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六教育目的

2011-08-02 39页 ppt 329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8430

暂无简介

举报
六教育目的null第六章 教育目的 第六章 教育目的内容提要: 1、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及其社会制约性;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 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及实现途径; 4、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及其意义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它反映国家对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的总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null☆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
六教育目的
null第六章 教育目的 第六章 教育目的内容提要: 1、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及其社会制约性;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 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及实现途径; 4、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及其意义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它反映国家对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的总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null☆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 2.调控 3、激励 3.评价 (三)教育目的的结构 (三)教育目的的结构 1、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 1)教育目的 (国家) 2)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 3)教学目标 (一节课、一单元或学期) null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区别: A:教育目是唯一的,培养目标是多种多样的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要求;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B: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培养目标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的。 联系: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确定,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null2)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 区别: 教学目标是指具体的课程、教学单元和教学环节所追求的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 联系: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教学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设计,反映教育目的对培养人才的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又必须通过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落实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 (四)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四)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区别 1)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包括三个部分: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实现目的的途径和根本原则。 而教育目的是国家或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一定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2)教育方针是上位概念,教育目的是下位概念。 2、联系 1)二者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 2)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内容。 3) ☆它们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二、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二、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2.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需要 4、受到一定社会的教育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一)个人本位论 基本主张: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代表人物:卢梭 、福禄贝尔等。 null (二)社会本位论 基本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 (三)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基本主张: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既统一又对立;只有共产主义社会,两者才能达到高度统一。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是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是脑力和体力的高度融合; 2、旧式的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现代大工业的高度发展对人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和途径。二、建国以来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 二、建国以来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 (一)表述 1、1957年: “三育两有” 2、 1978年:“两必须、三育、两有” 3、1985年:“四有、两爱、两精神” 4、1986年:“三育四有”(首次把全民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5、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两必须、三育”——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null 6、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两必须、全面发展” null 1、强调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但不是平均发展) 2、注意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3、培养“劳动者”,“建设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精神:二、普通中小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二、普通中小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一)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 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特点: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null(二)普通中小学的培养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 “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三节 素质教育 第三节 素质教育 一、素质的概念与结构 (一)素质的概念 狭义的素质:主要是由遗传因素或其他先天因素所决定的。又称为遗传素质。 广义的素质:是指人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通过人自觉认识和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 null☆ (二)人的素质的基本结构 1、生理素质 2、心理素质 3、社会文化素质 二、素质教育 (一)应试教育的弊端 1、应试教育是选拔、淘汰、不平等的教育,强调用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唯一的指标; 2、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的肤浅的知识教育; 3、应试教育着重于对学生的共同要求,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视差别性。null(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协调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一个宗旨”:提高国民素质 2、“两个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null 3、 “三个面向”和“三个要义”: “三个面向”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个要义”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4、“四个统一”: 5、“五育协调”: 其价值取向是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null(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是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2、是人自身潜能发展、自我价值实现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 3、是传统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4、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5、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四)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四)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1、必须使全社会接受素质教育的思想 2、必须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3、必须有效地改革考试和招生制度 4、必须不断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 5、必须系统筹划,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第四节 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第四节 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一、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五育并举) (一)德育 (二)智育: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智育与教学的区别: 智育是就教育的内容而言的;而教学是就教育过程和教学方法而言的。智育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null(三)体育: 广义:包括身体锻炼和卫生保健 狭义:学校体育,即身体的锻炼。 1、体育的意义: 1)体育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体质; 2)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3)体育是一个国家建设和发展以及世界和平的需要。 2、体育的任务 1)增强学生的体质——体育的根本任务 2)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培养优秀体育运动员 null3)体育的内容 田径运动、体操运动、球类运动、游戏运动、武术运动、游泳运动、军事体育运动和身心健康教育。 其中田径运动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 体操运动是中小学体育的主要内容。 4)体育的组织形式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null4、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1)美育的概念: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生活和艺术美去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2)美育的任务: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美育的内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null4)美育的基本途径 A、通过科学文化知识教学进行美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 B、通过艺术学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进行美育——这是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 C、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D、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null5、劳动技术教育 1)含义: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劳动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蕴含劳动教育包括劳动知识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 二、“五育”之间的关系二、“五育”之间的关系 “五育”中的每一育虽然有其相对独立性,但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系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个统一体。 其中德育为首,起导向和保证作用;智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为其它各育提供科学依据;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是全面教育的升华;劳动技能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手段。正确理解和把握“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基础性。 null 在教育中,我们应当做到五育并举、相互贯通。在认识五育的关系上,我们应注意如下两点:一是各育应有相对的独立性与侧重点,二是现实中的教育应当是一体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专门的各育的活动。 思考题:思考题:1、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素质教育、美育、智育 2、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3、简述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4、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观点。 5、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6、简述“五育”之间的关系。【一】【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null 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3)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案例二][案例二] “老师,我能不用中的原话吗?”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案例三][案例三] 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问题: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 null 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用的天赋,没有自我了。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要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了。如何答好教育教学案例题如何答好教育教学案例题 答好教育教学案例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这是答好题的基础。(教学案例题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考察教育理论知识及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能力,因此自身的教育理论功底是最基本的条件。本题中属于什么类型的案例?此案例的目的是什么?跟哪些教育理论有关?);其次是解题技巧,即如何分析教育教学案例,这是答好题的关键。(关键问题是什么?谁充当了主要角色?该如何充当?要围绕问题展开分析。null 需注意从两个基本角度进行分析:①当事者角度,不是旁人,要进入角色②教师角度,教育教学案例是为了提高教师教育能力,教师的行为当然是关键。);最后是掌握答题技巧,这取得高分的手段。(答题不仅要回答是什么,更要回答为什么,依据是什么?要寻求理论上的支持。)
/
本文档为【六教育目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