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心电图-正常值:

心电图-正常值:

2011-08-16 7页 doc 74KB 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41016

暂无简介

举报
心电图-正常值:正常值: 正常值: P 时限(宽度)≤0.11s 振幅 肢导联≤0.25mV 胸导联≤0.20mI 、II 、avF、 V3-V4 均直立; III 、avL、V1-V2 直立、倒置或双向 ; avR 倒置 P-R间期 :正常值:P-R≈0.12-0.20s (与心率快慢有关) 心率越快 P-R越短 反之越长;P-R>0.22s 房室传导阻滞 左室肥大 R V5、V6 > 2.5mV R V5 + S V1 男 > 4.0mV 女 > 3.5mV R avL >1.5mV R avF > 2.0mV R I >1.5mV R ...
心电图-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P 时限(宽度)≤0.11s 振幅 肢导联≤0.25mV 胸导联≤0.20mI 、II 、avF、 V3-V4 均直立; III 、avL、V1-V2 直立、倒置或双向 ; avR 倒置 P-R间期 :正常值:P-R≈0.12-0.20s (与心率快慢有关) 心率越快 P-R越短 反之越长;P-R>0.22s 房室传导阻滞 左室肥大 R V5、V6 > 2.5mV R V5 + S V1 男 > 4.0mV 女 > 3.5mV R avL >1.5mV R avF > 2.0mV R I >1.5mV R I + S III > 2.5mV R为主 T低平 双向 倒置 ST可压低0.05mV以上 S为主 T直立 右室肥大 (1 ) R V1、V3 R/S≥1 (2 ) R V1 + S V5 > 1. 05mV 重症>1.2mV (3 ) 电轴右偏 ≥+90o (AVF) 重症>+110o (III) 双侧心室肥大(1 ) R V5 增高 R V5 + S V1 > 4.0mV(男) >3.5mV(女) (2 ) 同时有右室肥大图形 V1、V3 R / S > 1 ST - T改变与心肌缺血ST移位≥0.05mV才有诊断意义 ◆ 水平型下移 ◆ 下斜型下移 ◆ 上斜型下移水平型、下斜型 意义更大 T波改变与心肌缺血 心内膜心肌缺血 高大T与QRS方向一致 心外膜心肌缺血: T波与QRS方向相反 心肌梗死(一)缺血型T波改变 (1)T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2)上升支与下降支对称 (3)顶端呈尖耸箭头状 (4)超急性期--持续时间短:T 波高耸、正向 (二)损伤型ST改变正常心肌与损伤心肌产生电位差--损伤电流— 受损心肌不能或不完全除极--除极受阻--ST移位 心电图特点: (1)ST段抬高 (2)与T融合 (3)弓背向上 “单向曲线” (三)坏死型QRS改变 细胞坏死--不能产生动作电位--无电流--异常Q波 心电图特点:(1)QRS呈QS或Qr型 (2)Q>0.04s >1/4R 窦性P 波--Ⅰ、Ⅱ、AVF 直立 aVR 倒置 P-R 间期-- 0.12~0.20s 窦性停搏一段比正常P-P间期显著延长的时间内没有P波 长P-P间期与基本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 其后可出现交界性/室性逸搏或逸搏心律 sick sinus syndrome,SSS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病变致起搏功能 /窦房传导障碍 以心动过缓为主的多种心律失常和症状的综合病征 病程发展多缓慢,长达5~10年,多于40岁后出现症状 少数呈急性发作,见于:急性心梗、急性心肌炎 ① 持续而显著心动过缓,50次/min以下 ② 窦性停搏或/和窦房阻滞; ③ 慢-快综合征严重心动过缓与室上速、房颤/房扑交替 ④ 交界性逸搏 /AVB “慢-快综合征”:合并短阵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 表现--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交替 1. 房性期前收缩 提前出现的房性异位P '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2.P'- R间期≥0.12s 3. “不完全性代偿间歇”(长于1个但短于2个窦性心动周期) 房性异位冲动侵犯窦房结,使之提前发出冲动所致 少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等于两个窦性周期) 房早发生较晚、窦房结周围组织不应期延长 窦房结节律未被房早打乱之故 4. P'波后QRS波群有三种可能: ①与窦性心律QRS波群相同 ②宽阔畸形QRS波群--室内差异性传导 ③P‘波后无QRS波群--“未下传的房早” 发生很早P’波( 常重叠于前面T波上 )不能下传心室 房性心动过速按其发生机制分为三种: 自律性房速(automatic atrial tachycardia) 紊乱性房速(chaotic atrial tachycadia) 折返性房速,较为少见 心电图特征: 1. 房性P'波,160~220次/min,节律规整 P'波可重叠于前一T波内,不易辨认 2. QRS波群与窦性激动下传者相似 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宽大畸形 3. R-R间期规则 洋地黄中毒房速--心房率逐渐加速,P-R间期逐渐延长 出现Ⅱ°Ⅰ型或Ⅱ型AVB 下传比例不规则时 R-R间期可不相等 4.可能出现继发性ST-T改变 房颤 心房发生350~600次/min不规则冲动房颤心电图特征: 1. P波消失 代之以房颤波(f 波): 350~600次/min 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间距不均 2. R-R间期绝对不等 3. 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室率过快,室内差异性传导--QRS增宽变形 房扑心电图特征: ① P波消失,代之以心房扑动波(F波):锯齿状 形态、振幅、间距完全规则、频率250~350次/min 扑动波之间等电位线消失,Ⅱ、Ⅲ、aVF、V1最明显 ② 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是否恒定 ③ QRS形态正常,差异性传导/束支传导阻滞时增宽变形 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检查】特征: 1. 提前出现QRS波群形态与窦性相同,差异性传导时变形 2. 交界性异位冲动 前向传导至心室--交界性早搏(QRS) 逆向传导至心房--“逆行性 P' 波”: P’Ⅱ、Ⅲ、aVF倒置,P’aVR直立 先到心房--位于QRS波群之前(P' -R间期 < 0.12 s ) 同时到达--位于 ~ ~ ~ ~ ~之中(P' 波隐藏不见) 后到心房--位于 ~ ~ ~ ~ ~之后(R- P'间期 < 0.20 s ) 3. 多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房室交界性逸搏与逸搏心律AV【心电图检查】特征: 1. 在比正常P -P间期更长间歇后出现QRS波群 其形态与正常QRS波群相同或稍不同 2. QRS波群前或后可有倒置的逆行性P’波 3. 连续 3 次或以上交界性逸搏为交界性逸搏心律 频率为35~60次/min 4. 可见独立的心房活动:“房室分离”----心室率 > 心房率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快速而基本规则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预激综合征 大折返回路:心房--房室旁道--心室 心电图检查特征: 1. QRS波群形态、时间与窦性下传者相同 差异性传导 /束支传导阻滞时宽大畸形 2. 心率 150~250次/min,节律规整 3. 逆行性 P’波 常埋于QRS波群内或位于其终末部分 并与QRS波群保持恒定关系 4. 通常由一个房早触发,下传的P-R间期显著延长 随之引起心动过速发作 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心率较快(多为70~130次/min、快达150次/min) 其余与交界性逸搏心律的心电图相同 洋地黄过量者 常合并交界区起搏点文氏传出阻滞,心律不规则 典型预激综合征心电图表现: 1. P-R( P-δ)间期缩短 < 0.12 s 2. QRS 波群起始部粗钝,预激波-δ波 3. QRS 波群时限 ≥ 0.12 s 4. 继发性ST-T改变,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根据胸导联QRS波群主波的方向,分: A 型 V1导联主波向上,预激--左室 /右室后底部 B 型 V1导联主波向下,预激--右室前侧壁 室性期前收缩单源性/多源性 单发 /成对(连发) 联律(二、三、四联律… ) 【心电图检查】特征: 1. 提前出现宽大畸形QRS波群,时限≥0.12s 2. QRS波群前无相关的 P波 3. T 波继发性改变--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4. 多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室早前后之窦性搏动之间期,等于两个窦性R-R间期之和 室早很少能逆传心房,窦房结发放冲动节律未被干扰所致 5. “室性并行心律” 室早与前QRS波群配对时间不恒定,室早间期有公约数 常有室性融合波 急性心肌缺血之室早 急性心梗早期室早往往是室速或室颤先兆,尤其是: 频发室早(>5次/min) 多源性或多形性室早 成对室早 室早落在前一个心搏T波上(R on T) 必须迅速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利多卡因--首选,50~100mg(1mg/kg)静注,1~2min注完 无效时5~10min静注50mg,至室早消失或总量达 300mg为止。有效后以2~4mg/min静脉持续滴注 普鲁卡因胺--100mg稀释后静注,5分钟1次 室性心动过速VT: 体征 颈静脉搏动强弱不等,可见较强的颈静脉波(大炮波) 心尖S1分裂,心律轻度不齐, S1强度经常变化 【心电图检查】特征: 1. 3个或以上的室早连续出现 2. 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s,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3. 类型不同速率不一:100~250次/min,心律齐或轻度不齐 4. 干扰性房室分离--当室率>房率,P波与QRS波群无关 心房夺获--个别/所有心室激动逆传,出现逆行性P波 5. 心室夺获----少数室上性冲动可下传心室: P 波之后提前发生一次正常QRS波群 6. 室性融合波--室上性冲动一部分夺获心室 与室性异位搏动共同形成的QRS波群 室速最重要依据 室速按发作时QRS波群形态分为: 单形性室速--形态恒定不变 双向性室速--QRS波群方向呈交替变换 多形性室速--波群形态多变 尖端扭转型室速--QRS波群振幅和波峰围绕等电位线 周期性“扭转”,易进展为室颤,最严重室速 室性加速性自主心律(accelerated idioventricular rhythm) /非阵发性室速--与自律性增加有关,频率60~110次/min 心动过速速开始与终止呈渐进性 多发生于心脏病者,尤其是急性心梗再灌注期 发作短暂,预后多良好  心室扑动(ventricular flutter) 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最严重的、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室扑--心室快而微弱的无效收缩 多为室颤前奏 室颤--各部位心室肌不协调乱颤 二者血流动力学影响 == 心室停搏 --心脏病或其他疾病 临终前表现 【临床表现】 一旦发生室扑/室颤,迅速出现“阿-斯综合征”: 意识丧失、抽搐,继之呼吸停止,甚或死亡 体检无脉搏,也无心音 室颤心电图特征: P-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室颤波— 波形、振幅、频率均极不规则 频率150~500次/min 分为:粗颤--颤动波大 细颤--颤动波纤细 室扑心电图特征: P-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室扑波— 波幅大而规则、上下波幅相等的正弦波图形 频率150~300次/min 窦房阻滞: 窦房结冲动,部分或全部不能到达心房 引起心房和心室 1次或接连 2次以上停搏 【心电图检查】 Ⅰ°SAB 仅为窦房传导时间延长,心电图无法诊断 Ⅲ°SAB P 波消失,出现逸搏心律,与窦性停搏无法区别 Ⅱ°SAB 心电图诊断: 一、Ⅱ°Ⅰ型SAB 1. 窦性P-P间距渐缩短,直至出现一个长间歇(长P-P间距) 2. 长间歇前的P-P间距最短 3. 最长的P-P间距小于最短P-P间距的2倍 二、Ⅱ°Ⅱ型SAB 1. 窦性心律中突然出现长的P-P间距 2. 长P-P间距恰是原来窦性心律P-P间期的整倍数 【心电图检查】 一、Ⅰ°AVB 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群 P-R间期--成人 > 0. 20s,老年人 > 0. 21s (一)Ⅱ°Ⅰ型 AVB (文氏型) 阻滞部位在房室结。常见于: 急性下壁心梗、急性心肌炎和洋地黄中毒 典型文氏型心电图特征: ① P-R间斯逐渐延长,直至心室脱漏 脱漏后第一个P-R间期缩短,周而复始 ② P-R间期净增量以第一个为最大,以后逐渐减少 ③ R-R间期逐渐缩短 ④ 长R-R间距<两个P-P间距之和 (小于部分恰等于P-R间期增量之和) (二) Ⅱ°Ⅱ型AVB 心电图特征: ① P-R间期固定不变(可正常或延长); ② 数个P波之后有一个QRS波群脱漏,形成---- 5∶4 、 4∶3 、3∶2、 2∶1、 3∶1、 4∶1等 不同比例之AVB 如果Ⅱ°Ⅱ型AVB下传比例≥3∶1时 称为 高度AVB 三、Ⅲ°AVB心电图特征: ①P波与QRS波群,各自为政、互不相关-- 呈“完全性房室分离”(房率>室率) ②QRS波群形态、时限取决于阻滞部位: 阻滞在房室结,心室起搏点来自希-斯束分叉以上— QRS波群正常,40~60次/min 阻滞在希-斯束分叉以下,心室起搏点来自心室内— QRS波群宽大畸形,20~40次/min 三、Ⅱ°Ⅱ型、Ⅲ°AVB 室率过慢、伴血流动力学障碍、阿-斯综合征发作,积极治疗 (一)增快心率和促进传导的药物 拟交感神经药物--异丙肾上腺素片剂,舌下含服 症状明显、心室率<40次/min,预防阿-斯综合征发作,可用: 异丙肾上腺素 1~4μg/min持续静滴,室率维持60~70次/min 过量致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增快房率可使AVB加重 麻黄碱 口服 阿托品 希斯束分叉以上阻滞,静脉注射,提高心室率 室内传导阻滞(intraventricular block) 希斯束分叉以下部位的传导障碍,共同特征是QRS时限延长: 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左束支前分支阻滞(LAH) 左束支后分支阻滞(LPH) 室内 2支、 3支阻滞 末梢型室内传导阻滞 RBBB 较常见(RB细长易受损),不一定有广泛心肌损害 病因--右心室负荷过重的心脏病: 房缺、二尖瓣狭窄、肺心病等。冠心病、心肌炎。 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见于正常、青年人 右心室侧壁或肺动脉圆锥部分延期除极所致 LBBB (LB较粗不易受损) 常提示心肌弥漫性病变-- 左心室负荷过重的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等 双侧束支/三支阻滞 主要病因为原因不明传导系统退行性变 预后严重 一、右束支传导阻滞 (一)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心电图特征: ① QRS时限 > 0.12 s ② V1导联呈rsR'型,V5、V6导联S波增宽 ③ 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二)不完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 QRS波群时限0.10 ~ 0.11 s,余表现与CRBBB相同 二、左束支传导阻滞 (一)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心电图特征: ① QRS时限≥0.12s; ② V5、V6导联R波宽大,顶部有切迹或粗钝,期前无q波; ③ V1、V2导联呈宽阔的QS波或rS波型; ④ 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二)不完性左束支传导阻滞(ILBBB) QRS波群时限0.10~0.11s,其余特征与CLBBB相同 三、左前分支阻滞(LAH)心电图表现特征: ① I、AVL导联呈qR型,Ⅱ、Ⅲ、aVF导联呈rS型; ② 额面QRS平均电轴 - 45°~ - 90°; ③ QRS时限 < 0.12 s 四、左后分支阻滞(LPH)心电图表现特征: ① I导联呈rS型,Ⅱ、Ⅲ、aVF导联呈qR型,且RⅢ>RⅡ ② 额面QRS平均电轴 +90°~ +120° ③ QRS时限 < 0.12s 五、双侧束支、双分支与3分支阻滞 阻滞分支数目、程度、间歇发生等情况不同,不同心电图表现 六、末梢型室内传导阻滞 阻滞发生在浦肯野纤维末梢与心室肌交界水平,QRS≥0.12s 无左或右束支阻滞心电图表现,称为“室内传导阻滞” 见于弥漫性心肌病变
/
本文档为【心电图-正常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