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课文示例

2011-09-01 12页 doc 76KB 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00450

暂无简介

举报
高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课文示例高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课文示例 【而】 (一) 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 ⑤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⑦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⑧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⑨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2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
高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课文示例
高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课文示例 【而】 (一) 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 ⑤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⑦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⑧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⑨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2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②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③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客喜而笑(《赤壁赋》) 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④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⑤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 ⑥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⑧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拔剑切而啖之 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③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阿房宫赋》) 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⑤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 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⑦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项脊轩志》) ⑧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⑩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过秦论》) 惑而不从师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今子治而乱(《晏子治东阿》)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 5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6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荀子•劝学》) ④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⑤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 7 表示因果关系。 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 ②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有怠而欲出者 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 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③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过秦论》)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⑤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何】 (一) 用作疑问代词 1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一般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③客何为者?(《鸿门宴》)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⑤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 用作疑问副词 1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杀一老卒,何甲也?(《段太尉逸事状》) 2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三)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四)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⑤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状》)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客亦知乎水与月乎?(《赤壁赋》)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④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⑤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2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④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⑤而况于明哲乎?(《师说》) ⑥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过秦论》) 3 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大概”。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③其是之乎?(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报任安书》) 4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5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②知不可乎骤得 (《赤壁赋》)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荀子•劝学》)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乎:在。) (《赤壁赋》)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赤壁赋》) 【乃】 (一) 用作副词 1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于是”等。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③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脊轩志》)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⑤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报任安书》) ⑥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报任安书》) ⑦乃有所不得已也(《报任安书》) 2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②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其】 (一) 用作代词。 1 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②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④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⑤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⑦几世几年,摽掠其人(《阿房宫赋》) ⑧吾令人望其气 樊哙覆其盾于地(《鸿门宴》) 2 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 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3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他们)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文漫灭,独其(其中)为文犹可识(《游褒禅山记》) ②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③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⑤其声呜呜然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 5 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②距其院东五里(《游褒禅山记》) 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二) 用作副词 1 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2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 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三) 用作连词 1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2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③静女其姝(《诗经•静女》) 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诗经•氓》) 【且】 (一) 用作连词 1 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再说。 ④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 ⑦且臣少仕伪朝,历职朗署(《陈情表》) 2 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顾,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彼且恶乎待哉?(他们还有待于什么呢?)(《逍遥游》) 3 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孔雀东南飞》) (二) 用作副词 1 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⑥且适南冥也(《逍遥游》) 2 暂且,姑且。 ①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②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 【若】 (一) 动词,像,好像。 ①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②其自视也亦若此也(他们估价自己也像斥鴳一样) (《逍遥游》) ③其视下矣,亦若是则已矣(它俯瞰下方大地,也不过是像人仰望天空罢)(《逍遥游》) ④汩余若将不及兮 (《离骚》) (二) 用作代词,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③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 (《项脊轩志》) (三) 用作连词 1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 2 至,至于。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 (《逍遥游》) ②若夫淫雨菲菲,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所】 (一) 名词,处所,地方。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②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与妻书》) ③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二) 助词 1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项脊轩志》)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④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 ⑤杳不知其所之也 (《阿房宫赋》) ⑥纵一苇之所如 不知其所止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赤壁赋》) ⑦此予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 ⑨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 2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3 “所+以”表原因和表凭借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表原因) (《师说》)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表凭借) (《鸿门宴》) 【为】 (一) 动词 1 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南取北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 ③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阿房宫赋》)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⑤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 ⑦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君王为人不忍 (《鸿门宴》) ⑨耳得之而为声 (《赤壁赋》) 余既为此志 (《项脊轩志》) 2 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3 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 ③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 ④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客为何者 (《鸿门宴》) ⑤王子晞为尚书 (《段太尉逸事状》) (二)介词 1 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过秦论》) 2 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孔雀东南飞》) 3 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为击破沛公军 臣为韩王送沛公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会(《鸿门宴》) ③为君翻作《琵琶行》 (《琵琶行》) 4 对,向。 ①为之奈何 (《鸿门宴》) ②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报任安书》) (二)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焉】 (一) 兼词 1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荀子•劝学》)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置杯焉则胶 (《逍遥游》) 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 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二) 代词 1 相当于“之”。 ①然力足以至焉 而人之所罕至焉 (《游褒禅山记》)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2 哪里,怎么。 ①则将焉用彼相矣(哪里还用得上那辅助的人呢?)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未知生,焉知死 割鸡焉用牛刀 (三) 语气词 1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 ②寡人无复与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于是予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食言实在没有想到,才落得如此下场。)(《诗经•氓》)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2 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3 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以】 (一) 介词 1 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①娘以指叩门扉曰 (《项脊轩志》)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④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 ⑤请以剑舞 (《鸿门宴》) ⑥臣具以表闻 (《陈情表》) 2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③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陈情表》) ⑤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逍遥游》) 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⑦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 (《过秦论》) ⑧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过秦论》) 3 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南取北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②以五百岁为春 (《逍遥游》)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 ④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⑤輮以为轮 (《荀子•劝学》) ⑥具告以事 (《鸿门宴》) ⑧秋以为期 (《诗经•氓》) 夜以继日 (二) 连词 1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2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3 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鸿门宴》) ②举匏尊以相属,挟飞仙以遨游 (《赤壁赋》) ③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以愚黔首 以弱天下之民 (《过秦论》) ④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 ⑤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 ⑥乘骐骥以驰骋兮 (《离骚》) ⑧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⑨然力足以至焉 (《游褒禅山记》) 4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 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陈情表》)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 (《陈情表》) ⑥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报任安书》) (三) 助词 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②学不可以已 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③无以至今日 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 ④军中无以为乐 (《鸿门宴》) ⑤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游褒禅山记》) (四)动词 以为,认为,作为。“以+为”连用。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 (《鸿门宴》)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 (《鸿门宴》) 【因】 (一) 介词 1 依照,根据。 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孙子兵法》) 2 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 3 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善遇之 (《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4 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因为,由于。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疏》) (二) 副词 于是,就;因而 ②因招樊哙出 (《鸿门宴》)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 (三)动词 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于】 介词。 1 在,从,到。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固而近于费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④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 ⑤移其民于河东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⑥俟我于城隅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诗经》) 2 “在……方面”“从……中” 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 3 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 4 向,对,对于。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游褒禅山记》) ③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陈情表》) ④使人言于项羽曰 (《鸿门宴》)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⑤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逍遥游》) 5 被。 ①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 ②不拘于时 (《赤壁赋》) 6 与,跟,同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②室西连于中闺 (《项脊轩志》) 7 比。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阿房宫赋》)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④急于星火 (《陈情表》)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⑥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过秦论》) 【与】 (一) 介词 1 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君安与项伯有故 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②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氓》) ③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2 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3 比,和……比较 ①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 (二) 连词 1 和,跟,同 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令将军与臣有郤 (《鸿门宴》) ②今由与求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吾与子之所共食 (《赤壁赋》) ④彼与彼年相若也 (《逍遥游》) ⑤蜩与学鸠笑之曰 (《逍遥游》) ⑥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寡人之于国也》) ⑦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赤壁赋》) (三) 动词 1 给予,授予 ①则与一生彘肩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2 结交,亲附 ①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 3 参加,参与 ①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晏子治东阿》)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 (四) 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则】 (一) 连词 1 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③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鸿门宴》) ④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逍遥游》) ⑤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2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报任安书》)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季氏将伐颛臾》) ③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④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阿房宫赋》) ⑤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 3 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4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②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陈情表》) (二) 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 【者】 (一) 助词 1 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甲者出,太尉笑且入 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敢哗者死 (《段太尉逸事状》)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 2 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3 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 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②客有吹洞箫者 (《赤壁赋》) ③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5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 6 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今者有小人之言 (《鸿门宴》) ②今者出,未辞也 (《鸿门宴》)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 (《鸿门宴》) ④曩者辱赐书 (《报任安书》) 7 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④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⑤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 (《报任安书》)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②客何为者? (《鸿门宴》) 【之】 (一)代词 1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他们)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他)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先妣抚之甚厚(她) (《项脊轩志》) ④吾从而师之(他)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他) (《师说》)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他们)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⑥群聚而笑之(他们) (《师说》) ⑦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你) (《与妻书》) 2 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②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说》) ④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⑤他日汝当用之 (《与妻书》) (二)助词 1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是谁之过与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②士之耽兮,犹可脱也 (《诗经•氓》) ③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氓》) ④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 2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纵一苇之所如 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②哀吾生之须臾 (《赤壁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3 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4 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 ②凌万顷之茫然 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 5 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③扣舷而歌之 (《赤壁赋》) ④顷之,持一象笏至 (《项脊轩志》) (三)动词,到……去。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阿房宫赋》)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 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
/
本文档为【高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课文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