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2011-09-11 13页 doc 66KB 271阅读

用户头像

is_148013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乾隆爷与“猫耳朵” 乾隆爷与“猫耳朵” “猫耳朵”是杭州“知味观”的著名风味名吃。要说它是猫的耳朵,可实在是误会了。它只是一碗地地道道的面疙瘩,有些像猫耳罢了。它有许多种名贵的配料,如虾仁、干贝、火腿、鸡肉、香菇、菜叶、葱姜等,还要淋上熟鸡油,非常地鲜香味美,堪称一绝。 杭州“猫耳朵”与乾隆皇帝游西湖有关。据说有一天,乾隆打扮成客商和内侍来到“柳浪闻莺”,雇了一只小船。老船家是个白胡老头,把船摇得又平又稳,小孙女也只有十一二  岁年纪,怀里抱着个小花猫,只是好奇地上下打量外地来的客官。那日乾隆皇帝兴致极好,和小女孩闲聊了一会儿...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乾隆爷与“猫耳朵” 乾隆爷与“猫耳朵” “猫耳朵”是杭州“知味观”的著名风味名吃。要说它是猫的耳朵,可实在是误会了。它只是一碗地地道道的面疙瘩,有些像猫耳罢了。它有许多种名贵的配料,如虾仁、干贝、火腿、鸡肉、香菇、菜叶、葱姜等,还要淋上熟鸡油,非常地鲜香味美,堪称一绝。 杭州“猫耳朵”与乾隆皇帝游西湖有关。据说有一天,乾隆打扮成客商和内侍来到“柳浪闻莺”,雇了一只小船。老船家是个白胡老头,把船摇得又平又稳,小孙女也只有十一二  岁年纪,怀里抱着个小花猫,只是好奇地上下打量外地来的客官。那日乾隆皇帝兴致极好,和小女孩闲聊了一会儿,便把目光投向湖上风景,三潭印月、雷峰宝塔、苏堤垂柳、平湖秋月……真是美如图画,让人心情无比舒畅。忽然船儿摇晃起来了。风儿一阵紧似一阵,太阳也被乌云遮住。船家知道就要下雨了,忙安排客官进了舱内。小女孩则跑到船头,去帮爷爷撑船。雨一会儿就下起来了,祖孙俩吃力地将小船撑到桥洞下。这时,狂风骤雨已扑天盖地而来。舱里的乾隆衣衫单薄,冷得直打寒战。风雨一时难停,舱里的乾隆又觉冷又觉肚子空虚,便叫内侍找船家弄碗热面充饥。船家一听说便犯了难,说:“面粉船上倒有,只是不会擀面。”内侍说:“主人平日口味极高。您想法做好面,一定会有重赏的。”小女孩说:“爷爷,要不让我给客官做面疙瘩,保证好吃。”船家连忙摇头,说:“快别多嘴。咱平时吃的粗淡饭食,怎能待客?”内侍说:“反正是凑和一餐。我看只要调制的有滋有味,也能行。”小女孩走到后舱,便忙活开了。她先从盆里抓来一些活蹦乱跳的大虾,剪头去尾下了汤锅,又和好面,再用手指巧妙地一个一个地捻成卷起来的薄面片儿……很快制成了一碗满当当的面疙瘩,再往面里撒上些葱姜、料酒和盐面,以及干虾子和胡椒粉,便端了出来。 乾隆正自肚内闹饥荒,猛然闻嗅到一股扑面而来的鲜香。他急忙接过内侍捧上的面食,乍看起来:卷曲的面片,不像面条儿却很美观;鲜红的虾籽映衬着乳白色的虾汤,恰似秀色可餐;还有胡椒粉和葱姜炸过的浓郁香味……这位皇上顾不得其他,径自美美地享用起来,但觉浑身变热了,还暗自为刚才瑟瑟发抖的狼狈相好笑呢。 这时,小女孩又抱着小花猫进舱来了。乾隆问:“小姑娘做的面真好吃,你是怎么做的?”小女孩痴痴地笑道:“面疙瘩汤呗,又有什么稀罕!”乾隆故意问:“这面疙瘩汤也该有什么名称吧?”小女孩一时被问住了。她本来就没有什么名称,但看着客官好奇,便想了起来。忽然间她的眼睛正好落在小花猫耳朵上,便说道:“就叫‘猫耳朵’呀!”乾隆夸赞道:“这名称好听,叫‘猫耳朵’好。为了答谢你,让我送你一件小礼物吧。”说着,便解下随身所带的一块玉麒麟送给了她。 风雨终于过去了,西湖又重现明媚秀色。船家重新撑船湖中,乾隆尽情观赏美景到日落时分才登岸离去。临别之时,内侍拉住老船家悄声说:“送您孙女儿玉麒麟的,就是当今圣上呀!”此时,乾隆已坐上早已在西湖边上等候多时的官轿,在众人簇拥之下离去了。祖孙俩只有跪倒在地,望着圣上的身影儿不住地叩拜就是了。 许多年过去了,西湖船家小女孩已成湖畔点心铺子的老板娘。夫妇俩个在铺子门脸上挂出“御用名点猫耳朵”的醒目招牌招徕顾客。果然哄动了杭城内外,前来品尝“猫耳朵”的络绎不绝。后来“知味观”成了独家经营“猫耳朵”的名店,打的也是这个醒目招牌。 太后赐名“金丝韭黄” 寒冬腊月里新鲜蔬菜少有。可在关中的临潼,却有一种骊山温泉浇灌后生长的“金丝韭黄”,特别的鲜嫩味美。“韭黄炒肉”、“韭黄饺子”、“韭黄蛋汤”,样样都可口。有趣的是“金丝韭黄”的美名还是好吃的慈禧太后封赐的呢。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慈禧太后出走西行。这一天来到临潼骊山脚下,眼看饿得走不动了。亲随太监李莲英叫御厨用当地盛产的韭黄做成大包子给太后充饥。也许是饿得厉害,吃  惯了山珍海味的慈禧,竟一气吃下了好几个大包子。她只觉开胃无比,忙问用的什么名菜?李莲英回答:“临潼韭黄。”太后说:“此菜真是好吃,李太监也会办事,当有重赏。”李莲英叩头谢恩说:“如今是九月天气。有道是吃了九月韭,老佛爷开金口。您老真是洪福齐天,寿比南山哪。”慈禧要李太监多带些韭黄,好在路上随吃随用。李莲英说:“这九月韭已是最后一茬鲜菜了。再想吃就得等到明年三月了。”慈禧听后只得叫下人将自己吃剩下的韭黄包子全都带上,好在路上食用。至今关中人有“抬食咯”的习俗,据说与慈禧叫人抬走韭黄包子有关。 后来慈禧太后不忘韭黄鲜香味美,多次打发李莲英去临潼采购。临潼县令接旨后,左右为难,只好下令菜农照办,不得有误;违旨当以欺君大罪论处。时值腊月天气,怎会长出青韭?菜农们有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最后这种事情让天神知道了,据说托梦给几位老年菜农,让他们快引骊山温泉之水来浇灌韭苗,再用厚厚的草帘覆盖其上保温。老农们依计行事,哪知数日之后,还真的长出了金黄色的鲜韭。菜农们得救了。李莲英回京复命,慈禧看到临潼县令送来的鲜香金黄的韭黄,非常开心,赏赐了县令许多银子,并赐名为“金丝韭黄”。此后,临潼的“韭黄炒肉”、“韭黄饺子”及“韭黄蛋汤”都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方风味美食了。 溥仪与夫子庙元宵 元霄就是汤圆,它是我国的传统食品。元霄起源于唐代,相传唐太宗时,我国西北部边域时有骚乱,唐太宗命兵部大将郭子仪率精兵前往讨伐。时值新年前夕,郭子仪凯旋归朝时,年已过去,唐太宗便令正月十五给郭子仪补过年,并想用新奇的年货来犒劳郭子仪。宰相魏征建议用江南各州进贡的好糯米,做出特殊风味的食品来款待他。太宗大喜,聪明的御厨们将糯米磨成粉,包进馅心,制成汤团。在庆功宴上,唐太宗和郭子仪品尝后连赞好吃,问叫什么食物?御厨们不知如何回答,魏征即兴发挥道:“这叫唐圆,象征着唐朝的一统天下,人民安居团圆。”太宗连声叫好,传旨让民间也做唐圆庆贺,从此唐圆在民间传开了,不但在春节时吃,平时也作为点心品味,因唐圆是放在汤水中煮的,故又称为“汤圆”;又因为它是中国人元霄时必尝的食品,也叫元霄。    南京夫子庙的元霄自古闻名,明初以来不但元霄摊担随处可见,汤圆小吃店铺林立,花色品种也多种多样,仅小圆子的品种就有10余种,诸如赤豆圆子、酒酿圆子、莲子藕粉圆子等。此外,皮薄馅多的宁波汤圆,风味各异的四色汤圆,黏而不沾,夹而不断,滑爽可人。1964年3月的一天,“末代皇帝”溥仪偕夫人到南京同游夫子庙,被别具特色、生意火爆的秦淮汤圆店吸引住了,不由得迈步进店。曾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深宫里的溥仪,从没见过包元霄,他看到包元霄者一捏一个,速度很快,看得眼花缭乱,看到漂浮在锅里的元霄像“白鹅戏水”,赞叹不已,感到民间的乐趣真多。他看到店里还有桂花白糖馅、豆沙馅、水晶馅、山楂馅、五仁馅等元霄出售,便高兴地买了一大包。溥仪在店里和食客们聊起了古城南京,当他了解到自己当皇帝时,夫子庙是歌女、娼妓流氓的聚集之地时,他感慨万千地说:“金陵几经沧桑,如今才像这‘金陵元霄’一样,家家团圆,真正过上了太平盛世的日子。”溥仪在走出元霄店门时,哼起了诗人杜牧的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可能是他后半生的悔悟与转变的心迹吧! 《红楼梦》中的肴馔 《红楼梦》不是描写“吃”的专著,但作者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的烹调食谱、点心饮料、宴饮场景,无不精妙绝伦,令人叹服。因此,曹雪芹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而且也是一位烹饪大师和美食家。《红楼梦》中直接提及的菜肴有40余种,涉及到荤菜、素菜、咸菜、汤菜等,是主食的5倍。可见,菜肴是《红楼梦》中花色最多、变化最大,亦能体现中国烹饪精美所在的烹饪食品。    从乡下来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有幸成为王熙凤的座上客,在招待她的馔品中,有一款名为“茄鲞”。刘姥姥尝尝这道菜说:“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凤姐听了,煞有介事地说:“这也不难。你把才摘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 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成丁儿,拿鸡汤煨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了。要吃时,拿出用炒的鸡爪子一拌,就是了。”这么一折腾,茄子的身价确是抬高了,不过茄子本味也保留不了多少。如今有人在仿照凤姐的法子做茄鲞,不过结果是并不好吃。有人认为这很意外,也许正是在理中。凤姐向刘姥姥传播“御膳”秘法,其中必有一定夸张之处,以显示富有,欺侮乡下人老实罢了。如果真信了她每一句话,就未免太天真了。茄子一物,可谓常品之常,可是,这东西的“变化性”最为奥妙,调料、作料不同,其美味也可百变各异。有一书专论茄子烹调法,是400余种,就是说可变化出400余种味道和款式,神奇之至。其中“蟹黄熬肉烧”,可称茄子美味之最了,如按烹饪学分类,茄鲞应该归为素菜荤作类。    《红楼梦》中还用不少笔墨描写了一款“火腿炖肘子”。“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可卿天逝黄泉路。”贾琏、凤姐夫妻对坐小酌,贾琏的乳母赵嬷嬷来,贾、凤忙让吃酒,端上两盘菜,凤姐道:“妈妈很嚼不动那个,早起我说那一碗火腿炖肘子很烂,正好给妈妈吃。”可见这道菜的好处全在“很烂”上,故合老年人的口味。火腿是腌制的,猪肘是新鲜的,合在一起用文火炖得稀烂,显得别有风味。这道是淮扬传统菜之一,也称“金银蹄”。清代嘉庆以后亦称“蹄子煨火腿”。炖,指的是烹调,注重火工。金银指的是两种颜色,火腿成熟呈赤红,猪蹄呈白色,加之油润有光泽,美称“金银蹄”。其特点是汤浓汁厚,猪蹄鲜香,火腿肉腊香,二色分明。简单做法是,将洗净的火腿与猪蹄敲断其骨,入砂锅,加清水、葱结、姜、虾籽、绍酒,加盖中火煮沸,焖约1小时取出,正反面打剞刀(不切断),放入碗内,加盐上笼蒸约半小时即成。这道菜也有一个浑名“罗汉跳墙”。    《红楼梦》中贾府的菜肴有糟鹅掌、腌燕脂鹅脯、野鸡爪子、酒酿清蒸鸭子、鸡髓笋、火腿鲜笋汤、炸鹌鹑、糟鹌鹑、牛乳蒸羊羔、叉烧鹿脯、烧野鸡、炸鸡骨、炖鸽蛋、蒸蟹等。    如今,不少酒家都在试作红楼菜,称为“大观园”、“怡红园”、“红楼菜馆”的不下几十家,一批红楼菜问世,其味道褒贬不一,议论较多。红学家周汝昌老先生曾说过一段话:“讲《红楼梦》的饮食,不在于“仿膳”式的照猫画虎,画也难成,只在于体会他的精义神理,亦即中华烹饪的哲理和美学观。”    周老一席话,信然。 猪年肘肉有掌故 居住北京的人一提起吃酱肉,自然会马上想到天福号酱肘子。在200多年前天福号制作的酱肘子,具有独特风味,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    当时,清乾隆3年(1738年)时,一位姓刘的山东人来到北京,在西单牌楼旁边摆了个肉摊。刘师傅有一手烹煮熟肉的好手艺。不久他结识了一位山西人,两个人合伙,一人出资,一人掌灶,便在西单牌楼把角路东开了“天福号”肉铺。不久因山西人不懂经营,便撤出股份。天福号就由刘掌柜独资经营了。    据说,有一天轮到刘师傅的儿子看锅,因为疲倦竟睡着了,当他醒来时,肉已塌烂锅中,只剩点稠汁,快要粘锅了。起出锅来,肉已软烂如泥,重新另做,已来不及了,又怕第二天没有卖的,他就把煮好的肘子花放凉以后,绷在盘里(肘子放在盘里,涂以原汁,把酱肘子绷紧)。恰好这一天,有一位刑部官员来买肘子,回家一尝,觉得肉皮油亮,红中透紫,肥肉不腻,瘦肉不柴。无论是皮是肉,都那么熟烂香嫩,不咸不淡,味道绝佳。第二天,他又特意到天福号来,指名买这种酱肘花,并百般赞赏。从此,天福号就沿用此法煮制,由于火候到家,味道绝美,从此名声大振,又有人给题了“味压江南”4个大字。食者口碑,传来传去,天福号酱肘子之名,传到宫中,慈禧太后也听说了,差人买回去一尝,果然名不虚传,别具风味,她传旨御膳房,让天福号按日送入宫中,自此以后,天福号就以酱肘子得名了。    天福号酱肘子用精细筛选肉满膘肥的猪肘子,入锅前拨净细毛,反复刷洗。每50 kg配以大盐2 kg、桂皮100 g、生姜250 g、大料50 g、糖色400 g、料酒400 g、花椒50 g,入锅加适量水,旺火煮1小时,把油煮出来之后,取出肘肉,用凉水冲洗,再把锅内的浮油撇出,将煮好的汤过两次箩,把锅底的肉渣捞净,再把已煮过一次的肘肉放在原汤里,用更旺的火再煮4小时,然后再用微火焖1小时。肘肉经过长时间的煮和焖,汤已成汁,煮出来的油也渗入肉内。这时,一阵阵肘肉鲜香,冒出锅来,酱肘子就这样制成了。    带把肘子    “带把肘子”是陕西大荔(古称同州)一带的地方名菜,人们每逢过年或宴宾都必备此菜。    “带把肘子”始于明朝弘治年间。当时同州城里某饭馆有位名厨师李玉山,烹调技艺精湛,远近闻名。这年8月,新任州官要做50大寿,衙门管家来饭馆传李玉山到府内做菜,李为人正直,不畏权贵,看到这州官搜刮民财十分刻薄,心中不愤,便托辞回绝。不久,陕西抚台郑时来同州巡视,地方官为了拍马抚台,又差人传李到府内做菜,李本想再次回绝,但被正在店里吃酒的尉能劝住了。(尉能曾做过光禄大夫,专管皇家国宴事宜,因为官耿直厌弃官场而告老回乡的。)李玉山不解地问:“你为何要我应承此事?”尉能献计说:“我深知抚台的为人,今日你去必须如此那般……”李连声称赞,欣然前往同州衙府。    同州府的管家何三,因上次被李玉山回绝,不免怀恨在心,这次见李玉山来了,便不怀好意地随便买了些带骨的肉交给李,限定时间要他做好,岂知李见了带骨肉正合心意,进了厨房刀勺起舞,不一会儿李玉山就用它烧制了一道菜:上面是肉,下面是几根骨头,抚台看后便问:“这叫什么菜?”地方官一看,大吃一惊,急忙传唤李玉山问罪。李面不改色地答道:“抚台大人有所不知,我们州老爷不但吃肉,连骨头也吃的!”郑抚台原是一位清官,听了李的回话就明白了他的意思,不等州官发作,就赏了李玉山10两银子放他回去。第二天郑抚台便亲自到李玉山的饭馆查访了地方官的罪恶,回去严惩了当地的州官,百姓们个个拍手称快。郑抚台到李的饭馆访查时曾问李玉山那道菜叫什么名字,李说:“因脚爪似把柄,叫做带把肘子”。从此“带把肘子”便成了陕西大荔当地筵席上的一道必备名菜,一直流传至今。   “白煨鱿鱼丝”与温尚书 “白煨鱿鱼丝”是陕西省三原县著名的风味菜。它是为纪念明代万历年间工部尚书温纯而创制的,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三原位于陕西省中部,泾河流经此处。由于明代后期水利疏于治理,泾河下游每年都有洪水泛滥。又因三原地势较低,所以每逢雨季便闹水灾,庄稼全被大水淹没,房屋也大片倒坍,可苦坏了当地百姓。万历年间,祖籍三原的工部尚书温纯,长期在京师做官。他听说老  家水灾的讯息后,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这一年,温尚书回乡省亲,会见了许多父老乡亲,对他们饱受灾害之苦深表同情,便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捐给地方。在治理河道的同时,又让地方官在南北两城间建筑一座石桥,起名为“龙桥”,以便利交通。 在温尚书的带领之下,地方官也做了不少有益于老百姓的好事。就在“龙桥”竣工的时候,温尚书特地从京师赶回老家,与父老乡亲一起庆贺。为了表达对温大人的感激之情,三原厨师精心烹制了多款菜肴。在盛大的庆贺宴会上,父老频频向尚书敬酒。温纯也尽情与百姓同饮同乐。当地名厨特献精制鱼馔,请尚书大人品尝。温纯非常高兴,连声称绝,说是京师地面上也不曾品尝到如此美味佳肴呢。当温尚书动问菜肴名称时,厨师只说是用鱿鱼切丝制成,还不曾命名。温大人高兴地说:“我看此馔就叫做‘白煨鱿鱼丝’吧。”众人齐声赞同,于是“白煨鱿鱼丝”便应运而生,从此成为三原地方一道名菜了。这道菜后来进入古都西安,成为三秦名馔代表作之一,早已扬名中外了。 秦皇美馔“烧牛尾” 关中平原是陕西省重要的粮食基地。这里从古代起便是农业发达地区,大约从西周开始,为农业服务的黄牛饲养业就很受人们的重视。黄牛除了从事农耕劳作之外,还为人们提供优质肉食,成为当地重要肉食品类。 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之后,为了解民情和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经常出巡各地。有一次他在关中地区巡游,看到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后十分满意。为着急于赶路,  秦皇一行竟错过了午饭时间,实在觉得肚饿难行时,秦皇进了一家大路边上的小饭馆。其时日头偏西,饭店主人平时供应客人用餐的牛肉早卖光了。铁锅里只剩下12只牛尾,炖了只是为自家食用的。看到来客举止不同凡俗,店主哪敢怠慢。他一边招呼客官饮茶,一边走进厨房,急忙在炖牛尾的锅里再添好些辣子、胡椒和香料。用不多时起锅时,果然鲜香比平时更浓郁了许多。店主诚惶诚恐地将炖牛尾呈献贵客后,还战战兢兢地站立一旁伺候着。哪知秦皇在宫中吃遍了天下珍馐,却从来没有享用过平民吃食的牛尾。他品尝之后,口感极佳,也吃得非常满意。吃完了一大碗牛尾之后,即令随从多赏店主许多银子。一个无名小店老板,此时才知遇见了贵人,急忙叩谢万岁龙恩,方将一颗悬吊着的心落下地来。 从此,关中地面上兴起了“烧牛尾”之风。人们无不以进食始皇帝夸赞的美食牛尾而备感欢乐,再经过许多年的不断改进,至今陕西名菜谱中还保留着秦皇历史美馔“红烧牛尾”呢。 丰富多彩的冬至食俗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至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正因如此,使冬至食文化也丰富多彩,诸如馄饨、饺子、汤圆、冬至盘、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数十种。经过数千年发展,又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吃馄饨 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节吃馄饨的风俗。馄饨,是冬至的时令美食。据《燕京岁时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这天,京师人家多食馄饨。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各地有不少特色的深受食客好评的馄饨,著名的有成都市龙抄手饮食店的抄手,其品种多样,皮薄馅嫩,味美汤鲜;重庆市的过桥抄手,包括讲究,调料多种,蘸调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庙松运楼的三鲜馄饨,馅料讲究,薄皮包馅,味极鲜美;浙江温州市的长人馄饨,皮薄如纸,海鲜佐料,汤清味美:广州云吞,馅料讲究,薄皮包馅,色味皆美;新疆乌鲁木齐的曲曲,羊肉为馅,皮薄馅嫩,汤清味鲜等等。    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清朝记载,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糖、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古人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汤圆也是我国的传统的美味食品。南北各地还有不少汤圆的名品,如宁波汤圆馅多皮薄,糯而不粘;长沙姐妹汤圆洁白晶莹,香甜可口:温州县前汤圆用料考究,甜美味香,都是驰名的美味食品。此外,台湾的菜肉汤圆、成都的赖汤圆、贵阳的八宝汤圆、安庆的韦家巷汤圆,也是风味独特的美味食品。如今不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吃到汤圆。    吃“捏冻耳朵”“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遗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锅里煮熟,做成一种“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吃年糕 从明末清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禚,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丝、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吃荞麦酒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赶回婆家。家家户户要做荞面面、荞麦稞吃。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关于它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传闻。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这个传说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是,冬至夜吃赤豆饭的习俗却流传至今。赤豆糯米饭是一种人们喜食的美餐,它不仅清香可口,而且营养丰富,有健胃生津、去湿益气、利尿解渴、通乳催奶等多种药理作用,经常食之有益人体健康。    献冬至盘 献冬至盘则来自苏州。冬至盘和春盘类似,到了冬至那天,亲朋相互赠送食物;提筐担盒将道路都塞满了。有首诗这样描述:“冬至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脚前尽处浑闲事,原物多时却再归”。 冬至是一年廿四节气之一,在立冬后四十六天,通常在十二月廿二或廿三日,当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中华民俗节庆网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www.1155815.cn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民俗节庆门户网站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中华民俗节庆网 山西冬至的饮食习俗与传说 民俗节庆门户网站 一、山西冬至。冬至,是山西民间在农历十一月的重要节日,俗称“冬”节。 www.1155815.com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Chinese Folklores & Festivals Website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 中华民俗节庆网 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 民俗节庆网 有的是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 民俗节庆网 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须是几划。每日写一笔,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 1155815.cn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中华民俗节庆网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华民俗节庆网|http://www.1155815.com/ 原文链接:http://www.1155815.com/jieqing/a0201/200712/52_3.html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华民俗节庆网|http://www.1155815.com/ 原文链接:http://www.1155815.com/jieqing/a0201/200712/52_2.html www.1155815.com www.1155815.cn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华民俗节庆网|http://www.1155815.com/ 原文链接:http://www.1155815.com/jieqing/a0201/200712/52.html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www.1155815.com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币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1155815.com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人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Chinese Folklores & Festivals Website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民俗节庆网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1155815.com 冬至节,全省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中华民俗节庆网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华民俗节庆网|http://www.1155815.com/ 原文链接:http://www.1155815.com/jieqing/a0201/200712/52_4.htm南阳冬至的饮食习俗与传说 二、南阳冬至 wish.1155815.com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1155815.cn 东汉的时候,有个名医叫张仲景,因为医术高明,被人成为医圣。 民俗节庆网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很难受。 1155815 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可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民俗节庆网 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民俗节庆网 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1155815.cn 当初张仲景在长沙任职的时候,就在平时经常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众的爱戴。退休以后,长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乡去看望。 1155815.com 俗话说,医生难治自己的病。张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1155815 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灯油就要烧干了。 www.1155815.com 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长沙有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阳的人不干了,双方就争吵起来。 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Chinese Folklores & Festivals Website 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 中华民俗节庆网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民俗节庆门户网站 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 1155815 “祛寒娇耳汤”现在很少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冲刷,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并且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进,记得小时候和父亲参加过旅游局搞的一个饺子节,有上百种的饺子,各种各样的造型,各种各样的馅料。 中华民俗节庆网 大的有如拳头,小的婉若弹丸,简单的集如一球,复杂的有白鹤亮翅,当时面对这么好看的饺子,真舍不得咬下去。 1155815.com 现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代表食品,但张仲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到了。 1155815   慈禧与“金凤卧雪莲” “金凤卧雪莲”是用鸡为主料做成的一道菜。这道菜是慈禧在庚子事变后的每年第一场初雪时必吃的一道佳肴。它是1900年在慈禧逃往西安的路上创制的。    那一年,八国联军侵占大沽炮台、天津后,又向北京袭来。慈禧大惊,连忙带着光绪皇帝向西安逃命。慈禧出逃途中,有一天突然天色阴沉,朔风透骨,纷纷扬扬地下起了鹅毛大雪来,不一会儿地上就厚厚地积满了雪。慈禧的出逃车马人等行走艰难,一行人饥寒交加,慈禧见状命太监总管李莲英去寻找歇脚的地方。茫茫荒野,找个栖身的地方真难呀,李莲英找到了几间废弃的破草屋,暂作慈禧的“行宫”,凑合一宿。    次日早晨,李莲英见慈禧所睡的坑上下满是积雪,连她盖的被子上也蒙着一层雪花,慈禧至中午时才睡足醒来,随即太监将御膳送上让慈禧享用。这些饭菜中除宫廷中常规的一些菜肴外,另外增加了一道鸡肴,这个菜是慈禧在宫里没吃过的一道菜,慈禧见之连连动问:此肴有何来历?李莲英答道:“此菜是奴才特意让御厨为老佛爷烹制的新菜“金凤卧雪莲”。因为老佛爷您昨晚睡觉时,风卷雪花进了屋子里,洒满了一地,您的被子上也积有薄薄的一层,而老佛爷却安然睡得香喷喷,就像凤凰睡在雪地里,因此奴才想出此菜来孝敬老佛爷。”慈禧闻之大喜。连称妙哉,下箸品之其菜味道极好,后事变平息回京后,慈禧年年都要品尝这道名叫“金凤卧雪莲”的鸡肴。 “慈禧蒸鲥鱼”与阿坤 鲫鱼肉质细嫩肥美,以味鲜醇厚著称于世。它既是古代的贡品,又在湖北享有“江汉三鲜”之首的美誉。 大约是在1905年的北京故宫里,年迈的慈禧太后突然心血来潮想吃鲥鱼。这可急坏了宫中的御厨了。因为要保持鲥鱼的特有鲜味,又不能让太后久等,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是侍候不好这位既嘴刁,又脾气大的老太后,肯定要招来杀头之罪呢! 其实,鲥鱼鲜美的味道主要来自它的鱼鳞。所以烹调一般是不去鳞的。如将鱼鳞刮去了,鱼肉的味道就会比普通的鱼都差多了。但是不管是清蒸还是红烧鲥鱼,因为鱼身有许多细小的鳞片,吃时要一一吐去就很麻烦。要做出既不失鲥鱼的本味,又没有吃鲥鱼时吐鳞的烦恼可就不容易了。 有个从苏州松鹤楼餐馆来的阿坤师傅,平时就肯动脑子,也几次得过慈禧褒奖,这天他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他把鱼鳞先刮下来,漂洗好多次,全装在一只纱袋里。再在蒸笼盖顶加一个钩,挂上沙袋。当盖严盖子时,又把纱袋对准鱼盘,再用文火蒸熟,等取出鱼盘时,就能看到鱼鳞上的油质全都滴进盘里。吃的时候,完全保住了鲥鱼鲜味,又找不出一点鳞片来了。当这条鲥鱼送上御膳桌时,慈禧太后果然分外满意:一只喷着热气的鲥鱼,横卧在青花细瓷海碗中间,乳白色美的鱼汤上,浮着一层淡黄色鱼油,加上火红的火腿肉丁,绿油油的葱叶、淡紫色的嫩姜片……这些色彩衬托雪白肥嫩的鲥鱼真有点儿让老太后眼花缭乱,不忍下筷子呢。 这一顿鲥鱼佳馔,大饱了慈禧太后口福,吃完便召见了巧烹美味的阿坤师傅,赏赐了许多银子。后来这种清蒸鲥鱼的制作方法又从宫廷传到了民间,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典故,便叫它“慈禧蒸鲥鱼”。阿坤师傅的大名自然与美食一起,永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
本文档为【中国饮食文化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