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京城六大百年老字号发家秘史

京城六大百年老字号发家秘史

2011-09-04 8页 doc 33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京城六大百年老字号发家秘史京城六大百年老字号发家秘史 京城六大百年老字号发家秘史   到北京,大都想逛一逛“京城老字号”,领略一下古都悠久的商业文化。也许大多数人对于老字号的认识就局限于“吃烤鸭要去全聚德”。你知道买布、买鞋去哪儿吗?就算现在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恐怕也不一定都清楚。跟着我们一起在紫禁城里溜达溜达,看看老字号的变化。      全聚德   创始人:杨全仁      作为龙头老大的北京老字号全聚德烤鸭店,是同行中少有跨出国门经营的老字号之一。全聚德烤鸭店创办于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创办人是杨全仁。全聚德的开办有这样一个故事:“全聚德”原...
京城六大百年老字号发家秘史
京城六大百年老字号发家秘史 京城六大百年老字号发家秘史   到北京,大都想逛一逛“京城老字号”,领略一下古都悠久的商业文化。也许大多数人对于老字号的认识就局限于“吃烤鸭要去全聚德”。你知道买布、买鞋去哪儿吗?就算现在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恐怕也不一定都清楚。跟着我们一起在紫禁城里溜达溜达,看看老字号的变化。      全聚德   创始人:杨全仁      作为龙头老大的北京老字号全聚德烤鸭店,是同行中少有跨出国门经营的老字号之一。全聚德烤鸭店创办于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创办人是杨全仁。全聚德的开办有这样一个故事:“全聚德”原本叫作“德聚全”,是个位于前门大街卖干鲜果品的店铺,生意不好,最终倒闭。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以经营生鸡生鸭为生的小贩杨全仁将此店铺买下,开始经营烤鸭和烤炉肉。开店前,一位风水先生围着新店转了两圈后站定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为倒运,要想冲其晦气,除非将‘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称作‘全聚德’,新字号才能上坦途。”杨全仁一听正合心意,一来自己名字中占有一个“全”字,二来“聚德”意为聚拢德行,可以标榜店铺做买卖讲德行。于是,闻名中外的老字号“全聚德”就这样诞生了。   杨全仁,河北冀县杨家寨人,初到北京时在前门外肉市街做生鸡鸭买卖。杨全仁对贩鸭之道揣摩得精细明白,生意越做越红火。他平日省吃俭用,积攒的钱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多。杨全仁每天到肉市上摆摊售卖鸡鸭,都要经过一间名叫“德聚全”的干果铺。这间铺子招牌虽然醒目,但生意却江河日下。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生意一蹶不振,濒临倒闭。精明的杨全仁抓住这个机会,拿出他多年的积蓄,买下了“德聚全”的店铺。   有了自己的铺子,该起个什么字号呢?杨全仁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商议。这位先生围着店铺转了两圈,突然站定,捻着胡子说:“您看这店铺两边的两条小胡同,就像两根轿杆儿,将来盖起一座楼房,便如同一顶八抬大轿,前程不可限量!风水先生眼珠一转,又说:“店名就叫‘全聚德’吧”。   一席话说得杨全仁眉开眼笑。于是他将店名号定为“全聚德”,又请来秀才钱子龙写了“全聚德”三个大字,制成金字匾额挂在门楣之上。   在杨全仁的精心经营下,全聚德的生意蒸蒸日上。140多年来,历经几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全聚德”已脱胎换骨:1993年5月,中国北京全聚德烤鸭集团公司成立;1997年,按现代企业制度转制为中国北京全聚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4月,与首旅集团、新燕莎集团实行强强联合,资产重组,成立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老正兴饭庄   创始人:浙江人蔡正仁和卓仁兴      赫赫有名的老正兴饭庄迄今已有130年的历史了,它创办于清末同治七年。由无锡人蔡正仁、卓仁兴合伙在上海创建了以经营河鲜海味菜肴为主的老正兴菜馆。由于当时上海正迅速发展成江南沿海的重要商埠,浙江两省拥向上海的商人越来越多,一时间刺激了上海餐馆的繁荣,老正兴也名声大噪,在上海,曾被人们誉为“饭店之王”。一些学徒帮工在老正兴学得手艺后另起炉灶,为了生意兴隆起见,也多以老正兴为名,最多时有140多家。   提起老正兴菜馆的迁京,还与周总理有关。1955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周恩来总理、陈云副总理在陈毅市长陪同下,来到上海东号老正兴就餐,在品尝了“青鱼下巴甩水”和“青鱼秃肺”以后,连连称赞说:“这菜确实与众不同,非常入味,全国只有老正兴才有”。周恩来总理临走时同服务员一一握手,并嘱咐说:“老正兴的菜确实好,要好好地保持这个风味。”回到北京后不久,周总理对北京市的领导说:“北京能不能也搞个老正兴菜馆”,1956年经北京和上海两市领导协商,将位于上海西藏路以东、四马路的老正兴迁址到北京的前门大街。   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蔡正仁和卓仁兴两人结伴到上海滩闯世界。两人凭在老家饭馆学徒的手艺,在上海九江路的大陆市场内租摆一个小饭馆,各取二人名字中一个字给饭馆起名叫“正兴馆”,起初只卖几款家乡风味菜肴,像咸肉、百叶、草鱼、豆腐什么的。随着中外商家大量拥入上海,“正兴馆”从开张就把住了“货真价实,选料精细,色香形皆佳”的十三字真传,没几年就成为上海滩有名的烧菜馆。后来“正兴馆”的几个学艺有成的伙计另起炉灶,也做起了“正兴馆”招牌的买卖。蔡卓两家掌柜为了自家声誉便将大陆市场内的饭馆名前冠一个“老”字,成为“老正兴菜馆”。      同仁堂药店   创始人:乐显扬      同仁堂在乐氏几代人手中几番起落。1954年同仁堂公私合营,成为国有企业。同仁堂生产的各种中成药以“处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特别是牛黄清心丸、活络丹、苏合香丸、国公酒等,更为患者所信赖。   同仁堂的历史,是一部经济与文化交相辉映的发展史。自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同仁堂创立,到第一部《同仁堂药目》问世,同仁堂不仅精研修合之术,立下“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而且把医药作为“养生”、“济世”之方,讲“仁心”、“仁术”之道,从而奠定了同仁堂文化的底蕴,成为历代同仁堂人遵循的行为准则。时代变迁,同仁堂文化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1992年7月3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宣告成立。   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号尊育,祖籍浙江宁波,明朝永乐年间迁居北京,祖辈三代行医。他自幼耳濡目染,广读方书典籍,致力于方药研究制作。他制作的丸药,都是取材纯正地道,制作精细严谨,患者用后疗效显著,自然立下口碑。乐显扬一生把行医卖药作为一种养生济世、效力于社会的事业,并将这作为其最高追求。他说:“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他这种精神后来就成了同仁堂历代经营者的信仰,也成就了其辉煌。      四联美发      上世纪50年代,首都北京正在大规模建设,但是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为支援北京建设,在周总理的亲自安排和过问下,从上海挑选了“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四家理发名店,组成“四联理发馆”,于1956年迁来北京,坐落在王府井大街金鱼胡同33号。7月27日,正式开张营业。   “四联”迁京,引进了先进的理发设备和高超的理发技艺,其中从上海引进的十把纯正的美国理发椅,在全国都是独有的。“四联”独特的服务,把南方理发的细腻、时尚与北方理发的朴实、庄重相互融合,创作出的发型美而不艳,秀丽清新,很快受到首都各界人士的欢迎,享有很高的声誉。      张一元茶店   创始人:张昌翼      据说,在当时北京的商店,张一元茶庄是第一个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戏剧等来招徕顾客的。每次播放时,门前总是围着一群人。解放后,“张一元”继承老字号的经营传统,在确保茶叶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改造、调整并增加茶叶品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1990年,北京召开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亚奥理事会官员和各国运动员慕名前来购买茶叶的络绎不绝。   1992年,以张一元茶庄为主,成立了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公司成立后,在弘扬张一元老字号传统的同时,适应市场,多方努力,使张一元一些失传断档的传统风格的品种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现在的张一元既有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等名茶,又有深受京城及北方人喜欢的各种档次的花茶、紧压茶、红茶、保健茶等;同时还相继推出张一元包装系列礼品茶。其茶叶品种多达200余种。   张一元茶庄的创始人张昌翼,字文卿,安徽人。他从小学做茶,1900年在花市开办了第一家店,取名张玉元。玉在古汉语里也有茶的意思,元在汉语里是第一的意思。1906年,他在前门大栅栏观音寺开设了第二家店,取名张一元,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寓意开市大吉,不断创新发展。1925年,他更是亲自在福建办茶场,不仅可以熏制特味的茶叶,而且要比在北京从茶叶批发商手中买货在价码上便宜很多。所以,同等级的茶叶,张一元茶庄比别的字号茶庄要卖得便宜。这也是其生意红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瑞蚨祥绸布店   创始人:孟鸿升      光绪十九年(1893),瑞蚨祥绸布店在大栅栏开张。   何谓“瑞蚨祥”?据说是引用了“青蚨还钱”这一典故。“蚨”是传说中远古时期的一种神虫,一母一子,不管子虫和母虫相距多远,它们都能飞到一起,找到对方。据说,如果将母虫和子虫的血分别涂在铜钱上,不论在市场上使用了母钱而留下子钱,或使用了子钱而留下母钱,在用毕钱后,这子钱或者母钱就会自动飞回来。所以,“青蚨”就成了金钱的代名词。而瑞蚨祥的字号,就是希望借其祥瑞的寓意,加上能带来钱的青蚨,瑞蚨祥就能招财进宝,财源滚滚。   孟鸿升是孟子的后裔,山东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人。他为人勤俭肯干,从经营土布开始,在济南城内开设了瑞蚨号布店。后来,生意日益兴隆,他就到上海、青岛、天津等地设立连锁店,经营规模逐渐扩大,经营品种也日益增多,并增加了绫罗绸缎、皮货等高档商品。   孟鸿升去世后,孟洛川当了瑞蚨号的经理。孟洛川年轻有为,善于动脑子。掌管瑞蚨号后,其生意更为兴旺。于是,他不失时机地扩大店铺的门面,并将店名改为“瑞蚨祥”,以求更增一层祥瑞。   清光绪初年,孟洛川凭借家族实力,委派孟觐侯在北京前门外鲜鱼口内抄手胡同租房设庄,批发大捻布。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以后,洋布大量涌入中国,孟觐侯向孟洛川建议开设布店。于是孟洛川出资8万两银,在大栅栏买了铺面房,并请清末秀才李林庠书写了牌匾,正式开办瑞蚨祥布店。   瑞蚨祥开业后货真价实,服务热情,童叟无欺,而且高、中、低档商品齐全,所以生意兴隆,声名大噪,近7年时光就已拥有了40万两白银的资金,居“八大祥”之首。从此,北京城流传的歌谣“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中的第三句就干脆被改成了“身穿瑞蚨祥”。   1900年,瑞蚨祥毁于八国联军的洗劫,不久重建开业。恢复以后的瑞蚨祥仍然以货品纯正、花色新颖著称。同时,为了保持瑞蚨祥在大栅栏经营面料的领先地位,民国初年,孟洛川在大栅栏西口内又开设了瑞蚨祥西鸿记绸布店和鸿记皮货店;不久,在大栅栏东口和西口,分别开设了东鸿记茶店和西鸿记茶店。后来又相继在天津、烟台、青岛开设分号。瑞蚨祥逐渐发展成为遍及大半个中国的连锁商号。   瑞蚨祥创业初期物美价廉的平纹布深受顾客喜爱,历经几十年仍然畅销。这种布选用上好的白坯布染制而成,漂染工艺相当严格。刚出染坊的布匹严禁上市,必须包捆好在布窖里存放半年以上,待染料慢慢浸透每根纱线方可出售。这种工艺叫“闷色”。虽然这种做法影响资金周转,但经过闷色的布缩水率小,布面平整,色泽均匀鲜艳,不易褪色,所以瑞蚨祥一直坚持得一丝不苟。   瑞蚨祥经营全国各地丝绸精品和各民族呢绒俏货,面向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的各个阶层。为了保证质量,瑞蚨祥的绸缎呢绒都在苏州定织,并在每匹绸缎的机头处织上“瑞蚨祥”的字样。产品出厂时由瑞蚨祥的技术人员仔细查验。   瑞蚨祥的皮货以质地优良、品种齐全而闻名。1930年前,瑞蚨祥一直坚持派出得力人员赴河北张家口、顺德和山西交城采购,中国北方各省乃至亚洲的皮货精品如海龙、水獭、猞猁、紫貂、滩羊皮等都有进货。皮货经镖局用镖车一直押送到北京,气派不凡。1930年以前,四五千元的一件貂褂、千余元一件的海龙领子,最好的金丝猴、玄狐、白狐等稀有皮货,在北京、天津常常是唯瑞蚨祥独有,至今其优良的布匹、绸缎仍为海内外游客所称道。
/
本文档为【京城六大百年老字号发家秘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