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太極拳內功心法秘要舉例

2011-08-14 24页 doc 80KB 1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97653

暂无简介

举报
太極拳內功心法秘要舉例太極拳內功心法秘要舉例:藍晟 作 太極拳內功心法秘要舉例:藍晟 作       [雖然太極拳愛好者都試圖讓自己內功深厚,從而實現"我命由己不由天"、"延年益壽不老春"的夢想,然而,因內功心法之秘要自古以來很少流傳於世,所以 儘管修煉太極拳的人都知道內功這個詞,也一直在追求,但對什麼是內功的本質,如何才能更好地進行內功修煉,卻迷茫懵懂,甚至一些太極拳名師也都對之閃爍其 詞、模棱兩可。最有意思的是,外國人也對內功的秘密感興趣,只是他們的研究多從金庸的武俠小說來探討,所以,他們更是隔靴搔癢,只能用類比的方式來表 述:"那就是魔法"(...
太極拳內功心法秘要舉例
太極拳內功心法秘要舉例:藍晟 作 太極拳內功心法秘要舉例:藍晟 作       [雖然太極拳愛好者都試圖讓自己內功深厚,從而實現"我命由己不由天"、"延年益壽不老春"的夢想,然而,因內功心法之秘要自古以來很少流傳於世,所以 儘管修煉太極拳的人都知道內功這個詞,也一直在追求,但對什麼是內功的本質,如何才能更好地進行內功修煉,卻迷茫懵懂,甚至一些太極拳名師也都對之閃爍其 詞、模棱兩可。最有意思的是,外國人也對內功的秘密感興趣,只是他們的研究多從金庸的武俠小說來探討,所以,他們更是隔靴搔癢,只能用類比的方式來表 述:"那就是魔法"(美國暢銷小說評論家阿爾蒂爾語)。    內功心法從古至今"法不傳六耳" 筆者曾聽過一位師兄講過一個向陳氏太極拳泰斗李經梧學習內功心法的經歷: 我每星期都到李經梧老師家學拳,幾年後,李老師特別喜歡我,就教我練內功心法的方法,並吩咐我不要告訴別人。我回來自己練的時候,被一個也跟李老師學拳的 朋友看到了,因我抹不開面子,就教給他了。有一天,我和這個朋友一起拜訪李老師,結果,這個朋友不知不覺中就問起那套內功心法的問題。李經梧老師一聽,馬 上呵斥我,讓馬上離開他家,不准再來。從此往後,我再也沒有見到李老師。 筆者師爺叫汪永泉,他從7歲開始就跟楊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楊健侯學練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由於這套拳包含著豐富的內功心法的內容,所以他被要求保守這個秘 密,傳拳可以,但不能教授內功心法。魏樹人老師在其《楊健侯秘傳太極拳內功述真》一書中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1957年底,北京市武林界的知名人士聚集 在體委召開武協會議,會上崔秀臣、王俠林、孫劍雲等皆向先師討教楊家太極拳功夫的真諦。當時先師毫不通融地表示不能在會上公開楊家的秘密,自此武林界朋友 皆知先師珍視楊家絕藝,不肯向外界透露的剛直性情。 其實,不輕易傳授內功心法的習慣,和"傳拳不傳功,傳功不傳訣","教了徒弟,餓死師傅","法不傳六耳"等規矩有關,更和這些內功心法得之不易有關。 什麼是內功心法? 那麼,什麼是內功心法呢?由於太極拳來源於道家文化,所以其內功心法的表述多與道家文化的語彙和修道的階梯進程有關。一般來說,太極拳是太極拳架、太極 術、太極道的融合體。這里的太極架指的是形體動作,太極術指的是內功心法,太極道指道德修養。也就是說,真正的太極拳或者說太極文化應該包括以上3個方面 的內容。如果只進行一方面的學練,則表明沒有得到太極拳的真諦。如果只練太極拳架而沒有內功心法(太極術),則只是在空描,沒有深刻的神意氣之內涵和功夫 上身的內在體驗;只有內功心法沒有拳架的變化,則生命活動就缺少了的物質載體;只進行道德修養沒有拳架(陽面)和內功(陰面)的滋潤,則不易達到"延年益 壽不老春"等太極拳修煉的終極目的。 我們應該明瞭,神意氣本身就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內涵和修道達真的修煉內容,是事理合一、理法不二的表述。對於太極拳來說,神意氣也同樣是構成傳統太極拳藝之 內功3個要素,所以,如果給內功心法下一個定義的話,我們可以這樣認識:心法是符合生命活動及事物發展規律的途徑和訓練方法;內功是通過這些途徑和方法訓 練所積蓄而成的能量及內向性的體驗。或者可以這樣表示,內功是指和太極拳形體動作(陽面)互孕的神意氣所積蓄的能量,而心法則是積蓄能量的策略和途徑。 內功心法之身心調整方略 內功心法的修煉主要是對神意氣形的身心錘煉,這種錘煉不是隨隨便便進行的,而是通過一定程式的身心調整,使精神狀態(意識狀態)和生理狀態(形體動作)從 雜念紛呈的"五馬分屍"和"四分五裂"狀態,進入內心寧靜(心中一靜)、意識專一(專注一方)、氣血通暢(氣遍周身)、形體放鬆(松穩慢勻)的境界。如何 做到這這些呢?首先要明確,這是一個長期的身心修養過程--"修"是修正、修改、修復不符合太極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狀態,"養"是培養、培育、滋生出符合太 極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狀態--這個過程要貫徹太極拳鍛煉的始終,這其中,身心調整是進行內功心法修煉的前提條件。內功心法之身心調整的方略至少有以下幾個方 面。 1. 無中生有 許多人都知道無極生太極這句話。但是,什麼是無極,什麼是太極呢?所謂無極者即"無",所謂太極者即"有",無極生太極即"無中生有"之意。此外,道家所 說的"無極"也有身體的意思。身體這個無極處於寂然不動的狀態就是"無"。如果這個"無"有了運動,比如,我們的心(頭腦)發出指令,所謂的"心為 令"--念頭(意念)一動,這就是太極的動,也就是身體?邊有了"有",這個"有"是神(精神或者意念的發韌點)意(意念)氣(內氣和外氣)的變化及運 動。這就是無中生有。這個"無中生有"也是指太極拳愛好者通過長期的習練和體悟而產生一種特異能量、一種新生物質的過程--太極拳老前輩所說的"身上有了 東西",或者說"功夫上身了"--通過假借修真或意念造型導引這種特異物質的產生和聚積過程,也是一個"無中生有"的過程。無中生有乃太極拳內功修煉的總 綱。 2. 神為主宰。 太極拳強調神為主宰。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念的發軔點。比如,做任何太極拳的過程必須做到鬆散通空。意念想"鬆散"、想"通空"等都是神為主宰,也就是意念 在?面起主導作用。主宰就是要發揮主導的作用--讓自己的精神氣質和意念的發軔點做主人、發指令。神為主宰,主宰誰?其中一方面就是主宰意念的運動。也就 是練拳的過程中只管意念不管氣。氣是被姿勢催發出去的。一開始練太極拳就以神為主宰,養成了這樣的思維習慣,則"階及神明"的境界就有達到的一天。如果不 養成"神為主宰"的習慣,而是"形體主宰"、"氣為主宰",則就會真正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了。 3. 調整虛實。 調節虛實的關鍵是分清虛實--重心所在為實。怎麼調節呢?主要從兩個方面努力。第一,從形體上調整虛實。1先要把兩隻腳的重心調一調(往當中調),使身體 左右平衡;2用腳來調整;根據具體情況把重心放在腳掌、腳心或腳後跟,使身體前後平衡;3通過整個身體的平衡調整虛實。不同的動作當中有不同的姿勢來互相 平衡。第二,要從意念上調整虛實。意念往哪放,氣就跟著過來往哪兒集中,這兒就是實;相反的方向氣少了,那邊就是虛。意念所在處為實,意念不在處為虛-- 在鍛煉的過程中多注意這個問題。此外,在運動的時候,如果有往前的力量,則意念要向後;如果有往後的力量,則意念要往前。 4. 圓活綿聯。 一般來說,圓有幾個方面的意思。第一,在動作構成上,每個動作的運行過程中要有圓的內容在?邊。第二,形體各個部分之間要圓。若不圓就容易僵,一僵氣就停 滯了,就不通了。這就是所謂的"圓空法生"。怎樣才能做到圓的呢?按照太極拳"腋窩像夾著個熱饅頭"、"勒腰束氣把襠撐"等要求調整好身形。綿聯不斷的內 涵主要有3點:1動作的綿聯--動作綿聯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姿勢無論怎麼動在運轉過程當中要綿聯不斷,也就是動作要均勻;綿聯的另一個意思就是動作間 的轉換要綿聯。2氣的綿聯--每做一個動作,不能光想著形體,還得考慮氣。3意的綿聯。太極拳為了把兩手的氣煉整,主要採取的方法就是兩手一合一開的同 時,想著手?邊有球,跟著脹大,一撒手就掉了,這麼連著動,意的綿聯就容易養成了。 內功心法之秘要訣竅 千百年來,太極拳的內功心法之秘要很少形成文字,形成文字的東西永遠表述不清身心的感覺和身心的獨特體驗。這些感覺和體驗是內向性運用意識引起的內氣催姿勢的變化規律,這些規律,就是拳家們所說的內功心法。現在,我們擇其要地簡述其中的部分內容。 1. 周身一家。 周身一家是傳統太極拳家最為推崇的太極境界之一。周身一家就是時刻保持周身的整體性,不顧此失彼。任何動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後,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個方面。如何做到周身一家呢?太極拳老前輩們留下了許多方法。 第一,身如鐘鼎。要求不管坐著還是站著,都要意念像一口鍾一樣把整個身體都罩起來,這樣周身的氣也會整起來。 第二,內外相合。傳統的養生法要求周身一動無不動,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內三合和外三合。內三合要求把神意氣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 念把肩和胯連上,把肘和膝連上,把手和腳連上。意念這樣一連,百會再一提,感覺就不一樣了。此外,內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 第三,一身備五弓。"一身備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張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閭,弓背是脊中到陽關(這個弓背較長一點);上肢一張弓,肩 到脊柱和手分別是弓梢,肘關節是弓背;下肢是張弓,胯骨到髂骨和腳分別是弓梢,膝關節是弓背。每個弓梢都不是一點,而是展開的。如何做到"一身備五弓" 呢?關鍵是用五弓之意來代替軀體。 2. 內外相合 隨著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內三合"有了基礎,還必須做到內外相合。如何做到內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辦法,假想自己的身體是一個大圓氣球, 在球內有一個水平線和垂直線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處在圓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點。練拳時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橫豎線的四個端要保持平衡。找平的 要領是:十字的橫線標誌著兩肩相平,保證人體不致傾斜;十字的豎線垂直在百會穴與尾閭之間,從而就能體現出"虛領頂頸"和"尾閭松垂"的內涵。胸椎前側的 十字線交叉點即是身體的中心點,這是練習太極拳必須注意的關鍵之處。內外相合要求把身形和內勁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出太極拳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但是,這種結合 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只有通過認真鑽研和刻苦磨練才有可能實現。 3. 鬆散通空。 有的老師講鬆散"就像十三層塔層層疊疊",有的老師比喻鬆散"像煙灰一樣鬆散",而汪永泉所傳揚式太極拳老六路的秘法就是練"三道氣圈"--這是直接練習 鬆散通空的保密之法。經常進行三道氣圈的訓練,逐漸就會"氣遍周身不稍滯",不光能感覺到自己身上的三道氣圈,甚至能感到對方的三道氣圈(這還只是初級的 神明),揉手時可以運用這三道氣圈,比如,用自己的氣圈或者自己的意念非常快地碰對方的肩圈或者胯圈,則對方會被彈到拙力所遠不能及的距離等。當然,我們 現在練三道氣圈主要還是為了養生。如何進行三道氣圈的訓練呢?用"意念造型"的方法--用意念道出一個三道氣圈的形象來--等練得有了基礎,自然就會有感 覺。剛開始只能是想像(意識導引的意識圈),然後是氣的因素強化,到最後自然而然形成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彌漫圈。 由於篇幅的限制,筆者只能蜻蜓點水的把內功心法理法之髓核做一些簡單的梳理和闡述,更豐富的內功心法之內涵必須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來貫徹體現。此外,除了以上總則外,內功心法還有專門的煉神煉氣煉意的內容。 傅仁东:再谈太极拳内功心法 应广大读者和武式太极拳爱好者的要求,我想进一步谈一下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核心问题——调身、调心、调息功法。这个问题之所以是练好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核心, 首先是因为这三种功法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它是贯穿整个太极拳内功心法的主导功法,是三种功法合一、不可分离、共同提高、共同作用的练功功法。其次 是体现在练功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有不同的境界和体悟,在不同阶段应先侧重什么和以哪种功法为主的问题。下面我按三个阶段十层功夫的练功方法来阐述调 身、调心、调息功法。     七言练功诀     身法要领要记清,三调功法务求精。一步形体架势真,六合八法要上身。放松求静是精髓,弹腿麻腰行功架。米 架永功背丝行,着熟懂劲架推求。二步着重轻灵功,丹田内转带外形。硼捋挤按随意行,敷盖对吞神意现。腹式呼吸要自然,接运蓄发形追意。三步七悟三分练,二 气合一为神力。丹田胎息忘有我,血脉相通为真气。球动无根千只眼,六球一柱精细研。上乘功法因人炼,不遇明师莫轻求。     一、调身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功法     很多练太极拳者,对太极拳的架势和形体不太注意,教拳者要求也不太严谨,只强调大松大柔。有的练拳者为了大松,而把拳架放大,形体变化了,有人戏称其为“ 练舞而不是练太极拳”。先宗师始创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太极拳,其拳架各异,风格不同,特点各有千秋,而拳理一致,都离不开太极拳内功心法,离不 开古典拳论、法诀、法理和易、释、道、医、儒等的理论基础为指导。     误传:“太极拳不在架式,而在气势”,实际是先师爷郝月如先生在其《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一文中提出:“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一字之差,理解就不同了,正如拳论中云:“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先师郝少如先生在教拳时常说:“拳架不正则气血不通,姿态不端则神不宁”,因此在教学上不求其快,而求其精,每授拳一个架势需要3至5天,直至真正合乎拳 理要求。先师郝少如先生又指出:“平时练拳、练推手要按办事,要一丝不苟,认真钻研,还要求平时刻刻注意,好好留神老师的举动和神气、技巧。”这 样教学实则“事半功倍”,此种教学方式值得提倡和发扬光大。     调身之所以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是因为只有把身法要领按其规矩都能练上身,才能“劲整”,才能“八面支撑”。     先宗师郝月如先生对身法要是这样论述的:     1.心以上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两肩微向前合,谓之含胸。     2.两肩中间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     3.两膝着力,有内向之意,两条腿如一条腿,能分虚实,谓之裹裆。     4.两肋微敛,取下收前合之势,内中感觉松快,谓之护肫。     5.头颈正直,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势全身,谓之提顶。     6.两股用力,臀部前送,小腹上翻之势,谓之吊裆。     7.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意中加一“静”字,谓之松肩。     8.以意运气,行于两肘,手腕能灵活,肘尖常有下垂之意,谓之沉肘。     9.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谓之腾挪。     10身、手、腰、腿,相顺相随,一气呵成,向外发出,劲如放箭,迅若雷霆一往无敌,谓之闪战。     11.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正中。     12.能做到尾间正中、含胸、拔背松肩、吊裆,就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     13.两腿虚实必须分清。虚非完全无力,着地点要有腾挪之势,腾挪者即虚,与胸有相吸相系之意,否则便成偏沉。实非全然占煞,精神于实股,支柱全身,要有上提之意。如虚实不分,便成双重。     我们讲调身的身法:含胸、拔背、松肩、垂肘、提顶、吊裆、裹裆、护肫、气沉丹田、腾挪闪战等身法要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分不开的一个整体运动。含 胸,是在锁骨以下二三寸处,肋骨微合,胸往下沉,从锁骨到心不可弯曲(也就是“窝胸”)。拔背即大椎骨要拔高,背要撑圆,但不能“躬背”,即含胸拔背两者 同时进行,一个动另一个相应也要动。与此同时,松肩、沉肘作用于含胸拔背。使“内气”布于两膊,形于手指。提顶吊裆,提顶要虚灵,它需要外形帮助,往上顶 劲,不仰脸,不低头,要下颏微收,提顶并不在中间起吊裆作用,但要拎尾骨与小腹和顶劲中心成一条直线。吊裆也要有外形的帮助,用尾尖前移一二寸,但意识要 放远,吊裆需要两臂两膝帮忙,要相互联系,要相互配合不可分离,这就是裹裆。护肫与其联系更重要,更要严谨恰当,否则它会影响空松和支撑八面的功法。护肫 是两肋下边的软裆处不能扁掉,要使其圆满,要保护它,如果中间扁了,气就会受到阻碍,就不能使气沉到丹田。腾挪闪战也就是刚柔相结合,与松肩相结合,要“ 刚柔相济”,“似动非动”,这就是腾挪。闪战即是方向,实股是阴,阳可向任何一个方向延伸。我们讲身法,可以一个一个地来讲,讲得越深、越透、越详细、越 具体越好,但在行功时,身法不可缺一,它是一个整体,互为联系,互为配合,互为作用。能够做好以上调身要领,功夫就能达到六七层,当然它要靠行功走架来诸 条验证,诸条来完成。同时要与“调心”的一个“静”字互为帮助。先师郝少如先生指出:“拳可以不放在身上,动作全在静中产生,不静则不专心。”     二、调心是练好太极拳的灵魂     这里讲的“调心”不是人之“肉团”之心,而是说人的精神,人的思想,人的思维意识。需要做到无私无欲,达到复归于婴儿的赤子之心。做到心清静,性空明,方能包容众生,纳天地之正气,方能无嗜欲,无烦恼,与世无争。     1.调心就是调整人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调心主要是调整人的思想意识,去除私心杂念用新的思想意识(即大公无私心装世界之胸怀)去面对周围事 态发展和周围之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放松”和“求静”(放松和求静我在《精武》杂志2010年第一期中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在此就不再重述了)。练太极 拳能够达到“放松”离不开“求静”、即意守丹田,这两者是互为联系、互为作用的同步功法,你能静下来,就能放松,你能放松就能静下来,这两者是调心的“真 谛”和“精髓”,是学者必须修炼的功法。     先师郝少如对思想意识有这样的论述:“打拳不能离开意识,以意领拳,拳才能不放在身上,从而最后达到忘形。”练功时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要和颜悦色,心平气和,去除杂念,达到放松的状态,要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2.调心要用桩功来辅助完成放松和人静,调心能够使全身放松,能够尽快入静,如何才能达到呢?实际达到这层功夫,应该是在第二阶段四至六层的功夫了,因为 你在初级阶段不必去练桩功,只要把盘架子(形体),身法要领练上身(劲整),精神要饱满(气势)就可以了。但到第二阶段就有必要用桩功来辅助完成调心、调 息的功法。     最好在第二阶段,有四至五层功夫时,练桩功。练桩功决不能练“枯桩”,枯桩容易“烧干锅”,练而无效,易出偏差,最好在明师的指导下进行练功,因为桩功不 但要具备调身、调心的功法要领,而且也要按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注重调息地练功。这样有正确的练功方法,才能达到最高境界,登上上乘功夫。关于桩功,在另章 详细阐述。     之所以说调心是练太极拳的灵魂,是因为调心的主要实质内容就是“求静”,全身各个部位,各个关节都要“放松”,达到“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应物自然”。     三、调息是练太极拳达到上乘功法的精华     在《内功四经》中对调息是这样论述的:“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后呼,一出一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人呼 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坐或立,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恩师吴本萍先生对这段经典论述是这样解释的:“前四句者:用功之时,调息气如抽丝,鼻吸鼻呼。劲者,必先松用紧。唯其松之极,故能紧之至也。故以松用紧, 非以紧使松也。次八句者:此调气之法也(逆呼吸法)提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升气后真气落下也;优者真气深藏于内,意想真气渐收渐小,坠于丹田。再六句 者:谷道者,后阴也。自喉而人方能得气之真路以入肺、人心、入肝、入肾也。气虽入丹田,用意时必存想真气深至底之势方妙。     最后四句者:此言真气升降之路也,升时两肋骨缝而升,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自背脊俞口而入,透前心方得气之真路(俞口穴自脊骨上,下数第七节便是)。”     关于调息的论述,确实很难说清何为达到上乘功法最高境界的功法,一代宗师郝为真先生曾对修炼上乘功法这样论述:“以力声血,以血化精,以精化气,以气归 神,此中不祗有甘苦可言,直有生死之险矣。学者可于力上求,无轻向气上觅,一入歧路,戕生堪虞。古人之不轻传人,匪吝也。不忍以爱人之术而杀人耳。无明师 真诀,不可盲从冒险。学问之邃,予尚浅陋,未能窥其深,不敢赞一词也。”     练太极拳在调身、调心、调息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功夫达到四至六层功夫这期间,只是腹式呼吸,自然呼吸即可。但必须明其原理,人生下来后就有一呼一吸之 呼吸法,即后天维持生命之呼吸。我们练功行气,就要改变其后天呼吸法,逐步回归胎息,即先天呼吸法。可以按其练功阶段和层次逐渐推进,决不可强求,要顺其 自然。从自然的后天呼吸,逐渐深化到腹式呼吸、丹田呼吸,最后回归到胎息先天之呼吸。     (1)腹式呼吸: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以意导气,以腹部肌肉群舒张和收缩的呼吸法,我们在练拳时或两人推手时,由于活动量增大而感到气上浮,呼吸急促,有的拳师说:“你把气压下去。”实际是没有掌握好腹式呼吸的正确方法。     (2)丹田呼吸:在腹式呼吸法的基础上,深化到丹田呼吸,即以鼻呼吸,以意领气,使气沉丹田的呼吸方法。     (3)胎息呼吸:是在丹田呼吸法的基础上又深化到先天之呼吸,即胎息的方法。胎息要以意导气,“吸气绵绵呼气微微,虚极静笃,神凝气结,心俞定而息愈微”。这就是达到修炼内功心法的高层功夫。     要讲“调息”,必须要明白人体之脉络,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人身脉络主要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最主要的是督脉和任脉。督脉在身后为阳,统帅全身 阳经;任脉在身前为阴,统帅全身阴经。按呼吸循环来看是由百会、玄关、冲脉、任脉、带脉、会阴穴往上返尾闾关、肾关、夹脊关、督脉、玉枕关、百会穴。     拳经云:     紧缩谷道内中提,     尾闾一起绉节骨。     玉枕难过目视鼎,     来到丹田存消息。     悉心搭通鹊桥路,     十二时中降下池。     锁住心猿拴意马,     要立丹田海底基。     一时快乐无穷尽,     返本还元心自知。     久练自成金刚体,     百病皆除如童子。     一、深圳读者来信、来电问:傅先生,看到您的《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读后余味犹存,总有爱不释手之感,练太极拳须经三个阶段十层功夫,确实为我们练太 极拳指出了明确功法方向,请问如何能练成劲整,,呢?呼吸是否应是正常的自然呼吸?“松’’和‘‘静”是什么关系?     答:这三个问题问得很深刻,简单回答很难使读者满意。实际这三个问题就是练好太极拳的核心问题,就是“调身”、“调心”、“调息”。简单地讲,调身要使身 法上身(即十三身法要领),体现一个“整”字。调心要全身放松,入静,意守丹田,体现一个“静,,字。调息要调整后天之气,是回归先天之气的方法,体现一 个“气”字。这三问题,我在本期《精武》杂志上《再谈太极拳内功心法》中详谈。     二、河北读者来电问:傅先生,您在《精武》杂志中有关“清河三杰”下辽东传播武式太极拳的一文,读后很受感动,以前几乎很少有人知道“三杰”之详情。请问“三杰”当时所传授的弟子,现在在辽沈如何?     答:这位朋友看起来对“三杰”传授的功夫很感兴趣,有求学之意,“三杰”顾胤柯、闫志高、霍梦魁三位宗师的拳学在辽沈地区传播很广,弟子很多,至今再传弟 子在辽沈传播的武式太极拳发展很快,我在2010年第一期的《精武》杂志中已说明了。“三杰”所授亲传弟子,据我所知还健在的不多了。现在闫志高的亲传弟 子有刘长春先生、曹守谦先生、徐孟久先生等人,霍梦魁的亲传弟子有吴本萍先生、陈纪沣先生等人。现在年龄都是八九十岁了,但他们的弟子极多,都有所成就。     三、锦州读者来电问:“整劲”是如何练出来的?为何我练了快二十年了,脚下还是无根?与人推手有劲总觉得使不上?   答:这几位读者和朋友可以说是对太极拳很执着,也很下工夫练,只是还没有掌握好太极拳内功心法之要领,练了l0年、20年,也只是起早摸黑练拳而已,并不 是在练太极拳。应这些朋友和读者的要求,我已在本期《精武》杂志中论述了“劲整”的来源,即调身、调心、调息的练功法,希望这些读者和朋友不要片面和盲目 地追求太极“打手”之某点技术,还是专心专意把拳练好,从体到气势,直至达到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忘我练拳而达到上乘功夫。     四、沈阳读者问:我们看到《精武》2010年第二期中编者按,称傅先生在张方先生的极力推荐下,才为《精武》杂志供稿,请问先生据我们所知,以前很多杂志、报刊、新闻界都被你谢绝了采访,你不愿在广众之下露面.为何又投稿献技了呢?   答:这位读者看起来对我傅仁东很了解,的确,我总觉得一个人要低调做人,我并不是保守,只不过不愿在广众之下和各杂志、报刊之上宣传自己,只想把我所学的 经验体悟用出书的方式留传下来。(此书本打算今年出版,但由于有些资料正在考证,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有可能出书一事要推迟一段时间)。张方先生是我同师的 师弟,他的内功功夫很好,已经往上乘功法求了。我们在相处中,他总觉得我所学的功夫应该广泛传播,不应有保守思想,几次劝我往《精武》投稿,都被我谢绝 了。是事有偶然,也是缘分牵线,《精武》主编吴宪民先生去本溪出差,途经沈阳采访了我,这样我才把我对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浅薄之见投给《精武》,与广大读者 见面。     五、湖南读者来电问:傅先生,我们看《精武》杂志中的《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一文,对太极拳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请问我们要到你处学练武式太极拳之功夫,你收多少费用?   答:谢谢你们对我的信任和厚爱,至于收费问题,我确实没想过,因为自1979年我收徒弟教拳以来,还没有收取过学者学费。都是免费传授。但我很重视一个人 的“武德”品质和素质,对于人品低劣者我决不收其为徒,传其技艺。朋友,你离我这么远,来我这我是欢迎的,最好你先自修或在本地请个明师指导,我会把我的 一些练拳体悟和领会给你邮去。你可用短信把你的地址发给我。     六、大连读者来电问:傅老师,看到您在《精武》中的《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一文,您确实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练功方法,特别是在推手时,我们根本就掌握不了对方,什么懂劲、听劲等都难以掌控,请问傅老师能否给我们指导一下?     答:大连读者,你们提的问题实际是对练功功夫的检验,证实你的功夫已达到了何等程度。推手就是打手,这是一门学术课程,理论很深奥,它也有阶段性和你已达 到几层功夫的问题。你们所提到的问题是对功夫已达到三到五层功夫的情况下而言的。我曾看过几场太极推手比赛,看后哑然一笑,有的运动员确实把太极之精华“ 推手”弄成了两人“角斗”、“斗力”运动。先师郝少如先生对推手是这么论述的:“打(发放)只可用意、用气势打,不可用形打。用形是尚气,尚气者无力。你 越是硬邦邦雄赳赳,越是无用。你的两手代表神气,是柔的,他便无从知你。”看起来,朋友们提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也是正常现象,因为你的功夫和层次还没有达 到要求,还没有把功夫真正练上身,只有按正确练功方法去掌握好太极内功心法,才能够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并达到你想达到的程度。先师郝少如先生指出:“推手 时要路子多,反应要灵敏。无多求,只要求能够实践,实践能叫你知道所以然。”所以在练功中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个字,就是脚踏实地地去“练”,待你达到上 层功夫,还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去演练。最好是与对手互相多“喂手”,这样才能使所学应用于实践。朋友,我在本期《精武》和2010年第一期《精武》中, 已把太极拳内功心法的真谛、精髓、关键、核心问题都谈到了。 傅仁东: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      一、阐述太极拳内功心法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一直被拳家视为是习练内家拳功法的无上秘诀。对修炼内家拳的人而言,能否最终步入内家功法的最高境界,得到出神人化的功夫,确实是 十分重要的。内功心法虽有奥秘,但并不神秘,要练好内家拳功法,只有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头上去寻找,从易、道、佛、儒、医、武的哲学理论中去落实,去 探究,才能明白内家拳内功心法的真正内蕴所在。   道家文化法理对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很大的作用。道家讲求修心养性,老子提出了“ 虚其心,实其腹”的讲法。这里讲的“心”不是人之肉心,而是说人的精神之内心,需要做到无私无欲,达到复归于婴儿的赤子之心。做到心清静,性空明,方能包 容众生;纳天地之正气,方能无嗜欲,无烦恼,与世无争。   佛家文化的精髓是“明心见性”、“直指本心”、“以心传心”,从而达到太极拳之最高境界,与道家有着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   儒家文化讲正心诚意,《尚书》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守中抱一,就是儒家练心的真谛,也同是太极拳家应恪守和追求的核心境界。    不管是道家、佛家,还是儒家,所讲“心”之含义同一,其主要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说人心,是指人们的精神和意识活动;另一方面指的是“本心”、“真 心”,它是对第一方面含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抽象,即是“性命”之“性”的意思,与天道相通。“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心”字在形而上的最高境 界就是要超出矛盾与对立,照见绝对圆满的心灵世界。由此可知,内家拳的内功心法乃是“心无其心,法无其法,非心非法,即为心法”。      二、放松是练太极拳的真谛      太极拳术,门派众多,风格不同,架势各异,但究其理法内涵实则是共行不悖的。   首先,对于初学太极拳者,必须具备一个正确的认识——不管你学的是哪个门派,都要端正态度,要从“一”字开始。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学练了一套完整的拳架,就自以为会了,懂了,行了。其实并非真正会了,真正懂了,这只是初级阶段的第一层次。   太极拳讲究全身大松大柔,众多习练太极者将松柔奉为拳的真谛和灵魂,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应该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许多人在习练太极拳时始终贯彻大松大柔的原则,却并没有练出功夫呢?    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松柔也有许多窍要。其中最主要的是方法问题,在某一层次上认识理解的问题,也有悟性的问题。练太极拳如果不得其方法和窍要,照 样会步入误区。许多太极拳习练者,只讲松柔,其实只是在肌肉和动作上放松了,自己觉得松开了,实则是懈了,只是自己还不明了而已。   要知道,练太极拳须经历三个阶段,十层功夫和不同的境界体验。   太极拳讲松柔,主要是讲全身松开、松散、松沉、松静、松化等方面,是需要大而化之,神而明之的。这些练习太极拳的不同层次的境界和体会,都须明师口传身授,用文字是难以表述明白的。   总而言之,练太极拳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体会,功夫进一步,松柔的要求也要高一步,这样我们不断提高对练太极拳层次的认知、掌握和体悟,就会对功夫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松沉,一般是指让内劲沉下去后再起来,但是根据情况,在发击对方时也可以连沉都不用,直接将劲提到上面,外形完全不变,内劲的方向却变了。   松静,练太极拳“静”字是关键,是不可轻视的重要环节(“静”在另章阐述),有静才有反向的动,因此叫复命归根,练太极拳只有体悟到静,才能做到空,进而达到化的阶段。    我们练太极拳的时候,就要时时刻刻注意对松、柔不同层次的体悟。掌握了正确的练功方向和具体的练功方法,再去认真细琢体悟松柔。要达到“大而化之”的 境界,就必须在练太极拳时将气势逐渐放大,气势大了,内劲才能随着意念之所至发到外面去。在气势十足时,甚至可以用气圈打人。讲松柔的不同层次,大而化 之,神而明之,这种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一步登天,而是要随着练拳的深入,逐渐加深对一层功夫、一层体会的研究,才能逐步体验到功夫上身。      三、节节松开和对拉拔长是练太极拳的关键       练太极拳从站无极桩、太极桩开始。从头顶到脚下,从两肩到两胯,“松四大块”直至全身各个关节都要松开。如果关节松不开,就谈不上节节贯穿。因为节节贯 穿,就是要使内劲在全身上下所有的关节都能畅通无阻,从而做到节节贯通。节节松开,主要是上面虚领顶劲,下面尾闾下垂,放松从头到脚直达涌泉。拳论中也提 到“提顶吊裆心中悬”的说法,一般练太极拳到了中层功夫的阶段,就能体悟到百会至会阴的中心线、尾闾垂直线的练法。   在练习太极拳时经常出现的错误:一个是过于注意上面提顶,竖项,头部就僵硬了;另一个就是放松下面,注意尾闾下垂时,上面又丢了。这样练来练去还是将各关节挤压成一堆,放松不了,学者需要克服。    练太极拳松开以后,基本要求前面都讲过了,就是从站无极桩起式开始,就强调:两脚并拢,脚跟相贴,足尖微开,双膝微屈,稍微内合似爬树,提顶吊裆,含胸 拔背,裹裆护臀,松肩沉肘,手臂松垂,立身中正,全身放松。松脚踝,再松到脚下涌泉,脚趾放松。这里讲的各项要求都是意识上的问题,太过执着反而容易出现 肌肉上的僵硬。   太极拳讲全身放松,又要松而不懈,拥劲不能丢,关键是“凡此皆是意”,要求以神气为统帅。任何外形的姿态都要注意“无过不及,毫无拘滞之力”。    松开,就是说全身各个关节都要松开,是指整体放松。头顶、脊背、肩胸、腰胯、手肘、膝脚各个关节都要松透,恢复其自然状态。太极拳讲究的松开,是指任何 关节都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去做呢?悬顶时要头容正直,体会头顶百会穴有微微上顶之意,但同时保持整个身体放松,不要丢掉自然下沉状态,要集中精神在脊柱上,脊柱关节的小韧带都要松开,如此提顶才不会僵滞。   松肩时要放松肩井穴,松到肘部时要松曲池穴,松到手部时要放松劳宫 穴。肩关节松不开,其它地方也很难松开,所以有“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的说法。肘关节的放松,也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肘往下松坠的同时,上面也要有 上拔之意,感觉两肩有一种内在的松沉劲。其关键是“肘不离肋”和“肘不贴肋”。这里“肘不离肋”的意思是指练拳时两肘有护肋之意,这里“肘不贴肋”的意思 是指两肘要保持松活圆活,两腋下如各含夹一个馒头的说法。同时要意贯肘尖,这样就可体会“松开我劲勿使屈”的韧劲。   松腕时要直腕、手掌放平伸直即可,同时掌心含虚,五指略舒,保持关节灵活。那么手指关节松开如何对拉拔长呢?主要是一个手指的关节松开了,另一个手指 的关节要有回拉之意,一个关节要往前伸,就要体会邻近的关节有往回收的意。已故太极名家郝少如先师对指腕松开的体会,曾有“掌宜微伸,手指微曲”及“手要 空”的提法,这就是说手含 心空,劳宫穴有含球的感觉,这些体悟和方法是修炼内家拳功法中级阶七层功法的练法。   含胸拔背的放松,可以分开来说:   含胸,是指胸部要有向内虚含之意,放松自然,这样就可防止胸部外挺,呼吸不畅之弊,即膻中穴要有松空感。初级阶段无须求太多,关键要有一个“意”字,绝不仅仅是 只肌肉的动作。其实,做到上有百会上提之意,下有吊裆和尾闾中正之意,再配合松肩坠肘,含胸的感觉也就产生了。   拔背,能含胸自然就能够拔 背,所谓拔背,就是上拔之意,是指背部自然正直而产生挺拔感。背部肌肉有舒展微微隆起之意,这样就会自然做到节节松开、沉落,拳势有气魄。拳论中有“牵动 往来贴背”、“气敛人背”的内劲奥妙。太极拳练到中级阶段时,背部圆融浑厚,甚至产生融化感,就像一个巨大的劲源基地,内劲如流水一样在背部往来,意念一 动,就将内劲送往不同方向。那时就会体悟到“力由背发”的感觉。   腰胯的放松,是要立腰松胯,同时要注意腰的直与沉,也即是腰部的对拉拔长 之意。腰胯在练太极拳中地位非常重要,古典拳论中有“以腰为轴”、“命意源头在腰隙”的说法。太极拳练到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体悟,功夫一层层增进。到 中、高级阶段的重点体悟是“中空之势”,那就需要“三分练拳七分研”方能体悟。   脚下松,主要是脚趾松开后,脚掌有微微上提之意,即“脚心 吻地”自然放松,涌泉穴有亲吻大地之感,浑身有膨胀之感。全身各关节的松开,不等于是节节贯穿。节节贯穿的功夫已达到内劲练习阶段,到那个时候要能够一气 贯通。节节松开只是基础,松不开内气就无法通过。有许多教太极拳的老师,拳论背得很熟,但他自己做不出来,如何能够教人呢?松开,再往深层次讲,则又有骨 头、骨节、筋膜、韧带的放松,那是更高的境界了。      四、求静是练太极拳的精髓      “太极者,无极而 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拳论指出了太极拳的特点和练功方法——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开合,分阴分阳,阖然一气,也就是老子 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阴阳尽在其中矣。武禹襄在古典拳论中也提出练太极拳要“神舒体静,刻刻在心”、“视静犹动,视动犹静 ”、“静中触动动犹静,以静制动”。这些经典拳论都指出了动静在内家拳中的重要性。   太极拳练到真正的静,就能体会到“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气”,是“心安则虚,道自来”、“体静心闲,方能观见真理”。这是要达到高深的境界才能体会到的。练太极拳要求一层功夫一层体会。动静即是太极拳的精 髓,那么必须追其究竟,如何达到动静的最高境界?究竟有怎样的不同层次和体会?的确,要做到人静并不容易,静有很多阶段,每阶段又有不同的体会,特别是到 了高级阶段,是很难用语言说明白的。为了使练太极拳者尽快掌握入静的方法,能使练拳者练到了哪个阶段和层次,就有哪个阶段和层次的参考,现将求静并划 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八个层次。   第一个阶段有三个层次的体会:安静、平静、宁静。练太极拳讲求静,“以静制动”,主要是克制自己的心动,要 收心猿,拴意马,摒除头脑中的一切杂念。心要安静下来,就是要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所谓“收心离境”。因为初学练太极拳时,我们有一颗常人之心,虽然练拳 盘架,但是杂念未除,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地在脑海里翻腾,所以要首先求安静。能安静下来了,慢慢地我们的心也静下来了,动的感觉逐渐减少,静的体会逐渐增 加,心里开始平静,内气逐渐和畅平顺,心平气和的状态就产生了,全身也开始放松了,感觉舒服,什么也就不去想了。再深入一点就是宁静,因为心平气和了,心 开始静下来了,很多杂念排除了,这时你对周围事物的感应就灵敏了,可以体会到“一志凝神,洗心涤虑”的境界。   第二阶段,有三个层次的体 会:虚静、定静、真静。在虚静这个阶段你好像感觉不到自己的胳膊的存在,开始恍惚的状态,念头一转这种现象就不见了,就像愣神似的,好像站在那地方发呆似 的,这就是虚静的状态。定静是脑子里产生很多图像,实际是一种错觉,比如出现一个图像,一个动作的念头,你都会把握住,定在那里不动,意念不转移,也不消 失,这就是定静的状态。实际是前念已去,后念未生。真静是体内气血流动,产生内劲运行,会出现很多现象,在这个时候还没有产生大动。这个静还没有“致虚极 ”,这时候你松的条件越好,你的感觉也越舒服,身体也越来越柔软,这样才能体会到你自己是不动的。内动产生了,感觉身体里面有东西动,而外面没有东西动, 身体里的动就会越来越明显。在这个阶段按层次上说内气还不够畅通,血脉还没有全部打通,会出现局部疼痛,有一种火烧伤痛之感,身上会痛,背上胳膊疼痛,里 面有一种细小的东西会疼。实际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它不会持续很久,当血脉畅通了就会好的。这时内劲开始换动,因静而得以和顺,开始生机勃勃,健身养气的状 态慢慢起了作用。也就是《黄帝内经》中讲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第三个阶段是灵静、清静两个层次的体会,是达到 练功者最高的境界了。道的无极化场作用于复杂的人体,从而感应出了生命形式的极化场效应,人即道,道即人,天人合一,浑然一体,不分彼此。这种状态被修炼 者称之为“练虚合道的层次”,“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在水中,水在鱼中,人能虚空无为非欲于道人道身归之”。后天认知开发得越充分,背离先天本能就越 远,如果到了这个境界,你就会感觉到万事万物纷繁复杂,我们要归根,归根就是反,求灵静,达到清静正是为此而设。清静道体本身是不动的,但灵性是动的,这 是指道的本体是虚无寂静,万物出而生动,入而寂静,道生万物,是由无而有,复归于道,是有归于无,所谓归根。     我们说太极拳动静如一,真正 到了灵静阶段时,“道居而慧生”由虚静而引发出的内气,充盈圆融,让你心气合一,湛然寂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气机的启动,内劲的转换,神、意、气 的开合鼓荡就此产生,就会体悟到。讲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个东西,太极拳求静的最高阶段是清静,老子所说的“清静,为天下正”,是要达到动静二相皆不着, 混混沌沌,连静的意识也完全不去求了,就是真见到“自性”了,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 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傅仁东答《精武》编者问/吴宪民       武式太极拳中有沈阳霍梦魁一门,袭明因用,以阐道风。霍氏有再传弟子傅仁东,其人宵然观妙,克绍箕袭,艺成之后,禀玄训,引后学,爱人知人,尽演其所知。 傅与师弟本溪韩宝轩、沈阳张方、关铁云等各承家技,孜孜汲汲,不以邪说惑人,不以势力欺人,惟以弘扬武式太极是务,在今日太极拳法遭到最严重贬斥——“不能实战”的时代,傅仁东先生“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以及他现在的所做所为,或许能给太极拳界带来一线生机、一点启示……   笔者日前应邀去桓仁观摩太极拳大赛,经沈阳返哈之际,曾拜访傅先生与沈阳武术界的部分领军人物,此篇问答即为当时对话内容。    问:霍梦魁先生拳法高绝,其人德艺如何?    答:据我恩师吴本萍教诲,霍梦魁宗师在授徒时,首先注重武德。比如有“八不授”之说,即“不授不忠不孝之人(以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人民利益为忠和孝敬父 母知恩必报为孝),不授根底不好之人,不授心术不正之人,不授鲁莽灭裂之人,不授反复无常之人,不授目中无人之人,不授知礼无恩之人,不授得易失易之人” 等,这些足以说明其为人师表的程度。霍梦魁宗师两次来沈授拳,其宗旨是广交朋友,传播武式太极拳。霍梦魁宗师在接待来访切磋武艺者时,都是善待来访者,以 点到为止,从不伤人。霍梦魁宗师之生平,我在《辽沈地区的武式太极拳》一文中有所概述。   问:历代武式大家均很重视原架的练习,霍梦魁先生与郝少如先生所传的原架武式太极风格可有异同?    答:挖掘传统武术项目是我国挽救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补救措施。只有挖掘出原传的拳法,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因此原架太极拳历来是武术界和太极 拳练家所重视和必修的,如郝为真为了便于教学,把拳架按起、承、开、合为节序改为开合架,但一直保持原架53式演练方式。原架武式太极拳,拳架、演练方 式、风格基本相同,都是武禹襄始创拳架55式原架拳。以1881年李亦畲手抄“老三本”拳谱的记载为准,由于“老三本”拳谱只列名称不排顺序,在手抄老三 本中“郝和珍藏本”与李亦畲“自珍藏本”拳势多少也不一致。“自珍藏本”拳势名称共55式,“郝和珍藏本”共有54式,郝为真把第50式“下势”删去了, 故郝架为53式。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原架54式是李肩轩传葛顺成再传霍梦魁,因此霍梦魁宗师和郝少如恩师传原架武式太极拳演练方式和风格基本相同,都注 重架子紧凑,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腾挪闪展,变化灵活,都要体现其眼手身腰步、心神意气劲、缩小软绵巧、急速冷弹脆、卧似盘龙、起似箭等武式太极拳的原架 特点。   问:武式太极拳化大为小,涵奇于凡,一派天机,不可思议的魅力是怎样练成的?   答:其实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实际有一 定难度,每个练太极拳者都必经“三个阶段,十层功夫”的进程,方能达到太极拳之高境界。简而言之,练太极拳先动外形即拳架要适当放开,所谓大松大柔来练, 外带内动,含着一个“明”字;继而拳架适当收敛,要达到松柔转向内动带外动,含着一个“暗”字;继而达到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身透空,含着一个“化” 字,也就是达到“应物自然”,化打合一。唯如此才可登堂入室,得其真谛。   问:你的恩师吴先生对武式太极拳有很多新颖的见解和深入浅出的比喻,诸如“逢转必沉”、“麻花腰”、“脱毛衣”之类,你是他武学的衣钵传人,望你能慷慨为读者讲讲你所感悟到的高论?    答:谈不到高论。这些只是练武式太极拳者必须达到的要领。“弹腿麻腰转必沉”,这是走架、推手必须做到的,弹簧腿是如弹簧旋转下压,麻花腰是向合旋转, 逢转必沉是对拉拔长,做到动知往返,开叠寓中,错拧抖麻花劲成。在练功时按拳论中所说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要求去做,下沉之劲有 如“脱毛衣”之感。   问:武式太极在沈阳发展如何?霍梦魁先生与当时的武林名家可有接触交流?   答:武式太极拳在沈阳流传很广,主要是“清河三杰”顾胤柯、霍梦魁、闫志高等老前辈传播和郝派武式太极拳新架在沈阳扎根流行。目前主要有恩师刘常春先生亲传弟子:傅仁东、张方、李忠 贤、刘在民、张秀兰、赵九洲、陈松笔、刘宜汉、安学伟、于学维、刘宝章等人和再传弟子。恩师吴本萍先生亲传弟子:傅仁东、韩宝轩、张方、王福业、王广宏、 王传友、牛立伟等人和再传弟子。师伯陈明杰先生亲传弟子:姜铁森、杨世民、苏善业、肖嘉平、马聪杰、陈一鸣、夏宏章、王桂泉、赵树堂、王德先、辛志宏等人 和再传弟子。顾春成先生亲传弟子:陈明辉、张建刚、安虎、顾玉斌、王忠伟、唐彦明、赵玉伟、王者祥、单春星、周卫平等人和再传弟子。吴海清先生亲传弟子: 殷铁军、吴世瑕、刘天义、陈元通、郝中力、田友辉、王天印、史书俊等人和再传弟子。师叔宋宗才先生亲传弟子:关铁云、薛焕雨等人和再传弟子。霍梦魁师爷, 两次来沈授武式太极拳,其宗旨是广交朋友,传播武式太极拳。   问:教学认真、待人和蔼可亲的吴老师主张“同敌变化示神奇”,虽说是与拳谱有一字之差,但相信一定有其独到的见解,能否解读一下个中玄机?   答:“同敌变化示神奇”是指自己,“因敌变化示神奇”是指对方。“因敌变化”就是对方来劲和招式,你靠听劲和高度的自然反应去灵敏地应战。“同敌变化”,就是自己根据敌方来劲和招式,去应敌变化接劲或化打合一,自己的劲路令人不知,高深莫测,使对方陷入自己的圈套。   问:对于武式太极界一些令人叹息的同门,你是深恶痛绝其言行还是不以为意?   答:我自然是不以为意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师承学拳的不同经历,学业深厚程度不同,对一些经典拳论的体悟理解也不同,对练武式太极拳者,掌握、领会、体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各有各的理解和说词都是正常的。   问:你怎样自己对武式太极的贡献?    答:贡献是谈不上的,只是愿意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而已。武禹襄始创武式太极拳,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武式太极拳和经典拳论歌诀、秘诀等 宝贵文化遗产,是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财富,继承发展传播是每个人的义务,特别是作为一名练武式太极拳者,更是义不容辞的。   问:先生以一颗赤子之心,抱着“与时代同步,向未来进发”的大愿,不遗余力地弘扬武式太极和其他武术瑰宝,这些年一路艰难地走过来,有何感悟?    答: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我从幼时就跟父亲傅广鹏学练拳术,1958年由山东来沈阳落户,1959年师承于张万成先生练武当地宫鸳鸯拳(此拳种本是内家 拳法,但由于人们观念的转变,把此拳按外家拳法来练了,所以有内家拳外练之说)。上世纪70年代有幸师承于郝少如恩师学武式太极拳,从此使我走向了研练内 家拳功法的道路。我又先后拜郝斌先生为师学习太极梅花螳螂拳,拜刘常春先生、吴本萍先生为师继研武式太极拳,我还参加了全国太极拳大赛,并获得了优秀奖和 两枚金牌。   恩师和师兄弟们及同道都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能为传统武术做出贡献,这种希望促使我下工夫苦练。人们都戏称我为“武痴”,所以我能够为传统武术事业做出微薄贡献,也是我应尽的义务。   问:你的《武式太极拳》草稿已经酝酿成熟了,不知何时能够出版发行?你期待这部作品与读者“肝胆相照,声应气求”吗?    答:出书是每个习武者的心愿,都愿意把自己所学、所体悟到的经验传承下去。这些年来,我练武式太极拳经过几位恩师身传口授,把武式太极拳之窍要和功法传 授于我,我也有责任有义务把恩师所授之拳法和心法传播下去。我准备在2010年出版《武式太极拳》一书。达到“肝胆相照,声名气求”不敢说,既然是一部著 作,它就要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也要有使读者满意和需求的东西。   问:武式太极拳传人李少林先生有“清气为天,浊气为地”之说,此语应作何解?   答:李少林先生是我的师叔,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德艺高超的前辈,他老人家传授我东西从不让我去宣扬,这次我已违反了师叔的规矩。   “清气为天,浊气为地”出自《易经》的“气之清轻者上升为天,气之重浊者下凝为地”,本是解释天地之形成的,后被太极拳家引用为练功方法,即“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皆悉归”等阴阳转换之说。   问:当今之世,太极拳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世界上许多国家学习太极拳的势头日益增长,真可谓是“兴之在清,盛之在今”。太极拳的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关于学习太极拳的著作以及教学方法,在新形势下能否取得新的成果,重放光芒?    答: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堪称国粹,太极拳则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百花苑中的一枝绚丽奇葩,故其能走出国门,传播世界,是因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 认识到太极拳不但可以健身、养生、防身,还是一项可以修身养性的体育运动。太极拳修炼形体和意识的统一,太极拳强调“意”、“气”、“神”的修炼,然后才 是形、体、势的修炼。太极拳讲究以神见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从而达到内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
/
本文档为【太極拳內功心法秘要舉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