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特殊人群的丙型肝炎特点及处理

特殊人群的丙型肝炎特点及处理

2011-08-25 6页 pdf 640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9485

暂无简介

举报
特殊人群的丙型肝炎特点及处理 ISSN1009-3079CN14—1260/R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年10月15日第12卷第10期 翘、赤芍各3O g,生首乌、生山楂、丹皮、炒栀 子、蒲公英各15g,柴胡10g,水煎服,每日1剂 分2次口服.3mo为1疗程.治疗慢性丙型肝炎128例, 结果:痊愈71例,显效36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治 愈率53.9%,总有效率为92.9%. 洪宇81拟丙肝I号由黄芪、女贞子、何首乌、桑 寄生、丹参、赤芍、板蓝根、白花蛇舌草等药物组成. 针对丙型肝炎热、毒、瘀、虚的病机,采用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健脾益肾为处...
特殊人群的丙型肝炎特点及处理
ISSN1009-3079CN14—1260/R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年10月15日第12卷第10期 翘、赤芍各3O g,生首乌、生山楂、丹皮、炒栀 子、蒲公英各15g,柴胡10g,水煎服,每日1剂 分2次口服.3mo为1疗程.治疗慢性丙型肝炎128例, 结果:痊愈71例,显效36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治 愈率53.9%,总有效率为92.9%. 洪宇81拟丙肝I号由黄芪、女贞子、何首乌、桑 寄生、丹参、赤芍、板蓝根、白花蛇舌草等药物组成. 针对丙型肝炎热、毒、瘀、虚的病机,采用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健脾益肾为处方原则,治疗组40例,对 照组30例(用0c干扰素).治疗6mo时,临床症状改善 明显(P<0.05.ALT、AsT有显著性降低(P<0.01).治 疗组治疗6mo后HcVRNA阴转率为25%,随访6mo 后HCv—RNA阴转率维持在25%;对照组阴转率为23%. 提示丙肝I号对慢性丙型肝炎有较好疗效,与0c干扰 素疗效相似. 近年来,多数医者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西 药干扰素加上中医辨证分型组方、中医一型一方治疗 丙肝,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干扰素的副作用.如 孙学华翻用清肝冲剂治疗127例慢性丙型肝炎,并用干 扰素(赛诺金)为对照用药,疗程均为6mo,随访12mo. 结果患者症状消失,治疗6mo时肝功能中ALT、AST复 常率分别为60%和52.9%.1a时随访,ALT、AST复常 率达88%.血清HcVRNA阴转率为30.71%.殷杰ef“[10J 认为慢性丙型肝炎的主要病机是热毒瘀结,肝脾失 调,既有邪实,又有正虚,治疗应以凉血解毒,调肝运 脾为大法,据此研制的丙肝宁冲剂(由水牛角、虎杖、大 黄、赤芍等组成)治疗慢性丙型肝炎32例取得较好效果. 并与干扰素联合病毒唑30例及单用干扰素32例治疗慢 性丙型肝炎进行了随机的分组对照研究,观察到祖国 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其近期疗效和 远期疗效与干扰素联合病毒唑相仿(P>O.05).临床 观察发现,丙肝宁冲剂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时有明显抗 病毒作用,且无严重毒副作用,耐受性好. 3展望 丙型肝炎发病机制复杂,多数学者认为与湿、热、 疫、毒有关,但湿、热、疫、毒之间的关系如何?他们 带给感染者机体气血阴阳损耗变化机制如何?临床中医 辨证分型确定的疑难点如何解决?如何应用随机 双盲法提高临床研究结果的可信度等等,都是尚待研 究解决的问题.大量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丙肝是 有效的,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积极研究. 4 参考文献 1 陈立华.丙型肝炎的特点及中医治法.中医杂志1994;35:621-622 2 汪承伯.关于丙型肝炎治疗对策的探讨.中医杂志1995;36:69 3 车念聪.北京地区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学研究及辨证分型的初 步调查.北京中医2002;21:300—304 4 沈启明,高士卿,李金中.丙型病毒性肝炎156例临床.全国 中医肝病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1994:P43—46 5 金实.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中医辨证的比较研究.中医杂志 1994:35:538—540 6 上海曙光医院肝病科.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辨证方案.全国第九届 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0:P17—25 7 苏进才.丙型肝炎的中医论治.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24—25 8 洪宁.丙肝I号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研究.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4:14:10一11 9 孙学华.清肝冲剂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研究.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3:37:20—22 1O 殷杰.丙肝宁冲剂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南京中医药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j18:21—23 特殊人群的丙型肝炎特点及处理 罗新栋,聂青和 罗新栋,聂青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感染病诊 疗中心陕西省西安市710038 项耳负责人:聂青和,710038,陕西省西安市新寺路1号,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感染病诊疗中心.nieqinghe@hotma№om 电活:029—83377742传真:029—83537377 收稿日期:2004一09—20接受日期:2004—10一08 罗新栋.聂青和.特殊人群的丙型肝炎特点及处理.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 1 2(1O):2390一2395 http://www.、^ngnet.com/1009-3079/12/2390.asp 1儿童丙型肝炎 1.1流行病学我国健康体检儿童HcV感染率约为0.7%, 曾多次接受输血的患儿HcV感染率可达到22.9%.近年 来根据国内存在的HcV基因型研究报道,发现常见的 基因型为1—3型.目前认为感染我国人群的HCV主要是 1b/Ⅱ型和2a/Ⅲ型,1a/I型和2b/Ⅳ型少见.香港越 南尚有基因6型发现. 台湾8例手术后发生的慢性丙型肝炎病儿中的4例 呈现持续性的病毒复制,但没有肝炎的临床表现.另3 例有病毒血症和慢性肝炎.5例病儿的HcV基因型为2 型,2例病儿为3型.临床转归与性别、年龄、受血量 及HcV基因型无关.4例在手术后1—3mo肝功能异常, 2例感染HCV,1例病儿经历急性而自限性肝炎过程. 其他病儿虽然肝功能回归正常值范围内,但有持续性 抗一HCV和HCV病毒血症.这两个病例的HCV均为基 因2型. 美国和西欧丙型病毒性肝炎占输液(血)注射后肝炎 的90—95%.儿童丙肝占急性病毒性肝炎的1.7%,占所 有胃肠外肝炎的11.7%,通过观察住院的38例急性丙肝 患孩(男11例,女27例),年龄半岁至14岁(半岁1例, 1—3岁4例,3—7岁9例,7—14岁24例).全部病儿均在 血清中发现丙肝病毒特异性抗体(抗一HCV),排除甲肝、 乙肝、丁肝和细胞肥大病毒感染.大多数病前45d一5mo 有胃肠外操作史:13:.2%病儿输过血或血浆,15.8%作 过静注,34.2%作过肌注,2.6%作过口腔操作,10.5% 作过手术m列. 万方数据 聂青和.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2391 国内采用EusA法检测输血组59例、非输血组161 例、健康儿童217名血清抗HCV,结果发现阳性18名, 其中输血组11名(18.64%),非输血组4名(2.48%),健 康儿童组3名(1.38%),表明输血是传播丙型肝炎病毒 的主要途径. 1.2检测及临床特点血清HCV标志检测结果表明, HCVRNA是诊断HCV感染的可靠指标.特别是免疫功 能尚不完善的婴儿、免疫抑制个体和急性感染早期,此 时,抗体尚未产生或呈低水平,单项抗体检测可致漏诊. 此外,在慢性丙肝患者抗体阴性而病毒血症阳性的“窗 口期”基因检测更具诊断价值.另一方面,慢性HCV感 染时血清HCVRNA可呈间歇阳性,故需多次监测才 能确定HCV是否被清除.有症状者多见轻一中度肝肿大 和肝酶升高,黄疸和脾肿大少见.患者乏力、虚弱、 头痛、呕吐、腹痛、发热、黄疸、肝脾肿大及生化变 化等与乙肝相似.而丙肝100%有肝大,且质地较致密, 麝香草酚试验滴度升高明显(乙肝滴度较低)是急性丙肝 特点.急性丙肝52.8%痊愈,47.2%形成慢性活动I生肝 炎,慢性活动性丙肝出现肝硬化时间早【2,4。5】. 儿童感染HCV后,少数急性发病,多数起病缓慢, 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上以急性无黄疸 型、亚临床型和无症状感染多见,前者亦仅见纳差、活动 耐力下降等轻微症状,易被家长忽略,不利于早期诊断, 常因其他疾病就诊或体检时被发现.但当合并HAwHBV 感染时,可使临床症状加重.其中,慢性型和无症状 HcV感染儿中混合HBV感染最为多见,故在慢性乙肝 病毒感染儿童应常规筛查HCV标志,以尽早发现二重 感染.这种二重感染对患儿肝脏病变及预后的影响,还 有待进一步观测. 韩志启efaJ通过25例儿童慢性丙肝与33例成人慢 性丙肝对照观察,可以看出儿童慢性丙肝肝功能ALT、 病毒含量、肝纤维化指标、组织学检查及评分、活性T 淋巴细胞水平(cD4)与成人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说明儿童 慢性丙肝以低ALT水平、低病毒含量和极轻微的慢性 肝炎组织学改变为特点.其根本因素在于儿童厦性丙肝 cD4水平明显减少,NK细胞活性下降,细胞免疫功能 降低,清除病毒能力下降,有关资料证明cD4细胞减 少易形成免疫耐受[2】.另外儿童期对HcV病毒特异性识 别T淋巴细胞克隆缺失,HcV病毒不能形成有效的细 胞免疫,而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因此病毒不易被清除, 但病毒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不至于因剧烈的免疫反 应导致明显肝损害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的病情 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就决定了儿童慢性肝炎的病程较 为延缓和良性.至于进一步澄清病毒与宿主相互关系和 儿童期肝脏疾病的结果(自然病程和发病机制),还有 待于进一步临床验证,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英国一个儿童与成人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和免疫 组织化学的对照研究显示,儿童慢性丙型肝炎大多数 有围产期输血史(15/24例,占65%),是病毒感染最 常见的原因.儿童组病毒感染延续期平均为11±4a, 成人组为11±9a,二者较为相似,无统计学差异.在 有输血史病例,ALT水平在儿童组(15例)平均为63± 58u,L,成人组则为183±151u/L(P<0.01),二者有 显著差异.且HCV基因分布类型相近,均以1b型HCV 为主,分别为在儿童组占80%,成人组则占72%,无 统计学差异.但值得注意的发现是在做肝活检的同时做 病毒血症的病毒含量检测,儿童组明显低于成人组 (365,923±33,483秀寺毒,mLys558,875±512, 132病毒/mL,P报告
,除 样本大小不同所致的误差外,主要原因是感染途径的 不同,经血传播的HIV感染者合并HcV的感染率明显 高于其他途径.经血途径的HIV感染者是我国当前HIV 感染人群的最主要构成部分,包括不洁输血、静脉吸毒、 不洁注射等n7。191.从预防角度看,切实阻断这些途径能 有效减少类似感染的发生.那么,对于已经出现HIV/ HcV合并感染者,着力研究HcV对HIV感染病程的影 响及处理对策乃我国医务工作者的迫切任务之一.随着高 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在艾滋病临床的广泛应用,HIV感 染者的发展为艾滋病的时间明显延长、生活质量显著提 高,而合并HCV感染带来肝损害问题更亟需关注. 通过注射针头或污染的血制品感染HIV的患者常 见有慢性丙型肝炎.此类患者较快发展至终末期肝病, 自从抗逆转录酶病毒疗法开展以来,艾滋病患者的生 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合并HIV和HCV感染者发展成肝 硬化和肝细胞癌的概率大大增加.HIV和HCV感染后确 诊的肝细胞癌7(男7例)为研究组,有HcV感染但无 万方数据 2394 ISsN1009-3079CN14—1260/R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年10月15日第12卷第10期 HIV感染的肝细胞癌31(男21,女10例)作对照组,进 行比较.本组研究发现,同时感染HCV和HIV较单纯 感染HcV患者,其发展成肝细胞癌的时间缩短,且发 病年龄较年轻.作者建议,注意HIV感染者合并慢性丙 型肝炎,对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应定期作甲胎蛋 白和腹部超声检查. 丙型肝炎合并HBV或HIV感染者,会加速慢性丙 型肝炎向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的进展.对于HCVRNA阳 性/HBVDNA阴性者,先给予抗HCV治疗;对于两种 病毒均呈活动陛复制者,建议首先以Oc干扰素加利巴 韦林清除HcV,对于治疗后HBVDNA仍持续阳性者 可再给予抗HBV治疗.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尚需进行深入 研究,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合并HIV感染也可加速 慢性丙型肝炎的进展,抗HCV治疗主要取决于患者的 CD。+细胞计数和肝组织的纤维化分期.免疫功能正常、 尚无即刻进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指征者,应首先 治疗HcV感染;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肝纤维 化呈s2或s3的患者,需同时给予抗HcV治疗.但要特 别注意观察利巴韦林与抗HIV核苷类似物相互作用的 可能性,包括乳酸酸中毒等.对于严重免疫抑制者(cD。+ T淋巴细胞<2×108/L),应首先给抗HIV治疗,待 免疫功能重建后,再考虑抗HcV治疗【18】. 4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 随着献血员HBV标志物的检测及乙肝疫苗的广泛应 用,血液透析(血透)患者的HBV感染明显减少.血透患 者由于长期输血,抵抗力低下,以及医源性的交叉感染 等极易并发肝炎病毒感染.目前丙型肝炎感染已成为血 透患者一个突出问题.由于丙型肝炎慢性化、肝硬变及 肝癌的发生率高,对血透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肾移植 成功率等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有效预防和治疗血透 患者的丙型肝炎感染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肾 脏病和传染病医务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221. 目前国内外维持性血透患者丙型肝炎感染率各家 报道不一,最低为3.3%,最高达80%.1995年,美 国39%的血透单位报告接受血透的患者丙肝发病率 (抗一HCV)为10.4%,工作人员2%,在欧洲HCV是引 起慢性肝炎的主要感染源,1990—1997年HCV感染在 血透患者中的流行率为10一30%,年发病率为3—7%, 1993年罗马尼亚血透患者抗一HcV曾高达73—100%.几 个相关的研究提示,透析时间增加是抗一HcV阳性率增 高的最常见原因,随着透析时间增加,丙肝发病率从 12%上升到37%,这种相关性甚至在没有输血史的患 者中也会发现【191. 国内维持性血透患者抗一HCV阳性率一般为30— 60%,显著高于非透析对照组的2.4%,显著高于国外 报道的10.4%.国内血透患者抗一HCV阳性率高可能与 我国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相对较少,患者多次输 血、透析器的复用等有关.有资料显示,在职业献血 员中供全血的献血员抗一HcV阳性率为10.2%,而义 务献血员抗一HcV阳性率为0.5%.输血是丙型肝炎的主 要传播途径,我们的资料显示,绝大多数抗一HCV阳 性患者均有输血或血制品史,且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 抗一HcV阳率性显著提高,输血小于10次者抗一HcV 阳性小于40%,而输血大于10次者则高达70.2%. 国内外研究还发现血透患者HcV感染明显高于腹 透患者,无输血史的血透患者HCV感染高达25%左右, 因此认为血透患者存在非输血的医源性传播途径.国 外有人用分子流行病学的方法证实血透患者存在医源 性感染途径.国内用PCR方法检测到血中HcVRNA阳 性患者透析液中存在HCVRNA,推测为透析膜小破 口(尚未被机器察觉)引起.他们认为透析液中的HcV RNA可能反渗入血而引起交叉感染.有资料显示,血 透患者抗一HCV阳性率除总体上远远高于同期腹透患 者外,输血次数相同的透析患者,血透组抗一HcV阳 性率亦明显高于腹透组;随血透时间的增加抗一HCV 阳性率明显增高,血透时间超过3a者阳性率高于 80%;有的无输血史的血透患者出现了抗一HCV阳性, 表明血透患者亦存在非输血HCV感染途径,可能还占 有不小的比例. 血透患者感染HCV可能的途径有因针刺伤而引起 的传播、感染控制措施不严格、接触传播、共用透析机 等㈣. 血透患者感染HCV后常无症状,HCV感染的临床 表现与是否血透患者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仅不到一半 患者出现乏力、纳差等症状.临床上上述症状易被误诊 为尿毒症及透析本身的表现.因此单靠临床表现血透患 者感染HcV后很容易被漏诊或误诊.定期查抗一HCV及 肝功能是诊断血透患者感染HcV的简便方法[20】. 对血透患者感染HcV的治疗可用0c一干扰素和利巴 韦林常规剂量,持续6—12mo,但患者对干扰素耐受 性较差,出现利巴韦林导致的贫血可用大剂量的促红 素或者输血来处理.0c2b干扰素治疗HcVI的生化和 血清学反应良好,对肾移植后肝病患者也非常有益,但 耐受性较差,终止治疗达半数,准备做。肾移植且有HcV I的透析患者用干扰素治疗还是明智的【211. 加强献血员的抗一HcV筛选,提倡义务献血,广 泛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输血是预防维持性血透 患者丙型肝炎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血透患者的丙型肝 炎医源性传播途径的预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透 析器、穿刺针和透析管路等有条件时应1次f生使用.有 资料表明透析器复用组抗一HcV阳性率为60%,而1 次性使用组用17%.对于复用的管路等应严格消毒,避 免同池清洗,透析器复用前应作破腹试验;(2)严格无菌 操作.有人观察发现护士在操作中不带手套可导致患者 感染;(3)对已明确抗一HcV阳性患者采取单机透析、病 房隔离等[22】. 万方数据 聂青和.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2395 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参考文献 Giotakoso,BourtsoukliP,ParaskeyopoulouT,SpandoniP, StasinosS,BoulougoudD,spirakouE.Prevale眦eandriskfac— torsofH【、,,h印atitisBandhepaHtisCinafo】H商cpoplllaHonof rapistsandcⅫdmoksters.Ep触期如f伽细f2003;130:497-500 NeweUML,PeI“breyL.Momer.t州hildtransmissionofhepa. titisCvirusinfection.D,“gsTb砌1,2002;38:321—337 FosterGR,Tudor—WiUiamsG,White,,ReganL.Effectsof modeofdeliveryandir如ntfeedingontheriskofmother—to— childtransmissionofhepatitisCvirus.B,oG2003;110:91 ChanpongGF,LarasK,SulaimanHA,SoepraptoW, Pmmmawa吐S,SukriN,sieA,TanR,CampbeUTR,CorwinAL. HepatitisCamongchildtransfusionandadultrenaldialysis patientsinIndonesia.A棚r11rDpM翻H1,22002;66:317-320 RestiM,AzzariC,GalliL,ZuinG,GiacchinoR,B0rt010ttiF, MarcelliniM,MoriondoM,deMartinoM,vierucciA.Italian stLldygrouponIno出er—to—ir陆thepatitisC、,imstraI峙Inission. MatenlaldmZuseisapree】ninentriskfadorfbrmother-tc卜1child heDati6sCvinls恬ansmission:resultsfromamul6centersmdv of1372mother-infantpairs.rm舰fDfs2002;185:567-572 FerreroS,LungaroP,BruzzoneBM,GottaC,BentivoglioG, Ra嘶N.Prospectivestudvofmother-to-infanttransmission ofhepatitisCvirus:a10.vearsuⅣev(1990—2000).Ac缸。扫sf甜 G"珂PcDjSc口nd2003;82:229—234 SteirlinzerC,KundiM,IatzkoG,KissH,Lischl(aA,Holzmann H.Increasedriskofmother—to—infanttransmissionofheDati. tisCvirusbvintrapartuminfantileexposuretomaternal blood.r砌角cfDfs2003;187:345—351 RobertsEA,YeungL.Matemal.infanttransmissionofhepati. tisCvirusinfection.HP矽疗fDf091,2002;36:S106—113 DalM01inG,D’AgaroP,AnsaldiF,CianaG,FertzC,Alberico S,CampelloC.Mother—to—infanttransmissionofhepatitisC virus:rateOfinfectionandassessmentofviral10adandIgM anti—HCVasriskfactors.,M鲥yirD?2002;67:137—142 聂青和,王平忠,周永兴.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羊水中丙型肝 炎病毒RNA检测的临床意义.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19—21 聂青和,自雪帆,程勇前.妊娠合并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母婴 传播机制及预防进展.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72—75 程勇前,聂青和,周永兴,杜德伟,杨华光.人胎盘滋养层细胞的 分离培养及IgGFc丫RⅢ在人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医学研究生学 报2002;15:105—107 程勇前,聂青和,周永兴,杨华光,李谨革.人滋养层细胞分离培养 及Hcv体外感染试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j23:1544.1547 程勇前,聂青和,周永兴,黄晓峰,杨华光.外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的滋养层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28.29 程勇前,聂青和,周永兴,黄晓峰,罗红,杨华光.透射电镜及激光 共聚焦技术观察体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眙盘滋养层细胞.世 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11:151-156 程勇前,聂青和,周永兴.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机制研究.世界 华人消化杂志2002;10:445—447 ChunzRT,AndersenI,V01berdingP,RobbinsGK,LiuT, ShermanKE,PetersMG,KozielMT,BhanAK,A1stonB, C01quhounD,NevinT,HarbG,vanderHorstC.Aidsclinical trialsgroupA5071studyteam.PeginterferonAlfa一2aplus ribavirinversusinterferonalfh一2aDlusribavirinforchronic hepatitisCinHIV—coinfectedpersons.NE"2I,M已d2004; 351:451—459 FabdziF,BunnapradistS,Lun#吐讧G,MartinP.I
/
本文档为【特殊人群的丙型肝炎特点及处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