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_第一章概述

2011-09-04 46页 ppt 294KB 91阅读

用户头像

is_145253

暂无简介

举报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_第一章概述null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二学位课程 灿 烂 的 人 生灿 烂 的 人 生性格决定命运 环境改变生活 习惯决定成就 心态影响成功 个性成就自我 第一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概述第一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null(一)教材:教材待定 (二)主要教学参考书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M·艾森克著:《心理学—— 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贺淑曼、蔺桂瑞等...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_第一章概述
null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二学位课程 灿 烂 的 人 生灿 烂 的 人 生性格决定命运 环境改变生活 习惯决定成就 心态影响成功 个性成就自我 第一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概述第一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null(一)教材:教材待定 (二)主要教学参考书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M·艾森克著:《心理学—— 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贺淑曼、蔺桂瑞等编著:《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5.林崇德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安徽人民出版社 6.郑日昌、蔡永红、周益群著:《心理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林崇德著:《学习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陈英和著:《认知发展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 张玲等著:《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 王焕琛、柯化葳著:《青少年心理学》,心理出版社1999年版。 11. 钱铭怡编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 樊富珉编著:《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李百珍主编的《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郑日昌主编的《大、中、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5.陈家麟编的《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徐光兴编的《学校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7、高飞、叶少玲主编《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8、李蔚编著《心理健康与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三)推荐访问网址: [1]http://www.jyb.cn中国教育报 [2]http://www.edu.cn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3]http://www.chinaschool.org中国教育曙光网 [4]http://www.cersp.com.cn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5]http://www.jmedu.net.cn中国信息网 [6]http://www.hainnu..cn/licb教学课程学习网 [7]http://www.soho.cn中华心理网null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健康的定义 (一)公元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对健康下定义:健康不是无病或不虚弱,它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都处一种完全安宁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广义与狭义概念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null(三)心理学家英格西认为: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这种情况下能做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且能充分发展其自身的潜能。 (四)精神病医学家麦灵格认为:人们对于环境及其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四)社会工作者波孟认为:就是合乎某一种水准的社会行为 (五)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二、心理健康的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智力正常。这是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 (二)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正性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null(三)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四)人格完整。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完善包括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null(五)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卑,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六)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null(七)社会适应正常。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要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八)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应具有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物因素:人一出世就已经携带了一定的遗传信息并具备一定的生理条件,这些生理因素对以后的心理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生理因素表现在两大方面: (1)遗传因素:家族遗传的可能性有-精神病、癫痫病、智能低下、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等;双生子有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同卵双生子发病率,比率更高。 (2)素质因素:从遗传学的观点来看,素质作为一种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胎儿环境影响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这些解剖生理特点(素质)是在母亲怀孕期间现成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素质既有遗传因素,也有母亲在孕期的营养、情绪、身体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对他共同的影响。null2、分娩因素对个体素质的影响:分娩过程异常将导致个体素质低弱。脑组织最容易受损,尤其对缺血、缺氧最为敏感(各种难产)。 3、生理因素对个体影响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影响一:家族病史与心理健康存在着正相关。 影响二:生来体质弱的人,大多很难成为出类拔萃的人。 影响三:由于后天伤害原因。null(二)心理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面对许多选择和决定,便会出现心理内部的动机冲突,为了应付外界事物,人们常常采取固定的行为方式,于是便养成了种种习惯性的防御反应。这种防御反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心理水平的差异不仅仅影响到生活和社会的适应,而且还影响到认识能力和心理自我调整水平,以及自身潜能发挥。null(三)家庭因素:人的最初的行为、观念、言语均是在家庭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氛围、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家庭的地理位置、住房条件、经济水平等。 1、家庭自然结构对心理健康发展的平衡作用。 2、从儿童性格障碍类型看家庭教育方式: (1)虚伪型儿童: 儿童表现: 家庭教育: (2)虚荣型儿童: 儿童表现: 家庭教育方法: (3)懦弱型儿童 儿童表现: 家庭教育方法: (4)凶狠型儿童: 儿童表现: 家庭教育方法:null(3)懦弱型儿童 儿童表现: 家庭教育方法: (4)凶狠型儿童: 儿童表现: 家庭教育方法: 3、家长素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思想品德素质:“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模仿的重要性 (2)文化素质:父母文化水平越低,儿童异常越高。 (四)社会因素:人是社会型动物,离开社会环境难以生存和发展。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社区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都对人的心理健康的产生影响。人的行为模式就是在接触这些环境过程中固定下来的。 null四、正确理解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行为表现与心理健康不是等同的。 4心理是不断发展的,发展存在着差异。 5心理健康是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null五、心理健康的判别标准1.统计学的标准:常态分布。 2.病因和病状的标准:有些心理异常症状在正常人身上是不会有的,如脑发育不全、吐舌样痴呆等 3.社会适应标准: 4.生活适应标准: 5.经验的标准:第二节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原则和意义第二节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原则和意义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 2、青少年生理与心理发展 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5、情绪与心理健康教育 6、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教育 7、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教育 8、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 9、挫折与心理健康教育 10、意志力与心理健康教育null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生理与心理统一的原则 2.个体与群体协调原则 3.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 4.防治与发展并重原则 null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 (二)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发展 (三)社会适应能力null四、亚健康状态表现 (一)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发生异常变化,但尚未达到明显病理性反应的程度。 (二)表现: 1、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就是人体各器官功能稳定性失调,尚未引起器质性损伤。睡眠质量不高,容易疲劳,身体乏力,食欲不振。 2、社会适应方面:生活质量低、人生目标茫然,生活缺乏动力、生活目标随波逐流,常有无意义感伴随,自卑与自负两极振荡,懒散与退缩,恐惧失败。 null3、心理方面:学习工作效率低、注意力分散、感知事物迟缓,思维不灵活,退缩等。 (三)如何预防亚健康状态 1、适度运动 2、全面均衡适量的营养 3、保持愉快心情 4、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戒除不良习惯 5、适时干预 6、健康的生活方式:(1)不抽烟(2)喝酒适量或不喝(3)常运动 (4)吃早餐(5)保持适当体重 (6)生活规律(7)每天睡眠时间7~8小时 五、大学生人生十大发展任务五、大学生人生十大发展任务哈维格斯特(1952)将青年期的发展课题列为十项 (一)独立性的发展:1.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有效地使用自己的身体;2.从精神上独立于父母或其他成人;3.具有经济上的自立自信;4.选择职业及其准备;5.作结婚及家庭生活的准备; 6.发展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态度; (二)青年期的同龄集团 7.学习与同龄男女之间新的熟练的交际方式;8.学习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社会任务和角色; (三)人生观发展 9.追求并完成负有社会性责任的行动; 10.学习作为行动指针的价值观和伦理体系。 nullG.Egan认为,成人期十大发展任务: 1.变得更具备能力; 2.达到自主; 3.发展并实践自己的价值观; 4.形成自我认定; 5.将“性”纳入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6.结交朋友并发展亲密关系; 7.爱与许诺; 8.从事初步的工作与生涯选择; 9.成为好公民; 10.学习并善用休闲时间。 第三节 青少年常见心理异常症状第三节 青少年常见心理异常症状一、 焦虑症 (一)最早对焦虑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他认为应把焦虑理论放在人格结构理论中进行研究。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当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矛盾冲突,便是焦虑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什么是焦虑: 焦虑使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者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一种平静的心情受到威胁而被激起的一种情绪状态,由不确定的烦乱及忧惧等感受构成的不愉快体验。 2焦虑本身不是一种病态的反应:是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一种情绪反应。 null(三)焦虑形成的原因与症状: 1.原因: 第一,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 第二,未能学会满足需要的能力; 第三,无法处理危险的冲动; 第四,难以判断出决定矛盾; 第五,先前的创伤再度复发。 2.症状: (1)情绪层面;( 2)生理层面; ( 3)认知层面null(四)焦虑理论 1.弗洛伊德把焦虑分成四种类型: (1)神经过敏性焦虑:当本我冲动不能被自我所控制时,就会出现类似于恐惧的情绪反应,就是神经过敏性焦虑。 (2)现实焦虑:当自我感受到外界环境中的危险而又无力应对时,这是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即现实焦虑 (3)道德性焦虑:当自我的失控导致不道德的思想出现,这种不道德的思想或行为又面临超我的威胁时,此时呈现的情绪反应便是道德性焦虑。 (4)社会性焦虑:是在超我发现个人产生为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或同伴所不容许的行为和态度时,此时产生的情绪反应。null2. 50年代中后期,由于受学习理论的影响,焦虑问题的研究开始转向焦虑变量对学习过程及其效果的影响,涉猎到以下的观点: (1)驱力理论:泰勒、斯彭斯以行为主义的S-R理论,提出以一般性焦虑为特征的驱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一般性焦虑对个体具有一种激活效能,是习得性的内驱力。认为个体的内驱力水平处于中等强度的条件时,对学习的效力是最佳的,内驱力水平过低或过高,对学习效力有不利的影响。 (2)妨碍理论:是萨拉森提出的,妨碍理论关注的是在考试这种特定的情境中通常会出现两种焦虑反应:一是与作业的完成有关,对作业过程起促进作用;二是与作业无关联,对人的作业过程起妨碍作用,这种妨碍作用的焦虑反应包括躯体的不适感、无力感、过度的身体反应,对惩罚的恐惧、地位丧失感、强烈的逃避感等。 null 驱力理论与妨碍理论使人们看到了一些共同的东西:即焦虑作为一种多维情绪变量,对学习的影响是受多种条件的制约的,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具有驱力作用,在另一些条件下可能产生有害的结果。——如:中小学生的一般性焦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是受不同学科的难易程度、表达特点以及年龄等因素所制约的。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时数、焦虑水平和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经常误考、旷课、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高焦虑组的学生比学习习惯良好且学习时数较多的焦虑水平相等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偏低。 3.斯皮尔伯格的状态—特质焦虑理论:驱力理论与妨碍理论之争之后,斯皮尔伯格提出焦虑可原则上分为状态与特质两种类型。 (1)状态焦虑:是一种暂时的、波动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忧虑、不安等主观体验以及植物神经系统的过分兴奋; (2)特质焦虑:是作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情绪状态。焦虑就像一种动机或习得的行为倾向,它有一种似乎预先安排了得对威胁情境的知觉,和似乎是预先安排了得对这些威胁情境的不适当的反映。null(五)焦虑与心理健康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而情绪又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一个人长期生活在焦虑状态中,就会导致心理疾病。 焦虑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焦虑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效果。二、 强迫症二、 强迫症(一)强迫症:是一种具有极端破坏性的焦虑障碍。患者常体验到严重的广泛性焦虑、反复惊恐发作、无力的回避以及严重的抑郁而且所有这些都会与强迫性行为同时发生。 (二)特征: 1.强迫观念:反复出现并持续的想法、冲动、想象,个体试图去忽略、抑制或压制他们。 2.强迫行为:反复的行为或者心理活动,个体感到被迫对强迫观念做出反应。 3.认识到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是过度的或不合理的,但是自己无法控制。 4.这些想法、冲动或者行为导致了明显的痛苦,每天的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或者明显干扰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功能或人际关系。null(三)原因 早期经验让这些人相信,有些想法是危险的和不可接受的,如果这些想象的可怕事情真的发生,他们会因此承担责任。这些经验将导致有关强迫性障碍的特殊心理易感性的最终形成。 (四)心理防治 1.药物治疗 2.系统脱敏疗法:让他们逐渐系统地暴露在那些让他们感到害怕的想法或情境中,并有效的阻止它们的仪式性行为,同时要求他们继续完成手中的任务。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不论他是否进行这些仪式都不会受到伤害。三、学习障碍三、学习障碍二、症状表现 通过测试发现她存在学习障碍。虽然她的智商分数高于平均水平,但是却存在着明显的阅读困难。她的理解力也比较差,不能记住它所读过的大多数内容。学习困难表现的症状有: 1阅读、数学或书写方面的表现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智力水平、教育程度个体应达到的水平。 2.需要这些技巧的学业表现及日常社会行为明显受损。 3.如果同时存在感知缺陷,那么学习障碍将是确定无疑。null三、原因 1.遗传基因:研究表明学习障碍可能与6号和15号染色体存在关联。然而需要注意,学习障碍种类很多,它们受到生物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共同的影响。 2.各种微细脑损伤也可能造成学习障碍。研究结果显示学习障碍者的大脑具有结构性和功能性的差异。有的阅读困难儿童仅是因不能区分da和ga在声音上的区别而发生障碍。 四、心理防治 1.教育干预: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视、听觉材料的技巧。 2.通过对听说、读写、理解和记忆进行常规教育而改善其认知技巧的措施。 3.教给学生行为技能,用以弥补学生在阅读、数学或者书写表达方面可能存在的特殊问题。如如何勾划重点,如何做笔记。如何使用磁带录音,在坐车或闲暇时放给自己听。 4.神经系统功能训练:感觉整合训练、视觉训练、心理语言训练、神经反馈治疗。 5.生化与药物治疗:适合于轻微脑功能失调、大脑半球优势受损、脑结构异常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病理问题引起的学习障碍。可以限制饮食;服用维生素,补充锌、铜等微量元素或者服用兴奋剂等。四、神经衰弱四、神经衰弱(一)神经衰弱:神经症一种。精神易兴奋和易疲劳,常伴有烦恼、紧张、易激惹和心理和生理症状。 症状表现: 1.精神容易兴奋:易后悔、以伤感、疑病倾向。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不由自主的回忆与联想增多。 2.脑力活动减弱:指向性思维吃力,而非指向性思维活跃,自制力减弱。 3.入睡困难,情绪烦躁:易紧张、易烦恼、易发脾气。 4.生理反应:头痛、头昏、眼花、耳鸣、心悸、气短、阳痿、早泄或月经不调、消化不良。 null(二)原因 1.长期处于超负荷的体力或脑力劳动环境中。引起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紊乱,是导致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 2.经历挫折或失败。如失恋、学业失败、上下级级同学间关系紧张、意外打击等事件引起情绪的波动和紊乱。 (三)心理防治 对神经衰弱的治疗,常用的方法有: 1.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焦虑剂和协调兴奋与抑郁之间平衡的药物。 2.多样化活动治疗:即每天从事多种活动,每种活动时间不要太长。 3.心理教育:可以使用放松疗法和催眠暗示疗法。五、抑郁症五、抑郁症(一)抑郁症:神经症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相,病程迁延,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二)症状表现 1.心理障碍:多愁善感,情绪极端消沉、沮丧、忧郁,有时也可有焦虑、紧张情绪;对人、对事都缺乏应有的兴趣;终日沉溺于自己的创伤性体验之中而不能自拔。总是消极悲观,严重时有自责、自罪以及厌世观念,因此,常常企图自杀。 2.躯体障碍:由于在抑郁情绪的影响下,常出现身体不适感,如头疼头晕、食欲不振、动作迟钝等。 3.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恶梦不断。null儿童抑郁症的反应与成人不一样。 成年人:忧郁时,可能会目光呆滞,或长久失神地注视着某一个地方。 儿童:(1)不愿与人交往、孤独、离群是其典型特征。对待同伴和周围发生的事情很冷漠,对任何事物无兴趣。 (2)自我责备、自我贬低。患者总认为自己很笨、很差,同时又很敏感。如果考试失败,他也会感到绝望、沮丧,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3)有的患者会变得固执,烦躁不安,易发脾气,具有周期性的喜怒无常,而且发作没有前兆;爱挑衅,有破坏行为和攻击性行为。 (4)这类儿童还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身体症状。如头痛、腹痛、失眠、食欲不好、消瘦、全身游走性疼痛或瘙痒等。 (5)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缺乏热情,读书成绩下降,思维迟钝,难于完成任务。 null(三)原因 抑郁症是在长期持续的精神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而产生的一种以情绪低沉、忧郁、沮丧和自责自罪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病。 1.人格因素:忧郁症患者一般具有忧郁性人格障碍,其特征是情绪低落、寡言少语、喜欢思考、精神不足,凡事看得悲观,回忆过去、责备自己,展望未来缺乏信心,面对现实则困难重重等。 2.社会心理因素:忧郁症常由于社会心理因素等诱发,如夫妻的争吵、离异、亲人的分别、意外的伤残、工作困难、人际关系的紧张等。另外,严重的躯体疾病等因素也是诱因,由于患者过分担心,焦虑等特征,以致发生抑郁、苦闷、沮丧消极情绪。 3.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如由于学业成绩不佳,生理不理想,自我评价不高而产生一种失落感。 null4.不良性格的影响:这类患者大多表现出孤独离群,性格过于内向,这就使得他们适应集体生活困难,交朋友也困难。 5.家长的影响:如果父亲或母亲有抑郁症也会引起儿童的抑郁症。 (四)心理防治 儿童抑郁症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因此治疗也主要运用心理治疗。 1.支持疗法:多给以关心、安慰,倾听患者讲述,给患者以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分析发病的原因,如与环境刺激有关,则要改造,消除这种环境因素的影响。null 2.行为疗法: 3.增强自信心:有些患者是由于自尊心受到损伤而引起的,因此,要想方设法帮助患者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这样可以抵制抑郁状态的产生。首先要改变认识。抑郁是由于自己对自己不满而引起的,而这个不满意的标准是一个理想化的标准,当不能达到这个标准就会引起抑郁。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尝试改变这些标准,使之能付诸实现。其次,运用正强化法。要善于发现患者的长处,并让他充分发挥出来,使他获得别人的称赞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心。 4.药物治疗:六、社交恐惧六、社交恐惧(一)症状表现 1.害怕与异性交往:自我意识正在从朦胧逐步走向清晰,他们渴望受人欢迎,被人喜爱,被人接受,而且越来越渴望得到异性的欢迎。2.害怕与陌生人视线接触:有人害怕与别人目光直视,总感到别人能看透我的心,所以回避别人的目光。 3.害怕涉及个人情感的人际交往:在涉及个人情感的人际交往,如同学聚会,一对一的交谈,在家里接待客人,到朋友家做客,自己成为主角时,就会产生不安感,感到头晕、恶心、发抖。null(二)原因 1.个人因素: (1)自卑:个体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自我评价太低、非常自卑、不敢或不想和别人交往。 (2)在社会交往中曾经有过强烈的挫折体验。 (3)适应不良:个体原本人际关系良好,但是在转换环境时,没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造成社交恐惧。 (4)缺乏交往技巧:开口伤人,没有涵养。 (5)缺少真实的情感体验。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和任何人建立实质性的感情关系。通常更满足于沉浸在主观臆想的关系之中。 null2.家庭因素: (1)家庭经济或社会地位特殊:如果家庭条件太优越或太差,个体把这种条件当成自身的个人品质的东西,就有可能出现人际关系问题。 (2)家庭教养方式问题:父母过高的要求以弥补自己的失意,会使孩子因达不到要求而自卑。 (3)独生子女: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的机会,不会忍让,人际交往会出现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重视智育而不重视人文关怀,忽略了学生的内心需求。null(三)心理防治 1.了解个体生理发展的状况:生理对心理的影响 2.消除自卑,增强自信: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3.改善自己的性格:害怕社交的人一般比较内向,可以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去掉害羞、恐惧感、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 4.掌握交往技巧和知识 5.可以使用暴露疗法、系统脱敏法、合理情绪想象法。 null本章作业: 1、你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2、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3、试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4、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任务和作用。 5、内蒙古近年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6、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估价 7、试述心理异常及其评价标准。
/
本文档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_第一章概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