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CO2_NH3复叠系统热力分析与冷凝蒸发器冷凝温度的优化

2011-08-19 8页 pdf 475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0525

暂无简介

举报
CO2_NH3复叠系统热力分析与冷凝蒸发器冷凝温度的优化 低温与超导 第37卷第7期 制冷技术 Refrigeration Cryo.&Supercond. V01.37No.7 C02/NH3复叠系统热力分析与冷凝蒸发器 冷凝温度的优化 申文军,余晓明,李金峰,冯熙 (上海理工大学制冷技术研究所,上海200093) 摘要:对CO:/NH,复叠制冷系统进行合理的假设,并将与压比有关的压缩机等熵效率拟合公式引用到计算 中,其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的比较好。通过热力分析,可知系统各主要部件由不可逆而多消耗的附加功在不同的 Tcas_c下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数据进行...
CO2_NH3复叠系统热力分析与冷凝蒸发器冷凝温度的优化
低温与超导 第37卷第7期 制冷技术 Refrigeration Cryo.&Supercond. V01.37No.7 C02/NH3复叠系统热力分析与冷凝蒸发器 冷凝温度的优化 申文军,余晓明,李金峰,冯熙 (上海理工大学制冷技术研究所,上海200093) 摘要:对CO:/NH,复叠制冷系统进行合理的假设,并将与压比有关的压缩机等熵效率拟合引用到计算 中,其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的比较好。通过热力分析,可知系统各主要部件由不可逆而多消耗的附加功在不同的 Tcas_c下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拟合出以瓦、t和AT为自变量的 最优Tca$_c及相应CoP~数学表达式。 关键词:CO:/NH,;复叠制冷系统;热力分析;优化;性能系数 ThermalanalysisofC02/NH3cascadesystemandoptimizationofcondensingtemperature ShenWenjun,YuXiaoming,LiJinfeng,FengXi (InstituteofRefrigerationTechnology,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 Abstract:WiththereasonablehypothesisOilthecascaderefrigerationsystemthatusescarbondioxideandammonia[isre— frigeranm,madapplyingtheisentropicefficiencyfittingformulasthatarerelativetocompressrateofthecompressorincalculating theoreticalmodel,itisfoundthattheresultsagreedcloselywiththereportedexperimentaldata.Bythethermodynamicanalysisof thecascaderefrigerationsystem,itisdiscoveredthattheadditionalpowercausedbyeachofthemaincomponentsoftherefrigera- fionsystemhavedifferenteffectsOilthesystemitselfunderdifferentTcas_cconditions.Withtheanalysisofthedata,amuhilin- earregressionanalysisisemployedintermofevaporating,condensingandcascadeheatexchangertemperaturedifferenceinorder todevelopmathematicexpressionforoptimalcondensingtemperatureofC02andthecorrespondingmaximumCOP. Keywords:C02/NH3,Cascaderefrigerationsystem,Thermodynamicallyanalysis,Optimization,COP 1 引言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自然工质的研 究越来越深入,在冷库中使用CO:/NH,复叠式制 冷系统应运而生。CO:和NH,都具有良好的热 物性且对环境友好,具有极佳的环境使用性。已 故前国际制冷学会主席G.Lorentzen教授认为 CO:是“2l世纪最具前景的制冷剂”,并称自然工 质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终¨J。1932年w. R.Kitzmiller【2’曾提出将C02/NH,用于复叠式低 温制冷循环的方案,但随着氟里昂的推广应用, CO:/NH,复叠式制冷并没有得到发展。从对环 境的长期安全来看,应尽量避免使用那些最终会 排放到生物圈中的非自然工质,重新起用自然工 质是一种更安全的选择∞J。近年来国内外对自 然工质的复叠式制冷研究较多,PettersenA等【4o 的研究表明,与NH,复叠系统相比,低温级采用 CO:,其压缩机体积减小到原1/10,CO:环路可达 到一45℃一一50℃的低温。H.M.Getu等H1研究 了高温级用R717、R290、R1270、R404A低温级用 R744的复叠式制冷系统,结果表明高温级用 R717是较好的选择。我国学者查世彤¨1等研究 表明,与R13/[{22,R717/R717复叠式循环相比 较,R744/R717复叠在低温制冷条件下有明显优 势;卢苇【71对低温级用R744的复叠式制冷系统 的研究表明,自然工质COP值与传统工质相当, 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及设备的选择,自然工质系统 值得推荐。欧美和日本已开始应用CO:/NH,复 收稿日期:2009—05—05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30503)资助。 作者简介:申文军(1979一),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冷技术与设备。 万方数据 第7期 制冷技术 Refrigeration ·63· 叠制冷系统,其高温级采用NH,,低温级采用 CO:,避免因地震等可能导致的氨泄漏,减少系统 氨的用量,提高使用安全性。 2 C02/NH3复叠制冷循环 CO:/NH,复叠制冷循环(图1)由两个独立的单级压缩制冷循环系统组成。l一2⋯34 1称低温级循环,5—6⋯78 5称高温级循环部 分。高温级循环的制冷剂为NH,,低温级循环的 制冷剂为CO,,两个独立循环通过冷凝蒸发器联 系在一起,构成完整的循环。高温级制冷剂和低 温级制冷剂在冷凝蒸发器中进行热交换,CO:被 冷凝而NH,吸热蒸发。在冷凝蒸发器中NH,蒸 气带走低温级制冷剂CO:的冷却冷凝热,经高温 级循环将热量传递给环境。在冷凝蒸发器中CO: 被冷凝为液体经低温级节流阀节流降压,进入蒸 发器吸收被冷却物的热量,获得所需低温。图1 中Tcas_c、Tcas—e分别是低温级制冷剂C02的冷 凝温度和高温级制冷剂的NH,的蒸发温度,Q村 是在冷凝蒸发器中交换的热量。 图1 CO:/NH,复叠式制冷循环示意图 Fig.1SchematicfigureofC02/NH3easecaderefrigeration system 图2(a)、2(b)分别是复叠制冷循环的T—s 和P—h,图2中的各点与图I中的各点相对应。 图2中的△r是低温级循环的冷凝温度与高温级 循环蒸发温度的差值(△r=Tcas—c一7cas—e),以 下简称冷凝蒸发器温差。£蒸发温度、疋冷凝温 度和△r是CO:/NH,复叠制冷系统的三个非常重 要参数。 105 104 曼103 \ 102 10 s/(Ll/kg·lo h/(埘l/ks) 图2 C02/NH3复叠式制冷循环T—S(a)和P—h(b)图 Fig.2Thetemperature—entropyandpressure—enthalpydi· a孕'alnsofC02/NH3casecaderefrigerationsystem 3 C02/NH。复叠制冷系统的热力分析 本文对CO:/NH,复叠式制冷系统理论模型 的研究,是基于Yabusita和Kitaura一1对C02/NH3 复叠制冷循环的实测条件,并在同一制冷量,不同 蒸发温度Z、冷凝温度瓦和凝蒸发器的传热温差 △r下进行更深入研究。为研究方便对模型做适 当简化和假设如下:(1)管内制冷剂的流动为稳 态流动,其流动磨擦损失及与外界的热交换忽略 不计。(2)压缩过程绝热但非等熵压缩,压缩过 程的等熵效率可由一个与压比有关的关系式来确 定。(3)工质在两膨胀阀中的膨胀均为等熵膨胀, 高、低温级的螺杆压缩机的机械效率均为O.93。 (4)冷凝器出口、蒸发器出口及冷凝蒸发器中制 冷剂进行热交换后工质均处于相应的饱和状态。 3.1 压缩机的等熵效率和容积效率 NH,压缩机的容积效率和指示效率可用如下 关系式表达‘9|: 17i=一0.00097a2—0.10260t+O.8395(1) 万方数据 ·64· 制冷技术 Refrigeration 第7期 仇=O.00076∥一0.0508a+1.03231(2) CO:压缩机的容积效率和指示效率可用如下 关系式表示¨0l: 7/i=0.004760t2—0.09238d+0.898l(3) 仇=0.00816a2—0.15293a4-1.13413(4) 式中,a=Px/Po为压缩机的压比。 3.2各状态点参数在EES软件中的表达 基于以上假设,图2各点状态参数可用EES (EngineeringEquationSolver)软件进行计算,各状 态点参数关系式见表l,已知两独立参数便可求 出工质的其它相关物性参数。 表1各状态点参数在EES软件中的表达式 眺.1 CMedationofthermodynamicstatepointsofC02/NH3c鹊cadesystemusingEESsoftwam 蒸发器出口 压缩机出口 冷凝器出口 膨胀阀出口 低温级循环 P1=压力(m$,T="re,x=1)P2=压力(m$,T=Teas_e,x=1)P3=P21'4=P1 hl=比焓(RI$,T=T1,x=1)h2s=比焓(R1$,P=P2,S=s1)'13=Teas_e T4=Te sl=t匕熵(R1$,T=Tl,x=1)h2=hl+(h2s—h1)/邗1113=E匕I台(Iu$,P=P3,T=T3)h4=h3 TI=Te T2=激(RlS,P=P2,h=h2)s3=比熵(Rl$,P=P3,x=0)s4=}匕熵(ru$,P=P4,h=h4) R1$=’R744’s2=比熵(R1$,P=P2,h=h2) 高温级循环 P5=压力(陀$,T=15,x=1) b5=比焓(R2$,T=T5,x=1) s5=比熵(陀$,T=,Is,x=1) T5=TeaSe TcaSe=Tcas_e一△T P6=压力(R2$,T=蜘,x=1) 116s=比焓(R2$,P=P2,S=s1) h6=h5+(hSs—ks)/却2 T6=温度(R2$,P=P6,h=h6) s6=比熵(R2$,P=P6,h=116) P7=P6 "17=Te h7=tt始(m$,P=P7,T=17) s7=比熵(R2$,P=P7,x=0) R2$=’R717’ P8=P5 T8=Tease h8=h7 s8=比熵(陀$,P=P8,h=118) 3.3 系统的循环计算及循环过程的熵分析 制冷量:Q。=G。(h。一h。) (5) 低温级压缩机耗功: PL=GL(h2一h1)/(田。叩‘) (6) 冷凝蒸发器换热量: Q肼=G。(h:一h3)=GⅣ(h6一^,)(7) 高温级压缩机耗功: PⅣ=GⅣ(h6一h5)/(n。71i) (8) 冷凝器散热量:QM=CⅣ(丸一h,) (9) 低温级性能系数:COP。=Q。/P£ (10) 高温级性能系数:COPⅣ=Q_】lf/PⅣ(11) 系统总性能系数:COP=Q。/(PL4-PⅣ)(12) 式中:皖、岛为低温和高温级循环质量流量 (kg/s);|Il。一IIl8为P-h图中各对应点比焓(kJ/kg)。 由热力学理论可知,对制冷机及其环境(包括 被冷却物体及冷却介质)所构成的孤立系统,当其 过程完全可逆时系统的熵保持不变,若过程不可 逆,则系统的熵要增大,即:△‰=黝s;≥O(13) 式中,△Si表示各部分由于发生不可逆过程 导致的熵增量。 对逆向循环,不可逆过程将多耗一部分附加 功。由Guoy—stodola原理可知其附加功为大气 环境温度瓦与不可逆过程导致熵增的乘积。若 某不可逆过程引起系统熵增为ASi,则它多耗附 加功:职=Las; (14) 循环的各部分不可逆过程引起总的附加功应 等于各过程附加功的总和。制冷系统中制冷剂经 循环变化后熵值不变,因此孤立系统的墒增可由 被冷却物及环境介质熵的变化来计算。各循环过 程因不可逆引起的损失可用下列公式(15)一 (21)计算: 压缩过程的损失: 耽。肼P.c0,=死(s2一s1)G£ (15) 耽御.Nit3=ra(s6一s5)G玎 (16) 冷凝过程的损失为: 耽伽.Ⅳ=Ta[QJ|『/Ta一(%一57)GH](17) 节流过程的损失为: %脚,岫=死(58一曲)G日 (18) 形册.C02=死(&一s3)C£ (19) 冷凝蒸发器不可逆过程损失: ‰.cnⅣ=Ta[Q肘/Tcas._e+GL(s3一s2)+ CH(s5一s8)一Q.!I,ITchy] (20) 蒸发不可逆过程损失: 形|似P=Ta[GL(s1一s4)一Qo/%,](21) 万方数据 第7期 制冷技术 Refrigeration ·65· 式中:瓦和%,为环境和被冷却环境温度,K; 5。一s3为各状态点的比熵,kJ/(kg.K)。 4结果与分析讨论 4.1 Tcas_c对各主要部件多消耗的附加功及系 统COP的影响 在蒸发温度t=一50℃、冷凝温度t=35℃、 冷凝蒸发器温差AT=50C、制冷量Q。=175kW的 条件下,对低温级制冷剂冷凝温度Tcas—C应用 EES软件计算由各不可逆过程而引起的损失如图 3所示。图中表示复叠循环各主要部件在不同 Tcas_.c下多消耗的附加功随Tcas_c变化的趋势及 相应总的附加功随Tcas_c变化关系。 至 ≥ 雷 量 蕾 街 -30·27-24-21·他.1S.12由 ‘ d 0 3 弋谪矗j挖 -30 前 锄 -15 -10 崎 口 : Tcu_c/℃ 图3 Tcas_c对CO:/NH,复叠式系统各主要部件多消耗 的附加功(a)与总的附加功(b)的影响 Fig.3EffectofTeas..eOllexergydestruetionrateofeach component(a)andwholecascadesystem(b) 高温级NH,循环过程NH,压缩机和膨胀阀、 冷凝器由不可逆过程而引起多消耗附加功随Teas _c升高而降低。低温级CO:的循环过程CO:的 压缩和膨胀过程多消耗附加功随着Teas—c升高 而增加。蒸发器多消耗附加功无明显变化,而冷 凝蒸发器中由不可逆过程引起多消耗附加功随 Tcas__c升高而增加。有些部件附加功随Tcas__c变 化较明显而有些部件则相对变化不大。 Tcas—C=一28℃时,NH,压缩过程多耗附加 功最大,然后依次为NH,冷却冷凝、NH,节流、 CO:压缩、冷凝蒸发、蒸发、CO:节流过程。Tct2甚e =3℃时,CO:压缩过程多消耗附加功最大,然后 依次为冷凝蒸发、CO:节流、NH,冷却冷凝、N地 压缩、蒸发、NH,节流过程。整个系统中由于不可 逆造成多消耗附加功有的随Tcas._c升高而增加, 6.o &O 4.0 也 季如 20 1.0 .30-27-24-21-18-15·124 -6 .3 0 3 Tcmc/℃ -30 .25 -20 -15 -10 奇0 5 Teasc/1CI 图4死珊.c对CO,/NH3复叠系统的COP.Jt、COP_L及 COP簋的影响 Fig.4EffectofTeas—contheCOP—H,COP—Landthe ovea]lCOPoftheC02/NH,cascaderefrigeration system 有的则随Tca3_e升高而减少,故存在一最佳点使 系统总的多消耗附加功达到最小。从图3(b)所 示的工况下当Tcas—e=一15.6℃时,系统总的最 小附加功为83.9kW。 帕 ∞ ∞ 笛 ∞ 仔 竹 s o ;_\;蛋墨_}攀日碹苹筹王“溽lIJ磐麓戳州摊 脚 m 船 船 船 姗 , , , , O O 礴0013 万方数据 ·66· 制冷技术 Refrigeration 第7期 在上述工况下,理论模型的高、低温级的 COP随Tcas...c变化曲线如图4(a)所示。高温部 分COP_H随着死∞~c升高而增大,低温部分的 COP_.L则随着Tcaz._e升高而减小,势必存在使系 统总COP达到最大的最佳点。从系统总COP图 4(b)可见理论模型在Tct2,$c=一15.6℃时,系统 .’O .11 .12 .13 .’● ·’S ·'6 一'7 -’8 .’9 qo 司H COP达到最大值1.151。图4(b)散点图是在该 条件下Yabusita和Kitaura的实验数据,在Tcas—c =一150C时系统COP达到最大值1.143,可见理 论模型与实验数据吻合的比较好。 4.2疋、疋及△r对Tco,$c,opt和最大C卯~的 影响 'f.O '.30 差,∞ '.'O ∞3132 33 3.筠 ∞3738冀∞ Tc/,e 图5冷凝温度t对Tcas_c,opt的影响 Fig.5TheirtflueneeoftollTcas_e,opt T●‘●5|cATl3℃T●嗡℃五T·4℃ T.q5℃JAT-5℃ Te',-45℃.AT-6C Te,,-45℃.AT-7℃ Ta.'-60℃^T'3℃ T■—即C.AT-‘℃ T一'-50℃上Tt5℃ Te"-50_c^T喀℃ T●"-4,0℃.AT-r℃ T●‘5‘.c.厶T-3.|c T.一5‘℃^TlI℃ T●“5●℃^T-5'c T●l斟℃五T-6℃ Te-,-.54℃^T-7℃ ∞ 31 驻 ∞ 3. ∞ ∞37鹞 冀∞ Tc/屯 图6冷凝温度t对CDP一的影响 Fig.6Theinfluenceof疋OiltheCO‰ T.‘一5℃^T-3℃ Te--45.c^T-4℃ Te--45℃五T|s℃ Te--45℃正T一6℃ Te,r-45℃上T"7℃ T.-SO.{c上T'3℃ Te"-S0℃^T_℃ T●‘∞℃五T·5℃ T.一∞℃^T吗℃ T●L50℃^T-7℃ Te--54℃上T13℃ Tel54℃五丫t●℃ Te,,-S4℃^T15℃ T.-54℃^T-6℃ ToI’c 图7蒸发温度£对Te甜_c,opt的影响 Fig.7Theinfluenceof£onTcas._c,opt Tc啪℃^T13℃ Tc‘30℃_厶T-‘℃ Tc-30℃^T15℃ Tr..--30℃^T16℃ Tc啪℃^T-7℃ Tc-35℃^"r-3"C Tc·筠℃五T-4℃ Tct∞℃五T15.|c Tc,,35"C。AT·6℃ To=笛℃正T-7℃ Tc.40℃AT-3℃ Tc-40"C正T=4.|cT洲℃厶T-5℃ Tc=40℃正1_16℃ TtI柏pAT■7℃ m小啦m州鹕m肿m啪氆讲忽 警qF是 万方数据 第7期 制冷技术 Refrigeration ·67· 对于不同的蒸发温度疋和不同的冷凝蒸发器温 差△r,冷凝温度瓦对最佳低温级制冷剂冷凝温 度Tcas—c影响如图5所示。在相同蒸发温度和 传热温差下,Tcas—c,opt随£增加呈线性增加; 在相同蒸发和冷凝温度下,Tcas—c,opt随传热温 度△r增加而增加。 对于不同蒸发温度£和不同传热温差△r, 冷凝温度疋对CO:/NH,复叠制冷系统最大COP 影响如图6所示,在相同蒸发温度和相同传热温 差下,系统CDP~随疋增加呈线性下降;在相同 蒸发和冷凝温度下,coP~随传热温差△r减小 而增大。冷凝蒸发器传热温差不仅影响其传热面 积和冷量损耗,也影响整个系统的经济性,一般取 AT=5—10℃。 Te/'C 图8蒸发温度t对cDP一的影响 Fig.8TheinfluenceofTtontheCOP一 表2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Tab.2Theresultofmuliplelinearregression 对于不同冷凝温度Z和不同的冷凝蒸发器 温差/tT,蒸发温度£对最佳低温级制冷剂冷凝 温度Teasc影响如图7所示,在相同冷凝温度和 传热温差下,Tcas—c,opt随t增加几乎呈线性增 加。在相同的冷凝和蒸发温度下,Tcas—c随△r 增加而增加。由热力学可知制冷工质蒸发温度越 低,传热温差的不可逆损失越大,低温复叠制冷机 蒸发器的传热温差应取较小值,最好小于5℃。 对于不同冷凝温度疋和不同传热温差△r, 蒸发温度疋对CO:/NH,复叠制冷系统的最大 COP影响如图8所示,在相同冷凝温度和传热温 差下,系统的CDP。;随£的增加几乎呈线性增 加;在相同蒸发和冷凝温度下,CDP一随传热温差 △r的增加而增加。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 表2所示。 从而可得死∞-c和CDP~以瓦、£、△r为自 变量的拟合公式如下: Tca$.c,opt=一13.21251+0.418疋+0.40787£ +0.67333AT (22) CDJP~=3.62336—0.02176疋+0.03129t 一0.02784AT (23) 从表2回归结果中的决定系数可以看出拟合 公式的计算值与真实值有很好的拟合优度,能够 满足应用要求。 5结论 万方数据 ·68· 制冷技术 Refrigeration 第7期 应用熵分析法对CO:/NH,复叠制冷系统进 行热力分析,得出系统各主要部分由于不可逆过 程导致多耗附加功在不同Tcas—c下所占比例是 不同的,由此可知复叠制冷系统各不可逆过程对 系统的影响程度,为改进系统经济性提供理论依 据。通过对CO:/NH,复叠制冷系统的热力分析, 得出系统低温级制冷剂最佳冷凝温度Tcas—c和 相应COP,一与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和冷凝蒸发器 温差的关系:(1)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和冷凝蒸发 器温差中任意两个一定时,低温制冷剂最佳冷凝 温度Tcas_c和传热温差将随另一个变量的增大 呈线性增大。(2)蒸发温度和冷凝蒸发器传热温 差一定时,系统最大COP随冷凝温度疋增加而 减小。蒸发和冷凝温度一定时,系统最大COP随 冷凝蒸发器温差的增大而减小。冷凝温度和冷凝 蒸发器温差一定时,系统最大COP随蒸发温度增 加而增加。(3)本文的研究温度范围为冷凝温度 30℃--40℃、蒸发温度一30℃一一54℃温度的 CO:/NH,复叠式制冷循环,鉴于CO:凝固点为一 56.55℃,若需要得到更低温度,则需要考虑干冰 的粉末作用。而过热、过冷对CO:/NH,复叠式制 冷系统的影响还将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I]LorenzenG.Theuseofnaturalrdfigerants:acomplete solutiontotheCFC/HCFCpredicament[J].Intertional JournalofRefrigeration,1995,18(3):190—197. [2]KitzmillerWR.AdvantageofC02一Ammoniasystem forlow—temperaturerefrigeration[J].Power,1932(1): 92—94. [3]马一太,王景刚,魏东.自然工质在制冷空调领域的 应用分析[J].制冷学报,2002(1):1—5. [4]PettemenAJ,JakobsenA.Adryiceslurrysystemfor lowtemperaturerefrigeration.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refrigerationinsea.transporttodayandinthefuture. Gdansk,Poland,sep/oet,1994. [5]GetuHM,BansalPK.Thermodynamic锄alysi8ofan 耵44一R717cascaderefrigerationsystem[J].IIlter_ tionalJournalofRefrigeration,2008,I(3):45—54. [6]查世彤,马一太,等.C02一NH3低温复叠式制冷循环 的热力学分析与比较[J].制冷学报,2002(2):15—19. [7]卢苇,马一太,王志国,等.低温级以CO:为工质的复 叠式制冷循环热力学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 2004,37(3):542;642;742;842. [8]YabusitaKitaura.C02/NH3CascadeRefrigeraionsys— tern[R].ToyoEngineeringworks,LTD.,2005. [9]StoeekerWF.IndustrialRefrigerationHandbook[M]. McGrawHill,1998,130—133. [10]PetterN,FilippoD,HavardR,eta1.Measurementsand experienceOnsemi—hermeticC02compressors[C] Fif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ressorandcool— ants,IIR,SlovakRepublic,2004. (上接61页) 5结论 (1)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从 而验证了本文所建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可行 性。(2)实验结果分析表明,霜层厚度是不均匀 的:迎风侧翅片管上结霜厚度较大,而后侧翅片管 上则较少。(3)结霜速率开始增长很快,当霜生 长到一定量时,结霜速率变得越来越慢。(4)理 论计算和实验结果均表明:空气侧平均换热系数 在起初的时间段内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增大的 趋势,原因是霜在翅片表面形成的初始阶段,霜层 薄,热阻小,另外,与翅片表面相比霜层表面的粗 糙度增大,使得空气与霜层表面的表面传热增强, 但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不长,之后由于霜层热阻 增大,风量减小等因素使其减小。(5)库温越低, 要求的冷壁面温度越低,形成的霜层密度也越低。 参考文献 [1]湖北工业建筑院《冷藏库设计》编写组.冷藏库 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2]赖建波,臧润清.翅片式换热器表面结霜特性的数值 分析和实验研究[J].制冷学报,2003,2:8一11. [3]SanderscTH.Theinfluenceoffrostformationandde- frostingontheperformanceofaircoolers[c].Delft, Netherlands:DelflUniversity.1989. [4]吴业正,蒋能照.小型制冷装置设计指导[M].北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5]刘风珍,陈焕新.影响翅片管换热器结霜因素研究 [J].低温工程,2000,116(4):45—48. 万方数据 CO2/NH3复叠系统热力分析与冷凝蒸发器冷凝温度的优化 作者: 申文军, 余晓明, 李金峰, 冯熙, Shen Wenjun, Yu Xiaoming, Li Jinfeng, Feng Xi 作者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制冷技术研究所,上海,200093 刊名: 低温与超导 英文刊名: CRYOGENICS AND SUPERCONDUCTIVITY 年,卷(期): 2009,37(7) 参考文献(10条) 1.Stoecker W F Industrial Refrigeration Handbook 1998 2.Yabusita Kitaura CO2/NH3 Cascade Refrigeraion system 2005 3.卢苇;马一太;王志国 低温级以CO2 为工质的复叠式制冷循环热力学分析[期刊论文]-天津大学学报 2004(03) 4.查世彤;马一太 CO2-NH3低温复叠式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与比较[期刊论文]-制冷学报 2002(02) 5.Getu H M;Bansal P K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an R744-R717 cascade refrigeration system 2008(03) 6.Pettersen A J;Jakobsen A A dry ice slurry system for low temperature refrigeration.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frigeration in sea transport today and in the future 1994 7.Petter N;Filippo D;Havard R Measurements and experience on semi-hermetic CO2 compressors 2004 8.马一太;王景刚;魏东 自然工质在制冷空调领域的应用分析[期刊论文]-制冷学报 2002(01) 9.Kitzmiller W R Advantage of CO2-Ammonia system for low-temperature refrigeration 1932(01) 10.Lorenzen G The use of natural refrigerants:a complete solution to the CFC/HCFC predicament 1995(0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wycd200907015.aspx
/
本文档为【CO2_NH3复叠系统热力分析与冷凝蒸发器冷凝温度的优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