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认知角度看语义模糊现象_原型范畴化与语义模糊

2011-07-30 4页 pdf 172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5647

暂无简介

举报
从认知角度看语义模糊现象_原型范畴化与语义模糊  第 24卷第 4期 宿 州 学 院 学 报 Vol . 24, No. 4  2 0 0 9年 8月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Aug . 2 0 0 9 doi: 10. 3969/ j. issn. 1673- 2006. 2009. 04. 025 从认知角度看语义模糊现象 ——原型范畴化与语义模糊 汪碧颖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摘要: 试图从认知层面 ,即运用原型范畴化理论来解释语义模糊现象, 从而为研究模糊语言提供理论依据, 更好地 了解自...
从认知角度看语义模糊现象_原型范畴化与语义模糊
 第 24卷第 4期 宿 州 学 院 学 报 Vol . 24, No. 4  2 0 0 9年 8月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Aug . 2 0 0 9 doi: 10. 3969/ j. issn. 1673- 2006. 2009. 04. 025 从认知角度看语义模糊现象 ——原型范畴化与语义模糊 汪碧颖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摘要: 试图从认知层面 ,即运用原型范畴化理论来解释语义模糊现象, 从而为研究模糊语言提供理论依据, 更好地 了解自然语言。 关键词: 认知;认知语言学; 原型范畴化;语义模糊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2006( 2009) 04- 0077- 04 收稿日期: 2009-02-23 作者简介: 汪碧颖( 1981- ) ,女,安徽歙县人, 硕士研究生, 研 究方向: 英语语言学。 1 引言 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中的第二次认知革命使 研究语言耳目一新。语言学者们一方面从人的 认知角度观察和研究语言,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语言 现象,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分析语言反映的认知取 向,从而揭示人类的认知能力。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 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语言的意义与人的思维和认知 有密切关系, 而人的思维和认知又是通过范畴化来 体现的,范畴化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样, 认知 科学上的范畴理论就为研究模糊语义现象提供一种 认知层面的理论依据。认知范畴具有模糊性,语言的 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认知范畴的模糊性。传 统的经典范畴理论必然受到认知理论为基础的原型 范畴理论的挑战, 被后者取代解释语义模糊现象,从 而也丰富了认知语言学的内容, 同时,语义模糊现象 研究也为经典范畴化理论向原型范畴化理论的过渡 做出了巨大贡献。 2 语义模糊现象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是一种普遍现 象,因而是语言学所不能回避的研究对象。人类语言 中的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明确边缘的, 即都是所谓的“模糊概念”。如社会科学中的许多概 念: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大中小城市等;医学上的高 烧和休克的区分也是模糊的;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 一些常用的词语, 如表示时间、颜色、年龄、大小以及 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都是带有模糊性的,而且, 人类 也离不开模糊语言。伍铁平教授指出: “一定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 没有模糊词语, 便没有人类的自然语 言。”[ 1]语言的模糊现象很早就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 意,比如英国著名语音学家琼斯早在1957年就注意 到语言的模糊性质。他说:“我们大家(包括那些追求 ‘精确无误’的人)在说话和写作时常常使用不精确 的、含糊的、难以下定义的术语和原则。这并不妨碍 我们所使用的词是非常有用的,而且确实是必不可 少的。”� 而“模糊”这一术语首先是1965年美国科学 家札德在《信息和控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模糊集” 中提出来的,进而提出了模糊概念和模糊理论,从此 诞生了一系列与模糊有关的新兴学科。札德的模糊 集合论为语义模糊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模糊语义 不再仅仅被视为是语言运用中的一个问, 而且 还被视作一个可以运用模糊集合论对之加以描 述并进行运算的范畴。语言中的模糊现象广泛存 在于语音、词汇、语法等各层面, 从对语言模糊性 的研究来看, 尤其以词汇层面的语义模糊的研究 成果最为显著, 因此模糊语义学也应运而生。苗 东升认为, 所谓语义的模糊性, 是指语义所表现 出来的一种语义不确定、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 的性质, 归根到底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 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中的反映, 它是作 为思维物质外壳的语言的特征[ 2]。 3 原型范畴化理论 3. 1 认知范畴化 世界是由千变万化的事物组成的, 等待人们去 77 � 转引自伍铁平《模糊语言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年出版,第 36 页。 认识。离开了人们对它们的认识, 它们就失去了意 义。客观世界的事物又是杂乱的,大脑为了充分认识 客观世界,就必须采取最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存储 和记忆。所以,大脑对事物的认识不是杂乱的, 而是 采取分析、判断、归类的方法将其进行分类和定位。 人类在千差万别的世界中找出相似性,并据此对世 界进行分类, 这样的过程就是范畴化[ 3]。范畴化是人 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只有对五彩缤纷的客观世 界通过对比, 进行概括和分类, 也就是说, 只有客观 世界能够范畴化或以范畴的形式表达出来, 我们才 可能很好地认识客观世界。这种认知过程中的类属 划分,即范畴化,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学的范 畴化。 3. 2 从经典理论到典型理论 范畴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术语,指人们在认 识客观事物的同时, 按照事物的一些属性和特点来 给事物进行归类。范畴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经典范 畴到原型范畴的发展阶段。传统的经典范畴观可以 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把 事物的性质分成本质和偶然两种性质。本质是决定 某物之所以为某物的东西。他认为, 本质是“内在于 事物并规定和表明事物的个性, 本质的破坏将是事 物整体的破坏。”[ 4]而偶然性质不起规定事物的作 用,它不是某物之所以为某物的必要条件。以“人”为 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的本质特性是“两足动 物”,而其他诸如肤色、受教育程度、健康程度等则属 于偶然特征, 有的人为白皮肤, 有的人为黄皮肤;有 的人是文盲; 有的人身体健康, 有的人残疾; 但这些 在决定某个实体是否是伟人时都不起作用。由此可 见,传统范畴理论的基本假设是:范畴是由某些必要 和充分的特征决定的, 范畴的所有特性均为二元的。 也就是说,一个物体或者具有该特性,或者不具有该 特性,不存在某种程度上有、某种程度上又没有的情 况。也就是逻辑上说的一个特性只可能有两个值, “+ ”或“- ”。如“议员”,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议员, 要么不是议员。各范畴有自己界定清晰的边线, 一个 范畴一旦建立起来,就将世界分为两部分: 属于该范 畴的部分和不属于该范畴的部分, 没有处于中间的 模棱两可的情况,没有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属于该范 畴、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又不属于该范畴的情况。范 畴的所有成员地位均平等。凡是具备了某范畴所有 充分必要条件的个体即为该范畴成员,反之,则不为 该范畴的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没有隶属度的差别, 也就是没有什么个体比其他个体更好的范畴成员。 非成员与非成员之间也没有度的差别。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范畴观对20世纪的语言学 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音位学研究和语义 学研究上,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随着研究的深 入, 语言学家们越来越发现传统的范畴模式在运用 到具体语言现象的分析时表现出不可克服的缺陷, 这就促使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去寻找不同于亚里士多 德所提出的传统范畴观的另一种范畴观。 原型范畴理论的哲学根源源于维特根斯坦的 “家族相似性”研究。他通过对 game的研究, 论述了 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的区别 以及隶属度。维氏认为,范畴的边缘并不是界限分明 的,而是模糊不清的。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揭示 了语义范畴具有 “中心”(典型)和“边缘”(非典型成 员)的内部结构。范畴的中心是范畴的典型成员(原 型) , 而与原型相似性较低的成员, 属于非典型成 员[ 5]。在认知语言学中, 范畴没有明确界定的边界, 范畴的边界是开放的、模糊的。语义范畴的模糊性实 际上就是该范畴诸成员之间存在的一种“家族相似 性”, 而这种“家族相似性”又源于人类认知的范畴化 过程。 不仅仅是维特根斯坦注意到传统范畴观的局限 性,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都 对传统的范畴观提出了大量反证。美国心理学家 Rosch 从研究颜色词开始, 后来还扩大到家具、水 果、车辆、武器、蔬菜、工具、鸟、体育活动、玩具和服 装等10个类别。她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200多名美 国大学生, 判断认识对象在何种程度上可视为某范 畴的典型成员, 即对范畴成员进行隶属度等级识别, 并率先提出原型理论。她指出,范畴中存在非对称性 结构,范畴成员的地位是中心和边缘,同一范畴的成 图 1 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 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范畴 的边界是不确定的、模糊的[ 6]。20 世纪 70 年代, Lakof f 运用模糊集理论对原型范畴成员的模糊性 进行了研究。他指出语义界限有一定的模糊性[ 7]。他 以“鸟类”作为原型范畴进行了阐述, 并以每一成员 与典型成员之间的相似性(隶属度)为衡量尺度, 对 “鸟类”范畴中的一些成员进行了排列, 指出隶属度 是一个程度问题。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是对经典范 畴理论的一次革命。 78 4 原型范畴化理论对语义模糊性的解释 奥格登和查理兹的传统语义三角形(图 1)揭示 了符号(语词)、思维(所指活动)和所指物 (客观事 物)三者之间的表层关系[ 8]。 从图中可以看出, 符号和所指物之间没有直接 联系。符号要通过所指活动才能与所指物产生联系, 而所指活动主要是人脑对符号或所指物的认知。符 号进入人脑后,要经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才能最终 与所指物联系起来。因此,符号的意义是人类认知活 动的产物。离开了人的认知活动,便不会有符号所指 物的指称关系,也就不会有指称模糊或语义模糊。所 以,语义范畴的模糊性产生于人类的认知过程。 语义模糊性并非由纯粹的语言因素或符号因素 造成的,从认知心理学上来说,它是人类认知范畴化 在自然语言上产生的结果。因此,只有从人类认知的 范畴化中才能真正地理解和认识语义范畴的模糊 性。文旭等认为[ 9] ,语义范畴既是语言问题又是认知 问题。语义范畴涉及符号、人脑、世界三者之间的关 系。从感知上升到概念,语言符号是不可缺少的工 具。当一个词符的指称对象不是一个而是一类事物 时,它就代表一个语义范畴。范畴化是人脑利用符号 系统将混杂的世界转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 然而有 序并不排除模糊的存在。因为, 相对于客观世界来 说,人们感知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用语言表达的认知 更是有限的。以有限的、非连续的符号承载无限的、 连续的外部世界,这是语义范畴边缘不清的根本原 因。 原型范畴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 它把注意力集中在范畴的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 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它的提出为解释 语义模糊性提供了认知基础 [ 10]。模糊语义是一个具 有核心和边缘的模糊范畴,范畴内的每一个成员都 有一个隶属度与之相对应。一个非原型离原型越近, 它的隶属程度就越高[ 11]。例如, 一提到“蔬菜”, 人们 首先想到的是“白菜”,然后也许是“芹菜”、“萝卜”、 “豆角”等。但当问到“西红柿”是蔬菜还是水果时,人 们却意见不一, 有的认为是蔬菜,有的认为是水果。 看来西红柿就蔬菜而言,并不那么典型。在“鸟”范畴 内, “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 等被视为非典型成员; 在所有的颜色中,黑色或白色 常被视为颜色的典型, 而其他颜色则具有不同的范 畴隶属度。例如,在“水果”范畴内,“苹果”、“梨”、“桔 子”常被视为范畴的正式成员, 位于范畴的中心位 置,因此亦被称为中心成员, 而“甘蔗”、“木瓜”、“椰 子”所共有的相似性越来越少而逐渐偏离中心成员, 往往被称作边缘成员。这些例子说明在一个范畴中, 隶属程度越低的成员模糊性就越高, 其范畴的边界 是不明确的,同时也证明了模糊性是语义范畴的客 观属性。 5 结语 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可以合理地解释语义模糊的 现象。原型范畴理论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模糊性,一个 非典型成员与典型成员之间的距离越近,它的隶属 度程度就越高;距离越远, 隶属度就越低,人们对其 成员地位的认识就越模糊,也越容易产生分歧。语言 模糊性是所有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 语言模糊现象 又以词语的模糊性尤为明显, 而且语义模糊是绝对 的。通过以上论述, 模糊语义与原型范畴关系密切, 原型范畴化理论可为研究模糊语义问题提供一种认 知层面的理论依据。所以,了解语义模糊性对促进模 糊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自然语言的自 身规律都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 1]伍铁平. 模糊语言学[ M ]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64. [ 2]苗东升. 模糊学导引[ M ]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8. [ 3]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 [ M ]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2000: 55- 56. [ 4 ] T aylor , J. R . L inguistic Categ or ization: Pr oto-t ypes in L inguist ic T heo ry [ M ] . London: Ox fo rd Univ ersit y P ress, 1989: 22. [ 5 ] Wittg enstein, L . Philo sophica l Investig ation [ M ] . Ox fo rd: Basil Blackw ell, 1953: 31- 33. [ 6 ] Ro sch, E. Cognit ive Representat ions of Semantic Categ or ies [ J] . Journal of Exper imental P sycho lo g y Gener al, 1975, ( 104) : 192- 233. [ 7] Lako ff, G .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 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 J ] .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 ic, 1973, ( 2) : 458- 508. [ 8 ] C. K . Ogden & I . A . Richards. The M eaning of M eaning [ M ] . A rk Paperbacks, 1985: 11. [ 9]文旭, 江晓红. 范畴化: 语言中的认知 [ J] . 外语教学, 2001, ( 4) : 15- 18. [ 10]文旭. 语义模糊的认知分析 [ J] . 福建外语, 1999, ( 2) : 13 - 17. [ 11]崔凤娟. 认知范畴视角下的语义模糊[ J] . 宁夏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 6) : 149- 152.     (下转第 103 页) 79 r0 = 4m。流量测井估算井筒涌水量见表 4。 表 4 流量测井估算井筒涌水量及参数选择表 孔 号 含水层 起止深度( m)厚度( m) K ( m / d) H ( m ) R ( m) r 0( m ) R0( m) Qi( m3/ h) Q总( m3/ h) 主 井 基岩混合 642. 25 - 664. 25 22. 00 0. 02018 666. 96 947 750. 40 - 758. 40 8. 00 0. 1054 761. 11 2471 4. 00 951 14 2475 26 40 副 井 风氧化带 556. 85 - 570. 15 13. 20 0. 030964 557. 11 980 603. 85 - 618. 00 14. 15 0. 103486 618. 26 1989 3 煤上下 830. 00 - 833. 35 3. 35 0. 029 833. 61 1420 878. 15 - 882. 20 4. 05 0. 0766 882. 46 2442 1 - 3 灰 946. 45 - 951. 00 4. 55 0. 2323 951. 26 4585 4. 00 984 11 1993 38 40 1424 4 2446 11 15 4589 37 37 风 井 基岩混合 584. 30 - 596. 94 12. 64 0. 01939 599. 91 835 621. 30 - 640. 80 19. 50 0. 0211 643. 77 935 668. 75 - 691. 24 22. 49 0. 02987 694. 21 1200 4. 00 839 7 939 13 1204 21 41 3 井筒涌水量估算结果及评述 采用抽水试验获得的水文地质参数与流量测井 取得的水文地质参数分别估算井筒涌水量, 在相同 层段相差不大。建议采用抽水试验取得的水文地质 参 数估算的井筒涌水量, 主井全井筒涌水量 88m 3/ h, 副井全井筒涌水量117m3 / h,风井全井筒涌 水量 64m3 / h,作为井筒设计与施工的依据。 4 井筒水文地质类型评价 据井筒检查孔钻探资料, 三个检查孔未发现断 层,但平楼断层落差大于 200m , 平面上距主、副、风 井分别为 365m、445m、310m , 均小于 500 m。3煤距 一灰的隔水层厚度为 20. 14 m, 3下煤距一灰的隔水 层厚度为 18. 28 m, 3下 2煤距一灰的隔水层厚度为 7. 66 m。根据原煤炭工业部 1993年[ 269] 号颁发的 《煤矿建设井筒水文地质工作规定〈暂行〉》中的井 筒水文地质条件分类, 综合评定陈蛮庄矿井井 筒水文地质条件为较复杂类型。 5 结束语 陈蛮庄矿井井筒涌水量, 是由其特定的水文地 质条件所定,主要影响因素有含水层岩性、构造裂隙 发育程度、含水层的补给条件以及存水环境、汇水条 件等4个方面。各井筒基岩段全井筒涌水量可作为 井筒设计与施工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1]杨成田. 专门水文地质学 [ M ]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1: 76. [ 2]薛禹群, 朱学愚. 地下水动力学[ M ]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79: 78- 80. [ 3]编写组. 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 [ M ] . 北京: 煤炭工业 出版社, 1979: 240. (上接第79页) A Study of Phenomena of Semantic Fuzziness in Cognitive Perspective —— Prototype Theory and Semant ic Fuzziness WANG Bi-ying ( Col leg 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Normal U niversity , Wuhu Anhui, 241003, China) Abstract: As one o f the important theories in cognit iv e linguist ics, prototype theory is established as the opposit io n to the classical theor y in t radit ional view . Based on this cognit ive theo ry,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ain some phenomena of semantic fuzziness, aim ing at get t ing a bet ter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language. Key words : Cognition; Cognitive linguist ics; Pro to type theory ; Semant ic fuzziness 103
/
本文档为【从认知角度看语义模糊现象_原型范畴化与语义模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