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

2011-08-10 26页 doc 135KB 28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6165

暂无简介

举报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国际贸易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1.有人认为“全球化是美国经济称霸世界的结果”请对此观点进行评论。 全球化包括国际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国际金融交易的全球化,但无论从贸易还是资本流动还是金融交易看,美元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从国际货币制度出发分析,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解体,但是美元作为事实上的国际货币的地位仍旧没有动摇,欧元要想取代美元的地位为时尚早。因此,美国可以充分利用美元国际货币特权带给它的利益:国内储蓄不足、发货币弥补;国际贸易逆差,发货币解决。通过充分发挥货币特权,美国几乎可以无成本地享受到它国的物质财富...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1.有人认为“全球化是美国经济称霸世界的结果”请对此观点进行评论。 全球化包括国际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国际金融交易的全球化,但无论从贸易还是资本流动还是金融交易看,美元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从国际货币制度出发分析,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解体,但是美元作为事实上的国际货币的地位仍旧没有动摇,欧元要想取代美元的地位为时尚早。因此,美国可以充分利用美元国际货币特权带给它的利益:国内储蓄不足、发货币弥补;国际贸易逆差,发货币解决。通过充分发挥货币特权,美国几乎可以无成本地享受到它国的物质财富,这是其它任何一个国家做不到的,所以我认为美国经济称霸世界凭借的就是美元霸权。 2..如何衡量一国的“开放度” 关于经济开放度的内涵,学术界已经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经济"开放度"的内涵有两层:一是本国经济以何种方式,何种程度,何种代价进入世界;二是允许别国经济渗透本国经济的方式和程度,但在衡量经济开放度的及指标问题上却存在众多不同的观点.根据现有的研究,衡量经济开放度的方法和指标主有:(1)用对外贸易比率,对外融资比率和对外投资比率来衡量经济开放度 (2)采用国际收支自主性交易项目的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占GDP的比重来反映经济对外开放程度.(3)用外贸依要存度,价格差异,实际关税率以及外汇市场扭曲度等指标测算贸易开放度 (4)开放度包括数量开放度和价格开放度,数量开放度是衡量资本流动对一国经济总量规模的影响程度,价格开放度是指一国经济活动与国外经济活动在价格上的关联程度 (5)贸易开放度和金融开放度综合起来才是一国经济的总量开放度 (6)从考察一国经济体制的开放性来判断经济的开放度,关税税率和非关税壁垒覆盖率是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指标 (7)以一国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比的扭曲,或者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的差异程度来评估一国经济的开放度 3.1985:世界贸易量=19586.75×113=2213302.75 亿美元 1990:世界贸易量=34861.40×152=5298932.8 亿美元 1995:世界贸易量=50751.25×199=10099498.75 亿美元 4.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得失问题,我认为既不能一般地赞成或反对全球化利大于弊的论断,也不能一般地赞成或反对全球化利小于弊的论断。问题在于,利和弊都是对特定的主体来说的。重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对谁利大于弊,对谁弊大于利。人们清楚地看到,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是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受益者也主要是这些国家。对他们来说,确实是利大于弊。 然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现在还无法证明全球化肯定利大于弊。人们现在看到的是像美国世界日报所说的那一系列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包括“为贫穷国家带来灾难”、“南北矛盾和贫富差距扩大”、“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金融殖民”、“技术殖民”、“转嫁环境危机”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家、经济学家、评论家等对全球化的论述,往往比发达国家的政治家、经济学家、评论家等对全球化的论述要符合实际。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不是只有利而无弊,也不是只有弊而无利,而是具有二重性:既有利,又有弊。一方面,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和利益;另一方面,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关于后者,人们都还记得,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压力下,泰国过早地、过度地开放金融市场,撤掉了所有自我保护的屏障,结果导致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泰国金融危机很快发展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接着发展成为亚洲金融危机,还导致俄罗斯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危机。正是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使几年前曾片面地热衷于全球化的人们现在也转向于冷静全面地看待全球化。 在发展中国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全球化一方面可能是机遇和利益,另一方面可能是风险和灾难。而机遇和利益只是潜在的,风险和灾难则是现实的。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大于弊的论断是难以接受的。 5. 不同意,出口虽然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额的收入对本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一方面是以牺牲本国资源和环境为代价不利于后代发展;另一方面,其产品本身价值不高,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将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大多数国家的外贸依存度过高,一旦遇到金融风暴或是其他政治因素等,将会严重影响本国的经济发展。 6 对于一国而言,不能直接简单的评价其对外贸易是顺差是逆差还是平衡好。顺差意味着本国在对外贸易上处于有利位置,但是长期的大量的顺差会导致贸易摩擦加剧;虽然增加了本国的外汇储备,但是资源往往不被充分利用;此外,还易导致本国通货膨胀,国内货币升值压力大。而贸易逆差,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它可以缓解贸易摩擦,有利于贸易稳定增长,还可以缓解本国货币升值压力和通货膨胀。但是长期是不利于本国贸易发展和本国经济运行。对于平衡,则是理想状态,很难达到。所以,只有根据本国经济现状才能判断那种更好,更适合本国,更有利于本国发展。 7. 根据#表格#,可以发现初级产品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制成品取而代之,比重逐渐上升,比重最大。首先,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适合做劳动密集型产品。此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在我国投资从事产品和零固件的加工和组装的企业;还有,我国技术水平有较大发展也是我国第二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现阶段是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充分利用本国人力资源,但是长远上是不行的,我国应该加强对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贸易的发展。 8. 不能,虽然我国在贸易量上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是出口产品属于低附加值和高能耗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其含金量不高,出口产品结构不平衡,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只有不但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真正成为贸易强国。 第二章 1.对外贸易对美国和中国的作用有何不同? 对中国方面: 一,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国际贸易已成为一国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一国国民经济整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对外贸易,是一国的对外商品交换。(2)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各国发展对外关系的纽带和手段。具体讲,对外贸易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第二,节约社会劳动,增加生产总量。第三,可以阻止利润率下降趋势。第四,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纽带和手段。对外贸易是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在一定情况下,对外贸易也可以成为各国进行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 对美国方面: 对外贸易战略“经济安全”与公平竞争积极推行多边贸易、地区贸易和双边贸易致力于全球多边贸易美国正积极利用WTO与GATT的多边谈判来推动其全球贸易政策,并在1995年,最终与其他国家达成了全球自由贸易协议,使乌拉圭回合的全球贸易谈判圆满成功。在其后又致力于推行乌拉圭回合贸易协议的实施,以求在已达成的农业、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在世贸组织成立之后,大力推进该组织的发展,反映了美国对于多边贸易的重视。 2如何实现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在我国开展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坚持以可持续贸易为发展战略,离不开政府的宏观导向作用。 一是积极参加国际环境与贸易领域的活动,加强相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应该充分发挥贸易大国的优势,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坚决抵制绿色保护主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合作中,熟悉其环保立法和贸易政策,深入研究WTO相关的环保条款和规定,从而尽量避免绿色条款对出口的不利影响。在我国无端遭受绿色壁垒时,可以使用适当的法律与经济措施来保护自己。 二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与贸易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环境管理。我国现行的贸易法中的环境法规,仍存在诸如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配套的监督机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为了适应全球性的绿色浪潮的需要,就要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加强立法,使我国的贸易环境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加大经贸活动中对国际环境和资源公约及环保的宣传力度,发挥全社会的舆论和监督作用,做到执法必严。 三是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贸易产品结构。必须及时改变传统的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贸易发展战略,通过市场机制和技术进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开展贸易,大量引入国外先进要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合理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四是积极推行环境标志制度,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实现环境成本的内在化。 (2)在可持续贸易的战略选择中,企业的责任与义务。 一是大力推广绿色营销观念。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企业通过生产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破传统上对污染的末端治理方式的局限,加强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绿色营销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新型营销观念,要求企业应该根据环境保护标准来选择生产所需的技术、原料、制造工艺、产品设计和包装工艺,以及用后废弃物处理等整个生产、销售、消费的过程。 二是积极开发各种绿色产品。我国企业应该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同时还要注意学习国外先进的环保经验,将环保思想融入到整个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在绿色营销策略的指导下,开发出对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的各种绿色产品。 三是认真借鉴学习国外相关行业的绿色经验。我国出口企业坚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起步较晚。如果能够认真研究国外同行的绿色案例,积极学习绿色管理,大力引进绿色技术,无疑会使我国企业少走很多弯路,从而以更少的代价,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贸易之路。 四是加强激励机制,吸引绿色型人才加盟。一方面,绿色型人才熟悉国外的绿色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绿色型人才懂得如何进行绿色管理,开展绿色生产。因此,绿色型人才的引入,可以使我国出口企业成功避开国外的绿色壁垒,真正将发展可持续贸易的思想落到实处。 3.阅读《不应过分夸大出口对增长的作用》,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一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分别指什么? 投资,消费,出口 (2)作者分析后提出应“客观评估外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你认为应该怎么评估才算客观? 客观评估外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科学把握宏观调控力度 第一,充分评估出口下降的众多因素及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应夸大。从宏观经济层面看,全球经济放缓并不会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拐点,相反可能会在整体上使经济合理降温。相关政策部门应合理考量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调控力度不应过早松懈。 第二,充分认识到内需才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真正引擎,消费是最终的有效动力。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使拉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逐步回归到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为主的轨道上来。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降低投资的过快增长,大力增加最终消费的比重。目前通胀的压力主要来自内需中的投资部分。在增加居民收入和刺激消费的同时,控制投资的增长,否则通胀压力将难以缓解。 第三,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努力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扩大进口有助于改善国内供给,促进竞争,提高经济效率,弥补国内资源缺口,减少贸易顺差和贸易磨擦,与出口一样是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第四,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必然要带来消费全球化。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在于要降低出口,增加内需,而在于要努力增加消费的比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引进来”与“走出去”不断增加,国外主要是发达国家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快速地传递到我国,对我国消费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包括商品消费、服务消费、文化消费。发达国家的节能消费、环保消费也会对我国消费的影响日益增大。这些都加快了国内消费与国外消费的融合,消费国际化已经成为扩大、提升国内消费的重要引擎和途径,蕴涵的消费潜力不可低估。 (3)请通过科学途径查找出1995年WTO成立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情况,并思考如何评价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 1995年 1美元= 8.3507人民币 1996年​ 1 美元=8.3142人民币 1997年​ 1美元= 8.2898人民币 1998年​ 1美元= 8.2791人民币 1999年​ 1美元= 8.2796人民币 2000年​ 1美元=8.2784人民币 2001年​ 1美元= 8.2770人民币 2002年​ 1美元= 8.2770人民币 2003年​ 1美元=8.2774人民币 2004年​ 1美元= 8.2768人民币 2005年​ 1美元= 8.1949人民币 2006年​ 1美元= 7.8136人民币 2007年​ 1美元= 7.6071美元 2008年​ 1美元= 6.8646美元 2009年​ 1美元= 6.8279美元 2010年​ 1美元=6.7462美元 对出口贸易的有利影响: (1) 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善贸易条件。人民币升值将会降低进口产品价格,特别是原材料和高科技设备价格的降低,企业将会加速技术引进,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实现产品动态比较升级。故随着企业生产率提高,出口产品质最得到提高,有助于我国企业从产品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2) 民币升值可以优化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目前,中国的贸易结构很不合理,大多数企业都处在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水平上,仅有的部分高技术、深加工出品的出口往往也存在加工过程短暂,增值不高的问题。通过人民币升值的手段,可以最有效率地把制造业中那些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的、管理不善地挤出去,这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发展方向。同时。人民币升值会引起行业内更加激烈的竞争,激励企业通过技术管理创新增强竞争力。 (3)人民币升值可以减少我国出口产品所遭受的反倾销诉讼。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来实现出口导向战略,凭着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低端市场。通过人民币升值,适当提升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缓解国外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压力,同时适当削减外汇留成、出口补贴、贸易信贷等方面的出口扶持政策也有利于提高出口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另外,人民币升值也可以提高国内非贸易品的价格,消除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的扭曲,有利于各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平衡发展。 对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1)人民币升值导致我国出口型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出口利润降低、经营风险增大,我国的出口产品失去了竞争优势,和国外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出口企业压力加大。 (2)影响外商对我国投资的积极性。人民币汇率的升高意味着外商对华投资成本的增加,受此影响,国外资金可能会转向流入中国的资本市场,影响对我国“三资企业”的资金投入。同时,“三资企业”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载体,在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程度不同的负面作用。 第三章 1.入世前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理性定位,应该是取代上个世纪中后期日本的地位,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生产制造中心。这一结论的主要论据有三:其一,目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在全球竞争体系中最具优势的竞争要素仍然是劳动力,包括高素质劳动力和简单劳动力;其二,研究与开发优势的形成,不仅有赖于知识存量和知识增量,有赖于超常规模的资本投入,而且必须以强大的制造能力为基础;其三,服务业尤其是面向生产、管理与资本运营的服务业,必须有其服务对象即制造业,同时服务业的高度化也必须有先进的技术硬件作支撑。  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了适应WTO的磨合期,深深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并正在变被动为主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来自中国的需求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驱动器。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更多的“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这两大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国效应”,已成为令世界各国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中国魅力与日俱增,中国因素广受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受到全球的研究,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1)以更开放的步伐参与全球化进程 (2)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 (3)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开放的发展经验 2.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分工产生了哪些影响?中国应如何适应这一形势? (1)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分工产生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劳务、金融、技术、信息等世界市场加速形成,并逐渐演化发展成一个较为完整发达的市场体系,全球商品、服务、生产要素和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各国经济通过国际分工在全球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相互依赖的程度因此而日益加深。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之一,生产将在更大程度上根据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在全球范围展开。 首先,国际分工将继续由垂直型向水平型发展,且在发达国家之间呈现扩大的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水平型分工更加深化,垂直型分工更加细化,同一产业内分工更加发达。经历多年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主要从事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和经营技巧,而把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典型的“哑铃”型;而发展中国家则承接着这种产业环节转移,主要从事加工制造环节生产。 其次,深化的国际分工将推动形成新的分工格局,在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推动下,新型国际分工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一方面发达国家日益转向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其生产过程则通过跨国生产系统在发展中国家进行,传统国际分工格局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无论水平型分工还是垂直型分工形成的国际贸易额,仍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加深了研究开发与生产制造间的分工两条线。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有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集中的趋势,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业,而发达国家则更加注重发展以现代高科技为核心的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 (2)中国适应这一形势的对策 以持续的分工角色转换应对这一形势,中国并不应完全摈弃以前分工角色。中国一方面应以更高的分工层次、福利水平、生态要求,继续扮演过去所承担的大部分角色;另一方面,中国应基于现有分工地位,力图转换角色。中国应在角色转换和角色调整中,实现双重角色的适度平衡。 第一,继续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下,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在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中,应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将有竞争力的产业转移出去,享受在全球范围内资源的最佳配置。 第三,认真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在竞争与合作中获得共同发展。“在跨国公司对中国实施新的产业转移战略中,要进一步完善和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重要行业和龙头企业,要限制外资进入,或保持国有绝对控股地位,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同时,要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的经济政策。 第四,以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强化民族产业整体竞争力。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着力点,除了要用超前的战略眼光在有限目标、突出重点中发展未来主导产业外,还要促进上述产业序列中内部的良性循环,注重运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防止高技术产业孤军奋战或缺乏市场等问题。 第五, 在经济合作中,重视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近年来,知识产权交易发展迅速,各国企业都认识到只有在知识创新上占领制高点,才拥有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中国无论是在国际分工中担当更加重要的角色,还是与跨国公司在“竞合关系”中共同发展,中国的对策,将不是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被动地接受产业链中的水平型分工或同一产品内的垂直型分工,而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地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自主创新技术,主动参与国际产业链中高端产品的生产,提高整个民族工业的竞争力,增强自身的综合国力。 第四章 1.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你对中国企业在应对这场危机中的表现有何评价? 答:(1) 美国金融危机它不仅重创了美国金融与经济,无疑也给全球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使国际金融体系遭受到“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冲击与考验,同时也逆转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加速了世界经济的下滑。 美国此次金融危机是在金融全球化进程有了很大发展的基础上发生的,它的发生必将对全球金融自由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主要利益代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反思全球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减轻对发展中国家在推进金融自由化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发生在金融体系最健全国家一一美国的此次金融危机,也会使得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自身金融自由化的进展进行深刻地反思,采取更加审慎的自由化举措和金融监管措施,增强本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性。由次贷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胀不断高涨的背景下爆发的,次贷危机的蔓延使消费和投资信心指数大大受挫,各国对市场的预期普遍下调。为了防止信贷紧缩可能带来的经济形势恶化,各国央行被迫迅速注入大量的货币以稳定货币市场供求。这样,为解决一场突发的大范围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及大规模信用货币的注入,使全球金融系统面临新的金融泡沫膨胀的风险,国际货币体系蕴藏着新的危机。 (2 在金融全球化和经济虚拟化趋势加速发展的条件下,落后的金融业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两方面的潜在损失:一是降低了金融业对于实体经济部门资源配置的效率,带来经济增长的潜在损失;二是在国际范围内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利益分配日益失衡的格局中,虚拟经济的不发达意味着利益分配中的劣势地位。我国金融业发展落后,虚拟经济不发达,大大制约了资本市场对于资源配置中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提高了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成本和经济主体的交易成本,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我们目前要关注的不是要不要促进金融创新、金融业的发展和虚拟经济的发达,更多地而是要在考虑如何完善监管的同时,使它们实现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并且促进实体经济部门内部的协调发展。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应加快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完善实体经济部门的监管体系建设,构建高效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协调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经济虚拟化过程中的金融安全问题;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从战略高度解决过多外汇储备带来潜在损失问题;重视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协调好金融创新、金融稳定和金融现代化的关系;建立健全有效的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和应急. 2.在中国加入WTO之前,某企业一直在该国内市场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入世的影响下,该企业总经理提出了“十年内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计划。如果你被指派从事该企业国际市场进入的计划,你觉得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为真正占领一席之地,采取何种进入方案最为合适?为什么? 答:企业对外投资之前必须进行投资环境考察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考察研究工作必须深入、细致和扎实,应从成本,收益,风险,融资,信息,核心竞争力,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环境适应,制度改革,创新产品等方面考虑国际市场的进入计划。 采取并购的方式进入最合适。因为并购进入市场快,能迅速进入投资回收期,并且可以利用被并购企业的无形资产,例如原有的和管理人员,技术,分销渠道,市场份额,商标等等。此外,企业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融资,资金融通便利,通过跨行并购可以扩大产品种类,廉价获得资产等等。 第五章 1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思想对于入世后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有何指导价值? 我国利用国际分工应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符合我国国情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思想是我国入世后参与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国际分工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各民族经济的相互需要和互相依赖达到空前的规模,这就是中国积极入世的原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国际分工深化、细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客观基础;而国际分工的深化、细化,国际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2 有的企业出口的产品价格比国内市场价格低,这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牺牲本国消费者利益来满足外国消费者利益的做法,不仅不值得提倡,更应受到批评。你对此是如何看的?为什么? 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 利:降低价格可以增加产品的竞争力。由于我国实行退税制度,即使低于国内价格,外贸仍有利润,并且竞争力大于别国同类产品。 弊: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和国际贸易中地位的提高,再加上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并且远低于进口国价格,国内对我国反倾销指控日益增多,严重影响我国出口。 我们应该转变营销观念,实施多元化国际营销战略。要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应对国外反倾销方面,我们需完善法律体系,掌握规则,积极应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反倾销专项资金,构建预警监控体系,加快建立反倾销人才培养机制,并且加强宣传工作,争取有利的市场经济地位。 第六章 1某些极有才能的人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有比较优势。 答:错误。比较优势是指甲乙两人在某一方面相比较,即使甲两方面都强于乙,比如在A方面强1/5,在B方面强1/3,则甲在B方面较强,所以甲只在B方面占比较优势,乙在A方面占比较优势,而不是甲在A、B两方面都有比较优势。 2按照自由贸易理论分析,如果某种贸易对一个人是好事,那么,它就不能对另一个人也是好事。 答:错误。某贸易对一个人是好事,只是通过与另一个人的比较得出的,对不同的人好的程度就不一样,只能说对程度大的人更好一点,不能对另一个人不是好事的说法是不对的。 3根据H-O理论,一国如果比他国拥有更多英亩的土地,该国便是“土地丰富“的国家。 答:错误。一国如果比他国拥有更多英亩的土地,那么只能说是该国是“土地密集型“的国家,而不是”土地丰富“的国家。 4如果各国的生产技术相同,贸易便不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答:错误。各国虽生产技术相同,但是每个国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丰富程度是不同的,生产各产品的多少就不同,出口生产要素丰富的产品,进口生产要素稀少的产品,各国生产要素供给的差异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如果各国进行一定比例的交换就可达到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5一国可能会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一定会在某些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现实世界很多国家几乎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劣势地位,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即使一国在生产上没有任何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成本比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比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利。可以认为它们具有比较优势。 6国家间贸易一定是具有绝对优势,比较优势或资源禀赋差异所导致的产品成本差异后的结果。 答: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除了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差异外还有相互需求论,偏好需求的不同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7亚当·斯密绝对优势模型的贸易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李嘉图相对优势模型的贸易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贸易的基础并不完全是生产技术的差别,还有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并不能说绝对优势模型的贸易基础就是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而相对优势模型的贸易基础就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 8如果一国中某生产者通过贸易能使自己的情况得到改善,那么,该国中所有生产者都会通过贸易改善自己的情况。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具体情况具体具体分析。每个生产者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不是都适合拿来套用在自己身上。某生产者它能通过贸易改善自己的情况,但不代表其他生产者也可以通过贸易改善自己的境况。所以这种所发是错误的。 9里昂惕夫反论否定了H-O贸易模型的正确性。 答: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里昂惕夫是从其他角度提出了假设并进行论证。里昂惕夫虽然是H-O贸易模型的反论,但它并不是完全否定H-O模型,因为他们所假设的角度,论证的角度不同。H-O贸易模型在它所假设的条件是具有可行性,也是正确的,因此不能说是否定了H-O模型的正确性。 10一国生产要素的增长总会使该国更加自给自足,进而减少对国际贸易的依赖。 答:错误。各国之间进行比较,总会存在某一特定方面的相对优势,或是要素密集产业,就会生产占优势的产品,从而该产品丰富,其他产品短缺,就会促使国际贸易的发生,所以不会减少对国际贸易的依赖。 2、分析题 (1) 土地稀缺:英国 劳动力丰裕:美国 (2) A国 200/320=5/8 B国 160/240=2/3 2/3>5/8 B国为资本充裕的国家 衣服 6/2=3 食品4/4=1 3>1 衣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贸易模式是H-O理论 (3) 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或者低的国家,只要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加分工与贸易,均可得到实际利益。这种理论引导着更多国家加入了国际分工体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4)新贸易理论则认为现实中市场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因此提出了两个干预贸易的论点-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外部经济论认为,一些具有技术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以通过知识外溢为其他部门带来收益,即产生了有益的外部经济性。政府则应该对这些产业进行扶持,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以上述两种理论为基础,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即应当对对本国经济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战略性产业进行扶持补贴。 波特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个国家的四个基本方面的特质构成该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并促进或阻碍国家竞争优势的产生。这些特质包括: 1.资源与才能要素:指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状况,包括熟练劳动力,以及在某一行业竞争所必需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 2.需求条件:指对某个行业产品或服务的国内需求性质。 3.关联和辅助性行业:指国内是否存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助行业。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指一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以及国内竞争的本质。 (5)这种业务活动的地点选择不是最佳的。题中已经讲明本公司从事一种劳动密集型生产,并不要求员工有很高的技能。但是公司却把设计部门设在巴黎和纽约,这样设计方面的成本明显会占较大部分,生产部门与设计部门相隔较远,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不能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所以业务活动不合理。 (6)因为如果一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住竞争优势,必须拥有生产力水平上的发展优势,而要保持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萍平,该国就要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纺织机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满足不了需求。永远生产纺织机并不能给英国带来更多的利益。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它必须生产适应生产力水平和人们需求的商品。也为了继续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所以放弃永远生产纺织机。 (7) 大米 小麦 美国 4 1 法国 10 4 中国 18 6 泰国 16 12 解:对美国 4/10>1/4 ; 4/18>1/6 ; 4/16>1/12 所以美国的大米占比较优势; 对法国 10/18<4/6,法国对中国的小麦占比较优势; 10/16>4/12,泰国对法国的小麦占比较优势; 对中国 18/16<4/12,泰国对中国的小麦占比较优势; 综上,泰国的小麦占比较优势,美国的大米占比较优势。 第七章 1.研究显示各国都为贸易保护政策付出了代价,为什么各国政府还要实行这一政策? 答:贸易保护政策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但各国政府仍要实行这一政策,是因为: (1)背景分析:二战后,世界经济从整体上虽然发展较快,但参差不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本国贸易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肯定要采取一定的贸易保护政策来保护和扶植本国名族工业的成长。 (2.贸易保护政策改善外围国家的被动处境:贸易保护政策可以改善需求弹性;提高本国工业化程度,以彻底改变“外围”的地步; 2. 对重商主义现实意义的讨论: 重商主义的政策中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例如:积极发展出口工业,提高产品质量,保持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禁止奢侈品进口和对一般制成品奖出限入;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保护本国的名族工业。 3.阅读《发展中国家深陷国际分工陷阱》,写一份读后感。 在新一轮全球并购高潮中,发达国家实际上是在强化其在原有贸易格局中的既得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则被更加牢固地锁定在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进而掉入“国际分工陷阱”。 在美国市场,中国出口玩具“芭比娃娃”的零售价为9.99美元,她在美国海关的进口价仅为2美元,两者相差的8美元作为“智力附加值”被美方拿走。在剩下的2美元中,1美元是运输和管理费,65美分支付原材料进口的成本,中方只得到区区35美分的加工费。由此可见,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链条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和低端,而发达国家则成为最大的赢家。 这样的例子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并不鲜见。 (1)国际分工收益严重不对称   有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约为12%。2004年全年进出口总量达到了11547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了5497亿美元,接近全年进出口总量的一半。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业务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国内生产企业也把眼光瞄准国际市场,从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中谋求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仅零售商品的采购,中国已成为沃尔玛全球第七大商品采购来源国。2002年起,沃尔玛在中国的商品采购总额每年增长30亿美元,2004年达到了180亿美元。沃尔玛还将全球采购办公室的海外总部设在了中国。   分工被大多数经济学家视为经济效率的源泉。在著名的斯密定理里,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指出,分工水平依赖于市场容量。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能从专业化分工中得益取决于参加分工的人数。国际分工可以从一国之内扩展到一国之外,使得各国能够充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同时,也造就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延伸了跨国公司的触角。跨国公司的趋利动机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毫无疑问,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也是跨国公司影响和主导世界经济的时代。然而,国际分工格局给我们带来的究竟是双赢的局面还是设置了陷阱?   一些数字也许给我们提供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双赢的结论。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的外资总量比例从80年代的25%上升到1996年的37%。世界银行《1998年~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1990年~1997年,发展中国家的年平均GDP增长率为2.8%,明显高于世界2.3%的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2.1%的年均增长水平。世界银行甚至乐观地预测,1992年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1%,比世界平均增长速度高2.6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长速度只能达到4%。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将由1992年的23.5%提高到48.4%。   事实上,国际分工的收益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配是严重不对称的。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充足的资金和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员;而发展中国家只有大量闲置的低素质、低技能的劳动力。发展中国家能够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发达国家都能够从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投资是为了扩大市场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但这不意味着发达国家不能够在国内生产。发达国家完全可以不与某个发展中国家交易,但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本国经济发展却不能不与发达国家交往。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与发达国家虽然都可能从全球化的产业链条中获得收益,但是它们获得的收益数量却是大不相同。国际分工收益的绝大部分由发达国家获得,发展中国家只能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为了这一小部分收益,发展中国家还会进行激烈的争夺。他们竞相开出各种优惠条件,如税收优惠,允诺最大限度地开放国内市场,承诺遵守发达国家制定的严厉的经济规则,甚至做出政治上的让步。然而,发达国家的资金不可能流向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它们总是流向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最大收益且风险最小的国家。结果是有的国家开放了市场,却没有资金和技术流入。也就是说,虽然他们尽力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但并不能够在全球分工链条中获得一席之地。 (2)发达国家掌控游戏规则   制度是“非中性”的,国际分工格局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是“非中性”的。发达国家完全掌握了国际规则的制定权,主导着国际规则的运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都被发达国家所掌控。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主宰着这些组织的运行。没有发达国家批准,其议题或决策难以实施。发展中国家要参与全球化就必须执行发达国家制定的规则。发达国家甚至要求发展中国家遵守某些连他们自己也无法遵守的规则。虽然发展中国家在很多场合下试图通过“用一个声音说话”的方式增加他们在国际规则制定上的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意图,但是总体来说,国际规则的运行全部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掌握规则制定权意味着,发达国家可以更好地利用规则为本国的利益群体服务,同时也主导了国际分工格局。   在经济学中,选择往往不是在“好”与“坏”之间,而是在“坏”与“更坏”之间做选择。不是“两利相权取其重”,而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一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在全球分工链条中的位置,取决于其产品中所含智力附加值的高低。智力附加值,主要体现为研发、设计、融资、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的价值。在整个国际分工链条中,发达国家凭借资本、科技、人才、营销和消费方式上的优势或先机,占据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市场,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成为全球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   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进步,不同国家或经济体之间,在获得接入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机会与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业务活动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数字鸿沟”。这类现象一旦被固定化和普遍化,那么,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就有可能永远地被锁定在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进而掉入“国际分工陷阱”。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加入到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被迫或自愿地接受发达国家制定的于己不利的规则,必将不可避免地付出惨痛的代价。另一方面,如果拒绝接受现行的国际经济规则似乎没有其他出路。即使闭门造车成为可能,其结果往往也是事倍功半。因为各国的比较优势必须在国际分工中才能得以实现。 (3)跨国公司主导地位难撼   事实上,跨国公司主导全球采购和国际分工链条形成的格局源于整个世界格局的形成。当今世界,由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主导并利用现行的国际规则,保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这些国家集团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保持了相当的一致性,共同主导世界。尽管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有建立更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强烈愿望,但他们大都是现行不公平国际规则和由发达国家集团设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接受者,而且他们之间受益或受损情况又有很大的差别,因而谋求共同利益方面存在“集团行动悖论”。倘若想真正实现“一个声音说话”,尚需下大力气加深合作。   在较长时期内,世界格局将出现稳定和均衡的态势,发达国家集团主导世界的局面也将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因此,跨国公司主导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格局的现实在短时间内将无法改变。发展中国家要跳出“国际分工陷阱”,可能需要做出痛苦的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根据现有条件,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并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发展与别国的贸易,逐渐在全球分工中争取有利的分工地位。但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各个国家还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实现发展和赶超。这是一个沉重的结论,也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4案例分析 (1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解释意大利瓷砖生产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所取得的领先地位? 国际市场上,意大利瓷砖比他们直接对手——西班牙和德国公司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源于它们的高生产率、低成本、优良设计和意大利这个国家在流行样式方面的声誉。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益。 (2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解释意大利瓷砖生产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所取得的领先地位? 俄林认为,价格决定的因果关系既不是从成本到价格,也不是从价格到成本,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是由它们各自供求关系决定的。人们对意大利瓷砖的欲望、要求和爱好,以及人们的收入状况决定了人们对意大利瓷砖的需求。意大利瓷砖企业的成本低也是其瓷砖业蓬勃发展的而原因。为了赢得生意,他们竭力提高设备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意大利瓷砖的供给。 (3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金刚石理论分析意大利瓷砖行业在世界上的突出地位。这一分析对公司如何在世界经济中获得竞争优势有了哪些了解? 一个国家想要在激励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住竞争优势,必须拥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而要保持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该国就要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创新机制由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竞争机制构成。 1.微观竞争机制 企业具有活力和不断的创新能力是国家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应该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和环节上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使企业具有长期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 2. 中观竞争机制 产业因素与区域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盈利与发展。一个企业在其经营与创新的过程中不仅受制于企业内部因素,而且也受制于企业的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产业的辅助与影响,同时还受制于企业的区域战略与政策。企业应把自己不同部门(如设计、原料、部件组装、销售部门等)依据资源合理配置原理设立在恰当地区,以此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3. 宏观竞争机制 一国国内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乃至对国家的竞争优势影响相当大。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有四项:生产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撑企业及其企业战略。 (4) 在上述的三种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和波特理论中哪一个能最好地解释意大利瓷砖工业在全球市场上的优势?为什么? 波特理论能够最好的解释意大利瓷砖业在全球市场上的优势。 意大利瓷砖公司为争取到更多的销售业绩必须不断的在技术、设计、和分销渠道方面彼此竞争。往往几周内就会出现些创新,而这些创新又很快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一个公司想在技术、生产效率或者设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就必须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推出新产品。 第八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分别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1.所有国际贸易在本质上都是保护性的 该论述是对的。 世界范围国际贸易政策演变一般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重商主义思想是当时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自由贸易政策占主导地位,但是同一时期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则在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影响下,基于他们特定的对外竞争条件,主张运用贸易政策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第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催化剂。 第四阶段,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倾向时期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贸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倾向与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自由主义有所不同,并不强调全面的贸易自由,而是一种有保留的贸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贸易保护政策。 第五阶段,关贸总协定(GATT)条件下新保护主义时期 1973年的能源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高失业率,给发达国家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使各国贸易政策开始脱离过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转向以管理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了全球性的保护贸易浪潮。 从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国家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主要4点:一是在GATT前的各国贸易政策无多边贸易协议的束缚,各国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完全依据本国利益,这样极易产生贸易保护的做法;二是历史上尽管若干次保护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相互交替,但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在时间上占主导地位;三是保护性是贯穿国际贸易政策历史演变的一条“红线”,即使历史上自由化占主导的时期也仍然有贸易保护的影子;四是20世纪50年代倡导自由贸易,并订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以约束各国的保护措施,但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没有因为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而改变。2002年3月,美国对钢铁启动201条款,对来自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的钢材进口征收关税最高达30%,就是典型的例子。 2.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看,保护贸易是主流 观点1: “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看,保护主义是主流”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第1,​ 贸易保护主义早已名誉扫地,丧失了成为主流政策取向的可能性。 第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比较重的大体是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传统产业,这些产业已经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了,其政治影响力也不能跟上世纪30年代相比。 第三,从它的国际地位来看,美国犯不着在贸易领域触犯众怒,它完全可以应用比明目张胆的贸易保护更加有效的措施。 第四,相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在规则制定上更加完善,并一直坚定地站在自由贸易一方。 第五,另一方面,国家之间通过相互投资等行为,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比以前更困难。所以,纵观经济发展的形式,贸易保护主义不可能成为主流。 观点2: 该论述是错的。 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是世界贸易中始终存在的两股力量,从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史看,应该承认自由贸易是主流。 西方发达国家今后的贸易政策既不可能背离贸易自由化的潮流,又会出于自身利益和经济、贸易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而出台更为隐蔽和巧妙的保护色彩浓厚的贸易措施。这是一种有管理、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在协调的基础上实施某些保护措施,其特点是不完全的自由贸易政策和不断修饰的保护贸易政策长期并存,各自在不同情况下发挥作用,有时候还交汇融合,共同影响一国的对外贸易活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进行了以贸易自由化为特征的贸易政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国关税、非关税壁垒和外汇市场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改革,贸易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随处可见。 第九章 1.辨析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分别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1) 贸易小国征收关税会导致国内福利的净损失,由此进口关税是得不偿失的贸易政策 错,小国征收关税会导致国内福利的净损失,但是从关税征收目的看来,征收关税可以增加政府收入。 (2) 关税的基本效应就是使贸易商品的进口价格与国内价格之间出现一个差额 答: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关税的最基本效应是保护本国的贸易。 (3) 最优关税只是对本国而言可能使其经济效益最大,而对整个世界而言,任何关税都会带来效益的损失 错,不是任何关税都会带来效率的损失,征收关税的目的一是增加财政收入,而是保护国内相关产业,及是效率的保护或节约。 (4) 征收进口关税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入,也影响国内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价格,生产量或消费量 对 (5) 虽然征收进口关税能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入,但外国商品可以通过降价来保持或提高竞争力,所以许多国家使用进口配额来直接控制进口量,即使用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入国内 对 2计算题 已知有效保护率E的公式为 E=(V*—V)/V 式中,V为自由贸易时单位最终产品的增加值;V*为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保护下单位最终产品的增加值;如果有多个中间产品ai,且对中间产品ai加收ti 的关税,对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为t,证明(V*—V)/V=(t —∑aiti)/(1—∑ai) E=(V*—V)/V 设: 和 分别表示国际市场上组装后最终产品和中间投入品的价格 设: 对进口的该最终产品征收的名义关税税率为 t, 如果,该国对进口的中间投入品也征收关税,其名义税率为ti, 则在这两种关税扭曲了价格信号的情况下,该国最终产品组装产业的价值增值为V* Pa(1+t)—Pc(1+ti)和 替代该式中的V*和V 并且加以整理以后,我们可以得到 ERP=(v*--v)/v=(Pat--Pcti )/(Pa--Pc) (7-5)   该式可以进一步整理成 : ERP=t+(t—ti)[Pc/(Pa—Pc)]   根据上式,我们知道该最终产品组装业的实际保护程度决定于t、(t—ti)
/
本文档为【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