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历时性错位_人格结构与喜剧性构成_契诃夫剧作_樱桃园_的体裁研究

2011-09-07 4页 pdf 66KB 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269

暂无简介

举报
历时性错位_人格结构与喜剧性构成_契诃夫剧作_樱桃园_的体裁研究 [艺术评论] 4 8NO.11 of 2010 契诃夫(1860-1904)是俄国19世纪后期具 有世界意义的戏剧作家。契诃夫的戏剧作品以其主题 和风格所具有原创意义的“现代性”,对俄国、欧洲 和东方的现代戏剧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契诃夫剧作《樱桃园》(四幕喜剧)创作于1903 年。这部剧作讲述了生活于俄国外省的贵族郎涅夫斯 卡雅和兄长加耶夫由于不思经营而债台高筑,却仍不 能面对现实、以“现实”方式解决所面临的危机,最 终被迫拍卖祖产“樱桃园”而四处离散的“历史”。《樱 桃园》在以戏剧行动塑造人物、展示其复杂、矛盾的...
历时性错位_人格结构与喜剧性构成_契诃夫剧作_樱桃园_的体裁研究
[艺术评论] 4 8NO.11 of 2010 契诃夫(1860-1904)是俄国19世纪后期具 有世界意义的戏剧作家。契诃夫的戏剧作品以其主题 和风格所具有原创意义的“现代性”,对俄国、欧洲 和东方的现代戏剧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契诃夫剧作《樱桃园》(四幕喜剧)创作于1903 年。这部剧作讲述了生活于俄国外省的贵族郎涅夫斯 卡雅和兄长加耶夫由于不思经营而债台高筑,却仍不 能面对现实、以“现实”方式解决所面临的危机,最 终被迫拍卖祖产“樱桃园”而四处离散的“历史”。《樱 桃园》在以戏剧行动塑造人物、展示其复杂、矛盾的 心理的同时,通过剧中主要人物“人格结构”基于“历 时性错位”的势差,实现了戏剧文本的“喜剧性”构 成,表现出剧作家在喜剧体裁建构过程中的写作策略。 1903年,在剧作《樱桃园》问世之前,关于它 的喜剧体裁的定位已由剧作家本人完成。[1]然而这部剧 作在“文本接受”领域(戏剧表演界和文学评论界) 却面临了与剧作家迥异的体裁认定。在戏剧表演领 域,早在《樱桃园》首度排演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等便提出“悲剧说”。[2]在文学评论领域,较为公认的 观点是“悲喜剧说”。文学评论家通常基于文本表层 结构的喜剧性元素——微观层面的话语和行动及其形 式的荒诞性,对体裁的喜剧特质给予论证。须指出, 关于《樱桃园》的体裁认定,传统阐释(“悲剧性”在 场)具有其自身的视角——“日常生活情理”的逻辑。 这一“视角”或“逻辑”成为了这部剧作“悲剧性”或 “正剧性”认定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其“喜剧性”一直 被搁置的原因所在。问题在于,剧作家关于《樱桃园》 喜剧体裁的定位指示出了这部剧作的创作意图之所 在,标志这部剧作特定的语义指向,同时也是解读这 部剧作深层内涵的“钥匙”。因此,即使在接受理论语 境中,也不应忽略喜剧性作为阐释基础的合法性。 以下,本文拟对《樱桃园》剧中人物“人物系统 的人格结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历时性错位” 所导致的“势差”—— 与在场历史的“势差”进行 系统,揭示出剧作《樱桃园》所具有的特定的“喜 剧性”(体裁)构成。 纵观《樱桃园》文本,从时间维度出发考察主要 剧中人物的人格特征,可以将它们划分为三个组别, 由此形成三个人物系统。这三个人物系统各自所包含 的“人格结构”具有共性特征,它们均属于“喜剧性 人格”范畴。这类“喜剧性人格”对剧作《樱桃园》 的喜剧性构成以及喜剧体裁的建构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一系统人物: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 “樱 桃园旧日主人们的性格是复杂的,它们具有多重意 义。”[3]总体而言,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具有“过去 式人格”(亦即“回忆性人格”)。“尽管程度不同,几 乎每个人物都由现在去回顾过去。”[4]作为贵族,郎涅 夫斯卡雅和加耶夫的情感和意志就其本质都是指向 过去的生活和文本(包括经典性人文文本)。这两个 人物的个性特征包括“诚实、善良、朴实和待人直 率”。[5]他们“所继承的不仅有过去的罪孽,同时还有 过去的诗意和美、自己家世和故居的偶像。”[6]他们基 于“过去的生活和文本”的“话语”(能力)强势,以 及“行动”(能力)缺席,引致与现实-生存情境发生 “历时性错位”。由于这一人格无法提供基本生存所需 的物质支持,它的“精神”价值则必将面临贬值和合 法性的丧失。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话语和行动表现 为焦虑、无所适从、回避、幻想和无所作为等特征。 首先,第一系统人物人格结构整体表现为典型 的“退行”心理。现代心理学认为“退行”(“退化”) 彭 甄 历时性错位: 人格结构与喜剧性构成 ——契诃夫剧作《樱桃园》的体裁研究 林兆华版《樱桃园》 4 92010年第11期 [艺术视野] 即是“回归到较早的,较少具有挫折的生活时期,展 现出儿童般的、代表更为安全时期的依赖行为。”[7]具 体地说,“退化指当个体面临冲突、紧张、焦虑,特别 是遭受挫折时,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活动水平。”[8] 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他们对樱桃园的整个 态度,正如他们对生活的整个态度一样,被赋予了童 稚的色彩。”[9]以郎涅夫斯卡雅为例,其人格结构中所 包含的基本元素——善良、平易、敏感、不谙世事、 没有金钱概念(挥霍、慷慨施借;对此虽有自觉,但 无法改正)、处事轻率、以及在爱情问题上单纯和执 著,从不同侧面呈示出其“退行”的心理效应。加耶 夫对樱桃园旧日情景的倍加留念,以及对现实危机有 意识或无意识的回避,也指示出同样的“退行”心理 状态。“樱桃园”被拍卖后加耶夫从现场归来的“行 动”集中反映出“退行”心理特质:加耶夫“右手提 着一包买的东西,左手擦着眼泪”;针对柳鲍芙·安 德烈耶夫娜的急切询问,他“没有回答,做了一个厌 倦的手势,哭着向费尔斯”—— “来,接过去⋯⋯ 这是些糟白鱼,和凯尔契出产的青鱼。我这一天过的 是什么日子呀⋯⋯我今天一整天都没吃东西⋯⋯”当 加耶夫听到从台球室里传来的打台球声和说话声,他 面部表情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立即止住了哭泣。在这 种情形下,加耶夫这一人物表现出“纯粹的孩童式的 自私”。[11] 其次,第一系统人物人格结构具体表现为“话 语”(能力)强势,以及“行动”(能力)缺席。以“退 行”心理机制为基础,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话语 能力”和“行动能力”表现出相反的指标。两个人物 的“话语能力”涉及源自既定文本的抒情化修辞和哲 理化思辨等能力,它们涵盖的主题包括“家园”、“人 生”、“自然”和“政治”等。 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行动能力”的缺席则源 自他们对现实认知能力的缺乏。本质上说,“郎涅夫 斯卡雅只是在个人满足、消遣、内在兴致以及被她本 人仅仅理解为感性激情的爱情中度过一生”[12],与现 实世界存在极大的隔膜。而加耶夫“在实践中,不适 应任何事物,不了解任何事物,也没有任何专长”[13]。 对此,罗巴辛关于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的评价深刻 揭示出其“行动能力”的缺席的人格特征:“我一辈 子可还没有遇见过像你们两位这么琐碎、这么古里古 怪、这么不务实际的人呢。”在该剧主体情节中,郎 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往往以“幻想”回避现实危机, 同时又以“经典价值”抵拒实用操作——以“俗气” 为由拒绝樱桃园“拯救”。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 夫的“退化”心理机制,使得他们生活状态(基于总 体生存能力的生活方式)与社会规范(对成年社会角 色的规定)之间发生严重的“历时性错位”。这一“错 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人格中“话语能力”强 势和“行动能力”缺席。“历时性错位”所形成的巨 大“势差”成为了《樱桃园》的“喜剧性”构成的基 础。 第二系统人物:罗巴辛 在《樱桃园》文本中, “契诃夫塑造了对俄罗斯文学史而言非传统的商人形 象”[14]。这一形象即是罗巴辛。其“代表着取代贵族 的、推动历史的新生力量”[15]。罗巴辛具有“现在式 人格”(亦即“现实性人格”)作为新兴资产者,这个 人物的情感和意志就其本质指向当前的实践(物质性 实用价值)。他基于“当前的实践”的“行动”(能力) 强势,以及“话语”(能力)资源和逻辑的缺席,引 致与现实-生存情境发生“历时性错位”。具体地说, 罗巴辛的行动和话语表现为在资本运作方面的精明和 果决(自信),以及对自我身份和“精神品位”的自 卑(不自信)和否定。结果,这一人格所反映的近代 资本文明无法在“经典性人文价值”中获得资源,因 而其“行动”的价值和合法性则必将面临基于传统文 化-伦理的质疑。 罗巴辛的人格结构同样表现为“行动能力”和 “话语能力”的反向性。在《樱桃园》文本中,罗巴 辛形象作为社会中坚力量(新兴资产者)的代表出 现。他“务实、进取、能干、精力充沛,努力追求将 技术进步的成果运用于生活,促进经济交流,以最佳 方式运用国家财富”[16]。不同剧中人物根据自身的价 值立场对之所作的评价各异(如加耶夫:“势利小 人”、“剥削人的富农”;”郎涅夫斯卡雅:“规矩人”、 “好人”;皮希克:“很有价值的人物”,等等)。其中, 特罗费莫夫的评价更具全面的意义,它反映出社会进 化理念的指向: 你是一个阔人,不久还会变成百万富翁。一个 [艺术评论] 5 0NO.11 of 2010 遇见什么就吞什么的、吃肉的猛兽,在生存的剧烈 斗争里,是不可少的东西;所以你这个角色,在社 会里也是不可少的。 罗巴辛人格结构中的“自信”(基于对现实情境 的直觉把握能力)决定其“行动能力”的强势水平, 也使得他在商务和实业运作方面得心应手,从而最终 成为“樱桃园”的业主。 然而,罗巴辛与此同时“不具备必要的、真正的 甚至是外在的文化素养”。[17]罗巴辛面对自己的既定的 “出身”和现有的“文化身份”,感觉到深刻的“自卑” (基于对“知识经典”的崇尚),这一“情结”始终难 以释解。以上诸多要素从根本上促成其“话语能力” 的缺席状态。 另外,在第四幕中,罗巴辛关于自我境况的陈述 颇具意味:“这一阵子,我成天跟着你们在一块儿,一 点事情都不做,混得我头都大了。我没有工作是过不 下去的,这两只手一闲起来,我就不知道怎么办好 了,摇摇晃晃的,好像不是我的似的。”这段自白从 另一层面表明:罗巴辛表现为“话语能力”的思维能 力的缺席,必须由“过度行动”去进行补偿。 在“樱桃园”被拍卖以后,罗巴辛成为其新主人。 他此刻百感交集、无比感慨,发表了著名的“宣言”, 由此将该剧推向高潮。这段“宣言”集中体现出他的 人格结构中“自信”和“自卑”两种元素错综交织、 矛盾冲突的特征。在罗巴辛人格结构中,“行动”(能 力)强势和“话语”(能力)缺席,具体地说是源自 其实务业绩的“自信”以及源自其“出身”和“文化 身份”的“自卑”,使得这一形象获得了特殊的品质, 最终生成了作为《樱桃园》的“喜剧性”构成基础的 “势差”。 第三系统人物:特罗费莫夫和安尼雅 特罗费莫 夫和安尼雅具有“将来式人格”(亦即“想象性人 格”)。作为新生代青年,这两个人物的情感和意志就 其本质来说是指向未来的生活和文本(启蒙价值的意 识形态)的。他们基于“未来的生活和文本”的“话 语”(能力)强势,以及“行动”(能力)缺席,引致 与现实-生存情境发生“历时性”错位。由于这一人 格认同的社会构想无法在“认知逻辑和水平”等方面 获得支持,其“话语”的价值和预期的有效性则必将 面临质疑。在特定的过程中,这一系统人物的话语和 行动表现为抽象和宏大的“修辞作业”:自我认同、训 导他人,以及对自我身份的搁置。 第三系统人物的人格结构,与第一系统人物相 似,具体表现为“话语”(能力)强势,以及“行动” (能力)缺席。然而,在《樱桃园》文本中,特罗费 莫夫和安尼雅形象作为社会新生力量的代表出现。这 也决定了其人格结构与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在内质 方面的差异。 在第一幕中,特罗费莫夫出场后与郎涅夫斯卡 雅之间的对白表达出前者对自身的预期: 柳鲍芙·安德烈耶夫娜:你从前年轻极了,是一 个可爱的小学生,⋯⋯这你还能算是一个学生吗? 特罗费莫夫:当然了,我希望作一个不朽的人, 作一个永久的学生呢。 特罗费莫夫的自我预期与第一幕结束时毫无缘 由的情感抒发(“(情绪激动地)我的阳光啊!我的春 天啊!”),已经指示出这一人物人格结构的“非现实 性”特征。在《三姊妹》文本中,特罗费莫夫属于“庸 俗生活的战胜者”[18]作为“正面”话语的持有者,特 罗费莫夫拥有强势的“话语能力”。他的关于“人类”、 “死亡”、“爱情”的论述,他的“社会历史批判”和 “未来社会构想”在很大程度上为这部剧作提供了 “主题思想”,同时也规定了这部剧作的“复调”特质。 然而,作为“永久的学生”,特罗费莫夫(“秃顶绅士”) 在自身学业方面并不顺利,他已被学校两次开除,至 今未能毕业——这表明其“行动能力”的缺席。鉴于 此,郎涅夫斯卡雅将其称作“滑稽的傀儡”、“怪物” 和“不成器的东西”。 特罗费莫夫“尽管自己根本不是贵族出身,实际 上却没有摆脱贵族气派”。[19]在第二幕中,特罗费莫夫 对关涉自身的“爱情”所作的评价,以及在第四幕中 就罗巴辛的“借钱”提议所给予的回应,突出地表现 出他自我认同的“精神贵族”的人格特征: 你即或给我二十万,我也不收。我是一个自由 人。你们这一类人的呀,无论是穷的、富的,在你们 眼里看成那么重要的、那么珍贵的东西,在我也不过 像随风飘荡的柳絮那么无足轻重。我用不着你们,我 瞧不起你们,我觉得自己坚强而骄傲。人类是朝着最 5 12010年第11期 [艺术视野] 高的真理前进的,是朝着人间还没有达到的一个最 大的幸福前进的。而我呢,我就站在最前列。 在此,特罗费莫夫的“过度话语”已经直接侵入 其生活的“实在”并发挥着破坏作用,最终使得“话 语能力”的效应发生变异。 在《三姊妹》文本中,安尼雅形象作为特罗费莫 夫的“影子”和“传声筒”出现。她的话语的内涵和 逻辑全部由后者的话语“内化”而成。“安尼雅通往 新生活的道路障碍重重,因为她根本不懂得何为生 活。”[20]在对待“樱桃园”的态度这一核心问题上,安 尼雅直接承接了特罗费莫夫的判断:“你看你给了我 多大的影响啊?为什么我现在不像以前那样爱这座樱 桃园了呢?这座园子,我以前爱得那么厉害,总觉得 世上再也没有像我们这座花园这么好的地方了。”安 尼雅通过话语嫁接直接获得了强势的“话语能力”。 与此同时,安尼雅“行动能力”的缺席则经由文本被 间接呈示出来。这首先建立在其他人物对安尼雅“相 对年龄”(指向“行为能力”)的评定之上:瓦里雅直 接将安尼雅定位于“孩童”(“小乖乖”、“好孩子”、“小 东西”、“漂亮的孩子”、“乖孩子”等)。在现实生活 中,安尼雅“她在很多方面还是个孩童。在她身上拥 有过多儿童的率真和稚气”。[21]安尼雅本人在一系列具 体行动中的“童稚”表现——重见自己房间的感叹、 关于巴黎的回忆,以及对特罗费莫夫话语的评价等 等,间接指示出其“行动能力”的缺席。 在特罗费莫夫和安尼雅的人格结构中,“话语能 力”强势和“行动能力”缺席相对于第一系统人物形 象,具有自身的基础和表现。这两种“能力”所完成 的“势差”作为剧作“喜剧性”构成的基础,指示出 这部剧作的主导性语义。 综上所述,在契诃夫剧作《樱桃园》中,主要人 物——郎涅夫斯卡雅、加耶夫、罗巴辛、特罗费莫夫 和安尼雅等的人格结构,从时间维度出发被划分为三 个组别——“过去式人格”(“记忆性人格”)、“现在 式人格”(“现实性人格”)和“将来式人格”(“想象 性人格”)。诸人物系统的“人格结构”基于“历时性 错位”的势差作为《樱桃园》“喜剧性”构成的基础, 对其喜剧体裁建构具有决定性意义。与此同时,剧中 人物“喜剧性人格”特质的设定表现出剧作家在喜剧 体裁建构过程中的写作策略。 注释:   [1] 参见契诃夫:《契诃夫文学书简》,朱逸森译,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8年,第379页。 [2] 参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瞿白音译,世纪 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315-316页。 [3][4][11][14] В.Б.卡塔耶夫:《简单之复杂:契诃夫的小说和 剧本》,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5、48、51、54页。 [5][12] [13] [16][17][20][21] А.И.列维亚金:《А.П.契诃夫的 〈樱桃园〉》,师范教育出版社,1960年,第105、105、113、 122、124、137、135页。 [6] Ю.К.盖拉西莫夫:《俄罗斯戏剧史:19世纪下半叶——20 世纪初(1917年之前)》,科学出版社列宁格勒分社,1987年, 第476页。 [7] 杜·舒尔茨、西德尼·埃伦·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叶 浩生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 352页。 [8]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第299页。 [9] В.叶尔米洛夫:《契诃夫的戏剧》,文学出版社,1954年,第 325页。 [15][19] Б.И.布尔索夫主编:《俄国戏剧家:19世纪下半叶》(第 三卷),第336、340页。 [18]参见伊万诺夫-拉祖姆尼克:《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三卷), TEPPA出版社、共和出版社,1997年,第136页。 彭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唐宏峰
/
本文档为【历时性错位_人格结构与喜剧性构成_契诃夫剧作_樱桃园_的体裁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