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地理辨证直解青囊经

地理辨证直解青囊经

2011-08-01 9页 doc 181KB 6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5407

暂无简介

举报
地理辨证直解青囊经自序 地理辨正卷之一 云间蒋氏平阶补传、门人会稽 姜垚辨正、无心道人增补直解 青囊经 原本作黄石公授赤松子述义 上卷 古文作堪舆篇,郭氏作气感篇, 邱氏作理原论,今具削之。 经曰:天尊地卑,阳奇阴耦。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闔闢奇偶,五兆生成。流行终始,八体宏布,子母分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中五立极,临制四方。背一面九,三七居旁,二八四六,纵横纪纲。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于阴,柔生于刚。阴德宏济,阳德顺昌。是故阳本阴,阴育阳,天依形,地附气,此之谓化始。 传曰:此篇以无形之气...
地理辨证直解青囊经
自序 地理辨正卷之一 云间蒋氏平阶补传、门人会稽 姜垚辨正、无心道人增补直解 青囊经 原本作黄石公授赤松子述义 上卷 古文作堪舆篇,郭氏作气感篇, 邱氏作理原论,今具削之。 经曰:天尊地卑,阳奇阴耦。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闔闢奇偶,五兆生成。流行终始,八体宏布,子母分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中五立极,临制四方。背一面九,三七居旁,二八四六,纵横纪纲。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于阴,柔生于刚。阴德宏济,阳德顺昌。是故阳本阴,阴育阳,天依形,地附气,此之谓化始。 传曰:此篇以无形之气为天地之始,而推原道之所从来也。夫阳气属天,而实兆于地之中。圣人作易以明天地之道,皆言阴阳之互为其根者而已。天高而尊,地下而卑。然尊者有下济之德,卑者有上行之义。一阴一阳,一奇一耦。其数参伍,所以齐一;其形对待,所以往来。天地之匡廓由此而成,四时之代谢由此而运,万物之化育由此而胚。夫阴阳奇耦之道,随举一物,无不有之。天地无心,圣人无意,自然流露而显其象于河图,遂有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之象。圣人因其象而求其义,以奇者属阳,而有天一天三天五天七天九之名,以耦者属阴,而有地二地四地六地八地十之名。而有一必有二,有三必有四,有五必有六,有七必有八,有九必有十,所谓参伍数也。此一彼二,此三彼四,此五彼六,此七彼八,此九彼十,所谓对待之形也。天数与地数各得其五,此谓一成之数,而百千万亿无穷之数由此而推也。天数地数各得其五,合二五而成十,盖有五即有十,犹有一即有二,阴阳自然之道也。故有天之一即有地之六,有地之二即有天之七,有天之三即有地之八,有地之四即有天之九,有天之五即有地之十,此阴阳之数以参伍而齐一者也。《易》曰“五位相得”,盖此之谓也。而一六在下,则二七必在上,三八在左则四九必在右,五居中则十亦居中,此阴阳之数对待而往来者也。《易》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盖谓此也。 以其参伍而齐一,故一奇一耦燦然而不棼1;以其对待而往来,故奇耦之间一闔一闢,潜然而自应,此生成之所从出也。天一生水而地六成之,地二生火而天七成之,天三生木而地八成之,地四生金而天九成之,天五生土而地十成之。一生一成,皆阴阳交媾之妙,二气相交而五行兆焉。降于九天之上,升于九地之下,周流六虚,无有休息。始而终,终而复始,无一息不流行,则无一息不交媾。当其无而其体浑然已成,当其有而其体秩然有象,圣人因河图之象数而卦体立焉。夫河图止有四象,而卦成八体者,何也?盖一画成爻,爻者交也。太始之气,止有一阳○,是名太阳。太阳一交而成太阴,是曰两仪。太阴、太阳再交而成少阴、少阳,并太阴、太阳一,是曰四象,此河图之显象也。四象三爻而成八卦:曰乾,曰兑,曰离,曰震,曰巽,曰坎,曰艮,曰坤。盖即河图每方二数,析之则有八,此河图之象隐而显者也。故卦之八由于四象,爻之三由于三交。乾坤二卦为母,六卦为子,此八卦之子母也。诸卦自为母,三爻为子,此一卦之子母也。以此分施造化,布满宇宙之间。于是举阳之乾为天,对以阴之坤为地,谓之天地定位。天覆于上则地载于下也,此阴阳之一交而成天地者也。举阳之艮为山,对以阴之兑为泽,谓之山泽通气。山载于下则泽受于上也。举阳之震为雷,对以阴之巽为风,谓之雷风相薄。雷发于下则风动于上也。举阳之坎为水,对以阴之离为火,谓之水火不相射。水火平衡,形常相隔而情常相亲也。此三阳三阴之各自为交而生万物者也。先贤以此为先天之卦,伏羲所定,本于龙马负图而作,寔则浑沌初分、天地开辟之象也。四象虚中而成五位,此中五者即四象之交气。乾之眞阳、坤之眞阴皆无形,而惟土有形。此土之下为黄泉,皆坤地积阴之气;此土之上为清虚,皆乾天积阳之气。而土肤之际平铺如掌,乃至阴至阳乾坤交媾之处。水、火、风、雷、山、泽,诸凡天地之化机皆露于此。故中五者,八卦託体储精成形显用之所也。故河图、雒书同此中五以立极也。河图虽有四象,而先天阳升阴降,上下初分,未可谓之四方;自中五立极,而后四极划然,各正其方矣。有四方之正位,而四维介于其间,于是八方立焉。统中五皇极而为九,分而布之:一起正北,二居西南,三居正东,四居东南,五复居中,六居西北,七居正西,八居东北,九居正南,谓之九畴。此虽出于雒书,而实与河图之数符合天地之理,自然发现,无不同也。布其位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其八方之位,适与八方之数均,圣人即以八卦隶之,而其序曰: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此则四正四维不易之定位也。 数虽起一,而用实首震。盖成位之后,少阳用事,先天主天而后天主日,元子继体,代父为政也。《易》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者,古今之禅代推移周而复始者也。 震、巽、离、坤、兑、乾、坎、艮者,日月之出没,四时之气机,运行迁谢,循环无端者也,先贤以此为后天之卦。昔者大禹治水,神龟出雒,文王因之作后天之卦。岂伏羲画卦之时未有雒书,而大禹演畴之时未有后天卦位耶?窃以为图、书必出于一时,而先天、后天卦位亦定于一日,伏羲但有卦爻,而文王始繫之辞耳。河图、雒书非有二数,先天、后天非有二义也。特先天之卦以阴阳之对待者言,有彼此而无方隅;后天之卦以阴阳之流行者言,则有方隅矣。至其作卦之旨要在于阴阳之互根则一也。 夫易之道贵阳贱阴,则阳当为主,而阴当为辅。而此云阳以相阴者,何也?盖阳之妙不在于阳,而在于阴,阴中之阳,乃眞阳也。故阴为之感而阳来应之,似乎阴反为君而阳反为相,此经言神明之旨也。然阳之所以来应乎阴者,以阴中本自有之,以类相从,故来应耳,岂非阴含阳乎?阴含阳则能生阳矣,一切发生之气皆阳司之,则皆阴出之者也。刚柔即阴阳,阴阳以气言,刚柔以质言。《易》曰“乾刚坤柔”,又曰“刚柔相摩,八卦相盪”。八卦之中皆有阴阳,则皆有刚柔。若以阳为刚,以阴为柔,则宜乎刚生于柔矣。而乃云柔生于刚者,何也?无形之气,阳刚而阴柔;有形之质,阴刚而阳柔。于有形之刚质又生无形之柔气,质生气,气还生质,故曰柔生于刚也。曰其所以能为相助、能为包含生生不息如是者,则以阴之与阳,盖自有其德也。惟阴之德能宏大夫阳,以济阳之施,故阳之德能亲顺夫阴,以昌阴之化。此阴阳之妙以气相感见于河图雒书、先后天之卦象者如是。由是则可以知天地之道矣。 天地之道,阳常本于阴,而阴常能育阳。故天非廓然空虚者为天也,其气常依于有形而无时不下济;地非块然不动者为地也,其形常附于元气而无时不上升。然则天之气常在地中,而地之气皆天之气。阴阳虽曰二气,止一耳,所以生天生地者此气,所以生万物者此气,故曰“化始”也。 望阳曰:玄空大卦原本雒书。雒书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即九宫图是也(如下左)。以雒书配八卦而成雒书九宫图(如下右),又称八卦元旦盘。因指示大地东、南、西、北、中、东北、东南、 四 九 二 三 五 七 八 一 六 西南、西北方位,故称地盘。其数为紫白九星,即一白水星、二黑土、三碧木、四绿木、五黄土、六白金、七赤金、八白土、九紫火。九星依元运之不同,或顺或逆而入中司气,顺飞则五飞入六(乾宫),六飞入七(兑宫),七飞入八(艮宫),八飞入九(离宫),九飞入一(坎宫),一飞入二(坤宫),二飞入三(震宫),三飞入四(巽宫),四飞入五(中宫);逆飞则五飞入四(巽宫),四飞入三(震宫),三飞入二(坤宫),二飞入一(坎宫),一飞入九(离宫),九飞入八(艮宫),八飞入七(兑宫),七飞入六(乾宫),六飞入五(中宫),九星顺逆各行九步,成九九八十一步量天尺,又称“罡步”,共成二九一十八局,此即所谓阴阳顺逆也。一十八局中每局必有一星入中,地盘之中为“月窟”,入中之星为“天根”。“天根”、“月窟”合称“天心”。 黄帝之臣大桡作甲子,故以黄帝元年(公元前2697年)为初元,其后六十岁为一元,三元而周匝。自黄帝元年六白金星逆飞入中宫,至今已逆行七十八步,历七十八元。一元之中又分三运,二十岁为一运,自公元1983至2003年为下元七运。 九星顺逆一十八局图: 二黑土星入中顺飞图 一 六 八 九 二 四 五 七 三 三碧木星入中顺飞图 二 七 九 一 三 五 六 八 四 四绿木星入中顺飞图 三 八 一 二 四 六 七 九 五 五黄土星入中顺飞图 四 九 二 三 五 七 八 一 六 二黑土星入中逆飞图 三 七 五 四 二 九 八 六 一 三碧木星入中逆飞图 四 八 六 五 三 一 九 七 二 四绿木星入中逆飞图 五 九 七 六 四 二 一 八 三 五黄土星入中逆飞图 六 一 八 七 五 三 二 九 四 中 卷 古文作天官篇,邱氏作天元金 书符,郭氏作神契篇,今削之 经曰: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气行于地,形丽2于天。因形察气,以立人纪。紫微天极,太乙3之御。君临四正,南面而治。天市东宫,少微西掖。太微南垣,旁照四极。四七为经,五德为纬。运斡坤舆,垂光乾纪。七政枢机,流通终始。地德上载,天光下临。阴用阳朝,阳用阴应。阴阳相见,福禄永贞。阴阳相乘4,祸咎踵门。天之所临,地之所盛。形止气蓄,万物化生。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故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须而成一体,此之谓化机。 传曰:此篇以有形之象为天地之机,而指示气之所从受也。上文既明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之理,圣人作《易》之旨尽于此,天地阴阳之道亦尽于此矣。然圣人不自作《易》,其四象、八卦皆仰法于天,故此篇专指天象以为言。夫《易》之八卦,取象于地之五行;而地有五行,实因天有五曜。五曜凝精于上,而五行流气于下。天之星宿,五曜之分光列象者也;地之山川,五行之成形结撰者也。故山川非列宿,而常具列宿之形;观其形之所呈,即以知其气之所禀。夫有是形,御是气,物化自然,初未及乎人事。而圣人仰观俯察,人纪从此立焉。木为岁星,其方为东,其令为春,其德为仁。火为荧惑,其方为南,其令为夏,其德为礼。土为镇星,其方为中央,其令为季夏,其德为信。金为太白,其方为西,其令为秋,其德为义。水为辰星,其方为朔,其令为冬,其德为智。洪范九畴所谓敬用五事,嚮用五福。五纪八政,皇极庶征,皆自此出。故圣人御世宰物,一天地之道也。 备言天体,则有七政以司元化,日月五星是也。有四垣以镇四方,紫微、天市、太微、少微是也。有二十八宿以分布周天,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朱鸟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是也。四垣即四象,七政即阴阳五行之根本。其枢在北斗,而分之四方为二十八宿。故房、虚、昴、星应日,心、危、毕、张应月,角、斗、奎、井应岁星,尾、室、觜、翼应荧惑,亢、牛、娄、鬼应太白,箕、壁、参、轸应辰星,氐、女、胃、柳应镇星,临制其方,各一七政也。 浑天周匝,虽云四方,而已备八卦二十四爻之象矣。非经无以立极,非纬无以嬗化。一经一纬,眞阴眞阳之交道也。交道维洛,而后天之体环周而固于外,地之体结束而安于中,此元气之流行,自然而成器者也。其始无始,其终无终,包罗六合,入于无间,虽名阴阳,一气而已。人能得此一气,则生者可以善其生,而死者可以善其死。地理之道盖人纪之一端,此端既立,则诸政以次应之。故圣人重其事,其用在地,而必求端于天,本其气之所自来也。然气不可见而形可见,不可见之气即寓于有可见之形。形者气之所成,而即以载气。气发于天而载之者地,气本属阳而载之者阴。故有阴即有阳,地得其所则天气归之,天地无时不交会,阴阳无时不相见。相见而得其冲和之正,则为福德之门;相见而不得其冲和之正,即为相乘而名祸咎之根。祸福殊塗,所争一间,良足畏也。 且亦知星宿之所以丽于天,山川之所以列于地者乎?天之气无往不在,而日得天之阳精而恒为日,月得天之阴精而恒为月,五曜得天五气之精而恒为纬。至于四垣二十八宿,众星环列,又得日月五星之精而恒为经,此则在天之有形者有以载天之气也。列宿得天之气而生于天,列宿与天为一体也;山川得地之气而生于地,山川与地为一体也。万物之生于天地,何独不然?夫万物非能自生,借天地之气以生。然天地非有意于生万物,万物自有机焉,适与天地之气相遇于窅冥5恍惚之中。夫有所沾濡焉,夫 有所绸缪焉,夫有所苞孕焉,遂使天地之气止而不去,积之累之,与物为一,乃勃然以生尔。地理之道,必使我所取之形足以纳气而气不我去,则形与气交而为一;必使我所据之地足以承天而天不我隔,则地与天交而为一。夫天地形气既合而为一,则所葬之骨亦与天地之气为一,而死魄生人气脉灌输亦无不一,福应之来,若机张审括,所谓“化机”也。不然,蓄之无门,止之无术,虽周天列宿炳耀中天,而我不蒙其照,虽大地阳和滂流八表,而我不沾其泽;天为匡廓,地为稿壤,骨为速朽,子孙为寄生,我未见其获福也。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下 卷 古文作丛辰篇 经曰:无极而太极也。理寓于气,气囿于形。日月星宿,刚气上腾。山川草木,柔气下凝。资阳以昌,用阴以成。阳德有象,阴德有位。地有四势,气从八方。外气行形,内气止生,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是故顺五兆,用八卦,排六甲,布八门,推五运,定六气,明地德,立人道,因变化,原终始,此之谓化成。 传曰:此篇申言形气虽殊,而其理则一,示人以因形求气,为地理入用之准绳也。《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所谓象帝之先,先天地生,能生天地,万化之祖根也。本无有物,无象无数,无方隅,无往不在。言太极则无极可知。后贤立说,虑学者以太极为有物,故申言以明之曰“无极而太极也”。大而天地,细而万物,莫不各有太极,物物一太极,一物全具一天地之理。人知太极物物皆具,则地理之道思过半矣。理寓于气,气一太极也;气囿于形,形一太极也;以至日月星辰之刚气上腾,以刚中有太极,故能上腾;山川草木之柔气下凝,以柔中有太极,故能下凝。“资阳以昌”,资之以太极也;“用阴以成”,用之以太极也。太极之所显露者谓之象,而所宣布者谓之位。地无四势,以太极乘之而命之为四势;气无八方,以太极御之而命之为八方。势与方者,其象其气,而命之为势为方者其极。极岂有定耶?则势与方亦岂有定耶?四势之中各自有象,则八方之中亦各自有气。然此诸方之气皆流行之气,因方成形,只谓之外气。苟任其流行而无止蓄,则从八方而来者还从八方而去,千山万水,仅供耳目之翫,如传舍,如过客,总不足以濬发灵机,滋荄元化,必有为之内气者焉。 所谓内气,非内所自有,即外来流行之气于此乎止。有此一止,则八方之行形者皆招摄翕聚乎此,是一止而无所不止,于此而言太极,乃为眞太极矣!无所不止,则阳无所不资,阴无所不用,而生生不息之道在其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事万物胚胎乎此。前篇所谓“形止气蓄,万物化生”,盖谓此也。然但言止而不申明所以止之义,恐世之审气者茫然无所措手,故举气之最大而流行无间者,曰风,曰水。夫风有气而无形,禀乎阳者也;水有形而兼有气,禀乎阴者也。然风禀乎阳而阳中有阴焉,水禀乎阴而阴中有阳焉。二者皆行气之物,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而行阳气者反能散阳,以阳中有阴也;行阴气者反能止阳,以阴中有阳也。大块之间何处无风?何处无水?风原不能散气,所以嘘之使散者,病在乎乘;水原不能止气,所以吸之使止者,妙在乎界。苟能明乎乘与界之为义,审气以定太极之法概可知矣。 上文反覆推详,皆泛言形气之理,至是乃实指地理之用,于是总括其全焉:顺五兆,以五星之正变审象也;用八卦,以八方之衰旺审位也;排六甲,以六甲之纪年审运也;布八门,以八风之开闔审气也。地理之矩矱6尽于此矣。推五运,以五纪之盈虚审岁也;定六气,以六气之代谢审令也;谨岁时以扶,地理之橐籥7尽于此矣。如是则大极不失其正,而地德可明。然圣人之明地德也,非徒邀福而已。盖地之五行得其顺,则人之生也,五德备其全而五常顺其性,圣贤豪傑接踵而出,而礼乐政刑无不就理,岂非人道自此立乎?然此亦阴阳变化自然之妙,虽有智者,不能以私意妄作,夫亦深知其所以然,因之而已。夫卜地葬亲,乃慎终之事,而子孙之世泽皆出其中,则人道之所以终,即为人道之所以始。然则,斯道也者,圣人开物成务无有大于此者也,谓之化成宜哉! 直解:上卷推原无形之气为万物生生之始,中卷因有形之象推测无形之气,一形一气,万事万物不能逃其变化,出其范围。此卷兼形、兼气并理而言,实指地理之用也。斯理虽本洛书,实则变易不一,错综无定,随气运行,随时而在者也。苟非师师相授,虽穷年皓首,断不能窥其巅未,读者莫轻视而忽之。 1 棼:治丝乱也。 2 丽:附着也。 3 太乙亦作太一,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即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又,帝星也名太乙。 4 乘:压制、战斗,即后文“相见而不得其冲和之正”。 5 窅冥:窅音yǎo,幽暗貌,此处窅冥与恍惚同义 6 矱音yuē,尺度也。 7 籥,音yuē。橐籥,冶铸所以吹风炽火之器也。为函以周罩于外者,橐也;为辖以鼓扇于内者,籥也。
/
本文档为【地理辨证直解青囊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