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试题总结

2011-08-20 8页 doc 41KB 1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17333

暂无简介

举报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试题总结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试题总结(原创)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试题总结 心理学考试提纲 1、心理学及结构(个体心理系统)?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层次相关联的复杂的大系统。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子系统。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试题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试题总结(原创)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试题总结 心理学考试提纲 1、心理学及结构(个体心理系统)?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层次相关联的复杂的大系统。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子系统。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就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称之为心理状态。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心理状态:注意、灵感、激情、犹豫等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点 以上所述,就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内容、学科特点、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研究教与学的心理规律的学科。它不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社会交往,而且也强调数量化的客观科学研究;它最关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事情,但也重视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因此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高等学校的教学心理、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与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 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 4)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社会职能和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第一 ,探索、构建本学科的理论任务;第二,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教育实践任务。 3、学习及作用?学生的学习?大学生学习特点    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社会现象。人类的学习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地过程。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地基本手段。作用: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1)获取知识。人们要获得知识,就得通过一定形式和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2)发展智能。人们通过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的智力和能力。 3)提高素质。学习在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的分类;1、计划性,2、间接性,3、高效性。    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把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增强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发展。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一)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4、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接受学习是将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发现学习是指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 5、动机与基本结构?动机的机能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动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其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动机的形成。1、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内在基础。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一旦有需要,就会设法满足这个需要,只要外界环境中存在着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对象,个体活动的动机就可能出现。但是只有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会转化为相应的动机,还要有诱因的作用。2、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是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 6、学习动机?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刺激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    学生的行为要受到动机的支配,动机的激发是指通过某些刺激使人发奋起来。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起源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5)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成功感;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7)科学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7、学习迁移及类型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迁移的本质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   类型:1、普遍迁移与特殊迁移(根据迁移范围的大小划分)。前者指的是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范围较小,后者指的是观念或态度的迁移,范围较大。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前者指的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后者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3、侧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前者是指习得的概念和一般规则在新情境中的简单运用,一般不会产生新的规则;后者是指习得概念和规则在新情境中运用之后产生新的高级规则。4、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前者是指经过充分的变式练习之后,技能运用达到了自动化境地,这样技能就可以产生自动迁移,不需要反省认知的参与;后者式指在新的情境中有意识地运用先前学习地抽象知识解决问题。5、两类知识迁移。把知识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两类,共四种迁移(程序-程序,称述-成陈述,程序-陈述,陈述-程序) 8、问题解决?问题情境?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那些?    问题就是疑难、疑惑或难题,就是个体所遇到的不能用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的疑难情境。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它通常具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其主要形式有两种: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前者解决的是有现成方法和固定答案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没有现成方法和固定答案的问题。   问题情境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景和刺激模式,通常称为问题条件。在问题超过了个人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或隐蔽不清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与个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1、情绪与动机。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情绪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2、对问题情境的知觉。问题情境与个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3、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度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的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度去解决问题,影响解决问题的倾向性。4、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体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5、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十事物叫原型。原型对事物产生启发作用就是原型启发。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者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9、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十事物叫原型。原型对事物产生启发作用就是原型启发。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者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10、元认知    元认知是一种学习策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来源的意识-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元认知控制则是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知道何时做什么、如何做,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与控制。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三种:1、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如何完成学习任务。2、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有两种具体的监控策略-领会监控和集中注意。3、调节策略,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学习行为,使他们能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11、作为教师,你是如何理解高校教师角色的?      角色,亦即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的行为。“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由于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专业性,教师具有多种角色。根据我国教师的活动、职责和任务,教师的角色划分为: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2、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2、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角色;4、榜样、模范公民角色;5、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6、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总的来说,教师的角色功能都是为了完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12、创造性及其实质?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力就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也成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具有以下的属性:1、创造能力是由个人产品决定的;2、创造能力是一种心理过程;3、创造能力是由测验和评价结果决定的,4、创造能力与人格特质有关,创造能力决定于某种人格特征与动机特性。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可以概括为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大类:1、认知因素,包括智商、领域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方面。研究表明,高创造力必须由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力;创造力一般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者需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去理解问题的含义和结构,去寻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2、人格因素。创造力与创造者的人格特质关系更加密切。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对创造力的形成尤其有很大影响。     培养创造力应着重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通过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每个人的创造力可以充分地挖掘出来。综合教育心理学地研究,应该训练大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创造性思维方法:1、发散思维法。发散思维训练是训练创造性思维地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主要内容是用途发散、结构发散、形态发散、方法发散。2、类比思维法。类比思维法是根据两个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3、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指从一定的事物、事理和观点、方法等相反或相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使问题得到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思维方式。4、转换思维法。转换思维法即指通过对某种观念、理论或策略、方法等进行变换,而使问题最终获得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方法。5、直觉思维法。训练大学生直觉思维的途径和方法有:进行跳跃性思维训练,进行灵感性思维训练,进行整合性思维训练,进行猜测性思维训练。 13、品德、品德心理结构及相互关系?道德意识的形成过程?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组成。1、道德认识,又称道德观念,是指个体对于道德行为规范中的是非、善恶、好坏以及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2、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3、道德意志,是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的意志品质,是人们自觉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与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目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是道德意识向道德实践转化的过程。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品德结构中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整体中。道德认识是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并对道德行为具有调节作用;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动力;道德行为是品德的综合表现和检验依据,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精神支柱。 14、耶克斯多德逊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多德逊(Dodson)研究发现,动机的激活水平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呈现倒 U 型的函数关系:激活水平太低,影响行为效率;激活水平过高,行为发生紊乱,同样缺乏行为效率;而当激活水平适当时,其行为效率高。由此提出了著名的耶克斯-多德逊定律。研究还发现,动机激活水平与任务难度之间的关系。认为最佳的动机激活水平与任务难度有关:任务越容易,动机激发的水平高;任务越困难,动机激发的水平越低;而任务难度中等时,动机激发水平适当。根据这个理论,科学设计大学生学习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活水平,从而实现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优良成绩的目的。 15、你是怎样认识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哪些?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三项基本原则:1、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2、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3、个性特征的行对稳定性原则。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试能力和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的心理因素在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下运作的综合体现。    根据心理健康界定的原则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角色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完整;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16、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高等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有效地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提供必要的帮助。高校青年教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是十分必要的。1、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2、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3、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4、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17、心理定势?功能固着?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度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的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度去解决问题,影响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问题,思维定势就可能使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表现出消极影响。    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体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情境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心理定势和功能固着都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都是指以前的观念或方法对解决现有的问题的影响。不同的是,心理定势的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问题,表现出消极影响。而功能固着则会干扰和限制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影响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18、自我意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如何帮助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也被称为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首先,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与动物心理的基本特点。最后,自我意识作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充分性、完整性与社会性。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水平得到增强,更具有完整性、社会性。大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明显提高,变得客观主动全面,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有着深度的认知,并强烈关心自己的社会发展,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二、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波动性与敏感性。大学生自我体验十分丰富,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从方向上有正有负,在层次上有深有浅。同时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仍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而且敏感性极强,他们对涉及“我”以及与“我”相联系的一切事物都非常敏感。三、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独立性与自主性。随着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的深入,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增强,经验增多,行为过程中常能以社会行为规范和内心自省信念要求自己,自控意识明显提高。四、大学生自我规划的稳定性、长远性与现实性。自我规划是自我意识中重要的因素,大学生的自我规划,在动机上由波动性向稳定性发展,在目标上由短暂型向长远型发展,把较长远的目标作为规划的重点,在内容上,大学生逐步能结合自己的实际,都自我规划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判断,由幻想到实际。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是在社会和大学生自我的教育中逐步实现的。社会和高校的教育要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教育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逐步实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一、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入手,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导向系统。二、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自我意识的完善归根结底是依靠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最终形成的。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更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自我意识各成分的协调发展。     在高校中要引导大学生及时、恰当、有效地监督、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实现自我与理想自我地积极统一,这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内容,也使自我完善的过程。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其自我意识完善的基础。首先,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把握现实自我。其次,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投射自我的客观评价。再次,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评价自我,积极实现理想自我。2、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持认可、肯定的态度。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客观展示自我,让别人了解自己,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有助于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有助于密切人际关系。3、引导大学生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塑造自我、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19、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及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效率,而且也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知识学习,并将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维护和促进意义重大。1、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身体健康;2、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3、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1)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2)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3)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4)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必须要综合考虑,从多方面着手。(一)优化社会环境。1、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生活条件;2、深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心理压力;3、提高培训质量,增强教师的职业满意感;4、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重塑教师形象;5、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师心理素质。(二)完善学校管理。1、优化学校环境;2、端正领导作风;3、健全激励机制;4、密切人际关系;5、开展健康休闲。(三)注重自我维护。1、树立科学观念;2、进行身体锻炼;3、学会科学用脑;4、丰富业余生活;5、扩大人际交往;6、善于调节情绪。 20、人际交往的功能及影响因素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功能:1、信息交流功能;2、促进发展功能;3、协调整合功能;4、自我认识功能;5、心理保健功能。    影响因素:1、仪表;2、空间距离;3、交往频率;4、相似性;5、互补性;6、能力;7、个性品质
/
本文档为【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试题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