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禹娶涂山_的考古学考察

_禹娶涂山_的考古学考察

2011-08-12 4页 pdf 125KB 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11566

暂无简介

举报
_禹娶涂山_的考古学考察 “禹娶涂山”的考古学考察 叶文宪 (苏州科技学院 , 江苏  苏州  215009) 收稿日期 : 2001210215 作者简介 : 叶文宪 (194817) , 男 , 上海市人 , 苏州科技学院教育系教授。   Abstract : Erlitou type of Erlitou culture developed from Wangwan type of Longshan culture in Central Plains is Xia culture. Wangyoufang type in eastern ...
_禹娶涂山_的考古学考察
“禹娶涂山”的考古学考察 叶文宪 (苏州科技学院 , 江苏  苏州  215009) 收稿日期 : 2001210215 作者简介 : 叶文宪 (194817) , 男 , 上海市人 , 苏州科技学院教育系教授。   Abstract : Erlitou type of Erlitou culture developed from Wangwan type of Longshan culture in Central Plains is Xia culture. Wangyoufang type in eastern Henan and northwestern Anhui has the close relation with Tushan clan of Huai Yi. According to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the sites of Erlitou culture extended the eastern Henan and influenced the local culture in Jiang - Huai area. It proved the historical fact of Yu marrying Tushan. Key words : Yu ; Tushan ; Erlitou ; Longshan ; Yueshi culture 摘要 : 由中原龙山文化王湾类型发展而成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类型是夏文化 , 而分布在豫东 皖西北的王油坊类型和属于淮夷的涂山氏文化遗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考古资料证明 , 二里头 文化的遗址已经分布到了豫东 , 并对江淮地区的土著文化产生过强烈的影响 , 这一事实正好为 “禹娶涂山”提供了一个考古学的背景。 关键词 : 禹 ; 涂山 ; 二里头文化 ; 龙山文化 ; 岳石文化 中图分类号 : K87111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 - 1731 (2002) 04 - 0028 - 04   一、“禹娶涂山”的传说 《尚书·皋陶谟》曰 : “ (禹曰) : 予创若时 , 娶于涂山 , 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 , 予弗子 , 惟 荒度土功。”关于禹娶涂山氏的记载还见于 : 《楚辞·天问》: “禹之力献功 , 降省下土四 方。焉得彼涂山女 , 而通之台桑 ? 闵妃匹合 , 厥 身是继。” 《吕氏春秋·音初》: “禹行功 , 见涂山之女 , 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 于涂山之阳 , 女乃作歌。歌曰 :‘侯人兮猗’, 实 始作为南音。” 《史记·夏本纪》: “禹曰 : ‘予辛壬娶涂山 , 癸甲生启 , 予不子 , 以故能成水土功。” 《列女传·母仪》:“启母者 , 涂山氏长女 , 夏 禹娶以为妃 , 既生启。辛壬癸甲 , 启呱呱而泣 , 禹去而治水。”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禹三十未娶 , 行到涂山 , 恐时之暮 , 失其度制 ⋯⋯因娶涂山 , 谓之女娇。” 涂山是夏禹取代虞舜后与诸侯会盟之地 , 《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 , 执玉帛者 万国。”涂山的地望在今安徽怀远与蚌埠之间的 淮河南岸 , 这是没有问题的 , 后来虽然又有会稽 说、重庆说、当涂说、嵩县说等多种解说 , 但皆 不可信①。 关于夏文化在考古学文化上究竟是仅仅表现 为二里头文化 , 还是还包含了龙山文化晚期在 内 , 考古学界尚无定论。但是 , 二里头文化肯定 是夏人的文化遗存 , 这是没有问题的。 夏禹所处的时代正当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 文化早期这一段 ,“禹娶涂山”的传说如果是史 82 中原文物  2002 年第 4 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实 , 那么必定会在该地区、该时段的考古学文化 中有所反映。   二、龙山时代黄淮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 型   龙山时代黄淮地区是山东龙山文化和中原龙 山文化分布的地区 , 根据目前考古学界取得的研 究成果我们已经认识到 , 山东龙山文化可分为 3 个类型 , 中原龙山文化可以分为 5 个类型 (见下 表) 。 考古学界一般认为 ,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类型 是禹以后或是少康以后夏人遗留下来的文化遗 存。有人认为王油坊类型是华夏族有虞氏的文化 遗存② , 有人认为是东夷族的文化遗存③。涂山 所在的地域位于王油坊类型文化分布区的南缘 , 属于淮夷分布的范围。因此 , 要搞清“禹娶涂 山”的真相 , 就必须二里头类型和位于其东 南方的江淮地区文化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在 1989 年和 1990 年调查了淮北 60 余处史前遗址 , 其中龙山文化遗址 23 处 , 主要有颍上县铜台子、 阜南县清凉寺、涡阳县将 堆、利辛县禅阳寺、 亳州市大寺、濉溪县古城子等遗址。遗址的面积 一般较大 , 堆积也较厚 , 都属于王油坊类型④。 因此 , 涂山氏无疑与王油坊类型文化有着极其密 切的关系。 类型 分布区域 主要特征 后续文化(夏代) 山 东 龙 山 文 化 两城镇 鲁东半岛地区 蛋壳陶高柄杯、浅盘高圈足豆、鸟首足盆形鼎、长流 、三足盘 , 以素面黑陶为主 城子崖 鲁中 鸟首足盆形鼎、侧三角形足鼎、袋足 、横把手大口瓮 ,黑陶为主、灰陶增多 , 多骨、蚌器 青 堆 鲁西 接近王油坊类型或者就是王油坊类型 岳石文化 (东夷) 中 原 龙 山 文 化 王  湾 (含三里 桥) 洛阳和郑州地区、 豫西、晋陕豫交 界处 深腹夹砂罐、小口高领瓮、双腹盆、袋足 、豆、单柄杯 , 以篮纹、方格纹为主 陶  寺 晋南汾河下游及浍河流域 釜灶、夹砂缸、矮足鼎、圜底罐形 、直口肥足鬲、深腹 盆形 、盆、扁壶 , 陶胎粗厚 , 前期多平底器 , 后期多圈 足器 , 多灰陶 , 以绳纹为主 二 里 头 文 化 二 里 头 类 型 东 下 冯 类 型 后  岗 豫北、冀南、鲁 西南 多鬲 , 鼎、 少见 , 绳纹鬲和侈口绳纹罐与早商文化有明 显联系 , 多平底器 , 灰陶居多 , 以绳纹、篮纹为主 下七垣文化 (先商) 王油坊 豫东、皖西北 扁三角形足深腹圜底罐形鼎、 、瘦长鬲足、深腹罐、盆 形甑、高圈足盘、平底盆 , 多泥质灰陶 , 以方格纹为主 豫东类型 下王岗 豫西南、江汉平 原 鼎、 、罐、甑、 、盆、澄滤器、瓮、杯、缸、器盖 , 多灰陶 , 以篮纹为主 三苗文化 先楚文化   三、二里头文化与江淮地区文化的密切关系   二里头文化是夏人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 , 其 遗址的分布意味着夏人活动的范围 , 在同时代其 他文化中出现的二里头文化因素意味着夏人与外 族的交往。夏人活动的范围是在以伊洛平原为中 心的豫西晋南地区 , 但是无论从文献记载还是从 考古资料来看 , 夏人与东南方夷人的交往与联系 都是十分密切的。 从文献记载看 , 夏朝之始有禹娶涂山的传 说 , 有禹在涂山大会诸侯的记载 ; 夏朝之末有桀 奔南巢的传说和夏桀放于南巢的记载 , 还有夏禹 葬于会稽的说法 , 浙江绍兴甚至还有蔚为壮观的 大禹陵。 从考古资料看 , 二里头文化遗址沿着颍河已 经分布到了豫东的太康、淮阳、西华、商水、上 蔡、项城一带 , 最东达到豫皖边界的沈丘和临 泉 , 而二里头文化的因素几乎遍及江淮地区同时 代诸文化遗址 , 甚至远远地影响到长江下游地区 的马桥文化⑤。(见图) 相当于夏代的遗址在安徽发现得很少 , 江淮 地区所知的夏代遗址只有寿县斗鸡台、青莲寺 , 含山大城墩 , 肥东吴大墩 , 霍丘红墩寺等几处。 其中寿县斗鸡台遗址在 1982 年进行了试掘 , 出 土陶器多为夹砂黑灰陶和夹砂褐陶 , 以素面为 主 , 饰篮纹、绳纹的也很多 , 并有一定数量的方 格纹、箍状堆纹。器种有锥足盆形鼎、侧扁足罐 形鼎、箍状堆纹鼎、单把鼎、花边罐、平沿罐、 鸡冠耳盆、细柄浅盘豆等 , 其中侧扁足鼎数量较 多 , 是主要炊器。石器种类较少 , 有单孔斧、锛 92“禹娶涂山”的考古学考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岳石文化、二里头文化、先商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和镞等。出土的卜骨 , 占卜方式与二里头文化相 似 , 皆只灼不钻⑥。寿县在蚌埠、怀远以西 , 间 隔距离不远 , 从斗鸡台遗址出土的遗物可以看到 二里头文化对东南方江淮地区文化的影响是很深 刻的。含山大城墩遗址已经发掘过 3 次 , 出土的 罐形鼎、盆形鼎、觚等器物与二里头一期文化同 类器相似⑦。邹衡先生指出 : “如果说二里头文 化是典型的夏文化 , 那么大城墩遗存却是与之同 时代而非夏人的文化。”⑧ 二里头文化向东南伸展和向江淮地区的渗透 是“禹娶涂山”最好的注脚 , 这一事实正好为 “禹娶涂山”提供了一个考古学的背景。 如果“禹娶涂山”的确是一个史实而不是一 个传说 , 那么紧接着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 : 夏 禹为什么要和涂山氏联姻 ? 夏人为什么要和淮夷 联盟呢 ?   四、岳石文化的兴起与龙山文化的西移 现在的山东地区 , 其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 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 它们被看作是 少昊氏和太昊氏留下的遗存 , 但是到了夏代 , 取 代山东龙山文化的岳石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却并 不前后相继 , 也就是说 , 一批外来的岳石文化先 民占据了山东龙山文化先民生活的地盘 , 并把他 们赶走了。 山东龙山文化似乎是突然消失的 , 它的去向 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然而文献中明确地记 载着 : “后羿 ⋯⋯因夏人而代夏政。”⑨太康失国 以后 , 后羿、寒浞二世历时三四十年 , 后羿是东 夷族的首领 , 后羿代夏使得二里头类型中出现了 很强的山东龙山文化因素 , 以至于有人认为二里 头类型是后羿代夏后的夏文化 , 而不是大禹以后 03 研究与探索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的夏文化 , 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 , 后羿代夏的时候正处于夏代初期 , 当 时应该正是岳石文化席卷今山东地区并逐步取代 山东龙山文化之时 , 因此后羿不可能是岳石文化 先民的首领 , 而只能是山东龙山文化先民的首 领。如果这一推断不错 , 那么我们就发现了一个 连《史记》都没有记载、并且已被人们遗忘的史 实 : 正是岳石文化的兴起才迫使山东龙山文化的 西迁 , 于是发生了后羿代夏的事件 , 或者说二里 头类型正是由中原龙山文化王湾类型和西移的山 东龙山文化融合而成的。 岳石文化是夏代的东夷文化 , 但它显然不是 后羿的文化 , 因为时代、地域、内涵都不符合。 从出土遗物来看 , 山东龙山文化精美的黑陶和玉 器反映出其高超的技术水平 , 而岳石文化粗笨的 灰陶和石器反映出其技术水平远远低于山东龙山 文化 , 然而事实是在今山东地区龙山文化被岳石 文化全面取代了。这种发展程度与技术水平较高 的人群被发展程度与技术水平较低的人群战胜、 征服或取代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五、结论 在夏代 , 鲁西、豫东、冀北是岳石文化、二 里头文化、先商文化交汇接触的地带 , 通过对这 一地区夏代诸文化的研究我们已经认识到 , “岳 石文化与河南省境内的二里头文化是属于性质完 全不同的两种文化 , 两者共同的文化因素不多 , 并且在此种文化中是主要文化因素 , 而在彼种文 化中却不是主要文化因素 , 因此两者的关系并不 十分密切。”“岳石文化与河北省和湖南省境内的 商文化虽然也是属于不同性质的两种文化 , 但从 先商文化早期的漳河型到先商文化晚期的南关外 型 , 以至早商文化的二里岗型 , 长期以来 , 两者 间都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 , 文化交流频繁 , 相互 影响都比较强烈。”⑩考古学的这一研究成果可以 帮助我们解决两个问题 : 一是夷夏关系问题。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 就是夏代时夏人和东夷遗留下来的物质遗存 , 夷 夏东西 , 了了分明。但是 , 在夏代之前 , 分布在 今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相对于中原龙山文化而言 虽然也位于东方 , 但它却并不是岳石文化的前 身 , 因此把它也看成东夷留下的文化遗存是不合 适的。夏代当岳石文化大举进入今山东地区之 时 , 当地龙山文化遭到了排挤 , 它的迅速消失大 概是因为融入了中原龙山文化之中的缘故 , 所 以 , 在中原地区形成的二里头文化中才会带有如 此浓重的山东龙山文化因素 , 而这一史实在史籍 上当反映为后羿代夏。 二是商人来源问题。由于商文化中带有强烈 的东夷文化因素 , 所以半个多世纪以来很多学者 认为商人起源于东方。但是现在考古学界已经搞 清楚了 , 夏代的先商文化即下七垣文化分布在豫 北冀南 , 其前身是中原龙山文化的后岗类型 , 而 其更早的源头可能在更远的北方。起源于北方的 商文化中怎么会带有东夷文化因素呢 ? 当我们了 解先商文化和岳石文化的密切关系以后 , 这一问 题就迎刃而解了 ———商文化中的东夷文化因素是 在同岳石文化的交往中得来的。 先商文化与夏文化所代表的两支先民是近 邻 , 据文献记载 , 当夏人建立夏王朝时 , 商人是 臣服于夏朝的 , 但是商人和东夷的密切关系对于 夏人来说显然是一种威胁 , 于是夏人与淮夷联姻 结盟就成为一种遏制商人与东夷的极有价值的战 略 , 这也许就是“禹娶涂山”的根本原因。 ① 陈剩勇 : 《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第 241~251 页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95 年。 ② 李伯谦 :《论造律台类型》,《文物》1983 年第 4 期。 ③ 曹桂岑 : 《淮阳平粮台城址社会性质探析》, 《中原 文物》1990 年第 2 期。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 : 《安徽淮 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93 年第 11 期。 ⑤⑩ 邹衡 : 《论菏泽 (曹州) 地区的岳石文化》, 《文 物与考古论集》第 114~136 页 , 文物出版社 , 1986 年。 ⑥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十年来安徽省的文物考 古工作》第 131 页 , 文物出版社 , 1990 年。 ⑦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安徽含山大城墩遗址发 掘》, 《考古学集刊》第 6 辑 ,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 1989 年。 ⑧ 邹衡 :《大城墩遗址与江淮地区的古代历史的关系》, 《安徽省考古学会会刊》1984 年第 8 辑。 ⑨ 《史记·夏本纪》 (索隐) 引《左传》, (正义) 引《帝 王纪》。 (责任编辑 : 张得水) 13“禹娶涂山”的考古学考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_禹娶涂山_的考古学考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