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影响因素及补救对策

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影响因素及补救对策

2011-08-18 4页 pdf 231KB 9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64802

暂无简介

举报
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影响因素及补救对策 CHINA TROPICAL MEDICINE Vol .9 No.6 June 2009 中国热带医学 2009年第 9卷第 6期 [疾病监控] 接种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虽然可以使 90%的接种对象产生免疫力,但仍有 5%~15%的健康接种者对 HepB产生无应答或低应答[1]。这部分人群由于不能受到 HepB 的有效保护,易成为 HBV感染的高危人群,这给预防乙肝带来 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提高 HepB免疫应答水平,降低 HBV感 染的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接种 HepB...
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影响因素及补救对策
CHINA TROPICAL MEDICINE Vol .9 No.6 June 2009 中国热带医学 2009年第 9卷第 6期 [疾病监控] 接种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虽然可以使 90%的接种对象产生免疫力,但仍有 5%~15%的健康接种者对 HepB产生无应答或低应答[1]。这部分人群由于不能受到 HepB 的有效保护,易成为 HBV感染的高危人群,这给预防乙肝带来 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提高 HepB免疫应答水平,降低 HBV感 染的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接种 HepB免疫失败的影响 因素及补救措施进行探讨。 1 HepB免疫失败的影响因素 1.1 HepB自身因素 1.1.1 HepB灭活 有关资料显示[2],HepB所含 HBsAg纯 度越高,免疫应答效果越好。在灭活时,以 1:1 000甲醛 60℃ 10h制成的疫苗,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仅为 45%;若将甲醛浓度改为 1:4 000后,抗-HBs阳转率可达 90%。 采用 98℃ 1min灭活的疫苗对肾衰患者接种,抗-HBs阳转率达 到 95%,比甲醛灭活疫苗的效果明显要好。 1.1.2 疫苗剂量 陈胤忠等人[3]用重组(CHO细胞)HepB20μg 和 10μg 分别免疫成年人,1 年后抗体阳转率分别为 97.1%和 73.2%,抗体滴度(GMC)分别为 85.06mIU/ml和 32.94mIU/ml;2 年后抗体阳转率分别为 89.9%和 69.6%,GMC 分别为 52.23 mIU/ml 和 22.17mIU/ml,重组(CHO 细胞)HepB20μg 免疫效果 明显优于 10μg。赵铠报道[4]重组(酵母)HepB10μg免疫效果明 显优于 5μg。还有研究资料表明[2],20μgHepB抗-HBs GMC是 10μgHepB的 3倍。可见,同类疫苗接种剂量大小与抗-HBs阳 转率及 GMC呈正比关系。 1.1.3 疫苗佐剂 HepB中不同佐剂对免疫应答反应有一定的 影响。随着分子学的研究进展,佐剂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增强体 液免疫应答,而着重于其诱导机体选择性的产生有益的细胞免 疫应答及减少副反应。有资料报道[5],接种含 CpG-寡脱氧核苷 酸(CpG-OPN)为佐剂的 HepB后,抗体滴度 100%达到保护水 平。姚伟等将黄氏多糖(APS)作为佐剂的 HepB,兔子动物实验 显示,应答效果优于 AI(OH)3佐剂疫苗[6]。向一等用 CpG-OPN 纳米粒作为佐剂的联合重组 HepB对小鼠接种发现,有更好的 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率[7]。 1.1.4 疫苗类型 现今我国普遍使用的 HepB有两种,一种是 重组(酵母)HepB,另一种是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 细 胞)HepB。龚晓红等[8]采用 4种不同种类国产基因重组 HepB进 行对比分析,北京天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酵母) HepB(天坛疫苗)10μg、5μg、5μg;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生产的重组(酵母)HepB(康泰疫苗)10μg、5μg、5μg;华北制药 集团金坦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CHO细胞)HepB(华 北疫苗)20μg、10μg、10μg;大连汉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 重组(汉逊酵母)HepB(大连疫苗)10μg、10μg、10μg。结果显示, 抗-HBs GMC从高到低依次为华北疫苗(5973.84mIU/ml)、大连 疫苗(2278.24mIU/ml)、天坛疫苗(695.98mIU/ml)、康泰疫苗 (471.27mIU/ml),且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疫苗 剂量有一定的关系。高洁等[9]用 5μg重组(酵母)HepB全程免疫 59 名新生儿,无应答和低应答率为 14.49%,用 10μg 重组( CHO细胞)HepB免疫 65名新生儿,无应答和低应答率为 0。重 组(CHO细胞)HepB抗-HBs阳转率和 GMC明显高于重组(酵 母)HepB,这可能与重组(CHO细胞)HepB剂量大小和抗原结 构中糖基化程度较高有关[3]。 1.1.5 HBV 的 S 基因变异 HBV 的 S 基因变异可引起 5%~ 10%的新生儿 HepB免疫失败[10]。吕晴等[11]对 27例 HepB免疫 失败儿童血清 HBV的 S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检测,结果 14例有核苷酸改变,13例有氨基酸改变,其中 12例氨基酸改 变位于“a”决定簇。后来又对 106例 HepB免疫失败儿童血清进 行研究,发现有 28.3%的标本存在 S基因变异[12]。研究认为,接 种 HepB或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等免疫压力可引起 HBV的 S基因变异,产生免疫逃逸株[10]。 1.2 机体自身因素 1.2.1 年龄 同类疫苗相同剂量和接种程序,儿童和成人抗- HBs 阳转率和 GMC 有明显差异。一般来说,不同年龄人群 HepB免疫反应应答率以婴幼儿最好,成年人次之,中老年人最 差,尤其是 65岁以上老年人抗体阳转率不到 60%[13]。王琳等[14] 观察婴幼儿、中生和成年人 HepB免疫反应,弱应答率分别 为 5.71%、9.86%和 16.67%。李兴旺等人[15]用 10μgHepB对 154 名成年人接种,20岁~、30岁~、40岁~、>50岁抗体弱应答率分 别为 4.7%、8.8%、15.3%和 40%。这可能与机体免疫系统在完善 早期对外来抗原有更高的敏感性和较好的持久性有关[16]。 1.2.2 性别差异 张弘等报道 [17],HepB免疫效果与疫苗种类 及受种者性别有一定的关系。对于重组(汉逊酵母)HepB和重 组(酵母)HepB两种疫苗,新生儿男女性别之间均无差异。成人 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影响因素及补救对策 解西伦,王军 * 作者单位:兖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兖州 272100 关键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补救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727(2009)6-1130-03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ailure in immunization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XIE Xi-lun, WANG Jun. (Yanzhou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Yanzhou 272100, Shandong, P. R.China) 1130 中国热带医学 2009年第 9卷第 6期 CHINA TROPICAL MEDICINE Vol .9 No.6 June 2009 中,男性接种重组(汉逊酵母)HepB优于重组(酵母)HepB(酵 母)疫苗,女性无差异。张华楸等人[16]对 269名大学生抗-HBs 滴度与性别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女性抗-HBs 强阳转率为 39.3%,明显高于男性(25%)(P<0.01)。郑微等[18]也证实男性低/ 无应答率比女性高,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1.2.3 体重因素 Losonsky 等 [19]对 240 名出生体重<1 000g、 1 000~1 500g、>1 500g新生儿,全程免疫 3针 HepB后无应答 率分别为 48%、32%和 16%,其中>1 500g组无应答率明显低于 前两组。郑微等人的研究也有相似的结论[18],早产儿(<37wk)低/ 无应答率高于足月儿,低体重儿(<2 500g)高于正常体重儿(2 500~4 000g)。另外,肥胖者对 HepB免疫应答也有一定的影响。 胡丹标等报道[20]肥胖率在免疫失败组中为 12.62%(13/103)显 著高于免疫成功组 2.91%(3/103)。对肥胖者 T细胞免疫功能研 究结果表明,单纯性肥胖者的 CD+3、CD+4、CD+4/CD+8、自然杀伤细 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的百分比均明显低于身体质量 指数(BMI)正常者[21],因此肥胖者对 HepB免疫应答低,免疫失 败较高。 1.2.4 遗传因素 孔令斌等将低/无应答组和强应答组的一级 亲属的自然感染 HBV的状况进行研究,低/无应答组一级亲属 的感染率(33.8%)是强应答组(15.2%)的 2倍[22]。对其一级亲属 中 HBsAg、抗-HBc、抗-HBs全阴性者接种 HepB,结果显示低/ 无应答组一级亲属的低/无应答率高于强应答组的一级亲属,抗体 滴度低于高应答组一级亲属[23]。国内研究发现[24],中国人 HepB 免疫无应答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HLA)基因单体型 HLA- DR4和 1122-DR53-DQB4密切相关,很可能以显性方式遗传。 1.2.5 HBV感染 有文献报道[25],免疫失败者 90%以上为乙肝 双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或出生 24h内未及时免疫者。HepB免 疫无应答成人中,单项 HBV脱氧核糖核酸(DNA)阳性率在 60%。胡丹标等对 690例免疫成功者及 103例免疫失败者检测 血清抗-HBc,免疫成功组无阳性,而免疫失败组血清抗-HBc 阳性率为 64.08%(66/103)。对其中 20例抗-HBc阳性血清进行 HBV-DNA检测,阳性率为 45%[20]。可见,HBV潜在感染可造成 免疫失败。其原因可能与隐性 HBV感染引起的免疫耐受性或 免疫抑制有关[26]。 1.3 接种因素 1.3.1 接种途径 研究表明[13],皮下接种 HepB免疫应答最差, 皮内次之,肌肉最佳。但血友病患者不可肌肉接种,以免形成血 肿。 1.3.2 接种部位 接种部位选择上臂三角肌的免疫应答率显 著高于臀部接种。其原因是臀部脂肪层厚,接种时易将疫苗注 入脂肪层中。脂肪层血液循环较差,减少了吞噬细胞与疫苗成 分的接触,从而影响了将抗原呈递给免疫活性细胞,因而降低 了抗体阳转率[13]。 1.3.3 免疫程序 目前国内通用的免疫程序为 0、1、6个月,优 于 0、1、2个月免疫程序[27]。 1.4 其它因素 1.4.1 疾病因素 营养不良、肿瘤恶性、肾移植、血液透析、艾 滋病、糖尿病、高血压、肾小球肾炎、丙肝等患者的免疫功能严 重受损,常导致免疫反应应答低下[2]。 1.4.2 吸烟因素 胡丹标等[20]调查发现,免疫失败组中吸烟率 为 20.39%,显著高于免疫成功组的吸烟率(9.71%)。吸烟(每 天>5支)对免疫功能有损害作用,而且烟草尼古丁引起慢性周 围血管收缩,延迟了接种疫苗的吸收[13]。 2 补救措施 2.1 加强免疫 陈其龙等[28]对 32名 10μg HepB免疫无应答 者再接种相同剂量疫苗 1、2、3针后, 结果抗体阳转率分别为 59.79%、84.71%和 89.04%。任萍等[29]对 26名 HepB免疫无应答 者重新接种 3 剂疫苗,有 18 名检测到抗体,抗体阳转率为 69.23%。说明初次免疫失败后增加免疫次数,可逐步打破机体 的免疫耐受。 2.2 提高母婴传播阻断率 阻断 HBV宫内传播对预防新生儿 HepB免疫失败有重要作用。尹昌平研究结果显示[30],对 HBsAg (+)孕妇产前 3个月每月注射 1针 HBIG,可使宫内感染率下降 10%。韩秀兰等[31]选取 HBsAg和 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新生 儿为研究对象,HBIG联合免疫组抗体阳转率为 92.31%,较单 纯疫苗组抗体阳转率 83.87%效果要好。崔富强等[32]采取接种 10μg×3重组(酵母)HepB阻断 HBV母婴传播的效果优于 5μg×3 重组(酵母)HepB。因此,对母亲双阳性的儿童,联合应用 HBIG 或加大 HepB接种剂量阻断 HBV母婴传播的效果会更佳。 2.3 增加接种剂量 对 HepB免疫失败者,加大免疫剂量也能 提高抗体阳转率。试验表明[3],高剂量 HepB的抗体阳转率和 GMC均优于低剂量疫苗。陈其龙等[28]对 33名 10μgHepB免疫 无应答者疫苗剂量加倍(20μg),结果抗体阳转率达到 90.91%。成 人使用大剂量的疫苗接种,能获得较高的抗体阳转率和 GMC[8]。 2.4 更换疫苗种类 针对 HepB免疫无应答者,利用更换疫苗 种类也进行了探索。有人对重组(酵母)HepB免疫无应答儿童,改 为重组(CHO 基因)HepB 重新接种,结果抗体阳转率达到 96.77%,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28]。这可能与 CHO细胞表达的 HBsAg更接近于自然表面抗原,使其能产生更好的免疫原性有 关[9]。郑佳等[33]报道了一种三抗原重组疫苗Hepacare(novel triple antigen recombinant vaccine), 包括了 HBsAg的 S、pre-s1、pre- s2成分。该疫苗与其它重组疫苗有相同的安全性,且接种后各 个时期抗-HBs血清滴度均高于其它重组疫苗,对 T细胞和 B 细胞都比 S区有更好的免疫原性,避免了 S区的无应答状态, 产生更广泛的免疫应答。第三代 Bio-HepB在 10个国家临床实 验结果表明,疫苗产生抗体滴度较重组(酵母)HepB高,可减少 注射次数,而且对无/低应答者的保护性较好[27]。 2.5 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 目前对 HepB免疫无/低应答者联 合使用免疫调节剂进行了多种尝试。龚晓红等[34]在接种 HepB 同时,隔日交替皮下注射分支杆菌多糖 MPS-A(20μg/ml),MPS- B(2μg/ml)各 1支。陈其龙等[28]联合应用卡提素(每次 1针,每 周 2次,连用 3个月)。卢锦汉等[35]对研究对象先注射 8 000单 位 IL-2(白细胞介素-2),5d后再接种 HepB;郑佳等[33]使用的 免疫调节剂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 应用这些免疫调节剂,均能不同程度地调节免疫应答反应,提 高抗-HBs阳转率。 2.6 联合应用口服佐剂 在接种 HepB时口服牛磺酸、唾液腺 素等佐剂有利于提高免疫应答反应。有关研究报道[35],对 HepB 1131 CHINA TROPICAL MEDICINE Vol .9 No.6 June 2009 中国热带医学 2009年第 9卷第 6期 免疫失败者在注射疫苗前 1d和当天各口服 12g牛磺酸,全程 后 1个月抗-HBs阳转率为 67.4%,比单纯疫苗组抗-HBs阳转 率(37.2%)高的多。 2.7 应用敏感的检测试剂 有学者对不同来源的 HBsAg进行 分析发现,用重组酵母来源的 HBsAg检测抗-HBs的敏感性和 特异性显著高于血源来源的 HBsAg试剂[36]。 2.8 补充必需营养素 刘忠珍等[37]通过对 HepB免疫无应答 者研究发现,无应答者发锌及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偏低。科学补 锌可提高 HepB免疫应答反应。 3 接种 HepB后低/无应答的判断 目前国内外对接种 HepB后低/无应答反应的判断存在不 同的标准。庄辉[38]、吴振华[5]和郑徽[18]等人将接种 HepB低/无应 答定义为:HepB全程免疫后 1~6个月的儿童,检测抗-HBs< 10mIU/ml为低/无应答。其中抗-HBs 为 10~99mIU/ml 为低应 答,抗-HBs<10mIU/ml 为无应答。陈胤忠等人以抗-HBs< 2.1mIU/ml为无应答,2.1~9.9mIU/ml为低应答[3]。而 WHO和美 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将抗体滴度<10mIU/ml作为低/无应答 标准[39]。由于判断标准的不同,对接种 HepB后低/无应答率将 会出现较大偏差。 4 结论及建议 HepB免疫失败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HBV隐性感染者是 HepB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对接种 HepB免疫失败者 进行 HBV-DNA检测,以确定是否需要继续接种 HepB。 对于 HepB初次免疫失败者,可首先考虑重复接种或更换 疫苗种类。对初种低剂量疫苗的低/无应答者,可考虑加大接种 剂量,尤其是成人优选 0、1、6个月免疫程序,应用 20μg重组 (CHO细胞)HepB免疫效果显著[3]。而对于一些体质较差,反复 感染的儿童,适宜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因它不但能调节免疫 应答反应,而且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如何提高抗-HBs滴度和降低低/无应答率,需要深入研究 HBV变异株流行病学、HepB无/低应答机理、免疫效果的影响 因素以及免疫持久性等问。还需对 HepB佐剂和免疫原性进 行改进,以期 HepB在防止 HBV感染和控制乙肝传播中达到最 理想的免疫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启镕,段恕诚,顾新焕,等 .血源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免 疫效果的 6年随访[J].中华传染病学杂志,1991,9(1):27. [2]尹爱红,张延学,刘崇柏,等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低应答和无应 答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国计划免疫,2002,8(2):104~106. [3]陈胤忠,姜仁杰,沈进进,等 .不同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应用于成人 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动态观察[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4): 320~323. [4]赵凯 .我国甲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免 疫,2004,10(4):249~251. [5]吴振华,崔富强,龚晓红,等 .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低/无应 答的影响因素[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5):464~469. [6]姚伟,李玉,任魁,等 . APS作为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佐 剂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J].中国生物制品杂志,2002,15(4):211~213. [7]向一,余青松,祁智,等 . CpG~OPN纳米粒增强免疫抑制小鼠对重 组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应答[J].中国药师,2007,10(3):203~206. [8]龚晓红,王富珍,吴疆,等 .不同种类国产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免疫原性观察[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4):316~318. [9]高洁,陈长顺,龚晓红,等 .不同剂量和种类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 苗免疫效果研究[J].中国计划免疫,2000,6(3):135~137. [10]林君英 .乙型肝炎病毒 S基因变异的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免 疫,2005,11(2):151~153. [11]吕晴,朱启镕,段恕诚,等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小儿 S基因变 异及临床特点[J].中华肝脏病杂志,1997,5(1):15~16. [12]吕晴,朱启镕,熊思东,等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小儿 S基因变 异株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12):736~738. [13]迮文远 .计划免疫学[M].第 2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社,2001:515. [14]王琳,车淑丽,霍喜琴,等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和免疫持 久性[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2,13(2):112~114. [15]李兴旺,付淑琴,赵翠琴,等 .传染病院医务人员乙肝疫苗接种效 果观察[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1):50. [16]张华楸,任玉平,王华,等 .大学生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及影响 因素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6):377. [17]张弘,马建新,龚晓红,等 .两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对比 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8):690~693. [18]郑徽,王富珍,陈园生,等 .新生儿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 后低应答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4): 303~305. [19]Lonsonky GA,Wasserman SS,Stephens I,et al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of premature infants:a reassessment of current recommendation for delayed immunization[J].Pediatrics,1999,103(2):E14. [20]胡丹标,刘世科,赵丽丽,等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10μg成人 免疫失败因素探讨[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4):326~328. [21]吕兰秋,傅君芬,梁黎,等 .单纯性肥胖儿童 T细胞免疫功能及其 影响因素[J].临床儿科杂志,2006,24(9):751~753. [22]孔令斌 ,王学良,徐惠文,等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无弱应答与遗 传因素关系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1997,24(2):153~156. [23]刘蓬勃,徐惠文,王学良,等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无、弱应答与遗 传因素关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1):30~33. [24]李明月,李荣成,黄尚志,等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不应答与 HLA 基因单体型的相关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3): 180~183. [25]夏国良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效果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的研 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3):225~227. [26]国瑞霞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机理及防制策略[J].中华临床 医学杂志,2006,7(2):46~47. [27]范秀媛,孔德清,张茂金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及其应用 [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3):234~237. [28]陈其龙,陶志华,陆飞越,等 .婴儿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后抗~ HBs低应答者再免疫方法的研究[J].中国计划免疫,2003,9(3): 149~151. [29]任萍,何林 . 26名乙型肝炎疫苗初种免疫无应答者重复注射的效 果观察[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6):416. [30]尹昌平 .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应用阻断乙肝病毒母 婴传播的效果观察[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13(2):89~90. [31]韩秀兰,林慧芳,孟宗达,等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重组疫苗阻断母 婴传播的进一步观察[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2):118. [32]崔富强,王富珍,郑徽,等 .接种不同剂量重组(下转第 1043页) 1132 中国热带医学 2009年第 9卷第 6期 CHINA TROPICAL MEDICINE Vol .9 No.6 June 2009 乙型肝炎疫苗(酵母)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评价[J]. 中 国计划免疫,2007,13(4):289~292. [33]郑佳,刘复强,田丁 .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进展[J].中国计划免 疫,2005,11(2):155~158. [34]龚晓红,邢玉兰,刘立荣,等 .婴幼儿对乙肝疫苗低应答和无应答 对策的研究[J].疾病监测,1998,13(12):447~449. [35]卢锦汉,章以浩,赵凯 .医学生物制品学[M].第 1版.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5:132. [36]郭绍红,董春明,王文庆,等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原性、 免疫持久性及保护效果[J].中国计划免疫,1999,5(3):158~161. [37]刘忠珍,聂小云,唐俊清,等 .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者的监测[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5,9(5):39. [38]庄辉 .加强对新生儿以外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J].中华流行 病学杂志,2004,25(6):376. [39]陈仕珠,韩永战 .影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J].世界华 人消化杂志,2006,14(27):2701~2707. 收稿日期:2009-01-09 2.2 VMC患者急性期血清 TNF-α、IL-6、IL-8与 CK-MB的相 关关系 经直线相关分析表明,VMC患者急性期血清 TNF-α 与 CK-MB呈正相关(r=0.56,P<0.01);IL-6与 CK-MB呈正相关 (r=0.62,P<0.01);IL-8与 CK-MB呈正相关(r=0.59,P<0.01)。恢 复期血清 TNF-α、IL-6、IL-8与 CK-MB无相关性。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柯萨奇 B组病 毒(CoxB)是主要病原体,一般认为病毒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侵 入人体后发生病毒血症,侵犯心肌,以心肌细胞坏死和间质细 胞浸润为重要病理变化。TNF-α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 细胞因子。TNF-a的分泌细胞来源广泛,包括各种免疫细胞、内 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表皮细胞、角质细胞、平滑肌细胞、星形细 胞、成骨细胞等。心脏既是 TNF-a的合成场所又是其作用的靶 器官,心脏含有的巨噬细胞,是炎性细胞因子 TNF-a的主要来 源。IL-6广泛表达于活化的 B细胞、静止 T细胞、自然杀伤(NK) 细胞、骨髓瘤细胞、肝细胞、髓样白血病细胞等表面。IL-6作为 一种多效性因子,是参与免疫调节和炎性反应的重要细胞因子 之一,是宿主对感染和组织损伤所引起反应的主要介质。在通 常情况下,正常人血清中含有的微量 IL-6,认为是内皮细胞持 续分泌的结果。在炎症、感染和患有某些肿瘤等情况下,血清中 IL-6的含量会有不同程度上升。 IL-8是一种免疫效应细胞生长刺激因子,由巨噬细胞、B 细胞及其他抗原递呈细胞产生,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众多的 临床及实验研究均已证明[4],无论在 VMC的急性期、慢性期甚 至在扩张型心肌病的晚期均存在病毒的持续感染。VMC患者心 肌感染病毒后,在病毒的急性期特别是病毒血症期,由于病毒 成分的刺激和诱导,造成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的免疫活性细胞产 生大量的 TNF-a、IL-6、II-8等细胞因子,并释放到血循环中, 致血清中 TNF-a、IL-6、II-8 含量显著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 VMC患者急性期血清 TNF-α、IL-6、IL-8、CK-MB 均显著高于 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 (P<0.O1),且 VMC患者急性期血清 CK- MB与 TNF-α、IL-6 、IL-8均呈良好的正相关(P<0.O1)。与国内 外报道一致[5~7]。在 VMC患者中 TNF-a 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 在机体免疫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和抗感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 用;另一方面,若持续释放或产生过多则会加重心肌炎症;TNF- a 对心肌还有负性肌力作用,导致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低下; TNF-a还可导致基因调控的异常,通过坏死或凋亡引起心肌细 胞死亡[8,9]。刘亚黎[10]的实验显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内 IL- 6mRNA的表达及蛋白定量均明显升高,且具有炎症防御性作 用。急性 VMC发病过程中,IL-6可以在活化的 B细胞内诱导产 生抗体,促 T细胞增殖,增加 NK细胞的活性。T细胞及 NK细 胞能通过清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破坏病毒复制场所,使病毒 感染终止。血清中 IL-6的水平升高对机体清除病毒起保护作 用,即一定量的 IL-6对 VMC的恢复有积极作用,但是在另一 方面,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也可能是心肌损害的主要原因[4]。 Kanda等[11]报道,在心血管疾病中,血清 IL-6水平与左室功能 不全有密切相关性,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因此,检测 IL-6水 平对判断 VMC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帮助。总之,TNF-a 和 IL-6、 IL一 8之间甚至可以与其它细胞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调 节,共同参与 VMC的发病及病理变化过程。 参考文献: [1] Strauer BE,Kandolf R,Iall G,et al . Update 2001 myocarditis - car-diomyopathy[J]. Med Klin,2001,96(10):608. [2]陈灏珠 .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00. [3]中华心血管病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 .关于成人急 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和采纳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 会联合工作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意见[J].中华心血管病杂 志,1999,27:405. [4]刘怡萍,毕玫荣,管长丽 .细胞因子 TNF-a、IL-6与病毒性心肌炎 的预后[J].医学综述,2006,12(17):1054~1055. [5]陶谦,周宣岩,李恩杰 . cTnT、IL-8、TNF-a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与 预后中的价值[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6,19(4):303~304. [6]江德勤,周素涛,周宏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细胞因子的改变及临床 意义[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8,13(5):363~364. [7] Lemo JC,Fairweather D,Shellam GR,et al. Immunomodulation of murine cytomegalovirus -induced myocarditis in mice treated with lipopolysaccharide and tumornecrosis factor [J] . Cell Immunol, 2001,213(1):52. [8] 张松,饶邦复 . TNF-a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意 义[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5,21(2):142. [9]Wada H,Saito K,Kanda T,et a1.Tumor necrosisfactor -a plays a role in actual viral myocarditis in mice[J]. Circulation,2001,103 (5):743. [10]刘亚黎.白细胞介素-6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J].中华 儿科杂志,1999,37(2):101. [11]Kanda T,Takahashi T.Interleukin-6 and cardiovaseular disea-ses [J]. Jpn Heart J,2004,45:183~193. 收稿日期:2009-03-12 !!!!!!!!!!!!!!!!!!!!!!!!!!!!!!!!!!!!!!!!!!!!!!! (上接第 1132页) 1043
/
本文档为【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影响因素及补救对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