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别教育2010年8月

2011-09-14 9页 doc 41KB 1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56054

暂无简介

举报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别教育2010年8月对攻击性行为幼儿的个别教育 对攻击性行为幼儿的个别教育 著名教育家在此方面的优秀案例 故事:佳佳和莎莎正在画画,佳佳缺一支红色的蜡笔,看见莎莎笔盒里有一支,伸手就去拿,嘴里还说:“这是我的。”莎莎不肯给他,佳佳气得把莎莎画画的东西全扔掉,还用脚去踢莎莎。 佳佳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攻击行为。 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是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幼儿的攻...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别教育2010年8月
对攻击性行为幼儿的个别教育 对攻击性行为幼儿的个别教育 著名教育家在此方面的优秀案例 故事:佳佳和莎莎正在画画,佳佳缺一支红色的蜡笔,看见莎莎笔盒里有一支,伸手就去拿,嘴里还说:“这是我的。”莎莎不肯给他,佳佳气得把莎莎画画的东西全扔掉,还用脚去踢莎莎。 佳佳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攻击行为。 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的行为。是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其发展状况既影响幼儿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一种不为社会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儿童攻击行为从动机角度可以分为两种: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指儿童支攻击别人的目的是去伤害或侮辱一个他所选定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他所憎恨、讨厌或不喜欢的,敌意攻击可能是通过身体的、语言的攻击,或者是破坏他人的物品;工具性攻击是指儿童伤害他人是为了达到另外一种目的,如撞倒同伴去抢玩具、伤害他人引起大人的关注等,攻击别人行为在这里是作为一种手段。有的时候,儿童的攻击行为是这两种的混合。 攻击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幼儿教育中一项严峻的课题。 攻击行为会妨碍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另外,攻击行为与犯罪有一定关联。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罪犯在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行为。也就是说,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治。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一)遗传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其余50%中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所谓遗传并不是父母打人、骂人等一些具体的行为遗传给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活动类型,比如情绪容易激动、兴奋性强、反应速度陕等自然特征。这些具体的自然特征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滋生出攻击性行为。但是从本质上讲,幼儿攻击的差别,虽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后天环境与教育是攻击性行为产生及其强度的决定性因素。 (二)家庭教养方式 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儿童,表现出攻击行为。如有的家长只要孩子做错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他一顿。孩子挨打以后,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稼”到别的人身上,就易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行为。又如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侮你,你要狠狠地揍他。”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三)大众传媒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影视镜头里人物的攻击性行为。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而当电视进入每一个家庭后,幼儿每天用于看电视台的时间很多,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为幼儿提供了攻击样板,使幼儿不知不觉地模仿学习了攻击性行为。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孩子在偶然几次的攻击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好处”,其攻击行为的欲望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赞许,其攻击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四)、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也会强化攻击性行为 当受到攻击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 极行为。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被攻击者作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儿童,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干预策略 (一)逐步培养幼儿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 幼儿虽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认知成分在行为调节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但是成人也不要忽视幼儿内部因素对控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首先教师要使幼儿知道攻击行为的危害性,再通过移情训练,让幼儿体验到自己的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认知和情感因素的结合会产生内在的动力,使幼儿对自己的攻击行为感到羞愧,促进幼儿自觉地减少攻击行为。移情训练的事例如下: 在平时的角色游戏中,我们往往习惯于请个子比较大、力气强壮的幼儿扮演诸如“大灰狼”之类的强势角色,请文弱的幼儿扮演“小羊”之类的弱势群体。为了促进幼儿的移情,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可以通过角色的换位,即让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扮演弱小者“小羊”,使其体验到被攻击的痛苦和无助;而让弱小的被攻击者扮演“大灰狼”,使其感受到“力量”的魅力。通过这种角色换位,将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某种感情。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养成爱怜之心。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是纠正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 作为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的家长要常观看育儿知识展览,阅读有关育儿方面的书籍。作为被攻击孩子的家长要摆脱“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辱”的心态。“以牙还牙”只会制造更多的攻击性行为。作为具有攻击性孩子的家长,首先要提高攻击性行为对孩子和社会有消极影响的认识,走出攻击性行为不算严重错误的认识误区。对于孩子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通过夸大后果的方式讲明它的危害,并在孩子面前旗帜鲜明地表达对这一行为的反对态度。 (三)防止大众传媒对幼儿产生的不良影响 防止幼儿接触不良大众传媒,某些影视特别是暴力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家长要深刻认识到它带来的危害性,坚决杜绝大众传媒对幼儿产生的不良影响。家长要尽量减少给孩子接触暴力电视的机会,消除环境的负面影响。 幼儿年龄阶段,幼儿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多与幼儿一起观看有意义的影碟、录像等,使幼儿潜移默化地感受并表现剧中人物的可爱、善良、勇敢向上、助人为乐等。在家里,家长可以陪伴幼儿观看类似这方面的影碟、录像、电影等。同时,家长还要尽量给孩子创设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 (四)培养被攻击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对于经常被攻击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告诉他(她),哭、 告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要想办法去阻止别人的攻击,教师并有意识地教给被攻击者自我防御的能力。当别人看着你,想打你时,你可以大胆提醒他不许打人,或直接把他(她)的手推开。如果是冷不防受攻击时,可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甚至可以适度的反击,这样,既可以引导幼儿自我保护,也让攻击者受点挫折,同时,攻击者的行为受到同伴抵制,教师的批评,认识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被攻击者通过反击,成功地阻止了别人的进攻,但再有人侵犯他时,他就不会再退缩了。 (五)注意输导方式。 不论儿童中出现什么行为问题,进行输导解决是基本原则,既要接触儿童,即在情感上爱儿童,又要控制儿童,即对儿童的行为提出要求。接纳的目的上在一个温暖的情感背景上,更有效地将父母和教师的价值观和社会化目标传递给儿童,控制的目的是在一个健康的文化背景上,向儿童提供有益的环境刺激。通过最有效的控制方式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行为,抑制攻击性等不良行为。一般常用的控制方式有强制、引导、爱的收回三种。强制包括惩罚、批评、剥夺儿童的某些权利等,引导包括说理、表扬、指明行为的后果等,爱的收回包括暂时孤立儿童、不理睬儿童、表示失望等。这些控制方式的实际效果是很复杂的,它与父母、教师和儿童原有的感情基础相关,感情基础越好,效果越佳。 (六) 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 儿童生活在一定的群体是,任何一个群体的建立都是以情感为纽带,所谓群体情感气氛,是指一个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它可以是融洽的,也可以是对抗的。这种情感气氛是由群体的成员共同酿造的。建立一个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不仅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使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生活的很充实,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安全感,有依恋感,从而削除种种不良行为的发生。反之,如果一个群体是对抗性的,群体成员之间情感对立,互不信任,你争我夺,四分五裂。那么,生活在这种群体中的成员就会失去安全感、互惠感,其结果必然引发种种破坏、攻击等不良行为。因此,建立良好的群体气氛会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四、教育中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与策略、个人对这方面的理解与思考 (一)教育方法与策略举例 1、“当他被咬之后” 安敬东 自我中心意识强烈,玩具得不到去抢咬人 引导孩子进行移情换位 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诉孩子,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再让孩子换个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么,你将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呢?让孩子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徐卓娅教授的举例 2、“失去自由”刘俊成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自己。但他选择的方式不恰当,从而往往采用惹人注意的方式甚至进行攻击来引发别人对自己的注意。 限制活动 跟随老师左右 3、“不理不睬”殷汝霖 自我控制能力差 所谓“冷处理”, 暂时对孩子攻击行为不理睬,表示冷漠,在一段时间里不理他,用这种方法来“惩罚”他的攻击行为,让他思过、反省 适时教育(当被别人欺负攻击时) 至始至终贯穿语言教育,多种教育方法并用。 (二)理解与思考 1、教师要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 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则幼儿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把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同时,教师还应教会幼儿用言语来倾诉内心体验的攻击性情感,引导他们在适当的场合与时间大哭大叫一通,以宣泄内心无法排泄的挫折、愤怒与烦恼,让幼儿参加各种有趣的游戏与置换活动,去转移幼儿的攻击性情感。 2、教师与家长积极配合,保证教育方向的一致性 教师在幼儿园要把具有攻击性强的幼儿放在心上,把他们的攻击行为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家里,家长不要只忙于自己的事情,忽略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另外,教师与家长要经常交流,采取一致的教育措施,共同努力帮助幼儿矫正攻击性行为。 3、在活动中创设条件,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幼儿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而造成冲突和摩擦。玩具数量要充足,以减少幼儿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 幼儿期是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发展,对孩子今后乃至一生发展至关重要,此时所造成的任何发展的落差与偏差都会给今后的发展及教育带来很大困难。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成因,以使我们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总之,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不良行为的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们予以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的不足,应相信他们会改正,并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 家庭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1.创造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   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   2.去除攻击行为的奖励物   如果孩子打了人家长不制止,打人就成为攻击行为的“奖励物”,使孩子觉得打人并没有什么不对,以后还可以去打别人。所以,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要及时处理,使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的,应该怎样做才对。   3.教孩子懂得宣泄情感   烦恼、挫折、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感,因此要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   4.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愤怒。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养成孩子的爱怜之心。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是纠正孩子攻击行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5.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冷处理”   所谓“冷处理”,就是在一段时间里不理他,用这种方法来“惩罚”他的攻击行为,如把孩子关在房间里,让他思过、反省,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会向孩子提供呵斥、打骂的攻击原型。如果把这种方法与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6.引导孩子进行移情换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者在看到受害者明显痛苦时,往往会停止攻击。然而,攻击性很强的人则不然,他们会继续攻击受害者。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诉孩子,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再让孩子换个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么,你将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呢?让孩子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7.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   家长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不要因自己对某些事情不顺心而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攻击别人。夫妻之间要避免争吵打骂,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
本文档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别教育2010年8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