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日本的两次崛起及其战略选择

2011-08-14 11页 pdf 459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60290

暂无简介

举报
日本的两次崛起及其战略选择 ★★世纪期刊网-专业期刊论文原文服务网站★★ 【关于我们】 世纪期刊网专业提供中文期刊及学术论文、会议论文的原文传递及下载服务。 【版权申明】 世纪期刊网提供的电子版文件版权均归属原版权所有人,世纪期刊网不承担版权问题,仅供您个人参考。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 support@verylib.com 【网站地址】 世纪期刊网 http://www.verylib.com 【网上购书推荐商家】 当当网 卓越网 读书人网 京东IT数码商城 本次文章生成时间:2011-5-3 2:41:14 文章内容从第二页开始! 请将本站向您的...
日本的两次崛起及其战略选择
★★世纪期刊网-专业期刊论文原文服务网站★★ 【关于我们】 世纪期刊网专业提供中文期刊及学术论文、会议论文的原文传递及下载服务。 【版权申明】 世纪期刊网提供的电子版文件版权均归属原版权所有人,世纪期刊网不承担版权问题,仅供您个人参考。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 support@verylib.com 【网站地址】 世纪期刊网 http://www.verylib.com 【网上购书推荐商家】 当当网 卓越网 读书人网 京东IT数码商城 本次文章生成时间:2011-5-3 2:41:14 文章内容从第二页开始! 请将本站向您的朋友传递及介绍! The Two Rises and Strategic Choices of Japan 日本的两次崛起及其战略选 择 口 杨 民军 内容提要: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经历了两次崛起过程。第 一 次是以武力为手段的崛起 ,第二次是在美国的庇护下通过和 平方式的崛起。本文重点分析了日本在两次 崛起过程中的国 家战略目标定位、战略选择及形成的内在因素。 关键词:日本 国家崛起 国家战略 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E 文献表示码:A 文章编号:1002—4492(2007)01— 0148—10 作者:杨民军,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研究员,大校 相 对 欧 美发 达 国 家 而 言,日本属 于后来居上的追 赶型国家。自 1868年 明治 维新迄今 130多年的 日本近 现代 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 是一个崛起的历史过程。如 果进一步划分,可以将其看 作两个发展阶段,或者称作 两次崛起。第一 次是明治维 新至第二次世界 大战结束, 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束至今。衡量一个国家或民 族是否崛起,不仅要看它的 综合 国力的发展和人 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而且更要看其 在国际社 会 中的地位。因 此,本文的重点不在于叙述 日本 崛起 的历 史过 程 ,而是 以崛起过程 中国家 目标定位 为线索,重点分析 它在各个 历史转折时期的战略选择及 形成该战略的内在因素。日 本的两次崛起 ,从 国家 目标 定位来说,经历 了相似的发 展过程,都是 由争取民族独 立到追求地 区性大国地位, 再到追求世界性大国地位。 但其使 用的手段有很 大不 同。第一次崛起主要依靠武 力扩 张,而第二 次崛起 主要 依靠经济扩张。目前 日本正 处在第二次崛起的第三个阶 段 ,即正在向世界性大国迈 进,日本的未来将走什 么样 的道路,正在 引起 国际社会 的广泛关注。 日本民族和 国 家崛起 的经验教 训 ,可以为 其他正在追赶的国家和民族 . 147 . 中国军事科学 2007年第2期 第20卷第2期 提供借鉴。 一 、 武 力 扩 张 下的国家崛起 19世纪中叶,日本处于 德川幕府的落后统治之下. 并且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势力 的入侵。一方面,幕府政权 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一整 套封建,严重阻碍 了日 本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另 一 方面,西方列 强为 了扩 大 国外市场不断用武力叩击 日 本大门。面对幕府的腐朽统 治、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以 及看到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 悲惨命运,日本一些进步人 士开始担忧国家的前途,思 索 日本 的 出路。于是,在 1868年终于爆发 了“明治维 新”,推翻 了幕府统 治。由 此 ,日本 民族踏上 了国家崛 起的历史征程。从 明治维新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日 本的第一次崛起主要通过的 是武力扩张的手段,其间大 约 经 过 了 三 次 战 略 目标 定位。 1.自立于世界 民族之 林——明治初期的战略选择 明治政府成立初期,百 废待兴。外部面临西方列强 的不断压力,内部新旧势力 并存,国家向何处去,面临着 抉择。明治维新 1O年后,明 治政府提出“殖产兴业,文明 开化,富国强兵”三大政策, . 148 . 日本的国家战略逐 步形成。 从明治政府成立到 1890年 第一次帝国国会召开,是 日 本民族第一次崛起的第一阶 段。其国家发展的重点是改 革国内体制,建立民族工业, 创建现代军事制度,对外开 展全方位和平外交,以和平 方式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 阻止西方列强对 日本的进一 步渗透。其国家目标定位是 争取 自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 现阶段国家发展的最大目标 是“图存”。 明治维新后,新政府首 先面,临的是解决西方列强在 幕府时期强迫日本签订的不 平等条约,维护 日本的国家 主权。但考虑 到 日本 的现 状,新政府认为,对于不平等 条约,只能采取和平的方式 进行修改,而不能强行废除。 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以岩 仓具视 为 正使 的 大 型使 节 团,历访美、英、法、比、荷、德 诸国,要求修改条约,结果到 处碰壁。弱国使节,想靠谈 判来使 殖民主 义者放弃特 权 ,当然是幻想。不过 ,这 次 出使在促使明治当权者改变 世界观,制定扶植发展 资本 主义的政策等方面起了很大 的作用。他们痛感国家贫弱 之可悲,深知只有自身迅速 富强,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 平等独立。不平等条约的完 全废除是在明治维新 40年 后 ,日本 国力增强 ,西方列强 承认 日本 的 国际地位 之后 . 才得以实现。 在推动和平外交,争取 修改不平等条约,实现 国家 独立 自主的同时,明治政府 还开始构 建 自己的亚洲战 略。这个战略的核 心 内容 是,争取联合亚洲国家,抵抗 西方列强的进一步渗透;以 推动东亚的势力均衡,来保 障 日本 自己的 国 家安 全。 1871年 9月,日本与中国清 朝签订了中日友好条约。这 个条约与当时欧美各国强迫 中日两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不同,如果能够执行,是有利 于两国睦邻友好 的。 日本与 大清帝国签订和平友好条约 有两个目的,一是加强日清 合作,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 避免 过 分 对 欧 美 国 家的依 赖,有利于日本展开修改条 约谈判。当时的大清帝国虽 然已经 衰落,但 仍 然是 亚洲 大国,至少在军事上比日本 强大。与大清帝国联合,可 以增加 日本对西方列强讨价 还价的筹码。对于明治初期 的日本来说,国内的现代化 建设乃是 当务之急,要与列 强保持力量平衡,中日合作 是必要的。二是通过与中国 的合作,推动中国国内政治 改革。在近代化上比中国先 走一步的 日本企图通过向中 国“输出”“革命”,促使中国 与日本建立合作关 系,以此 来加强与列强对抗的筹码。 杨民军:日本的两次崛起及其战略选择 军事史鉴 同时,迫使朝鲜对日开放,甚 至对欧美国家开放,构建 日 中朝三国地 区性 国际秩序。 当然,按 日本的设计,新建立 的三国关系,自然是 由日本 掌握主导权。从历史事实来 看,日本的这种战略构想是 一 厢情愿的,日本与中国清 政府不仅没有实现合作,而 且很快就围绕朝鲜半岛问题 陷入矛盾,直至兵戎相见。 另一方 面 .明治政 府 所 坚持的和平外交方针也受到 了来自日本国内的对外扩张 主义的挑战。明治维新的骨 干成员大多具有对外扩张意 识,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对外 侵略的主张即开始蔓延,侵 略扩张意识在 日本一些旧武 士中十分盛行。幕府政权倒 台后,庞大的武士阶层在政 治上失势,生活上也陷入 困 境,他们希望通过向朝鲜半 岛扩张,为 自己找到 出路。 于是,围绕对外战略问题,形 成了“内治派”与“外征派”的 对立。以岩仓具视等为代表 的“内治派”认为,当前 日本 的中心任务是完成对国家体 制的变革,加强经济建设,提 高综合国力,对朝动武将引 起环伺四周的列强的军事介 入,不利于 日本 国内改革顺 利进行。而以西乡隆盛等为 代表的“外征派”则主张征服 朝鲜,构成新的“大国”,单独 与列强对抗。1873年,西 乡 隆盛借岩 仓 具视、大久保 利 通、木户孝允等“新官僚势 力”集体访问欧美之机,决定 采取强硬政 策,向朝 鲜“问 罪”,以逼迫朝鲜对 日开放, 并借此平息武士阶层因利益 受损 而对政府产生的不满。 岩仓使节 团在 国外得 知消 息,立刻回国,强烈反对。两 派的争论最终演变成西南战 争,西乡联合不平士族发动 的叛乱最终被政府军镇压。 和平的外交路线为日本 国内改革和经济建设创造 了 条件,日本军事工业得到了 迅速发展,军事力量建设也 在有条不紊地进行。1869年 建立海军,1871年建立陆军。 明治新政府成立 10年后,军 队的性质开始由国内镇压型 向对外防御 型转变,军事力 量建设全面提 速。1878年 起 ,日本仿效德 国的体制,实 行军事改革,把陆军省的参 谋局扩大为参谋本部,设参 谋总长,其地位与太政官平 行,可以直接上奏天皇,下达 军令。自此,军令权脱 离政 府,军令机构凌驾于政府之 上,逐渐形成“统帅权独立”, 军国主义初见端倪。 2.脱亚入欧——地区性 大国的战略选择 从 1868年明治维新到 19世纪末,日本在“殖产兴 业”的口号下兴起 了产业革 命,其综合国力获得了较大 提高,基本上实现 了民族 自 立、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国家发展 目标。特别是在 甲 午战争的前十年间(1884~ 1894),日本的经济在纺织业 和运输业的带动下获得了空 前的发展。到 19世纪末,日 本已基本实现工业近代化, 仅用了30年的时间就走完 了欧美六、七十年甚至上百 年的发展历程。国力的增强 为日本实现国家战略方向的 转换提供 了基础。以 1890 年日本第一届帝国国会的召 开为标志,日本抛弃了 自明 治维新以来一直坚持的和平 发展模式,实现了向帝 国主 义的飞跃,对外侵略扩张由 民间理 想,正 式成为 国家政 策。从此时起,至20世纪20 年代,是 日本民族崛起 的第 二个发展 阶段。在这 个时 期,国家发展的主要手段是 对外扩张,通过武力维护拓 展国家利益,富国强兵的重 点在于强兵,国家 目标定位 是跻身列强行列,争做地区 性 大 国。 1890年 12月,山县有朋 就任总理大臣。他在 12月6 日召开的第一届帝国议会众 议院上发表施政演说,提 出 要“发展 国力”和“伸 张 国 势”,并阐述了他的“主权线” 和“利益线”理论 。他把本 国 疆域称 为“主权线”,把 与本 国主权线之安危紧密关联的 地 区称作 “利 益 线”。他 强 调,在列强争雄的时代,“仅 仅防守主权线已不足以维护 · 149· 中国军事科学 2007年第2期 第20卷第2期 国家之 独立.必须进 而保 卫 利益线”。否则 ,就 “不 可能 成为 完全独立 的 国家”。历 史证明,这种“利益线”理论 与帝国主义所奉行的强权政 治在本质上是完全相 同的。 所谓“利益线”,并非地理概 念,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国家 利益的不断拓展,利益线也 在不断扩大,获取利益的斗 争将永无休止。尽管当时山 县的“利益线”仅仅是指朝鲜 半岛,但其后随着日本商人 脚步的延伸,其“利益线”不 断扩 大,终 于一发 而不可 收 拾,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导火索之一。 从 1894年 中 日甲午战 争起,至 1937年扩大侵华战 争,日本连年征战,促进 了国 力的较快增长。甲午战争的 胜利,使 日本的国际地位得 到根本改变,列强化的国家 战略目标初步实现。 日本获 得的两亿 两白银 的战争赔 款,成为 日本向帝国主义迈 进的资本。 日俄 战争的胜 利 ,则使 欧洲列 强完 全承认 了日本的国际地位。战争胜 利的直接成果是 日本攫取 了 大片殖民地,霸 占了朝鲜和 中国的台湾及辽 东一角,割 取了库页岛西部。这些殖民 地及 日本对中国内地的经济 扩张,对 日本的经济崛起发 挥了重大作用。日本实现产 业革命的时间用 了30年左 右,而同一过程在英国则用 . 1 50 . 了80年。自1878年至 1912 年,日本国民收入总额增长 3.42倍,年 度增 长率平均 4%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 为日本提供了大发展的绝好 机会。由于战争,欧美商品 退出亚洲市场 ,大量 的军 需 订货使 日本出口额猛增。出 口总额 1914年为 6.32亿 日 元,1918年猛增至 20.72亿 日元。巨额利润还刺激了各 种企业。企业利润率从 1914 年上半年 的 14.8%上升到 1918年 下半 年的 63.3%。 其中海运、钢铁等获利尤巨。 钢铁、造船、机械、电力、化学 等都有快速发展。尽管战争 期间发财 的都是 大资产阶 级,财富绝大部分集中于少 数垄断财 团手中,并在战争 结束后导致社会矛盾集中爆 发,但国家总体财富却有 了 较大增长,日本的综合国力 又有了较大提高。 但是,日本在武力扩张 中并非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在国家崛起的第二阶段,日 本始终将国家目标定位在争 做地区性大国上。在这一时 期,日本只追求成为列强的 一 员,并不追求将列强完全 驱逐 出亚 洲。它 一 方 面对 中、朝等亚洲弱国穷兵黩武、 大打出手;另一方面,对欧美 列强则保持“协调”,在与列 强争夺的同时,尽力避免过 多地触及列强的利益,保持 利益平衡。日本的这种战略 定位,使其能够运用多种策 略,有时强力出击,有时韬光 养晦,灵活周旋于列强之间, 有效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 甲午战争中,当日军攻 取海城,直逼山海关,北京门 户大开之际,日本政府否决 了前线军队提 出的直隶决战 的,令军队转攻山东,占 领威海,迫清政府议和。其 主要理 由是,进攻北京,“清 廷震骇,暴民四起”,如果清 政府崩溃,列国势必干涉,日 本将 战无所 获。战后,俄、 法、德三国联合干涉,迫日本 退出辽东半岛,日本自觉实 力尚不足与三个老牌帝国主 义抗衡。明治政府不得不在 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一片反 对声中接受俄法德三国的退 辽“劝告”。 虽然日本在 日俄战争中 取得 了胜利,但其战略 目标 是有限的。日本在战争中坚 守了利益平衡的战略底线。 与甲午战争时一样,在决定 缔结 日英 同盟及决定对俄 开 战时,在政府担任要职的都 是 明治 维新的元 老人 物,他 们掌握 着国内政治的主导 权 .可以灵活地煽动、利用或 控制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 并有能力对大局作出冷静准 确的判断。最高统帅部在战 前制定作战计划时,准确把 握了当时的形势和俄军的作 战特点。日最高当局认为, 开战前双方的态势对日本有 杨民军:日本的两次崛起及其战略选择 军事史鉴 利,但随着战争的发展,将对 俄军有利,因为俄军拥有庞 大的兵力。基于此,日军的 战略是,速 战速 决,以少胜 多,将俄军驱赶至沈阳以北 即可停战。奉天会战后,当 日军将俄 军驱逐至沈阳以北 时,日本政 府欣 然接 受 了美 国总统罗斯福的调停。日本 没有要求俄赔款,只要求俄 承认 日本在朝 鲜的独 占利 益,从中国东北撤兵,除辽东 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 交还中国,俄将辽东半岛的 租借权和南满铁路及有关特 权无偿转让给 日本。 3.利益的无限扩张—— 全球性霸权国家的战略选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 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 秩序。在东亚,其他欧美列强 纷纷退出争夺,只剩下美日两 个强国。经过连年的武力扩 张,日本 的 国家利益 不 断扩 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在 这种形势下,日本的国家战略 方向又一 次发 生 了改变。 日 本抛弃了坚持已久的“国际协 调”路线,开始追求国家利益 的最大化,其国家战略 目标由 做地区性强国,转变为在全球 范围内与美国争霸。由此,日 本民族的第一次崛起进入了 第三个阶段。导致 日本出现 这种变化的,一是 日美矛盾的 加深,二是 日本极端民族主义 的膨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 间, 日美两国势力都乘机膨胀, 战后 日美矛盾迅速上升为远 东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两 国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中国 的争夺上。1917年 ii月,缔 结《蓝辛石井协定》。在协定 中,美国从字面上 虽承认 日 本在中国有“特殊利益”,实 际则要求 日本保证在 中国实 行“门户开放”,即对美国开 放。1918年 10月8日,美国 向英、法、日提议 ,由四 国组 成国际对华借款团,总揽一 切对华贷款。日本坚决要求 将“满蒙地 区除外”。1921 年,美国提出召开“华盛顿会 议”,日美再次交锋。会议签 订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将 日本主力舰和航 空母舰的 吨位分 别 限制 为 31.5万吨 和 8.1万吨。华盛顿会议还 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 国公约”,规定中国对外“门 户开 放 ”,对 列 强 “机 会 均 等”,否定了日本的“特殊利 益”。日本在华盛顿会议 中 遭受重大失败。日美在亚洲 的争夺愈演愈烈。 另一 方 面,日本 民族 主 义的极端发展对国家政策的 转变起 到 了极大的推 动作 用。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 的最重要 目标在于对内统一 与富国强兵,再以统一与富 强对外争取平等与独立。在 明治维新期间,民族主义成 为日本国民的普遍理念。此 时的 日本 民族主义还是 一种 正常的民族主义。但随着近 代化建设的成功,国力的增 强,日本 民族主义便 恶性膨 胀起来,由反抗外来压迫,转 为支持对外扩张。第一次世 界大战前后,日本极端民族 主义 开始 向 法 西斯 主 义 转 化。当时的 日本正面临战后 的危机,统治集团中有人鼓 吹“亚洲 门罗主 义”,即 由 日 本来统治亚洲;也有人鼓吹 用“武力帝国主义”来反对 “英美本位的和平”,要求像 德 国那样 用 武力 “打破现 状”,争取“生存权”。日本形 形色色的法西斯团体在反动 势力支持 下迅 速 成立,到 1932年,法西斯 团体 已达 1965个。在整个 20世纪 20 年代和 30年代,日本国内政 治动 荡不 定,极 端 民族主 义 大行 其道 ,对 主张与 美英保 持协调外交的现实主义政治 家发起 攻 击,制 造 了一 系列 事端。 如果说在甲午战争和 日 俄战争期间日本政府尚能控 制和利用民族主义情绪,那 么到20世纪20年代末,民族 主义已完全走向极端,达到 政府无法驾驭的程度。“九 · 一 八事变”是 日本既定国策 的产物 ,也 是 法西斯 军 国主 义分子对 日本政府 实行的 国 际协调路线的挑战。在称霸 亚洲这一总政策上,日本政 府与军方是一致的,但在具 体策略上双方又存在 矛盾。 · 1 51· 中国军|.‘科学 2007年第2期 第20卷第2期 元老西园寺公望指 出,这一 事变不是对外的,而是国内 问题,是军人从外部发动的 政变,这种从外部发动的政 变将导致 国内体制的崩溃。 “九·一八事变”后,军部法 西斯势力继续煽动反对政党 政治,并最终建立了法西斯 军事体制。 日本国家战略的转变最 终完成于1937年6月成立的 近卫文唐 内阁。近卫上 台后 宣称其外交政策是推动“建 立在 国际正义基础上的和 平”,“而非单纯保持现状的 和平”。要求获取“资源获得 的自由、商品销路拓展的 自 由、劳动力流动的 自由”①。 1938年 l1月3日。近卫内阁 发表“东亚新秩序宣言”,正 式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 的以美英为主导的国际秩序 提出挑战。宣言的核心内容 有两点,一是“建立基于国际 主义的 新和 平 机 构 ”;二 是 “日满中构成 自主的联合组 织”。其实质就是要在 东亚 排除美英势力,建立由 日本 为霸主的新 东亚。“东亚新 秩序”是 日本第一次独 自对 国际秩序的设计,是近代 日 本亚洲主义的集大成者,是 近代 日本扩张思想的继承和 发展。也是 民间的“理想主 义”与官方的“现实主义”的 结合。在“东亚新秩序”的口 号下,一直存在 于日本民间 的亚洲主义终于登上 了政 策 . 1 52. 舞台,上升为国家政策。由 此产生了美国人的“天定命 运”理想和 日本人的“解放亚 洲”理想的大碰撞,产生了以 日本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和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 的大碰撞 ,美 日之 间的 矛盾 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1941年 12月,太平洋战 争爆发。4年后,日本在原子 弹爆炸声中宣布投降,大和 民族 的 第一 次 崛 起 戛 然 而 止 二 、大 国 羽 翼 下的和 平崛起 日本 自 1890年走上帝 国主义道路,依靠对外扩张, 不断壮大国力,几乎实现了 国家崛起,但又因为国家战 略 目标过 大以及发展道路的 选择错误,超越了国家经济 所能承受的程度。最终走向 了失败,使明治维新以来 80 年的努力毁于一旦。1945年 9月 3日,在 东京湾的美国 “密苏里”号战列舰上,重光 葵代表天皇和政府,梅 津美 治郎代表 日军大本营在投降 书上签字。接着,美国大军 在日本登陆,日本 民族的崛 起历程又回到了起点。 1.吉田战略——战后国 家复兴的战略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 本又开始 了新的崛 起历 程, 而且是从战火造成 的一 片废 墟上的崛起。战争给 日本经 济造成的破坏是严重的。国 民财富 的 42% 毁 于战 火。 1946年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 消费水平分别为战前的62% 和57%。工农业生产亦遭到 极大的破坏,对外贸易几乎 完全断绝。通货膨胀加剧, 物价扶 摇直上 .几百 万失业 工人流落街头。人民生活 日 益恶化。不仅如此,战败的 日本被 美军 占领 ,完全 失去 了民族独立。战后初期 日本 民族崛起面临的任务是恢复 经济,恢复民族独立,建设全 新的民主国家政体。在这种 形势下,吉田战略应运而生。 吉田茂是对战后 日本政 治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家。 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日本 实现了由战前法西斯军国主 义政治向战后资产阶级和平 民主义政治的过渡。吉田茂 参与主持做出了决定战后日 本命运的两项政治决策,一 是制订新宪法,二是缔结《旧 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条 约》。前者摒弃了战前的法 西斯军国主义,放弃了军备 和战争,建立了新的国内政 治,使 日本走上了资产阶级 和平民主国家的道路。后者 决定 了 日本 同美 国结盟。确 定了日本在战后世界政治结 ① [日]石津朋之主编:《日 关战略思想史》,43页,彩流社, 2005。 杨民军:日本的两次崛起及其战略选择 军事史鉴 构中的地位;并从法律上结 束了被 占领状态,恢复 了日 本独立国家的地位。在吉田 茂主持下所形成的日本国家 发展战略,基本上符合 日本 当时所处 的 国际 国 内环境 , 保证 了日本 比较顺利地 医治 战争创伤,迅速发展为世界 经济强国。吉田战略是在围 绕媾和与再军备问题的各种 政策争论 中逐步形成的,基 本 内容 大致可 以概括 为:以 牺牲国家主权为代价,依靠 美国保卫本国的安全和重建 经济;同以美国为首的“自由 世界”保持协调一致的立场, 对抗苏联阵营;在可能的条 件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军备 负担,建立必要的国内“正常 秩序”,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 经济,恢复和扩大对外经济 联系,把 日本重新建设成为 现代化的、与其他发达 国家 并驾齐驱的世界经济强国。 按照吉田战略的安排, 日本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 全保障条约》,允许美国在 日 本国内驻扎军队,甚至拥有 镇压 日本 国 内“内乱 ”的权 力。这就使 日本在获得独立 后,又重新陷入被半占领状 态。因而,这一条约遭到 日 本各界的强烈反对,甚至保 守党内的大多数人也指责吉 田茂搞集体防御,在军事上 过分依赖 美国,必 然会造 成 在政 治、经济各个方面对 美 国的依赖 性,影 响 日本 的独 立国家地位。对此,吉田茂 承认,“拥有强大武力的美国 同已被剥夺军备的日本是不 可能平等的”。他认为,经济 发展是其他一切发展的前提 条件,国家的独立要靠强大 的武力来保护,而强大的武 力又必须以经济的繁荣为后 盾。战后 日本 经济 千疮 百 孔,人 民生活困苦不堪,迅速 医治战争创伤,恢复 日本经 济自立,乃是全民族的首要 任务,为了把经济搞上去,什 么手段都有可以使,甚至包 括暂时置国家独立地位于不 顾。这就是吉田茂的“商人 的国际政治观”。他认为 ,将 本国的防卫委托 于他人,自 己则利用节省下来的资金, 专心发展经济,这种做法对 于现实的 日本来说是最好的 选择。由此带来的日美之间 不平等的关系只是暂时的, 这种关系“自然会随着 日本 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逐渐加 强而发生变化”④。 导致产生吉田战略的种 种矛盾和制约在战后几十年 中始终存在,因此,战后 日本 各届政府均在吉田战略的基 础上制定 自己的政策。虽然 各个时期有不同的提法,但 都没有超出吉田战略的基本 范围。1960年岸信介 内阁修 改了旧的 日美安全保 障条 约,增 强了日本在 日关同盟 中的地位,但是吉田战略的 基本点仍被继承下来。其后 的池田内阁也坚持 了吉田的 路线,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 本国问题和经济建设上,使 日本经济获得 了高速增长。 20世纪60年代末,在佐藤荣 作任期 内,“自主防御论”曾 一 度抬头,企图改变吉田路 线的方向,但 国际形势特别 是亚洲形势的发展证明“自 主防御论”行不通,佐藤不得 不又回到吉田路线的基本方 向上来。可以说,战后 日本 的外交政策和防务政策基本 上沿着吉田战略发展,保持 了政策的连续性。1957年制 定的《国防基本方针》,1976 年制定的《防御计划大纲》, 以及 20世 纪 70年代末制定 的“综合安全保障战略”,均 可 以看 作 是 吉 田战 略 的 延续。 2.“国际国家”——政治 大国的战略选择 战后 日本采 用吉 田战 略,远离国际事务,将国家安 全问题委托给美国处理,保 持较小军备,专心于经济发 展,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 基本实现在经济上赶超欧美 的国家发展 目标。1968年 日 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西德, 成为西方世界 第二 经济大 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 日本的经济实力有了新的增 ① [日]吉田茂《十年 回 忆》,中译本,第2卷,117页,商务 印书馆 ,1958。 · 153· 中国军事科学 2007年第2期 第20卷第2期 长 ,它的 国民生产 总值 占全 世界的 10%以上,对外贸易 总额跃居世界第三位,尖端 技术水平是世界领先国家之 一 ,成为超过苏联居世界第 二位 的经济 大国,日本 已从 追赶者变成被追赶的对象。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和 在国际社会中发言权的不断 扩大,日本人战后长期压抑 着的大国意识开始复苏,原 有的吉田战略已不能满足现 实的要求,日本社会发展进 入了“没有航海图的航海”阶 段。日本面临着新的转折, 寻找和确定新的国家发展 目 标,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 便 成 了 日本 政 治 的 重 要 课题 。 战后的 日本作为“特殊 国家”最大限度地充当了战 后国际秩序的受益者。战后 日本以“贸易立国”为国是, 把做“经济大国”和跻身于欧 美“商人俱乐部”视为唯一的 国家发展 目标。为此 ,它竭 力避免在政治上、龙其是在 经济上卷入 国际纠纷与冲 突,较 少考虑在 国际上的名 誉、地位 以及 自主性等。但 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情况 开始 发 生 变化。经 过 两 次 “石油危机”的冲击后,日本 统治集团意识到继续作为 “特殊国家”已越来越困难。 另外,随着 日本经济实力不 断增长 ,日本人 已不 甘心屈 居“经济大 国、政 治小国”的 · 】54· 地位,要求由“特殊国家”转 变为“正常国家”,在国际事 务中发挥与经济实力相称的 作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于 是,“国际国家论”作为一种 政治思潮出现在 日本的政治 论坛上 。20世纪 80年代 ,日 本学术界掀起 了一场“美国 霸权”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 论从表面上看似乎议论的是 “美国霸权”的发展问题,但 实际上与 日本在未来国际秩 序中扮演何种角色这一基本 命题密切相关,对 日本走向 “国际国家”做 了理论上的论 证。这 场 讨 论 得 出 的 结论 是,“美国霸权秩序”已产生 动摇;“美国霸权秩序”之后 将迎来“共同管理秩序”;在 “美国霸权”走向衰落、多国 “共同管理”势所难免的国际 秩序的转折期,日本必须成 为创造国际新秩序的强有力 的一 员。 20世纪 80年代初 中曾 根执政 以后 ,提 出“战后政 治 总决算”的政 治纲领,强调 “日本正处于战后史的重大 转折点”,主张“不设禁区,以 新的想法、观点去如实地重 新认识历史的带基本性质的 制度和格局”①。在中曾根执 政的 5年中,日本已经明确 地将“国际国家”作为 日本面 向2l世纪的新的战略 目标, 充当“国际国家”已经成为他 们的一种 自觉行动。“国际国 家”的实质,就是从根本上摆 脱战后时代的“特殊国家”地 位,做政治大国,成为与美苏 平起平坐的世界一极。中曾 根主要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的工作:一是调整体制。即 调整 日本战后发展所仰赖的 经济、政治、社会体制,使其 适应 国际化时代 的需要。二 是修 正路 线。即通 过在外 交、防务等方面的“积极参 与”与“分担责任”,修正战后 保守政权坚持 的“重经济轻 军事”的政治路线,构筑与日 本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家战 略。三是改 变思潮。即通过 冲破“政治禁忌”,给“屈辱” 的战败 国历史打上休止符, 开创 日本在 国际舞 台上的 “堂堂正正”的时代。 中曾根政权为了凝聚民 族意志,推行做“政治大国”的 国家战略,在日本社会上掀起 了一股 “新 民族 主义”思潮。 一 部分右翼势力也趁机鼓噪。 他们企图通过肯定战前侵略 行为,为侵略战争翻案,来克 服“战败 国后遗症”;以宣传 “皇国史观”、“大和民族优越 论”等狭隘民族主义来抬高日 本的国际地位;以向“政治禁 区”挑战,来否定和平主义思 想。日本右翼势力遭到 日本 国内进步势力的抵制,同时引 起 了日本周边 国家的警惕。 ① 1983年1月中曾根在日 本第 94届例行 国会上的施政演 说 杨民军:日本的两次崛起及其战略选择 军事史鉴 对于这一情况,中曾根执政后 期已有所反省,他表示“要坚 持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融合 的中庸国家主义”,并提出日 本要在“安全航行 区”前进。 中曾根的后任也一再宣称 日 本绝不做“军事大国”,以图打 消国际舆论特别是亚洲国家 对 日本军 国主义重新崛起的 疑虑。 3.“借船出海”——全球 性大国的战略选择 20世纪80年代末,一场 颜色革命席卷 东欧,第二 次 世界大战后持续 40多年的 冷战骤然结束,国际形势发 生 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与此 同时,在 日本国内,反美的民 族主义情绪达到高潮,日美 经济磨擦愈演愈烈,日本人 的大国意识进一步增强。由 于苏联威胁的消失,日美军 事同盟 已失去 了存在 的基 础,日美关系面临着新的考 验。冷战后 日本究竟向何处 去,成为摆在 日本人面前的 新课题。在 20世纪 90年代 前半期,日本对在新的国际 战略形势下的战略选择进行 了新的思考。在 日本人确定 自己的战略选择过程中,三 个因素发挥 了关键作用。一 是冷战后美国经济并没有衰 落,而是通过信息产业革命, 牢牢占据着科学技术的制高 点,其世界霸权地位在一个 较长 时间 内不可撼 动;二是 进入 90年代后 ,日本泡沫经 济破灭,经济陷入零增长,其 大国雄 心一 度受挫 ;三是 日 本重新称霸亚洲的野心遭到 中、韩等亚洲国家的强烈质 疑。经过长期思考,日本人 终于认识到,任何想摆脱美 国的束缚,单独在亚洲做 大 的企图都是 不切 实际的幻 想,日本只能借助 日美同盟 这个平台来实现做政治大国 的理想。 冷战后,日本社会 中普 遍对继续维持 日美同盟关系 的必要性产生 了疑 问。与此 同时,日本 政坛 上 出现 了现 实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潮结合 的趋势,以石原慎太郎为代 表的民族主义势力大行其 道,对美国说“不”的呼声不 绝于耳。右翼人士石原慎太 郎说,在人类文明进入一个 新纪元之际,“日本是一个处 于能够发挥主要作用的最强 有力地位的国家。日本可以 谋划为建立世界新秩序作出 自己的贡献。 日本今天有能 力走自己的路。日本有能力 制定一项全球战略,而且应 该这样做”。20世纪 90年代 后,日本新生代政治家步入 政界,逐渐掌握 了政府的核 心部 门。这 些人对 国家的独 立与民族的尊严具有强烈的 意识,主张树立大国形象,彰 显自身的国家利益和独立 自 主,力图为日本在国际上“谋 求一个更加辉煌 的角色”。 部分有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 人则认为 日本像现在这样充 当从属角色,是对 日本民族 自尊的公开侮辱,主张扩充 军备,发展 日本独 自的遏制 力量,借此来提升 国家的地 位。另一方 面,日美之 间的 经济磨擦也达到顶峰,美国 人的反日情绪高涨。 尽管日本希望摆脱美国 的控制,独立发挥大国作用, 但持现实主义观点的政治家 大都清楚地认识到,以日本 的经济实力还远远不能与美 国对抗,日本任何想在亚洲 独自称霸的企图都会遭到亚 洲主要 国家的抵制。况且 日 本国内政治领域尚有许多问 题未解决,日本还不具备制 定一个脱离日美同盟的、独 立在世界上发挥作用的大国 战略的条件。美国也有一些 人士认识到 美 日同盟的重 要。负责制定亚洲政策的约 瑟夫 ·奈也认为,不能把美 日关系当成冷战的遗物加以 摒弃,全球均势向亚洲倾斜 使得 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 中 的地位不是下降了而是提高 了。因此 ,必须 营造 一 种更 为平衡 的 同盟 关 系,以适 应 21世 纪的发展 变化。1995 年2月,美国发表 了《东亚安 全战略》。3月,又发表 了《关于日美安全保障关系 的报告》。报告强调 日美安 保体制是“保护美国在 东亚 的国家利益 的基 石”。指 出 “没有比美日同盟更为重要 . 1 55 · 中国军事科学 2007年第2期 第 20卷第2期 的双边关系”,它是美国维持 太平洋安全和 实现 美国全球 战略 目标的基础。日美安全 保障的目的之一就是支持 日 本在全球范围和地区范围内 负担起更大的责任。 1996年 4月,日美两国 在东京发表 了“日美安全保 障联合 宣 言—— 面 向 21世 纪的同盟”,对日美关系进行 了重新定位。美 国承认 “日 本负有领导世界的责任”,日 本将以“平等的伙伴”身份与 美国共同参与国际事务。与 此同时,日美安保体 制 的性 质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 原先 日本向美国提供基地, 美国保卫日本的“单向型”防 卫体制,转 变为 日美“双 向” 防卫合作的体制。日美防卫 合作的范围由以往的“本土 防御型”转变为“干预地区冲 突型”,从 日美双边军事安排 演变为日关联合对第三国和 地区进行干预。从此,日本 开始与美国联手充当“世界 警察”的角色。一百多年来 的大国梦想似乎就以这种形 式实现 了。 三 、结语 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 日 本那样锲而不舍地追求大国 地位,也没有哪个大国像 日 · 156 · 本崛起走得如此曲折。对比 日本 两次崛起 的过程 ,可 以 发现,日本的国家战略 目标 定位总是由低到 高,由争取 民族复兴,到做地区性大国, 再到争做世界性大国。可以 说,日本国家战略就是 大国 战略。然而,日本作为后来 追赶型国家,其 国家崛起 的 过程又显得那么曲折复杂。 它的第一次崛起靠的是武力 扩张,终因实力不济,以失败 告终;第二次崛起采取的是 和平方式,靠的是超级大国 的庇护。日本的先天不足使 它总是在怀疑其他大国的诚 意,日本在追求大国地位的 过程中似乎摆脱不掉与其他 大国对抗的角色。综观 日本 两次崛起的过程,至少有两 点经验教 训值得 关注。第 一 ,不要追求自身利益的绝 对化。从 中日甲午战争到第 一 次世界大战的3O年,是 日 本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除 了以武力对亚洲大陆的侵略 扩张外,保持与其他大国的 “利益协调”,也是其成功的 重要因素。但 3O年代后,日 本顽固地坚守自己的既得利 益毫不退让,并以武力拓展 自身利益,结果适得其反。 第二,必须搞好对民族主义 的掌控。民族主义在不同的 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 着不同的作用。日本在明治 维新期间充分利用民族主义 调动全民的积极性,但后来 民族主义向极端化发展,裹 挟着 日本社会走向了战争。 当今的日本社会与二战前颇 为相似,政治家们正企图借 助新民族主义以争取民众对 大国战略的支持。但这股新 民族主义思潮会不会推动 日 本重走二战前的老路呢?世 人正拭目以待。 主要参考书目: 1 吕万和 .简明 日本近代 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2 (日)黑川雄三 .近代 日 本的 军 事 战略 概 史 .芙 蓉 书 房,20o3。 3 潘俊峰主编 、日本 军事 思想研究 、北京:军事科 学出版 社 .1992。 4 (日)井上寿一 .日本外 交史讲义.岩波书店,2004。 5 (日)泽 昌利 .是谁通过 战争发 了财.星云社,2004。 6 (日)石津朋之编 .日美 战略思想史.彩流社,2005。 7 (日)星野芳郎 .日本军 国主 义 的 源 流 . 日本 评 论 社 。2004。 8 (日)吉田茂 .《十年 回 忆》中译本 .北京:商务印书 馆 ,1958。 收稿 日期:2007—03—22 责任编辑:毛元佑
/
本文档为【日本的两次崛起及其战略选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