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动画的发展

2011-09-15 12页 doc 68KB 1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5260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动画的发展看中国动画发展史-悲哀的中国动画业 动画是一个电影类型,不是儿童片(当然在目前的中国是没戏)"。英语中把漫画分为儿童看的"CARTOON(卡通)"和青少年看的"COMIC(漫画)",在动画界也是同样。所以20岁的我看动画片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的观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动画片针对的年龄层太小,不但国产的动画片只有7岁以下的人才看,连引进的动画片也只是针对12岁以下年龄层的。所以无怪乎去年引进的《灌篮高手》会引起轰动,相信很多大人也看见《灌篮高手》后会惊呼:"居然还有适合高中生看的动画片!?...
中国动画的发展
看中国动画发展史-悲哀的中国动画业 动画是一个电影类型,不是儿童片(当然在目前的中国是没戏)"。英语中把漫画分为儿童看的"CARTOON(卡通)"和青少年看的"COMIC(漫画)",在动画界也是同样。所以20岁的我看动画片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的观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动画片针对的年龄层太小,不但国产的动画片只有7岁以下的人才看,连引进的动画片也只是针对12岁以下年龄层的。所以无怪乎去年引进的《灌篮高手》会引起轰动,相信很多大人也看见《灌篮高手》后会惊呼:"居然还有适合高中生看的动画片!?"这真是中国动画业的悲哀!     世界的动画大国,当然是美国和日本,而两国的动画作品风格也有所不同?老美"的动画以数字化的电脑制作为主,号称"美国没有'动画绘制人'"。其特点是夸张的人物形象和动作,且节奏较快,体现了美国人的直率,爽快的性格。代有狄斯尼;华纳等公司。而日本的动画以赛璐璐和喷笔绘制为主,体现的是一种唯美的风格。特点是以优美的人物造型,内涵丰富的对白及剧情吸引观众,但相对的,定格画面就较多(1995年的超人气大作《新世纪Evangelion》创造了3分50秒定格且无对白的记录,但销售量仍排亚洲第一,庵野大神的功力真是高深莫测!),节奏也较慢。代表么……吉卜力、GAINAX、SUNRISE、东映……     而中国动画拥有的是什么呢?只要谈到这个话,很多"专家"都会这么说:"民间流传的皮影乃动画之鼻祖,建国后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更是开了历史之先河……"再往后呢?再往后则是单调生硬的色彩,粗糙且毫无美感可言的人物型,幼儿园小朋友都觉得幼稚的剧情,片中大人发音象3岁孩子,还有毫无感情的对白……。可以说,中国动画观众没有7岁以上的!!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称之为"幼园动画"。     然而,形成"幼稚园动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动画片的概念的错误认识以及对观众年龄层的狭隘定位:     前面提到了,很多人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因此从编剧到配音都极尽幼稚童趣(所谓)"之能事。因此把观众年龄层次定位在了一个想当然的低谷中,效益不好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可在日本,动画片分为了3个等级,分别面对3-12岁;12-18岁和18岁以上的年龄层。美国更是把动画片做得老少兼宜,如《狮子王》。解决方法:尽快改变对动画片的认识。     二、题材陈旧且无聊:     国产动画片的题材似乎除了"葫芦娃斗妖怪"、"琴岛和海尔"就是"大灰狼和小白兔"、"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些东西,2年级以上就没人看了。说得再不客气点,日本的三流科幻片《咸蛋超人(奥特曼)》(按某些人的习惯把它归入动画片)都比它们来得好看。解决方法:考虑采用受欢迎的剧本(如金庸小说)或年轻人写的剧本(接近青少年喜好)。     三、技术落后或盲目使用"新"技术:     看起来,中国动画恐怕还停留在老式的"塑料纸+水彩笔"的"幻灯式动画片"阶段吧(未证实),既没美国的数字化技术流畅,动感强,也没有日本的"赛璐璐+喷笔"柔和,美观。偶尔有赶赶时髦,用电脑着色的作品也是用"画笔"一类的简单软件"填空"。色彩方面已不是缺乏过渡感,而是干脆完全没有。不要说与美、日的优秀CG(电脑绘图)相比,就连传统的手绘也不如,充其量也就是比小儿涂鸦略高一筹。如果有人指着电视屏幕上的一堆单调的色块得意地说:"这是咱们国家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那么我只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解决方法采用真正的新技术或更美观的传统技术(比如水墨画)。     四、经济时代的荼毒:     我国的动画片大多出自"XX电视台动画部"或"XX美术制片厂",这些都是国家资金在支持,经济效益当然要排在社会效益的后面。于是乎,动画片成了没人爱看的"幼儿公益广告"或"幼儿教育节目",当然也就比不过外国的"文化侵略"啦。国家与其不厌其烦地投巨资生产既没市场又没观众的垃圾片,不如花点力气营造一个良性动画市场解决方法:动画制作商业化、市场化。     五、外行指挥内行或外行指挥外行加上缺乏敬业精神:     现在什么样的人都在搞动画,内行也搞,外行也搞,只是因为它赚钱。"因为现在一般是决策者、策划者是制作人,而不是具体搞动画的。这好比一个不会开车的人教别人开车,由比而出的毛病,车也肯定搞不好了。"(徐克语)而国外"加工片"的泛滥,更导致了我国本来就少有的有能力的专业动画人员的思路匮乏,不思进取,夜郎自大。既然"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小孩本来就没有欣赏的能力,也就用不着花大力气制作",因而也就有很多人可以以此为借口偷工减料。解决方法:培养专业的动画制作队伍,并合理使用;强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声优质量低劣:中国播放的动画片,无论是国产的还是国外的,配音不但毫无感情,而且跟角色的年龄,个性不符合。普遍配音的年龄小于角色的实际年龄,经常可以看见我国配音的外国动画片中的高中生尚未变声(例如月野兔)之类的情况。而无论是"酷哥"还是搞笑专家,在国内都是"千人一声"。港台的声优虽然有些"嗲",但配音的效果与角色本来的年龄,性格到没什么大的出入。解决方法:提高配音演员的素质,可以学习日本,将优声当作明星宣传,既促进了他们的上进心,又使动画片更加正规化。进品片放原声既体现了原来的气氛,又节省了经费,又何乐而不为呢?     如今的青少年,看的是《灌篮高手》、《口袋妖怪》、《花木兰》,喜欢的是"酷"。而充满"乡土"气息的国产动、漫画早已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近来出现了一些本土漫画杂志,虽然临摹、半临摹的作品还比较多,但总是迈出了第一步。而我们的动画业呢?悲哀啊,悲哀啊!     我国引进动画片(尤其是日本的)时,由于引进者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动画片会受青少年欢迎,因此他们只能找一些他们看起来似乎可能比较会受国内观众欢迎的,且内容绝对"健康"的片子引进到国内。(不排除某些人想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的可能性)大人气的《新世纪EVA》可能就是因为内容有一些"血腥(?)"或"少儿不宜"而无法为一些人接受。或是因为内容涉及灰色人生观,人们担心"少年儿童无法理解",或是想杜绝"文化侵略",或是还有其它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而真索性"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不予引进。或者更简单的原因:他们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部受欢迎的动画片。     说到"文化侵略"又想起n年前X市(还不是一个小地方、好像是深圳吧)某人发起的"全市中、小学生联名告别卡通"的闹剧。我要说的是:防止"文化侵略",靠"告别"是没有用的,只有制作出真正吸引观众的精品才行。     最近的《宝莲灯》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最高水平了。实际上,《宝》的水平绝对不低于日本(当然《EVA》还是没法比),但它还是失败在题材上--这种老掉牙的题材,如果不经过再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当看到晚报上提到《宝》首场由于张信哲而爆满且初中女生占大半时,我的心情的确只能用"悲哀"来形容一部动画片需要歌星来拉票房,不是动画业的悲哀又是什么!     悲哀啊,中国动画业者。     悲哀啊,中国动画观众……     我不想这样悲哀下去了,可是谁能帮助我呢?……     不在悲哀中爆发,就在悲哀中灭亡! 中国动画将何去何从 中国卡通:何去何从1——倒行逆施   当我得知电视台宣布某电影制片厂投资数千万制作大型动画作品《宝莲灯》,并看见一些公开的片段时,我实在有些兴奋。    当我看到电影院播放某电影制片厂投资数千万制作大型动画作品《宝莲灯》,并看了一部完整的影片后,我实在非常悲哀。   “真不知道那些人在想什么,居然拍出这么差劲的东西,中国的动画业水平太差了!” 当时的我,和很多动漫迷一样认为中国的动画人“浅薄、无知、坐井观天、闭门造车,不懂得动画市场规律、思想停留在60年代”等等。然而,我错了,完完全全地错了。   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一件事:“大x车”栏目每天收到的信中,有60%是骂他们的--这还不包括更多的根本对他们没抱希望所以根本没想过要寄信骂他们的铁杆动漫迷。台里的领导对此的说法是:“说明你们的工作还不完善,还需要改进嘛。”然而要如何改进呢?这位“领导”的标准大概就是:“凡超过《机器猫》中大胖揍野比水平的一律算‘暴力镜头’,不得播放。”    有这样的“领导”,这样的 “标准”,还要人家改进?再改连幼儿园小朋友也懒得看啦!   中国孩子的心理虽然比起日本孩子已经脆弱得太多,但也没有懦弱到看见这么一个小怪兽就受到“刺激”的程度。而且,就算真的会受到刺激,也应该让其得到一些锻炼—虽然这个形式不是十分合适——难道你们还要继续为他们营造保护罩,最终使其成为“温室中的幼苗”吗?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想大家都知道。可现在这些卡着动漫事业脖子的领导们正在学习大禹那不争气的老爸,一个劲地“堵”,希望可以“御日本动画于国门之外”。可是,物质的水尚且堵不住,何况属于精神范畴的动漫作品?“洪水”已经来了,君不见漫山遍野的D版VCD?   有些领导会说,限制日本动漫是为了保护本土原创动漫画的发展。拜托!你有一点历史和市场常识好不好?这样的做法,和上上个世纪清朝的闭关锁国,和“地方保护主义”有什么区别?自然界的定律,是竞争越激烈的地方,生物进化越快。套用到动漫市场上也一样说得通吧?禁止了日本动画就以为观众会不得不看差劲的国产动画——相信这样一相情愿、掩耳盗铃的做法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傻瓜。相反的,适当地引进高质量的日本动漫作品,会刺激国内动漫市场和制作人,最终加速推进了原创动漫画的成长。   中国卡通:何去何从2——绊   国产动画片为何少之又少?   外国动画片多是中国人捉刀   假期,全国众多电视台都热衷于播放动画片,吸引了数量可观的小观众。然而,这些动画片中,国产的很少,占绝对优势的,是日产动画片。    令人惊讶的是,很多日产动画片实际上都出自中国美术家笔下。中国内地从事动画片生产的单位近百家,除了中央电视台和一些电影制片厂等少数几家外,大部分都不具有独立创作能力,主要是承接来自国外的动画片的绘制工作。因为国产动画片的中期制作费用,每分钟只有一万元人民币左右,一般一集十分钟;可国外的中期成本,一分钟少则3000美元,多则8000—9000美元,且片长都为20分钟以上。我国的艺术家只得以担任繁复浩大的绘制工作来赚钱,而大批专业人才流向薪金丰厚的合资动画片制作公司,主创力量渐被削弱,拍出精品巨片自然是难上加难了。   中国的动画工作者缺少的绝对不是实力。那么,我们的动画人究竟缺少什么呢?   答案是观念、敬业精神和商业意识。   经常会看到一些中学生在看动画片时,被父母指责:“这么大了还看儿童节目?”中国的动画片,一直被安排在什么七色光、大风车之类的少儿节目里。从主持人以及设计等方面看,针对面都六七岁小孩。而中国的动画片,一直以来都是绘制简单,里面的人物虽然形象幼稚,却都是满嘴的大道理(更别扭!)。而歌曲,也是那种儿歌似的风格。    动画片应该是对全年龄开放的,各个年龄层次均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相信《高达》这样的动画片,绝对不是给小孩看的——相信能够看懂得不多。    因为动画是“儿童节目”,因此制作要考虑“教育意义”,因此“商业价值”要放在后面,因此就不能“大投入”,因此就拍不出什么好东西,因此就有人认为“动画是赚不了钱的玩意”,因此就仍然只投入一点资金拍摄,因此只能拍摄也只会拍摄“儿童节目”,因此就……    这样的东西要如何让人才不外流、资金不缺乏、有人关注、形成市场?    所以说,中国动漫事业发展的第一个绊,就是“观念”。   说到“细节”这个词汇,在中国动画几乎是不存在的,几乎没有一个导演或者原画会费心加入“浪费资金”的细节描写。    日本动画人对于细节的注意。不要小看几分几秒的细节画面,有时这会影响整个作品的地位和生命!   在日本,动画片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有电视放的TV动画,有电影院放的剧场版,有外卖的OVA。    动画片成功了,可以靠模型,卡片等相当大批的周边产品;可以拍剧场版;可以制作游戏来赚钱;甚至像EVA那样开音乐会。而这些都能够带来大量的利润。这些利润再投资,再用来制作新的动画片……    如此下去,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就是现在日本动画片的蓬勃景象。    动漫产业已经成为日本国民经济的第6大产业。      中国卡通:何去何从3——傲慢与偏见   “文化侵略”这个词汇,想必各位动漫迷们不会很陌生吧?   国外动漫画被斥为“文化侵略”。不过奇怪的是,来自美国的迪斯尼影片却能长驱直入进入中国市场。这足以证明我们在对待外来动画影片方面并非闭关锁国,换句话说,我们要“抵御”的“文化侵略”只有一个日本。   那么,是不是日本人就真的那么阴险狡诈,挖空心思地想毒害我们的下一代呢?   我想答案是否。   首先,日本与中国不同,动漫画在日本是一个相当发达的文化产业,是纯粹的商业行为,政府对其并没有什么直接干预。绝大多数的日本公司制作动漫作品都是纯粹为了赢利的商业活动。不太可能会做出为了对某个国家进行“文化侵略”而拍摄动画片这样的赔本买卖。    其次,日本在世界上最大的假想敌是美国而不是中国——实际上,日本对中国是相当轻视的——就算“侵略”,也会“侵略”美国。而且日本与中国基本是同一个文化体系,即使“文化侵略”也不会有很好的收效。所以日本政府根本不会有这种构想,也没有必要对中国进行文化的侵略。如果日本政府没有这样的计划,难道下面的企业会突然异想天开 ,制订“文化侵略”的计划来讨好政府吗?    第三,即使日本政府真的有这样的计划,为什么不用影响力更大的日剧而要用动画片呢?    最后,“文化侵略”即使真的实施,作为“侵略”的媒介的动画片也好,日剧也好的作品,只能反映日本文化中好的一面,比如坚忍。而民族文化中丑恶的一面比如军国主义,即使真的拿来侵略也没人爱看,即使看了也没有傻瓜会去学吧?这样的话,不过是一次文化的融合而已,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且我就不信,我们的孩子只要接受了日本的“文化侵略”就会变成汉奸。   社会对日本动漫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而这样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的评论和赤裸裸的攻击对并不了解日本动漫的家长、老师和其他人却可以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这样的一篇文章的杀伤力是不言而喻的。   社会上还有很多人认为日本的动漫作品有很多暴力、色情内容。这同样是一种偏见:暴力,什么程度算暴力?按照我在之前说的中央电视台的某领导的标准,《机器猫》里野比和大胖打架就算“暴力”。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恐怕不“暴力”的也只有《大x儿子和小x爸爸》了。    再说色情:我承认,在日本的确有不少色情内容的动漫画作品。但这和日本全民漫画的国情是有关系的:他们对动漫画的对象有严格的分级和限制,没有一家店敢卖给一个未满18岁的孩子H漫画,而有色情内容的动画作品大都是单独贩卖的OVA,即使偶尔有在电视台播放的TV版也都是在深夜播出,可以说管理相当严格。而由于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动漫作品都是通过盗版这个渠道进入的,而盗版商才不管什么“健康”之类的,他们只考虑钱。这就更说明了中国的动漫市场需要的是管理而不是禁止。      中国卡通:何去何从4——无人喝彩   前面谈了许多关于日本动漫的东西,现在该好好说说我们自己的东西了。   虽然我国几乎没有一个专业的漫画家却有成群结队的职业“动画工作者”,但我们本土的原创漫画水平却要比动画高出许多。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怪现象。   其实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首先,漫画的制作成本比动画要低许多:作一部中篇漫画的成本大约也就是一两百,而制作一部剧场版动画怎么也要个好几百万或者更多。这样就使无数有才华或有志气的FANS只得投身到漫画制作中来。   其次,基本上只要通过了杂志的审查就可以,同是圈内人士的编辑自然不会胡乱制订标准;而动画就不一样了,要通过投资方和制作方的审查,接着还可能要通过政审。这样,一些本来有条件制作动画的FANS在自己的作品被“枪毙”后,也不得不以类似的漫画为寄托。   这样,无数怀才不遇的动漫FANS不是去给外国人打工,就是蛰伏在漫画这个浅潭里等待机会,当然更有干脆放弃了这个充满生气和活力的事业去另谋生路的心灰意懒者。    如果说我们的漫画事业已经迎来了黎明的话,我们的动画事业则仍然处在无尽的黑暗中——不是“黎明前的黑暗”,而是“真夜中的黑暗”。黑暗中唯一一点灯火。虽然这灯火是那么的微弱,但至少能在黑夜中看到一点希望。而人类所拥有的唯一的东西,不正是这“希望”吗?   但是,希望归希望。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动画自身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根本看不见自己的缺点。无数厂商就是因为看不见自己的缺点,才会义无返顾、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地拍摄了一部又一部被誉为“反面教材”的作品。如果中国动画人不尽快从这种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情结中清醒过来的话,无论是有怎样优秀的剧本,怎样庞大的投入,怎样精英的队伍也不会成功的。   中国的动画,无人喝彩——至少是12岁以上无人喝彩。中国的动画人是一个相当失败的群体——当然,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并没有意识到。   《宝》剧虽是盈利了,但我却害怕导致一个无法轻易停止的悲剧的发生:暂时的“成功”会迷住那几位可怜导演的眼睛,好象认为他们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到最后,中国动漫会跌得爬都爬不起来……   呜呼哀哉!中国动画就是如此可悲的发展吗?望有识之士能有所注意不要让千千万万的中国动漫迷只能去看泊来品;不要让中国成为他国动漫的倾销地;否则,中国在国际动漫市场上又要导演出一台鸦片战争后的悲剧!!!   中国的原创动画不需要喝彩——他们需要的是斥责,和一部可以使他们觉醒的当头棒喝般的优秀原创作品。   中国的原创漫画也不需要喝彩——他们需要的是支持他们的实际行动,使他们可以创作出一部使人们觉醒的当头棒喝般的优秀原创作品。      中国卡通:何去何从5——作茧自缚   很多评论家或者“评论家”在提起我国的动画事业时,都往往会说《哪吒闹海》、《大闹天宫》这些回忆中的经典。的确,在我国,包括《哪》、《大》以及其他很多作品在内的绝大多数的中国早期动画作品都是相当成功的艺术片,说它们是经典是一点都不为过的。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动画整体制作水平不但没有明显的进步,有些地方甚至反而倒退了。    动画作品,从来就有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区别。一般地说,艺术片叫好不一定叫座,商业片叫座不一定叫好是天经地义。但是,现在的中国动画,有很多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    中国的动画片,是中国动漫事业的耻辱。    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题材可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可是,无论是《宝莲灯》还是《西游记》在内容上是否都过于拘泥于原著了呢?也许,那些动画人根本就不知道应该如何改编吧。    本人制作的《仙界传封神演义》、《龙狼传》(一部改编《三国演义》的作品)、《最游记》(可以说是摩登《西游记》),美国人制作的《花木兰》这样的作品,的确是将历史或者传说篡改得太过分了。但是这样的作品却得到了青少年的欢迎,这难道不值得我们的动画制作人反思吗?只有这样——我指的是精神而不是形式——将当代的思想融入传说之中,才容易得到观众的共鸣——当然,如果你仍然坚持“动画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青少年中流行什么与它无关”,我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尊重原著当然不是坏事,但是凡事有度,如果过了“度”就不再是“尊重原著”而是“墨守成规”了。制作传统题材的作品时,千万不要连萝卜带泥一起下锅,一些有历史局限性或者不合当代观众心理而难以得到理解或认同的不妨改之。这条真理不仅仅适用与动画制作。   当然,无论是美术还是音乐,采用什么样的效果要看是什么题材的作品——如果《钢之炼金术师》里突然出现了一幅泼墨大写意的使徒——还是会动的,大家会怎样想?同理,如果《哪吒闹海》里哪吒和龙王三太子打斗时的BGM是“E降凋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第四乐章”或者巴赫的“G大调无伴奏小提琴组曲第三号之嘉禾圆舞曲”,会有人认为很协调吗?只能给人以“蹩脚”的感觉而已。    不幸的是,我们的《宝莲灯》就正好是这样一个蹩脚作品:它的影片内容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而由大牌歌星演唱的主题歌却是面对14岁以上青少年的风格。可以说,《宝莲灯》的制作组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剧本和主题歌的协调性,它的主题歌不过是为了提高商业价值的附属品——其实对更多人来说,《宝莲灯》的动画本身才是歌曲的附属品。    一方面,该吸收现代气息的部分却顽固地抱着所谓“传统”不放,另一方面却胡乱地吸收外来的而且未必是高新技术的事物。这,就构成了我们动画业的又一个怪圈。      中国卡通:何去何从6——虽败犹荣   《宝莲灯》是一个完全失败的作品!;《宝莲灯》?恶心!;太差劲了!;我对中国动画已经绝望了!;我根本不想去看它!;垃圾、骗钱的垃圾!   —— 这是很多动漫迷的看法。   《宝莲灯》代表了当前中国动画的最高水平;《宝莲灯》已经达到了世界中等水平以上;《宝莲灯》已经出了英文DVD,准备远销海外;《宝莲灯》说明,我们的动画事业是成功的   ——官方评论家的说法。   如果问这两种说法孰对孰错,相信几乎所有的动漫迷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吧。      其实,官方的说法并没有错。他们与我们对《宝莲灯》的评价之所以会背道而驰,是因为双方是站在完全不同的立场上的。    我们是观众,对作品的是“好看”。按我们的角度来说,《宝莲灯》拥有相当的不足:人物形象平板苍白、剧情过于平铺直叙而单调乏味。而且仍然停留在“儿童片”水平的定位更进一步降低了它的价值。《宝莲灯》完全无法满足我们,所以会失望也是理所当然的。   尽管如此,客观地从整个动画界的角度和作品本身的素质来评价,《宝莲灯》还是一部比较失败的作品。   但是,它虽败犹荣。   《宝莲灯》失败了。但是,无论如何,它是中国第一部走入正规的商业化运营的动画作品。它的出现,无疑是中国动画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失败,完全是由于整个作品的定位错误造成的。而这种错误,是中国动画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观念,是难以在一时间改掉的。   《宝莲灯》失败了。但我们不应该过多地责备《宝莲灯》,更不应该鄙夷地斥其为“垃圾”。它的出现,毕竟为中国动画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真正的动画事业可以说几乎还没有起步,而《宝莲灯》正是试探性的第一步。有人说,《宝莲灯》做成这个样子还不如不做,认为要“宁缺毋滥”。可如果不做的话,我们的动画事业可能永远也无法腾飞。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可能会十分漫长的过程。同样是+1,从0到1和从100到101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动画目前就只能达到这么一个水准,如果硬要贯彻这样的“宁缺毋滥”,就会导致我们根本没有国产作品可看,只能看外国作品的结果。   《宝莲灯》失败了。它走进了一个误区:过于被重视的商业包装不可避免地分走了很多本应投入在制作上的资金。如果《宝莲灯》制作组只请一个普通的歌手,将剩余的资金投入制作,相信《宝莲灯》的艺术价值会得到可观的提高。但是,它终究是中国第一个请歌星演唱主题歌的作品,虽然歌星的出场费过多地分担了资金,但这三位歌星的确涵盖了成年人、高中以上青年和中学生三个最有消费能力的群体;第一个让主题歌摆脱“儿歌”模式的作品——虽然,主题歌和作品内容格格不入;第一个请明星配音的作品——虽然,很多角色的配音并不理想。   《宝莲灯》失败了。但是,它在中国动画商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的价值就在于“尝试”。相信未来的历史对它的评价仍然会是功大于过的。而对这样的作品,客观的批评之余我们仍然应该保持对于一个先行者的充分的敬意。   《宝莲灯》失败了。但我从它的身上看到的是希望而不是绝望。   《宝莲灯》失败了。但它虽败犹荣。   ……所以说,Ne lui blamez pas(不要责怪它)……      中国的各项事业可谓是蒸蒸日上,有着前所为有的动力,失败了,不怕,在摸索中前进,在困境中找寻新的道路   一切如此,难道动漫就不可以吗?   我们真的希望我们可以见到中国动漫可以让我们自己都觉得自豪的那一天。      中国动画的希望,其实只需要一部作品,一部可以让人们了解到动画的艺术性及商业性的未必很优秀的作品。    我期待着它的出现,我相信它一定会出现。    中国动画的绝望,其实也只需要一部作品,一部可以让人们感到“中国动画已经没救了”的也许在评论家和“评论家”眼中是经典中的经典的作品。    我希望着它不要出现,我也相信它一定不会出现。    我相信。    真的。 前述:我国的动画片历史渊源流长,从6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和艺术性都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和美国,特别是日 本很多的早期动画都受到我国动画的影响。但是从90年代起,我国的动画开始走向衰落,现在充斥在中国动漫市场上的几乎全是日本和美国的动画。写下此文,希望现在对日 本动画津津乐道的青少年能够了解中国动画曾有的辉煌历史: 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很早,20年代中国的动画先驱万氏兄弟(万嘉综(万籁鸣)、万嘉淇(万古蟾)、万嘉结(万超尘)和万嘉坤(万涤寰))就开始研究动画制作,第一部中国自制的人画合演的《大闹画室》就是他们制作,1935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问世。1941年,受到美国动画《白雪公主》影响,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铁扇公主》,在世界电影史上,这是继美国《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标志中国当时的动画水平接近世界的领先水平。 铁扇公主 本片是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 新华联合影业公司1941年摄制导演、动画设计:万籁鸣、万古蟾、 万超尘、万涤寰 美术设计: 陈启发、曹伯夷 日本在这段时期处于战前草创期,动画制作水平还比较低,而且由于军国主义影响,使得其战斗场面的制作的到一定发展。不过这段时期日本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动画,中国的《铁扇公主》也在其列,日 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看到后,深受震动。 这段时期,我国还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动画制作方法,大胆使用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1947年,我国制作了第一部木偶动画《皇帝梦》。 《皇帝梦》东北电影制片厂1948年摄制 编导:陈波儿 美术设计: 史漫雄、池勇   此片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第一部木偶片,采用傀儡戏的夸张手法,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和腐败 建国后,中国的动画事业可以说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非常多。从1950年的一部动画,发展到60年代已经每年都能制作出十多部动画,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大闹天宫》可说是当时国内动画的颠峰之作,从人物、动作、画面、声效等等都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大闹天宫》从1960年到1964年,历时四年时间创作完成,绘制了近7万幅画作,成为一部鸿篇巨制。没有现代的特技、电脑和数字技术,完全凭手工制作出来的这部动画片,从造型设计到人物动作,从脚本到音乐,每一个镜头拿到现在与世界优秀的动画相比仍然毫不逊色。该片是由中国动画片开山祖中国动画界享有盛誉-的万氏兄弟老大万籁鸣任总导演、张光宇和张正宇兄弟美术设计、邱岳峰为美猴王配音,一句“孩儿们,操练起来!”的开场,使孙悟空的银幕形象呼之欲出。当时,被尊为“日 本漫画之神”的手冢治虫也专程赶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向“中国动画片之父”万籁鸣拜师学艺。 大闹天宫》得奖情况: 1962年 获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 1978年 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本年度杰出电影; 1980年5月 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委员会一等奖; 1982年8月 厄瓜多尔第四届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第二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 这个时期内,我国的动画发展还是领先于日 本的,虽然日 本1963就有了《铁臂阿童木》这样的长篇动画,但我国有大型动画《大闹天宫》,并不输于日本。而且中国的传统艺术应用到动画中来,是日 本完全无法比的。不过,使用传统艺术制作动画的代价之一就是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个可能也是当时为什么不制作长篇动画的原因之一吧;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电视在中国还没有普及,所以动画主要还是在电影院播放,所以这个时候的动画还没有长篇的连续剧。 哪吒闹海》(1979年出品)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动画片,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之后再也没有超过它的作品了,中国动画的辉煌时代从此过去了。该片单从剧本和情节处理上说,可能更胜《大闹天宫》一筹,其剧情一波三折,主人公经历了从生到死,又从死复生的过程,更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是一部带有英雄悲剧色彩的作品。本片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 (严定宪、金复载) 1983年获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1988年获法国第七届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奖、宽银幕长动画片奖。 阿凡提》(1979年)导演:靳夕等多人 为我们展现出一种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异域风情,无论是人物造型和遣词造句、称谓、建筑以及音乐,都有浓郁的穆斯林风韵。而采用的木偶方式,使其人物表现更为幽默夸张,极好的配合了故事的主题。而且它也是重放率最高的国产动画片之一,至今在许多电视频道里仍然经常可以听到“人人都叫我阿凡提,纳斯尔丁·阿凡提。生来就是个倔脾气,倔呀么倔脾气……”的歌声。1979年文化部优秀美术片奖 第三届中国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 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美术片一等奖。 骄傲的将军》(1956年出品) 开创了中国“民族风格”动画片的先河,在中国动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片的编剧是大名鼎鼎的漫画家华君武,导演是特伟和李克弱。艺术家们为了“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远赴北京、山东、河北等地搜集大量古代绘画,雕塑,建筑等资料,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辛勤工作,到1956年才完成这部二十多分钟的动画片。该片在创作上借鉴了中国的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的许多因素。主要人物造型也采用了京剧脸谱:将军是大花脸,食客师爷则是二花脸。在场景安排上强调舞台感和空间感,颇有特色。另外,影片把“临阵磨枪”这个成语非常巧妙地诠释了一番。将军得胜后沉湎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伴他征战的枪搁置在架上,被蜘蛛网围了个密密麻麻。眼看他日渐发福,武功日渐退化,举个一百多斤的石担也把他的脸色屏成酱爆猪肝。待敌军逼到家门口,才慌忙叫手下去取武器。此时的枪已锈蚀成废铁,再磨也无济于事。将军只好束手就擒,怎么也骄傲不起来了。 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出品) 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打破了动画片"单线平涂"的模式,没有边缘线,意境优美,气韵生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水墨动画是世界动画界的珍宝,《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代表作之一,取材于齐白石的鱼虾形象,奠定了影片的美术水准。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 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儿童片奖 法国第十七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 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届国际儿童和青年节二等奖 第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 《牧笛》(1964年出品) 在《小蝌蚪找妈妈》问世的三年后,《牧笛》出世了,如果说前作是对水墨动画的尝试,那么,《牧笛》就是一次升华:有山有水有云、有花有鸟有人,整部作品完全就是中国水墨画的大合集。《牧笛》的背景是西安画家设计的…… 一曲竹笛拉开了《牧笛》的序幕伴着主旋律,牧童和他的牛出现在荧幕上牧童来到树上休息,吹响了他的竹笛。这段十分精彩,笛声在这里已不仅仅是笛声,也是黄雀的歌声。牧童与黄雀的对歌在音乐的配合下表现出单幅水墨画无法表现的鸟鸣叫时的优美,鸟儿的跳动昂头鸣叫、人物手指对笛子的快速按动在水墨的表现下意境十足。 牧童的牛也听的津津有味梦的开始是大家熟悉的"梦蝶",牧童的牛被山水吸引,走远了,在梦中醒来的牧童开始了他的寻牛。丹麦第三届欧登塞童话电影节金质奖 《山水情》(1988年出品)导演:特伟、阎善春、马克宣。 中国水墨动画的顶峰之作,也是绝笔之作,这以后中国再也没有了水墨动画。这是一部散文诗一样优美的动画片,而且中国水墨技法再次被运用于片中,祖国的大好河山在酣畅淋漓的墨色挥洒中尽至展现,全片好似一部水墨风光片般让人心旷神怡。 片子没有任何对白,出现的声音有叶笛声、琴声、水声、风声、动物声。小伙计的笛声悠扬、无忧无虑,体现了小伙计天真、活泼的个性。琴声空灵飞扬,时而轻柔时而凝重,时而忧郁时而果敢,充分体现了文士复杂、坚决的心理。风声凄厉,将风雪中恶劣的环境刻画得更加逼真。各种动物的声音又让春天的来到显得极其可爱。更重要的是,这些声音非常中国化,充满了中国式的优美,恰到好处地将动画要表现的内涵深刻表现出来了。我想我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欧美和中国的音乐风格:欧美音乐的代表是交响乐,这种音乐象是刮到天际的狂风,将人的心灵也一同刮走,而中国的丝竹音乐则象是秋日从树上飘落的树叶,仅仅只拨弄心灵的一根细弦,却同样动人心魄。除了声音,片子的构图,镜头移动的速度,都具有不同于欧美自己独特的中国特色,这真的是绝妙的中国味道,即使我生于斯长于斯的人,看了都觉得:真的美,真的优美,中国的东西,真的很棒!这样的片子,如何能不在国际上得奖?  整部动画就是通过这些简单的情节和声音,将中国文人长久以来的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用最中国的方式表现出来。 同它的命运相比,本片的情节仿佛成了一种讽刺:高山流水的艺术在影片中有青年弟子继承,而在现实中水墨动画则渐渐衰落。个人觉得除了制作成本昂贵外,水墨动画的意境都过于偏高,成了阳春白雪,让绝大多数观众难以了解其中的境界。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大奖 苏联第一届莫斯科国际 青少年电影节勇与美奖 保加利亚第六届瓦尔纳国际动画电影节优秀 影片奖 加拿大第十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印度孟买国际纪录 片、短片、动画电影节最佳童话片奖 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 美术片奖 1988年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 1989年首届上海文学艺 术优秀成果奖 三个和尚》(1980年出品)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部动画的脍炙人口程度已经无须多说了。其中的人物造型在传统的唯美上有了很大突破,简单的线条勾勒令人耳目一新。而作为一部从头到尾都没有一句台词的影片,其中的配乐就大显功力了,至今都能在音乐会上听到其中插曲音乐的演奏。丹麦第四届欧登国际童话影银质奖 第三十二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葡萄牙国际国片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 1980年文化 部优秀美术片奖 雪孩子》(1980年出品)寒冬季节,兔妈妈要出门去,她怕小兔一个人在家孤单,便给他堆了个雪人,雪人活了陪小兔子玩,后来着火了,纯洁善良的雪孩子为救同样纯洁善良的小白兔而被火融化掉……每次看到这里时我就会想哭。那首插曲《雪花》更是如同天籁,纯得不带一丝杂音。片获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 天书奇谭》(1983年出品) 中国第三部剧场版动画长片。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美影厂迄今的五部长片中唯一一部使用原创情节的动画。由童话家包蕾编剧的这部动画情节曲折,妖精并非无能之辈,主人公反反复复的几次斗争都充满了悬念。而且无论正面还是反面人物,蛋生、袁公、狐精、县太爷、府尹、小皇帝……均非常有特点。影片对袁公并无过多着墨,然而他的选择却给人强烈的印象,这种牺牲给人一种普罗米修斯式的感觉。 早期,中国根本没有动画一词,我们有的只能算是美术片。从《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到《渔童》(1959)`《济公斗蟋蟀》(1963),再到《阿凡提的故事》都只是中国擅长的水墨画`传统的剪纸艺术`皮影戏`木偶戏的一种创新。 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中国动画才算是进入发展的一个高潮。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描述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使这一形象跃然银幕,化无形为有形,“挖掘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国外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  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像丰富”的作品,深受国人的喜爱。 到90年代,中国的动画创作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很多优秀作品诞生。《宝莲灯》`《马可波罗回香都》这些影院动画长片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小糊涂神》`《蓝猫淘气三千问》等作品在央视的拨出也促进了中国动画的发展。 中国电影报道:《魔比斯环》国产动画新纪元 与我们曾看过的《大闹天宫》、《宝莲灯》等经典动画片大不一样,《魔比斯环》是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国产动画大片,1.3亿人民币的投入、历时5年的制作,都让人非常期待。   1961年、1964年先后出品的《大闹天宫》,以恢宏瑰丽的制作成为中国动画片中一部当之无愧的经典,孙悟空大战天兵天将的一幕,更是完美地再现了《西游记》中关于天神斗法的神奇描写,这部影片开创了中国动画电影大制作的先河。   15年后,1979年出品的《哪叱闹海》,同样取材于古典名著。少年英雄哪叱手持红樱枪,脚踏风火轮,与四海龙王决战的场面,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此后不久,有人就断言,中国动画电影的颠峰时代已经结束。   在中国动画电影沉寂数年之后,1999年,《宝莲灯》横空出世。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国际化和商业化兼备的大型动画长片,众多明星配音让这部影片受到更多关注,上映之后创下上亿票房。片中沉香大战二郎山和力劈华山的画面,逼真热烈,充满动感,表明出中国动画制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如今,我国十几年出品一部动画长片的现状,终于被《魔比斯环》打破。与《宝莲灯》投资1200万,历时4年相比,《魔比斯环》耗资1.3亿,制作周期长达5年,规模之大不可同日而语。更关键的是,它是我国第一部3D制作的动画长片,人物形象和场景设计更为立体、饱满。片中的战争场面在规模和气势上比前三部动画长片更为精细和壮观,在视觉上甚至能与真人电影中的两军对垒媲美。可以说,《魔比斯环》开创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新纪元。
/
本文档为【中国动画的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