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口涎证治

口涎证治

2011-09-17 8页 doc 45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6216

暂无简介

举报
口涎证治口涎证治---郝文轩 口涎证治---郝文轩 郝文轩 口涎一症,成人不多见,小儿患者甚多。余初多以奇授藿香散等套方治之,药纯效缓而奏效殊稀,间有一二愈者,亦疗程甚长。乃问道《内经》,求诸仲景,旁参《千金》、《外台》等书,据脉按证而药之,结果疗效渐彰。因知“病无专情,疾无专方”要在溯本求源,“随证治之”而已。兹不揣翦陋,略论治法并摄验案以示变通,不当处,望祈指正。 肺为气主而居膈上,凡津液的敷布运行,升降出入,全赖肺气为之主持,倘肺气虚寒,收摄无力则寒凝水聚而口涎溢矣。故仲景曰:“上焦有寒,其口多涎”。又曰:“水在肺,吐涎沫”,非...
口涎证治
口涎证治---郝文轩 口涎证治---郝文轩 郝文轩 口涎一症,成人不多见,小儿患者甚多。余初多以奇授藿香散等套方治之,药纯效缓而奏效殊稀,间有一二愈者,亦疗程甚长。乃问道《内经》,求诸仲景,旁参《千金》、《外台》等书,据脉按证而药之,结果疗效渐彰。因知“病无专情,疾无专方”要在溯本求源,“随证治之”而已。兹不揣翦陋,略论治法并摄验案以示变通,不当处,望祈指正。 肺为气主而居膈上,凡津液的敷布运行,升降出入,全赖肺气为之主持,倘肺气虚寒,收摄无力则寒凝水聚而口涎溢矣。故仲景曰:“上焦有寒,其口多涎”。又曰:“水在肺,吐涎沫”,非肺真蓄有形之水也,不过水气遏之则阳痹涎聚假口而出矣。故治法当予温药。仲景曰:“眩多涎唾,甘草干姜以温之”。盖以金寒水冷,口涎外溢,非温肺助阳张其收摄之力不可。故取甘草之甘合干姜之辛,辛甘化阳以助肺气而振胸阳。《金匮辑义》云:“肺中冷,其源末始不由胃阳虚乏”,故“取理中之半而回其阳”“与大病差后喜唾者,主以理中汤意略同”。虽曰温肺,实乃温胃,亦“培土生金”之一法也。凡面色晄白,四肢清冷,自汗涎流胸闷短气,舌淡苔白,脉象虚微者,俱可加减使用。参、芪、桂、苓等,补肺助阳之品,亦可相机加之。 例一:高祥,男,70岁,1970年12月5日诊。患气管炎多年,逢秋輙发,刻下涎流咳吐,神色张惶,动则气喘,腰膝无力,舌质胀大无苔,脉来虚数无力。余谓:“此金寒水冷,少阴不固也”。予甘草干姜汤以温肺扶阳,并加萸肉、巴戟、破故纸、牛膝等补肾纳气而通奇经,10剂而喘定咳减口涎渐收,后以人参蛤蚧散双补肺肾俾金水相生,调治月余而瘳。 肝主下焦而司春生之气,肾中少火必待肝气敷荣,方能暖胃生土温煦全身。故《素问·金匮真言》曰:“阴中之阳肝也。”倘寒客下焦而犯厥阴,必严霜凋木而损肝气,肝寒则胃失温和之性而从“湿化”,浊气上潜,饮气内留,水聚液凝而口涎之症见矣。《金匮》云:“干呕,吐唌沫,头痛者,吴茱萸主之”盖以寒犯厥阴而干阳明,循经上传而致巅 痛,不仅土木相连,亦肝脉“挟胃络胆”上循巅顶故也。因其肝寒胃冷,故用吴萸辛苦大热之剂,急温肝经而驱浊阴,并佐以人参扶正祛邪,藉姜、枣之辛甘化阳而宣上焦正气,阴消阳布清升,则呕止涎收而头痛止矣。因重在化浊,故生姜用之六两之多而为人参之一倍,世或不察,每用三片作引,宜乎其治而寡效也。凡口涎清稀,四肢逆冷,呕吐胀滿,大使溏泻,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象沉弦而紧者,皆可用此加减出入。湿可加藿香、苏叶;里寒甚者可加破故纸、荜拔;呕甚加半夏、茯苓。 例二、陈高明,男,10岁。1968年10月5日诊。腹胀食减,呕利时作,迩来头痛目昏,口涎甚多,舌淡苔白,脉象沉弦,与吴萸汤加草果二苓等,一温厥阴之寒,一燥太阴之湿,并启窍 前阴以开出路,三剂而泻止涎收,嗣予仲景泽泻汤温化渗利而愈。 胃为阳土,脾为阴土,二者之病,可以互化,所以然者,“脾与胃以膜相连”,彼此“互为中气”故也。《素问·六微旨大论》曰:“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素问·至真要大论》并谓“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是以阳明热则燥而闭,每呈三承气证;阳明寒则湿而开,常现呕吐利证。倘寒犯胃府,水气内停,每从太阴之湿化而为痰为饮,寒滞机窍,廉泉失灵,而口涎之症见矣。《金匮》云:“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盖以寒凝胃府,埋没微阳,非温胃降浊,不能阻遏阴泛之势也。方中半夏,升清降浊以制其冲,干姜温胃散寒以复其阳,气暖冲降则呕、涎愈矣。但此证与吴茱萸汤不同。“彼为厥阴阴气之上逆,此是阳明寒涎逆气不下”,“故以半夏止逆消涎,干姜温中和胃,浆水甘酸,调中引气止呕吐也”(《金匮心典》)。前者急在化饮,故用生姜。后者要在复阳故用干姜。程云来曰:“此证与吴萸汤迥别,以头不痛也”。凡呕逆胀滿,口涎外溢,面白肢冷,二便清利舌淡苔白,脉 象沉迟,俱可以此加减使用。若南星、草果、益智仁、草豆蔻,皆可相机参入。 例三、李兰芬之父,68岁,1960年隆冬,中风恢复后,便溏流涎,衣襟尽湿,余察苔白腻而脉濡缓,曰:“湿也”。予半夏干姜汤加藿、朴、二苓、草果、苍术,温太阴而去寒湿,五剂而涎收泻止。 脾主运化,开窍于口,其经脉又“连舌本,散舌下”,故尔脾虚湿留则聚而为涎。《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脾为涎”。《伤寒论》曰:“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丸药温之,宜理中丸”。喜唾者,时时吐涎沫也。见证虽异与“脾寒则涎不摄同。方中参、甘扶正固本白术、干姜暖脾展阳,土暖水温则涎自消矣。自不治之治也。凡气怯神疲,口涎濡襟,食呆胃钝,多睡便溏,舌淡无苔,脉呈软弱,咸可以此方加减进退。余师其意,每以七味白术散代之。盖以方中四君即理中之旨,再加藿、木二香之芳香化浊,葛根之鼓午胃气,每气振涎收,食欲递增。若草果、益智仁等,温脾摄液之品,均可随证加之。所谓太阴见(目見),冷涎自退也。 例四、解玉掁之子,二岁,口涎淋漓,斗襟常湿,察其神呆多睡,大便溏数,予七味白术散加诃子,三剂而愈。盖取诃子之涩以固脱,温下痰涎也。 五、通阳化饮 涎虽具名,亦痰饮之类耳,审其热则泻火以澄源,察其寒则温中以化湿,要不失仲景“病痰饮当以湿药和之“之旨。《金匮》云:“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盖以瘦人本火之体,今以水饮之故,下郁阴中,动于脐则悸,入于胃则涎,潜于阳则眩,故用五苓散通阳利水以竭饮邪,方中桂枝外解太阳,内安肾气,白术搜脾家湿,化腰脐之饮借二苓、泽泻,假道前阴而出。陈灵石曰:“涎沬是水气成,必待苦燥之白术,方能制水,颠眩是土中湿气化为阴霾,潜弥清窍,必待湿燥之白术方能胜湿”此解甚超。 例五、李小纯,男,3岁,1980年8月5日诊。身瘦气弱,便溏 溲短,涎流舌淡,面色呆黄,身热而渴不多饮。余曰:“水湿内留而阳气伏遏也”予五苓散加木香,通阳利水而化浊气。五剂而涎收泻止,神色转旺。身热亦随之潜消。仲景云:“微热消竭,五苓散主之”正此证也。 “肾主五液”,其经脉上“挟舌本”,倘真火式微,伏明于下,则脾冷肺寒,往往多涎。中风家,尤多此证。《金匮》云:“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盖以根本不固,肾失封蛰之权也。而肾为“水火之乡”“阴阳之宅”,其为病有阴虚阳虚之别。凡舌謇涎流,机窍不利舌赤脉 数,潮热骨蒸,以阴虚火旺也;舌胀脉迟,腰酸膝软,命门火衰也。俱宜六味丸加减出入。 例六、刘凤莲大夫曾治一顽固性口涎,患者身瘦多火,口涎缠绵,舌红脉数,夜寐不安,刘予六味地黄汤合导赤散。六剂而愈。盖以六味填补于下,导赤消火于上,水火既济,则“阴平阳秘”口涎止矣。此治病求本之道也。 《灵枢·口问篇》曰:“人之涎下何气使然?歧伯曰:我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 下。”仲景于《金匮》更补充曰:“蛇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盖以虫下行则腹痛,虫上扰则吐涎,毒药若不能止,则以甘草粉蜜汤锈而杀之。“甘草蜜以甘养胃治其虚也,佐以粉者取其体重以镇奠之也”(《金匮集注》)。粉或谓铅粉或谓米粉,莫可考校。《赤脚医生杂志》1978年三期,曾载用此方驱马黄甚效,系米粉。余未用过,但蛔虫吐涎却见过。用西药驱虫后即止。 结语 口涎一证,类型颇繁,因限篇幅,简论如上,余如《千金方》用生姜甘草治涎沬不止,《外台秘要》用炙甘草汤涎唾,皆补脏摄液之法,《幼幼新书》真珠散治口涎配伍尤精。对证选用均有捷效。                摘自《黑龙江中医药》1983年第4期 喜唾 (1)口如涌泉涎潺潺,饮食言语唾涟涟 王xx,男,45岁,咸阳市某校教师。1980年11月2日初诊:唾液增多两月,加重二周。患者平素饮食不节,两月前原因不明出现唾液增多,未予在意,诸证渐次加重,二周来,每分钟即要唾四、五大口之多,说话、吃饭时,更是涎液不断外涌,以致不能讲课,饮食几废,曾经中西医治疗,服用西药维生素B1、B6、谷维素等以及利咽开胃之中药多剂,皆无效验,难明所以,患者痛苦异常,特来求诊。 现症:唾液如涌,诉说病情时唾涎涟涟不绝,色清且冷,夹有白痰,咽喉干燥,四肢乏困,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色白不利,舌质淡嫩,苔薄白滑润,脉沉细无力。证属喜唾,由脾阳亏虚不能摄涎所致。治宜健脾温中燥湿化痰,方用理中汤加味:(合二陈) 党参15克,炙甘草6克,干姜8克,白术15克,半夏12克,茯苓12克,陈皮9克,桔梗9克,焦楂14克,5剂,水煎服。 复诊(11月6日):服上药后唾液较前减少,脉仍沉细但较前有力。上方加黄芪15克,麦芽15克,去焦楂。6剂,水煎服。 三诊(11月13日):服上药后,除小便有时不畅外,余证基本消失,现只四、五分钟唾一次,量亦减少,宗上方加车前子1O克,减干姜2克。6剂,水煎服。服后遂愈。半年来多次随访未见复发,病者已恢复正常教学工作。 (2)频伴呕恶涎长流,多投温降液不收 刘xx,女,52岁,农民,陕西旬邑县人。1982年4月7日初诊:频吐涎沫40余天。患者于2月28日突然发生恶心呕吐,频吐涎沫,上脘部疼痛,在旬邑县医院住院半月,治疗无效,4天前转来我院,以呕吐待查及肾结核(?)收住院,经用补液、抗结核、支持疗法及黄芪建中汤、旋复代赭汤等治疗20余日,效不著。于4月7日邀我会诊,查患者仍频频呕吐白稀涎沫,恶心不欲食,时而呃逆,每日仅进食二两左右,口不渴,头昏微疼,卧床不起,声低懒言,二便尚利。脉沉细,舌淡红无苔而润,体瘦,面色萎黄少华,胃脘部柔软有轻度压痛。证属肝胃有寒邪,脾虚失运,反聚液而为痰涎,随寒邪上逆致呕吐涎沫,因治未得法,病延日久,气阴亏耗,治当温暖肝胃,化饮降逆,兼益气阴,本吴茱萸汤加味。处方: 党参14克,吴茱萸5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公丁香2克,陈皮9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沙参15克,炙杷叶15克,川连2克,5剂,水煎服。 复诊(4月12日):服上药后,呕吐涎沫次数及量均明显减少,已不恶心及呃逆,头不疼但昏,小腹部时胀满,午后微觉手足心热,余如前,舌淡红苔少,脉沉细。药已中病,守原方继服3剂。 三诊(4月14日):呕吐涎沫已止,小腹不胀,胃脘仍有轻度压痛,精神食欲仍欠佳,脉沉细较前有力,舌红苔少。拟宗前法,减少温药,增入健脾开胃之品,用吴茱萸汤合枳术丸化裁。处方:党参14克,吴茱萸2克,半夏12克,茯苓15克,枳实10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陈皮9克,公丁香1克,沙参15克,焦楂15克,麦芽15克,3剂,水煎服。 四诊(4月17日):未再呕吐涎沫,食欲复常,今晨早饭即进主食三两,食后胃脘略胀,余无不舒,可下床走动。守3诊方再服6剂,以冀巩固,遂痊愈出院。 按:以喜唾为主构成病证者,遍览古今,尚不多见,乍遇斯疾,颇费踌躇,亦属一奇。 唾为脾之液,由脾所主,是故,唾涎之异,当责之于脾,此其大要。然临证析机,常多因而一果,不可单一论之,于治之时,尤当明辨。是二案皆以喜唾为突出症状,貌似同一,仔细玩味,内自有隙。前案喜唾无呕,且唾涎涓涓,《伤寒论》第395条云:“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是例虽非起于大病之后,但以喜唾久不了了为主症,且患者平素饮食不节,脾胃为之而伤,并伴见四肢困乏,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唾液清冷,舌淡嫩苔薄白滑润,脉沉细无力等,脾阳亏虚之象极明,细析其机,实由脾阳不振,中焦虚寒,水湿不运,聚而为涎,上泛为唾。唯咽喉干燥一症,似属热结而为,若与上症合参,其机不难理解,当是因脾虚水精不化,精微不升,无以上奉,咽失其养而为。前医误断其机,以此下手调理,投以清热利咽,开胃消积之剂,药机不符,冰上加霜,是以无效。由斯,该案虽与仲景所述病因有别,而病机恰合,是以投以理中汤化裁,温中散寒,健脾摄涎,以治其本,藉二陈汤合焦楂,化痰复津,消食转脾,以治其标,加桔梗一可助二陈化痰利水,一则升脾气,载药上达,启肺气以宣散布化,故5剂之后,脾阳得复,水运归常,诸证大减,故增黄芪补气升阳,以壮健脾之力,山楂虽可健胃开滞,毕竟为酸品,久服不利水散,故以麦芽易之,继进6剂,病衰八九,随证稍动,终剂而痊,以收全功。 后案之唾,每伴呕恶而作,且与头昏头痛、胃脘疼痛相兼,实由肝胃寒凝使然,张仲景所谓“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此之谓也,亦是本病关键所在。初视是案不欲食,声低懒言,面黄少华,体瘦不起等一派脾虚之象,似为该病之主机所在,无怪乎前医竟投黄芪建中汤,健脾以治。其实不然,患者虽备上症而大便不溏,脉沉细而非虚弱无力,脾未致极虚以明。细究之,上症皆由呕恶而起,呕恶之作,食必难入,日久精微不继,虚生必然。病之根本,在于寒滞肝脉,横逆克土,寒邪犯胃,浊气上逆,而见呕恶呃逆,寒邪循肝经上扰而致头痛,肝阳不振,寒浊乘脾,脾阳不化,水湿不散,聚而生涎,随胃气上逆,吐涎不止。然治未得法,病久不除,气阴又为之亏耗。治当温暖肝胃,化饮降逆,兼益气阴,方以吴茱萸汤加味,温肝散寒,降逆化浊,以二陈汤化痰利水,沙参、杷叶养阴益气,理胃通降,少佐黄连,以防温药为里寒格拒而难入,同时又有坚胃厚肠,收浮热以止呕之妙,守法守方,终致寒祛浊消,精布唾止,康复出院。唾虽为脾所主,然喜唾之疾病因难一,病机自异,除上两案之外,临床尚有因食积胃脘,中焦壅滞而为者;有脾经湿热,唾涎不收者;有肺中寒饮较甚所致者;有肾气不足下焦水邪上犯而生者。其见证同中有异,仔细辨证,针对其因机立法施治,自有效验。 --------------------------------------------
/
本文档为【口涎证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