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几度夕阳红_柳永和晏殊词的夕阳意象比较

几度夕阳红_柳永和晏殊词的夕阳意象比较

2011-07-31 9页 pdf 421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7026

暂无简介

举报
几度夕阳红_柳永和晏殊词的夕阳意象比较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10 期    几度夕阳红 3 ———柳永和晏殊词的夕阳意象比较 李子诚 (楚雄师范学院 , 云南 楚雄 675000) 摘 要 : “夕阳”意象作为饱含文化信息的情感符号 , 历来为中国文人所偏爱。生活在同一时期 的柳永和晏殊对 “夕阳”这个传统意象都情有独钟。但是同一意象入词 , 在二人的手里有着不同的 处理方法与主观色彩 , 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 表达词人不同的情感。 关键词 : 柳永词 ; 晏殊词 ; 夕阳意象 ; 比较 中图分类号 : I207123 文章标识码 : ...
几度夕阳红_柳永和晏殊词的夕阳意象比较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10 期    几度夕阳红 3 ———柳永和晏殊词的夕阳意象比较 李子诚 (楚雄师范学院 , 云南 楚雄 675000) 摘 要 : “夕阳”意象作为饱含文化信息的情感符号 , 历来为中国文人所偏爱。生活在同一时期 的柳永和晏殊对 “夕阳”这个传统意象都情有独钟。但是同一意象入词 , 在二人的手里有着不同的 处理方法与主观色彩 , 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 表达词人不同的情感。 关键词 : 柳永词 ; 晏殊词 ; 夕阳意象 ; 比较 中图分类号 : I207123 文章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 7406 (2007) 10 - 0052 - 09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崇尚 “天人合一 ”, 强调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因此 , “以情观 物”, 把内心情感投入到外在的万事万物中 , 从而情景交融 , 达到个体心灵与自然造化的高 度和谐 , 成为中国古人典型的审美方式和审美境界。在这种情景交融、心物互答中 , 诗人 词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意象 , “夕阳 ”便是其一。 日出日落 , 朝朝暮暮 , 是自然界永恒的生命节奏。在浩如烟海的诗词中 , 关于夕阳的 吟诵可谓层现迭出。由于夕阳意味着太阳的衰落和消亡 , 和黑暗、寒冷、死亡息息相关 , 人们面对它时由对太阳的崇拜之情转为畏惧、忧虑、伤感和愁苦 , 所以 , 文人们因生活失 意、事业挫折所造成的感伤忧郁的情绪就与西下的夕阳相契合 , 凝结成一个饱含落寞之情 的夕阳意象。但是 , 青山绿水 , 一经夕阳晚照的点染就会呈现出非凡的美学意境 , 因此 , 夕阳不仅是感伤的 , 也是美的。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 , 伤古吊今的悲凉意蕴 , 思乡怀家的 孤苦愁怨和 “夕阳无限好 ”的温馨喜悦 , 共同构成了夕阳意象的情感内蕴。 北宋词人柳永 , 具有浓厚的夕阳情结。纵观 《乐章集 》, 现存 210多首词中有近 30首 出现了夕阳意象。与此同时 , 文人晏殊也对夕阳意象保持着相同的热衷 , 《珠玉词 》存作 100余首 , 直接涉及夕阳的也有 10多首。然而 , 同一意象入词 , 在二人手里 , 有着不同的 处理方法和主观色彩 , 对夕阳意象的表现具有各自的独特性。   一、柳永和晏殊词夕阳意象的表现形式以及特点 日有朝暮 , 年有四季。当同一轮夕阳悬挂在不同季节的天边 , 当同一季节的夕阳出现 在不同作者的眼里 , 产生的是一个个与众不同、异常生动的夕阳形象 , 以及这一形象所透 露的丰富的暗示性。北宋的小词臻于极盛的境界 , 晏殊可谓小词的宗家 , 善于写一瞬间的 情思 ; 而柳永推衍小令为长调 , 对于景物可以作铺张的拟摹 , 将很平常的境界艺术化、美 ·25· 第二十二卷第十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122 No110    2007年 10月          JO URNAL O F CHUX IO NG NO RM AL UN IVERS ITY     Oct12007       3 收稿日期 : 2007 - 08 - 27 作者简介 : 李子诚 ( 1968—) , 男 , 彝族 , 云南姚安人 , 楚雄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讲师 , 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教学与研究。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10 期   化。那么 , 夕阳这一表意丰富的意象在不同的季节里是如何呈现的 ? 在柳晏二人不同的词 体里又有何特点 ? 通过对柳永和晏殊词的梳理 , 整理出二人出现夕阳意象的词作如下 : 季节 作者 词句 词牌名 春 柳永 晏殊 红尘紫陌 , 斜阳暮草长安道。 引驾行 空望极、回首斜阳暮。 夜半乐 家何处 , 落日眠芳草。 小镇西犯 楼锁轻烟 , 水横斜照 , 遥山半隐愁碧。 倾杯乐 草色烟光残照里。 凤栖梧 伫立空残照。 诉哀情近 盈盈泪眼 , 望仙乡 , 隐隐断霞残照。 留客住 淡烟残照 , 摇曳溪光碧。 六么令 夕阳西下几时回 ? 浣溪沙 一场愁梦酒醒时 , 斜阳却照深深院。 踏莎行 玉钩阑下香阶畔 , 醉后不知斜日晚。 木兰花 斜阳只送平波远。 蝶恋花 一场春梦日西斜。 浣溪沙 夏 晏殊 红日晚。回头欲去心缭乱。 渔家傲 秋 柳永 晏殊 夕阳岛外 , 秋风原上 , 目断四天垂。 少年游 夕阳闲淡秋光老 , 离思满蘅皋。 少年游 飞云黯淡夕阳间。 戚氏 楚天阔 , 浪浸斜阳 , 千里溶溶。 雪梅香 斜阳暮草茫茫 , 尽成万古遗愁。 双声子 断鸿声里 , 立尽斜阳。 玉蝴蝶 纵凝望处 , 但斜阳暮霭满平芜。 木兰花慢 凝情望断泪眼 , 尽日独之斜阳。 临江仙引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 诉哀情近 渐霜风凄惨 , 关河冷落 , 残照当楼。 八声甘州 芳草连空阔 , 残照满。 迷神引 一声画角日西曛。 诉衷情 引疏砧 , 断续残阳里。 卜算子 紫薇朱槿花残 , 斜阳却照栏杆。 清平乐 湖上西风斜日 , 荷花落尽残英。 破阵子 斜日更穿帘幕 , 微凉渐入梧桐。 破阵子 池上夕阳笼碧树 , 池中短棹惊微雨。 渔家傲 莫教红日西晚 , 留着醉神仙。 长生乐 冬 柳永 残日下 , 渔人鸣榔归去。 夜半乐 其他 (词中 没有明 确季节 ) 柳永 晏殊 清旦朝金母 , 斜阳醉玉龟。 巫山一段云 红龙闲卧吠斜阳。 巫山一段云 望斜日西照 , 渐沈山半。 满江红 斜阳独倚西楼 , 遥山恰对帘钩。 清平乐 画阁魂销 , 高楼目断 , 斜阳只送平波远。 踏莎行 ·35· 李子诚 : 几度夕阳红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10 期    春 春天 , 五彩缤纷 , 有绿遍天涯的芳草 , 随风飘拂的柳条 , 贴地争飞的双燕 , 象征欢乐 与希望 , 给人以蓬勃向上之感。但是 , 春天也有风雨摧落的残花 , 啼血悲鸣的子规 , “行不 得也”的鹧鸪 , 春天经不起风吹雨打 , 受不了乍暖还寒 , 于是 , 春不愁人人自愁。在我国 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中 : “春日迟迟 , 采蘩祁祁 , 女心伤悲 , 殆及公子同归。” (《诗经 ·豳风 ·七月 》) 《毛传 》注释道 : “春 , 女悲 ; 秋 , 士悲 ; 感其物化也。”郑玄进一步笺 释 : “是其物化 , 所以悲也。”所以 , 春天也常常与萧条的残阳相伴 , 日落时分 , 万物缺乏 生机和动感 , 给春天更添一份低沉的格调和压抑的气氛。通过也可以看出 , 春日夕阳 在二人笔下出现的频率都比较高。 柳永一生命运多舛 , 形似飘蓬。早年困于场屋 , 到处干谒漫游 , 备受舟车劳顿之苦 ; 及第为官后 , 又长期困于选调 , 谙尽羁旅漂泊滋味。而在神话世界里太阳是有家园的。屈 原在 《离骚 》中说 : “吾令羲和弭节兮 , 望崦嵫而勿迫。”崦嵫即为太阳的休憩之所。因 此 , 夕阳日暮是最易引起漂泊天涯的游子的乡关之思、羁旅之叹的。所以即使是 “艳阳天 气 , 烟细风暖 ”、“垂杨绿映 , 浅桃浓李夭夭 ”的阳春三月 , 柳永极目远望、回首前尘 , 看 到的却只是令人伤心的 “斜阳暮 ”, 伊人不见 , 前尘不再 , 遥望与回首也是徒然。 ( 《夜半 乐·艳阳天气 》)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是柳永所钟爱和擅长的 , 他把景与情进行强 烈的对比 , 从而取得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这类词中 , 夕阳意象通常发挥两种作用 : 一是以 “夕阳 ”结情。先状写明丽的春景 , 再抒发伤景怀人的愁思 , 最后以带有主观 色彩的夕阳意象作结 , 余韵不尽。如 《诉哀情近 》: 景阑昼永 , 渐入清和气序。榆钱飘满闲阶 , 莲叶嫩生翠沼。遥望水边幽径 , 山崦孤 村 , 是处园林好。 闲情悄。绮陌游人渐少。少年风韵 , 自觉随春老。追前好。帝城信阻 , 天涯目断 , 暮云芳草。伫立空残照。 从树上飘落的榆钱铺满了静静的台阶 , 浮在水面的莲叶布满了绿色的池塘 , 远处可见水边 幽静的小路 , 山坳里孤零零的村落 , 园圃林苑 , 处处春景美好 , 色调明丽而不艳乍。但面 对眼前的晴和之景 , 词人的心中却油然升起了淡淡的愁绪。在直抒少年风情随春老去的胸 臆之后 , 以 “暮云芳草。伫立空残照 ”结尾 , 天边的暮云 , 绵绵的春草 , 与春日傍晚的残 照和默默伫立、黯然神伤的词人的影像交织在一起 , 融合在一起 , 构成了一个整体意象 , 动人心弦。此外 , 如 《留客住 ·偶登眺 》也是在相似的结构布局之后 , 以 “隐隐断霞残 照 ”作结 , 遥远的天际那隐约的晚霞残照 , 透出多少迷惘 , 多少哀伤。 二是以 “夕阳 ”入景。在描绘明媚的春景的同时 , 嵌入带有感伤味道的夕阳意象 , 虽 是乐景 , 却生哀情 , 为主人公的进一步抒情奠定伤感的基调。如 “草色烟光残照里。” (《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 生动逼真地写出春天景色 , 春草在夕阳的余晖下闪烁着一 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 , 俨然一幅优美的画面 , 但加上 “残照 ”二字 , 便具有一种哀伤 的色彩 , 烘托出词人的思恋之情。“楼锁轻烟 , 水横斜照 , 遥山半隐愁碧。” (《倾杯乐 ·楼 锁轻烟 》) 楼台、江水、远山 , 本是自然的好景 , 但在词人眼里 , 轻烟锁住了楼台 , 斜照横 遮着江水 , 远山又半隐在一片伤心的碧色中 , 全被词人涂上了层层愁色。 和柳永的以乐景写哀情、景愈明情愈哀不同 , 晏殊所描画的春景始终透露着一种舒徐、 一种冲淡 , 即使是他有所寄予的夕阳 , 也显得含蓄而幽婉。他习惯于把夕阳意象贯穿于景 物描写之中 , 融理趣、情思和景物为一体。以其代表作 《浣溪纱 》为例 : 一曲新词酒一杯 , 去年天气旧亭台 , 夕阳西下几时回 ?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45·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 10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10 期   上二句写景 , 表面上是很平淡的叙述 , 表达了词人对好景不再的感慨 ; 第三句 “夕阳西下 几时回 ”开始叙明本意 , 描写情怀 , “几时回”的无疑而问 , 抒发了词人痛惜年华将逝的寂 寞迟暮之感 ; 一直到 “无可奈何花落去 ”, 才好像感受到全是人生的悲哀和无常。王国维有 诗 “君看今日树头花 , 不是去年枝上朵 ” (《玉楼春 》) , 李后主对 “林花谢了春红 ”的人生 态度是 “胭脂泪 , 相留醉 , 几时垂 ,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 而晏殊却没有从 落花中低吟悲叹 , 而是领悟到一种人生永恒的循环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这是一种通达的 人生观。上阕景物描写不过是这种人生哲思的烘托。即使是高明的词人以不变观万物 , 在 “小园香径独徘徊 ”之时 , 当然也会有孤独寂寞的惆怅哀伤 , 但是悲慨之中又有一种思考。 夕阳意象的连贯作用就使景中之情带上了理性色彩。除了这首词外 , 另外还有 “斜阳却照 深深院 ” (《踏莎行·小径红稀 》) , “斜阳只送平波远 ” (《蝶恋花 ·帘幕风轻双语燕 》) 等 中的夕阳 , 都有景中见情思的价值。 夏 夏天 , 所有的生命在这一时节尽情绽放 , 热烈而奔放。一生凄凉的柳永似乎是在回避 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 , 不喜欢把他情有所钟的夕阳放在夏天 , 因此没有一首夏日夕阳的词 作。而身为太平宰相的晏殊 , 却在此时把笔触伸向了乡村生活 , 表现其健康的闲逸之情。 如 《渔家傲 》: 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人貌与花相斗艳。流水慢。时时照影看妆面。 莲叶层层张绿伞。莲房个个垂金盏。一把藕丝牵不断。红日晚。回头欲去心缭乱。 这是一幅绚烂的越女采莲图 : 江水悠悠 , 微风习习 , 轻舟荡漾 , 夕阳西斜 ; 莲叶托荷花 , 江面美如画 , 采莲女子巧梳妆 , 竞与荷花相斗艳。她手把莲藕 , 丝牵不断 , 思念情人 , 心 头缭乱。词人以轻松、抒情的笔调 , 以藕喻 “偶 ”, 以丝喻 “思 ”, 深入刻画越女采莲时的 真实情感和心理活动。从词中可知 , 这采莲越女并非失意之人 , 而是正处于热恋之期 , “红 日晚。回头欲去心缭乱 ”。作者用隐喻手法 , 表现了越女对爱情的追求和憧憬。她准备 “人 约黄昏后 ”, 看看天色不早 , 盼而又羞 , 去或不去 , 心头缭乱。夕阳意象在这儿一方面构成 了画面内容 , 另一方面制造了时间上的矛盾 , 有效地刻画了少女细腻的、惟妙惟肖的心理 状态 , 令人叹为观止。当然 , 这只能看成是词人寓意田园生活的某种乐趣而已。虽然谈不 上具有多少人民性 , 但基调是健康的 , 表现了他对农家采莲女劳动和坚贞爱情的赞许。 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之一 , 自古以来 , 无数骚人墨客的作 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 》中 , 秋天是一幅 “蒹葭苍 苍 , 白露为霜 ” (《诗经 ·秦风 ·蒹葭 》) 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宋玉在 《九辩 》中流 露 “悲哉秋之为气也 !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的悲慨 , 可以说开启了文人悲秋的先河。 秋是岁之暮 , 黄昏是日之暮 , 闻一多先生也说过 : “黄昏与秋景是传统诗人的时间与季候。” (《闻一多全集》) [ 1 ]所以 , 将日暮黄昏作为悲秋情绪的高潮时刻来抒吐万千情怀 , 是历代文 人所钟爱和相延不衰的。以夕阳为主体的秋日黄昏常常伴随着依稀暮霭、迷离晚霞、茫茫 烟水、淡淡云山 , 使人进入一个恍兮惚兮、幽远朦胧的精神境界。而在所有出现夕阳意象 的词当中 , 秋日夕阳无疑是两位词人所钟爱的 , 出现频率都相对较高。但同是悲气之秋、 日之暮 , 可见柳永之 “悲慨 ”, 晏殊之 “典雅 ”, 一为 “壮美 ”, 一为 “华美 ” (司空图 《诗品》)。 柳永继承的是中国秋士易感的传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 宋玉因为草木的摇落 ·55· 李子诚 : 几度夕阳红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10 期    想到生命的短暂 , 想到自己的才华志意不能够完成 , 而这是有才有志的人一个共同的悲哀。 这样的悲哀 , 正是柳永的词何以常常写到秋天 , 何以常常写到日暮 , 何以常常提到宋玉的 一个主要原因。而这种悲哀 , 在词里是柳永第一次写出来的。柳永之前都是用春女善怀的 寄托 , 没有谁以一个失职的贫士站出来说过这样的话。在这类词中 , 柳永通常把夕阳意象 和 “暮霭”、“冷风”、“冷雨”、“烟树”等凄冷肃杀的意象组合在一起 , 而这些景物又通常 被词人置于空旷高远的大背景下 , 给人以悲壮凄美的感觉。“悲哉秋之为气也 !”凄清衰飒 的秋日最易引发游子思归的情怀 , 多情善感如柳永者 , 自然更是如此。如 《八声甘州 》: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 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 , 关河冷落 , 残照当楼。是处红衰 翠减 , 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 , 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 望故乡渺邈 , 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 , 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 颙望 ,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 , 正恁凝愁。 面对词作 , 映入眼帘的是高天洒向大江的一番黄昏密雨 “洗 ”出的清秋 , 凄凉萧瑟而又气 象博大。特别是被苏东坡所称道的不减唐人高处的 “渐霜风凄惨 , 关河冷落 , 残照当楼 ” 三句 (赵令 ( 《侯鲭录 》卷七 ) , 用了 “渐 ”字领起 , 使霜风、关河、残照三个画面构成 一个完整的、运动变化着的境界 , 有动感 , 有力度 , 特别是 “残照 ”这一意象的使用 , 使 整个空间景象具有了时间推移的内涵 , 既预示令人伤怀的秋意将更浓 , 天色将更晚 , 而且 隐含了一种人世无常的沧桑之感。而整个前半阕 , 也完全是以高远之兴象 , 写出了一种关 河寥落、羁旅落拓的 “秋士易感 ”的哀伤 , 但柳永的 “秋士易感 ”, 正是以男子为主角而 写的 “功业未及建 , 夕阳忽已流 ”的才人志士恐惧于暮年失志的悲慨。而词的下阕 , 柳永 马上转而写男女爱情的相思离别了。把秋士的悲慨跟相思怀念的感情结合在一起 , 这是柳 永的拓展。 在这种把羁旅行愁和相思离别融合的词中 , 夕阳意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柳永常 常借暮色残烟、衰杨古柳、夕阳残照 , 反复渲染悲秋离愁。如 “楚天阔 , 浪浸斜阳 , 千里 溶溶。” (《雪梅香 ·景萧索 》) 楚天空阔 , 江流浩荡 , 斜阳半悬 , 跃动波间 , 在一片空旷落 寞之中 , 词人已是思绪万千、情思满怀了。“引疏砧、断续残阳里。” (《卜算子 ·江风渐 老》) 远处砧声稀疏 , 女人们在为远方的亲人捣衣 , 西边斜阳又残 , 连白日也不肯再停留半 刻 , 面对秋暮、岁暮、日暮的 “晚景”, “伤怀念远 ”之情使羁旅之人难以承受。“断鸿声 里 , 立尽斜阳。” (《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 》) 空中哀鸣的孤雁 , 残阳中兀立的词人 , 宛如 银幕上的一个定格 , 使已经推向高潮的念远怀人的主题有了无尽的延伸 , 词已结而情未断。 虽然柳永 “日与狷子纵游娼馆酒楼间 ” (《苕溪渔隐丛话 ·后集 》卷三十九 ) , 在其羁 旅行役期间 , 多的是怀人之词 , 但在很多写于旅途的词中 , “柳永既失去了那一份高远飞扬 的意兴 , 也消逝了那一份迷恋眷恋的感情 , 全词所弥漫的只是一片低沉萧索的色调和声 音 ”。[ 2 ] ( P144)他喜欢登高远望 , 特别是在秋天的日落时分 , 把心灵的寄托交给如血的残阳。 如 “夕阳岛外 , 秋风原上 , 目断四天垂。” (《少年游 ·长安古道马迟迟 》) 这是词人登上乐 游原 , 夕阳就要落山了 , 原上秋风四起 , 极目远望 , 惟有天垂四野 , 空阔无边。这种无限 空阔寂寥的景象 , 显示出词人的孤寂渺小 , 前途的渺茫难求。“夕阳闲淡秋光老 , 离思满蘅 皋。”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 连用 “闲 ”、“淡 ”、“老 ”三个修饰词 , 形容惨淡的 斜阳和衰惫的秋光 , 充满衰飒之气 , 大有 “夕阳无限好 , 只是近黄昏”的迟暮之感。“凝情 望断泪眼 , 尽日独立斜阳。” (《临江仙引 ·渡口 》) 漂泊 , 阻断了过去和未来 , 使漂泊者成 为一个纯粹孤独的存在 , 一个被时间和空间同时剥离了的存在 , 留下的只是一个 “尽日独 立斜阳 ”的孤独身影。柳永的这些词是在 《离骚 》的影响下 , 继承楚辞余绪 , 以宋玉悲秋 的笔调抒发了个人沦落天涯的不遇之感。特别是在寥廓之秋天 , 黯淡之日暮 , 登高远眺 , ·65·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 10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10 期   宇宙苍穹之浩淼 , 越发显出一己之渺小 , 而天地间一片萧索 , 正是其内心之写照。此时他 面对痛苦之自我无法逃遁 , 发为咏叹 , 遂成悲凉慷慨之音 , 其怀才不遇之幽愤 , 知音不存 之悲哀 , 皆借景物表露无疑 , 此方为柳永真情之流露。 而在晏殊笔下 , 和夕阳一起出现的通常是 “金菊 ”、“金尊 ”、“帘幕 ”、“栏杆 ”等雍容 闲雅的意象 , 勾勒的是一幅幅精致的庭园小景 , 让人感觉到的是华丽之下的一丝哀伤。他 几乎没有一首咏秋的词中提到宋玉 , 找不到古代文人所一贯共有的 “摇落深知宋玉悲 ” (杜 甫 《咏怀古迹五首 》) 的感伤 , 更多的只是在闲适的生活中一种优美而纤细的诗人的感觉。 即使是在表现人生易老、伤离怨别等忧愁感情时 , 也不像柳永那样危迫急苦 , 肝肠寸断 , 而是不失其固有的平缓含蓄的风度 , 恰如微风之拂轻尘 , 晓荷之扇幽香 , 无论思绪是何等 激烈 , 而出语却保持着闲雅之意态。如 《清平乐 》: 金风细细 , 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 ,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 , 斜阳却照栏杆。双燕欲归时节 , 银屏昨夜微寒。 在这首词里 , 丝毫没有自宋玉以来文人们一贯共有的衰飒伤感的悲秋情绪 , 有的只是在富 贵闲适生活中对于节序更替的一种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感触。晏殊用精细的笔触和闲雅的情 调 , 写出了像他这样的富贵高雅的文人在秋天刚来时的一种舒适而又略带无聊的感触。“紫 薇朱槿 ”是庭园中的美景 , “斜阳 ”照的是相府中的 “栏杆 ”, “花残 ”陪衬着斜射的余晖 , 益形声色 , 这当中 , 是词人因节序更替、岁月流逝而引发的一丝闲愁 , 但这闲愁是淡淡的、 细柔的 , 恰如淡淡的余晖一般 , 甚至是飘忽幽微、若有若无的。 类似的如 “湖上西风斜日 , 荷花落尽残英。” (《破阵子 ·湖上西风斜日 》) 勾画了一幅 清晰的秋日黄昏图 , “西风斜日 ”, 荷花尽凋 , 词人面对西沉的落日 , 痛感光阴流逝似江河 之奔向遥远而不肯稍停。由此可见 , 晏殊虽然位及人臣 , 但是面对时光的一去不回 , 他也 无力挽回 , 只能抒发对此的惋惜之情 , 怀旧之感 , 同时蕴涵着眷恋和怅惘 , 用其含蓄典雅、 圆融温润的笔调表现一种既似冲淡又似深婉的哀愁。 虽然晏殊自己说 , 他不会作 “针线闲拈伴伊坐 ” (柳永 《定风波 ·自春来 》) 的词 , 但 纵观 《珠玉词 》, 很绮艳地写男女情思的作品却不少 , 在这些作品中 , 有许多运用夕阳意象 来表达相思者、觅愁人细腻的感情。但与柳永不同 , 这种离愁别绪没有柳词的缠绵凄切 , 而是表现得轻盈细腻。如 “斜日更穿帘幕 , 微凉渐入梧桐。” (《破阵子 ·燕子欲归时节 》) 为全词奠定了扑朔迷离的感情基调 , 整个秋景写来清疏闲淡 , 抒情则百般感慨化作相思 , 饱受折磨之人正如经历 “千万重 ”之情之事的夕阳 , 仅供人愁望。“池上夕阳笼碧树 , 池中 短棹惊微雨。” (《渔家傲 ·粉面啼红腰束素 》) 秋天的黄昏 , 池边的绿树 , 笼罩在夕阳暮霭 之中 , 牵动着人的愁思 ; 抒情主人公泛舟池上 , 一霎微雨惊动了他的沉思遐想 , 意境静美 而绵长。 冬 通观柳永的 《乐章集 》和晏殊的 《珠玉词 》, 夕阳意象出现在冬日背景之中的仅柳永 的一首 《夜半乐》: 冻云黯淡天气 , 扁舟一叶 , 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 , 越溪深处。怒涛渐息 , 樵风 乍起 , 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 , 一簇烟村 , 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 , 衰杨掩 映 , 岸边两两三三 , 浣沙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 , 绣阁轻抛 , 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限。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75· 李子诚 : 几度夕阳红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10 期    “冻云黯淡天气 ”, 天寒岁暮 , 但词人却游兴盎然 , 乘一叶扁舟 , 记下一路上所见所闻 , 然 后因景生感 , 抒发羁旅之情 , 身世之感。与柳永其他羁旅行役词相比 , 谋篇布局没有创新 之处。但是总观这首词 , 壮美与优美并存 , 浩气与柔情兼具 , 境界开阔 , 大气浑融 , 又不 失细密柔婉 , 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夕阳意象不论是为写景 , 还是为抒情 , 都发挥了恰 当的作用。首先 , 在中片描绘的场景中 , “残日下 , 渔人鸣榔归去 ”, 鸣榔归去的渔人 , 叮 咚的鱼榔声在画面上为静静的江南村野增添了声音的效果 , 在情感上增添了满载而归的喜 悦 ; 而天边的一抹斜阳 , 为这一切添上了晚霞的余晖 , 从而声、情、色并茂。而正是谐乐 的场面 , 引发了词人对远方所爱的思念。在这里 , 柳永又使用了他所擅长的以 “乐景写哀 情 ”, 而最后又采取了 “以景结情 ”的手段 , “断鸿声远长天暮 ”, 表面似抛开相互爱恋的 双方而写日暮长天之景 , 实际上 , 辽阔的天宇 , 西沉的落日 , 一声孤雁的凄厉哀鸣 , 无不 传达着词人无边无际、无尽无穷的哀思 , 别具高格。 此外 , 柳永和晏殊还有一些出现夕阳意象的作品 , 从整首词来看不能判断明确的季节。   二、夕阳意象的启迪 首先 , 传统观念中的 “夕阳 ”是一个与残月、落花、寒鸦等物象一样幽深冷寂的象征 , 然而结合柳永和晏殊的生平思想来看待这一意象 , 可以发现其更加丰富的内涵。 柳永出生于世宦香门第 , 在以功名定人生价值的封建社会里 , 他早年热衷于功名 , 而且充满信心 : “临轩亲试 , 对天颜咫尺 , 定然魁甲登高第。” (《长寿乐 》) 不料美梦落空 : “黄金榜上 , 偶失龙头望。” (《鹤冲天 》) 致使他的思想行为产生了变化 , 对功名采取某种 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 《鹤冲天 》里公然宣称 :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于是过着 “多 游狭邪 ”、“好为淫冶讴歌之词 ”的生活。如此一来 , 却为当权者所不容。传说宋仁宗见了 柳永写的 《鹤冲天 》一词很不高兴 , 耿耿于怀 , 当柳永再次科考时 , 特意将他黜落 , 说 : “且去 ‘浅斟低唱’, 何要 ‘浮名 ’!” (《能改斋漫录 》卷一六 ) 由此柳永屡试不第。直到 景祐元年间 , 年近半百的柳永更改原名 , 才中了进士。柳永在仕途上并不如意 , 只做过睦 州团练推官、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余杭县令和屯田员外郎等一些小官。科考的 坎坷、仕途的失意、宦游的漂泊、行役的劳苦、年岁的衰老 , 使得柳永的心境如同西沉的 落日一样黯淡、落寞、凄凉。他自己也曾经感叹过 : “一生赢得是凄凉。” (《少年游 》) 由 外物反观自身 , 触暮景可生哀情 , 失志落魄而又 “谙尽 ”“宦游滋味 ”的柳永聚焦夕阳 , 反复捕捉夕阳意象作为抒发惆怅情感的载体 , 显得情有可原、有据可依。 晏殊以神童赐同进士出身 , 官至参知政事、枢密使。晏殊因文入世 , 没忘记荐拔奖掖 后进文人志士 , 他亲手引荐的文坛社稷精英 , 如范仲淹等 , 集一时人才之盛 , 台阁为之生 辉 , 成为 “推忠保德功臣 ” (《道德碑 》) , 心中充满了融融暖意 , 开始享受富贵高雅的生 活。但是政坛多风雨 , 人生任坎坷 , 他信任的人多与之谨小慎微的性格截然相反 , 锋芒毕 露的范仲淹曾正色抗言 , 使之无言以对。更难以理解的是衷心朝廷、小心翼翼做官的他屡 受弹贬。天圣五年 , 因论事得罪了垂帘听政的章献太后 , 贬谪地方。仁宗亲政后 , 又有小 人翻出陈年旧账罗织罪名 , 罢参知政事。三弹三贬 , 虽未没顶 , 但对他的打击很大。荣辱 富贵的无常、人心的叵测 , 使曾经做到宰相的他产生深厚的积郁与惆怅而迷惑不能释怀。 冲天之志不得完全施展 , “子在川上曰 : ‘逝者如斯夫 !’”的感慨必然无时无刻不浸透在外 人看来无比优厚的物质生活之中。夕者 , 日暮也 ,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意蕴深远的意 象 , 既包含着一切流逝之物休焉的遗憾 , 又有对新的未来的憧憬。面对夕阳 , 晏殊不能不 回顾晨曦的灿烂。十四岁面对人生而 “神气不慑 ”, 必定充满自信 ; 而晚年的他 , 在当时的 朝廷上因循苟安 , 报答他的只是更大的忧伤和无奈。对于如何珍视生命这个亘古的话题 , ·85·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 10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10 期   他依然得不到正确的阐释 , 只能在雍容华贵之中蕴藏对于令人乏味的现实的不满和自己还 不怎么明确的美好未来的追求。 其次 , 从二人夕阳意象的丰富内涵可以管窥蠡测到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博大精深。这 也涉及到西方论释学中的衍义问题。衍义即同常州词派 “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 认为诠释 者所探寻出来的不可能是作者真正的原义 , 只不过是由诠释者追寻 “原义 ”而产生的 “别 义 ”。其实我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地方与之暗合。如晏殊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 ”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 ; 柳永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得人憔 悴 ” (《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 》) , 分别被王国维理解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 的第一种和第二种境界。而柳永和晏殊各自思想上的矛盾性 , 就更丰富了其夕阳意象解读 的多样性。 作为柳永来说 , 他的人生始终蕴育着矛盾 , 即功名事业与狂荡风流的矛盾 , 而这种矛 盾在前后期又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前期 , 柳永虽也热衷功名 , 但更看重风情 , 当二者发生 矛盾时 , 他一方面对功名难就充满牢骚 , 一方面又能以加倍的恣狂作为排遣。著名的 《鹤 冲天 》就是这种矛盾心情的生动写照。但柳永终是一个封建文人 , 终难彻底摆脱传统思想 , 那种 “定然魁甲登高第”的思想始终没有断绝 , 最后在将近五十时 , 终于在更名后考中进 士 , 步入仕途。经过不断的宦游漂泊 , 生活坎坷 , 柳永的社会人生之感逐渐深沉 , 玩世狂 荡之心逐渐收敛。特别是按宋制 , 士子及未获朝籍者可出入民间妓院 , 一为朝廷命官就失 去了这种自由。因此晚年的柳永不得不改变青年时的狂荡 , 而对一直心向往之的风月生活 持一种留恋而又无力挽回的态度 , 不断唱出浪子暮年无可奈何的人生悲哀与情场失落。当 这种矛盾相互交织出现 , 流露在其作品中的时候 , 势必会引起解读的多样性。 而造成晏殊夕阳意象解读多样性的另一个原因 , 就是其作品确有脱离人民性的倾向。 词作高华博大 , 多是个人风花雪月的忧患意识 , 充满富贵气象 , 缺少社会生活的活力 , 因 而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 , 总觉得底气不足。他虽然有面对现实的理性 , 但没有多少改变现 实的勇气。失去了广泛生活基础的作用 , 必然难以为劳动人民接受。 最后 , 人生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 , 每个人对自己生存于其中的时空都有独特的感 觉 , 这种感觉成为其时空意识的基本内容。时空意识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宇宙的体认 , 对生 命的体验和感受 , 因此它既是一种宇宙意识 , 也是一种生命意识。生命意识一般说来包括 浅层次的生存意识和深层次的生命价值意识。前者表现为对个体生存的强烈渴望 , 后者则 反映为对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生的价值、生存的意义、生命维度诸问题的高度关切和 思考 , 体现着深切的人文关怀 , 以及自我心灵苏生的张扬。 柳词中大量出现的一些意象 , 如浮云轻尘、飞蓬飘萍、朝露白霜、寒蝉孤鸿等 , 这些 都象征着生命被强大的外在力量支配时无所依托的状态。他强烈地意识到山水永恒 , 人易 湮灭 , 于是 , 生生不息的自然山水万物便被视作个体生命的自然延伸 , 词人幻想着在有限 的生命里追求无限的价值 , 在相对的存在中追求绝对的意义 , 这种自然意识使词人在登高 远眺时表现出了强烈的时空意识。通过登高望远获得精神上的解放 , 以超越现实自我 , 开 始了对宇宙时空无限与永恒的思索。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时 , 便自觉不自觉 地把自己还原到自然之物中 , 去感受自然界的玄妙和博大永恒。 而晏殊对时序的迁流、节物的变化及人生变迁等时空方面有着特殊的敏感 , 寄以深沉 的感慨 , 体物甚是工致 , 说理颇为深刻 , 因而其作品特有人情味。他对景生情 , 慨叹青春 易逝 , 时光难再 , 表达出一种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悲感。这种在死的阴影下对生的深沉 思索并由此生发出的哀伤之情在文学史上源远流长。“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人生苦短 , 世事易变 , 人人明白此理 , 然并非人人能作如此语。 ·95· 李子诚 : 几度夕阳红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10 期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河中 , 流淌着如此多隐喻种种内涵的夕阳诗章 , 柳永和晏殊的词分 别只是代表之一。文人们在集体无意识的驱使下创造它们 , 读者们在集体无意识的驱使下 欣赏它们 , 从而产生了对夕阳意象理解的各自共鸣效应。作为一种具有民族性甚至全人类 性的意义象征 , 呈现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笔下 , 在牵动着读者情思的同时 , 也让读者 了解到古代先民们的精神状况 , 从而探索民族文化发展与变迁的源流。 参考文献 : [ 1 ] 转引自 : 李冬红 1斜阳暮草烟波茫茫 ———谈柳永词的黄昏意象 [ J ] 1济宁师专学 报 , 1997, (1) 1 [ 2 ] 叶嘉莹 , 缪钺 1灵谿词说 [M ] 1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71 (责任编辑  王碧瑶 ) Com pare the Imago of“the set sun”in C i of L iu Y ong’s w ith Yan Shu’s L I Z i - cheng (College of A dult Education, Chuxiong N orm al U niversity, Chuxiong 6750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literati always p refer to the Imago of“the set sun”, as an emotional symbol contains abundant cultural information. L iu Yong and Yan Shu who live in same time are deep love with the traditional imago. But the same imagoes in the two writers’literature have different app lica2 tion methods and different subjective colors, which bring for different effect and exp ress different e2 motion. Key words: L iu Yong’s Ci; Yan Shu’s Ci; Imago of“the set sun”; compare (上接第 41页 ) The Study of the Flex ible M ethods of Artistic L ingu istics YANG Y u - b in; Q IU Y uan ( 1. Editoria l D epartm en t, Journal of Yunna N orm al U niversity, Kunm ing 650092, China; 2. College of L iberal A rts, Cen tral China N orm al U niversity, W 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lexible methods of artistic language and the fixed meth2 ods of common language is a dialectical unit, which is as same as the one between language and pa2 role. The flexible methods of artistic language are realized by two sides: the form of grammar and p ragmatic level. The fixed methods of language are static and abstract, while the flexible methods of artistic language are dynam ic and concrete. Key words: artistic language; the form of grammar; p ragmatic level; flexible methods ·06·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 10期
/
本文档为【几度夕阳红_柳永和晏殊词的夕阳意象比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