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漕运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漕运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2011-08-30 6页 pdf 519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2895

暂无简介

举报
漕运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 社会科学版� ! ∀∀ 年第 # 期 嘈运发展 的 阶段性分析 ∃ 吴 琦∃ 《说文解字》淦释 % ,’& 曹, 水转谷也 。 ” 追溯本意 ,嘈运即是通过水路转运 谷 物的一 种 形 式 。 但是 , 封建社会中的遭运有其特定的历史含义 。 很早 以前 , 我国民间便久 已利用沟渠和 自然水道转运百物 , 但是 , 都不称为遭运 , 槽运 是一个历史概念 , 专指历代封建政府将所征粮食运至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 , 是 我国历史上一 项重要 的经济制度 。 潜运制度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 乃...
漕运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 社会科学版� ! ∀∀ 年第 # 期 嘈运发展 的 阶段性分析 ∃ 吴 琦∃ 《说文解字》淦释 % ,’& 曹, 水转谷也 。 ” 追溯本意 ,嘈运即是通过水路转运 谷 物的一 种 形 式 。 但是 , 封建社会中的遭运有其特定的历史含义 。 很早 以前 , 我国民间便久 已利用沟渠和 自然水道转运百物 , 但是 , 都不称为遭运 , 槽运 是一个历史概念 , 专指历代封建政府将所征粮食运至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 , 是 我国历史上一 项重要 的经济 。 潜运制度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 乃至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 始于秦汉而终于 晚清 , 是以 中央集权政治为母体 , 以封建 自然经济为土壤的封建产儿 。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 , 使一 个广大的地区开始 以统一的新姿态出现 , 它拥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事组织 。 这些消费集团 不劳而食 �相对生产而言 � 。 然而 , 封建社会的经济是 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 , 生产者的劳动 产品主要用于 自己的消费 , 而不是用于交换和售卖 , 因此 , 全国性的商品市场难以形成 , 大 规模的米市不具备出现的条件 , 封建王朝的大量消费 , 无法通过市场 , 以交换和购买的形式 达到满足 , 只有采取行政手段解决问题。 在封建中央集权下 , 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政府 , 其权 力是至高无上的 , 封建国家可 以借助权势 , 在全国范围内征收粮赋 , 并加以转运 。 这些就是 潜运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前提 。 纵观各代 , 遭粮主要用于驻边 、 驻京 军队的兵晌 , 供给皇帝及皇族糜费 , 以及朝官的傣 禄 。 本文拟对遭运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作一详析 , 以期窥见其间反映的社会经济 演变的内容 。 潜运始于秦汉 。 《古今图书集成》按道 % “前此未有嘈运之名也 , 飞挽始于秦 ” � 。 秦汉时期 ,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 , 各项政治、 经济制度和措施都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 段 , 因此 , 嘈运也只是初具自形 , 无定制 , 缺乏统一的组织和 , 没有从其他部门分离出 来 , 形成独立的经济系统 。 ‘ 有关潜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的一些著作 。 秦时 , “使天下 飞色挽粟 , 起于黄 �今为山 东黄县 、 睡 �今为山东文登县 、 琅呀 �今胶州一带 负海之郡 , 转输北河 , 率三十钟而 致一石 ” ! 。 其转运的粮食 , 主要用于攻胡掠地 。 同时 , 秦南攻越地 , 在南方开 凿 运 粮 渠 道 , 深入越地 。 汉代 , 遭运用于战争也颇为频繁 。 高祖二年 , 楚 、 汉两军会战荣阳, 肖何转 遭恫军 , 保证了汉军的胜利。 ∀ 武帝时 , 通西南夷 , 攻朝鲜 , 击匈奴 , 皆 “劳中国人 , 槽中 国粟” , “转潜甚远 , 自山东咸被其劳” # 。 宣帝元康年 , 为 了 远 击 乌孙 , 通 渠转 谷∃ ⋯⋯从这些文献记载中 , 我们不难看出 , 最初的遭运与军事行动紧密相关 , 而且属于临时性 需求 , 无定时 , 无定量 , 其主要原因是 % 当时国都所在的关中地 区尚属富裕之区 , 对于 “凡 事 草创” 、 官僚机构还不十分繁冗的秦汉政府来说 , 其地所产粮食尚能满足朝廷的需求 , 而 秦汉两朝的军事活动极为频繁 , 需要大量的粮食作为后盾 , 因此 , 封建王朝把遭粮大量用于 军事 , 这是很自然的事 。 相对来说 , 嘈粮运于京师 , 供帝王 与百官之用则较少 , 汉初 , 运于 “中都 ” 之粮仅数十万石 , “不窗足矣” , 不过 , 随着经济的恢复 、 河渠的开掘及政府的重 视 , 元狩四年河潜达四百万石% 。 元封元年 , 致粟山东一度高至六百余万石& 。 这一方面说 明汉代的潜运规模和发展程度 , “一岁之中 , 太仓、 甘泉仓满 ” , 而 “天下用饶 ” ∋ ( 另一方 面表明当时遭运的不稳定性 。 秦汉两朝均定鼎西北长安 , 当时 , 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 关中和山东最 发达 , 潜粮多 半取给于这两个地 区 , 遭运则经由横贯中原的黄河和渭水 , 因而遭运方向大致为东西向 , 即 由东向西 。 这一时期 , 虽也屡凿河渠 , 但多利用自然水道 , 负担馈粮者颇多 , ) 加之造船技术 低下 , 潜运经验不足 , 缺乏统一 、 严密的组织 , 因此 , 遭运费用 、 损耗极大 。 秦时 , 三 十钟 才得一石 , 汉时 , 至少也需十余钟乃致一石 。 从以上分析 , 我们对秦汉遭运可以得出这样几点印象 ∗ � + 槽粮多为军事费用 ( �, 潜运随需而作 , 属临时性的潜粮运输 , 无常制 , 无常时 , 无常额 , �− 遭运方向为东西向 。 这 扰是初期嘈运的特点 。 这一时期 , 由于南方尚未开发 , 因此这一地 区的潜运活动不很突 出 。 但是 , 汉代潜运的 地域范围己及江南 。 元鼎二年 , 汉政府将水潦移址江南 , “方下 巴蜀之粟 , 致之江陵 ” . 。 说明汉统 治者 已经注意并利用这一 地区 。 《后汉书 ) 张纯传》载 ∗ 东汉光武建武二年 , 朝延 委大中大夫张纯领颖川突骑安集于荆 、 徐 、 扬 , “部督委输 ” 。 不过 , 秦汉统治者对这一地 区还 不是十分重视 , 事实上 , 秦汉两代无力也无需从这一地区转输大量粮食 。 三 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封建经济重心 已出现南移的倪端 。 就槽运制度来说 , 这个时期发 展甚微 。 但是 , 随着南方经济地位的提高 , 江南 已引起了统治者 的关注 , 并进而认识到这一 地区的经济作用 。 西晋时 , 陈敏奏 日 ∗ “南方米谷皆积数十年 , 时将欲腐败 , 而不遭运 以济 中州 , 非所 以救患周急也” / 。 因此 , 一些统治者比较注重沟通南 北的水路交通 和潜运南方 粮食 。 魏正始二年 , 开广遭渠 , “又通嘈运 , 每东南有事 , 大军泛舟而下 , 达于江淮” 0 。 广潜渠的开发 , 沟通了北方与江淮地区的水路联系 , 江淮地区 日受重视 。 北方政权对两湖一 带遭粮的运输途径有二 , 一是通过江淮达沐 �河 、 黄 �河 , 一是经由 “河 、 汉达江陵 ” , ) 溯汉水 , 运抵北方 。 晋时 , 杜预开杨口 , 起夏水 , 达巴陵 , 千余里水道 , “内泻长江之险 , 外通零桂之嘈 ” / 。 南方政权则就地取材 , 对本地的潜运工作极为重视 。 南齐时 , 肖衍令郑绍叔 督 江 湘 粮 运 , 以 “汉口 路通荆雍 , 控引秦梁 , 粮运资储听此气息” 0 。 说 明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 日益 提高 。 唐末是潜运制度发展较大的时期 。 此前的隋朝 , 由于立国时间不长 , 槽运制度建设的成 就不甚突出。 但是 , 隋政府实施的两项措施 , 对以后各代的潜运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 一是运河的开发 。 隋文帝四年 , 为通遭运, 开广通渠 , ) 从渭河达于黄河。 大业元年 , 开 通济渠 , 引黄河通淮河 , 以利转输。 邢沟的整治则使)淮河与长江相接 。 隋代前后进行这三次 大规模的运河开发工作 , 使洛水 、 黄河 、 沐河 、 测水与淮河 、 长江联为一体 , 使北方都城与 经济正趋兴盛的南方富源直接联系起来 , 从隋朝的东都可直达江都和两湖。 隋代对运河的开 导 , 姑且不 沦其最初的意图如何 , 但运河在今后成为各代北运潜粮的唯一河道 , 则是无可厚 非的 。 二是粮仓的设置 。 隋朝在开发河渠的同时 , 还在各重要河津设置仓察 , 以利转潜 。 开 皇 三年 , 因京师 “仓康尚虚 ” , 隋政府在十三水次募丁运米 , 同时 , 在卫州置黎阳仓 , 洛州置 河阳仓 , 陕州置常平仓 , 华州置广通仓 , 以南方谱粮转相输于京师。 这 一方法对唐 、 明两 ∋忆 的漓 远影响很大 。 唐代潜运采用递运法 , 在各河段分置潜仓 , 转相递运 ( 明代则采用过支运 法 , 以分置遭仓为潜粮的转运点 。 这些都是从隋代脱胎而来 。 唐 代是潜运发展的重要时期 , 这时 , 潜运基本形成了它的一套制度 , 作为封建国家经济 部门中的一支 , 其体系已渐趋形成 。 唐代定都长安 , 虽关中仍称沃野之地 , 但其产粮土地 代 小 , “所出不足 以给京师 , 备水早” ∃ 。 有唐一代 , 以转湾东南之粟为主 。 唐初 , 置水陆转 )运使 , 专督潜运事务 。 从严格意义上说 , 溥运至此始有专职 。 转运使 一∋( 先 后设置了各级负责溥运具体事务的职官 , 贞观六年 , 置舟揖令一人 , 掌舟揖运溥 , 以 正八品 官为之 , 下设沱正 、 府 、 吏 、 监溥 、 潜史 、 典事 、 掌固等职 ( 肃宗上元二年 , 又置垂二人 , 以九品官为之 , 下掌运嘈隐夫 。 以后 , 店玫府又分置江淮水运使 、 汀% 州水 运使、 淮颖水运使 等 。 可见唐统治者十分重视潜运 , 不断加强对潜运的管理 。 唐初 , 江淮遭米皆输于东都洛阳 , 岁不过二十万石 , 高宗 以后才逐渐增多 。 民送祖者皆 有水陆之值 。 高宗始 , 洛 阳以东的水运改为直运 , 但是 , 沿线道路多梗 , 花费颇 巨 , 畜曹船行 驶 日少 , 受阻之日反多 。 玄宗时 , 裴耀卿建议仿隋代潜运濒河置仓 , 于河口 �黄河通沐河的 入 口 � 置虎牢仓 , 巩县置河口仓 , 使江南消舟不入黄河 , 黄河遭舟不入洛河 , 节级转运 , 不 受季节 、 水情的影响 , 河水通畅则运 , 水浅则 “寓于仓以待” , )这样 “则舟不停留 , 而物不 耗失 , 此甚利也 ” % 。 唐延采纳了这一建议 , 收效甚大 , 三年转运槽粮七百万石 。 唐中后期 , 安 、 史兴乱 , 淮运受阻 , 唐政府被迫另择运道 , 江淮潜运改由襄汉以达京师 。 江 南潜粮集于湖北 , “自江 、 汉抵梁 、 洋” / 。 “安史之乱” 后 , 槽运重归原道 , 江淮遭粮集 于扬州北运 。 转运使刘 晏定纲运制 , 每船载米千解 , 十船为一纲 , 每纲三百人 , 篙工五十 , 采用接运 , “江船不入汁 , 沐船不入河 , 河船不入渭” , “江南之运积扬州 , 沐河之运积河 阴 , 河船之运积渭口 , 渭船之运入太仓 ” / 。 岁潜东南一百一十万石 。 唐代 , 政府把嘈运重点放在南方 , 遭运线路也由秦汉的东西向变为东 南 、 西 北 向 。 此 时 , 江南地区的经济作用十分明显 , 遭运地位真正确立 。 岁供遭者以浙西 、 浙东 、 宣歇 、 淮 南 、 江西 、 鄂岳 、 福建 、 湖南等等八道为主 / 。 宋代多籍唐代 旧法和潜运手段 , 但比唐代有所发展 。 宋代立国后 , 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事组织 , 北宋遭粮基本上都用于军 事和朝 官傣禄 , 而军队占用的比重更大 。 宋代刘牧在 《嘈舟》一诗中写道 ∗ “太仓陈无积 , 潜舟来 无极 , 徽兵五十万 , 三 睡戍更多 , 庙堂万济帅 , 将奈东南河 1 ” / 有官吏把遭粮分为三份 , “二分在军旅 , 一分在冗食” / 。 宋设都沛梁 , 以 沐河 、 黄河 、 惠 民 、 广济四河槽运 , 其中以汁河所运遭粮最多 , 主要负 责嘈运江南 、 淮南 、 浙东 、 浙西 、 荆湖南 、 荆湖北六路的粮食 , 自淮入汁至京师。 管理潜务 的官员称发运使 。 宋 自景 德四年始定年嘈额为六百万石 �大中祥符初年一度达七百万石 , 其中淮南 一百三十万石 , 江东一百万石 , 江西一百二十万石 , 两浙一百五十万石 , 湖南六十 五万石 , 湖北三十五万石 。 年潜额的确定 , 说明潜运趋于稳定 。 各地潜粮先 运 至 真 、 扬 、 楚 、 洒四仓 , 再分运京师。 由于宋代国都南移 , 宋代潜运比唐代便利 。 自仁宗朝起 , 宋代潜运改直运法 , 六路 “上供解斗 ” 并东南杂运直至京师 , “虽湖南 、 北至远 一也直抵京师 , 号直达纲 ” ∋ 。 大观年 , 又复转盘 法 , 但潜运弊端 已多 , 酒法渐坏 , 以 至于 “雇舟差夫不胜其弊 , 民间有 自毁其舟 , 自废其 田者” / 。 南宋时期 , 潜运制度发展甚微 。 由于京城南迁临安 以及频繁的战争 , 江南地 区的嘈运地 泣十分 突出 。 纵观唐末潜运 , 其特点有 ∗ � + 漓运制度有很大发展 , 己基本形成为一个完整 的 经济 体系 ( � , 湾运渐趋稳定 , 麦现为有相应的成法 、 固定的职官以及额定的年槽量 ( � − 随 着经济重心的南移 , 消运重改已移到南方 , 体现在潜运的方向已由原来的东西向转为东南 、 西北向。 � 2 由于河道 等因素 +均影响 , 槽运方法变动较繁 。 元朝定都大都 , 京城用粮仍依赖江南 �元以前皆指长江沿线及其以南地区 。 由于大都 在正北 , 其原来的东南、 西北 向运道 已不能适应元政府槽运的要求 , 于是 , 开会通河 , 北接 御河 , 下达清 3四, 至徐州会黄河 , 南通江淮 ( 又开贾鲁河 以通颖 、 蔡 、 许 、 汝之潜 ( 又开通 会河 , 狭结京 �京城 、 通 �通州 。 南北大运河局势正式形成 。 但是 , 由于会通等河属新开河道 , 岸狭水浅 , 载重潜船准以运行 , 元代酒运只好另择溪 径 。 大都离海较近 , 元政府依赖的江浙地区濒临大海 , 江湖地 区可顺江而下直达海 口 , 因此 元政府采用海运 , 4且终元之世 , 皆以海运为主 。 元代运输的粮食数量不多 , 潜额最多的天历二年 , 也只有三百五十二万石 , 较之唐宋约 差一半 。 这并不是元代无力进行巨额潜粮的运输 , 而是由于元代朝廷的需求决定的 。 唐宋的 政治组织机构庞大 , 宫吏繁杂 , 为了便于统治 , 军 队也多集于京师 ( 同时 , 唐宋两代北方边 境干扰很大 , 尤其是宋代 , 须配备重兵防守 , 增加了对遭粮的需求。 元朝则不同 , 入主中原 以后仍保持游牧民族的特点 , 制尚简朴 , 北方也无强大劲敌 , 可不用重兵防守。 元代军队皆 分布于 内地 , 因此 , 无须北运更多的溥粮 。 元代以万户府和湾运司统辖海运和河运 。 河运无常 , 海运则分为春 、 夏二运 。 湖广和江 西的粮食运至真州 , “泊入海船” 。 由于朝廷需粮不多 , 湖广 、 江西等地的粮食大量用于代 潜 �主要是代江浙之嘈 和娠济 。 元代属于潜运发展中的特殊时期 , 遭运体制不完备 , 发展不大 , 与前代相异之处就是实 行较大规模的海运。 元代在海运的同时 , 对河运也做过一些努力 , 曾多次设置河运职司 , 频 骨地开凿 、 疏浚内河 , 只是效果不佳 , 旋浚旋淤 , 畅通时甚少 , 无岁不在 “利便输将 ” 。 四 明清两代 , 是槽运制度的完善时期 。 明初 , 朱元璋建都南京 , 由于运河不通 , 北运潜粮多取河道 , 并多为军事所需 。 永乐即 位后 , 迁都北京 , 十三年浚会通河 , 罢海运 , 转河运。 明代的潜运制度主要是围绕三次湾法 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 。 《明史 · 食货恙》记载 ∗ 明代潜运 “法凡三变 , 初支运 , 次兑运、 丈 歹 运相参 , 至支运悉改为长运而制定” 。 支运 , 也称 “转搬法” , 由粮户 自备 船 只 , 运 至 淮 哎安 � 、 徐 洲 � 、 �临� 德 、 通 �州 � 四仓 , 由卫所官军分段接力 , 运到北京 , 年凡四次 。 此法始于永乐十二年 。 但是 , 由于百姓运粮 “往返几一年 , 误农桑 ” 。 宣德六年 , 明朝改行 兑运法 , 即军民联运 , 粮户只将粮运抵水次 , 交由官军运抵京师 , 粮户只按道里远近纳给运 军一定数量的耗米和轻资银 。 此法沿用数十年 , 于成化七年被长运法取代 。长运又名“改兑 ” , 是直达法 。 由运军直接赴各地兑运 , 然径赴京师 , 人民不再负担长途运输 , 只 是在原有的耗 米之外 , 加米一斗 。 不久 , 各有槽省 “悉变为改兑 , 而官军长运悉为定制 ” ∋ 。 明初潜运无定额 , 每年多寡不一 。 成化八年 , 始定年潜粮额为 四百万石 , 这一数额为清 朝所沿袭 。 由于一年一度的遭运往返时间极长 , 为了不耽误次年潜运 , 明政府对槽运程限限 制很严 。 宪宗时 , 规定各有潜省潜船必 限九月初一 日以前抵达京师 。 世宗时 , 进一步具体规 定南方各省嘈船的出发和过淮时间 。 明代以江苏、 浙江 、 安徽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山东 、 河南等为地区 , 其槽运组织机构 十分严密 。 景泰二年设嘈运总督 , 总理消政 , 下辖各类潜运官吏 和潜司 , 领十二把总 , 由十 二把总率卫所屯丁分运各有遭地区的潜粮 。 明代嘈运 , 政府规定可以附载货物 , 即 “土宜 ” , 免征税 钞 , 其意图是使屯丁能以此应 付沿途盘剥和折耗之费 , 并维持屯丁的生活 。 弘治中 , 每船限带十石 , 万历时增至六十石 。 前代 , 也有槽船携带私货的现象 , 但政府明令许可携带并沿途出售 , 却还是始于明代 。 这说 明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 对遭运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 使统治者不得不相应改变其统 治政策 。 槽运中的这一现象 , 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 , 并逐渐促使一些商业城镇兴起 。 清代 , 槽运达到其巅峰时期 。 如果说明代嘈运制度还有一个渐趋完善的过程 , 那么 , 清 代嘈运制度则至臻完善。 从潜运的组织次层和总体法规来看 , 基本上是清承明制 , 但是 , 清 代潜运制度更全面 、 更具体、 更完备 , 涉及的范围更广 。 清代溥运 已发展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系统 , 机构健全 , 组织严密 。 主管槽运的官员仍 为遭运总督 , 长驻淮安 , “直隶 、 山东 、 河南 、 江南 、 江西 、 浙江 、 湖广等文武官员经理潜 务者 , 皆属管辖 ” ∋ 。 同时 , 设巡遭御史 , 由明代的一员扩充为四员 , 分设于淮安 、 通州 、 挤宁 、 天津四处 , 催越槽运 , 稽查槽运官吏及各项槽务。 此外 , 针对槽运的各环节 , 还设置 了粮道 、 监兑官 、 押运宫等 , 地方各级文武吏员 皆负有一定程度的槽 务职责 。 具体从事遭粮运输工作的旗丁是由明代的卫所屯丁转变而来的 , 清世 , 归于州县 , 专事 槽运 。 裁明代把总 , 以千 总领帮出运 , 并于地方选一武举 “随帮效力 ” 。 各船帮在有槽州县 兑嘈水次上均有固定的分配 。 清代 , 各有槽省根据生产水平的高低 、 道里的远近 、 运榆的便利与否 等因素 , 确定 了具 体的有槽府州县 。 槽额数量以江浙为最 , 山东 、 河南为末 , 潜粮起交除正 、 耗米外 , 还有诸 多杂项钱粮 。 顺治九年 , 定潜运为官收官兑 , 州 县负责催征 。 清代政府对遭运的时间要求十 分严格 , 各船持 “水程” , 所过沿河州县及入境出境 日期 , 均由各州 县注明 。 对于嘈船的分配 、 修造和处理 , 清政府也有明文规定 。 清代嘈船以载五百石嘈米为准 。 槽船 以十年为 限满 , 如若年限未到而致船坏者 , 视潜船出厂年分 , 按例追罚 。 限满槽船可在 京师变卖 , 重新打造 。 清代槽运具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 首先是用于战争 , 并维持一些地区八旗的生计 ( 其次是 平集市价 , 维持市场的稳定 ( 再次是贩济灾荒 , 保障社会的安定。 这些在南方几省 �尤其是 湖广 、 山西 � 表现得十分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 槽运与商业经济发生了密切 的联系 。 康 熙二十二年 , 清政府额定每只遭船许附带土宜六十石 , 雍正七年 , 于六十石之外 , 加增四十 石 , 八年再次提高限量 , 共计一百二十六石 。 雍正帝说 % “若就粮艘之便顺带货 物 至 京 贸 易 , 以获利益 , 亦情理可行之事” %。 同时 , 清政府规定回空粮船 一也可捎带一定的北货 , 因 此 , 清代遭运实际起到了促进商品流通的作用。 这一作用 , 对于商人的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兴 盛 , 不无积极意义 。 综观明清两代的嘈运 , 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突出特点 ∗ � + 遭运制度完备 , 其组织和机构 较之 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严密和键全 , 潜运 已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系统 。 � , 明清嘈运涉 及 的范围很广 , 封建社会后期 ,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 遭运不断发挥诸多的社会 功能 , 尤其是对商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 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向。 � − 从明清时期所规定的几个 有嘈省份看 , 嘈运的重心 已完全落在南方 , 这一事实 表明 , 南方经济已确立了在余国经济中 的最高地位 。 这一时期 , 嘈运方向已转变为南北向。 “ 尸 通过对槽运各阶段的递擅及其特点的论述 , 不难发现 , 潜运的发展与社会瞬疥的发展是 相联并同步的 , 研究嘈运的演变过程 , 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加深对封建经济的认识 。 清后 期 , 由于封建经济 日益崩溃 以及新的经济因素的不断增长 , 嘈运出现危机 , 并逐渐衰亡。 � 本 文责任编 样 ∗ 叶 帆 ( 校甘 ∗ 王伯 骏 注释 ∗ � ! # 《古令 图书集成 · 食货典》卷一七三清运部总论一 , 第 , 页 。 ∀ ∃ 《古今图书集成 · 食货典》卷一五五清该部汇考一 , 第 + 、 56 页。 ∀ �� 史记 · 平准书》卷三7 , 第52− 8页 , 5 9 : ,年 ; 月版 , 中华书局 �下同 。 � ∋ 《史记 · 平 准书》卷三7 第522 5页 。 . 《汉书 · 武帝本纪》卷六 , 第5:, 页 , 中华书局5 9 : −年 8 月版 。 / 《晋 书 · 陈教传》 卷一6 6 , 第,: 52 页 , 中华 书局 59 <2 年 55 月版 �下同 。7 《三国志 · 魏书 · 邓艾传》 卷二八 , 第<< 8 页 , 中华书局 59 < =年 2月版。 / 《晋书 · 杜预 传》卷三四 , 第56 −5 页。 % 《梁书 · 武帝本纪》卷一 , 第56 页 , 中华书局 59了−年 = 月版 。 0 % 《新唐书 · 食货志》卷五三 , 第5−8=、 5−88 页 , 中华书局 59 < =年,月版 � 下同 。 / 《清运 汇选》第四章 《清运史料》 , 第,6 页 。 0 / 《新唐 书 · 食货志》 卷五三 , 第5−8 从 5−8, 页 。 / 《古今图书集成 · 食货典》卷一八一 , 清运部艺文五 , 第2页 。 / 《古今 图书集成 · 食货典》卷一五七 , 清运部汇考三 , 第52 页 。0 ��湖 南通志>> 卷三六 《田赋 · 统部》 。 曾 《宋史 · 食货志》 卷一七五 , 第2, 86 页 , 中华书局 59 < <年 55 月版 。 ∋ 《明史 · 食货志》卷七九 , 第59 5: 页 , 中华书局 5 9 : 2年 −月版 。0 《户部清运全书》 卷二一 《督运职掌》 , 第5页 , �嘉庆朝刻本 。 % 《清世祖实录》卷八一 , 第,, 页 。
/
本文档为【漕运发展的阶段性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