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医方剂大全

中医方剂大全

2011-09-21 17页 doc 145KB 15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5418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方剂大全辛温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组成:麻黄(去节)9g 桂枝6g 杏仁(去皮尖)6g 炙甘草3g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功用: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汤主要用治外感风寒表证。本方关键之处在于宣肺气。表实证的症状皆是由于肺气不宣所致。肺主气,合皮毛,通腠理。外感风寒之邪束表,导致毛窍闭塞,卫阳被遏,不能达外,故而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又由于毛窍不透,故而肺气不能宣通,则上逆而为咳...
中医方剂大全
辛温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组成:麻黄(去节)9g 桂枝6g 杏仁(去皮尖)6g 炙甘草3g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功用: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汤主要用治外感风寒表证。本方关键之处在于宣肺气。表实证的症状皆是由于肺气不宣所致。肺主气,合皮毛,通腠理。外感风寒之邪束表,导致毛窍闭塞,卫阳被遏,不能达外,故而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又由于毛窍不透,故而肺气不能宣通,则上逆而为咳喘。故治疗本病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宣通肺气。而本方之中,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正可以治疗本病的主症;此外,由于本病卫强营弱卫气与邪气交争于外,导致卫气的病理性的亢盛,故但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表的桂枝为臣药,以助麻黄发汗之力,且可以调和营卫。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配伍,一升一降,以增强宣肺平喘之功。炙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即可调和麻黄杏仁的宣降特性,又能缓和麻黄桂枝合用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及正气。 “治肺不忘宣降”“麻黄无桂枝不温”“附子无干姜不热” 使用:1、一般冬季使用;2、青壮年多用;3、北方多用;4、有咽痛者不能使用麻黄汤。咽痛则表明有热,热证复用热药,则必然加重病情,故如此。附方: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原方加白术12g,白朮: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苍朮:燥湿健脾,祛风湿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主治:风寒湿痹,身体烦疼,无汗等。(即风寒表实证挾湿)注意!本方中的白术可以用苍术代替。东汉时期,苍术和白术是不分的。 麻杏苡甘汤:麻黄6g,杏仁6g,甘草3g,薏苡仁12g。功用:解表祛湿。主治:风湿一身尽痛,发热,日哺所剧者。这里不是阴虚潮热,而是湿邪所致的潮热。日晡:下午三点到七点 大青龙汤:麻黄6g,桂枝6g,甘草6g,杏仁6g,石膏18g,生姜9g,大枣3g。服后,取微似汗,汗出多者,用温粉扑之。温粉:龙骨、牡蛎、黄芪、麻黄根,共研细末。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外有表寒,内有里热)主治:外感风寒,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脉浮紧。用大青龙汤治之,中病即止。 三拗汤: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功用:宣肺解表。主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华盖散:麻黄、桑白皮、紫苏子、杏仁、赤茯苓、陈皮,甘草。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肺感风寒,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者。 桂枝汤 组成:桂枝9g 芍药(白芍)9g 甘草6g 生姜9g 大枣3枚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使邪从表而出)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鉴别症状,又如小便自利。这里主要用于与外感风热证相比较。),脉浮缓或浮弱者。 方解:本证是由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所致。外感风寒表虚证,《伤寒论》中称之为太阳中风,其病机为卫强营弱(是卫气与邪气交争的应急状态)。外感风邪,风性疏泄,卫气失去其固护之性,不能固护营阴,致使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汗者,阳加于阴谓之汗也。风寒在表,应以辛温发散之品以解表,但本证属于表虚,腠理不固,故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营为阴,卫为阳,调和营卫也即是调和阴阳,即祛邪调正兼顾治之。 方中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络,助阳化气为君药,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邪。(解肌与解表是有区别的,用词解肌主要有两种情况:1、病人汗出表证,由于腠理疏松,邪在腠理,用解肌。2、透疹亦可用解肌,一般有解肌作用的药物都有透疹的作用。而解表则是一个含义范围较宽的一个词,解表包括解肌,而解肌的主要位置在于腠理。)用芍药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为臣药,是由于芍药有宜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的作用。桂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以和胃止呕。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甘平,可以补中益气滋脾生津(颇有滋养营阴之意)。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使本方中除了桂枝芍药以外的第二对调和营卫的药对。炙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 使用:现在常用于半身汗出,效果颇佳;成人遗尿,加龙骨、牡蛎;以及遗精早泄等证。 讨论:本证属外感风寒表虚以有汗出,为何复以桂枝汤发汗?本证之汗是由于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津液外泄所致。外邪不去,营卫不和,则汗出不能止。桂枝汤一面用桂枝轻微解肌发汗以使邪从表而出,另一方面有使用白芍敛阴固营,使营阴不得继续外泄,以达治病的目的。此外,“病汗”和“药汗”是有区别的,“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著,此其分也。”附方: 桂枝加桂汤:桂枝汤原方中桂枝加至15g。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主治: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发汗过多而发奔豚。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原方中芍药加至18g。功用:调和气血,缓急止痛。主治: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阳,腹满时痛者。 香薷饮 组成:香薷9g 白扁豆微炒 厚朴姜制各6g 方歌: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阴暑。恶寒发热,腹痛吐泻,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方解:本方所治为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所致的阴暑证。夏月感寒,邪滞肌表,则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等风寒表实证;夏月喜冷饮,湿伤脾胃,气机不畅,则胸闷泛恶,腹痛泄泻。舌苔白腻则是寒湿之候,治之以外散肌表之寒邪,内化脾胃之湿滞。 香薷辛温芳香,可解表除寒,祛暑化湿,是夏月解表之要药。(故香薷又称“夏月麻黄”)厚朴行气除满,内化湿滞,为臣药。又用白扁豆健脾和中,祛湿消暑,为佐药。加入少许酒同煎,意在增强散寒通经之力。注意: 1、“有湿时一定要注意理气” 2、“有汗者禁用香薷散” 3、方剂中含有香薷的一定要冷服,以防格拒(引起呕吐)。 4、胖人多湿,故本方对于夏季胖人的感冒多用。 5、厚朴、枳实常相须为用消除痞满,其中厚朴除满,枳实消痞。(痞:堵塞,面积较小;满:胀满,面积较大。二者时常兼见。 6、阳暑与阴暑的区别:阳暑-恶寒发热,大汗淋漓,忽然昏倒;阴暑-阳被阴遏所表现出的暑证。 附方: 新加香薷饮:香薷6g,银花9g,鲜扁豆花9g,厚朴6g,连翘9g。功用:祛暑解表,清热化湿。主治:暑温。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而数者 止嗽散 组成: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9g 甘草炒3g 陈皮去白6g 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简捷记忆:止嗽散用桔甘前,荆陈紫菀百部研。前:可为白前或是前胡,白前性温,故风寒遗留的咳嗽用之佳;前胡性凉,多用于风热遗留之咳嗽。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方解:本方证治为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此时外邪十去八九,故微有恶风发热。故治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表之品。 方中紫菀止咳、百部润肺止咳,虽苦但不伤肺为君药,二者性温而不热,润而不寒,皆可止咳化痰。桔梗善开宣肺气、白前长于降气化痰,二者协同使用,一升一降,使气机运转,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君药的止咳化痰之力,共为臣药。荆芥可疏风解表,除在表之邪;橘红理气化痰,均为佐药。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 1、“治肺勿忘宣降” 2、常用的药对组合:宽胸――桔梗、枳壳;止咳――桔梗、白前或前胡、杏仁。紫菀、款冬花――前者止咳,后者祛痰。 3、祛痰用橘白,止咳用橘红。 附方: 金沸草散:旋覆花、麻黄、前胡各9g,荆芥穗12g、甘草、半夏、赤芍各3g,外加生姜三片,枣一枚。功用:发散风寒,降气化痰。主治:伤风咳嗽,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者。 银翘散 组成:连翘15g 银花15g 苦桔梗6g 薄荷6g 竹叶4g 生甘草5g 荆芥穗4g 淡豆豉5g 牛蒡子6g,鲜苇根汤煎。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透表――荆芥穗、淡豆豉性微温,开毛窍,助邪外出,表邪通过此二药透表而出。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方解:重用连翘、银花为君药,既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又具有芳香避秽的功效。薄荷、牛蒡子可以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有发散解表之功若无汗者,可以加大用量,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此二者虽为辛温之品,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反佐用之,可增辛散透表之力,为臣药。竹叶清热除烦清上焦之热,且可生津,芦根功在清热生津,桔梗可宣肺止咳,三者同为佐药。甘草和诸药。 清热除烦的力量:栀子>竹叶>灯心草。 桑菊饮 组成:桑叶7.5g 菊花3g 杏仁6g 连翘5g 薄荷2.5g 桔梗6g生甘草2.5g 芦根6g 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方解:本方用治外感风热证。治之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君药桑叶味甘苦性凉,疏散上焦风热,且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肺热重则用霜桑叶。菊花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杏仁、桔梗宣肺利气止咳,一升一降,三者共为臣药。连翘清热解毒,薄荷疏散风热,芦根清热生津而止渴,三者共为佐药。甘草和诸药。 1、银翘散与桑菊饮的异同:前者解表清热之力强;后者配伍杏仁,故宣肺止咳之力强。 2、连翘-善散胸膈之热。 3、桔梗、杏仁配合使用其止咳之力逊于桔梗配白前。 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9g 杏仁9g 甘草6g 石膏18g 麻杏石甘汤中麻黄与石膏的用量需成比例,可用1:3(邪热闭肺、无汗)或1:5(邪热壅肺、有汗),重用石膏制麻黄之温性,去性存用。 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方解:麻黄辛苦温,宣肺解表而平喘;石膏辛甘大寒,清泻肺胃之热以生津,两药相辅,共为君药。石膏倍于麻黄制麻黄温热之性,使整方不失为辛凉之剂,麻黄得石膏则宣肺平喘而不助热。杏仁味苦,降利肺气而平喘,与麻黄选降相因。甘草和诸药。 现代应用以本方加清热解毒药治疗小叶性肺炎。附方: 越婢汤:麻黄9g,石膏18g,生姜9g,甘草5g,大枣5枚。功用:发汗利水。主治:风水。一身悉肿,恶风,脉浮,不渴,自汗,无大热者。 柴葛解肌汤 组成:柴胡6g 葛根9g 甘草3g 黄芩6g 羌活3g 白芷3g 芍药6g 桔梗3g 方歌: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略有寒热往来之意,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者。 方解:本证为风寒表邪未解,又化热入里。病邪在肌表,为太阳、少阳、阳明三经合病。当以辛凉解肌,兼清里热治之。柴胡、葛根解肌清热为君药;羌活、白芷散表邪而治头痛,黄芩、石膏清泻里热,共为臣药;白芍、甘草酸甘敛营,以防疏散太过;桔梗宣利肺气;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佐药。甘草又能和诸药。 1、合病与并病的区别:合病-两经或两经以上的症状同时出现;并病-一经的症状未愈又出现另一经的症状。 2、本方的证治要点在于: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 3、方中柴胡、黄芩为和解少阳之药;石膏、白芷治疗阳明经;羌活、葛根治疗太阳经。 升麻葛根汤 组成:升麻10g 葛根10g 芍药6g 炙甘草[1]3g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疹出不透,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脉数。 方解:麻疹为阳毒,以透为顺。升麻入肺胃经解肌透疹为君药。葛根入胃经,解肌发表,升津除热为臣药。芍药合营。炙甘草增强芍药益阴之力,又可调和诸药。 现代应用治疗单纯性疱疹甚至是带状疱疹。附方: 竹叶柳蒡汤:西河柳6g,荆芥穗4g,葛根5g,蝉蜕3g,炒牛蒡4.5g,知母3g,薄荷叶3g,玄参6g,甘草3g,麦冬9g,淡竹叶1.5g。功用:透疹解表,清泻肺胃。主治:疹出不透,喘咳,烦闷躁乱,咽喉肿痛。 败毒散 组成: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各9g 甘草5g 方歌: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简捷记忆:活芎参茯草梗,二胡枳荷羌攻。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方解:本证证治正气素虚,又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气虚外感的病证。治之当以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方中用二活为君药,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川芎行气祛风,柴胡疏散解肌退热,为臣药,以助二活驱散外邪。桔梗宣肺,枳壳降气,前胡祛痰,茯苓渗湿,有宣有降,并以祛痰渗湿,以宣利肺气,皆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生姜、薄荷为引,以助解表,为佐使之品。方中人参亦属佐药,但意义有二:扶助正气以祛邪外出;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1、本方还可以用治外邪里陷所致的痢疾。其证为外邪从表陷里,用此方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此为“逆流挽舟”之法。 2、本方又名人参败毒散。附方: 荆防败毒散:羌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各5g,甘草3g。功用: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主治:外感风寒湿邪,以及时疫疟疾、痢疾、疮疡具有风寒湿表证者。 加减葳蕤汤 组成:生葳蕤(玉竹)9g 生葱白6g 桔梗5g 东白薇3g 淡豆豉9g 苏薄荷5g 炙甘草1.5g 红枣二枚 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痛,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方解:葳蕤为君,入肺胃经,味甘性寒,为滋阴润燥的主药,长于养阴,且滋而不腻,用以润肺养胃,清热生津。臣以葱白、淡豆豉、薄荷疏散外邪。白薇味苦性寒,其性降泄,善于清热而不伤阴,于阴虚有热者为宜。桔梗宣肺止咳以祛痰,大枣养血,甘草调和诸药。 1、本方专为素体阴虚,感受风热而设。以身热微寒,咽干口燥,舌红,苔薄白,脉数为证治要点。 2、滋阴药:玉竹、麦冬、石斛、沙参――气分滋阴药,滋而不腻,生津止渴;生地、玄参、天冬――血分滋阴药,滋而微腻,养阴凉血。附方: 葱白七味饮:葱白9g,葛根9g,新豆豉6g,生姜6g,生麦冬9g,干地黄9g。功用:养血解表。主治: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之后,感受风寒,头痛发热,微寒无汗。 参苏饮 组成:人参 紫苏叶 葛根 半夏 前胡 茯苓各6g 木香 枳壳 桔梗 陈皮 炙甘草各4g 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干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膈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苔白,脉弱。 方解:苏叶、葛根为君,发散风寒,解肌透邪。前胡、半夏、桔梗止咳化痰,宣降肺气;陈皮、枳壳理气宽胸,为臣。人参益气,扶正托邪;茯苓健脾,渗湿消痰;木香行气,醒脾畅中;甘草补气安中,和诸药。 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12g 芒硝6g 厚朴炙24g 枳实12g 先煮枳实、厚朴,在下大黄,芒硝冲服。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胃、大肠。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2、热结旁流。3、里实热证治热厥因热引起的四肢厥冷、痉病或发狂。 方解:本方为寒下的常用方剂。大黄苦寒泄热,祛瘀通便,消除治病之因为君药。然大黄泻下攻积之力强,而软坚之力欠佳,故以芒硝软坚润燥通便以为臣药。厚朴下气,除满消胀,枳实苦辛破结,导滞消痞,共助大黄芒硝攻下热结。 1、本方为“急下存阴”之剂。以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苔黄厚而干,或焦黑燥裂,脉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2、可用于单纯性的肠梗阻等病。 3、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比较:大承气汤泻下与行气并重,主治痞满燥实俱备的阳明腑实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枳实厚朴用量亦轻,其功轻下,主治痞满实的阳明腑实轻证。调胃承气汤其功缓下,主治阳明腑实证,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证者。附方: 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功用: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之轻者。大便不通,谵语潮热,脘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气滞明显) 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功用:缓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恶热口渴,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积热引起的发斑,口齿咽痛等症。(余热明显,而气滞不明显) 大黄牡丹汤 组成:大黄12g 牡丹9g 桃仁12g 冬瓜子30g 芒硝9g  方歌:金匱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或阑尾炎初起)。右下腹疼痛拒按,牵拉试验阳性,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方解:肠痈初起,多由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结于肠中,肠络不通所致。大黄苦寒攻下,又可活血祛瘀,泻肠中之湿热,去肠中稽留之淤血;桃仁苦平,性善破血,与大黄为伍破瘀泻热,共为君药。芒硝泻热导滞,软坚散结;牡丹凉血化瘀,消肿,“疗肠痈”俱为臣药。冬瓜子甘寒,清肠利湿,排脓散结,“治肠痈”,为佐使药。 1、丹皮――内痈、外痈皆可治之。 2、冬瓜仁――甘寒,较之苦寒之品,用量可大,治肺痈甘寒之品为佳,且不伤胃气。 温脾汤 组成:大黄15g 当归 生姜各9g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各6g  简捷记忆:芒当,为姜大人附子甘杯。 功用: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主治:寒积腹痛。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方解:本方证治系由脾阳不足,寒积中阻所致。以附子温补脾阳,祛除寒邪;大黄泻下,攻逐积滞大黄性虽寒,但有附子之辛热,则去性存用。芒硝、当归润肠软坚;干姜温中助阳;人参合甘草益气补脾,且甘草又能调和诸药。本方诸药合用,有寓温补于攻下的配伍特点。 五仁丸 组成:桃仁15g 杏仁15g 柏子仁9g 松子仁5g 郁李仁5g 陈皮15g  功用:润肠通便。 主治:津枯便秘。大便干燥,坚涩难出,以及年老或产后血虚便秘。 方解:杏仁为君,滋肠燥,降肺气肺与大肠相表里,而利大肠传导之职。桃仁为臣,取其润燥滑肠;柏子仁性多润滑,“润肺治燥……治虚秘”;郁李仁质润沉降,润滑肠道,专治胃肠燥热,大便秘结;松子仁润五脏,治虚秘;陈皮理气行滞,使气行则大肠得以运化。 麻子仁丸(约脾丸) 组成:麻子仁20g 白芍9g 枳实9g 大黄12g 厚朴9g 杏仁10g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脾约证由于肠胃燥热,脾津不足所致;脾为胃行其津液,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频数;燥热伤津,肠失濡润,则大便秘结。肠胃燥热,脾津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方解:重用麻子仁因其质润多脂,滋脾润肠,润燥通便为君药;大黄苦寒泄热,攻积通便;杏仁利肺降气,润燥通便;白芍养阴敛津,柔肝理脾,共为臣药;枳实下气破结,厚朴行气除满,为佐;使以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诸药。 1、证治要点:主治胃热肠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 2、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老人与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肠胃燥热者。 3、便秘首选麻子仁汤。 黄龙汤 组成:大黄9g 芒硝6g 枳实9g 厚朴9g 甘草3g 人参6g 当归9g 外加姜三片,枣二枚,再入桔梗一撮。 方歌: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功用: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谵语甚或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方解:本方原治热结旁流而兼气血两虚证,后用治邪实正虚者。 大黄、枳实、厚朴(大承气汤)――攻下热结,荡涤肠胃实热积滞; 人参、甘草、当归――益气养血,扶正达邪,使之不伤正气; 桔梗――宣肺通肠腑肺与大肠相表里; 生姜、大枣――养胃和中。如此攻下与扶正兼备。附方: 新加黄龙汤:细生地15g,生甘草6g,人参5g,生大黄9g,芒硝3g,玄参15g,麦冬15g,当归5g,海参质润多脂,滋阴益气2条,姜汁6匙。功用:泻热通便,滋阴益气。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 增液承气汤 组成:玄参30g 麦冬25g 生地25g 大黄9g 芒硝4.5g  方歌:增液承气参地冬,硝黄加入五药共,热结阴亏大便秘,增水行舟肠腑通。 功用:滋阴增液,泻热通便。 主治:热结阴亏证。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方解:方中重用玄参滋阴泄热通便为君药。麦冬、生地滋阴生津,为臣药。君臣相合即为增液汤,功能滋阴清热,增液通便。大黄、芒硝软坚润燥,泄热通便。共成“增水行舟”之剂。 1、证治要点:燥屎不行,下之不通,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2、生地、麦冬、玄参-增液汤,舌红少苔或无苔时用。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24g 黄芩9g 人参9g 甘草炙6g 半夏9g 生姜9g 大枣4枚 方歌: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恶寒发热交替进行,胸胁苦满为胸胁满而苦,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呕后觉舒,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热入血室胞宫。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以及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解: 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与清解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之邪得以疏散,为君; 黄芩――苦寒,清泄少阳之热,为臣;柴胡与黄芩配伍用于疏散半表半里之邪。其中,柴胡[1]偏于透散半表之邪;黄芩偏于清除半里之热邪。柴胡升散之性,得黄芩之清泄,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半夏、生姜[2]――以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益气健脾,既可扶正以祛邪,又可以益气以御邪内传; 炙甘草――调和诸药。 1、本方主治少阳病证。 2、可以治疗偏头痛此为少阳经之分布、耳鸣如钟如潮、耳聋等症。 蒿芩清胆汤 组成:青蒿4.5~6g 淡竹茹9g 半夏4.5 赤茯苓9g 青子芩4.5g生枳壳4.5g 陈皮4.5g 碧玉散9g 方歌: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碧玉途,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3],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方解:青蒿[4]苦寒芳香苦能燥湿,寒能清热,芳香可以避秽,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寒,善清胆热,并能燥湿,两药相合,既能内清少阳湿热,又能透邪外出。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竹茹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二者配合为治痰热的常用药对。碧玉散、赤茯苓清热利湿,导邪从小便而出。陈皮理气化痰,宽胸畅膈;枳壳下气宽中,除痰消痞。 1、“少阳为气机之枢”,故曰半表半里。少阳为病,易导致气机不舒。 2、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的区别:二者皆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不适者。但小柴胡汤兼有益气扶正之功,宜于胆(肝)胃不和,胃虚气逆者;蒿芩清胆汤兼有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宜于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者。 四逆散 组成:甘草6g 枳实6g 柴胡6g 白芍药6g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 1、阳郁厥逆证略有气闭之意。手足不温,或身微热,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脉弦。 2、肝脾不和证。胁肋胀满,脘腹疼痛,脉弦等。 方解:本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 柴胡:入肝胆经,生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 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可以敛阴和阳,条达肝气,且可以使柴胡升散而无耗阴伤血之弊。 枳实:理气解郁,邪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共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 甘草:调和诸药。 1、疏肝气之品-柴胡、枳实、青皮等;理脾气-木香、陈皮等。 2、柴胡、白芍-此为治疗肝气郁滞的姊妹药。“肝体阴而用阳”,阴为血,阳为气。柴胡为气分药,助肝疏其气机;白芍为血分药,使肝体阴之性正常。如此,方中柴胡、枳实一升一降;柴胡、白芍一出一入,升降出入皆备,故气机行也。 逍遥散 组成:甘草4.5g 当归 茯苓 芍药 白术 柴胡各9g 烧生姜一块 薄荷少许 方歌:逍遥散中薄归柴,一茯二白草姜来。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脾弱血虚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1],或月经不调[2],乳房胀痛[3],脉弦而虚者。 方解: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而为君药。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略有轻微的活血之功,且气香可理气,为血中之气药;归、芍与柴胡同用,意在补肝之阴,和肝之血,和肝之气,共为臣。木郁则土衰,肝病易于传脾,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不但可实脾土以抑木,且使营血生化有源,共为佐。加薄荷可以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煨)生姜[4]降逆和中,亦为佐药。 1、本方为调肝养血之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 2、本证肝郁血虚,方以白芍敛阴养血,当归养血调经,共同滋阴补血,以治血虚之证。 3、白术、茯苓皆为健脾之品,但白术补而壅滞(呆滞),有固护之性,故常配伍防风、陈皮以行其气。但对于表虚自汗、恶风等证,由于其善守之性而用之为佳,且其健脾燥湿止泻之力强于茯苓。茯苓亦可健脾,但其补而行散,兼能利尿渗湿。 4、薄荷:大量(>10g)有辛凉解表利咽之用;小量(3~5g)有疏肝解郁之效。附方: 加味逍遥散(丹栀逍遥散):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柴胡各6g,牡丹皮、山栀子、甘草各3g。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主治:肝郁血虚生热证(肝郁化火轻证[5])。或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少腹胀痛,或小便涩痛,舌红苔薄黄,脉弦虚数。方中丹皮、栀子皆可清肝火,而丹皮入血分,从血分而清肝火;栀子入气分,从气分而清肝火。且二者皆有透散之性,以散肝气之郁滞。如此,治肝应一走气分一走血分,两药合而用之。 痛泻要方 组成:白术6g 陈皮4.5g 白芍6g 防风3g 白术、陈皮治泻;而白芍、防风治痛也。 方歌: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不减或减不足言[1],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者[2]。 方解:痛泻之证。《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其特点是泻必腹痛。 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 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3]。 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可以为白术行气,以减轻其壅遏之性,为佐。 防风――俱升散之性,且可以制芍药酸敛之性,与白术、白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疏脾气。 1、本方为治痛泻之要方。 2、久泻者,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舌苔黄腻者,加黄连以清热。 3、本方可用治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腹泻(神经官能症)等属肝木乘脾土者。 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2g 黄芩 干姜 人参各9g 黄连3g 大枣4枚 炙甘草9g 方歌:半夏泻心草枣姜,人参芩连共为汤。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1],或呕吐,肠鸣不利,舌苔腻而微黄。 方解:此方所治之痞,原是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2]。本方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3]。 半夏――味辛性温,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 干姜――辛热以温中散寒; 黄芩、黄连――苦寒以泄热开痞; 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与半夏配合,有升有降,以复脾气升降之常; 甘草――补脾和中而调和诸药。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寒热之方。附方: 1、生姜[4]泻心汤:生姜12g,甘草9g,人参9g,干姜3g,黄芩9g,半夏9g,黄连3g,大枣4枚。功用:和胃消痞,宣散水气。主治:水热互结痞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 2、甘草[5]泻心汤:甘草12g,黄芩、人参、干姜各9g,黄连3g,大枣4枚,半夏9g。功用:和胃补中,降逆消痞。主治:胃气虚弱痞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6],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3、黄连汤[7]: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各9g,人参6g,半夏9g,大枣4枚。功用:寒热并用,和胃降逆。主治:上热下寒证。胃中有热,肠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文献摘要:《医方考》:“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之虚。” 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12g 黄芩9g 芍药9g 半夏9g 生姜15g 枳实9g 大枣4枚 大黄6g 方歌: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功用: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1],郁郁微烦[2],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下利[3],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方解:本方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4],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而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 柴胡、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 大黄轻用、枳实――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 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除心下急痛; 半夏――和胃降逆; 生姜重用――治呕逆不止; 大枣、生姜――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诸药。 1、本方现在用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等效果很好。 2、枳实与厚朴:枳实下气之力强于厚朴,而厚朴化湿之力强于枳实。 3、芍药为治腹泻的常用药,配伍大黄以治腹中实痛,配伍甘草以治腹中虚痛。 防风通圣散 组成: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叶 麻黄 连翘 芒硝各6g 石膏 黄芩 桔梗各12g 滑石20g 甘草10g 荆芥 白术 栀子各3g 方歌: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憎寒壮热无汗,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舌干,咽喉不利,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力。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瘾疹等证。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为由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所致。方中麻黄、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滑石、栀子清热利湿;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热泻火解毒;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白术、甘草益气和中;且甘草能调和诸药。 “有病无病,防风通圣。” 葛根黄芩黄连汤(芩连葛根汤) 组成:葛根15g 甘草6g 黄芩9g 黄连9g 功用:解表清里。 主治:协热下利[1]。身热下利[2],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方解:方中重用葛根[3]甘辛而平,可以解表退热,生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下利,为君药。臣以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厚肠[4]止利。使以甘草和中而调和诸药。 白虎汤 组成:石膏50g[2] 知母[3]18g 甘草6g 粳米[4]9g 方歌:白虎汤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生气津。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5]。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解: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凡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温病邪传气分,皆能出现本证。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热灼津伤,故见烦渴引饮;热蒸外越,故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因其病变为里热实证,邪既离表,故不可发汗;里热炽盛,尚未致脏腑实便秘,又不宜攻下;热盛伤津,又不能苦寒直折,以免伤津化燥,愈伤其阴。当以清热生津为法。 方中君药石膏甘寒,能清热以治阳明气分内盛之热,并能止渴除烦。知母为臣,为苦而性寒质润,寒助石膏清热,润助石膏生津。二者相须为用,加强清热生津之功石膏、知母为常用的治疗阳明经热证的药物。佐以粳米、炙甘草和中益胃,并可防止君臣药之大寒伤中之弊。炙甘草又可调和诸药。 本方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证治要点。亦可用治无名高热。 附方: 1、白虎加人参汤: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9g,人参10g。功用:清热、益气、生津。主治:汗吐下后,里热炽盛,而见四大症者;白虎汤正见有背微恶寒,或饮不解渴,或脉浮大而芤,以及暑热病见有身大热属气津两伤者。 2、白虎加桂枝汤: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6g,桂枝5~9g。功用:清热、通络、和营卫。主治:温疟,其脉入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以及风湿热痹,症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3、白虎加苍术汤: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9g,苍术9g。功用:清热祛湿。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等。以及风湿热痹,症见身大热,关节肿痛等 竹叶石膏汤 组成:竹叶6g 石膏50g[1] 半夏[2]9g 麦冬20g 人参6g 甘草6g粳米10g 方歌:竹叶石膏清余热,半人麦米和甘草。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热性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方解:本方所治病证为热病之后,余邪留恋,里热未清而气津已伤,胃气不和所致。方中以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为君。竹叶清热除烦;人参益气;麦冬生津共为臣药。佐以半夏降逆止呕;粳米甘平益胃。使以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对于暑热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 清营汤 组成:水牛角30g[1] 生地15g 玄参9g 竹叶心3g 麦冬9g 丹参6g 银花9g 连翘6g 方歌:清营汤治热传营,脉数舌绛辨分明,犀地丹玄麦凉血,银翘连竹气亦清。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2],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3] [4],斑疹隐隐,脉数,舌绛而干。 方解:方中以水牛角清热凉血,寒而不遏,且能散瘀,为君药。生地专于凉血滋阴,麦冬清热养阴生津,玄参长于滋阴降火解毒,三药共助君药清营凉血解毒,为臣。佐以银花、连翘[5]清热解毒,清宣透邪,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入营犹可透热转气[6]”。竹叶用心,专清心热[7];黄连苦寒,清心泻火;丹参[8]清心,而又能凉血活血,不仅助君药宜清热凉血,而且可防热与血结。 本方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为证治要点。 犀角地黄汤 组成:水牛角30g[1] 地黄24g 赤芍药12g 牡丹皮9g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1、热入血分证。身热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细数,或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2、热伤血络证。高热,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方解:本方证治为热毒深陷于血分所致。方中以水牛角为君,清心肝而解热毒,直入血分而凉血;臣以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一可收复已失之阴血,二是助水牛角解血分热,又能解血分热。赤芍与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亦为佐使。 与清营汤的区别:两者均以水牛角、生地为主,以治热入营血证。但清营汤是在清热凉血中伍以清气分之品,以使入营之热转从气分而解,适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证。而本方着重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用治热毒深陷血分,而见耗血、动血证。 本方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证治要点。 热入营分与热入血分的区别: 营分:身热夜甚,时有谵语,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脉数,舌绛而干 血分:身热,谵语,喜忘如狂,斑色紫黑,脉细数入血耗津,舌绛起刺 附方: 1、清瘟败毒散:生石膏180~240g;60~120g;24~36g、生地18~30g;9~15g;6~12g、水牛角180~240g;90~150g;60~120g、真川连12~18g;6~12g;3~4.5g、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主治:温疫热毒,气血两燔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神昏谵语,或发斑,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脉沉细而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焦。 2、神犀丹:水牛角1600g,石菖蒲、黄芩、真怀生地、银花、金汁、连翘、板蓝根、淡豆豉、玄参、天花粉、紫草。功用:清热开窍,凉血解毒。主治:温热暑疫,邪入营分证。症见高热神昏谵语,斑疹色紫,口咽糜烂,目赤烦躁,舌紫绛。 黄连解毒汤 组成:黄连9g 黄芩 黄柏各6g 栀子9g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1]热盛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利,湿热黄疸;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解: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黄连清泻心火为君,因心主神明,火主于心,泻火必先泻心,心火宁则诸经之火自降,且兼泻中焦之火。臣以黄芩清上焦之火。佐以黄柏泻下焦之火。使以栀子[2]通泻三焦,导热下行,是火热从下(小便)而去。四药合用,苦寒直折,火邪去而热毒解,诸证可愈。 本方泻火解毒之力颇强,以大热烦扰,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但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 普济消毒饮 组成:黄芩酒炒[1] 黄连酒炒各15g 陈皮 生甘草 玄参 柴胡 桔梗各6g 连翘[2] 板蓝根 马勃 牛蒡子 薄荷各3g 僵蚕 升麻各2g 方歌: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此方先。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方解:大头瘟。乃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所致。 方中重用酒连、酒芩――清热泻火,祛上焦热毒; 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 玄参、马勃、板蓝根――可上行清热解毒; 甘草、桔梗――清利咽喉; 陈皮――理气而疏通壅滞; 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且寓“火郁发之”之意。 凉膈散 组成:川大黄 朴硝 甘草各9g 栀子 薄荷 黄芩各5g 连翘18g 方歌:凉膈散中竹翘薄,硝黄蜜草栀芩和。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胸膈烦热,烦躁口渴,面赤唇焦,口舌生疮,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方中重用连翘,清热解毒为君。配黄芩以清胸膈郁热[1];栀子通泻三焦,引火下行;大黄、芒硝泻火通便,共为臣。薄荷、竹叶轻清疏散,以解热于上;使以甘草、蜂蜜,既能缓和硝、黄峻泻之力,又能存胃津,润燥结,和诸药。 本方的特点是用连翘、黄芩、栀子、薄荷、竹叶,疏解清泄胸膈邪热于上;又用条胃承气和蜂蜜,通便导滞,使上焦之热得以清解,中焦之实由下而去。是以清上与泻下并行,但泻下是为清泄胸膈郁热而设,所谓“以泻代清[2]”。 仙方活命饮 组成:白芷 贝母 防风 赤芍 当归尾 甘草 皂角刺 穿山甲 天花粉 乳香 没药各6g 金银花25g 陈皮9g 方歌: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方解:方中以金银花为君,清热解毒;又以当归尾、赤芍凉血散瘀、乳香、没药、橘皮行气通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为臣;白芷、防风透达营卫,疏风解表,又可散结消肿;穿山甲、皂角刺通行经络,溃坚决痈,可使脓成即溃;花粉、贝母清热化痰[1]排脓,可使未成即消,共为佐;甘草为使,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煎药加酒者,借其通瘀而行周身,助药力直达病所。 1、本方属于“消”法的代表方剂。本方与普济消毒饮均属清热解毒方剂。但普济消毒饮所致为大头瘟,系肿毒发于头面者,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为治法,并佐以升阳散火,发散郁热。本方则通治阳证肿毒,于清热解毒中,伍以行气活血,散结消肿之品,对痈疮初起更宜。 2、本方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脓未成者,服之可消;脓已成者,服之可溃。 3、外科止痛的常用药对:乳香、没药。 4、当归分为头、身、尾三部分,头善于补血,尾善于调血,而身补血与调血皆具。 导赤散 组成:生地 木通[1] 生甘草各6g,入竹叶[2]共煎。 方歌: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3]。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症见溲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方解:本方证治为心经蕴热或移于小肠所致。方中木通入心与小肠经,味苦性寒,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用以为君。生地入心肾经,甘凉而润,清心热而凉血滋阴,用以为臣。与木通配合,利水而不伤阴,补阴而不恋邪。竹叶甘淡,清心除烦,引热下行。生甘草用梢者,取其直达茎中而止淋痛,并能调和诸药,且可防木通、生地之寒凉伤胃,为佐使。 1、原方组成之后云:“一方不用甘草,用黄芩”,是为加强清心降火而设。黄芩不但能够清肺热,且能够清心火,必要之时可以用以替代黄连。 2、本方为钱乙之方,其本意是根据小儿稚阴稚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变快速的特点,治实证当防其虚,治虚证应防其实。后世以“水虚火不实[4]”括之。 附方: 清心莲子饮:黄芩、麦冬、地骨皮、车前子、炙甘草各10g,石莲肉、白茯苓、炙黄芪、人参各15g。功用:清心火,益气阴,止淋浊。主治:心火偏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证。症见遗精淋浊,血崩带下,遇劳则发;或肾阴不足,口舌干燥,烦躁发热等。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6g 黄芩9g 栀子9g 柴胡6g 泽泻9g 木通6g 当归3g 生地6g 生甘草6g 车前子6g 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功用: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裂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方解:本证由于肝胆经实火上炎,或湿热循经下注所致。治之宜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方中以龙胆草大苦大寒,能上清肝胆实火,下泻肝胆湿热,为君。黄芩、栀子苦寒,归肝胆三焦经,泻火解毒,燥湿清热,为臣。湿热壅滞下焦,故用渗湿泻热的车前子、木通、泽泻导湿热下行,从水道而去,使邪有出路,则湿热无留,为佐。肝为藏血之脏,肝经实火,易伤阴血,所用的药物又有苦燥渗利[1]伤阴之品,故用生地养阴,当归补血,使祛邪而不伤正;肝体阴而用阳,性喜疏泄条达而恶抑郁,火邪内郁,肝气不舒,用大剂苦寒降泻之品,又可能使肝胆之气被抑,故又用柴胡疏畅肝胆,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经,为佐。甘草为使,一可缓苦寒之品防其伤胃,二可调和诸药。 1、此方配伍严谨,用时最好遵用原方。 2、肝经湿热亦可造成阳痿,且青壮年的阳痿多因于此,症见阴痒,阴汗。 3、男子遗精与女子的带下有类似之处,故在用药方面亦可相互借用。 4、黄芩、丹皮为清肝火的药对,黄芩走气分,丹皮走血分。 泻白散(泻肺散) 组成:地骨皮 桑白皮各15g 炙甘草3g,入粳米一撮共煎服。 方歌: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咳喘此方先。 功用: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主治:肺热咳喘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方解:本方证治为肺有伏火郁热。方中以桑白皮[1]清泻肺热,平喘止咳,为君。地骨皮甘寒入肺,助君药泻肺中伏火,且有养阴之功,君臣相合,清泻肺火,以复肺气之肃降。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2],“培土生金”之义。 苇茎汤 组成:苇茎60g 薏苡仁30g 冬瓜仁24g 桃仁9g 方歌:苇茎汤出千金方,桃仁薏苡冬瓜仁,肺痈痰热兼瘀血,化浊排脓病自宁。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肺痈。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 肺痈[1]是由于热毒壅肺,痰瘀互结所致。方以苇茎为君,甘寒轻浮,善清肺热,为治肺痈必用之品。臣以冬瓜仁[2]清热化痰,利湿排脓,能清上彻下,与君药相配则清肺宣壅,涤痰排脓;薏苡仁[3]甘淡微寒,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肠胃而渗湿。桃仁活血逐瘀,且润燥滑肠,可泻痰瘀从大便而解,为佐药。 清胃散 组成:生地 当归身各6g 牡丹皮9g 黄连6g 升麻9g 方歌: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1]。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2],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本证为胃有积热,热循足阳明经[3]脉上攻所致。方中以苦寒之黄连为君,直泻胃府之火。升麻为臣,清热解毒,升而能散,可宣达郁遏之伏火。胃热则阴血必损,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当归养血和血为佐。升麻兼可引经为使。若方中重用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 玉女煎 组成:石膏15~30g 熟地9~30g 麦冬6g 知母 牛膝各5g 方歌:玉女煎用麦地黄,石膏知母牛膝尝。 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方解:本方证治为少阴不足,阳明有余所致。方中石膏清胃火之有余,为君药。熟地滋肾水之不足,为臣。君臣合用,清火而壮水。佐以知母,助石膏清胃泻火,助熟地滋肾阴泻相火,麦冬[1]清热养阴。牛膝导热而引气血[2]下行。 六一散 组成:滑石18g 甘草3g,注意用量!6:1 功用:清暑利湿。 方歌: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湿功效好,益元碧玉与鸡苏,砂黛薄荷加之好。 主治: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方解:方中用滑石质重而滑,淡能渗湿,寒能清热,滑能利窍,既能清心解暑热,又能渗湿利小便。臣以甘草益气和中泻火。附方: 1、益元散:六一散加朱砂,功用:清心解暑,兼能安神。主治:暑湿证兼心悸怔,失眠多梦者。 2、碧玉散:六一散加青黛,功用:清解暑热。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3、鸡苏散:六一散加薄荷,功用:疏风解暑。主治:暑湿证兼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咳嗽不爽者。 桂苓甘露饮 组成:茯苓15g 甘草6g 白术12g 泽泻15g 官桂3g 石膏30g寒水石30g 滑石30g 猪苓15g  方歌:桂苓甘露猪苓膏,术泽寒水滑石草。 功用: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主治:暑湿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及霍乱[1]吐下。 方解:注意其组成,由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六一散:滑石、甘草;再加石膏、寒水石组成 清暑益气汤 组成:西洋参5g 石斛15g 麦冬9g 黄连3g 竹叶6g 荷梗6g知母6g 甘草3g 粳米15g 西瓜翠衣30g  方歌:王氏清暑益气汤,善治中暑气阴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方解:方中以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合西瓜翠衣清热解暑,共为君药。荷梗可以解暑清热,又可理气宽胸;石斛、麦冬[1]助西洋参养阴生津,共为臣药。黄连[2]苦寒,其功专于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泻火;竹叶清热除烦,为佐药。甘草、粳米益胃和中,为使药。方中药物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清热解暑,如西瓜翠衣、荷梗、黄连、知母、淡竹叶,另一部分益气生津,如西洋参、石斛、麦冬、甘草、粳米。附方: 清暑益气汤(《脾胃论》):黄芪、苍术、升麻各6g,人参、炒神曲、橘皮、白术各3g,麦冬、当归身、炙甘草各2g,青皮1.5g,黄柏2g。功用:清暑益气,除湿健脾。主治:平素气虚,又受暑湿,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者。 以上两方同名,均有清暑益气的作用,主治暑病兼气虚之证。但《温热经纬》之清暑益气汤于清暑益气之外,重在养阴生津(用石斛、麦冬),宜于暑热伤津耗气之证。《
/
本文档为【中医方剂大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