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白虎汤的临床运用

白虎汤的临床运用

2011-09-17 26页 doc 86KB 10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6216

暂无简介

举报
白虎汤的临床运用白虎汤的临床运用------陈瑞春  白虎汤的临床运用------陈瑞春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9-18 15:47:26 / 个人分类:师承教育 《伤寒论》中的白虎汤,药味简练,组方严密,是临床常用方剂。凡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当其出现阳明气分热盛之症,皆可酌情运用。现就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一、方义分析   本方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药组成。方中石膏清热除烦,知母清热润燥,甘草与粳米和胃协调诸药,共奏清气泄热、生津养阴之功。张锡纯说:“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取其辛凉之性,质重气轻,不但长于清热,且善排挤内蕴...
白虎汤的临床运用
白虎汤的临床运用------陈瑞春  白虎汤的临床运用------陈瑞春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9-18 15:47:26 / 个人分类:师承教育 《伤寒论》中的白虎汤,药味简练,组方严密,是临床常用方剂。凡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当其出现阳明气分热盛之症,皆可酌情运用。现就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一、方义分析   本方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药组成。方中石膏清热除烦,知母清热润燥,甘草与粳米和胃协调诸药,共奏清气泄热、生津养阴之功。张锡纯说:“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取其辛凉之性,质重气轻,不但长于清热,且善排挤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达出也,用知母者,取其凉润滋阴之性,既可佐石膏以退热,更可防阳明热久者之耗真阴也。用甘草者,取其甘缓之性,能逗留石膏之寒凉不至下趋也。用粳米者,取其汁浆浓郁能调和石膏金石之药使之与胃相宜也,药只四味,而若此相助为理,俾猛悍之剂归于和平......真无尚之良方也”。郭可明以花粉易知母,因为知母甘寒性降,与石膏并用影响辛凉透邪。花粉能清热、润燥、生津、止渴、解毒,味甘而不伤胃。以山药易粳米,粳米固中气、护脾胃,防止石膏性沉下降,作用不及淮山药,山药性平味甘,白色入肺,味甘归脾,汁液稠黏补肾填精,滋润血脉,为健补脾、肺、肾三经之要药,滋阴养液之品。    郭可明认为,外感热病初期恶寒发热,表热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数,可酌加薄荷、蝉蜕、连翘、银花、牛蒡子等药;咽痛红肿加牛蒡子、玄参;头痛剧烈加菊花、桑叶、丹皮,且须重用石膏;舌质深红,舌苔白黄微干,有入营之势,可加生地、玄参、丹皮;热势甚高,渐欲神昏者,可加黄连、犀角、石菖蒲、郁金;暑热内陷,热极生风,发现抽搐,可加入羚羊角、犀角、钩藤、蜈蚣、全蝎、石决明等以镇肝熄风;热人心包,昏蒙谵语,可加入莲子心、鲜生地、黄连、犀角、石菖蒲、郁金等,并选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清心开窍;痰盛者,加天竺黄、竹沥汁、胆南星等。如热病后期津液耗伤,可加用鲜生地、鲜石 斛、玄参、沙参、麦冬、玉竹等以滋阴养液。 二、临床运用         流行性感冒属于温热型者,其临床证候多见壮热,渴喜凉饮,烦躁汗出,咳吐黄痰,喘促气粗,口气臭秽等阳明气分热盛之症。蒋其学治疗1例,体温40.2T,脉浮洪,舌苔黄腻,投白虎汤加减:生石膏、知母、连翘、葛根、桑白皮、瓜蒌仁、甘草,翌日热减为38.5T,喘咳大减,烦躁已无,去葛根,加麦冬,再服1剂,诸症消失而愈。  (二)麻疹合并肺炎 蝉蜕、芫荽、牛蒡子;发疹期,加黄连、银花,若系暑令挟湿尚可加香薷、青蒿、荷叶以宣暑透疹。蒋其学认为,在见点初期,如高热、喘咳、烦躁者,用白虎汤去知母、粳米,加葛根、升麻、紫草、桔梗。石膏用量30~60g。或去粳米,加贝母、竹茹。气弱者,更加西洋参,如此施治,极少后遗症。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  白虎汤是治“乙脑”的有效方。郭可明用本方加减治疗轻型、 重型、极重型,都取得良好的疗效。蒋其学用白虎汤治“乙脑”高热抽搐加犀角、钩藤、蝉蜕、紫雪丹,其中石膏剂量用150g,疗效满意。  (四)流行性出血热   本病在临床上往往卫分症不甚明显,且常为卫气同病,或气营合病,或卫气营血四者同病,发病急骤,极类“伏气温病”。刘陕西的经验,发热期气分阳明经证,具有三红(面、颈、胸部发红)、三痛(眼眶、头、腰部疼痛)明显,高热不恶寒,口渴喜冷饮,汗多,尿赤,舌红、苔黄干燥,脉洪数。治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用增液白虎汤加减:生石膏、知母、生地、玄参、麦冬、连翘、板蓝根。由于本病变化快,病情复杂,如病者出现少尿或低血压,则不能用白虎汤。              蒋其学经验用本方治疗肠伤寒,可资借鉴,但必须指出,肠伤寒多属湿热,如热化可用本方;若湿偏重,不可妄投。    (六)疟疾    如属阳明热盛,可用白虎汤,多配合截疟药同用。汤万春报道1例,久患间日疟,经抗疟药治疗3个月不愈。疟发均在申酉时,短时间轻微恶寒,随即高热40T以上,神识昏蒙,大汗淋漓,烦渴饮水。诊为阳明温疟,稽留不解,处方以白虎人参汤合何人饮化裁:石膏、知母、台党、薏苡仁、何首乌、常山、当归、甘草、陈皮,疟发前6小时服药,速进2剂取效,观察半年未复发。郭可明报道1例妊娠疟疾用本方取效。  (七)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多表现为胃热熏灼肺气。潘泰阶认为可用本方加黄芩、黄连、连翘、银花;咳嗽胸痛,加贝母、杏仁、郁金、橘红;肺热痰中带血,加白茅根;心中烦热,加山栀、芦根;体质壮实,加生大黄以涤热;热伤津液,加生地、玄参、天花粉、鲜石斛以育阴生津;夜寐不安用茯神、益元散。9例治愈出院。沙星垣、董岳林都认为大叶性肺炎出现高热烦躁,谵语,惊厥等邪困心包,大热内陷营分者,除用辛寒清热药外,尚需加解毒开窍剂,或配合凉血解毒的犀角地黄汤和泻火解毒的黄连解毒汤。       (八)高血压    本病临床上多为肝肾阴虚,而用平肝熄风药治疗。属于阳明热盛只是常中之变。沙星垣报道1例原发性高血压2级,头昏,自感热往上冲,面赤,白汗淋漓,虽严冬不减,口渴,舌苔淡黄,脉滑数,阳明气火有余,用石膏、沙参、知母、花粉、黄芩、龙胆草、生地、玄参、白芍、牡蛎、天麻、菊花等,连服40余剂,血压正常,诸症渐除。    (九)糖尿病    本病属消渴范畴,其表现为肺胃热甚,可用白虎汤加减。沙星垣报道1例,血糖24mm0l/L(429mg%),尿糖(++++),酮体强阳性,以石膏、知母、天花粉、生地、玄参、麦冬、萸 肉、山药、黄连、大黄等出入为治,并在不严格控制饮食的情况下进行治疗观察,共服30余剂,烦渴大减,小便次数亦减,症状渐见好转,血糖降至9.7mmol/L(174mg%)。董岳林认为糖尿病若见口渴多饮,小便频数量多,情绪急躁,自觉内热,即可用本方。余希贤报道1例,用竹叶黄芪汤,其中石膏60g,知母24g,服3剂而愈,观察8个月未复发。但杜怀棠指出,白虎汤是阳明经热主方,如消渴证渴而不热或低热者不能适于上消之治。       (十)风湿热    晏绍复治疗风湿热1例,初以独活寄生汤加减无效,且体温升高,改投白虎汤,3剂热减,惟关节疼痛未愈,以原方加桂枝、竹叶等,4剂后,热退症消,年余未复发。徐天池、徐嵩年报道过,用苍术白虎汤、桂枝白虎汤加稀莶草、海风藤、秦艽、寄生等味以清湿热祛风通痹,收效满意。   (十一)中暑   中暑是热闭阳明气分,病势急骤,耗气伤津,应益气生津、清暑泄热。苏伯鳌治1例中暑厥证,身热肢厥汗多,气粗如喘,牙关微紧,脉洪大而芤,投白虎加人参汤,服2剂而愈。张燮均介绍1例小儿中暑,用人参白虎汤加味,1剂痊愈。此外,陈朗清用本方合清宫汤、合承气汤治温病厥逆证有效。   (十二)小儿夏季热   林国龙报道1例,发病10多天,经治无效,精神困顿,唇舌质干燥,满布白苔,头胸上肢汗出涔涔,呼吸气粗,小便日10余次,量多,大便正常,体温38.5T,脉浮而数,用白虎 汤加玄参、荷梗、蚕茧,1剂病减,再服3剂症状大减,但体温仍38T,以前方加银花、连翘、花粉,进3剂热已退,继以人参百虎汤加扁豆、生姜,服3剂而愈。孙仲樵认为,消渴型者,以人参白虎汤加麦冬、生地、石斛、花粉、,怀山药等可奏效。   (十三)妊娠尿崩症   邓滋荣认为,本病近于上消,他们治疗1例,在产前13日内始终以白虎汤加人参,疗效甚为满意。产后则以益肾固涩药收效。   (十四)产后发热   前人有“产后宜温”的说法。董岳林认为产后感染高热,只要符合白虎汤证,用之无害。蒋其学经验,产褥热证属阳明温病,可用白虎汤,他治疗1例产后6日,发热消渴,便结,尿黄,神昏谵语,面赤,无汗,体温40.5℃,以本方加减治愈。郭可明介绍1例,产后5天身高热,渴饮,头痛难忍,随即昏迷,认为是产后温病,用白虎汤加党参1剂而愈。以上均有显著疗效,但必须指出,本方性大寒,用在产后,务必审慎。此外,眼科疾患亦有用之。姚芳蔚认为,本方适应于外伤性白内障,凡眼暴赤肿痛,可以本方为主加减施治,其中比较广泛应用的有火胀大头、天行赤眼、陷翳、银星玉粒、涌波翳等。对鼻衄、牙龈炎、鼻窦炎等五官科疾病,也有应用本方的报道。    总之,白虎为辛凉清热的方剂,具有达热出表的功用,凡外感热病属纯热证,如肺炎、流感等而现阳明气热证者,可用本方加减。湿热症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等病,运用本方须加入燥湿药,使之温热并治。在内伤杂病中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应确认有阳明气分热症,才能应用,不然,寒凉过甚,变证莫测。尤其是妊娠、产后用之更应慎重。    本文就白虎汤在临床上的运用做了初步归纳,虽搜集的病例不一,但病机是一致的,所以才能异病同治。同时,可以看出中药治疗急性病疗效是满意的,值得总结和提高。       --------------------------------------------------------------------- 白虎汤 【方药】知母六两(9克)  石膏一斤(碎)(30克)  甘草二两(炙)(3克)粳米六合(9克)    【煎服】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原文】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    【解说】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之证。凡伤寒化热传入阳明,或温病邪传气分,皆可致此。I临床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主药石膏,辛甘大寒,以制阳明(气分)内盛之热;知母苦寒质润,一能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二能润燥以滋阴;甘草、梗米,既能益胃护津,又可防大寒伤中之弊,共为佐使。本方在<伤寒论】I}是用治阳明热证的主方,在温病学范围是用治气分证的代表方,两类疾病均属里热证,对.石膏用量皆宜偏重,方能生效。    本方适应证一般以“四大力典型症状为依据,但在实际运用中又不必悉具,凡符合本证之病机者,皆可使用。但在下列情况下不可妄投:一是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二是脉见浮细或沉;三是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四是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应予注恿。    【运用】    一、三阳合病    许叔微医案:有市人李九妻,患腹痛,身体重,不能转侧,小便遗失。或作中湿治。予日:非是也,三阳合病证。仲景云:见阳明篇第十证。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不可汗,汗则谵语,下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乃三投白虎汤而愈。    (<伤寒九十论·证三十五:I})    按语:三阳合病,治从阳明,惟宜清散,以顺接内外。汗、下之均非本证所宜,临证谨记。    二、高热不退    刘渡舟医案:孙某某,女,3岁。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一身未了,又出一身,随拭随出。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视其舌苔薄黄,切其脉滑数流利。辨为阳明气分热盛充斥内外,治急当清热生津,以防动风痉厥之变。处方:    生石膏30克,知母6克,炙甘草6克,梗米一大撮。    服1剂即热退身凉,汗止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5)    按语:阳明“四大热证’’俱备,故用白虎汤一剂而痊。    三、热厥    刘渡舟医案:吕某某,男,48岁。初秋患外感,发烧不止,体温高达39.8℃,到本村医务室注射‘‘安基比林’’等退烧剂,旋退旋升。四五日后,发热增至40~C,大渴引饮,时有汗出,而手足却反厥冷,舌绛苔黄,脉滑而大。此乃阳明热盛于内,格阴于外,阴阳不相顺接的“热厥’’之证。治当辛寒清热,生津止渴,以使阴阳之气互相顺接而不发生格拒。急疏白虎汤:    生石膏30克t知母9克,炙甘草6克,梗米一大撮。    仅服2剂,即热退厥回而病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5~6) 按语:本案为热厥证,其特点是发热在前,手足厥冷在后,为阳s郁遏于气分,阳气不能外达所致。“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治宜寒因寒用,用白虎汤直清阳明里热,郁散热布,其厥自回。 四、温疟 岳美中医案:友人裴某之第三女患疟,某医投以柴胡剂二帖,不愈。余诊其脉洪滑,询之月经正常,未怀孕。每日下午发作时热:寒少,汗大出,恶风,烦渴喜饮。思此是“温疟’’,脉洪滑、烦渴喜饮:白虎汤证;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即书白虎加桂枝汤: 生石膏48克,知母1 8克,炙甘草6克,粳米1 8克,桂枝9克,水4盅,煮米熟汤成,温服。 1剂病愈大半,2剂疟不发作。足见迷信柴胡或其它疟疾特效而不知灵活以掌握之者,殊有失中医辨证论治之规律。(<岳美中医案集>1978) 按语:据‘素问·疟论>所载,温疟以先热后寒,热多寒少为特,得之于冬中风寒之邪,至春阳气大发,温热外引而发病。以本案临床表现,当属表证未罢,而邪传阳明,非邪在半表半里之柴胡也,故用白虎加桂枝汤取效。足见中医辨证论治之重要性。 五、风温(大叶性肺炎) 潘泰阶医案:傅某,男,28岁。于1 955年1 O月6日突然高烧,战,头痛,咳嗽,胸痛,吐粉红色痰,于7日中午入院。体检:体温39.7"C,急性病重病容,表情痛苦,呼吸急迫,鼻翼动,唇周有疱疹,肺部右侧呼吸运动受限制,听诊右肺呼吸音减实验室检查:WBC25,000/mm3,单核95%,痰液涂片发现肺双球菌(+)。X线检查:右肺中叶区显示一大片密度一致的混浊影象,上缘界整齐,侧位所见影像相同。    治疗:白虎汤原方水煎内服。    68小时后体温降至正常,白血球5天内恢复正常,其它症状7天内全部消失,共住院1 2天,痊愈出院。(上海中医药1 957;<4>:23)    按语:大叶性肺炎属“风温力范畴,多由肺卫不固,复感温邪,或风寒入里化热而成。本案脉证实为热壅肺胃之候,故用白虎汤清透肺胃、泻热达邪而愈。    六、胃脘痛(肥厚性胃炎)    刘景祺医案:刘某,男,5 1岁,1 981年8月7日初诊。胃脘隐痛、胀满、纳呆已三年,有时恶心、呕吐、暖气、腹胀,饭后更多发,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饮,倦怠无力,头晕目眩。屡服中西药无效。胃镜检查:肥厚性胃炎。舌苔黄厚,脉洪滑有力。印象:胃脘痛。辨证:阳明燥热,火邪伤阴,则:清热润燥。处方:    石膏48克,知母1 8克,甘草1 2克,粳米1 8克,石斛1 5克。    服80剂,诸症消失。胃镜检查:胃粘膜未见异常。(<经方验}1987:67)    按语:阳明气分实热,壅滞胃脘,气机不利,而致胃脘疼痛,故伴有口渴饮冷,舌苔黄厚,脉洪滑有力等阳明气分热盛之证。又见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口燥咽干,恐有热盛之象,故用白虎汤辛寒清热同时,加石斛以养胃阴。    八、自汗    林家坤医案:朱某某,男,25岁,1 986年1 2月5日诊。患者手足、鼻部汗出溱溱已达八年之久。身无汗,寐则汗收、寤则汗出,不分四季。近二年来,汗症更甚,特别是握笔书写,转瞬间纸即透湿,不堪言。多方治疗,乏效。检视前方,不外益气敛汗,调养心神之品。刻下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缓。余先处桂枝汤,不效;次拟单方木通、红枣,亦不效;再予补中益气汤合牡蛎散,更无小效。乃持脉沉思:    1.患者虽自汗年久,然其语声洪亮,身体壮实,双目炯炯有神,其脉按之良久,亦觉弦缓有力,遂认定本证是实证,而非虚证。    2.脾主四肢,鼻为肺之窍、胃经之所过,患者独以手足、鼻部自汗不止,余处无汗,其病位当在肺、脾(包括胃)两脏·前已采用温补脾肺之法,无效,今宜从清泄入手。    3·<伤寒论>224条说:“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力仲师既有明训,方中膏、知又为清泄肺胃之品,甚是对症,当用之。然恐大寒    大凉之品,易败脾胃,遂于原方中加一味黄芪,既能益气固卫'又防寒凉败胃。旋拟下方:    生石膏45克,知母、怀山药各1 8克,炙甘草6克,生黄芪30克。    服3剂,手足、鼻部自汗较前稍减。又按前方服6剂后,汗出较前明显减少,但增大便稀溏。酌减膏、知药量,加陈皮6克、桑叶9克,续服本方1 5剂后,几年痼疾,竞荡然无存矣。(四川中医1987;<1 2):7)    按语:本案一误再误,方抓住证机,可见临床辨证之艰难。    九、磋牙    周屹红医案:林某,男,24岁。于5岁时出现磋牙,经当地医院以“驱蛔灵力药品治之而愈,并大便捧出蛔出。7岁时磋牙发作'但服用驱蛔灵无效,大便未见蛔虫捧出,粪检亦未找到寄生虫卵。迭经多方治疗,磋牙始终未获一效。一晃1 7年,至1 987年1 O月来诊时,患者形瘦面垢,磋牙频剧,声音响亮,上下齿比常人短3/5'齿坚未落。平时口渴多饮,手足心时有汗出,二便正常,纳可。粪检未见虫卵。舌红苔薄黄,脉弦滑。余思此病者既非虫积为患,又无肾虚之象,当属阳明经热上蒸使然。盖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也。治当白虎汤清阳明热邪。处方:    生石膏l 5克(先煎),知母10克,生甘草5克,粳米1撮。    药进5剂,磋牙明显减轻。再服5剂,磋牙停止。病者自配5剂以巩固,未再复发。    (江苏中医1 990;<4>:38)    按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入下齿中’’。热郁阳明,循经上炎,则齿磋不安。径用白虎汤以清彻阳明经热。辨证准确,用药得当,获效当在情理之中。    十、癫证    刘景祺医案:武某某,男,5 1岁,1 982年2月6日初诊。8年前因受精神刺激,意识障碍,郁闷少言。半年前因生气加重,不知大小便,终日不语,百问不答,若痴若呆,喜冷饮,失眠。曾服中西药无效,并用电休克治疗亦无效·且越来越重。舌苔黄白,脉滑有力。辨证:肝气郁滞,脾气不升,痰蒙心神,阳明燥热。治则:清热润燥,通窍安神。处方:    石膏60克,知母1 8克,甘草1 2克,粳米1 8克,石菖蒲1 2克,夜交藤30克,炒枣仁30克。    服30剂,意识清楚,大小便能自理,并能做一般家务劳动。又服1 5剂,恢复工作。(<经方验:I}1 987:6 7)    按语:世人多谓癫疾属阴,于本案中所见,属阳者亦有,可见,不可一概而论,犯教条主义。    【补述】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载:江阴缪姓女,予族侄子良妇也。自江阴来上海,居小西门寓所。偶受风寒,恶风自汗,脉浮,两太阳穴痛,投以轻剂桂枝汤:计桂枝二钱、芍药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二片、大枣三枚。汗出,头痛差,寒热亦止。    不料一日后,忽又发热,脉转大,身烦乱,因与白虎汤:生石膏八钱、知母五钱、生草三钱、粳米一撮。服后,病如故。次日,又服白虎汤。孰知身热更高,烦躁更甚,大渴引饮,汗出如浆。又增重药量为:石膏二两,知母一两,生草五钱,粳米二杯,并加鲜生地二两,天花粉一两,大、小蓟各五钱,丹皮五钱。令以大锅煎汁,口渴即饮。共饮三大碗,神志略清,头不痛,壮热退,并能自起大小便。尽剂后,烦躁亦安,口渴大减。翌日停服,至第三日,热又发,且加剧,周身骨节疼痛,思饮冰凉之品,夜中令其子取自来水饮之,尽一桶。因思此证乍发乍止,发则加剧,热又不退,证大可疑。适余子湘人在,日:论证情,确系白虎,其势盛,则用药亦宜加重,第就白虎汤原方,加石膏至八两,余仍其旧。仍以大锅煎汁冷饮。服后,大汗如注,湿透衣襟,诸恙悉除,不复发。【方药】知母六两(9克)  石膏一斤(碎)(30克)  甘草二两(炙)(3克)粳米六合(9克)    【煎服】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原文】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    【解说】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之证。凡伤寒化热传入阳明,或温病邪传气分,皆可致此。I临床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主药石膏,辛甘大寒,以制阳明(气分)内盛之热;知母苦寒质润,一能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二能润燥以滋阴;甘草、梗米,既能益胃护津,又可防大寒伤中之弊,共为佐使。本方在<伤寒论】I}是用治阳明热证的主方,在温病学范围是用治气分证的代表方,两类疾病均属里热证,对.石膏用量皆宜偏重,方能生效。    本方适应证一般以“四大力典型症状为依据,但在实际运用中又不必悉具,凡符合本证之病机者,皆可使用。但在下列情况下不可妄投:一是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二是脉见浮细或沉;三是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四是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应予注恿。    【运用】    一、三阳合病    许叔微医案:有市人李九妻,患腹痛,身体重,不能转侧,小便遗失。或作中湿治。予日:非是也,三阳合病证。仲景云:见阳明篇第十证。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不可汗,汗则谵语,下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乃三投白虎汤而愈。    (<伤寒九十论·证三十五:I})    按语:三阳合病,治从阳明,惟宜清散,以顺接内外。汗、下之均非本证所宜,临证谨记。    二、高热不退    刘渡舟医案:孙某某,女,3岁。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一身未了,又出一身,随拭随出。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视其舌苔薄黄,切其脉滑数流利。辨为阳明气分热盛充斥内外,治急当清热生津,以防动风痉厥之变。处方:    生石膏30克,知母6克,炙甘草6克,梗米一大撮。    服1剂即热退身凉,汗止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5)    按语:阳明“四大热证’’俱备,故用白虎汤一剂而痊。    三、热厥    刘渡舟医案:吕某某,男,48岁。初秋患外感,发烧不止,体温高达39.8℃,到本村医务室注射‘‘安基比林’’等退烧剂,旋退旋升。四五日后,发热增至40~C,大渴引饮,时有汗出,而手足却反厥冷,舌绛苔黄,脉滑而大。此乃阳明热盛于内,格阴于外,阴阳不相顺接的“热厥’’之证。治当辛寒清热,生津止渴,以使阴阳之气互相顺接而不发生格拒。急疏白虎汤:    生石膏30克t知母9克,炙甘草6克,梗米一大撮。    仅服2剂,即热退厥回而病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5~6) 按语:本案为热厥证,其特点是发热在前,手足厥冷在后,为阳s郁遏于气分,阳气不能外达所致。“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治宜寒因寒用,用白虎汤直清阳明里热,郁散热布,其厥自回。 四、温疟 岳美中医案:友人裴某之第三女患疟,某医投以柴胡剂二帖,不愈。余诊其脉洪滑,询之月经正常,未怀孕。每日下午发作时热:寒少,汗大出,恶风,烦渴喜饮。思此是“温疟’’,脉洪滑、烦渴喜饮:白虎汤证;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即书白虎加桂枝汤: 生石膏48克,知母1 8克,炙甘草6克,粳米1 8克,桂枝9克,水4盅,煮米熟汤成,温服。 1剂病愈大半,2剂疟不发作。足见迷信柴胡或其它疟疾特效而不知灵活以掌握之者,殊有失中医辨证论治之规律。(<岳美中医案集>1978) 按语:据‘素问·疟论>所载,温疟以先热后寒,热多寒少为特,得之于冬中风寒之邪,至春阳气大发,温热外引而发病。以本案临床表现,当属表证未罢,而邪传阳明,非邪在半表半里之柴胡也,故用白虎加桂枝汤取效。足见中医辨证论治之重要性。 五、风温(大叶性肺炎) 潘泰阶医案:傅某,男,28岁。于1 955年1 O月6日突然高烧,战,头痛,咳嗽,胸痛,吐粉红色痰,于7日中午入院。体检:体温39.7"C,急性病重病容,表情痛苦,呼吸急迫,鼻翼动,唇周有疱疹,肺部右侧呼吸运动受限制,听诊右肺呼吸音减实验室检查:WBC25,000/mm3,单核95%,痰液涂片发现肺双球菌(+)。X线检查:右肺中叶区显示一大片密度一致的混浊影象,上缘界整齐,侧位所见影像相同。    治疗:白虎汤原方水煎内服。    68小时后体温降至正常,白血球5天内恢复正常,其它症状7天内全部消失,共住院1 2天,痊愈出院。(上海中医药1 957;<4>:23)    按语:大叶性肺炎属“风温力范畴,多由肺卫不固,复感温邪,或风寒入里化热而成。本案脉证实为热壅肺胃之候,故用白虎汤清透肺胃、泻热达邪而愈。    六、胃脘痛(肥厚性胃炎)    刘景祺医案:刘某,男,5 1岁,1 981年8月7日初诊。胃脘隐痛、胀满、纳呆已三年,有时恶心、呕吐、暖气、腹胀,饭后更多发,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饮,倦怠无力,头晕目眩。屡服中西药无效。胃镜检查:肥厚性胃炎。舌苔黄厚,脉洪滑有力。印象:胃脘痛。辨证:阳明燥热,火邪伤阴,则:清热润燥。处方:    石膏48克,知母1 8克,甘草1 2克,粳米1 8克,石斛1 5克。    服80剂,诸症消失。胃镜检查:胃粘膜未见异常。(<经方验}1987:67)    按语:阳明气分实热,壅滞胃脘,气机不利,而致胃脘疼痛,故伴有口渴饮冷,舌苔黄厚,脉洪滑有力等阳明气分热盛之证。又见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口燥咽干,恐有热盛之象,故用白虎汤辛寒清热同时,加石斛以养胃阴。    八、自汗    林家坤医案:朱某某,男,25岁,1 986年1 2月5日诊。患者手足、鼻部汗出溱溱已达八年之久。身无汗,寐则汗收、寤则汗出,不分四季。近二年来,汗症更甚,特别是握笔书写,转瞬间纸即透湿,不堪言。多方治疗,乏效。检视前方,不外益气敛汗,调养心神之品。刻下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缓。余先处桂枝汤,不效;次拟单方木通、红枣,亦不效;再予补中益气汤合牡蛎散,更无小效。乃持脉沉思:    1.患者虽自汗年久,然其语声洪亮,身体壮实,双目炯炯有神,其脉按之良久,亦觉弦缓有力,遂认定本证是实证,而非虚证。    2.脾主四肢,鼻为肺之窍、胃经之所过,患者独以手足、鼻部自汗不止,余处无汗,其病位当在肺、脾(包括胃)两脏·前已采用温补脾肺之法,无效,今宜从清泄入手。    3·<伤寒论>224条说:“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力仲师既有明训,方中膏、知又为清泄肺胃之品,甚是对症,当用之。然恐大寒    大凉之品,易败脾胃,遂于原方中加一味黄芪,既能益气固卫'又防寒凉败胃。旋拟下方:    生石膏45克,知母、怀山药各1 8克,炙甘草6克,生黄芪30克。    服3剂,手足、鼻部自汗较前稍减。又按前方服6剂后,汗出较前明显减少,但增大便稀溏。酌减膏、知药量,加陈皮6克、桑叶9克,续服本方1 5剂后,几年痼疾,竞荡然无存矣。(四川中医1987;<1 2):7)    按语:本案一误再误,方抓住证机,可见临床辨证之艰难。    九、磋牙    周屹红医案:林某,男,24岁。于5岁时出现磋牙,经当地医院以“驱蛔灵力药品治之而愈,并大便捧出蛔出。7岁时磋牙发作'但服用驱蛔灵无效,大便未见蛔虫捧出,粪检亦未找到寄生虫卵。迭经多方治疗,磋牙始终未获一效。一晃1 7年,至1 987年1 O月来诊时,患者形瘦面垢,磋牙频剧,声音响亮,上下齿比常人短3/5'齿坚未落。平时口渴多饮,手足心时有汗出,二便正常,纳可。粪检未见虫卵。舌红苔薄黄,脉弦滑。余思此病者既非虫积为患,又无肾虚之象,当属阳明经热上蒸使然。盖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也。治当白虎汤清阳明热邪。处方:    生石膏l 5克(先煎),知母10克,生甘草5克,粳米1撮。    药进5剂,磋牙明显减轻。再服5剂,磋牙停止。病者自配5剂以巩固,未再复发。    (江苏中医1 990;<4>:38)    按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入下齿中’’。热郁阳明,循经上炎,则齿磋不安。径用白虎汤以清彻阳明经热。辨证准确,用药得当,获效当在情理之中。    十、癫证    刘景祺医案:武某某,男,5 1岁,1 982年2月6日初诊。8年前因受精神刺激,意识障碍,郁闷少言。半年前因生气加重,不知大小便,终日不语,百问不答,若痴若呆,喜冷饮,失眠。曾服中西药无效,并用电休克治疗亦无效·且越来越重。舌苔黄白,脉滑有力。辨证:肝气郁滞,脾气不升,痰蒙心神,阳明燥热。治则:清热润燥,通窍安神。处方:    石膏60克,知母1 8克,甘草1 2克,粳米1 8克,石菖蒲1 2克,夜交藤30克,炒枣仁30克。    服30剂,意识清楚,大小便能自理,并能做一般家务劳动。又服1 5剂,恢复工作。(<经方验:I}1 987:6 7)    按语:世人多谓癫疾属阴,于本案中所见,属阳者亦有,可见,不可一概而论,犯教条主义。    【补述】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载:江阴缪姓女,予族侄子良妇也。自江阴来上海,居小西门寓所。偶受风寒,恶风自汗,脉浮,两太阳穴痛,投以轻剂桂枝汤:计桂枝二钱、芍药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二片、大枣三枚。汗出,头痛差,寒热亦止。    不料一日后,忽又发热,脉转大,身烦乱,因与白虎汤:生石膏八钱、知母五钱、生草三钱、粳米一撮。服后,病如故。次日,又服白虎汤。孰知身热更高,烦躁更甚,大渴引饮,汗出如浆。又增重药量为:石膏二两,知母一两,生草五钱,粳米二杯,并加鲜生地二两,天花粉一两,大、小蓟各五钱,丹皮五钱。令以大锅煎汁,口渴即饮。共饮三大碗,神志略清,头不痛,壮热退,并能自起大小便。尽剂后,烦躁亦安,口渴大减。翌日停服,至第三日,热又发,且加剧,周身骨节疼痛,思饮冰凉之品,夜中令其子取自来水饮之,尽一桶。因思此证乍发乍止,发则加剧,热又不退,证大可疑。适余子湘人在,日:论证情,确系白虎,其势盛,则用药亦宜加重,第就白虎汤原方,加石膏至八两,余仍其旧。仍以大锅煎汁冷饮。服后,大汗如注,湿透衣襟,诸恙悉除,不复发。
/
本文档为【白虎汤的临床运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