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3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2011-08-11 14页 doc 120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2788

暂无简介

举报
第3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第3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第3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3.1 复习笔记 一、货币 1. 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一种被人们所接受的,用做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具有价值储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凭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 货币的产生过程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的价值形式。其中,被表现的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主动地要表现价值;表现的商品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的作用。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统...
第3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第3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第3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3.1 复习笔记 一、货币 1. 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一种被人们所接受的,用做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具有价值储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凭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 货币的产生过程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的价值形式。其中,被表现的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主动地要表现价值;表现的商品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的作用。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统一表现在:两者互相依存,少了一方就不能成为价值形式。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处于等式两边的商品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又处于等价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上,一种商品的价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这样,商品的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与简单价值形式相比较,扩大的价值形式价值表现的范围扩大,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就商品全体来说,其价值仍然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 (3)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从而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 从扩大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是一次质变。在一般价值形式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一种分离出来的商品来表现,因此,它们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的这种性质便充分地表现出来。 (4)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是指用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固定地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所不同的只是黄金处于固定地充当其他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地位,它排除了一切其他商品而取得了单独表现价值和抽象劳动以及直接代表社会劳动的独占权。 3. 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它和一般商品一样是实在的商品体,具有一般商品的特性;货币又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一切商品共同的价值表现材料,执行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4.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表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货币在执行此职能时,只是观念的货币。 (2)流通手段 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4)支付手段 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货币用作偿还赊购欠款时,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是在前几个职能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当商品流通越出国界产生国际贸易关系后,货币便在世界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 二、货币的形式 1.货币由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的演化 在简单物物交换时期,贝壳、食盐等实物都曾充当过货币的角色,之后随着扩大的物物交换和一般商品交换形式的逐步出现,出现了金属货币(主要是金银),并且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2.货币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化 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化是由货币形式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与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也是分不开的。从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来看,商品价值观念地表现在一个金量上,这个金量则由纸象征地可感觉地体现出来。纸币只有代表金量,才成为价值符号;从货币的流通手段的职能来看,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 3.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指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包括: (1)由银行信用产生的各种信用凭证,如支票、汇票、期票、存款货币等。 (2)银行券。银行券是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发行银行发行的用以代替商业票据的银行票据。现代国家的主要货币形式是由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垄断发行的不能兑现的信用货币。 (3)存款货币。 (4)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指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和支付。 (5)其他信用货币。 4.外汇 (1)外汇的含义 外汇是国际汇兑的简称,包括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 ①外汇的动态含义是指将一个国家的货币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以便清偿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活动。 ②外汇的静态含义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静态含义的外汇具有两个本质特征:第一,是以外币表示的资产;第二,所表示的资产必须具有可兑换性。 (2)汇率 汇率是指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时的比率。 (3)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①国际收支状况。 ②一国物价水平。 ③国际间利率的差距。 ④一国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 ⑤外汇储备。 ⑥财政状况。 (4)汇率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①当一国的汇率上浮时,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国民收入将会随之减少。 ②如果一国的汇率上浮,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这样,国内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的发展必然受阻,从而国内就业量就会减少。 ③一般而言,汇率上浮的国家其利率水平偏高;汇率下浮的国家,其利率水平偏低。 ④若一国汇率上浮,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便会下降,进而带动国内用进口原料生产的本国商品的价格下跌;而且,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将上升,致使部分出口商品转而内销,进一步促使国内的物价下降。 ⑤本币的升值或贬值最终会减少或增加本国的外汇储备。 ⑥汇率变化对国际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有很大影响。本币汇率下跌导致资本外流。反之,如果本币汇率上升导致资本流入。 三、货币流通量 1.货币层次 (1)货币层次划分 随着信用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货币范围不断扩展,出现了M0、M1、M2、M3、M4……边界不同的货币层次。 M0=现金(纸币和硬币) M1=M0+所有金融机构的活期款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短期公司债券、人寿保单等) (2)货币层次划分的和依据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依据是货币的流动性。在上述的货币层次划分中,随着货币层次的提高,其流动性呈递减态势。 (3)狭义货币 通常把M0和M1称为狭义货币,即主要是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货币。狭义货币作为现实经济活动中购买能力或支付能力的载体,体现着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货币供给量,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具有很大的影响。 (4)广义货币 通常把M2、M3、M4……称为广义货币,是对货币外延的扩大。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流动性的程度上,随着货币层次的提高,其流动性呈递减态势。在一定条件下,广义货币可以转化为狭义货币。 (5)划分货币层次的目的 货币层次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把握流通中的不同口径货币的特点、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货币层次的划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进行宏观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2.货币乘数 (1)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是指中央银行创造或消灭一单位的基础货币能使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数量。 (2)货币乘数的公式 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用公式表示为: m=△Ms/△B 式中,m为货币乘数,△B表示基础货币的改变量,△Ms代表货币供给量的改变量。货币乘数的大小取决于存款机构必须保留的存款准备比率和储备资产的变动规模。一般而言,比较普遍采用的货币乘数为“乔顿乘数”: m=(1+k)/(rd+rt+e+k) 其中,k为现金-活期存款比,rd和rt分别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决定准备金比率,e为超额准备-活期存款比,t为定期存款-活期存款比。此外比较著名的货币乘数还有“卡甘乘数”、“弗里德曼乘数”等。 (3)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 ①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现金与活期存款(即支票存款)之间的比率。该比率上升,使存款多倍扩张的总体水平下降,货币乘数就下降,货币供应量随之下降。 ②法定准备金率 若中央银行提高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将减少贷款,使存款多倍扩张的倍数下降,从而使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下降。反之则上升。 ③超额准备金率 若商业银行提高超额准备金率,其贷款减少,亦使存款多倍扩张的倍数下降,使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下降。 ④定期存款-活期存款比率 若公众增加定期存款-活期存款比率,使得商业银行可贷放款量减小,存款多倍扩张的总体水平下降,货币乘数就下降,货币供应量随之下降。 3. 货币流通规律 (1)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 ①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是指货币表现为一个不断重复的、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换位置的运动。 ②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同时也是货币流通。 ③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联系: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 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区别见表3-1。 表3-1 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区别 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 流通目的 流通内容 运动限度 商品流通 货币在整个过程中起媒介作用 追求使用价值,即消费 两极是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 为买而卖,目的是为了占有某种使用价值,其运动以满足某种需要为限度 货币流通 货币是运动的起点和终点,而商品则是买卖行为的中介 追求交换价值本身 两极是同质不同量的货币 为卖而买,目的是获取交换价值 (2)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 如果考虑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货币的使用不仅有商品买卖,而且还有清偿债务、支付工资以及交纳税款等;另一方面,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不必都通过动用货币,由于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在不少情况下,商品买卖采取赊购和各当事人债权、债务相抵消的办法。这样,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修正为: (3)纸币下的货币流通规律 当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时,货币流通规律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但其实现形式有了变化。货币流通规律对纸币流通的制约作用在于:纸币的发行只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是: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 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金属量 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①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②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 ③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可能出现。因为:一方面,由于纸币流通在技术上具有货币供给的无限可能性,而且通过国家权力强制货币流通,从而弱化甚至破坏货币流通的自发调节机制。另一方面,纸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没有内在价值,进入流通的纸币不能够通过贮藏方式退出流通,这就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无限性和货币容纳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3.2 课后习详解 一、概念题 1.货币(社科院2007研) 2.价值形式 3.价格 4.价值尺度 5.流通手段 6.贮藏手段 7.支付手段 8.世界货币 9.外汇 10.汇率 11.货币层次 12.货币乘数 13.货币流通 14.通货膨胀 15.通货紧缩 二、问答题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2.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 3.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4.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意义是什么? #参考# 一、概念题 1. 货币(社科院2007研) 答:货币是指一种被人们所接受的,用做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具有价值储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凭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除了以自然属性满足人们的特定需要外,还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即具有表现、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和直接进行交换的能力,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表明保有或向社会索取等量物质财富的权利。货币作为商品,只是对货币的使用权进行交易的一种特殊商品。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物物交换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偶然的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三个阶段。纸币是货币的完成形态。货币的形式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发展到信用货币和现代的电子货币,形式不断更新,趋于多样化和电子信息化,但基本职能不变。 2. 价值形式 答: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指出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一经产生,商品内部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货币的矛盾。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3. 价格 答:价格通常指市场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价格是一种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决定的货币价值形式。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价格形成的基础。但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也是由货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商品的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动。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变动围绕它的价值上下波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利润的平均化,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作用主要有:(1)价格是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指示器。借助于价格,可以不断地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调节资源的配置方向,促进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2)价格水平与市场需求量的变化密切相关;(3)价格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价格所显示的供求关系变化的信号系统,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了信息。 4. 价值尺度 答: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的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和衡量商品价值量的职能。价值尺度是货币的首要职能。货币的这个职能克服了在物物直接交换条件下,由于价值表现不同而给商品流通造成的困难。货币之所以能起这个作用,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所以能够用来衡量和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就是要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充当价值尺度时,只是表现价值,不是实现价值,因此,货币在执行此职能时,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价格标准是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货币本身的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的区别是:(1)前者是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后者则是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量。(2)前者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地发生的,它不依存于国家的权力;后者则通常是由国家以法律规定的。(3)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其价值随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则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5. 流通手段 答: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它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的交换采用直接的物物交换形式。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方式发生了变化,每个商品生产者都要先把商品换成货币,然后用货币去换取所需商品,商品的交换分离成卖、买两个阶段,货币在商品卖与买之间充当了交易媒介。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换中存在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商品交换中出现的时间和空间的买卖脱节加深了商品的内在矛盾,隐含了商品流通中断、发生危机的可能性。铸币在流通中会不断磨损,从而使它代表的一定金属重量额面价值名称与实际包含的金属重量逐渐脱离,成为不足值的货币。但是这种不足值的铸币仍然可以和足值的铸币一样,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于是就逐渐出现了用贱金属铸造的辅币。既然不足值的铸币可以作为流通手段,也就有可能用没有价值的铸币符号来代替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于是就出现了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是金属货币的代表,它自身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6. 贮藏手段 答: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货币贮藏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贮藏起来;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贮藏的货币就会自动地加入到流通过程。 7. 支付手段 答: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首先要完成两种职能。第一,对所卖商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第二,执行观念的流通手段的职能。可见,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要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出现后,一方面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支付手段的发展,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之间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只要有一个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就会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形成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8. 世界货币 答: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超越国内流通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这是马克思指出的货币的第五种职能,它是在前几个职能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当商品流通越出国界产生国际贸易关系后,货币便在世界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货币执行这一职能时,必须脱去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域性外衣,以足值的金和银充当。世界货币职能具体表现为:(1)作为国际间的支付手段.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2)作为国际问的购买手段.用于购买外国商品;(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等。马克思认为,在贵金属流通条件下,作为世界货币,要以金银原始的条块形式并按实际重量发挥职能,不能采取国内流通的铸币和纸币形态。因为后者一越出国界,就丧失了其法定意义。 9. 外汇 答:外汇是一同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组织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国库券、长期和短期政府债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同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外汇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动态的含义是指将一个国家的货币转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以适应各种目的的国际支付或清偿所需要的国际性货币的兑换行为。静态的含义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做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我们通常所说的外汇是指静态的含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外汇是指:(1)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2)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3)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4)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化;(5)其他外汇资产。影响外汇变动的因素和外汇的经济影响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0. 汇率 答:汇率是指两种不同货币间的兑换比率或外汇的买卖价格,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汇率有直接标价和间接标价两种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是指用本国货币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即把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作为固定单位折合本国货币的数量来表示汇率。这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方法。间接标价法是指用外国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即把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作为固定单位折合外国货币的数量来表示汇率。这种方法只有英国等少数国家使用。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是经济因素。其中主要包括:国际收支状况;一国物价水平;国际间利率的差距;一国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外汇储备状况;财政状况等等。 11. 货币层次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2. 货币乘数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3. 货币流通 答:货币流通是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不断地作为流通手段实现商品的价值,同时它自身也不断地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的、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与各种商品更换位置的货币运动。货币流通遵循货币流通规律,即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 14. 通货膨胀 答: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通货膨胀降低了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引起货币贬值。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中才会出现,因为金银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量中的货币量。宏观经济中,通货膨胀主要指价格与工资的普遍上涨。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引起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经济效率。严重的通货膨胀还将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15. 通货紧缩 答: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它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碍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物价目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指标。如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值以下,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人们通常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二、问答题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随着价值形式的发展而产生的。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①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的价值形式。其中,被表现的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主动地要表现价值;表现的商品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的作用。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统一表现在:两者互相依存,少了一方就不能成为价值形式。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处于等式两边的商品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又处于等价形式。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上,一种商品的价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这样,商品的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与简单价值形式相比较,扩大的价值形式价值表现的范围扩大,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就商品全体来说,其价值仍然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 ③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从而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 从扩大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是一次质变。在一般价值形式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一种分离出来的商品来表现,因此,它们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的这种性质便充分地表现出来。 ④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是指用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固定地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所不同的只是黄金处于固定地充当其他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地位,它排除了一切其他商品而取得了单独表现价值和抽象劳动以及直接代表社会劳动的独占权。 (2)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 答:(1)货币流通量的决定 货币流通量的决定必须满足货币流通规律,即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 如果考虑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货币的使用不仅有商品买卖,而且还有清偿债务、支付工资以及交纳税款等;另一方面,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不必都通过动用货币,由于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在不少情况下,商品买卖采取赊购和各当事人债权、债务相抵消的办法。这样,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修正为: (2)纸币流通量的决定 纸币流通量要以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来决定。这也被称做纸币流通规律。这是因为纸币不同于金属货币,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价值的符号,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因此,纸币发行量的界限就是它象征性地代表的金属货币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这就是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而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因此,它的过量发行,必然造成通货膨胀现象。 用公式表示流通中需要的纸币流通量是: 纸币流通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和购买力同它发行的数量成反比。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量的规律为基础,发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保证宏观经济顺利运转。 3.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 (1)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状况对一国汇率的变动会产生直接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就会引起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长与外国货币供应的增加,顺差国的币值就会上浮,汇率增加;相反,逆差国币值下跌,汇率下浮。 (2)一国物价水平。物价水平会影响其商品、劳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物价上涨一般会导致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加,进而导致汇率的变动。同时,一国货币对内币值的下降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对外价值,削弱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从而导致汇价下浮。 (3)国际间利率的差距。利率差距将引起短期资金在国际间的移动。若一国发生资本内流,该国货币汇率会趋于上浮;反之,若一国发生资本外流,该国货币汇率会出现下浮。 (4)货币政策。一国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是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降低利率,会引起国内的短期资本外流。相反,提高利率,将促其汇率上浮。 (5)外汇储备。一国外汇储备少,则表明外币需求增加,外币相对增值,一国的汇率将上浮。反之,一国的汇率将下浮。 (6)财政状况。财政状况常常是预测汇率变动的重要指标。如果一国的财政预算出现巨额赤字,这表明政府支出过度,通货膨胀和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将进一步恶化,结果汇率就会自动下浮;反之,汇率将自动上浮。 4.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意义是什么? 答:(1)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依据是货币的流动性。一般地,随着货币层次的提高,其流动性呈递减态势。其中,货币层次的具体划分为: M0=现金(纸币和硬币) M1=M0+所有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短期公司债券、人寿保单等) M0是边界最窄的货币界定,通常称为现金,具有很高的流动性。M1的流动性低于M0。通常把M0和M1称为狭义货币,或称为交易货币,即主要是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货币。通常把M2、M3、M4……称为广义货币,是对货币外延的扩大。在一定条件下,广义货币可以转化为狭义货币,通常被称为一种潜在的购买能力或支付能力,需要经过一定时期(变现过程)才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2)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 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和目的是为了把握流通中的不同口径货币的特点、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货币层次的划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进行宏观调节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不同流动性的货币层次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流通量时就不能同样对待,应选择流动性强、与经济活动最为密切的层次作为控制重点,从而便于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同时,中央银行对不同货币层次的监测和控制,也促使各种金融机构做出相应的反应。 3.3 考研真题与难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纸币流通规律(浙江大学2006研) 2.内在价值量与相对价值量(浙江大学2000研) 二、问答题 1.简述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和区别。(中央财经2004研; 南开大学1999研) 2.说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理论与西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异同。(人大2004研) 3.马克思是如何从“20匹麻布=1件上衣”来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的?(北大1998研) 4.简述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紧缩。(武大2004研)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纸币流通规律(浙江大学2006研) 答:纸币流通规律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要以它所象征性代表的金属货币的数量为界限的一种规律。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后,纸币的流通要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不同于金属货币,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价值的符号,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因此,纸币发行量的界限就是它象征性地代表的金属货币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这就是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因此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而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因此,它的过量发行,必然造成通货膨胀现象。 2.内在价值量与相对价值量(浙江大学2000研) 答:内在价值量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衡量价值量尺度是劳动时间,因此商品的内在价值量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相对价值量是指一种商品和别的商品交换时实现的价值量。商品的相对价值量取决于相交换的两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相对价值量的变化,取决于相互交换的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因此这只是一种相对的价值量,即价值量的相对表现,而不是其绝对的表现。相对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经常发生变动。 二、问答题 1.简述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和区别。(中央财经2004研; 南开大学1999研) 答:(1)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含义 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价格标准是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这就是说,为了衡量各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货币本身必须确定一个代表一定金属重量的计量单位,这个单位又分成若干等分,这种被确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叫价格标准,即用以计量商品价格的标准。例如,我国现行的货币单位为元,l元分为10角,l角分为10分;美国的货币单位也为元,l元分为100分;英国的货币单位为英镑,l镑分为10先令,l先令分为10便士等。 (2)二者联系的方面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主要体现货币作为价格标准是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体现。不同的价值量表现为不同的货币量,因此客观上要求货币本身确定计量单位,这就是价格标准。 (3)二者区别的方面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货币本身的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的区别是: ①价值尺度前者是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价格标准则是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量。 ②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地发生的,它不依存于国家的权力;价格标准则通常是由国家以法律规定的。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其价值随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则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2.说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理论与西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异同。(人大2004研) 答:(1)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理论 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理论是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他认为,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而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所以商品是带有价格进入流通的,商品价格有多大,就需要有多少金币来实现它,商品和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黄金却留在流通之中可以使另外的商品得以出售,从而实现一定数量的金,流通几次,就可使相应倍数价格的商品出售,因此有: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 (2)西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西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等于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与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的乘积,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数量,即 或 。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数量具有稳定性,所以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同时,传统货币数量论还从微观主体对货币需求影响这方面考虑货币需求的决定,这反映在剑桥方程式中。 (3)二者异同点比较 从对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和西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描述可以看出,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共同点主要体现在:①两者都从货币流通的领域分析了货币需求的决定,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本身就是货币流通理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也从流通角度给出了货币数量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②两者对货币数量的决定具有相似之处,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认为,货币需求量决定于商品价格总额和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其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数量论中的 相似,其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和货币数量论中的货币流通速度相似。 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和西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也存在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马克思货币流通理论侧重于对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的考察,因此其公式为: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货币数量论侧重于对物价水平的分析,其公式为 ,它认为物价主要取决于货币数量,两者分析的侧重点不同。②传统货币数量论除了从流通角度分析了货币数量决定之外,还从微观主体对货币需求角度,也即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的角度分析了货币数量的决定。 3.马克思是如何从“20匹麻布=1件上衣”来分析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的?(北大1998研) 答:“20匹麻布=1件上衣”是简单价值形式的表达。在这种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左边的商品处于主动地位,要求把自己的价值相对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为相对价值形式;而右边的商品则处于被动地位,是等价物,起着表现左边商品的价值的作用,因此叫等价形式。 (1)马克思在“20匹麻布=1件上衣”的式子中,是透过对相对价值量的质的揭露来分析其量的规定性的。 ①相对价值形式是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首先,从质的规定上考察,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麻布,其价值是通过上衣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的。在麻布和上衣的价值关系中,上衣的使用价值成了麻布价值的表现形式,从而使麻布取得了一个与自己的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即具有了相对价值形式。其次,从量的规定性上考察,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量是通过处于等价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量相对表现出来的。这一表现的前提是价值形式两极的商品包含有等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②从量的方面来考察,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量相对地表现在等价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商品的相对价值量取决于相交换的两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在“20匹麻布=1件上衣”公式中,假定生产一只羊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00小时,生产一把斧子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50小时。如果生产一只羊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不变,而生产一把斧子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减少到25小时。这样,一只羊=四把斧子。可见,相对价值形式价值量的变化,取决于等价两边的商品价价值量的变化,因此这是一种相对的价值量,即价值量的相对表现,而不是其绝对的表现。 (2)随条件的变化对相对价值量的规定性可做具体的分析。凡是价值要被表现的商品,都是一定量的使用物品,如15蒲式耳小麦、100磅咖啡等等。这一定量的商品包含着一定量的人类劳动。因而,价值形式要表现一定量的价值,即价值量。“20匹麻布=1件上衣”这一等式的前提是:1件上衣和20匹麻布正好包含同样多的价值实体。就是说,20匹麻布或1件上衣耗费了同样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生产20匹麻布或1件上衣的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织布和制衣的生产力的每一次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对价值量的相对表现的影响如下: ①麻布的价值起了变化,上衣的价值不变。如果生产麻布的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那么麻布的价值也就增大一倍。这时不是20匹麻布=1件上衣,而是20匹麻布=2件上衣,因为现在1件上衣包含的劳动时间只有20匹麻布的一半。可见,在商品B的价值不变时,商品A的相对价值量即它表现在商品B上的价值量的增减,与商品A的价值量成正比。 ②麻布的价值不变,上衣的价值起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生产上衣的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现在是20匹麻布=1/2件上衣。因此,在商品A的价值不变时,它的相对的、表现在商品B上的价值的增减,与商品B的价值变化成反比。 ③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必要劳动量可以按照同一方向和同一比例同时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不管这两种商品的价值发生什么变动,依旧是20匹麻布=1件上衣。只有把它们同价值不变的第三种商品比较,才会发现它们的价值的变化。如果所有商品的价值都按同一比例同时增减,它们的相对价值就保持不变。它们的实际的价值变化可以由以下这个事实看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现在提供的商品量都比过去多些或少些。 ④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各自的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它们的价值,可以按照同一方向但以不同的程度同时发生变化,或者按照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等等。 可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即使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最后,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同时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 通过对这一简单价值形式量的分析还可以发现,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只是当作使用价值,它的价值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处在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只是当作价值,它的使用价值成了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材料。这样,潜藏在商品中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部对立,就通过两种商品之间的外部的对立表现出来。 4.简述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紧缩。(武大2004研) 答:(1)纸币流通规律的含义:参见本章考研真题与难题详解概念题1。 (2)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指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少于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下跌,纸币增值的现象。一般说来,通货紧缩有两个特征:一是货币供应量的下降;二是物价持续下跌。再就是它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的出现。通货紧缩往往表现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这是在纸币流通下才出现的情况,例如,流通中需要100万的人民币,而现实中流通领域只有50万人民币,这时候,这50万人民的就要升值,其购买力要相当于100万人民币的购买力。这就是发生了通货紧缩,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应该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以增加货币供给量,从而消除流通中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都是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出现的现象,在贵金属流通情况下,货币市场会自发调节,不会出现这两种情况。所以,纸币流通是通货紧缩出现的基础,通货紧缩也说明了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要采取及时的货币政策来调节货币的供应量。
/
本文档为【第3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