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2019-02-18 13页 doc 31KB 1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准考证号:300208200051 指导教师:陈颖作者:何园园 摘要:称谓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而亲属称谓词则是指称谓人际亲疏、尊卑、长幼关系的词语。本文主要是对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洛阳方言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其次,对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及社会文化特征进行了概括的研究;最后,论述了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发展趋势,使其对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一、引言 (一)有关称谓词语 随着方言称谓词研究的不断增多,其名称也各...
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准考证号:300208200051 指导教师:陈颖作者:何园园 摘要:称谓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而亲属称谓词则是指称谓人际亲疏、尊卑、长幼关系的词语。本文主要是对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洛阳方言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其次,对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及社会文化特征进行了概括的研究;最后,论述了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发展趋势,使其对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一、引言 (一)有关称谓词语 随着方言称谓词研究的不断增多,其名称也各不统一。《辞海》和《汉语大词典》都是以“称呼”解释“称谓”。如:《后汉·郎顗传》:“改易名号,随事称谓。”唐刘知几《史通·称谓》:“古往今来,名目各异,区分壤隔称谓不同。”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而本文主要介绍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如:父亲、母亲、爷爷、伯父、姨夫、姑父等)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在现代汉语中,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只有恰当的称谓语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谓语则会给交际带来障碍,妨碍交际的正常进行。 亲属称谓词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类词,也是能深刻反映人们思想、心理以及社会文化制度的一类词.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作为一种基本词汇在民族语言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是汉民族亲属关系和亲属观念的外化符号,其间富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因此,研究洛阳地区的亲属称谓词,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洛阳地区社会文化特点的认识和研究。同时,考察亲属称谓的变化能够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和人们的心理状态等的变迁。由于亲属称谓词是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起来的,其中叠置着不同历史时代的成分,所以在语音方面、语义方面都会有所放映,对不同方言的亲属称谓进行比较时,这种语音、语义的差异都有所突显,对于揭示方言语音、语义的发展演变具有重大意义。 (二)洛阳方言简介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因位于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至35.05’之间,美丽的洛河水悠悠地从城中穿过。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洛阳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方言为典型的中原官话。 洛阳,简称“洛”,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地处九州之中;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余年建城史,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世界上第一座统筹规划的城市;自夏朝开始有13个王朝在此定都。河图洛书在此诞生,儒、释、道、玄、理肇始于此,科举制度创建于此,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五大都城遗址、邙山古墓群和天子驾六震惊世界,“宅兹中国”“中国”一词源自洛阳,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豫、晋、 1 陕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新兴的重工业城市和新能源节约型城市,欧洲人最向往的城市,中国休闲城市榜首。 袁家骅先生主编的《汉语方言概要》一书中说:“中原人民迁移入闽的过程,大概始于秦汉,盛于晋、唐,而以宋为极。”在台湾,人们习惯地称说洛阳话的人为河洛人,称洛阳话为河洛话。河洛人在晋代以前在中原的黄河、洛水流域,当时这一带简称河洛地区。河洛人第一次大规模入闽当推东晋的“五胡乱华”之际。史书上记载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三山志》)”,指的就是这一批人。这次人闽的汉人比较集中地定居在建溪、富屯溪流域,闽江下游和晋江流域。这些汉人带来的汉语(据史载是河南中州一带)便是洛阳方言形成的基础。 河洛人第二次大规模入闽的时间是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以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陈政、陈元光父子为首的123个将领,南下“征蛮”。这批汉人“征蛮”后就定居焉,并开发了漳州(《漳州府志》)。他们带来了7世纪中州话,发展了洛阳方言。 河洛人第三次集体迁闽是唐朝末年,当时中国又陷入封建割据状态,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王潮及其弟王审知乘乱起兵,带了大批人马南下人闽,占据福建全境。王潮被册封为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公元926年,王审知之子王延翰立闽国称帝。这批人带来10世纪中州话,对洛阳方言产生很大影响。明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颜思齐、郑芝龙等开发台湾,招募不少洛阳人到台湾屯垦定居。郑成功于1661年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又带去了大批洛阳人移垦台湾,因郑成功是泉州府南安县人,他的左右将士大多是泉州人,他们定居在台南地区。据《台湾省通志》卷二第三章第二节《河洛与客家》中指出:“本省人,系行政上之一种名词。其实均为明清以来大陆闽粤移民即河洛与客家之苗裔”。又连横《台湾语典》自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源既远,其流又长……”据《洛阳人》记载:“特别漳泉两府的人,沥血流汗,不仅积极开垦台湾,而且把台湾建成第二个洛阳,他们带去了洛阳话,带去了洛阳的风俗习惯和洛阳人的刻苦耐劳,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气质”。又据《明清两代洛阳人入垦台湾一览》列举的81个姓氏的祖籍皆是漳州、泉州及其所辖的县。为了纪念祖籍地,台湾许多地方均用漳州、泉州、东山、德化等洛阳地区的名字来做地名,有些地名用“厝、寮”来称呼,如陈厝、何厝、番仔厝、东势寮、海尾寮、火烧寮等。 以上史实说明洛阳话是来自中原的河洛话,洛阳人的根在中原,而台湾人的根又在洛阳,所以闽台地区至今流传着一句话:“人同根,语同根”。闽台同文两岸同根福建洛阳地区和台湾地区通行的方言——洛阳话,又称“河洛话”。据著名的语言学家黄典诚教授的研究,河洛话的语音系统与隋朝的陆法言《切韵》基本一致。《切韵》中反映的中原河洛古音,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活化石”一样保留在中原固始方言和洛阳方言中。 洛阳方言是汉语的重要方言之一,它主要分布在福建洛阳地区、台湾大部分地区(约占台湾全省人口的75%)、广东潮汕地区、海南省、浙江南部的平阳、玉环一带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据统计,全球讲洛阳方言的约有5000万人。由于洛阳方言保留较多的古音、古义,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因此引起海内外许多学者的重视。在海峡两岸人民交流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透过洛阳方言的研究,不仅能寻觅更多的知音,而且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更有现实意义。 二、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 (一)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 1.从音节上看,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主要是以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为主体,很少出现三音节词。如:单音节词:“爷、婆、爸、妈、爹、伯、娘、舅、哥、姐”等。双音节词:“姑爷、姑奶、姨奶、舅爷、老奶、达达”等。 2.从语音上看,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也存在很大共性。普通话由于受双音化的影响,已经没有单音节的亲属称谓语了,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亲属称谓语,而洛阳方 言中有很多亲属称谓语是单音节的。如:“爷、婆、爹、娘、爸、妈、伯、舅、姨、姑、哥、姐”等。 (二)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构词方法 亲属称谓语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的语言符号的反映。汉语的亲属称谓语属描写型,即父系、母系、直系、旁系、辈分及同辈的长幼排列非常明确。大多数地区称谓语都能体现这一点,它隶属于语音体系的范畴,是人类思维进度的直接表现,其构词方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属于附加式造词。附加,包括添加前缀或者后缀。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附加造词主要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加上词缀后意义发生改变,如前加“老”“大”:“老爷”指的是爷爷的爸爸,“老奶”指的是爷爷的妈妈,“老老”指的是爸爸的妈妈,“老姑爷”指的是父亲或母亲的姑爷,“老姑奶”指的是父亲或母亲的姑奶。 第二种是加上词缀后意义没有发生改变,只是为了表示尊敬或者表示排行最小,带有亲切感。如:对兄妹中排行最大的哥哥或姐姐,有时会称呼“老哥”或“老姐”;在兄妹中排行最小的弟弟或妹妹,有时会称呼“老弟”或“老妹”;在同龄人中开玩笑或表示对别人的礼貌时,称呼别人也会常常会在前边加一个“老”或“大”,如“老哥”,“老姐”。另外,在洛阳方言称谓词里还有一些词常作词缀出现在亲属称谓词里,像“大、小、表、重、儿”等,与其他词根构成新的亲属称谓词。下面就着重谈谈它们在洛阳方言中的特殊表现。 1.“大、小”的用法。现代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排行标记有“大、小”及“二、三”等数字,常以“大x、二x、三x……小x”的格式出现。如“大舅、二舅、三舅、……小舅”。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中排行最小的一般用“小”或序数词(姊妹或弟兄几个就用几)表示,如“小姨”,若姊妹三个就叫“三姨”;“小舅”弟兄两个的话就叫“二舅”。他们的使用很复杂,但杂而不乱。能用“小”的称谓词可以用“序数词+亲属称谓”来称呼。如“小姑”,可以说成“n姑”。 2.“表、重”的用法。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常用“表”“重”来表示辈分的亲疏。如;“舅舅、舅妈”、“姨妈、姨夫”、“姑妈、姑父”的儿子、女儿称为“表兄弟”“表姊妹”。 3.“儿”字的使用频率很高。称谓名词的儿化,如:妈儿(妈妈)、婆儿( 外婆)、婶儿(婶婶)、妹儿(妹妹)等;洛阳话亲属称谓词还常在末尾加上“儿”字,构成儿化,表示亲切喜爱等昵称。如长辈称呼晚辈“妞儿、妮儿、孩儿”;有时父辈或者祖辈称呼儿孙辈如:“侄儿、外甥儿、孙子儿、外孙儿、外孙儿媳妇”等。“儿化”在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汇中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大多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三)普通话影响下的差异 现在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改变,加上受普通话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差异。但洛阳方言中的亲属称呼有的仍在使用,有的已逐渐被其他称呼所代替,有的即将绝迹,有的称呼因无汉字可用,只好用拼音来标注。 爸爸:洛阳方言中不叫爸爸,也不叫爹,而叫伯或dá dá.此称呼也是在年龄大的人群中还能听到,即将绝迹。 妈妈:洛阳方言中不叫妈妈,也不叫娘,而叫me儿。此称呼正在被妈妈所代替。 干爸:洛阳方言中不叫干爸,而叫老哒,干妈:洛阳方言中不叫干妈,而叫老nia,此称呼仍在普遍使用。 伯父:洛阳方言中不叫伯伯,也不叫伯父,而叫bǎi。伯母:洛阳方言中不叫伯母,而叫娘。此称呼现在仍在普遍使用。 外婆:洛阳方言中不叫外婆,也不叫姥姥,而叫魏婆或婆婆。外公:洛阳方言不叫外公,不叫姥爷,而叫魏爷。此称呼现在仍在普遍使用。 叔叔:洛阳方言中不叫叔叔,而叫哒哒。婶婶:洛阳方言中叫婶儿。此称呼仍在使用。 舅妈:洛阳方言中不叫舅妈,而叫妗子。此称呼现在仍普遍使用。 三、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所体现出的社会文化特征 (一)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 人类的亲属关系大致可以分为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两大类。所谓的直系亲属是指配偶、父母(公婆、岳父母)、子女及其配偶、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及其配偶、曾祖父母、曾外祖父母。 所谓旁系亲属是指直系亲属以外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人及其配偶,包括在辈分上相当于或高于父母的旁系长辈血亲,在辈分上相当于或低于子女的旁系晚辈血亲以及在辈分上同自己相当的同辈旁系血亲。如:伯、叔、姑、舅、姨、侄子 ( 女 ) 、外甥、外甥女、堂兄弟姐妹、姑舅表兄弟姐妹、姨表兄弟姐妹等。 (二)背称和面称 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中,背称和面称的区别不大。背称主要表现亲属关系,在书信及正式场合或背后向人介绍时使用,这是一种定性化的称谓。面称是用于当面称呼的。它不仅能表现亲属关系,还能表现感情亲疏及说话的态度。背称都要远远多于面称。如:直系亲属背称称谓词中的“儿子、女儿、孙子、外孙、外孙女”等,旁系亲属背称称谓词中的“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等,均没有相应的面称称谓词,长辈们一般都会以晚辈的姓名、小名或“孩子”等来当面称呼他们。但无论是在直系亲属称谓语中,还是旁系亲属称谓语中,有一部分称谓语是兼跨背称、面称两类的。如:姑奶、姑爷、姨奶、姨爷、姑姑、姑父、姨(妈)、姨夫。 (三)强调他称,体现尊敬 面称的特点由于自古以来强调尊敬他人,尊敬长辈,所以洛阳方言亲属称谓也具备这一特点,强调尊称。从亲属称谓调查表中可以看出,长辈的面称和背称基本是相同的,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洛阳话中讲究他称,即降一辈称呼对方,站在下一辈人的角度上称呼,这是洛阳方言中的“尊敬体”。使用尊敬体要注意在称谓词前的用词,以示区别。如,称呼老人一般为之前加其儿孙辈的名字如“xx他爷爷”“xx他奶奶”,称呼平辈一般以自己孩子的称呼为如:如果是自己孩子的“大爷“大娘”则称为“他大爷”“他大娘”或“xx他大爷”“xx他大娘”。对晚辈的他称更为简单,称所有的子、侄、孙辈男性为“他哥”,其配偶为“他嫂子”,女性为“您姐”,其配偶为“您姐夫”。而不以弟、弟媳、妹妹、妹夫称之。这种他称也可前加晚辈子女的乳名,如称妻子为“妞儿他妈”,也可加“孩儿”如“孩儿他娘”。而背称则可直称为“俺媳妇、兄里、兄里媳妇”等。对于妻子来说,称呼丈夫的亲人,一律随丈夫,也就是说,如同称呼自己的亲人一样。如称公公为“哒哒”“爸”,婆子为“妈”,大伯为“哥”,小叔为“兄里”。对于丈夫来说,称呼同妻子一样。此外,称呼同辈人的母系亲属也一律同称呼自己的母系亲属称谓一样;自己的配偶也这样称呼。在背称上,洛阳话还专有一套区分亲疏的称谓词。就因为这些称谓词,使得一些称谓的面称和背称出现了差异。这些区分亲疏的称谓词有以下两种: 其一是对夫系和妻系的俗称。如:称夫之夫为“老公公”,母为“婆子”,哥为“大伯子”,弟为“小叔子”,弟媳为“兄弟媳妇”,姐为“大姑子”,没为“小姑子”;对妻系亲属背称。如称岳父为“老丈人”岳母为“丈母娘”,妻子的哥为“大舅子”,弟为“小舅子”,姐为“大姨子”,妹为“小姨子”;而称呼妻之姐妹的丈夫为“挑椽”。 其二是“堂”“表”及“外”字在称为中的应用起到了区别内外的作用。从血缘上来看,亲弟兄和堂兄弟以及表兄弟之间的亲疏是不同的。在背称里,洛阳方言靠称谓词前加“堂”、“表”字来区分亲与疏,即俗谚所谓“一表三不亲”。这种情况,主要是对同辈的妻系、母系亲属而言。对于父亲的弟兄的子女,在背称前加上“堂”字,称“堂哥”、“堂姐”等,在自己向第三者作出介绍时也可称“堂兄弟”或者是“叔本兄弟”。对于姑、姨、舅的子女,前加“表”字可以区分。如,称”表哥”、“表姐”等,在向第三方作出介绍时, 也可用“表兄弟”。对于“外”,有“外甥儿”“外孙”等。 (四)特别强调秩序 秩序,自古以来是政治统治和家政管理的根本。中国人传统上注重宗法,长幼有序、兄仁弟恭、尊卑有等的道德准则对语言的源远流长;再加上多子多福观念的长期影响,在兄弟姐妹数量较多的情况下,行次的区分尤其受到重视。排行标志作为家族内部区分长幼行次的一种重要手段古已有之,例如“伯、仲、叔、季”等周秦时代就已开始使用。对长辈和对晚辈,突出辈份,老少分明。如,对长辈,称父亲为“爹、爸、哒哒”;称母亲为“娘”“妈”;称祖父为“爷爷”;称祖母为“奶奶”称曾祖父为“老爷爷”;称曾祖母为“老奶奶”,其下每一辈,加一“重”字以示区别:重孙子、重孙女。另外,孟津话亲属称谓还非常注重排行,长幼有序。如,称祖父的兄弟姐妹为“大爷爷、二爷爷……大姑奶奶、二姑奶奶……”;称父亲的兄弟姐妹为“大bǎi、二bǎi……哒哒、大姑、二姑……”;称自己的兄弟姐妹为“大哥、二哥……大姐、二姐……”。他们的配偶,也按他们的排行称之。有的家族三代四代之内的同代人,全按这个秩序和顺序排下来,显得人丁非常兴旺,家族统治非常严密同。对于晚辈,最普通的现象是,在乳名和称呼中强调其次序性,如“老x“x儿”“x闺女”(表示排行)。长辈对晚辈也可只称排行,这种适用于比较大的家庭里,孩子比较多,如可称“老大”“老二”“老三”……在处理家庭问题上,长者说了算,老大说了算,显示了称谓秩序性的权威。 (五)亲属称谓语的外化表现 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除了指称谓功能外,还体现交际主体之间的关系,如权势关系、亲疏关系等;反映说话人的思想、感情、态度,如亲热、尊敬、疏远、厌恶等。“亲属称谓语外化”的使用,要遵守一些规则,如用得不妥,不仅贻笑大方,还会伤害感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其使用规则大致有如下几点: 1.尽量选用父系称谓语。在亲属系统内部,仍有亲疏远近之分,它以父系为纲,父系比其他各系更亲,而父系中的直系又最亲,外化时选用父系亲属称谓语,更能突出亲近之情。 2.选用长辈和同辈称谓语。对于年龄比自己大得多的对象,要选用长辈称谓语,如“大爷、大伯、叔叔、大妈、大婶”等;对于比自己稍大或稍少或差不多的对象,可选用年长同辈称谓语,如“大哥、老兄、大嫂、大姐”等;即使是比自己小得多、而且若论辈份则明显属于晚辈的对象,也要用同辈称谓语,如“大/小弟弟、小妹妹、大妹子、小姑娘”等。 3.注意对方婚否情况。这主要是就称呼年轻女性对象而言的。如果对方已婚,则称“大嫂”,如是未婚,则只能称“大姐”;如果不能判断对方婚否情况,则称“大姐”为宜。 洛阳深受“礼仪之邦”风气的熏陶,非常注重礼仪,特别是称呼。生人见面习惯于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尤其是小辈称呼长者。素不相识的人也会称呼“大爷、大娘”。这样,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距离也就缩小了,给人一种亲切感,有利于言语交际的进行,也符合语言经济原则。 四、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发展趋势 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演变和发展基本具有稳定性、开放性、变化性和称谓消失这几个原则。当然,由于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作为汉语亲属称谓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那么从个别到一般,我们也能够发现汉语亲属称谓词汇的演变与发展也都基本具有以下这几个特点。 (一)稳定性原则 称谓语是一种相对处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都具有的现象,在语义上具有共性,它是语言中具有特殊用途的词语。这类词语中,许多都属于基本词汇的范畴,意义有很大的稳定性,如祖父、 祖母、父、母、伯(父)、叔(父)、 弟、妹、侄、甥等等。人们的血缘关系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因此,反映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在所有称谓中产生得最早,使用频率也是最高,当然历史也最悠久。从亲属称谓词诞生直到今天,历经了数千年而内涵未变或基本未变,这便是亲属称谓稳定性的明证,也说明了亲属称谓的继承性。 (二)从亲原则 从亲原则,就是以亲属称谓词通过变形的方式,把自己远房亲戚的感情拉近,把自己的近亲亲属关系联系的更密切。这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在面称时运用到。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例一,在称呼自己的“伯祖父”、“伯祖母”、“伯父”、“伯母”、“堂哥”、“堂姐”等,我们会去掉伯、堂等字,直接依次称为“爷”、“婆”、“伯”、“妈”、“哥”、“姐”等;例二,我们在面称堂哥时,本应称呼为“铁蛋哥”但是为了使感情显得更深刻,我们则称呼为“我铁蛋哥”,这样称呼无非是想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这就是所谓的从亲原则。 (三)规范原则 方言亲属称谓一般都有它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它只能在一部分人群或某个地区用于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例如,现在对于一个城镇小学生说,对于“你达叫你回去做作业”这句话,他只能搞懂其中的基本意思,那就是回去做作业,至于是谁叫他做作业,他可能还会思考这个“达”是谁。这样的话就给生活生产带来不便,于是现代语文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语文教学这种方式,孩子们普遍了解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些基本词汇,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逐步使亲属称谓词更加规范。 (四)个别称谓语使用频率减小,其趋势是消失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亲属称谓还会继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亲属称谓词数量会进一步减少。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家庭中兄弟姐妹减少,并且有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出现;随着亲属称谓数量的减少,一部分亲属称谓词必定没有用武之地,从而慢慢地在亲属称谓词中消失。另外,由于当前婚姻法规定了男子和女子的结婚年龄,这使得早婚、早孕现象减少,四世或五世为一家庭的数量减少,有关的亲属称谓语使用频率减少,他们在以后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消失。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音节上和语音上)、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构词方法;通过列举、描述和比较,包括与普通话亲属称谓的比较,对洛阳方言亲属称谓现词作了简单的分析。通过分析可见,洛阳方言亲属称谓系统是比较复杂的,具有与汉语普通话亲属称谓体系一样周密细致的区分。在社会学角度下,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表现了宗族观念和伦理关系的长幼有序、尊卑不同、内外有别、亲疏不同的特点。同时,也明确指出语言学角度下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发展演变方面有稳定性、从亲、规范以及某些称谓语使用频率有所减少并且逐渐消亡之趋势的几个特点。 总之,语言是社会历史文化的载体,汉语亲属称谓词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标记之一。当前,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高度发展,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与现代语文教学,汉语普通话亲属称谓在各地区、各方言区逐渐广泛应用,一些亲属称谓也被方言吸收,洛阳方言必然也存在。由于受普通话影响,方言亲属称谓词逐渐向普通话靠拢,从而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交际中淡化以至于消失。 最后,需要声明的是由于本人的知识储备和学力有限,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更透彻地分析,这还有待于后更深入地调查和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修琼英.称谓语的选择与顺应论[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1月. [2]程峰.洛阳地区在先秦时期的历史地位[J].洛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 [3]张晓宏.从语音特点看洛阳方言的历史流变[J].洛阳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2年9月. [4]李广明.说“阿”[J].天水师专学报,1997(2). [5]孙立新著.洛阳方言纵横谈[M].北京:华夏文艺出版社,2000. [6]王振兴.浅论中国汉语亲属称谓[J].黑河学刊,2011(5).
/
本文档为【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