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音乐疗法促进运动性心理疲劳恢复的可行性分析

音乐疗法促进运动性心理疲劳恢复的可行性分析

2011-08-30 6页 doc 48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28716

暂无简介

举报
音乐疗法促进运动性心理疲劳恢复的可行性分析音乐疗法促进运动性心理疲劳恢复的可行性分析 石建东 (单位: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 摘要:音乐疗法是以音乐活动为媒介 ,通过音乐的特质对人体产生影响 ,协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达到生理、心理及情志的整合,从而消除心理障碍 ,恢复或增进心身健康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音乐疗法 心理诱因 情绪 行为 运动性心理疲劳 前言:近年来 ,随着我国医学的发展 ,新理论、 新知识的引进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 ,除传统的疾病治疗方法外 ,人们用音乐疗法来影响人的神经系统 ,达到治疗的目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曾把音乐当成药物加以应用。现代音乐疗法已在包括我国...
音乐疗法促进运动性心理疲劳恢复的可行性分析
音乐疗法促进运动性心理疲劳恢复的可行性分析 石建东 (单位: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 摘要:音乐疗法是以音乐活动为媒介 ,通过音乐的特质对人体产生影响 ,协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达到生理、心理及情志的整合,从而消除心理障碍 ,恢复或增进心身健康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音乐疗法 心理诱因 情绪 行为 运动性心理疲劳 前言:近年来 ,随着我国医学的发展 ,新理论、 新知识的引进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 ,除传统的疾病治疗方法外 ,人们用音乐疗法来影响人的神经系统 ,达到治疗的目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曾把音乐当成药物加以应用。现代音乐疗法已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广泛应用 ,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音乐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机体进行调节 ,满足人们自我表现的需要 ,影响人的情绪。 1.​ 音乐疗法的概念 音乐疗法是指通过唱歌、演奏乐器或选择欣赏音乐达到治病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医学心理学与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 音乐对人身心健康的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音乐疗法日渐盛行, 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研究课题。 2.​ 音乐疗法的分类 音乐疗法可分为主动性音乐疗法、 被动性音乐疗法和综合性音乐疗法 ,而被动性音乐疗法是目前国内外音乐治疗的一种主要方法 ,又叫做音乐欣赏疗法 ,是让病人感受音乐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通过音乐的旋律、 节奏、 和声、 音乐等因素影响人的神经系统 ,发挥治疗作用。 3.​ 音乐疗法的理论基础 3.1.​ 音乐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 3.1.1.  阴阳平衡  阴阳学说源于古代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宇宙万物的长期观察。 阴阳常常用于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中医中音乐疗法取材于自然音乐, 在宫商角徵羽基础上形成的各种韵曲(调),各种“调”的变化关系以阴阳升降为基本形式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基本哲学思想 ,渗透到各个学术领域 ,乐理、 医理均以此为源而创立。《吕氏春秋 》曰:“音乐之所由来远矣 ,生于度量 ,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 ,两仪出阴阳 ,阴阳变化 ,一上一下 ,和而成章。” 最早指出音乐的本质是宇宙阴阳的消长变化。《淮南子 》中阐明了十二律的定律由来及原则 ,而后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用“律吕相生卦气图 ”来显示律吕变化的规律 ,将阴阳、五行、五音六律等诸多自然现象和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把自然、 音乐、 人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运动着的整体。《史记 》中言:“ 故音乐者 ,所以动荡血脉 ,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 可见 ,音乐治疗的原理正是利用不同类型的音乐以平衡机体阴阳 ,从而达到调节人体气机、 畅达脏腑、 摄养神志等作用。 3.1.2.五音应五肺 《黄帝内经 》首次把五音引入医学领域 ,书中指出音乐声调的不同 ,对人体五脏生理或病理活动以及人的情志变化影响各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素问·金医真言论篇 》把五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与人的五脏和五志等多方面内容,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论述五音, 提到 “角谓木音 ,调而直也。 徵谓火音, 和而美也 。宫谓土音, 大而和也。 商谓金音 ,轻而劲也。 羽谓水音, 沉而深也。《黄帝内经》 认为 ,宫、 商、 角、 徵、 羽五音,与人五脏相连, 与五行相配。 如宫音雄伟, 具 “土” 之特性 ,可入五脏中的脾; 商音清净, 具“ 金” 之特性 ,可入肺; 角音属“木” 可入肝; 徵音属“ 火” 可入心; 羽音属水 ,可入肾 。运用五音和五行的相属来治疗本脏病。 但五脏所藏精气有别 ,参与发声作用不同 ,所以五音与五脏分别相应,即“五音内应五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曰:“声如从室中言 ,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从而进一步指出五脏有病 ,声音亦不同 ,将人体的病理与音乐调式变化紧密结合。 3.1.3.情志宣导 不同的音乐会对人的心理、情感、思想产生不同的影响。声音之体尽于舒疾 ,情之应声亦止于躁静 ,快慢不同的音乐 ,可以使人产生躁动和安静的不同反应。《左传》中“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指出音乐是由天之六气作用于地之五行而生成的。客观的五声与主观的哀乐之情都“生于六气”,音乐和天地万物相通的同时,也和人的情志相通,因此,情志可由音乐来“宣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善。 3.2.音乐疗法的现代医学理论基础 3.2.1.共振学说 研究发现 ,在大脑皮层的统一指挥下 ,周身细胞都在按一定的节奏作着微振运动 ,以心脏、大脑、胃肠等处的细胞尤为突出。当人体机能失调后 ,体内的这种微振就处于异常状态 ,音乐作为一种和谐的声波振动 ,选择一定节奏的音乐作用于人体 ,带动人体细胞做和谐共振 ,从而激发人体内在的潜能, 调整体内微振活动, 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 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 3.2.2.大脑边缘学说 大脑边缘系统是与非特殊投射机能类似的第三调节系统,是调节人体适应环境的高级中枢,具有调节人的情绪行为和情绪体验的功能,各种与情绪有关的身体反应、精神紧张、欲望得不到满足等都是新皮质与边缘系统发生脱节或不协调所导致。而音乐可以通过大脑边缘系统调节躯体运动神经、植物神经及大脑皮质功能,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3.2.3.脑干网状结构学说 脑干网状结构接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系统传入冲动以及躯体和内脏的各种传入冲动 ,通过丘脑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到达大脑皮层。音乐刺激通过网状结构提高或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通过网状结构对特殊投射系统、非特殊投射系统、心理过程、内脏和内分泌机能、醒觉和注意力等发生影响 ,协调脑干网状结构与大脑皮质各部分功能间的关系 ,对人体产生良好的影响。由于脑干网状结构能对音乐刺激迅速做出反应 ,因而音乐可用于治疗睡眠障碍、注意力集中障碍 ,及调节紧张情绪等。 3.2.4.遗传基因学说 欧美和日本科学家的研究提示音乐和基因的关系密切。日本宗象信生尝试将组成蛋白质的 20多种氨基酸分别与音律相对应 ,确定了全体氨基酸相对应的音符。他认为无论是遗传基因还是音乐 ,都是由线形的量子化的情报构成的 ,可以说人类正在被遗传基因和音乐性这两个重要因素所决定。而通过对遗传基因 DNA碱基对的排列的乐谱化尝试 ,有望寻求到音乐和遗传基因间的接点。 4.​ 音乐疗法的研究状况 4.1.​ 国外对音乐疗法的研究历史 作为一个现代学科, 音乐疗法起源于20 世纪中期 它最早被美国应用于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人医院。日本的音乐疗法始于 1960年。田中多闻医生对音乐疗法的定义:把音乐作为媒体使用的医学治疗方法。主角是医生(音乐疗法医生) ,根据医生的处方,音乐家、护士、临床心理医生作为整体的一员互相协作。护理先驱南丁格尔在其 《护理手记》第 4章“声音”一节的结尾 ,有专门针对现在所说的 “音乐疗法”进行解释的精彩片段 ,它涉及音乐给病人带来的效果。英国随笔家、诗人兼医生约翰· 阿姆司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具有提高兴致、减轻悲痛、祛除疾病、减缓疼痛的作用 ,另外对心情焦躁、烦闷还具有镇静作用。 4.1.1.​ 古代国外人们对音乐疗法的认识 公元前五世纪时 ,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指出了音乐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 ,他认为: “有 用于医疗心中忧郁和内心病症的旋律 ……” 。并称之为 “音乐医学” 和音乐的 “净化” 作用。亚里士多德也积极评价了音乐的医疗价值 ,认为情绪失去控制的病人 “听了曲调后会心醉神迷 ,于是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如同受到了一次医术或洗肠治疗似的” 。苏格拉底提到了令人欣喜若狂的音乐具有松弛缓解的作用。他把松散的和声视为 “令人陶醉的和声 ,并不是当时的陶醉 — — — 而是欣喜消失后的一种陶醉” 。如果说古希腊学者是从哲学和伦理学的观点去重视音乐的治疗价值 ,那么 17 世纪以来的医学家们 ,则大多数从生理和心理学角度来看待音乐与健康、 疾病之间的关系。在 18 世纪早期就有大量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研究者们发现了人类机体的生理节奏与音乐节奏与脉搏跳动之间的关系。观察了音乐对呼吸、 血压和消化系统的效应 ,研究了歌唱在治疗呼吸疾病中的运用方法。19 世纪 ,克梅特发表 《音乐对于健康和生活的影响》 科学地论述了音乐对身心健康的关系 ,确立了音乐医疗学概念。 4.2.​ 国内对音乐疗法的研究历史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医疗工作者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中医特点,创造了音乐电流疗法、 音乐松静功等, 许多医疗机构也相继完成了音乐治疗系统的安装使用。我国第一家独立的音乐治疗所于 1997年底在中央音乐学院创办。 4.2.1.​ 古代国内人们对音乐治疗的认识 古人认为,音与音的和谐相配,发出乐耳的声音即音乐。 音乐在中医诊疗上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之上的,主要是通过平衡机体阴阳、调畅情志等实现的。关于音乐疗疾的原理古代多有论述。但音乐在我国的最早应用, 医学记载可以追溯至 《黄帝内经》。 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 黄帝内经》 成书于大约2000 年前的秦汉时期, 她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 不仅涉及医学, 而且包罗天文学、 地理学、 哲学 、人类学、 社会学 、军事学 、数学、 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 在这其中, 她已经把音律作为诊断五脏疾病的依据, 其后的养生家们则以乐曲作为养生治病之法。最早把音乐作为一种诊疗方法, 可见 《吕氏春秋. 古乐篇》 记载, 曰:“ 昔古朱壤氏之治天下也 ,多风而阳气蓄积, 万物散解, 果实不成, 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 以定群生。” 5.​ 音乐疗法的作用原理 音乐刺激的内在机制是物理性的 ,我们通过听觉器官感觉到声音 ,听觉器官的神经纤维把声音信号传导至丘脑和大脑的皮层系统 ,使它们立即处于兴奋状态。机体对音乐的某些物理反应包括自发的、 无控制的反射 ,当我们听音乐时 ,经常下意识地敲打节奏 ,当音乐加速时 ,呼吸也随之加快 ,这就是无意识反射。一定的音乐成份 ,可以明显地影响神经系统 ,音乐对情绪的冲击会引起相应的生理反应 ,如血液循环 ,心率及呼吸过程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主导音乐活动主要是大脑右半球的功能。许多情绪和行为都在右半球控制下。音乐的特点在于对右半球有着直接而明显的影响。音乐的传递作用, 能使情绪或行为得到调节, 这是音乐治疗原理的重要依据。情绪心理学家研究证实, 音乐治疗是通过音乐的物理作用、社会作用和情绪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音乐通过音响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使人体内一些有益的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的释放量增多,起到调节血流量和神经兴奋的作用, 这对于稳定患者情绪, 为患者提供表达内心情感的机会是非常有用的。研究表明, 优美悦耳的音乐可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而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强的变化又能引起心理情绪上的变化。优雅的音乐可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 陶冶人的情操, 振奋人的精神, 且有助于消除紧张、焦虑、忧郁、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 增强人的应激能力。 6.​ 音乐疗法的作用分析 音乐疗法对众多的心身疾病治疗有效 ,如听放松性音乐能降低高血压、 皮肤电阻、 心率、 焦虑水平 ,改善头痛、 头昏、 头胀、 胸闷、 心悸、 失眠等临床症状。同时 ,广泛运用于精神病的治疗及康复医学中 ,以改善病人的身心状态 ,最终起到感情发泄 ,松弛交感神经的作用。 6.1.​ 音乐对人的情绪影响 音乐对人的情绪影响 ,既与音乐的整体有关 ,又与音乐要素密切联系。人的情感往往会随着音乐的音高变化而起伏波动 ,高音易使人情绪高涨 ,低音易使人压抑 ,中音会使人舒畅平静; 较强的音响展现力量 ,令人振奋;较轻的响声虚弱宁静;中等的响度使人感到温暖随和。 音乐的要素影响着人的情绪。旋律能唤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和许多美妙的想象;协和的和弦带给人的是丰满和谐 ,不协和的和弦带给人的是尖锐、 紧张;二拍子的进行曲带给人的是步伐坚定的感觉 ,三拍子的舞曲给人带来欣然的跳跃。音色富有表现力 ,奇妙的音色给人以魔幻 般的感觉 ,小提琴的音色使人感到秀丽 ,萨克斯管的音色使人感到哀怨忧伤。优美的人声带来活力。力度强弱的对比 ,给人们突然爆发或跌入深谷的感觉。大调式常表现隆重、 快乐的气氛 ,小调式常表现悲伤的情怀。音高、 音色、 旋律、 节奏和调式 ,各层次的音量力度以及众多的要素相结合 ,音乐带给人的情感变化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而这些正是音乐治疗所需要的。 6.2.​ 音乐对人的行为影响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性交流。正是这种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交流 ,才使得音乐具有了自己的效能和价值。对于不了解音乐的人来说 ,音乐的这种非语义性交流形式似乎是没有结构的 ,其实并非如此。音乐的速度、 旋律、 节奏、 和声等都有相当精确的结构。正是因为音乐是有结构的音响形式 ,音乐声响才会把人带到现实的境界。听音乐的一个和弦 ,其感觉的真实性不亚于闻着花香 ,看见阳光 ,尝着水果或触到东西的感觉。正是这种触手可及 ,才使那些在虚幻梦想的世界度日的病人 ,返回到有结构的现实生活中来。 在社会生活中 ,音乐表现了人类的情感 ,音乐给人带来了爱和真挚 ,带来温暖和友谊。同时 ,音乐也是增强凝聚力的一种力量 ,有利于培养人的集体精神 ,使人的孤独得到缓解 ,能增进人们相互热爱 ,并养成良好的行为。这也是人们喜爱音乐并以音乐来增进健康的原因之一。正是音乐集感觉、 运动、 情感、 交流于一体 ,影响着人的个性 ,改变着人的行为 ,使音乐治疗具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7.​ 音乐疗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7.1.根据情绪选择音乐 音乐处方的选择对临床治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人的情绪产生障碍时, 首先需要宣泄, 然后再逐渐疏导和调整。如一个人处于强烈悲痛情绪时, 不能立即选用欢快的乐曲聆听, 而要用高亢悲壮类的乐曲让其宣泄心里的郁闷, 抒发情感, 心中郁结的悲哀得以化解后, 再聆听平静舒缓的乐曲, 经过一段调整, 情绪有了转换才能逐渐引入较欢快的乐曲。 7.2.根据疾病的心理诱因选择音乐 恶性肿瘤大多有暴躁、孤独、绝望、焦虑、愤怒、烦躁不安、悲哀的恶劣情绪, 旋律亲切、轻松、向上的乐曲有一定活泼性,节奏舒展、音色和谐、层次清晰, 可以使其产生平静、祥和之感。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易产生性格压抑、精神紧张、 焦虑, 应选择安静、平稳、柔和、抒情、轻快的乐曲。烦躁、失眠的患者易选择平静、安怡的音乐。 8.​ 目前人们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认识 8.1.​ 心理疲劳的概念及成因 人的劳动可分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两大类。如同体力劳动后人会产生疲劳一样,脑力劳动后人也会产生疲劳,如果程度严重,即可称为心理疲劳。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疲劳是长期的精神紧张、反复的心理刺激以及恶劣的情绪逐渐影响而成。 8.2.​ 心理疲劳对人身心的危害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长年累月,轻者会出现头昏、失眠多梦、厌倦、烦躁不安、思维迟钝、反应迟缓、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降低,重者会出现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皮炎、月经失调、性功能减退等身心疾病甚至精神障碍。心理疲劳也正在成为现代人的"隐形杀手"。 心理疲劳不仅降低学习与工作效率,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长期的心理疲劳,使人心境抑郁、百无聊赖、心烦意乱、精疲力竭,进而引起心因性疾病,如神经衰弱,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力不好、失眠、怕光、怕声音等。因此,脑力劳动者防止心理疲劳是一个重要的心理保健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8.3.​ 心理疲劳恢复的一般措施 心理疲劳不会在朝夕间就置人于死地,它就像慢性中毒那样,要达到一定的"疲劳量",才能引发疾病。为了防止心理疲劳,首先要讲究脑力劳动的心理卫生,在从事脑力劳动时要聚精会神,劳逸结合,重视积极性休息。其次要培养对所从事的脑力劳动的兴趣。人们从事感兴趣的事情不易疲倦,而从事没兴趣的工作易于疲倦。再次,脑力劳动的环境要力求避免噪音的干扰,要有合理的照明条件等。 8.4.心理疲劳恢复的音乐治疗方法 音乐作为一种治疗工具,其真正的力量所在是它的灵活多样性。音乐有着广泛风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们可以通过被动的聆听,或者直接参与音乐活动得到娱乐。没有受过或受过很少音乐训练的人和有很深厚音乐背景的人都可以从音乐中得到快乐。它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整体形式,或者作为抒情诗歌、舞蹈或视觉信息刺激的一部分与其它非音乐的艺术形式相联系。音乐可以个体欣赏或者集体共同分享。所有这些音乐特点使它成为一种治疗媒介,通过它能使人格和行为得到改变。 8.4.1.聆听音乐和讨论:音乐能唤醒人的情感和思维。有些音乐会引发头脑中特定的想法,例如,一首歌也许会使我们回忆以前发生的事情,因为音乐是一种可以引发感情和思想的情感性语言,它对于增加情感表达和自我了解来说,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8.4.2.演奏和创作音乐:演奏音乐包括即兴演奏,小组成员们演奏音乐并与他人进行互动;包括演奏事先创作的音乐作品;有时候音乐表演会围绕某人或小组集体创作的一个新音乐作品。学习音乐技巧的过程和特别安排的音乐作品能够激发各种功能水平的患者参与活动。音乐演奏或创作包括“过程取向”和“结果取向”两类音乐活动。“过程取向”强调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产生的实际的人际互动和行为就是治疗的核心。“结果取向”活动强调创作一个完整的作品,如完成一首音乐创作作品,或者表演一首新学的歌曲。 8.4.3.随音乐活动:音乐历来与舞蹈或运动相辅相成。运动使表达自我或提高自我意识的有力工具。结构性较强的社交舞蹈可以用来促进适当的社会交往和参与性。在很多情况下,音乐可以促进肢体锻炼,比如有氧运动。无论在支持性活动中,还是在像表达性运动的内省性活动中,音乐都成为运动的催化剂。 8.4.4.音乐与其他表达性艺术结合:音乐不仅可以与运动和舞蹈有效地结合,可以与视觉和书法艺术结合。音乐刺激可以作为绘画或文学中表发思想和情感的催化剂。无论是轻快活泼的节奏性音乐,还是沉思安静的音乐,都有助于产生灵感和组织视觉、文字艺术。 8.4.5.休闲娱乐的音乐:人们经常以为治疗完全是沉重的心理探索。其实,很多患者从放松娱乐中也会受益。音乐活动可以为个人或小组提供一个健康的消遣娱乐方式。与朋友们一起演奏音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习吉他或钢琴也是有趣有意义的娱乐。它能给孤独的、问题重重地业余生活增添快活。 8.4.6.音乐与放松:在音乐治疗过程中,音乐不像在业余时间里那样随意或偶然地,而是有组织地使用系统的方法来帮助患者放松,促进精神和生理的放松。例如,音乐可以与各种肌肉放松训练结合使用,促进身体放松。在“音乐想象”中,用音乐可以唤起图像。这些想象能帮助患者减少紧张,将注意力集中在积极的想法和感受。 9.​ 小结 音乐虽然不能改变现实生活 ,但是 ,音乐有着强大的力量 ,唤起了人们共同的情感 ,使人愉 快、 满足 ,并释放出巨大的热情 ,使人找到了快乐 ,得到了力量 ,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爱 ,使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10.​ 参考文献: [1] 万 红 音乐疗法的应用现状 护理研究2004.10.(18) [2] 张曼 张丽萍 张伯礼 音乐疗法机理浅析及其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 辽宁中医杂志 2010,37(3) [3] 宁丽 代亚丽 音乐疗法的研究进展 齐鲁护理杂志 2008,14(1) [4] 胡松洁 音乐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11(3) [5] 梁小玲 音乐的心理治疗作用 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8,23(3) [6] 高天主编 音乐治疗导论[M]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2008年5月第一版 [7] 梅塞德斯.帕夫利切维奇著 苏琳译 音乐治疗理论与实践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年5月第一版 [8]张悟本 健康四大基石 21世纪健康生活新概念 来源于百度文库 (收稿时间2010-11-13)
/
本文档为【音乐疗法促进运动性心理疲劳恢复的可行性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