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南京地名是南京历史的一面镜子

2011-08-04 5页 pdf 481KB 1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13803

暂无简介

举报
南京地名是南京历史的一面镜子 魂产会 之产奋 刀合 砚尹含 南京地名是南京历史的一面镜子 严 中 地名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具有特定地理位置 、 范 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 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地名 , 只有 那些对人们有方位意义 、 本身又具有可被辩认的 自然或人为的形态特征的地方 , 才有可能被赋子名称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它的起源非常古老 , 根据辩证唯物 主义的认识论 , 我们可以说 , 地名就是人们对于地物的反映和认识 地名的出现 , 是人类进人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 在...
南京地名是南京历史的一面镜子
魂产会 之产奋 刀合 砚尹含 南京地名是南京历史的一面镜子 严 中 地名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具有特定地理位置 、 范 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 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地名 , 只有 那些对人们有方位意义 、 本身又具有可被辩认的 自然或人为的形态特征的地方 , 才有可能被赋子名称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它的起源非常古老 , 根据辩证唯物 主义的认识论 , 我们可以说 , 地名就是人们对于地物的反映和认识 地名的出现 , 是人类进人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 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了 积极作用 地名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在辽阔土地上进行探险和开拓的真实见证 是 各族人 民文化起源 , 行政沿革的可靠记录 , 反映了各族的民俗风貌及民族的融 合 因此 , 地是进行历史研究的窗口 , 是 自然环境的素描 , 是民族语言 、 方言 的刻痕 , 地名成为历史 、 地理 、 语言 、 人文以及民俗学研究的珍贵资料 , 它对促 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城市地名的出现则是与城市的出现相同步的 城市的出现与社会政治 、 经济 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同样 , 城市地名的出现也是与社会政治 、 经济的发 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 城市的起源大致在原始公社解体 、 奴隶制萌芽的时 代 恩格斯在 《家庭 、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一书中 , 将城市的出现作为国家开 始形成的三个特征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发源地之一 , 早在六千多年 前 , 黄河流域就出现 了 一些原始的居民点 , 传说禹的父亲练就是作城的发明者 公元前 世纪 、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氏族公社的首领禹菠禅让 , 家夭下 ,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奴隶制国家 , 并在今河南登封县告城镇建立了都城 , 城 然城的规模比较小 , 但已开世界建城之先河 , 起到保护奴隶主的财产 , 镇压奴隶 反抗的作用 城市作为 一种新兴的地理实体出现之后 , 它的专有名称 —城市地名也就应运而生了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 它的出现在我国城市史上是比较早的 早 在五 、 六千年以前 , 这里是一片茂密原始森林 , 森林的周围都是沼泽和湖泊 就 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 , 不 畏艰险的原始人来到这 壁 , 他们凭着勤劳的双手和简 陋的工具 , 披荆斩棘 , 在今南京鼓楼岗下的傍水高地上 , 建立了南京地区第一批 原始村落 到了公元 ’ 年 , 吴王夫差遣派工匠在现今朝天宫的后山上铸造兵 , 世称 “ 冶城 ” 后来 , 在春秋战国史上以卧薪尝胆 、 愤发图强出了名的越王勾 , 一举灭了吴国 , 器践 区正式有城池之始 命洲们范郧今公元前 年 , 南京雨花路西侧修筑了 “越城 ” , 这是南京地 楚威王攻灭越国 , 利用原来峭立江畔 缭绕 ‘、呀﹄人粉吧心几、呀‘之了﹄人,介心介、叩‘、月八、心‘、刃 如城垣 ’的天然石壁修筑新城 , 据 《景定建康志 》云 “ 周显王三十六年 公元前 年 楚子熊商败越 , 尽取故吴地 , 以此地有王气 , 因埋金以镇之 , 号日 金 陵 ’ 《建康实录 》云 “楚威 二 因山立号 , 置金陵邑 ” , 南京古称金陵自此始 , 今 南京社会科学 总第 期 金陵路 , 金陵饭店均因此而定名 公元前 年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郡县 , 乃改金陵邑为袜 陵县 《建康实录 》云 始皇三十六年 按始皇本 纪六国表俱作三十七年 · 当是 东巡 , 白江乘渡 望气者云 , 五百 年后 , 金陵有天 子气 , 因凿钟 阜 , 断金陵长陇以通流 至今呼为秦淮 , 乃改金 陵邑为袜陵县二 今秦淮河 、 秦淮区 、 林陵镇以及 株陵路名所由起也 《三国志 · 孙权传》云 , 建安 ‘十六年 , 权徙治林陵 , 明年城石头 , 改株陵为建 业 , 南京称石头城和建业 白此始 《三国志 · 张 响专》注 日 , 娜权日 , 株陵楚武 应作 ·威 · 王所置 , 名为金陵 , 地势冈阜连石头 ⋯⋯宜为都 邑 , 权善其议 , 未能从也 后刘备之东 , 宿于袜 陵 , 周观地形 , 亦劝权都之 , 权 口 , 刊者意同 , 遂都焉 ’ 以往对孙权都建业之说 , 都认为是诸葛 亮出使东吴 与孙权共商抗曹大计 , 他在石头山 驻马论形势 “ 钟阜龙蟠 石头虎踞 , 真帝王之宅 也 ’并建议孙权迁都株陵 , 此说实误也 此说源 于 《太平御览 》卷一五六引 《吴录 》 “ 刘备使诸葛 亮至京 , 因睹林陵山阜 , 叹日 ‘钟山龙盘 , 石头虎 踞 , 此帝王之宅 ’ ’孙权都建业 , 此南京在历史上 建都之始 《宋书 · 州郡志 》云 ‘ 江宁令晋武帝太 康元年分株陵立临江县 , 二年更名‘ , 南京古名江 宁自太康二年始 今之江宁县 、 江宁镇 , 江宁路 之名源于此 《建康实录 》云 “太康三年 , 分秦淮 水北为建邺 , 水南为林陵县 ” 南京古名建邺 白此 始 , 今之建邺区 、 建邺路名即据此命名 晋悠帝 建兴初 , 改建业为建康 , 今建康路之名由此而 生 隋文帝开皇九年 乃 于石头置蒋州 店高祖 武德九年 , 更金陵 日 白下 , 今白 区 、 白下路之 名所由起也 · 店乾元元年改界州 , 今汗州路即由 此得名 《元地志 》云 ‘天历二年 , 建康路改集庆 路 , , 今集庆路据此得名 明洪武元年 , 一 统天 下 , 建都日南京 , 改集庆路为应天府 , 南京和应 天府之名由此始 。 太平天国克金陵都之 , 号口 天 京 公元 年 , 中华民国柴造 , 定南京为国 都 , 中华门 、 中华路山“ 中华民国 ” 之 “ 中华 ’ 名 之 从以上简述的南京历史沿革知道 , 南京曾有 过金陵 、 株陵 、 石头城 、 建业 、 江宁 、 建邺 、 建 康 、 蒋州 、 白下 、 并州 、 集庆 、 南京 、 天京诸 名 , 只要我们了解到这些名称的来历 , 我们就可 以了解到南京历史 的概况 , 并知道南京 自东吴 始 历东晋 、 宋 、 齐 、 梁 、 陈 、 在此建都故号 “六 朝故都 ’ 再加上南店 、 明初 、 太平天国和中华民 国在此建都 , 所以又称十代名都 南京是 ‘江南佳 丽地 , 金陵帝王州 ’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 因此 其地名之众多 , 内涵之深广 , 在全国城市之中是 罕见的 这些众多的地名为南京的政治 、 经济 、 军事 、 文化 、 艺术 、 科学 、 技术诸方面都发挥过 应有的作用 可以看得出 , 这些地名乃是南京历 史的一而镜子 南京地势险要 , 钟山龙蟠 , 石城虎踞 历史 上乃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以旧时要塞 、 兵营为地 名者不可胜数 每当我们接触到这些地名时 , 眼 前就会展现出一种金戈铁马的壮丽场面 石头城 在孙吴时是水军根据地 , “ 因山以为城 , 因江以为 池 , 然而 , 西晋灭吴 , 恰恰是以此为突破 ‘ 王 浚楼船下益州 ,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 底 , 一片降蟠出石头 南京的另一处古战场天堡 城 , 雄峙龙蟠钟山之巅 宋代名将岳飞 钟于此 凭险据守 , 抗击金兵 朱元璋率红巾军攻取集庆 时 , 于 年与元军大战于此 , 取得了全胜 , 并 乘胜夺取了集庆路 近代太平天国踞天堡城与驻 扎在孝陵卫的清江南大营对垒 , 拱卫天京 辛亥 革命时江浙联军进攻南京的主攻方向也是天堡 城 此外 , 诸如阴阳营、 小营 清代军营 、 三十 四标 清军三十四标驻地 、 东炮台街 、 演武厅 、 细柳巷 明代兵营 、 标营 清军驻地 、 城佐营 明代护城兵营 、 武学园 、 三条营 明代兵营 、 中营 明代兵营 、 边营 明代兵营 、 校尉营 明代校尉营房 、 军械局 清末军械局所在 、 孝 陵卫 明代孝陵卫所在 等地名也都与南京历史 上的军事相联系 有关南京经济生活方面的地名 , 在南京则比 比 皆是 , 如 明瓦廊 、 鱼市街 、 估衣廊 、 香铺 营 、 网 巾市 、 糖坊桥 、 羊皮巷 、 窑湾街 、 钞库 街 、 木料市 、 绒庄街 、 盐码头 、 芦席营 、 鸡鹅 巷 、 闺奋营 、 马号 、 瓦厂街 、 豆腐坊 、 颜料坊 、 铜作坊 、 弓箭坊 、 糖坊廊 、 菱角市 、 堂子街 、 盐 仓街 、 鲜角巷 、 宰牛巷 、 堆草巷 、 木匠营 、 教敷 营 、 厨子营 、 糟坊巷 、 木展巷等等 , 可以说它包 纳 了南京的百工 它为南京人 民复写了一幅经济 繁荣的历史画卷 有的地方则与南京 的人物相联系 如卸 甲 甸 , 右了传为西楚霸王 项羽 兵败卸 甲之处 点将 台 , 有传为汉将韩信点将处 驻马坡 , 相传为诸 葛亮出使东吴时驻马论 山川形势的地方 军师 巷 , 相传为诸葛亮 出使东吴时驻节之所 乌衣 巷 , 相传为东晋望族王谢聚居之地 , 唐代诗人刘 总第 期 南京社会科学 禹锡作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 乌衣巷口夕 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 飞向寻常百姓家 ’ 从而 使巷名历千年而不衰 桃叶渡 , 相传为东晋书法 家王献之迎妾桃叶渡河之处 , 《红楼梦 》中有 《桃 叶渡怀古 》诗述其事 谢公祠 , 因祀晋康乐公谢 玄而得名 莫愁湖 、 莫愁路因南齐洛阳女子莫愁 远嫁江东王家而得名 梁武帝萧衍作 《河中之水 歌 》述其 来风街 , 因南朝宋永嘉年间有 风 ’来栖而得名 , 唐代诗人李白作 《登金陵风凰 台》而声名大噪 长千里因李白诗 《长干行 》而 闻名 金粟巷因顾虎头 顾恺之 绘金粟大士而 得名 唐代诗人杜甫过此作 ‘虎头金粟影 神妙独 难忘 ’句 半山园因王半山 安石 晚年居此而出 名 泥马巷 , 相传为宋康王 后为宋高宗 南渡 落脚处 状元境相传为宋奸相秦桧父子 同为状 元 住地 至于以明代王公贵族的府第而们 名的 地名更是不胜枚举 如洪武路以朱元璋的“ 洪武 ’ 年号而名之 常府街以 明开平王常遇春府而得 名 李府街以明歧阳王李文忠居此故名 信府河 因信国公汤和居此得名 邓府巷以宁河王邓愈府 第得名茹刘军师巷相传为刘基居此们名 汉府街 因明汉王陈理 、 朱高煦府第而名之 正学路因方 正学 方孝濡 居此而得名 马府街因郑和响第 而得名 郑和原姓马 以清代人物得名的地名在 南京仅次于明人 , 如洪公祠因洪承畴而得名 程 阁老巷以程国祥而得名 马 台街因马新贻 制 台 居此而得名 随园以随园老人袁枚营园于此 而出名 至于近代 , 以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名 字命名的则有中山路 、 中山东路 、 中山北路 、 中 山南路 、 中山桥 、 逸仙桥 孙中山字逸仙 等 它们组成了南京城内的主干道 南京的地名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是以名胜古 迹命各 如雨花路因雨花台名之 鸡鸣寺路因鸡 鸣寺名之未 清溪路因清溪名之 瞻园路因瞻园名 之 莫愁路因莫愁湖名之 贡院街因贡院名之 灵谷寺路因灵谷寺名之 栖霞街因栖霞山名之飞 玄武湖乡以玄武湖名之 紫金山乡以紫金 山名 之 鼓楼街以鼓楼名之 宝塔山以报恩寺塔 俗 名 ‘ 宝塔 ’ 名之 燕子矶镇以燕子矶名之 水西 门外大街因水西门名之 汉中路因汉中门 旱西 门 名之 通济门大街因通济门名之 此外 , 诸 如夫子庙 、 朝天宫 、 大行宫 行宫已废 、 中山 陵、 四方城 、 九华山 、 清凉山 、 大钟亭 、 鼓楼则 以景带名 以省市行政区划以及大川名山为名称者也是 南京街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江苏路 、 江西路 、 云南路 、 西康路 、 山西路 、 湖南路 、 湖北路 、 广 东路 、 热河路 、 宁夏路 、 黑龙江路 、 察哈尔路 、 北京东路 、 北京西路 、 上海路 、 天津路 、 广州 路 、 汉 门路 、 哈尔滨路 、 青岛路 、 南昌路 、 长江 路 、 珠江路 、 钱塘路 、 昆仑路 、 天山路 , 以及解 放后命名的端金路等等 这些路名的命名则没有 什么历史的继承性 , 但它也有特点 , 就是便于人 们记忆 地名是伴随人类活动的出现而出现的 , 有些 地名可能与人类活动的历史相久远 , 但也有的地 名则因斗换星移而变化 因为地名是社会一一文 化生活的产物 , 不同于所代表的地物本身 , 地物 一一地理实体不因人事抢桑而随着发生变化 尽 管夏倾商继 , 秦覆汉兴 , 但江湖依旧 , 山河未 改 地名却不同 , 往往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 发傀 变化 新土地的开大 新地区的垦殖 乃至 民族的迁徙 、 军事的征服 、 疆域的易主 、 国家的 兴替 、 朝代的递擅 、 革命的成功 、 社会的改变 以 及科学的进步 、 经济的发展 , 都会直接涉及到 地 名 使旧地名消失 , 新地名诞生 这就要求人 们别 池名有一个 科学的管理 , 不然的话 , 人们如 果再思看到 个变化了的地名的 ‘ 历史面口” , 那 就不得不借助于考证了 , 共至于还不能得到正确 的解决 例如 , 南京有一处号称 “ 金陵四十八景 ’之一 的谢公墩 又名谢安墩 , 乃末晋名相谢安与大书 法家王羲之登临遐想处 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 冶城西北谢安墩 》云 ‘ 冶城访古迹 犹有谢安 墩 ’ 诗题明确指出 “ 谢安墩 在“冶城西北 ’ 可 是到了北宋 , 名相王安石却把 ‘谢公墩 ’说成在他 的居处半山里 他在 《争墩 》中云 “今 口此墩应 属我 , 不应墩姓尚从公 ’ 谢公墩究竟应指何处 , 众说纷纭 《六朝事迹 》口 “谢安墩在半山报宁寺 之后 , 基址 尚存 , 谢安与王羲之尝登此 , 超然有 高世之志 ” 《世说 》云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 城 , 谢悠然远想 , 有高世之志 。 ’ 《景定建康志 》 云 “ 谢公墩在半山寺 , 里俗相传 , 谢公所尝登 也 , 其事殊无所据 李白 、 王荆公皆有谢公墩 诗 白诗云 ‘冶城访遗 应作‘古 ’ 迹 , 犹有谢 公 应作‘安 ’ 墩 ’ , 乃今大 应作‘天 ’ 庆观冶 城山 , 昔谢安与王羲之登冶城 , 悠然遐想有高世 之志 , 即此地 ’ 《养和轩随笔 》称 ‘ 金陵有四谢 公墩 , 一在冶城 , 谢 安石与王逸少登临遐想处 也 一在土山 , 谢 安石为相时 , 筑台榭以拟会 南京社会科学 总第 期 稽东 山 , 即围棋赌墅之所也 至半 山寺之 谢公 墩 , 则幼度之宅 , 其地有康乐坊 一 可证 ‘ 康乐为幼 度封国 , 与 谢 安石无与 王半 山之争 , 亦太 疏于考据矣 若杏花村谢幼度祠 今谢公祠 侧 有土阜 , 亦名谢公墩 , 特土人 因其近谢祠而名 之 , 与他各志均未之载耳 ”吴敬梓 《金陵景物园 诗 · 谢公墩 诗前小序则云 ‘ 金陵有两谢公墩 , 其一在冶城北与永庆寺南者 , 乃谢太傅所眺 。 李 自登谢公墩诗云 ‘此墩即太傅与工右军同今 , 超 然有高世之志者也 ’ 其一在旧内东长安门铜井庵 旁 , 所谓半山里者 半山寺旧 名康乐坊 , 囚康乐 孙灵运 今以坊及墩观之 , 或康乐子孙之所居 也 王介甫诗 ‘今 一 此墩应属我 , 不应墩姓尚从 公 ’ 东坡讥之 考介甫所居即康乐坊 , 然则我公 名字 我屋公墩之句 , 乃误以康乐为太傅也 ’ 以上对谢公墩在何处的说法就有五种 , 因之 令后人搔首莫辨 年 , 月江苏人 民出版社 出版蒋赞初著的 《南京史话 》从吴说 “ ‘ 谢公 占 墩 ’ 指五 台山永庆寺前东晋谢安贫别拓过的 高 墩 ’ 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 南京旅游社 编的 《南京游览手册 》从 《 世说 》 《景定建康 志》 “ 在冶山北而有 一个小 坡 , 据 《世说新语》 记载 , 是东晋工 ‘ 王 ’字应为 “ 谢 ”字 必石和 羲 之登临此地而命名的谢公墩 ” 年 月江苏 人民出版社出版 , 宋家琪选注的 《金陵旅游词》 则从 《六朝事迹 》 ‘ 谢公墩在南京后宰门东 、构 园 内, 其地大石隆起 , 相传东晋 一 “此坐镇指挥肥水 之战的名将谢安钟居此 , 故日 渐公墩 ”一 处谢公 墩 , 几种说法 , 这地名叫人何去何从 又如白鹭洲 , · 因李白“ 三山半落 丫天外 , 二水 中分白鹭洲 ’而闻名于 世 《景定建康志 》载 “ 自 鹭洲在城之西 , 与城相望 , 周 围十五 华 ’ 并引 《丹阳记 》说 ‘ 洲在大江 中 , 多聚白鹭 , 囚以名 之 , 现在不少人都以为城南的自咤洲公园即李太 白所咏之白鹭洲产此地为东园故址 , 其名出太白 遗诗 ’ , 这显然是错把此 “ 白烤 ”当成 ’彼“自咙 ’ 再如明末清初秦淮名妓的妆楼 “ 媚香楼 ” , 据 与侯朝宗 、 李香君 同时 的吴应箕在 《留都见闻 录 》中称 ‘ 钓鱼巷河房数所 , 皆内监 丁 几刊彻 , 己 卯岁 , 公元 年 , 归德佚朝宗偶寓 此 , 抑 一妓 。 ’文中所说的 “ 一妓 ” 即是李香君 , “ 钓鱼巷河 房数所 ’应是李香君居所 “ 媚香楼 ” 。 又据 《香东漫 笔 》云 “ 丙午 、 一 ’未间 , 贷庐金陵 西邻有水阁 周河厅 在石坝街中段 , 白鹭桥与平江桥之间 , 数年前掘地得石揭刻 ‘ 媚香楼 ”三大字 , 厅主人俱 其有神灵也 , 巫复痊之 , 再据近人卢前 《冶城话 旧 》云 “李香君媚香楼 , 初不知其地 , 民国十二 三年 , 在石坝街发见界石 , 如知楼亦去钞库街不 远 ” 再余怀的 《板桥杂记 》中云 ‘ 旧院 前门 对武定桥 , 后门在钞库街 ’ 这样一来 “ 媚香楼 , 址有三种说法 , 一是在钓鱼巷 , 一是在石坝街 , 一是在钞库街 现在的“ 李香君故居 ’就是按后一 说修建的 , 但未必是准确的地点 再说 , 南京还有不少著名古迹因名存实亡 , 因此要确定往 日的方位实在困难 , 如辛弃疾咏的 赏心亭 , 刘禹锡咏的乌衣巷 , 王献之迎妾之桃叶 渡 , 吴敬梓居的秦淮水亭 , 曹雪芹诞生的江宁织 造署等等 , 比比皆是 这样地名就变成了历史的 哈哈镜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主要是旧时缺乏 近现代所使用的坐标图 , 别外有关方志对地名的 记载又不尽统一 , 不尽完美 , 因此给地名方位的 准确性带来了差异 , 这就需要地名学者作出大量 的考证来弥补其不足 综观南京地名 , 大都源远流长 , 历史悠久 又 山于南京在历史上形成为我国四大古都之一 , 它的地名使用频率很高 , 吸引力很大 因此它对 南京历史的一切方而 , 包括 国家主权 、 民族团 结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 外交 、 新闻 、 出版 、 邮 电 、 交通 、 测绘 、 文教 、 公安 、 城乡建设 , 环境 保护等等各项工作都起过巨大的影响 然而 , 在 “ 文革 ’中 , 南京这个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中 的许多 ·约定俗成 , 的地名却被 ·革命化 ’而任意更 改 , 如将 自下 区改为朝阳区 , 秦淮区改为遵义 区 , 建邺区改为红卫区 , 玄武区改为要武区 , 鼓 楼区改为延安区 , 下关区改为东方红 区 , 另外 , 对一些主要街道的名称 , 也进行了胡乱更改 , 如 中山路改为人 民路 , 中山东路改为东方红路 , 中 山北路改 为人 民北路 , 中山南路改为人 民南路 , 汉中路改为大寨路 , 中央路改为大庆路 , 界州路 改为支农路 , 太平路改为反帝路等等 这不仅使 这些地名失去了原来的历史意义 , 不能起到 “ 镜 子 ” 的作用 而且给治安管理 、 旅游 、 邮电 、 交 通 、 人 民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 因此 , 后来又不 褂不改回来 斯大林曾指出语言不是上层建筑 , 并不随着 基础 、 社会的改变而改变 语言是为社会的 全体成员服务 , 为全部社会生活服务的‘ 我们也 应当这样正确地理解地名 具体地说 , 我们的地 名是为全社会服务的 否认这一点 , 违背这一 条 , 就要受到历史的惩罚 , 下转第 页 · · 总第 期 南京社会科学 些概括和阐述 , 都令人耳目一新 对思维信息运 动规律性的阐述 , 也使人感到新意迭出 , 象对 “多 个自我进行多维度信息加工 ’的剖析 , 对 “ 多通道 并行式同时处理多源信息 ’ 的闻述 , 对 “ 有 目的 、 有选择地过滤和加工信息 ’ 的分析 , 对 “ 以创造性 程序处理信息 ’的透视 , 以及对 “ 精确化与模糊化 的辩证统一 ” 的概括等 , 都带给读者新鲜感 再 次 , 《论纲 》对信息运动的现代趋势的分析 , 也有 一些独到的见解 作者有根据地指出 ’ , 随着信息 在人类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 日益提高 , 随着人类 思维信息功能的不断增强和信息科学技术突飞猛 进的发展 , 社会信息运动正以加速运动 , 向全方 位 、 多层次 、 多类型传递网络发展 , 用户需求越 来越起决定作用 , 从 ‘ 三无 ” 无序 、 无向 、 无 效 向 “ 三有 ’ 有序 、 有 向 、 有效 飞跃 , 信息 综合化功能 日益强化 从作者的论述中 , 我们能 够得到不少启发 。 在 《论纲 》的其他部分 , 也有 一些新颖的见解 , 限于篇幅 , 不再一一介绍 五 、 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注重 无论从全书的 内容安排和整休布局 , 还是从各部分 内容 的展 开 , 《论纲 》都很看重理论联系实际 全书整整用 了四章 占全书 篇幅 专门从理论和实际结 合上作了阐述 在其它一些章节 , 也体现了理论 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论纲 》紧紧结合当代社会 科学 、 自然科学 、 管理科学的实际 , 具体展示了 信息科学与它们相互渗透 、 相互结合 、 从而推动 当代科学进一步分化和综合化 、 整体化发展的科 学图景 联系国内外实际 , 对信息科学促进社会 生产力发展 、 促进生产方式的新变化的分析 , 对 信息革命是社会生产关系革命的先导 、 信息革命 不等于社会革命的分析 , 是 《论纲 》在理论联系 实际方面的成功之笔 对信息科学与人的现代化 关系的闲述 , 更显示了 《论纲 》作者理论联系实 标的功力 分析信息科学 “ 促使人的观念发生根本 的变革 ’ , 既从 ‘ 确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观 念 ’ 、 “强化社会化意识 ’和 “ 实现思维方式的根本变 革 ’等方面 , 作了具有说服力的深人展开 , 敢于触 及信息革命所破除的旧观念 、 旧意识和陈旧落后 的思维方式 , 又同资产阶级 白由化思潮所鼓吹的 “ 观念更新 ’划清了界限 阐述信息科学以前所未 有的速度推动人的能力体系取得极大的扩展 , 从 人的智力解放取得新质形态 、 人脑 ‘多余度 ’的高 层次开发 、 人的认识功能的极大扩展 、 改造世界 能力大大提高等方而 , 作了逐层深化的论证 , 并 实小求是地指 出信 急科学使人增强 了作为 自然界 主人的地位 , 驳斥了西方某些人所谓 ‘ 机器超人 ’ 统治人类的谬论 对信息科学促进现代人品格加 速培养的论述 , 也紧扣实际生活 , 从理论与实际 的结合上作出说明 , 使人产生很强的现实感 由于信息科学 尚未形成一个科学界的公认的 学科理论体系 , 因而 《论纲 》对信息科学的概括 和论述 , 只能是一种探索 , 无疑会带有某种不成 熟性和不完善性 正如作者所说 , “ 诸说纷起 , 百 家争呜 , 是学术繁荣的象征 , 也是科学走向成熟 的动力 ”相信作者在 《论纲 》中所推动的一家之 “ 说 ” , 必将汇进推动信息科学走向成熟的学术洪 流之中 作者单位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 黄采 〕 接第 页 因为地名在社会上通行以后具有 相当的稳定性 , 这也就是一定的客观规律性 我 们反对地名的 “ 阶级性 ”这个说法 , 而主张地名的 社会性 , 地名的社会烙印 在这个范围和意义上 来研究地名 , 同样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所要 求的 某些地名可能带着深刻的阶级烙印 , 却并 不影响地名的整体的非阶级性 带有阶级烙印的 地名 , 只要不是直接与社会的现实存在和需要不 可调和地对立 , 那些烙印就 已经成 了历史 的陈 迹 , 社会也就会容纳它 , 而且它还可以起到历史 “镜子 ”的作用 诚然 , 在现实生活中 , 人为地搞 “ 革命化 ”地名 , 人为地给地名打上阶级的烙印 , 是不可取的 因为这是违背地名的两重性一一它 既是对地物的认识 , 又是加于地物的识别符号的 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 作者单位 南京 日报社 〔责任编辑 兆录 〕 南京社会科学 总第 期
/
本文档为【南京地名是南京历史的一面镜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