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第二单元)

2011-07-25 50页 ppt 678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0023

暂无简介

举报
《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第二单元)nullnull◈本单元总体线索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null一、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考点整合——唯物论部分】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1、世界统一于物质(哲学的物质概念) (1)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提示】 ①什么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在万事万物中抽象而来,说明物质具有可知性)但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null②什么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第二单元)
nullnull◈本单元总体线索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null一、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考点整合——唯物论部分】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1、世界统一于物质(哲学的物质概念) (1)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提示】 ①什么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在万事万物中抽象而来,说明物质具有可知性)但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null②什么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指各种具体事物,它们既有“客观实在”这一共性,又有其不同个性(形状、色彩各异等)。③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固有属性(注意新提法)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A、“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 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B、“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 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C、“客观实在”  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null(2)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①自然界的物质性 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产生:人类社会是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B、构成: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C、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④小结——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③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null例:《人民日报》报道,湖北省随州市的兰草生长面广量大,品种繁多,品位较高,被誉为继日本、韩国之后的第三大兰草产地。兰草资源虽然让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可自身却面临巨大的危机。“地毯式”的扫荡,掠夺性的无序滥采,使兰草资源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这个事实说明 A.自然资源是多种多样的  B.人类的破坏活动使自然界失去了客观性 C.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要牺牲自然   D.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D例:《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因地制宜,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 C.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  D.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Anull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 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B、生物的反应形式  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②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交往 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 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形成。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提示】物质世界≠整个世界 ◈物质世界是指万事万物(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整个世界除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的思维。null(2)意识是人脑(不是大脑)的机能①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 。②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注意理解: 第一信号系统:由于具体事物刺激引起的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在语言刺激下产生的反射、人所特有的(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本质)①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从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意识的内容则是客观的。②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志,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③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null例(多选):人脑是一个由大量神经细胞组成的极其精细的神经机构。其中的神经细胞计达150亿个之多。这些神经细胞,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如看书、写字、绘画、闻味、唱歌等等,都有相应的神经细胞来负责。当你挥拍打乒乓球时,球来往如梭,眼睛看准了球的方位,视神经以每秒120米的速度把情况报告给大脑,脑迅速在千分之一秒内作出反应、判断,又通过运动神经把命令传达到胳膊、手和腿,于是球被准确地打了回去。这表明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C.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D.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BCDnull【提示】A、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存在指个人主观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客观实在、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他人的意识等。B、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反映的形式(如感觉、判断等)是主观的,正因为如此,对同一客观事物才会形成不同的意识。(4)小结:为什么说物质决定意识?结论:原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 null(二)意识的作用(又叫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1)表现①目的性、性(基于某种需要而确定目标,有步骤的进行) ②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第一、不是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有所选择。第二、不仅能够反映现象,还能把握本质和规律。第三、不仅能够反映现在,还能追溯过去和推测未来。(2)意义◈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它使人能够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因此,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null例:2010年10月1日,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据此回答1—3题。1、右图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该标志的创作者用韵味十足的书法线条和带有一定象形意味的脚丫,组合成篆书“月”字,暗寓龙的传人登月的梦想。从哲学上看,这一标志的出现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艺术家的创意 C.这是意识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D.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超越规律的制约C2、我国月球探测近期规划共分为“绕”、“落”和“回”三个阶段。这体现了实践是: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活动Bnull3、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于11月5日11时37分对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卫星进入环月轨道。这表明我国已具备对距地球38万公里卫星进行精确测控的能力,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水平有了新的突破。这主要说明: A.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B.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C.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C例(多选):在圆满完成13天的太空任务后,“发现”号航天飞机于美国东部时间2006年7月17日9点14分(北京时间21点14分)安全返回地球,降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发射与安全返回说明: 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ABCnull【提示】(1)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能反映物质:强调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的决定性。例: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正是在长期的历史比较中,考虑选择我们党作为自己根本利益的代表,作为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中国人民的举动主要体现了意识活动的: A.目的性和计划性 B.自觉选择性  C.主动创造性 D.重复性Bnull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1)表现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使物质的具体形态发生改变)【提示】 人的意识包括三部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精神因素(非智力因素),其中非智力因素对人的生理活动有着重要影响。(2)意义◈人不但能够改变世界已有的事物,还能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事物,从而推动世界的变化发展。◈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null例:许多成功者有这样一句经验之谈:“脑子决定步子”。这句话主要强调了: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D.意识可以决定物质C例:为进一步把学习研究宣传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由中宣部理论局主办,人民网理论频道承办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网上座谈会”于2006年7月18日在人民网召开。我们之所以要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因为: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有了科学发展观,就能促进事物的健康发展 C.关于发展的观点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Anull【提示】A、意识无论是能动地认识世界还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直接进行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B、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存在正确与否的问题:◈从认识世界来看,意识既可能正确的反映客观存在,也可能错误的反映客观存在。◈从改造世界来看,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例: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热衷于提“新口号”,出“新主意”,因其脱离实际.且过多过滥,结果必然是“落实难”。这从哲学上告诉我们: A.实事求是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B.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C.必须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出发 D.错误的思想意识对事物发展不起作用Anull(三)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能动性的关系(1)物质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以承认物质决定作用性为前提。(2)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 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物质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想,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思想。例(多选):娃哈哈集团十分注重市场调查,针对当前独生子女偏食问题“对症下药”,新的配方,推出了受消费者信赖的品牌,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这一材料所蕴含的唯物主义哲理有: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C.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D.搞好市场调查,解决问题是企业成败的关键ABCnull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根本属性) (1)运动概念: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1、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例:(2007年高考政治江苏卷9)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Anull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A.运动离不开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D.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B例(多选):地理学家对新疆哈密茫茫戈壁中奇特的、规模浩大的雅丹地貌群的野外考察,揭开了这片死亡之地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的神秘面纱。发现大量恐龙化石和始祖鸟化石,地理学家推断出这里曾经是一片森林。此后又发现了大量的时间更为久远的珊瑚化石,依据珊瑚的生活习性判断,它应该是生活在水深不超过200米、水温在18摄氏度以上的热带浅海域中。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A.科学家在不断地探究自然之谜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C.事物的变化是杂乱无章的      D.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BDnull(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A、静止的含义 B、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错误倾向承认静止(物质),否认运动——形而上学不变论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不可知论) null例: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彼时的“真”不能代替此时的“真”,彼事的“实”不能代替此事的“实”。其中的哲理是 A.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B.事物运动的方式是永恒不变的 C.真与假或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       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可捉摸的A例(多选):2006年5月26日人民网载文指出,中国农业目前依然是以小农经济的小生产为主体,小农经济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直接结合的经济,面对社会化大生产,有其脆弱性;而在社会变迁中,又有其稳固性。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相对滞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仍然是个薄弱环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经历较长的时间逐步演进,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 C.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D.物质世界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Dnull(二)物质运动的规律1、什么是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固有的  不是主观臆造的(如乌鸦报丧) 本质的  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 必然的  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 稳定的  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null3、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遵循规律,不违背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 4、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把尊重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例:哪里失去了求真务实,哪里必然丧失生机,遭遇厄运,受到惩罚。这是因为: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B.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 C.规律能够被人们把握和利用 D.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D总结: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方法论:遵循规律,不违背规律,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null例(多选):200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沙尘暴的成因除了自然因素外,还包括人为因素的作用:人口的过快增长、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式的利用、水资源滥用等。沙尘暴的治理要因地制宜,根据生物气候带的特点,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功能。这启示我们: A.只能认识自然,不能改造自然 B.必须懂得自然界的物质性 C.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D.应尊重自然规律BCD例(多选):世界旅游胜地敦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党河、疏勒河下游断流,湿地萎缩,树林锐减,沙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沙进人退”趋势如不得到遏制,敦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国,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牙泉也将不复存在。上述材料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  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D.规律和规则是有区别的ABCnull论述题: 2006年7月19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过去,我们在发展问题上之所以出现一些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运用不够,有时甚至违背规律,搞“一刀切’’和“想当然”。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1)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运用不够以及违背规律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为什么? (2)说明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的意义。null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所以,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运用不够以及违背规律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只有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我们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运用不够以及违背规律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为什么?(2)说明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的意义。null(三)主观能动性1、什么是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想(认识)、做(实践)、精神状态(2)注意: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三者关系。1、“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和“做”,以及在“想”和“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想是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是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内容密不可分。 2、“意识能动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可见,第一,意识能动性不等于主观能动性,它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包括实践。意识能动性虽然体现在做即实践中,但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第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识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来。 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 4、以上分析表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null(三)主观能动性1、什么是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想(认识)、做(实践)、精神状态2、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论要求◈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例(多选):(2007年高考政治广东卷33)赤潮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虽然自古就有,但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近年来,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角度看: A.赤潮不能消灭但能有效扼制 B.赤潮治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人类总有一天能够消灭赤潮 D.赤潮不能消灭也不能扼制(2)注意: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三者关系。ABnull(四)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2、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例(多选):为了确保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奥林匹克史上最出色的一届盛会,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制定奥运会行动规划动员会上指出:制定实施行动规划要把握好几条原则:一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二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从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出发。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B、创新需要解放思想,只要解放思想就能创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事情办好 D、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AD(同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能动性的关系一样)null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1、是什么◈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提示】(1)原理依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2)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反对从主观出发,从主观出发有三种表现:从理论出发(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从经验出发(经验主义);从个人主观好恶出发。(3)实事求是:实事——客观事物;求——认识;是——规律。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null2、为什么(1)哲学依据(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这 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 的,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2)现实意义第一、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第三、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null3、怎么办(具体要求)(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2)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唯心主义); 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例(多选):据《泰晤士报》报道,曾以拥有日本最神圣的科学研究中心而自豪的筑波市现在拥有了一座世界上最糟的风力发电站。这个已经运作12个月的风力电站耗电量是发电量的43倍。原来,筑波全年的平均风速只有2.5千米/小时,而建立风力发电站所需要的平均风速为15到20千米/小时。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B.要把高度的工作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C.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D.人不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ABCnull【本章必要总结】 一、本单元常用的重要原理(世界观+方法论) 唯物论部分 1、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3、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4、规律具有客观性,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null【要点整合—认识论部分】一、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一)什么是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1)是一种物质性活动。(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示】以上两个方面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根本区别。null2、实践的基本特征(特点)(1)客观物质性第一、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第二、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提示】 ◈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a、在改造自然方面:创造出自然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b、在改造社会方面: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结论: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烙印。 null例:历史上,作为丝绸之路重要交通枢纽的楼兰古国因为树木和水源的破坏导致生态恶化,从绿洲变成了荒漠。为了不让敦煌重演楼兰悲剧,敦煌近年来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酒泉市正在着力进行“引哈济党”调水工程,把青海省大哈尔腾河的水引入党河。这告诉我们: A.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C.实践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D.实践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A例:(2007年高考政治广东卷24)2006年12月,科学家通过比较火星探测飞船在过去7年中对火星表面相同地点拍摄的照片,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液态水。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表明: A.人类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自然 B.自然界的变化不可能受人类的影响 C.人类能够在实践中改造自然 D.自然界随人类意识变化而蛮化Anull【提示】A、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3)社会历史性第一、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null3、实践的基本形式(了解)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科学实验活动。(二)什么是认识(了解)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的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C、认识形成的过程:实践感觉器官感性认识抽象思维理性认识null(三)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在实践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下产生。(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提示】(1)“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A、“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B、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C、注意表述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null例:2006年第1l期《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深入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例(多选):2006年5月30日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紧密联系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大力推动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是: A.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B.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C.人们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  D.人们探索自然规律的活动ABnull(2)“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B、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得,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传递而得。C、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我为直接经验,在别人就是间接经验,因此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D、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两者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要真正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不能止于纸上谈兵。例: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百闻不如一见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Dnull(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第二、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 进人类认识的发展)第三,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例:《物权法》的起草工作在1993年正式开始。随后历经了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8次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还通过向社会全文公布草案,举行座谈会、论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最后在认真总结,反复修改审议后形成的。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C.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D.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Dnull(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一、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如实反映。第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第三、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 主观是否符合客观。【提示】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null辨析题:背景:《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必须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和检验我们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正确与否的标准。” 辨题: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 (1)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这就要求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变革着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实践过程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和检验我们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并非实践之外的其他标准。 (4)认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观点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不科学的。 null(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认识应当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显示其实际意义。【知识补充】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例:国家制定“十一五”规划,主要目的是对下一个五年的发展提出指导思想和重大原则,明确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以统一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同心同德为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奋斗。这表明: A.人们的认识能力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B.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C.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null例: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句话的含义是: A.思想不重要,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B.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思想 C.思想变为现实需要人的实践活动   D.思想联系实践才能真正变为现实C例:“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Bnull2、认识的反作用(认识指导实践)——一般了解(1)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不同。(2)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例:2006年5月20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理论和指导实际相结合,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之所以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因为: A.理论都有一套科学的体系        B.理论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 C.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D.理论离开实际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Dnull二、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真理的绝对性(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 客观物质性的活动。【辨析】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理。◈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null(2)真理是唯一的A、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B、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提示】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真理的客观性表明:判断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例(多选):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说明: 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C、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BCDnull2、真理的相对性(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提示】 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提示】 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null3、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的方法论要求◈真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要求我们坚持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例:“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B例: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发达的。我国最早用甲骨文记录了超新星的爆发,但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爆发。《墨经》对所有的几何光学现象都有记载,但没有人问“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往往强调“用”,能管用就好了,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理论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启示我们: A.应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B.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C.应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D.应承认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Bnull(二)认识的发展(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第一、认识的主体(人)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表现: 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 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能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第二、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结论: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null2、认识具有无限性第一、认识的对象(客体)即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第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第三、认识的基础即社会实践是无限发展的。结论: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方法论:A、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B、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null例(多选):2006年6月,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疫苗研制和诊断技术研究取得突破。三种新型禽流感疫苗研制和一项禽流感诊断技术研究获得成功。上述事实说明: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ACD例(多选);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提出“发展是硬道理”。随后,我们党又进一步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不发展就没有出路,不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述材料说明: A.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B.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周式的循环运动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的认识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ACnull辨析题: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1)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这只是表明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而且这种完成只是一定层次、方面和阶段上的正确认识,追求真理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是说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无限反复中发展的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地上升。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中每一种成果,都是在一定层次、方面和阶段上的对事物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都能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且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是人们认识继续发展的基石,认识的新发展并不是推翻原有真理,而是发展了原有真理。 (3)所以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null【本章热点链结】 1、结合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十七大“党章”的修改、中国的“探月”之路、构建和谐社会、对自然灾害的反思、“又好又快”的发展思路等。 2、结合真理与认识的发展分析:中共25年来五次修改党章、科学发展观、重大的科学发现等。例(多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凝结着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升华。这说明: A.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B.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C.经过多次实践的反复,已经确定的真理往往被推翻 D.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ABDnull【本章必要总结】 一、本单元常用的重要原理(世界观+方法论) 唯物论部分 1、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3、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4、规律具有客观性,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null认识论部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必须立足实践,重视调查研究。2、认识对实践起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认识(或重视科学理论的巨大指导作用)。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4、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null二、注意观点表述搭配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2、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3、物质决定意识(精神),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4、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5、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6、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7、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
本文档为【《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第二单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