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多元语境中的安东_契诃夫_契诃夫学_百年回眸

2011-09-04 5页 pdf 158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269

暂无简介

举报
多元语境中的安东_契诃夫_契诃夫学_百年回眸 ·纪念契诃夫逝世一百周年· 多元语境中的安东·契诃夫 ———“契诃夫学”百年回眸 李辰民   今年 (2004 年) 是安东·契诃夫逝世 100 周年。作为 19 世纪和 20 世纪交合点上出现 的伟大作家 ,契诃夫以其丰富的小说和戏剧 遗产 ,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评论家、作家 和广大读者。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和阅 读视野的不同 ,近百年来对契诃夫的认识和 评价 ,也像契诃夫的作品本身一样 ,呈现出丰 富多彩、纷繁复杂的局面。 在俄罗斯本土 ,从上世纪初到 80 年代 末 ,除了民粹派对契诃夫有某些曲解而外 ,...
多元语境中的安东_契诃夫_契诃夫学_百年回眸
·纪念契诃夫逝世一百周年· 多元语境中的安东·契诃夫 ———“契诃夫学”百年回眸 李辰民   今年 (2004 年) 是安东·契诃夫逝世 100 周年。作为 19 世纪和 20 世纪交合点上出现 的伟大作家 ,契诃夫以其丰富的小说和戏剧 遗产 ,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评论家、作家 和广大读者。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和阅 读视野的不同 ,近百年来对契诃夫的认识和 评价 ,也像契诃夫的作品本身一样 ,呈现出丰 富多彩、纷繁复杂的局面。 在俄罗斯本土 ,从上世纪初到 80 年代 末 ,除了民粹派对契诃夫有某些曲解而外 ,契 诃夫在人们心目中 ,一直是一位伟大的经典 的现实主义作家。这不仅因为他的作品客观 而真实地反映了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的俄 罗斯社会历史风貌和各阶层民众的生活 ,而 且还由于契诃夫发过许多有关文学创作要 真实、不要虚假的言论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契 诃夫是最正统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最优秀 的作品都是用现实主义的美学观念和方法创 作出来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苏联的学术 界为了维护现实主义传统的纯洁性和权威 性 ,往往拒绝承认俄国经典作家与西欧作家 之间存在着精神上、思想上和创作方法上的 联系。最典型的例子是 ,陀思妥耶夫斯基由 于被西方现代派奉为精神领袖 ,加上作品中 复杂的宗教思想 ,而长期进不了正统的俄国 文学史。事实上 ,俄罗斯的很多现实主义作 家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都有非现实主义 的一面 ,他们同西欧作家也存在着种种理不 清、割不断的联系。契诃夫就是这样的作家。 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 ,俄罗斯的那种略带封 闭的研究格局有了明显改观。由高尔基世界 文学研究所主编的一套“契诃夫学”系列丛 ,正式由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其中有 一本就是《契诃夫与法国》(1992) ,接着莫斯 科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一本《契诃夫与德国》 (1996) 。这两本书都是以俄国学者与法、德 两国学者合作的形式 ,探讨契诃夫与两国作 家 (如莫泊桑、霍夫特曼、弗洛伊德等) 、两国 文学相互影响的渊源关系 ,从而打开了一条 契诃夫与西方文学的通道 ,让更多的读者看 到契诃夫的创作不仅有现实主义的一面 ,而 且还有非现实主义的一面。这是契诃夫研究 史上至关重要的突破。 当然 ,话说回来 ,20 世纪苏联时期的契 诃夫研究无疑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首 先是完成了《契诃夫作品、书信全集》(30 卷 本)的基础建设工程 ,这套全集收集了迄今所 能找到的契诃夫的全部小说、戏剧作品、评 论、随笔、书信和日记等 ,题解和注释内容详 尽 ,为契诃夫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丰 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苏联科学院也早在 1960 年就出版了《文学遗产》第 68 卷 (契诃夫 卷) ,这本百万字的大书收集了大量新发现的 契诃夫手稿、新发现的致亲友书信 (145 封) 、 新发现的库普林、布宁、梅耶荷尔德等人致契 诃夫的信件 (88 封) 以及同时代人回忆契诃 夫的日记、文章等 ,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有关 契诃夫研究的重要第一手资料。其次是研究 23 著作层出不穷 ,有专著、有传记、有论文集 ,从 宏观的整体研究到多角度、多层次的微观研 究 ,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再其次是研究方 法的多样化。70 —80 年代的前苏联学术界 已注意到方法论的更新 ,他们把自然科学中 的系统论、信息论移植到文学批评中来 ,创立 了系统分析、类型学、历史功能阐释、历史比 较研究等新方法。所有这些新方法在契诃夫 研究中都得到运用 ,而且产生了令人满意的 效果。其中比较突出的例子如 A·屠尔科夫 的专著《安·巴·契诃夫和他的时代》(1980) , 这本书自始至终运用历史比较方法和系统分 析方法 ,寻找契诃夫前期与后期创作的有机 联系 ,并从契诃夫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的比 较中探索契诃夫思想发展的脉络和艺术成 就 ,文笔纵横驰骋 ,思路别开生面。就理论深 度和研究方法而言 ,本书是苏联时期较有代 表性的一本“契诃夫学”专著。 除了俄罗斯本土而外 ,西方国家 (主要是 西欧和美国) 对契诃夫的关注与研究由来已 久 ,英、美、法、德等国都有许多造诣很深的契 诃夫研究专家 ,如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弗 吉尼亚·伍尔夫、亨利·特洛亚、J . L. 斯泰恩、 J . C. 奥茨等等。西方学者对契诃夫戏剧的评 论多于小说评论 ,普遍认为契诃夫是欧美现 代戏剧的一位杰出先驱。如美国作家、戏剧 评论家奥茨曾说过 :“在掌握题材时所根据的 哲学观点以及他所运用的许多戏剧技巧方 面 ,契诃夫是当代荒诞戏剧的先声。”[1 ] 西方 “契诃夫学”的另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认为契诃 夫是一位典型的自然主义作家。这里有两方 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契诃夫发表过不少 强调文学创作要客观真实、反对主观介入、尽 量减少作品中主观成分的见解。在西方学者 看来 ,契诃夫的这些文学观点非常接近于左 拉的“只描写事物 ,不对事物作出任何评判” 的自然主义文学观。另一方面 ,契诃夫作为 一个医生 ,在文学创作中十分强调科学精神 和科学态度 ,他往往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 剖人物 ,描绘日常的社会生活 ,虽然不如福楼 拜、左拉那样精细入微 ,但作品中渗透的严格 和严谨的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 ,这也使西方 学者看到了契诃夫与左拉自然主义的某种吻 合之处。另外 ,在戏剧创作上 ,契诃夫主张把 最平凡最琐碎的生活搬上舞台 ,他说 :“在生 活里人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开枪自杀、悬 梁自尽、谈情说爱。他们也不是每时每刻都 在说聪明话。他们做得更多的倒是吃、喝、勾 引女人、说蠢话 ,必须把这些表现在舞台上才 对。必须写出这样的剧本来 ,在那里人们来 来去去 ,吃饭、谈天气、打牌”。[2 ] 正因为契诃 夫把最平凡的日常生活搬上了舞台 ,创立了 “非戏剧化”的戏剧 ,西方某些评论家把契诃 夫称之为“自然主义剧作家中最自然的剧作 家。”[3 ] 在中国 ,人们对契诃夫的认识和接受 ,也 经历了一个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不断变化的 过程。回顾中国读者对契诃夫的接受 ,大体 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五四”和三、 四十年代。从 1907 年吴 从日文译介第一 篇契诃夫小说《黑衣教士》算起 ,至今已有近 百年的历史。第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出版了 一系列契诃夫作品的中译本。其中影响较大 的有 :1923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柴霍 甫短篇小说集》(耿济之等译) ;1930 年上海 开明书店出版的 8 卷本《柴霍夫短篇杰作集》 (赵景深译) ;鲁迅也先后翻释出版过契诃夫 的 8 篇短篇小说 ,并撰写了评论。1921 年商 务印书馆出版的《俄罗斯戏曲集》中收了契诃 夫的四部多幕剧《海鸥》、《伊凡诺夫》、《万尼 亚舅舅》、《樱桃园》(郑振铎、耿济之译) ,1925 年《三姐妹》(曹靖华译)中译本出版。四十年 代又有芳信、丽尼、焦菊隐等译的多种契诃夫 剧作选问世。迄至 1949 年 ,契诃夫的主要小 说和戏剧作品几乎都有了中译本。这一时期 关于契诃夫的评论专著和论文较少 ,但中国 著名作家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 对契诃夫均有精辟的论述。 第二时期是 20 世纪五十年代。1954 年 , 正值安东·契诃夫逝世 50 周年 ,世界和平理 33 事会将契诃夫列为当年进行纪念的四大文化 名人之一。北京举行了纪念大会 ,中国戏剧 出版社出版了《纪念契诃夫专刊》,内中收集 了茅盾、葛一虹等著名作家和评论家论述契 诃夫的文章。与此同时 ,汝龙先生开始有计 划地翻译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 ,从 1950 年至 1958 年 ,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和新文 艺出版社出版了他所译的 27 卷本《契诃夫小 说选集》,共收小说 220 多篇 ,成为五、六十年 代我国风行一时和影响最大的契诃夫小说 集。1960 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曹靖 华、丽尼、满涛、王金陵翻译、林陵作序的《契 诃夫戏剧集》,收了契诃夫的五部多幕剧和七 部独幕剧 ,是当时收录最全的契诃夫戏剧集。 五、六十年代对契诃夫的评介还有一个特点 , 就是开始把苏联学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翻译介绍过来。如 1960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了 B·叶尔米洛夫的《契诃夫传》(张守慎 译) ,1957 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叶尔米 洛夫的《论契诃夫的戏剧创作》(张守慎译) 。 特别是后一本书在中国影响极大 ,我国的戏 剧工作者和读者对契诃夫戏剧美学的了解 , 可以说主要是来自于叶氏的这部专著。现在 看来 ,叶氏的著作对契诃夫戏剧的审美特性 确实作了精彩描述 ,特别是对五部多幕剧的 艺术分析细致入微 ,充满真知灼见 ,但作者由 于受当时的文艺理论体系的制约 ,从思想评 价上有意无意地拔高了契诃夫 ,甚至有把契 诃夫“高尔基化”的倾向。这和“真实的契诃 夫”已经有了一定的距离。除了叶尔米洛夫 的著作之外 ,玛·斯特罗耶娃的《契诃夫与艺 术剧院》(1960)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聂米罗 维奇 —丹钦科谈论契诃夫戏剧的著作也相继 出版 ,这对促进我国话剧事业的繁荣起到十 分重要的作用。与众多的外来学术著作相对 照 ,我国学者对契诃夫的研究却显得寂寞和 单薄 ,不仅没有专著 ,而且评论文章也多集中 于大家熟知的契诃夫的几篇小说如《变色 龙》、《套中人》、《万卡》、《苦恼》等 ,缺乏系统 的、有分量的深入研究。相对来说 ,有关契诃 夫戏剧的评论比较活跃 ,这可能和五、六十年 代我国话剧事业极为兴旺有关。 第三个时期为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 开放新时期的到来 ,一股蓬勃兴起的吸纳外 来文化的热潮席卷中华大地。据统计 ,八十 年代我国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总量大 大超过了 20 世纪的任何一个时期 ,品种上超 过了此前全部译介种类的总和。契诃夫作品 的译介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最引人注目 的是上海译文社启动了由汝龙翻译的《契诃 夫文集》的出版工程。这套文集根据 1957 年 俄文版《契诃夫文集》(12 卷本) 译出 ,从 1980 年开始出书到 1999 年结束 ,中文版共计 16 卷 ,几乎囊括了契诃夫的全部小说、戏剧作 品、书信、日记、评论、随笔、手记等 ,可以说是 迄今为止 集资料最全、译文质量最高的契 诃夫作品集 ,也可以说是积汝龙先生一生辛 勤翻译和研究契诃夫功德之大成。除此而 外 ,上海译文社还相继推出了焦菊隐译《契诃 夫戏剧集》(1980) 、多人译《淡淡的幽默 :回忆 契诃夫》(1991) 。与此同时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于 1978 年出版了汝龙译《契诃夫小说选》 (上、下) ,收契诃夫中短篇小说 22 篇 ,该书在 八十年代又多次重印。1999 年人文社又以 “名著名译”的丛书形式重版了《契诃夫小说 选》(上、下) ,重版后的选本收汝龙译契诃夫 小说 43 篇 ,前面新加了朱逸森先生撰写的 “译本序”。此外 ,世界知识出版社于 1992 年 出版了法国著名传记作家亨利·特洛亚撰写 的《契诃夫传》,本书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描画 出一个法国人眼中的契诃夫形象 ,很有参考 价值。 新时期以来 ,我国的契诃夫研究也显示 了较高的水平和实绩。华东师范大学朱逸森 教授就是这一时期在研究契诃夫方面卓有成 就的一位。他不仅连续翻译出版了苏联学者 A·屠尔科夫的《安·巴·契诃夫和他的时代》 (1984) 、З·帕佩尔内的《契诃夫怎样创作》(原 名《契诃夫手记》1991) 、《契诃夫文学书简》 (1988) 等译著 ,而且早在 1984 年就推出了 43 《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学术专著。这本书从 中国学者的视角 ,细致梳理了契诃夫的小说 创作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的全过程 ,提出了 契诃夫小说最重要的审美特性是 :“创造了一 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短篇体裁 ———抒情心理小说。”1994 年朱先生又出版 了第二本专著《契诃夫 —人品、创作、艺术》 (华东师大出版社) ,这本新著从构架和体例 来看 ,可以说是一部“契诃夫评传”,从作家的 生平、创作到艺术特色作了全面论述 ,而且大 量引用第一手资料 ,功夫之深 ,用力之勤 ,是 国内同行望尘莫及的。朱先生的这两本书是 我国学者出版最早的研究契诃夫的个人专 著。1987 年 ,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 我国学者撰写的论文集《契诃夫研究》(徐祖 武主编) ,共收论文 25 篇 ,基本上代表了八十 年代我国契诃夫研究的水平。此外 ,八、九十 年代在各种学术刊物上还发表了契诃夫的研 究论文 70 余篇 ,契诃夫研究的范围更加扩 大 ,视角更加新颖 ,方法更加灵活 ,呈现了一 种全方位的、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研究格 局。[4 ] 新时期的契诃夫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特 点 ,就是加强了中俄两国文学关系的比较研 究。中俄文学的比较研究从五四时期即已开 始 ,但不够深入、系统 ,也没有持久下去。新 时期在这方面有了加强。仅在九十年代就出 版了多部较有影响的著作 :智量等著《俄国文 学与中国》(1991 ,华东师大出版社) ,戈宝权 著《中外文学因缘》(1992 ,北京出版社) ,范伯 群、朱栋霖主编的《1898 —1949 中外文学比较 史》(1993 ,江苏教育出版社) ,汪介之著《选择 与失落 —中俄文学关系的文化透视》(1995 , 江苏文艺出版社) ,陈建华著《20 世纪中俄文 学关系》(1998 ,学林出版社) ,汪剑钊著《中俄 文字之交》(1999 ,漓江出版社) 等。这些著作 都涉及到契诃夫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 都比较详尽地介绍了中国现当代作家接受、 消化、容纳契诃夫的过程 ,而且从不同角度阐 述了契诃夫对鲁迅、叶圣陶、张天翼、沈从文、 沙汀、曹禺、夏衍等作家的影响。《俄国文学 与中国》中有一个专章《契诃夫与中国》(王璞 撰写) ,不仅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探讨了契 诃夫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而且引用英、美等西 方国家对契诃夫接受的历程 ,由于社会 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 ,同一个作 家对不同国家的影响和被接纳的程度是不尽 相同的。《1898 —1949 中外文学比较史》用历 史发展的眼光 ,描述了中国 50 年来对外国文 学的接受史 ,由于本书作者都是从事中国现 当代文学研究有相当造诣的学者 ,因此能够 站在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化的高度 ,透视每一 个中国作家在接受外来影响时的不同心态 , 从而细致准确地确定他们接纳和融汇外国文 学的程度。本书对鲁迅、巴金、曹禺与契诃夫 的文学因缘的分析鞭辟入里 ,有许多精彩之 见。《20 世纪中俄文学关系》也是从历史发 展的角度 ,阐述中俄文学关系史 ,但着眼点更 多地是从译介和研究方面入手 ,写到文学思 潮的迭宕起伏和两国文学的“逆向对应”关 系 ,时间上也延伸到 20 世纪九十年代 ,特别 是对中苏“冰封”期微妙的文学关系的描绘 , 令人耳目一新。本书对契诃夫与中国作家的 论述也有许多独到见解。总之 ,新时期的契 诃夫研究 ,由于有了中国文学研究者的参与 , 视角变得更广阔 ,色彩变得更斑斓 ,开始改变 了以往比较沉闷和单一的研究状态。 从西方国家和中国对契诃夫的研究、观 照、接受过程可以看出 ,任何一个国家对外来 文化的接纳都会受到本国固有的民族文化心 理的制约。因此 ,对契诃夫的阐释和理解 ,各 国研究者也必然会从本国民族文化心理和自 身审美情趣的立场出发 ,各自得出不同的结 论。由于各人眼光不同 ,在这种多维视野中 折射出来的契诃夫 ,必然是一个多元的而不 是单一的、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契诃夫。为 此 ,我们需要确立更加开放的心态 ,以更加开 阔的视野来观照契诃夫 ,力求塑造出一个中 国人眼里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契诃夫形象来。 这样说 ,并不是不要熟悉和了解俄罗斯 53 学者对契诃夫的研究。恰恰相反 ,学术个性 的确立 ,是必须建立在对研究对象充分认识 和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很难设想 ,一个没有 读过契诃夫的全部主要作品、对俄罗斯的研 究现状没有了解或了解很少的人 ,能够对契 诃夫的创作思想、审美个性、艺术特征说出自 己的独到见解来。笔者一贯认为 ,熟读文本 是立论的基础 ,很多重要观点就是在阅读文 本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生发起来的。俄罗斯 学者的论著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但并不能 代替我们的独立思考。要创造“我心中的契 诃夫”,还需要从自身的艺术素养、审美经验 出发 ,超越现有的评论 ,建造出自己的理论框 架和研究体系。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了对研究对象要“烂熟于胸”之外 ,理论水 平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各种理论武器不妨 多准备一些 ,说不准在什么时候某种武器就 会冒出来为你效力。我想 ,所谓新思想、新观 点往往也就是在文本与理论的偶然碰撞中产 生出来的。 参考文献 [1 ] 转引自陈瘦竹 :《戏剧理论文集》,北京 ,中国戏剧 出版社 ,1988 年 ,第 417 页。 [2 ]《契诃夫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年 ,第 395 页。 [3 ] J·斯泰恩 :《黑暗戏剧———近代喜悲剧的发展》,转 引自陈瘦竹《戏剧理论文集》第 416 页。 [4 ] 有关 20 世纪 80 —90 年代我国契诃夫研究状况详 见侯晓艳 :《20 世纪国内契诃夫小说译介及研究述评》,四 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0 年第 5 期。 ·书  讯· 《20 世纪俄国经典文论译丛·第一辑》出版   《20 世纪俄国经典文论译丛·第一辑》(彭甄主 编)近日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套《译丛》对 20 世纪俄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或者在文论史上具有重要 意义的学派的经典著作给予译介。《译丛》的编选原 则为原创性、影响性和代表性。入选的著作分为三 类 :一是对世界文论研究整体发展具有原创意义的 著作 ;二是其学术思想标志特定研究范式的发展水 平、在俄国和国际上具有影响的著作 ;三是俄国文论 重要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在《20 世纪俄国经典文论 译丛·第一辑》中 ,首先推出了德·尼·奥夫夏尼科 - 库利科夫斯基的《文学创作心理学》、瓦·费·佩列韦 尔泽夫的《形象诗学原理》和鲍·安·乌斯宾斯基的 《结构诗学》等三部。《文学创作心理学》分为两个部 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文学创作过程的若干心理学问 题 ;第二部分则基于文学心理学理论对果戈理的创 作心理予以分析。《形象诗学原理》对文学创作的核 心问题 ,形象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考察 ,厘 清了它与其他文学元素的关系。另外 ,该书还对 19 世纪俄国文学的主导体裁 ,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前 史予以梳理 ,揭示其萌生、发展的过程。《结构诗学》 则围绕“视点”这一叙述学的基本概念 ,从意识形态、 话语、空间 - 时间和心理等层面及其相互关系考证 艺术文本的结构 ,并对艺术文本结构的专门性问题 , 以及绘画和文学作品组织的一般原则进行探讨。 《20 世纪俄国经典文论译丛》的出版 ,对国内文艺理 论学界系统、全面地了解俄国现当代文论发展的态 势 ,把握其理论资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套《译 丛》的读者范围较大 ,包括文艺理论和批评专业工作 者 ,大专院校文学和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其他对文 论有阅读兴趣的读者。(钟清) 63
/
本文档为【多元语境中的安东_契诃夫_契诃夫学_百年回眸】,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