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地质力学

地质力学

2011-08-06 38页 doc 152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59281

暂无简介

举报
地质力学地球科学大辞典地质力学地 质 力 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质力学地 质 力 学 总论 【地质力学】geomechanics李四光创立,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地质力学最早把力学系统地引入地质学,是地质学与力学相结合的边缘科学,是用力学原理研究岩石圈变形和水圈运动的过程和方式,进而探讨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起因的科学。1926年和1928年李四光先后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及《晚古生代以后海水进退规程》等,从理论上探讨自水圈运动到岩石圈形变、自构造形迹到大陆构造运动等问题。1929年提出构造体系这一重要概念,建立了一系列构...
地质力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质力学地 质 力 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质力学地 质 力 学 总论 【地质力学】geomechanics李四光创立,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地质力学最早把力学系统地引入地质学,是地质学与力学相结合的边缘科学,是用力学原理研究岩石圈变形和水圈运动的过程和方式,进而探讨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起因的科学。1926年和1928年李四光先后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及《晚古生代以后海水进退规程》等,从理论上探讨自水圈运动到岩石圈形变、自构造形迹到大陆构造运动等问。1929年提出构造体系这一重要概念,建立了一系列构造体系类型。1941年他在演讲“南岭地质构造的地质力学”时正式提出“地质力学”一词。1945年发表《地质力学之基础与》,1962年《地质力学概念》出版,对其理论和方法作了系统概括。它从观察地质构造的现象(构造形迹)出发,分析地应力分布状况和岩石力学性质,追索力的作用,从力的作用方式进而追索地壳运动程式,并结合海水进退规程,探索地壳运动的规律和起源。它研究地壳运动产生的各种形变的规律及其引起的物质变化规律,以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地质力学强调:①任何一种地壳构造运动的正确假说,都必须能够完满地说明客观地质现象,必须接受客观地质构造实际(和水圈变化)的严格检验,地质构造就成为探索地壳构造运动的主题;②各种地质构造大都是力作用的直接结果,它们都有一定的力学属性和力学本质,查明地质构造的力学性质就成为首要的基础性工作;③任何地质构造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它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必有其不可分割的伴侣,成群成带相伴出现的地质构造现象的总体构成统一的构造体系。每一类型的构造体系,均可当作一幅形变图像来看待,它反映一定方式的地壳运动。上述论点是地质力学的三个主要立论依据及其三个基本特征,它们分别反映了地质力学实践的观点、本质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现已认识的构造体系,可划分为三大主要类型,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这些构造体系主要是地壳的水平运动(经向的和纬向的)造成的,而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是发动地壳水平运动的主因。李四光把地球自动调节自转速度变化的作用称为“大陆车阀作用”,因而把这一假说称“大陆车阀说”。地质力学研究地壳运动一般遵循七个步骤:①鉴定结构要素的力学性质;②辨别构造形迹的序次和不同序次结构面力学性质的转变;③确定构造体系的存在和范围;④划分巨型构造带,鉴定构造型式;⑤分析联合和复合的构造体系;⑥探讨岩石力学性质和各类构造体系反映的应力活动方式;⑦构造模拟实验。以上方法步骤并不是严格划分的,在实际工作中总是穿插进行。七个研究步骤包含和表明了地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它的八个基本概念:前五个步骤是构造地质学方面的,反映了构造要素、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等地质构造三重基本概念,以及构造级别、构造序次和构造复合等地质构造之间相互关系的三个概念;后两个步骤则是力学方面的,反映岩石力学性质和构造应力场两个重要概念。在中国,地质力学已应用于:①探索矿床和矿田的分布规律,预测隐伏矿产;②推断石油和煤等能源矿产的远景和有利地段;③解决巷道变形的施工问题和分析工程建设地区的地基稳定性;④探索地震预报的途径与方法;⑤研究地下水和地下热水的贮集和运动的地质构造条件等;这些研究都已取得显著成就。它的一些分支学科,如矿田地质力学、工程地质力学、地震地质力学等已逐渐形成。 【地质构造三重基本概念】threefold basic concept of geological structures指结构要素(构造要素)、地块形态(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概括出构造三重基本概念是地质力学对地质构造研究的重要贡献,对于探讨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是地质构造现象的三种类型,而是并行不悖的三重地质构造概念;从这三重不同含义的概念角度观察地质构造,某些地质构造现象(如东西复杂构造带)既可看作巨型的结构要素,又可视为活动的构造地块(褶皱地带),同时它也自成一个构造体系。 【构造形迹】structural features?地壳运动使岩层、岩体产生的各种永久形变和岩块、地块相对位移的踪迹。即指各种次生结构要素(如各种不同成因的褶皱和不同性质的断裂、节理、劈理和片理,以及各种隐裂隙、岩石和矿物的次生定向排列,乃至晶格位错等)。?自然条件下地壳岩石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形体和岩块、地块相对位移的踪迹,包括各种次生结构要素(如各种褶皱、断裂、节理、劈理和片理)和原生结构要素(如沉积岩的层理、岩浆岩的流线和流面等)。?泛指所有构造形迹,包括构造要素、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通过构造形迹来研究岩石圈构造运动的过程和方式,是地质力学的基本工作内容,也是解决地壳运动问题的重要途径。鉴别不同类型的构造形迹,有重要理论研究意义和生产实践意义。 【构造模拟实验】experiment of tectonic simulation研究自然界地质构造形成机理和演化过程的模拟实验。力学工作者把实验中所采用的物质性质与实物不同,且模型所进行的运动性质也与实物不同,两者之间又不严格符合相似律,但诸变量的数学方程相同时的实验,称构造模拟实验;而把实验中所采用的物质性质与实物相同,且模型所进行的运动性质也与实物相同,两者之间又符合相似律时的实验,叫构造模型实验。在中国,李四光于20世纪20年代将模拟实验引入地质构造研究,并作为厘定构造体系标准型式的三大步骤之一。由于地质体的性质和地质构造现象十分复杂,运动过程的变化因素很多,理想的相似律模型尚难建立。但通过构造模拟发现,实验中做出的构造型式与地壳中存在的构造型式可以达到总体上高度相似,故可采用模拟实验探讨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模拟实验的决定因素是:①物体的力学性质;②应力大小和作用时间长短;③边界条件。实验方法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大类:前者是根据相似理论,采用泥巴、塑料等材料和近似自然条件的实验手段,模拟天然构造形迹、构造型式及其形成过程,包括形变模拟(泥巴实验等)、光弹性模拟、脆漆法、形变网格法、云纹法及气泡法等;后者是在野外考察和岩石力学性质研究的基础上,用数学力学理论进行构造形迹、构造应力场及形变场的模拟,进而又分为解析法(分析简单的构造应力场和应变场)和数值法(多用于较复杂的构造应力场研究)。地质力学以往的构造模拟实验,在揭示构造特点和运动规律方面起了相当重要的启发作用;运用数学模拟建立了若干构造型式的数学力学模型,为构造应力场定量分析和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奠定了基础。 构造要素与地块 【构造要素】structural elements也称结构要素。作为地质构造三重基本概念之一,为存在于各种地质体中的基本构造形迹,主要有构造面理(结构面)和构造线条两类,是标志地质构造存在或划分构造地块的基本单位。可分为原生结构要素和次生结构要素:前者指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结构面和构造线条,如层理和流层、流线等;后者指岩石在机械运动中发生形变产生的结构面和构造线条,如褶皱轴面、各种破裂面、一部分节理、片理等。不同结构要素往往具有不同力学属性,可分为压性、张性、扭性、压扭性和张扭性等。 【构造条理】structural grain条为线、理为面,即各种构造线条和构造面理(结构面)的总称。往往又被视为结构要素(或构造要素)的同义词。它既包括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分划性构造和标志性构造,也囊括构造运动与非构造运动产生的各种形迹。 【构造线条】structural lineation岩石中朝一定方向伸延的线状构造形象和痕迹。包括原生线条(primary lineation),如岩浆岩中的流线和次生线条(secondary lineation),如砾石被压扁所形成的定向构造。其形成原因有:①岩石或矿物颗粒的定向排列或拉伸线理;②两种结构面的互相交切;③不同类型的结构面与地表的交线,又称构造线。有多少种结构面,就有多少种构造线。 【结构面】structural plane又称构造面。用于表示岩石结构形态的面状构造。有的接近平面,或呈曲面或不形态。有原生结构面和次生结构面之分。按存在形式分为分划性结构面和标志性结构面。按力学性质则分为压性结构面、张性结构面、扭性结构面、压性兼扭性结构面和张性兼扭性结构面等。鉴别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可推断其形成的地应力状态和形成机理。 【分划性结构面】divisional (splitting) structural plane又称破裂性结构面(fracture structural plane)、连接面(conjunction plane)。由岩石遭受破坏所形成的不连续界面。如断裂、劈理、节理等。还包括由于物质组成不连续产生的岩石界面,如不整合面等。 【标志性结构面】indicative structural plane又称几何性结构面(geometrical structural plane)、定位面(orientation plane)。由岩石连续形变产生的、只具有几何意义和定位意义的结构面。有两种类型:①简单型,由岩层、岩体连续性形变产生的定位面,如各种褶皱轴面(左图为由单一褶皱轴面组成的标志性结构面)简单型标志性结构面复杂型标志性结构面;②复杂型,由一系列斜列的构造组成扭裂带时所显现的定位面(右图为由一系列斜列的破裂组成的标志性扭裂带)。前者又可称为褶皱式标志面,过去多指这类结构面;后者常见的是破裂式标志面。 【压性结构面】compressive structural plane简称挤压面。走向垂直主压应力方向,具有明显挤压特征的结构面。如单式或复式褶皱轴面、冲断层或逆掩断层面、区域片理面和一部分劈理面等。褶皱轴面是岩石连续形变产生的,具有几何的和定位的意义。破裂的压性结构面,往往呈舒缓波状,附近常出现强烈的褶皱、地层倒转、构造挤压带和片理带等挤压特征。其实,外力作用下并不产生挤压性破裂面,一般所称的压性破裂面也不与主压应力方向相垂直,习惯上只是将走向垂直主压应力方向,即平行区域轴向构造的冲断层等作为压性结构面看待,用以研究地表平面受力状态。 【张性结构面】tensile structural plane简称张裂面。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具有明显引张特征的破裂面。如一部分正断层、一部分节理和一部分裂缝等。裂面较粗糙,不整齐;单个常伸展不远,大致平行的裂面共同组成张裂带;张裂带中常有构造角砾岩,并以大小混杂、棱角显著、方向性差和成分单一为特征。 【扭性结构面】shear structural plane简称扭裂面。与主应力斜交而大致平行于最大剪应力方向、具有明显扭动特征的结构面。可分为脆性扭裂面(或带)和韧性扭动面(或带):前者如平错断层、一部分正断层、一部分节理和一部分劈理等,它们往往成对或单组出现,扭裂面平直光滑,有时出现“镜面”,时有扭性构造破碎岩伴生,常见大量近水平擦痕,显示两盘岩石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水平扭动,旁侧常有由扭动所派生的入字型、帚状和旋扭构造;后者常出现扭折带和糜棱岩带等。 【张性兼扭性结构面】tensionshear structural plane,structural plane of tensionshearing origin简称张扭性结构面、张扭面。?既有张性特征又具扭性特征的结构面。包括同时兼具这两种力学性质和先后出现这两种力学性质者。前者又有以张为主兼有扭性和以扭为主兼有张性两种;后者又分“先张后扭”和“先扭后张”两类。?同时或先后形成的以张为主兼具扭性的结构面。以扭为主兼具张性的结构面,则称扭张性结构面(shearing tensile plane)。?同时兼有张性和扭性的结构面,即不包括“先张后扭”和“先扭后张”产生的。?由张性破裂面转化而来的兼具扭性的张裂面。由扭性破裂面转化而来兼具张性的扭裂面,则称扭张性结构面。张扭性结构面都是破裂面。 【压性兼扭性结构面】compressoshear structural plane,structural plane of compressoshearing origin简称压扭性结构面、压扭面。?既有压性特征又具扭性特征的结构面。包括同时兼具这两种力学性质和先后出现这两种力学性质者。前者又有以压为主兼有扭性和以扭为主兼有压性两种;后者又分“先压后扭”和“先扭后压”两类。?同时或先后形成的以压为主兼具扭性的结构面。以扭性为主兼具压性的,则称扭压性结构面(s~h~e~a~r~i~n~g c~o~m~p~r~e~s~s~i~v~e plane)。?同时兼有压性和扭性的结构面。即不包括“先压后扭”和“先扭后压”形成的。?由压性破裂面转化而来的兼具扭性的挤压面。由扭性破裂面转化而来的兼具压性的扭裂面,则称扭压性结构面。此类结构面通常指破裂面,也有压扭性褶皱。 【挤压构造带】compressed structural zone简称挤压带。主要由许多压性构造形迹组成的窄长带状构造。带内岩石部分或全部呈现被搅乱的状态,挤压破碎带、陡立地层带(steeply dipping zone) 、直立地层带(vertical zone)、紧密褶皱带、地层倒转带和反复冲断带等往往相伴或单独出现,常有片理带、劈理带和构造透镜体等挤压性构造发育。在分析区域构造和划分构造体系时,它与褶皱轴面等压性结构面具有同等力学意义。 【张性角砾岩】tensile breccia由张性破裂作用产生的角砾岩。显著特征是:①角砾大小悬殊混杂,分选性差;②棱角张性角砾岩显著,圆球度低;③排列紊乱,无定向性;④近源物质,成分简单。此外,它常以角砾岩带形式出现,带内变动程度往往不同,变动剧烈的岩石十分紊乱,变动轻微的甚至保存着岩石层理等原生构造(见图)。此乃张性构造的定性标志。 【扭性构造岩】shear breccia由剪切破裂作用产生的构造岩。常形成构造岩带。又分为两类:脆性的扭性构造岩显著特征是大小不甚悬殊、磨蚀程度较高、砾石常具定向、成分相对复杂并可有较远处的岩质混入;韧性构造岩,主要以糜棱岩(带)形式出现。这是扭性构造的定性标志。 【动力薄膜】dynamic encrustation又称构造薄膜(structural encrustation)、动力薄壳和构造薄壳。指构造破裂面附近由动力作用产生的各种薄壳状物质。除花岗岩、变质岩及暗色岩石中经常沿裂面出现隐晶质的绿泥石、绿帘石等应力矿物外,其他各类岩石也有相应的薄膜物质产生,如钙质薄膜、硅质薄膜、粘土薄膜、铁质薄膜等。有不同色彩,称构造色。具岩石专属性,表明是由围岩物质在动力作用下多经显微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是剪切作用的产物,在未遭受破坏的表面往往有光滑的镜面和清晰的擦痕,可作为扭性断裂面可靠的定性标志。20世纪50年代命名。后来国外学者提出的滑沫晶体的概念与此相当。 【动力析出】dynamic drop out在动力作用下岩石液化而析出的现象。动力析出现象有多种不同构造表现,最常见的是大量窄“冷脉”在岩石中广泛出现,其主要特征是:被压溶而液化的物质往往经过显微重结晶作用,不经远距运移,因而具有岩石专属性,严格与围岩成分相一致。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来外国学者提出的“压溶”的概念与此相当,“动力”即“压”,因“溶”而“析出”。 【尖灭侧现】lateral en echelon arrangement(of structures)扭裂带及压扭性或张扭性断裂带中的低级序破裂面及产于其中的矿脉或岩脉,首尾错开、呈雁行排列的现象。沿走向和倾向都极为普遍,单个脉体延伸方向与整个断裂带有一定交角。据此规律可推知断裂两侧运动方向和预测矿脉分布部位。 【尖灭再现】end to end alignment(of structures)压性断裂带和张性断裂带中产出的矿脉或岩脉,多呈透镜状沿走向断续相循、并无斜列的现象。 【地块】land mass地质构造三重基本概念之一,是具有一定综合结构形态、属于一定构造体系的地质块体。它的存在常由地壳物质组成或地壳结构构造的均一性,以及具有明确的界线反映出来。其规模大小、影响深度、结构形态、活动强度都有差别:较活动的狭长带状地块,称褶皱地带;相对稳定的不规则地块,称为块垒地。在长期复杂的地壳运动中,褶皱地带和块垒地可相互转化。任何地块的发生和发展都受构造体系、运动性质和岩石性质所制约;反之,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地块的存在,构成一定的边界条件,也影响构造体系的形成和特征,决定地块边缘及其内部的形变特点。 【块垒地】block简称块地。是不规则板状、相对稳定的地块。所有块地都是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①形状不规则,长度与宽度相差不太大;②岩层形变微弱、褶皱轻微,沉积盖层常平坦地或舒缓起伏地上覆;③有时出现规模不等的断裂,把它们分割成更小的地质块体;④作为相对稳定的地块,属一定类型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块垒地又可分为盾地和台地。 【褶皱地带】fold belt,fold zones简称褶带。是狭长带状、经历强烈地壳运动形成的构造地块。所有褶皱带都属于一定构造体系。它的特点是:①宽度不大,一般伸展很远;②带内岩石遭受强烈挤压,形成线状褶皱束,有时还出现倒转褶皱和反复冲断等现象;③带内岩石往往经历多次强烈构造运动;④它的展布具有规律,属于一个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褶皱地带按其构造形态划分为:陆梁(anteklise)指大型背斜;陆槽(syneklise)指大型向斜;陆台(meseta)指大型单斜。 【台地】platform形变微弱、长宽相差不大、属于块垒地类型的一种相对稳定地块。它的主要特点有:①规模有的很大,有的很小;②所有台地都是一定类型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它的位置、形态和规模服从于所属构造体系的展布规律,和同一构造体系的其他成分有着成生联系。如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脊柱西侧的阿宁台地。台地的这些特点同较晚出现的“地台”一词有别。因此,尽管相当规模的“台地”和“地台”,其轮廓或形态有时相似,二者的涵义和划分却不相同。现已很少使用。 【盾地】betwixtland形变十分轻微,属于块垒地类型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地块;常无规则形态,一般长度和宽度不很悬殊。盾地的基本特点是:①规模可大可小,甚至很小;②一切盾地都是一定类型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它的位置、形态和大小受所属构造体系展布规律所制约,并与同一构造体系其他构造成分有成生联系。例如山字型构造体系脊柱两侧的马蹄形稳定地块,无论规模大小,都称为马蹄形“盾地”。盾地正是以这些特点和“地盾”一词相区别。因此,即使规模相当的“盾地”和“地盾”,其轮廓和形态偶尔相像,在多数情况下仍是不相同的;它们的涵义也不一样。 【槽地】trough一种中、小型的狭长沉降带,以槽状为其形态特征。常与规模相当的隆起带相伴出现。已很少使用。 【安全岛】safety island即相对稳定地块(relatively stable landmass)。构造活动区内或活动性构造带之间存在的相对稳定地块,并将其作为选择工程建设基地的主要对象。其稳定程度决定于地块所处构造部位、形状、介质性质、结构特征、发育历史(尤挽近地质时期演化史)和现今构造应力场等。相对稳定的标志为:①构造类型属于块地,或已僵化的褶带;②介质结构属相对均匀连续体,岩石呈整体结构或块状、厚层状结构,软弱夹层和软弱结构面不发育;③不是强烈构造活动带,并无大型活动性断裂通过;现今构造应力场中属较低应力值地区;④无发震断裂出现,距历史强震区有足够距离,微震活动少,地震效应不显著,属低烈度区;⑤无现代火山活动,水热活动也不强烈;⑥滑坡、崩坍、泥石流等不强烈,或仅限于某些局部地段;⑦无破坏性的人为工程地质作用,如大量抽汲或开发气体、液体和固体矿产所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塌陷,深层注水或水库蓄水引起诱发地震等。安全岛的定量评价必须进行活动构造、地震地质和地震烈度评定等基础工作,并切实开展现代地应力、大地形变等各种地块稳定性指标的测定。按安全岛所处构造部位,可分为带中地块、带间地块及带缘地块;按成因则分为基底地块、盖层地块、岩浆岩地块和变质岩地块等。这一概念在工程建设中具指导意义。 【活动构造带】active structural zones即活动断裂带(active fault zone)。挽近地质时期乃至近代尚在持续或断续活动的构造带。其活动性可通过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火山活动、构造地貌和第四纪地质、考古等调查,以及地形变、地应力和各种地球物理场观测等加以鉴别;影响最新地层是其最确切的标志。它是活动构造体系中变形显著、活动较强的地带,展布规律和活动强度均受所属构造体系及其构造应力场制约。多属地震、火山、温泉和地下热水活动的地带,如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带即为公认的超巨型活动性构造带。亚洲大陆东缘的岛弧带、郯城庐江断裂带等的构造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性都很显著;中国西部青藏高原及其外围广大地域有许多巨大的活动性构造带。对其研究,有助于阐明挽近地质时期以来的地壳运动规律,为解决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地热地质、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等生产实践问题提供依据。 构 造 体 系 【构造体系】structrual system曾称构造系统,又称大地构造体系(tectonic system)。地质构造三重基本概念之一,是地质力学的核心概念。指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不同形态、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和不同序次的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地块或岩块组合而成的总体。构造成分之间是否具有成生联系,是确立构造体系存在的关键。每一类型构造体系都可当作一幅应变图像来看待,它是一定方式区域性构造运动的结果。主要是一次运动形成的,但也可断断续续地分为前后几次;并可涉及大小、深浅不同的范围,小型的仅波及地壳表层,而巨型的影响深度可达地壳下部乃至上地幔。它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定型性,即常组成一定的标准型式;定位性,所属构造带常在一定部位出现,其配置符合一定规律;定向性,各类型构造体系多沿一定方向展布。构造体系的概念说明每一构造形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必定有不可分割的伴侣成群出现。此概念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阐明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而且在指导矿产勘查、工程及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环境灾害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主导构造体系】leading (dominant)tectonic system对一个地区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包括地质构造及其相关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等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构造体系。如中国东部地质构造、各种地质作用(包括许多矿产的形成),以及地热和地震等地质现象,都受新华夏系制约,新华夏系即为这一地区的主导构造体系。 【成生联系】genetic relation同一方式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地质构造在空间展布、发生发展和力学机制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具有成生联系的构造形迹是统一地应力场的产物,反映一定方式的地应力作用。“成生”既表示形成,也包含发展的过程,而与“形成”、“生成”等词的含义有所不同。判明成生联系是确定构造体系的关键,必要条件是:①一定类型的地质构造形象,在不同地区迭次出现;②由同一场构造运动或同一方式多次构造运动所形成,具有相似的发生、发展历史或呈现一定的演化规律;③一定类型的地质构造形体,可用力学原理进行合理解释;④根据力学原理,通过模拟实验能再现类似的构造形象。 【构造型式】structural type具有共同组合形态特征、构成一定标准型式的构造体系。标准构造型式的建立,首先要查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成生联系,即它们必须具有重现性、同时性、统一性和再现性。每一构造型式反映特定的外力作用方式和地应力场特征,依据动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形态组合特征,已发现者可分为三大类,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扭动构造体系又可分为多字型构造、山字型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入字型构造及旋扭构造等。 【元素性构造型式】elemental structural type组成各种复杂构造体系的基本构造型式。主要有多字型构造和棋盘格式构造,入字型构造也具有元素性。各种扭动构造体系往往由多字型构造组成,有的本身就是多字型构造的变种。它们不仅出现于扭动构造体系中,其他构造体系类型亦有其踪迹。 【纬向构造体系】latitudinal structural system又称纬向构造带,曾称东西构造带、东西复杂构造带。?出现在一定纬度上规模宏伟的东西复杂构造带。每个带都自成体系,主体由剧烈挤压形成的东西向复式褶皱带和压性断裂带(有扭性断裂与它斜交、张性断裂与之垂直)、岩浆岩带及构造动力变质带(低温高压变质带、韧性剪切带)等组成,反映它们的根基很深。因其具有定向性和定位性,故沿一定纬度作环球展布,以一定间距持续或断续出现,不仅在大陆上存在,大洋底也有其踪迹,惟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中国境内发育良好的有阴山天山构造带、秦岭昆仑构造带、南岭构造带及西沙群岛构造带,唐努肯特构造带则从中国黑龙江省北部通过。各带大致保持7°~8°纬度间隔,对此可用某种带调和函数表述。?泛指东西向压性构造带,包括东西复杂构造带、东西构造亚带及区域性东西构造带等。?一系列东西复杂隆起带及其间坳陷带的总称,在亚洲东部有自北而南由老变新的趋势。 【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YinshanTianshan latitudinal structural system沿阴山—天山展布的纬向构造带。其主体大致位于北纬40°~43°,由古老变质岩系、古生代及中生代岩层构成的东西向紧密褶皱、冲断层及逆冲推覆构造、平移断裂及韧性剪切带,以及不同时期的岩浆岩带和构造动力变质带等组成(见图)。它至少从古生代以来反复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和强烈的南北向水平挤压,带内既有多期强烈变形、变质作用的叠加,又有超镁铁岩、蛇绿岩及混杂岩带呈东西向展布,以及莫霍面等深线反映的东西向地幔隆起,表明此带影响深度可达地壳下部至上地幔。在其南缘部分段落,断裂南盘有向西横移之痕迹。受其控制的有铬、金、铜、铅锌等,晚古生代及中生代煤田,鞍山式铁矿,白云鄂博铁矿和超大型稀土矿床。有资料显示,此带在全球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也断续展布。 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图 1纬向构造体系;2其他构造体系;3中、新生代盆地;4中酸性岩体【秦岭昆仑纬向构造体系】QinlingKunlun latitudinal structural system沿秦岭—昆仑山脉展布的纬向构造带。主体大致在北纬33°~36°,秦岭居于其中段;东段受其他体系严重干扰,从豫西开始分为南、北两支;昆仑褶带为其西段,因受青藏歹字型构造干扰而往北挪动。它由古老变质岩系、古生代及中生代岩层构成的东西向隆起褶带和拗陷褶带、冲断带,以及从酸性到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组成,岩层、岩体变形变质强烈,东西向逆冲推覆构造发育,构造动力变质带规模巨大,且西昆仑以断裂深切、蛇绿岩及蛇绿混杂岩沿断裂分布为特色。具悠久发育历史,为东亚地区长期活动的构造带之一,至少部分经历了海西期、印支期及燕山期等南北向挤压的强烈构造运动,挽近仍有部分活动;边缘断裂显著横移并发生力学性质的张性改变。它成为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南、北气候及地貌景观差异均以此为界。带内产出铁、铜、铅锌等,以及大型钼钨矿床和大型特大型金矿床。此带在全球相应纬度的其他地区亦断续出露。 【南岭纬向构造体系】Nanling latitudinal structural system横亘于中国南岭地区的纬向构造带。主体大致位于北纬23°30′~25°30′,由东西向复式褶皱、冲断带、花岗岩带、动力变质带及火山岩盆地组成,航磁异常、地震震中带、温泉带以及部分山脉和水系亦呈东西向展布;中段虽有广西山字型构造发育,但东西向压性构造形迹仍甚显著,且连续性好,从而构成此带之主体;西段则因其他构造体系严重干扰,使其构造成分呈分散的片段断续出现,但有重力异常显示,莫霍面梯度带于此地壳变厚,表明深部有东西向构造存在。它至少在早古生代就已形成并控制古生界的分布,印支运动及燕山运动再度整体遭受南北向挤压,挽近以来仍有活动,至今仍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带内钨锡、有色金属、稀土和稀有元素矿产星罗棋布。在全球其他地区也有部分东西向构造与此带大致相当。 【西沙群岛纬向构造体系】X~i~s~h~a~I~s~l~a~n~d~s l~a~t~i~t~u~d~i~n~a~l s~t~r~u~c~t~u~r~a~l s~y~s~t~e~m大体展布于南海北纬16°~18°之间的纬向构造带。大多被掩覆于海底,主要由海域物探资料所证实;主体是一条东西向隆起构造带,并伴生有大型断裂构造。它形成的地质年代较晚,可能是在中生代以来形成。 【东西构造亚带】latitudinal tectonic subzone比全球性东西复杂构造带级别小的东西带。常以半隐伏构造带形式出现,但对区域构造格架的形成和区域地质的发展有显著影响。有三个亚带较清楚:①阴山秦岭间东西构造亚带,约在北纬37°~38°附近,构成一条半隐伏断裂隆起带,在它延经的各个沉降带中,断裂隆起带以北相对抬升,一般出露地层较老,时而出现沙漠,甚至隆起成为山岳,带南多显著沉降,较新地层堆积较厚,形成内陆水系发育地区。它明显控制柴达木、陕北和华北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分区;②秦岭南岭间东西构造亚带,是北纬27°~28°附近的一条半隐伏东西向隆起带,白马山隆起和武功山隆起是它的主体,并限制了四川盆地和江汉平原的南缘,表明这个带以南地区强烈抬升;③南岭—西沙群岛间东西构造亚带,即海南岛东西构造带;它正位于南岭带和西沙群岛带两个东西复杂构造带之间。它规模较小,发育的历史较短,对新华夏系的影响不如东西复杂构造带那么明显,在东西构造亚带附近不出现弧形;每个亚带约只占一个纬度,比东西复杂构造带要窄一倍左右。它们至少在印支运动时期已经形成,中、新生代以来仍持续活动。 【阴山秦岭间东西构造亚带】EW structural subzone between the Yinshan and Qinling mountains在中国北纬37°~38°附近的半隐伏东西向断裂隆起带,主要由大型断裂带和褶皱带组成,也有区域性片理等多种构造形迹出现。它的西段,在柴达木盆地中大致从甘森到小柴旦出现三湖断裂带及其伴生的大型膝状褶曲。这个带以北广泛出露古近系—新近系,带南则大片为第四系所掩伏。断裂带两侧同一层位地层的标高有时相差三、四百米,说明南盘相对下陷剧烈。更向西,这个构造带并入了昆仑山。向东进入宽阔的祁连山后,为中吾农山断裂带、将斯东山褶皱带和门源断裂带,它们将三叠系及更老的地层剧烈褶皱,也有继承活动的表征。东到阿宁盾地后,古浪至中宁一线有一个大型隆起带,并伴生一系列大断裂。此带三叠纪以前的较老地层大致呈东西向广泛出露,将腾格里沙漠和兰州盆地明显地一分为二;而陇西褶皱带之所以成为弧形,也是受它的限制所致。在广阔的陕北盆地,构造形迹已被掩覆。但相当的纬度上,出现一个狭窄的东西向分水岭,分水岭以南的水系,大都向东南径流;以北的河流流向先向北再剧烈转向东—东南后才注入黄河。更向东,这个构造带经离石隆起,向东横跨太行山,达赞皇隆起附近潜入华北平原。由于这个大型半隐伏构造带对新生界(特别是第四系)发育和近代地貌有显著影响,因此第四系和地貌特征也证实它的存在。它途经的沉降区,一般带南水系发育,带北则常出现沙漠甚至隆起成为山峦,带北第四系一般埋藏较浅,带南则相对地较深。这些现象都显示,在大型沉降区内带南比带北沉降更为剧烈。这一亚带显著控制着中国大陆区域地质特征和含油气盆地演化,成为分划柴达木盆地、陕北盆地和华北平原内部含油气区的重要界线,三湖断裂带将柴达木油气区一分为二,陕北盆地以此亚带为界“北气南油”的现象早已引起我们的关注。 【秦岭南岭间东西构造亚带】EW structural subzone between the Qinling and Nanling mountains中国北纬27°~28°附近的半隐伏东西隆起带,湖南著名的白马山隆起和武功山隆起,为其主要组成部分。此带向东持续伸展,向西越梵净山区经四川盆地南缘。在那里新华夏系出现东西方向的左型雁列构造,即沿这个东西亚带发生的。更向西大致在螺髻山区通过川滇南北带后继续西延。这个隆起带限制了四川盆地和江汉平原的南界,同类型的大型盆地在带南不复出现,表明这个构造亚带以北比以南下陷程度要深。 【南岭西沙群岛间东西构造亚带】EW structural subzone between the Nanling and the Xisha Islands中国海南岛附近东西向延伸的半隐伏东西构造带,大致在北纬20°附近地带,主要由大型断裂岩浆岩带所组成,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多被海水所掩覆。过去曾把它看做与阴山天山、秦岭昆仑和南岭纬向构造体系相当的构造带,称为海南岛纬向构造体系。后来有人认为它属于东西构造亚带,根据是否控制花彩列岛的形成可以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类型的东西向构造带;海南岛东西向构造不是花彩列岛的“结”,又不符合“等间距”规律,看来它应属于东西构造亚带,其南通过西沙群岛的东西向构造才是真正的纬向构造体系的主带。 【经向构造体系】meridional structural system又称南北向构造带。与地球经度一致、具有相当规模的挤压带或张裂带,有扭裂带与它斜交、横断裂与之直交,是东非经向构造体系 1追踪两组扭性断裂形成的南北向裂谷带; 2湖泊;3火山口由东西向挤压或引张作用所形成的。地球表层的巨型经向构造体系相当宏伟,具有大陆级规模:压性的如乌拉尔带、安第斯带;张性的有东非裂谷带(见图)和太平洋海岭、大西洋沟岭、印度洋海岭等。在东亚大陆多为挤压性经向带,自西而东有:川滇带、贺兰川黔带、山西陆台西缘湘桂带、山西陆台东缘湘粤带、牡丹江朝鲜半岛带和库页岛带等;它们具大致等距性分布,其形成时期有自西向东变新的总趋势。经向构造体系的形成可用纵调和函数论证。 【川滇经向构造体系】SichuanYunnan meridional structural system又称川滇南北构造带。从中国川西经滇中向南延展的强大南北向构造带,以大雪山、贡嘎山、大小凉山等褶皱山系和大型冲断带为主体。主要由走向南北的古老基岩隆起褶带、冲断带、挤压带、韧性剪切带和构造动力变质带,以及不同时期的复杂侵入岩带组成,反映东西向强烈挤压,超镁铁岩带和物探成果等揭示其影响深度巨大。它往北过康定后,于青海湖以东至西倾山之间穿切秦岭昆仑纬向带,再北延至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东界。它具悠久发育历史,从晋宁运动、澄江运动开始,早古生代初局部强烈拗褶和隆起已达一定规模,经印支、燕山等强烈构造运动,挽近至今地震活动仍甚剧烈。川滇南北构造带内有众多黑色金属矿床、有色金属矿床、重稀土矿床,尤以攀枝花大型钒钛磁铁矿床最为著名。 【乌拉尔经向构造体系】Ural meridional structural system位于欧亚交界处的乌拉尔山脉,北端始于新地岛以南,往南可至阿克纠宾斯克附近。这个巨大而又强烈的褶断带由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所组成,并有断断续续的火成岩侵入。它的总体走向南北,局部地段却时常出现扭曲,甚至形成大型弧形,这种现象在乌拉尔山脉北端十分引人注目。它至少从古生代开始已成为强烈的褶带,中生代末期还保持一定活动性,甚至在新近纪以后,这种活动性在乌拉尔褶带的南部,仍然相当显著。 【扭动构造体系】shear structural system又称扭动构造型式。地壳某一部分对其邻近部分,产生相对扭动而形成的构造体系。中、小型的居多,但有的可达大型或巨型规模。它们主要发生在地壳表层,有时也涉及地球较大深度,是区域构造运动的产物。此类构造体系较复杂,又可分为直线扭动构造体系(structures resultion from linear shearing)和旋转扭动构造体系两类:前者由剪切作用(或力偶作用)形成,有多字型构造、入字型构造、山字型构造及棋盘格式构造等;后者由旋转扭动作用形成,包括帚状构造、S型(反S型)构造和旋涡状或涡轮状构造等。 【多字型构造】xitype structural system曾称“ξ”型构造(ξtype structure)。由两边毗邻地块相对扭动形成的、大致平行斜列的褶皱型雁行式多字 型构造断裂型雁行式多字 型构造压扭性构造(包括褶皱、断裂及各种挤压带等)和与其直交的张扭性断裂组成的、形似“多”字(或希腊文“ξ”)的扭动构造体系。特殊情况下只有一组构造发育(见图)。曾有表示类似形态构造的名词,如雁行式构造(en echelon structure)、羽毛状裂隙和边幕状构造等,多指中小型构造。而此概念的提出则确立了一个构造体系新类型,并用于大型构造。野外经常发现多级多字型构造(multiorder xitype structures),即在高一级多字型雁行式构造中一再出现更低一级多字型雁列式构造,其单个构造方向,与包括它们的高一级构造方向间有一个夹角。这种角度的变化有一定规律,反映多级多字型构造之间具有成生联系,表明是在统一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中型和小型者可在平面上和剖面上见到,有些叠瓦状构造就是剖面上的多字型构造。巨型者往往出现在平面上,有的延展几百千米,华夏系和新华夏系都是规模宏伟的多字型构造,表明大规模扭动作用主要在平面上发生。据此可判断其两侧的扭动方向。不少岩浆矿床中,矿体或矿脉的分布受此类构造控制。 【古华夏构造体系】Palaeocathaysian structural system简称古华夏系、华夏式褶皱。指亚洲东部古生代形成的巨型多字型构造。主体为走向北东的隆起带和沉降带、压性及压扭性断裂,以及巨大岩浆岩带、构造动力变质带和韧性剪切带等组成,有与其直交的张断裂和斜交的扭断裂相伴而生;带内中生代推覆构造规模巨大且保存完好。它反映中国大陆相对于太平洋地块曾发生向南的水平扭动。华夏(Cathaysian)一词葛利普最早用于走向北东的东亚古大陆及其邻区的华夏地槽。 【中华夏构造体系】Mesocathaysian structural system简称中华夏系,曾称中华夏式。原指中国东部中生代形成的一套走向北30°~34°东的多字型构造。主要由一系列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带,以及各种伴生构造组成,曾作为华夏系和新华夏系之间的构造体系类型。由于它们常与新华夏系构造之间互相过渡,是否构成独立构造体系类型一直未得到肯定。此词已不再使用。 【新华夏构造体系】Neocathaysian structural system简称新华夏系,曾称新华夏式。是亚洲东部濒太平洋地区中生代形成并持续活动的巨型多字型构造体系。它由一系列走向北北东的几条大型隆起带和沉降带构成,并有斜交的扭断裂和直交的张断裂相伴生;带内韧性与脆性变形均甚发育,西侧并表现为明显的重力梯度异常带,反映深部地壳与浅层构造之间具有成生联系。自东而西(见图)为:新华夏系隆起带与沉降带 展布示意图 1纬向构造体系;2新华夏系 隆起带;3新华夏系沉降带; 4其他压性或压扭性构造第一隆起带由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穿过台湾、吕宋、巴拉望和加里曼丹岛的诸山脉所组成;第一沉降带被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和南海所淹没;第二隆起带出现在俄罗斯的朱格朱尔山脉和锡霍特山脉及斜贯朝鲜半岛的褶皱山脉,中国张广才岭、老爷岭、长白山、狼林山和胶辽山地,以及东南沿海丘陵山地;第二沉降带起于松辽平原,经渤海、华北平原、江汉平原、湘赣众多中小型盆地,越过南岭直至北部湾;第三隆起带北起大兴安岭、太行山,南达贵州高原东部的褶皱地带;第三沉降带由呼伦贝尔巴音和硕盆地、陕北盆地和四川盆地所构成。它们分别形成于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自西向东,愈接近太平洋,其形成时代愈新、构造活动愈强、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也趋于频繁。所有隆起带和沉降带都被阴山、秦岭两条纬向构造带分隔为若干段落,并在其旁侧弯转,形成一系列岛弧和内陆弧。所谓太平洋金属成矿的一部分可能与新华夏系成矿带相当,而大型沉降带中的石油及煤等矿产丰富,并对地震和地热分布有明显控制作用。 【更新华夏构造体系】Late Neocathaysian system又称郯庐断裂体系。主要为一系列北偏东方向断裂组成的巨型多字型构造,属华夏类型构造体系一个类型。属于这个体系的大型断裂带主要有:东海台湾菲律宾(西缘)断隆带;依兰伊通、郯城庐江、赣江北江、恩平开平断陷带;大兴安太行雪峰断隆带和银川成都断陷带等。其特征为:①各带均以宽阔的断裂带形式出现,时达近百千米,并大致等距分布;②大都以东侧主干断裂规模最大、连续性好、分划性强,地质差异也最显著;③具不同程度的平移,伴随升降运动,形成的“断隆”或“断陷”相间出现;④形成时代较新,为中生代晚期的产物;⑤控岩、控矿和控震作用显著。它与早期新华夏系相同的是:都出现在中国东部同一地域,均形成于中生代,同在北东南西象限,轴向构造和相当构造成分的力学性质相同,构造型式和伴生构造类同;不同之点为:早期构造是“褶皱断裂型”,晚期以“断裂型为主”,早期构造比晚期构造的轴向北偏东的角度相对较大,早期构造遇巨型纬向构造带明显弯转为S形或岛弧形,晚期构造则准直线切越呈现积分符号“∫”形,早期构造遍布全区,晚期构造集中成带。对于它们的转变和形成机制,已给出合理解释。 【台湾断隆带】Taiwan upfaulted zone占据整个台湾岛的北北东向巨型断裂带。宽度近百千米,向南延至菲律宾的西缘继续伸展,往北潜入东海海底达济州岛以南。台湾岛即由其断隆作用形成。它并不向东南突出,也不与岛弧系的轴向构造相连,而是拦腰将琉球岛弧和菲律宾岛弧截断。台湾的强震大都与它有直接关系。 【依兰沂沭赣江恩平断陷带】YilanYishuGanjiangEnping downfaulted又称郯城庐江断陷带。北起黑龙江东部、南抵广东中部的北北东向巨型断陷带。下辽河河谷、辽东湾和莱州湾都为此断陷造成。沿断陷带脆性地块(如准阳地块和相当的张八岭地块被一一切错),塑性的褶皱带形成大型牵引(燕辽弧形褶带和宁镇弧形褶带就是两个大型牵引弧);正显示出不同力学性质岩石对构造形变的显著影响。大型牵引弧的发现,表明断陷带以隐伏形式持续南延。它形成的地质时代较新,断陷带控制了白垩纪以来的断陷沉积。中生代时期它属左型平移性质,不同地段断距显著不同而呈有规律地变化;有的地段中生代以来最大平移达350千米。新生代中、晚期以来至今已转变为右型平移。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断隆带】DaxinganlingT~a~i~h~a~n~g~Xuefeng upfaulted zone自大兴安岭东麓延抵雪峰地块东缘的北北东向巨型断裂隆起带。在太行山区由具有一定宽度的紫荆关断裂带和太行山东麓的山前断裂等所组成。它向北插入阴山持续北延至大兴安岭东缘,向南直切秦岭后继续延至雪峰山一带。沿线重力异常表现清楚,并有弱震发生。19世纪中叶德人李希霍芬即已对此注意,在其著作中名曰兴安线(Xingan line),即沿大兴安岭东麓南下太行山东麓抵湖北宜昌一线。 【银川成都断陷带】YinchuanChengdu downfaulted z~o~n~e北起银川南抵成都的北稍偏东的巨型断裂带,主要由一系列大型断裂和断陷盆地所形成。银川盆地和成都平原就是断裂带内部的两个大型断陷盆地。这个断陷带也相当宽阔,时达80~100千米。它本身同时就是一条强震带。成都平原东缘的龙泉山断裂,向南插入川滇南北带断续延抵云南易门附近,就是这个断裂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龙泉山断裂和较老的龙门山褶断带相交接,才使成都平原形成窄长的三角形,并引人注目地不再沿龙门山前北延。断裂带两侧显著的地质差异,反映着它的存在和巨大的规模,诸如地质特点不同的秦岭带和昆仑带恰在这里相接;跨越断裂带的陇西褶带,两侧分别由古生界和白垩系组成主体;这种地层转变的海原附近又发生过八级强震等。关于它的构造体系归属,有人划为南北向构造,根据它和郯城、庐江断陷带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应把它看作更新华夏系(或晚期新华夏系)的组成部分。 【华夏类型构造特征】feature of QuasiCathaysian structural东亚濒太平洋地区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走向北东—北北东的一系列多字型构造体系的总称。不同学者认识有所不同:?由古华夏系(华夏系)、中华夏系、新华夏系和华夏式构造所组成,在古生代已经形成和中生代以来继续发育,有一系列扭动构造的共同特征。?由北东—北北东向的三套中生代构造和一套新生代构造组成的复杂构造体系。中生代三套构造彼此之间存在若干明显地质差异(见表);又有一系列扭动构造共性,表明它们是亚洲大陆相对太平洋向南扭动的结果;新生代以来发生明显反转,由中生代的挤压体制转变为伸展体制,表明亚洲大陆相对太平洋向北扭动。 华夏类型构造体系特征 构造体系华夏系新华夏系更新华夏系挽近华夏系形成时期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定型时期T3/T2J3/J2K2/K1N/E构造方向NENNENNNE继承构造类型隆起坳陷型褶皱断裂型断裂型为主断裂型与巨型纬向 带复合弧形弯转明显准直线切过 纬向带继承总体形态S形(内陆) 或弧形(岛弧)∫形 (积分符号型)构造体制挤压体制伸展体制形成方式亚洲大陆相对太平洋向南扭动构造反转(据邓乃恭,1984) 【新华夏海】Neocathaysian sea新华夏系所属浅海海域的总称。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北部湾和鄂霍次克海等,其形成常受新华夏系沉降带所制约。如南海、东海和日本海,即属新华夏系第一沉降带。查明其起源对认识东亚大陆构造演化历史和太平洋发育过程,了解挽近地质年代海水进退规程,大陆、海底和海面的升降以及海陆间的相对运动等都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探讨东亚沿岸和近海海域的近代地壳运动特征和构造演化。 【西域构造体系】Xiyu tectonic system简称西域系。出现在中国西部及中亚地区之规模宏伟的多字型构造。西北起于哈萨克斯坦一带,向东南延入中国新疆、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其主体由一系列走向北西—北西西的隆起带和坳陷带构成,并有与之垂直的张性断裂和斜交的扭性断裂伴生。中国境内自北而南,主要有卡拉麦里隆起带、准噶尔坳陷带、婆罗科努祁连山隆起带、塔里木东北柴达木坳陷带、塔里木中央隐伏隆起、祁漫塔格及巴颜喀拉隆起带等。它是中国西部较为古老的构造格架之主要组成部分,至少早古生代已经形成,中生代继续发育,近代仍有部分活动。它与其后形成的河西系均为左行雁列,适与东部右行雁列的华夏系和新华夏系呈镜像对称,反映中国大陆中部相对于西部和东部向南扭动。西部油气盆地及金属矿产的分布多受其重要影响。 【河西构造体系】Hexi structural system简称河西系。展布于中国西北地区中生代以来形成的多字型构造。它由走向北北西的褶皱、冲断面、片理带、韧性剪切带、动力变质带和构造岩浆带等组成,亦有张性和扭性断裂伴随。有四条较显著的构造带呈雁行排列,自西而东是温泉瓦洪山构造带、贵南民乐构造带、拉脊山临夏构造带、武威兰州构造带。它对中生代或其中后期的沉积和岩浆活动均有控制作用,白垩纪至古近新近纪为其主要活动时期,延续至今仍有明显活动;与纬向带、西域系和青藏歹字型构造的复合部位,常有矿产密集分布。 【中国西部北东向构造】NEtrending structures in W~e~s~t~e~rn China泛指中国西部北东方向的压性构造。近年在中国西部地区陆续发现不少这类构造形迹,包括大型断裂、褶皱带和隆起带等。它们的发育历史和构造体系归属尚无定论;有人认为,中国东部的华夏类型构造已越过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一线西延,即有一部分可能是华夏系或新夏系的构造成分。 【中国东部北西向构造】NWtrending structures in Eastern China 指中国东部一系列北北西至北西西向的压性构造形迹。最突出的有两类。其一,走向北西西,在古生代已普遍形成,在中、新生代继续发育过程中既有继承性,又有新生性特征。它们往往具有相当规模,最重要的一条是天山祁连大别鲁东南构造带(TianshanQilianDabieSE Shandong structural zone),它先后被阿尔金断裂和郯庐断裂切错;对比表明伊宁盆地与吐鲁番盆地相当,显示右行扭动已达纬度一度以上;沿它出现大型海西期超镁铁质岩带
/
本文档为【地质力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