 角,丑角挺身学黑头戏场上只见白鼻子的和黑脸 孔的丑角多起来,也就滑天下之大稽。”*+,角色不 一样,使命也不一样。 戏剧中的人物与小说等其他文学中的人物 不同,它排斥静态的描写而要求动态的展示。小 说中的人物是静态地被动地面对读者,而戏剧中 的人物则要直接地去支配和主导受众。所以,戏 剧人物塑造不光是要活灵活现的、典型的,还必 须能够打动观众,有剧场效果。因此鲁迅不仅对 074 戏剧人物从主体性格和角色关系角度作了静态 的审视,还从剧场效果的动态角度作出了论述。 他认为,戏剧人物要被观众接受,首先必须贴近 观众。他说:“ 剧本里的台词,只要说出来了一般 读者、观众所想说而未能明白说出口来的,总会 受到欢迎而博得同情。”!"#其次是发掘喜剧性。鲁 迅应邀观看了业余剧人在上海公演的果戈理名 剧《 钦差大臣》后,首先提出了剧中“ 县长的妻子 应该是个丑妇,和女儿争风才有喜剧的效果”的 意见,强调戏剧人物的设置与塑造要讲究戏剧效 果。第三强调在人物的化妆与造型上谋求剧场 性。他说:“ 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 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 鹤立鸡群’之概。只 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 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了。”$%&可见 这里的化妆与造型对观众产生了多大的磁力作 用。正是从剧场性的角度考虑,活无常、死有分和 死无常在外形装饰上有了不同特征’(),迎神时的 无常与演剧时的无常也有了区别*+,。第四是在表 演上追求剧场性。他认为《 目莲救母》中穿插的 《 武松打虎》“ 比起希腊的伊索,俄国的梭罗古勃 的寓言来,这是毫无逊色的”,-./因为武松与老虎 的扮演者极具幽默感及哲理意味的生动表演,产 生了很好的戏剧效果;而女吊之所以受到鲁迅的 青睐,除了他的复仇精神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 是她富于情绪节奏的细腻表演,一出场就“ 垂头, 垂手,弯弯的走一个‘ 心’字的全台”,然后是“ 两 肩微耸,四顾,倾听,似惊,似喜,似怒,终于发出 悲哀的声音,慢慢地唱道:“ 奴奴本是杨家女,呵 呀,苦呀,天哪⋯⋯”012这种怎能不扣人心弦呢? 而与“ 平常愈夜深愈懒散”的情景不同,“ 这时却 愈起劲”,原因是“ 无常”这个角色的表演非常精 彩,345对观众产生了裹挟力。 由此可见,鲁迅对于戏剧人物的论述是全 面的,立体的。这种多视角的论述不仅摆脱了就 戏剧文学或戏剧表演进行单向度论述可能带来 的偏失,而且显得更为深刻。 注释: ①6789:;<=>?@A鲁迅:《 无常》《 鲁迅著作全编·朝花夕 拾》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第557-561页、第559页、第558页 、第561页、 第560页。 ②BCD鲁迅:《 门外文谈》,《 鲁迅著作全编·且介亭杂 文》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第838页、第838页。 ③鲁迅:《 论照相之类》,《 鲁迅著作全编·坟》第一 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6月版,第106 页。 ④别林斯基:转引自李衍柱等编著《 文学理论基 础知识》,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171页。 ⑤鲁迅:《 寄〈 戏〉周刊编者信》,《 鲁迅著作全编·且 介亭杂文》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6月版,第864页。 ⑥鲁迅:转引自唐弢《 鲁迅对戏剧艺术的一些意 见》,《 鲁迅在文学战线上》,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 五七年版,第118页。 ⑦鲁迅:《 电影的教训》,《 鲁迅著作全编·准风月 谈》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第582页。 ⑧EFG鲁迅:《 小品文的生机》,《 鲁迅著作全编·花边 文学》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 版,第693页、第693页。 ⑨鲁迅:《 脸谱臆测》,《 鲁迅著作全编·且介亭杂 文》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第854-855页。 ⑩HIJ鲁迅:《 二丑艺术》,《 鲁迅著作全编·准风月 谈》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第521页、第521页。 KLMNOP鲁迅:《 女吊》,《 鲁迅著作全编·且介亭杂文末 编》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第1141页、第1141-1142页。 QRS鲁迅:《 答〈 戏〉周刊编者信》,《 鲁迅著作全编·且 介亭杂文》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6月版,第861页。 TUV许钦文:《〈 鲁迅日记〉中的我》1999年6月版, 第21页。 责任编辑 刘勤 创作圆桌●CHUANGZUOYUANZHUO 075
/
本文档为【鲁迅论戏剧人物的塑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